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八千女鬼”乱明朝——帝国太监魏忠贤的权谋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9 1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理阉党的运动,在一个阉党分子遍布的大环境下,犹如号召人家操刀割己,那是不可能痛痛快快的。阉党如不从整体上搬掉,新政就无从谈起,正人也无法起用。3 [5 H  N7 ^7 d, G" o& s
  ) @. Q  _: ?5 n. ^! _& k6 g& {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话不管是谁说的,都是真理。只换一个皇帝,只换一个“政治正确”的标准,不清理官员队伍,又有何用?一切还不是照旧?
" _; H8 c! n* b7 _4 ~. U5 N  
, @/ C$ i* P, S: b  崇祯把这一点看得很明白,他用了两个办法来应对这一困局。
) Z5 a# z* S/ F4 m    n% i$ e# Z; c/ O$ |  L4 y
  一是在崇祯元年(1628)四月,果断启用刘鸿训为礼部尚书并入阁,使内阁有了很好的带头人。刘鸿训,字默承,山东长山人,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元年曾任少詹事,负责的是太子的事情,是个闲职。后因得罪了魏忠贤而丢官。
/ R0 \4 ^: l! |9 P  
! k8 ^9 U, B' b7 ^( V* P4 G5 H  刘鸿训与阉党没有任何瓜葛,执行崇祯的命令就不像其余阁臣那样“肉头”,到任后数月间,一连气儿建议罢斥杨维垣、杨所修、阮大铖、李蕃、贾继春、霍维华等一帮想金蝉脱壳的阉党分子,令人心大快。可惜阉党分子仍有能量,于半年后便把这个刘鸿训撵下了台。
0 H5 ]& I, u$ f6 Z    B9 M1 V9 u5 e9 Y3 J1 A6 ^
  崇祯的第二手,是推翻《三朝要典》。这是明朝遇到的“两个凡是”问题。《三朝要典》虽是阉党炮制,但由天启帝钦定,有先帝的“御制序”,要推翻它,人们不免投鼠忌器。
' p# ^4 @+ B; y" z% {  
! l4 {$ U4 K5 g* q6 u6 a  但是让它摆在哪里不动,就是新政路上的一座大山,导致阉党不能尽罢、东林不能解放。
2 ~8 z0 J7 L/ w$ }3 B, t# V  4 k2 i9 W& g2 l; U: N6 V1 X
  崇祯元年(1628)三月,新任兵部主事别如纶就谈到这一问题,认为应该删削。四月,翰林院侍读倪元璐又论此事,认为应该销毁。8 C  v5 v; ]0 L( \
  . w, ?' P/ x5 |( Q( N! _3 x5 ]9 A
  倪元璐说,这实在是一部恶史,魏忠贤要借这“史”杀人,众宵小要借这“史”攀爬;有此“二借”,谈何公正?在史书中颠倒黑白,这就是魏阉遗迹,“逆党之遗迹一日不灭,则公正之愤千年不释!”这位当时的小知识分子的史观,相当之进步,他痛斥道:“以阉竖之权,屈役史臣之笔,亘古未闻!”(《崇祯长编》)/ S: \5 [9 ~$ Z, n. v
  % Y: ^! k4 R# b% j8 ~; E1 H3 {
  不仅是阉竖,任何强权加于史著的歪曲与粉饰,都无异于掩耳盗铃!你那么说,后代人真就那么信吗?  w; x7 N0 B0 u6 |
  . G0 O5 ]: Q1 ?" c8 P
  崇祯原先不想去触动他哥哥的问题,但看了倪元璐的奏疏,大为折服。当时内阁辅臣之一的来宗道,对这个奏疏有个票拟,说是“所请关系重大,着礼部会同史馆诸臣详议具奏”。这是想把问题“研究研究”,搁置下来。崇祯果断批示:“听朕独断行!”(《烈皇小识》)
$ S6 n2 X5 G+ q# {" F7 w: ]  : A( F7 _& o' ^
  这是他主意已经定了,要推翻《三朝要典》!这是意识形态大翻盘,有人马上如散考妣,怕这个文件一失效,“三案”再翻过来,自己要受牵连。8 B1 x- o1 ^6 b$ M- a* M
  
