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八千女鬼”乱明朝——帝国太监魏忠贤的权谋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9 1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理阉党的运动,在一个阉党分子遍布的大环境下,犹如号召人家操刀割己,那是不可能痛痛快快的。阉党如不从整体上搬掉,新政就无从谈起,正人也无法起用。9 o$ E) m! v' D( }/ _0 N% p( R
  - L, {, X1 }6 a3 E" a; C1 ^/ {+ I  q/ l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话不管是谁说的,都是真理。只换一个皇帝,只换一个“政治正确”的标准,不清理官员队伍,又有何用?一切还不是照旧?
& O; c5 v6 K# a: Y' b# u  
! D# ?9 q! S: z* y! u2 e' p/ i8 b  崇祯把这一点看得很明白,他用了两个办法来应对这一困局。
/ i* B4 C% I% t6 o3 P3 `  
& @, y4 `/ A' K/ b; q' _+ T  一是在崇祯元年(1628)四月,果断启用刘鸿训为礼部尚书并入阁,使内阁有了很好的带头人。刘鸿训,字默承,山东长山人,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元年曾任少詹事,负责的是太子的事情,是个闲职。后因得罪了魏忠贤而丢官。- \- @. l" z& |+ J
  
+ T/ @* p6 ~/ o0 J6 S5 ]  刘鸿训与阉党没有任何瓜葛,执行崇祯的命令就不像其余阁臣那样“肉头”,到任后数月间,一连气儿建议罢斥杨维垣、杨所修、阮大铖、李蕃、贾继春、霍维华等一帮想金蝉脱壳的阉党分子,令人心大快。可惜阉党分子仍有能量,于半年后便把这个刘鸿训撵下了台。' l6 u  d% Q- O: r: `" \! O2 I
  . [5 Y, R0 l2 @9 Q7 Q6 n4 w
  崇祯的第二手,是推翻《三朝要典》。这是明朝遇到的“两个凡是”问题。《三朝要典》虽是阉党炮制,但由天启帝钦定,有先帝的“御制序”,要推翻它,人们不免投鼠忌器。/ z( @0 {/ L( [: L2 `5 V' A
  
$ A" [7 t/ R4 p2 }( O8 C  但是让它摆在哪里不动,就是新政路上的一座大山,导致阉党不能尽罢、东林不能解放。; |, j% U4 Z' j( ^/ g1 k* J+ O
  
. Q  j- w( G$ Q2 g  崇祯元年(1628)三月,新任兵部主事别如纶就谈到这一问题,认为应该删削。四月,翰林院侍读倪元璐又论此事,认为应该销毁。, @' `* {/ P7 q
  
+ v0 }6 ~( C: y$ \# A  倪元璐说,这实在是一部恶史,魏忠贤要借这“史”杀人,众宵小要借这“史”攀爬;有此“二借”,谈何公正?在史书中颠倒黑白,这就是魏阉遗迹,“逆党之遗迹一日不灭,则公正之愤千年不释!”这位当时的小知识分子的史观,相当之进步,他痛斥道:“以阉竖之权,屈役史臣之笔,亘古未闻!”(《崇祯长编》)
. Q) k1 U/ x: e7 j) ~  6 x' B5 T( ]9 x7 B' k/ q
  不仅是阉竖,任何强权加于史著的歪曲与粉饰,都无异于掩耳盗铃!你那么说,后代人真就那么信吗?) t/ k1 Q6 M8 s2 u
  
* i8 a4 x; k; M) L+ K  崇祯原先不想去触动他哥哥的问题,但看了倪元璐的奏疏,大为折服。当时内阁辅臣之一的来宗道,对这个奏疏有个票拟,说是“所请关系重大,着礼部会同史馆诸臣详议具奏”。这是想把问题“研究研究”,搁置下来。崇祯果断批示:“听朕独断行!”(《烈皇小识》)  e" r5 q1 R/ Y& t' ]9 ]6 g# H
  - p* Y$ [. }: ?/ n6 z9 [" [
  这是他主意已经定了,要推翻《三朝要典》!这是意识形态大翻盘,有人马上如散考妣,怕这个文件一失效,“三案”再翻过来,自己要受牵连。
2 h& ?% J3 S' P7 c1 T  
4 y1 h( j- p$ O  经过廷臣之间的激烈辩论,崇祯认为火候到了,于五月初十日下诏:销毁内外所有《三朝要典》及书板,并强调:“自今而后,官方不以此书定臧否,人才不以此书定进退。”(《崇祯长编》)由此,为大规模清洗阉党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 e& E& g, y  a0 a8 R3 J( G
  ! Z% j' H3 G7 L
  经过一年多的清理与反清理,到崇祯二年(1629)正月,崇祯决定要“定逆案”,也就是确定一个阉党的正式名单,分类分等级,拟出处理办法。第三波、也是最彻底的一次清理就此开始。
$ B- Y  [, v. s7 n. K$ c# E3 O! `2 {9 Q0 u8 G" w
  正月二十四日,崇祯召集内阁辅臣韩爌、李标、钱龙锡及吏部尚书王永光、刑部尚书乔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等,下达了定逆案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标准。特别要求“卿等数日内确定,不许中书(秘书)参预”,由阁臣按等级分列名单,刑部尚书附上相应的惩治条例。
5 O& R: p* p2 f* v8 m: ~: \  T) U) W  * z+ U0 ^) Q8 |! a
  但是这个临时组成的专案组,非常不得力。首先吏部尚书王永光本人就是个阉党,“素附党,仇东林,尤阴鸷”——不是个什么好鸟。
0 u# j, ]' O# v, t  
: J4 i$ n+ P) X2 ?" q% m  再有韩爌、钱龙锡等都是端厚谦和之人,“不愿广搜树怨”(《国榷》)。现今的一般史家也都认为,他们对朝中残存的阉党势力有所畏惧,企图和稀泥。8 t1 D8 ^* h( [: \. }
  1 h: q# [# Z, p; K
  但我以为,韩爌是一位稳重老臣,他不愿把这事情搞彻底,是不想在定逆案这件事上对士林摧折过甚。天启四年(1624)的时候,内阁里东林人士被驱逐干净,就剩下他一个正人,他那时都没怕过魏忠贤,此时怎能害怕魏的余孽?8 q  B. q3 z" w2 v: p
  
: c( h4 g' g5 v; b/ ~7 d- m4 c  当年保护东林和今天保护阉党残余,在韩爌这样的人来看,并不矛盾。他有他的一套理路,甚至考虑得更为深远,只不过实践证明:他想得不对。
2 R5 P. u9 Y' V, H8 b* Q  
  G6 F% q+ S" X9 ]5 \0 U/ Y  V# q  由于上述原因,第一次报上的名单仅有约50人。崇祯很不满意,要阁臣们广泛搜求,一个不能少,且要给予重处,起码是削籍处分。* Z& b* L/ x( p( {. O- A5 ]0 F0 Z
  
$ K7 K0 d1 {# I4 d: N6 u0 X5 m2 W  韩爌等没法子,又报了一次,不过还是几十个人。崇祯这次发火了,直接说他们办事“不称旨”,当面批评道:“忠贤一人在内,苟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意思是说,假若只有这50多人,怎么能掀起那么大的浪来?崇祯又见内廷阉党一个也没涉及,便说:“其内臣同恶,亦当入之!”( m: o! I" F1 A, Z/ e
  $ w3 ]/ l! T4 Z
  阁臣立刻表示为难,说外廷不知内廷的事。7 b5 c! H4 M/ f( S2 q, u+ }8 m4 _2 A
  