8 g% a9 Q! m& Q- a  经过廷臣之间的激烈辩论,崇祯认为火候到了,于五月初十日下诏:销毁内外所有《三朝要典》及书板,并强调:“自今而后,官方不以此书定臧否,人才不以此书定进退。”(《崇祯长编》)由此,为大规模清洗阉党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2 C$ z/ p$ u( M5 X0 [3 R! O  
" d7 w$ Q( F9 x" v, [  经过一年多的清理与反清理,到崇祯二年(1629)正月,崇祯决定要“定逆案”,也就是确定一个阉党的正式名单,分类分等级,拟出处理办法。第三波、也是最彻底的一次清理就此开始。$ ]- y4 c  R  a. O" E  \

+ y5 o4 e6 l& O6 b% X  正月二十四日,崇祯召集内阁辅臣韩爌、李标、钱龙锡及吏部尚书王永光、刑部尚书乔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等,下达了定逆案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标准。特别要求“卿等数日内确定,不许中书(秘书)参预”,由阁臣按等级分列名单,刑部尚书附上相应的惩治条例。5 k8 ?2 _- d+ d; f( X' o4 Y
  
! h- ?8 s$ N1 f  但是这个临时组成的专案组,非常不得力。首先吏部尚书王永光本人就是个阉党,“素附党,仇东林,尤阴鸷”——不是个什么好鸟。
6 q( F- z2 C9 L$ r* y  
4 O* {" W( i# J1 K3 s  再有韩爌、钱龙锡等都是端厚谦和之人,“不愿广搜树怨”(《国榷》)。现今的一般史家也都认为,他们对朝中残存的阉党势力有所畏惧,企图和稀泥。$ c' G3 \7 R7 Z
  
* B5 ?$ T4 {9 {  但我以为,韩爌是一位稳重老臣,他不愿把这事情搞彻底,是不想在定逆案这件事上对士林摧折过甚。天启四年(1624)的时候,内阁里东林人士被驱逐干净,就剩下他一个正人,他那时都没怕过魏忠贤,此时怎能害怕魏的余孽?* A' R  m- k+ c
  
( t. |$ [5 ~+ n/ N1 l3 j( ]' A  当年保护东林和今天保护阉党残余,在韩爌这样的人来看,并不矛盾。他有他的一套理路,甚至考虑得更为深远,只不过实践证明:他想得不对。
1 Q1 h! }4 F+ x6 a% ^  
' v* D8 n; h  k' U  由于上述原因,第一次报上的名单仅有约50人。崇祯很不满意,要阁臣们广泛搜求,一个不能少,且要给予重处,起码是削籍处分。
! N' `2 |9 w. C3 a. T3 h  ! C. D7 a  [( D# \, w& m
  韩爌等没法子,又报了一次,不过还是几十个人。崇祯这次发火了,直接说他们办事“不称旨”,当面批评道:“忠贤一人在内,苟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意思是说,假若只有这50多人,怎么能掀起那么大的浪来?崇祯又见内廷阉党一个也没涉及,便说:“其内臣同恶,亦当入之!”+ `7 M6 S( X" ~- x$ s7 n
  ( F4 C0 j: G, N5 l' N- H
  阁臣立刻表示为难,说外廷不知内廷的事。
; I: v5 i" Y( {  
" h7 X$ N; [4 o& m6 Q# Z  崇祯又火了:“岂皆不知,特畏任怨耳!“(夏允彝《幸存录》)——你们是怕招怨吧?+ a0 x4 P0 e- [  W; E) W& m
  
5 w" b, ~: ~2 ^+ P6 Q9 ~, |& Z5 Z! w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内廷与外廷的关系,向来微妙。韩爌他们考虑的是,不能因此而与内廷结怨,否则会给以后的内阁带来无尽的麻烦。你崇祯皇帝撑死能执政多少年,内廷与外廷的关系却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他们几个不愿意搞扩大化,我以为倒还不是为了私利。他们考虑的是内阁制度的长远命运,考虑的是士大夫阶层相对于皇权的某种独立性,所以不愿意“整人”。+ e" |3 `4 z% O0 w
  