, G* d& x" J7 `6 w4 |8 }6 K  崇祯又火了:“岂皆不知,特畏任怨耳!“(夏允彝《幸存录》)——你们是怕招怨吧?
6 H8 p2 K6 x+ z9 j3 u  . |- w( h$ |! x- b; Z% P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内廷与外廷的关系,向来微妙。韩爌他们考虑的是,不能因此而与内廷结怨,否则会给以后的内阁带来无尽的麻烦。你崇祯皇帝撑死能执政多少年,内廷与外廷的关系却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他们几个不愿意搞扩大化,我以为倒还不是为了私利。他们考虑的是内阁制度的长远命运,考虑的是士大夫阶层相对于皇权的某种独立性,所以不愿意“整人”。
0 H2 D- T5 A, _. @6 F7 c  
! b; _. F1 `( I( c  几天后,崇祯又召韩爌等阁臣,打开一个黄皮包袱,里面全是诸臣以前为魏忠贤歌功颂德的“红本”(奏疏)。崇祯说:“此皆结党实迹也,当一一按入之。”: z  [# {3 Y( L
  7 e) d" j9 p" q6 \9 K, C
  韩爌等人知道崇祯真的是要撒大网了,只得随他去,但是坚决不担这个责任,说:“臣等职掌,唯司票拟。三尺法非所习也!”先秦时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故称“三尺法”。法律这玩意儿,你找司法界人士去吧。
3 f1 L+ e% d3 L0 N1 D  5 @& l- j% W+ @+ o
  崇祯也真是服了这帮人了,只好转而责成王永光,让他来干。但王永光哪里肯,推辞道:“吏部只谙考功法耳,不习刑名。”这个,我也干不了!
7 G+ [3 ^( j) ]' K4 l7 z  
. c! a. O/ Z, w: [  a( W  不久就有人弹劾王永光,说他过去“阴附阉党”,现在又“阴护持之”,他只得退出专案组。
2 ^, v- C- A& S3 P. S# g# c; V  - T9 d; z3 C, \0 G% `! D3 _
  崇祯气得没了脾气,把刑部尚书乔允升找来,叫他“据律定罪”。司法大僚,你总没得推了吧?
- H; o% T. B* [5 |6 |  
4 M" L" o; y: ]: O' ~' R  如此,又经过草拟第三、第四道名单。在崇祯的监督下,拾遗补缺,最后定下261人,罪分八等。文件名曰《钦定逆案》,于崇祯二年(1627)三月十九日,以谕旨形式向全国公布。
- J$ C. h% L) B# s: z
' @% {2 z3 {. W7 ], X. P  据《明史*阉党传》七等定罪的名单是:(上帖误为八等,今更正)' I' S0 G/ e5 }# i  A. |9 q0 b
  
) A7 @: ^2 Z- v5 e  e  一,首逆凌迟者二人:魏忠贤、客氏。这两人犯的是“谋大逆”罪,判决仅为名义,因两人早死并已经“正法”了。7 Q/ C; p7 H5 w7 s
  
) ^8 s( x$ i$ x0 d  二,首逆同谋论斩者六人:崔呈秀、魏良卿、侯国兴、李永贞、李朝钦、刘若愚。逆案公布时,前五人或自杀或已处死。考虑到这一等里目前一个能杀的也没有,不大好看,因此把刘若愚顶上。可是刘若愚最终也没死成,侥幸被宽恕,写了一本阉党实录《酌中志》,很有名。
8 }) M% d4 [% p4 H' a' F! U6 G0 ?4 h) f  
6 M3 ]5 q: l5 m& c  三,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十九人:刘志选、梁梦环、倪文焕、田吉、刘诏、薛贞、吴淳夫、李夔龙、曹钦程、许志吉、孙如洌、陆万龄、李承祚、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孙云鹤、王体乾。这一等里基本都是核心人物,只有一位级别相当低的,就是提议要把魏忠贤与孔子并祀的监生陆万龄。
1 U+ x0 Y/ B! Q# B  4 _/ z1 r. W0 w+ |/ r/ R
  所谓“交结近侍”,就是阿附魏忠贤,其罪名为“谄附拥戴”,也就是诸衙官吏与内官交结、泄露事情、夤缘作弊等。这些人皆被论以斩首,秋后处决。其中田尔耕、许显纯恶有恶报,被“请君入瓮”,遭到酷刑拷打。
4 j0 u% R( p9 t% j2 p9 [  
: c& Y  ^' a8 l& k  四,结交近侍次等充军者十一人:魏广微、崔应秋、阎鸣泰、霍维华、徐大化、潘汝桢、李鲁生、杨维恒、张讷、郭钦、李之才。这一类多是廷臣,首要者为罗织陷害六君子的罪魁。
8 U1 }  q6 u* X0 @0 t$ f; S  
5 Y+ ]6 H( I$ P- p  五,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一百二十九人:顾秉谦、冯铨、张瑞图、来宗道、王绍徽、阮大铖等。这一等里多是当年为“三案”翻案者。' y! l, I, p6 [2 \, N! f$ S- y
  
5 e1 `/ N2 C" ^) ?4 x1 A  六,交结近侍减等革职闲住者四十四人:除黄立极、施凤来两人为阁臣外,其余为太监与客魏亲属。
' t4 F4 J' p& E  A( O  
: |. a2 q8 n$ `' F2 S7 [2 M! L  七,魏忠贤亲属及内官党附者五十余人,另行处置。
' T+ g, h- v1 I1 W5 e  . s0 r! T/ J8 [+ g. X8 w2 ]
  此外还有“附逆案”及“附逆案漏网”者若干。# R) R9 e8 W4 N2 N! N8 T4 F5 w
  
  Y! J# I% k0 I' c  a  与钦定逆案的同时,南北两京在崇祯二年还开始了“京察”,分别剔除了一些阉党分子。
5 n+ J/ \" @6 r4 p" Y  2 j! K- f6 _1 e3 P( ~* ^
  对崇祯定的这个逆案,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不同看法。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崇祯"除恶务尽"的干法,实为远见卓识。不过,对于其中细节当时就有一些异议,有人说太过了,也有人说力度还不够;有人说有漏网之鱼;也有人说某人冤枉、不应列入,等等。些许误差可能会有,但我以为,这都无关紧要了。3 v- c, S8 {, V$ S
  * w! ~' Q; k  t' J" [# T
  政治问题,看大不看小。崇祯这一槌子砸下去,阉党案才算尘埃落定。
( R2 S9 ^" U! b; [- @* Z8 Y$ Z  2 p8 c! T1 R0 ~7 X5 S( J1 [
  即使这样,阉党分子在明末及明亡后仍有死灰复燃的,以阮大铖在南明时期闹得最凶,到了抗清事小、对东林反攻倒算事大的地步,把个小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此乃后话。
" y$ w3 z* p& q' A8 E8 N3 q  ]  - r& k8 F. ~# R5 l6 j
  总之,牛鬼蛇神谋权有道,贪财有术,但就是长不了。6 ]7 O  U: J$ m! h. p1 G
  