. D4 E! m% f* e. ^, T3 M& O  几天后,崇祯又召韩爌等阁臣,打开一个黄皮包袱,里面全是诸臣以前为魏忠贤歌功颂德的“红本”(奏疏)。崇祯说:“此皆结党实迹也,当一一按入之。”$ r! F+ q7 A# J9 p5 o& }6 `+ `& e
  $ F! ^1 ?$ V' N/ {1 s6 P0 C# `% k* }
  韩爌等人知道崇祯真的是要撒大网了,只得随他去,但是坚决不担这个责任,说:“臣等职掌,唯司票拟。三尺法非所习也!”先秦时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故称“三尺法”。法律这玩意儿,你找司法界人士去吧。# Z2 k( c- p4 r- _" I& t1 l
  8 B: O% |" ~) f  s0 X
  崇祯也真是服了这帮人了,只好转而责成王永光,让他来干。但王永光哪里肯,推辞道:“吏部只谙考功法耳,不习刑名。”这个,我也干不了!
- M( `" q9 g  V( m* h/ l8 Y  - c) E7 z, l2 z$ `
  不久就有人弹劾王永光,说他过去“阴附阉党”,现在又“阴护持之”,他只得退出专案组。7 J$ T/ W' t) b0 f' B+ @
  
) m6 o# @7 r5 F" w* R# a0 b; w, ?! [  崇祯气得没了脾气,把刑部尚书乔允升找来,叫他“据律定罪”。司法大僚,你总没得推了吧?6 J6 x( b" C( R& j- d9 r: ?' G
  
9 q; r2 x8 {  d+ f$ S7 q, e# w1 a7 g- o  如此,又经过草拟第三、第四道名单。在崇祯的监督下,拾遗补缺,最后定下261人,罪分八等。文件名曰《钦定逆案》,于崇祯二年(1627)三月十九日,以谕旨形式向全国公布。+ Q0 ?9 p+ }0 z1 f( ?

2 l$ P1 z- U  V, [  据《明史*阉党传》七等定罪的名单是:(上帖误为八等,今更正)
. p" B. M( q. g4 {  * g$ g! g/ X6 N2 h& d& O& `
  一,首逆凌迟者二人:魏忠贤、客氏。这两人犯的是“谋大逆”罪,判决仅为名义,因两人早死并已经“正法”了。
3 x: \& @8 \( V. `  8 W2 s# Z7 }) \7 {: l: c+ Q! g4 I* k
  二,首逆同谋论斩者六人:崔呈秀、魏良卿、侯国兴、李永贞、李朝钦、刘若愚。逆案公布时,前五人或自杀或已处死。考虑到这一等里目前一个能杀的也没有,不大好看,因此把刘若愚顶上。可是刘若愚最终也没死成,侥幸被宽恕,写了一本阉党实录《酌中志》,很有名。9 v6 ~9 l. @1 n- v
  ( {( U# I; m' e9 M9 a
  三,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十九人:刘志选、梁梦环、倪文焕、田吉、刘诏、薛贞、吴淳夫、李夔龙、曹钦程、许志吉、孙如洌、陆万龄、李承祚、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孙云鹤、王体乾。这一等里基本都是核心人物,只有一位级别相当低的,就是提议要把魏忠贤与孔子并祀的监生陆万龄。
# n' I/ U( s+ R% S; H! t  2 w% n- y% x: U# P; t7 R. M1 B: Q
  所谓“交结近侍”,就是阿附魏忠贤,其罪名为“谄附拥戴”,也就是诸衙官吏与内官交结、泄露事情、夤缘作弊等。这些人皆被论以斩首,秋后处决。其中田尔耕、许显纯恶有恶报,被“请君入瓮”,遭到酷刑拷打。2 j! B* Q. e$ N
    M3 G; ~5 G. C1 S( G) A
  四,结交近侍次等充军者十一人:魏广微、崔应秋、阎鸣泰、霍维华、徐大化、潘汝桢、李鲁生、杨维恒、张讷、郭钦、李之才。这一类多是廷臣,首要者为罗织陷害六君子的罪魁。
$ A( I% I  M3 }1 }  0 T' h$ `2 b2 Y1 o4 h, D" x- O, H
  五,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一百二十九人:顾秉谦、冯铨、张瑞图、来宗道、王绍徽、阮大铖等。这一等里多是当年为“三案”翻案者。" q4 a, r: A8 l3 h
  ( _3 ]: |; x: I5 W. i
  六,交结近侍减等革职闲住者四十四人:除黄立极、施凤来两人为阁臣外,其余为太监与客魏亲属。
$ D0 N+ O- O- e' M5 j  
' ?4 I" v( y+ ~$ m9 E* E  七,魏忠贤亲属及内官党附者五十余人,另行处置。
' _# L5 |8 |, X' @' H  * g! G  t9 G" p- x8 g4 }, z
  此外还有“附逆案”及“附逆案漏网”者若干。! b# |8 l' Z& o4 J7 F5 ?& Q
  + R) t7 g1 c2 C1 K# c# m; [, B. a
  与钦定逆案的同时,南北两京在崇祯二年还开始了“京察”,分别剔除了一些阉党分子。
0 m( ^6 S9 o/ V! m  
* E$ V- u. a$ M9 M  对崇祯定的这个逆案,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不同看法。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崇祯"除恶务尽"的干法,实为远见卓识。不过,对于其中细节当时就有一些异议,有人说太过了,也有人说力度还不够;有人说有漏网之鱼;也有人说某人冤枉、不应列入,等等。些许误差可能会有,但我以为,这都无关紧要了。( F/ M- K+ I1 i/ Q
  
* M5 _3 X% o: e2 ~. ~  政治问题,看大不看小。崇祯这一槌子砸下去,阉党案才算尘埃落定。4 o, O; Y) N, d' J" ~9 N" d7 ^
  * L& A4 S# O2 T- A
  即使这样,阉党分子在明末及明亡后仍有死灰复燃的,以阮大铖在南明时期闹得最凶,到了抗清事小、对东林反攻倒算事大的地步,把个小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此乃后话。
  x( X: L; W* F! p  . x5 @/ H( ^4 Y& t3 ^" a* g
  总之,牛鬼蛇神谋权有道,贪财有术,但就是长不了。
- K% D: f3 N4 t8 ?7 _  
7 U2 ~9 M, x  ~0 _& W( Q% v1 Q2 |  七年猖獗,三年横暴,终归是镜花水月!
, L) F4 K5 @0 b: n% A  7 T6 L; x) S# f2 }0 i
  魏忠贤最终是凄凉自尽,脑袋被砍下来,悬挂在河间府。因为这里是明朝出太监的两大主产地之一,崇祯这么处置,是想以此警告后来者。* I; x7 v+ a0 D' a/ X2 B% A
  
( a5 i* o( u1 w: f& j: V7 E  魏家在京中和肃宁老家的宅子被抄没或平毁,金银财宝也被送入内库。时人嗤笑道:“可笑魏忠贤今日乞恩,明日乞赏,克国剥民,何曾留得一件自己受用?守得一件传与子侄?何曾留得寸土自己养身?留得一间与子侄栖身?”(《梼杌闲评》)
& L: U, ^' j' Q  ) q' i+ l1 Y& C1 A/ ?
  不仅如此,连累魏氏一门老小也跟着遭殃。据说,行刑时“俱骈首受戮,婴孩赴市有盹睡未醒者,天下以为惨毒之报,无不快之!”(《明史纪事本末》)此事究竟有没有,尚存疑,因为崇祯念他的几个侄孙不过是三岁小儿,是免了罪的。连小儿都不免,就算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吧!7 w5 [' D* i* Y8 s
  % z" w8 k7 \/ g/ b) z
  魏良卿为人还算谨慎,口才也好,才风光了几年就被灭了,还不如当初继续蹲市场。侯国兴据说简直就是个智障了,与人说着话,打个哈欠就能睡过去。不过看他盗宝的那种贪婪劲头,似乎也不糊涂。两人都是进了诏狱后,被砍头的。
" i+ n8 {1 P1 n4 z" E& ^  7 a& M) v8 v$ m: w
  据说,魏忠贤在阜城自杀后,河间府肃宁老家的村里,凡姓魏的,都怕受牵连,一跑而空,几年后才敢回乡,且都改姓了“卫”。( [# x: b! L% W9 ^
  , \' a" M1 L+ Y4 g' ~0 h
  说来数客氏最惨,不敢自己死,结果就是既辱且死。原本崇祯只命内廷“宫正司”先重打一百竹板,再发法司勘问的。结果人送到刑部监狱时,早已给打烂了,死了多时了。  % o- i4 v' d* S4 X+ ^
  