0 Q+ E6 a9 F4 H3 s4 q9 ^  七年猖獗,三年横暴,终归是镜花水月!; R- A4 K( f4 |2 M( W
  
+ y) F/ k. |( h. c+ `9 F  魏忠贤最终是凄凉自尽,脑袋被砍下来,悬挂在河间府。因为这里是明朝出太监的两大主产地之一,崇祯这么处置,是想以此警告后来者。
! b$ Z8 ~+ i; j5 v+ w% o- c$ R  : I& |! k5 W4 p1 Q5 q) M9 f7 n. B# F
  魏家在京中和肃宁老家的宅子被抄没或平毁,金银财宝也被送入内库。时人嗤笑道:“可笑魏忠贤今日乞恩,明日乞赏,克国剥民,何曾留得一件自己受用?守得一件传与子侄?何曾留得寸土自己养身?留得一间与子侄栖身?”(《梼杌闲评》)# \5 s( r/ b8 d9 K% i
  # s. I. M& q, |* Q5 j
  不仅如此,连累魏氏一门老小也跟着遭殃。据说,行刑时“俱骈首受戮,婴孩赴市有盹睡未醒者,天下以为惨毒之报,无不快之!”(《明史纪事本末》)此事究竟有没有,尚存疑,因为崇祯念他的几个侄孙不过是三岁小儿,是免了罪的。连小儿都不免,就算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吧!
3 d9 O+ A! V1 a8 ?  [  
. C8 a  m( P. I9 E( d/ V5 U; ?  魏良卿为人还算谨慎,口才也好,才风光了几年就被灭了,还不如当初继续蹲市场。侯国兴据说简直就是个智障了,与人说着话,打个哈欠就能睡过去。不过看他盗宝的那种贪婪劲头,似乎也不糊涂。两人都是进了诏狱后,被砍头的。
2 J( l& X8 g" I$ }  ; Z2 v6 _- M0 s
  据说,魏忠贤在阜城自杀后,河间府肃宁老家的村里,凡姓魏的,都怕受牵连,一跑而空,几年后才敢回乡,且都改姓了“卫”。. {* W0 T) M( _' M
  ) d2 w( Z: M; g" I& d8 j9 {
  说来数客氏最惨,不敢自己死,结果就是既辱且死。原本崇祯只命内廷“宫正司”先重打一百竹板,再发法司勘问的。结果人送到刑部监狱时,早已给打烂了,死了多时了。  0 v: R" `( ^, f( K3 T& [
  + h- f6 X0 c0 |0 e) w7 y5 K9 a1 e
  客氏死时,侯国兴已被关入诏狱,宅子也被封了,家人逃个干净,没有人敢来收尸。
3 F$ ~& l2 N' U% F8 I: K" Y  p) w: K+ ^  
1 `% h1 n/ w5 a% V4 z  据说过了四五天,才有个妇人到监前问客氏的尸首。狱官狱卒都想要钱,就回道:“发出去了。”妇人跪下哀求道:“我连日访得,尚未发出去。如今她家已没人,她儿子弟侄都在狱中,我是她老家的人,来代为收殓。”说着取出两锭银子送与狱官。狱官同意了,但牢头不肯,说道:“几年的客巴巴,泼天的富贵,难道只值得这几两?”妇人只得又拿出一二两碎银,众人才道:“你到墙外等着。”; a2 |; Y0 u7 ?1 E3 U/ E
  . q, E: ~8 g3 N- L  z' m/ J
  少顷,牢洞开了,众人将尸首推出。只见面目皮肤都已损坏,下半截只剩一团,血肉淋漓。那妇人见了,大哭一场,买了几匹棉布,将尸首紧紧缠好,雇人背去了。这个妇女,原是客氏的小叔侯七的侍女秋鸿,侯七不敢出头,她就自告奋勇来办了这事。(见《梼杌闲评》、《明珠缘》)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07: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元年(1628)五月,刑部会审许显纯、崔应元等阉党分子。许显纯以自己是万历孝靖皇后(即泰昌帝生母王氏)的外甥,要求给予减刑。* e! f7 f( U- g, u
  
# `, ^( G3 H' t+ h  年仅19岁的黄宗羲来京为父申冤,当时也在场,他严辞斥道:“显纯与阉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谋逆同科。夫谋逆则以亲王尚不免诛,况皇后之外亲!”说着,从抽中抽出一柄铁锥,猛刺许显纯道:“我看你招与不招!”锥锋至处,血流遍地,吓得许显纯伏地叩头:“愿招!愿招!”崔应元也吓得瘫作一团。4 F  ~! k9 X  [' r
  
- s" r* O; X& h. C$ N' b2 I% U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许、崔两人最终被判死刑。黄宗羲也没饶了崔应元,痛打他一顿后,拔了他的胡须去祭祀先父亡灵。
4 n8 A/ |7 D3 S" [! M' G  " n6 m3 g; V$ _
  李实在受审时辩解说,当年以他名义诬陷黄尊素等人的奏疏,是魏忠贤指使别人冒名在空奏疏上填写的。在审讯前,李实还曾托人给黄宗羲送银三千两,乞求不要再追究他。黄宗羲严辞拒贿,并且上疏道:“李实当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辩岂足信!”
- y1 D# ?* y$ k5 ^* [+ Q% a  
( {( c8 \& D; K( ]  崇祯见疏后下诏,令刑部复审,追究李实的贿赂罪。大堂上,李实还想狡辩,忽见黄宗羲从袖中抽出利锥,竟吓得连喊:“愿招!愿招!”
1 R9 [, d* B; r  . v+ E9 U5 }1 L) K
  许显纯等人斩首之日,黄宗羲偕同被害朝官的子弟,设祭诏狱中门,祭奠忠魂,一时哭声震天。黄宗羲把众狱卒召集在一起,晓以大义,而后问道:“你等作恶,虽属受人指使,但罪责难卸。只要你等讲出谁是杀害家父的凶手,其余免究!”6 c& M/ T# H! l+ f
  