" Z# |, z1 _& h* s3 o: K& k  客氏死时,侯国兴已被关入诏狱,宅子也被封了,家人逃个干净,没有人敢来收尸。$ U; E% b' ^8 f, r4 i
    M1 S+ ]4 b; I& f
  据说过了四五天,才有个妇人到监前问客氏的尸首。狱官狱卒都想要钱,就回道:“发出去了。”妇人跪下哀求道:“我连日访得,尚未发出去。如今她家已没人,她儿子弟侄都在狱中,我是她老家的人,来代为收殓。”说着取出两锭银子送与狱官。狱官同意了,但牢头不肯,说道:“几年的客巴巴,泼天的富贵,难道只值得这几两?”妇人只得又拿出一二两碎银,众人才道:“你到墙外等着。”
& R2 f' v  P' c3 y" z  
6 i+ i. ?9 X+ \* z) f  少顷,牢洞开了,众人将尸首推出。只见面目皮肤都已损坏,下半截只剩一团,血肉淋漓。那妇人见了,大哭一场,买了几匹棉布,将尸首紧紧缠好,雇人背去了。这个妇女,原是客氏的小叔侯七的侍女秋鸿,侯七不敢出头,她就自告奋勇来办了这事。(见《梼杌闲评》、《明珠缘》)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07: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元年(1628)五月,刑部会审许显纯、崔应元等阉党分子。许显纯以自己是万历孝靖皇后(即泰昌帝生母王氏)的外甥,要求给予减刑。, y. e5 d* p, U
  
7 M+ e$ G( v, M' t  年仅19岁的黄宗羲来京为父申冤,当时也在场,他严辞斥道:“显纯与阉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谋逆同科。夫谋逆则以亲王尚不免诛,况皇后之外亲!”说着,从抽中抽出一柄铁锥,猛刺许显纯道:“我看你招与不招!”锥锋至处,血流遍地,吓得许显纯伏地叩头:“愿招!愿招!”崔应元也吓得瘫作一团。
) @0 t4 E8 Y0 C0 ]9 {  ; M( h$ a4 G& k3 P) w) b6 W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许、崔两人最终被判死刑。黄宗羲也没饶了崔应元,痛打他一顿后,拔了他的胡须去祭祀先父亡灵。% v( L% E7 b4 [! |5 t) O& X5 U' \1 ]2 ~
  * ]3 W. }/ J) M5 X3 Y+ T4 @
  李实在受审时辩解说,当年以他名义诬陷黄尊素等人的奏疏,是魏忠贤指使别人冒名在空奏疏上填写的。在审讯前,李实还曾托人给黄宗羲送银三千两,乞求不要再追究他。黄宗羲严辞拒贿,并且上疏道:“李实当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辩岂足信!”
" z! k1 M. b5 B+ g; p% p5 @- j  & G) t8 i8 q" J- _1 z7 ~: J
  崇祯见疏后下诏,令刑部复审,追究李实的贿赂罪。大堂上,李实还想狡辩,忽见黄宗羲从袖中抽出利锥,竟吓得连喊:“愿招!愿招!”
2 Z' ~0 w6 C+ k6 I4 ]3 z  
6 J% i% k# w) X$ I% f  许显纯等人斩首之日,黄宗羲偕同被害朝官的子弟,设祭诏狱中门,祭奠忠魂,一时哭声震天。黄宗羲把众狱卒召集在一起,晓以大义,而后问道:“你等作恶,虽属受人指使,但罪责难卸。只要你等讲出谁是杀害家父的凶手,其余免究!”
  n" A( I* w) P9 T7 M* W  
4 b5 T$ {6 n' A- q0 U9 U* Y  众狱卒指认道:“是叶咨和颜文仲亲手用毒药害死黄公的。”二狱卒连忙跪倒在地,大喊:“饶命!”黄宗羲大喝一声:“恶贼!岂可饶你!”抽出利锥猛刺,把两个狱卒刺死狱中,以祭奠英灵。
% _! ~! }% H) f' F  , F# s2 r; R6 U7 m5 x8 [% H( C4 q
  众子弟祭灵的哭声传入宫内,连崇祯也叹息道:“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 N' x3 l9 N! o) Z" d9 K, R  - a. C, i4 v+ t7 {: X+ n
  逆贼授首,忠正洗冤!( Y/ p) E* f% B
  
% ]) u5 J8 x) B) x9 N$ V: \  凡豺虎当道、不可一世之时,不要以为无人能制。权势之上,自有法制;若法不能制,必有人心;若人心不能制,终还有天道!/ K6 ~6 R; O" H: Z1 [8 f
  
" j6 N8 ~% b& l& r) @2 g# H: D  如今,是天道转回来的时候了。袁化中之子袁勋于崇祯元年二月最先上疏,开烈士子弟诉冤之先河。继而,时为浙江诸生的黄宗羲上疏崇祯,字字血泪,历述冤者惨状,将迫害黑幕逐一向世人揭开。
* _  T9 l7 Z/ T) z  ]7 Z  * ~* w. X7 V2 J' I
  紧接着,户科给事中瞿式耜上疏为杨涟、魏大中、周顺昌鸣冤,其文堪称古今第一正义檄文,字字作金石声。; }1 O+ D& l9 R' \) d4 R& }
  
% d2 S0 t5 l+ |! u0 _; e  十月,魏大中之子魏学濓上血书为父鸣冤。几天后,杨涟之子杨之易亦上血书。十二月,周顺昌之子周茂兰又上血书。
4 e6 v, j8 ?4 D0 R3 l8 l+ ?, G2 Y2 r    C& W; p5 G" S$ G0 J
  这种浪潮,连崇祯也觉得招架不住了,连忙下诏制止,说血书原非奏疏格式,不要再上了。不过,他倒是认真读过每一篇的,颇有触动。曾撰文将周顺昌比做屈原、岳飞。在旧时,这可以说是最高的评价了。
( y- B6 n. f. p  
1 B6 |0 F2 T$ {* V. L/ h  妖孽遁形,天地从此一新。" H" m( ^9 {' z5 n# A( S
  
+ _* |( K( X% q9 w& p  这是少年对老朽的清算,这是正义对黑暗的声讨。在历史上,正直的人难得扬眉吐气,但只要有这样一回,就证明大道不灭,公理永存!
. ?7 c: L  O; N! e% }" S9 Z% J  ! y* i  d# Q4 R! {
  崇祯元年九月,有诏,为已故诸君子追赠荣衔、官职和谥号,备极荣耀。谥号中,大多都有一个“忠”字。- l& K+ B. }0 q
  ) F( ~- `, k7 w& T9 |  ]
  这就是万古的伦常!
8 O" s# b0 ^7 G: @8 X  
& Z5 H: R7 E4 s  尽管他物换星移,尽管他潮流浩荡,但总有一种东西,我们蔑视不得、抛弃不得,要永远敬畏。
. {* ~3 w# D- Y/ C( T6 E: \  4 W, S' o0 i+ ?% l+ }$ T9 }
  那就是做人的最高准则——礼义廉耻。  f6 H. i; P" O3 _, I
  
, B1 k) o* G' i0 U. P% K) _% d8 Y  河之汤汤,海之渺渺,历史之莽莽苍苍,都掩不住、淘不尽这人性之光!1 ]! P: Q' R* }9 B4 }+ l6 ^
  4 Z) ^& u7 e' x) Y9 I, M
  从善者,永向善之光明地疾行;为恶者,永向恶之渊薮处沦落。3 X- {1 X6 u% r
  & `/ D, E6 S: q8 H8 A3 n6 T+ p: s9 A
  终极分野,即在足下。
1 L3 G' A4 x8 ]) w, P9 w  
, ~2 B/ Y$ N( }- {: ~  举步者,可三思!
$ j6 P/ Q2 B' u0 W5 K- l" g3 g  . o7 J! e2 E* |, U# B# v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0 02:14 , Processed in 0.0268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