( B3 ?' z& ]  ?, _3 U; e6 Q# a  众狱卒指认道:“是叶咨和颜文仲亲手用毒药害死黄公的。”二狱卒连忙跪倒在地,大喊:“饶命!”黄宗羲大喝一声:“恶贼!岂可饶你!”抽出利锥猛刺,把两个狱卒刺死狱中,以祭奠英灵。
. p, I. |7 a- U  * n* l. e3 i- Z( r5 u
  众子弟祭灵的哭声传入宫内,连崇祯也叹息道:“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2 g; N& x7 h( b" K+ i  
. H" M( k( v) y$ A+ a  F+ A0 g  逆贼授首,忠正洗冤!8 Y4 p5 v2 p, p4 G9 F
  - f& j7 Y( {6 g  b, h. N
  凡豺虎当道、不可一世之时,不要以为无人能制。权势之上,自有法制;若法不能制,必有人心;若人心不能制,终还有天道!) @* p% L2 V7 e4 G3 u3 Z- ?4 V; a
  4 ~0 S2 H# W: h' D1 @4 ^7 n
  如今,是天道转回来的时候了。袁化中之子袁勋于崇祯元年二月最先上疏,开烈士子弟诉冤之先河。继而,时为浙江诸生的黄宗羲上疏崇祯,字字血泪,历述冤者惨状,将迫害黑幕逐一向世人揭开。
2 r3 n5 s# z! \0 a' ?- P! _  
$ k6 Y" l& v% X! _: P5 h  紧接着,户科给事中瞿式耜上疏为杨涟、魏大中、周顺昌鸣冤,其文堪称古今第一正义檄文,字字作金石声。
& ]0 [  N3 k8 A" A4 a  & r) f- r; ^2 q9 d
  十月,魏大中之子魏学濓上血书为父鸣冤。几天后,杨涟之子杨之易亦上血书。十二月,周顺昌之子周茂兰又上血书。
+ D: c# B  s! [) ~9 t6 I: K  
) }* F) Q: [6 T- D. c  这种浪潮,连崇祯也觉得招架不住了,连忙下诏制止,说血书原非奏疏格式,不要再上了。不过,他倒是认真读过每一篇的,颇有触动。曾撰文将周顺昌比做屈原、岳飞。在旧时,这可以说是最高的评价了。
' u7 o2 z) `7 A' Q: K3 W  , {) ^7 g/ w3 k1 P9 g7 Z, Q, h
  妖孽遁形,天地从此一新。
, F- r3 e8 U' q: y0 I# t  : ?9 U5 ]4 R1 B) H. T& f
  这是少年对老朽的清算,这是正义对黑暗的声讨。在历史上,正直的人难得扬眉吐气,但只要有这样一回,就证明大道不灭,公理永存!
' }0 P  Z. O2 `$ I  
. \* q$ V' @( b  E0 v  崇祯元年九月,有诏,为已故诸君子追赠荣衔、官职和谥号,备极荣耀。谥号中,大多都有一个“忠”字。
* V8 P6 O9 g! X. ~' P$ |5 W  
( w1 z2 v! y3 m% u* n. x  这就是万古的伦常!. o) N8 l8 y5 Z  `8 i  t) X
    K% r* H8 S' Y8 n/ o
  尽管他物换星移,尽管他潮流浩荡,但总有一种东西,我们蔑视不得、抛弃不得,要永远敬畏。
- V4 _" _* F" P$ M/ K  
4 T4 G  F, m8 m" A: g  那就是做人的最高准则——礼义廉耻。4 H1 h7 W% K! l; `. f
  5 J$ j, d: P  g$ }& z, B
  河之汤汤,海之渺渺,历史之莽莽苍苍,都掩不住、淘不尽这人性之光!
+ e& x) T# q1 F/ Q  
! `  V2 t: O; d1 Y  g8 ^  从善者,永向善之光明地疾行;为恶者,永向恶之渊薮处沦落。
5 q8 N8 x. L1 f. Y4 R( v: p  
( ~0 B8 ]# X  t0 ?& H  W  终极分野,即在足下。
0 H. _/ o& s! n+ a: k2 P  $ O# B4 i1 P' \8 z% P9 t/ S
  举步者,可三思!
$ r. M  o- I4 X. T8 v$ N  0 a' Y" k+ ]) I% C7 f8 \8 x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6 04:13 , Processed in 0.0326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