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2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39)9 ~) I6 {7 x) V0 e+ i) y, j
  
4 t& |, G. m. G3 [  宋庆历四年的六月份,是这一年里最精彩的时段。上旬里让皇帝看清了君子们的实力本象,中旬时老天也来凑热闹,六月十五日,开封城里天雷击顶,灵宝塔被打中了,整体坍塌。
3 B7 |% @" s" T! s$ W  这事儿比春天时的干旱还吓人,全体国民一致把目光射向了皇宫。皇帝,你一定又犯事了,老实交代!注意,这只是国民们在心底里的呐喊,新政的君子们却说出了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嘛,我不出口谁出口?
1 x- Y0 R2 I- D- D$ R  知谏院的主力余靖上殿,大热儿的天挥汗如雨,他穿戴齐全,正颜厉色跟皇帝说事。中心思想只有8个字,“勤俭修德,感动人心。”可他整整聊了两个多时辰!
$ m+ }$ J5 u( ?7 a# o: m  仁宗静静地听着,一言未发。直到余靖走了,他才说出一句话:“被一汗臭汉熏杀!唾沫都喷到我脸上了。”没办法,谁让儒术唯我独尊,君子无所不能呢?
" M9 ^% @6 l; P8 |) s0 A9 j- j, b  接下来是下旬,最精彩的桥段到了,以前种种与之相比都太平和,太中庸,根本就算不上斗争。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愤怒有关,夏竦,他回京城了。# w6 l$ D1 [' `+ f. I
  夏竦,前面提过,他是宋朝与西夏开战时第一位西北总负责人,三川口败后他被弹劾丢官,到内地生活去了。至于身世,他是个被捡来的弃婴,以养父的恩荫才当上的官。其实这里小有出入,现在就细说一下。
6 s" b' s/ T& W- i7 S2 `' t  夏竦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史书记载他经史百家、阴阳律历、佛老释道,无所不晓。当年科考时,开封城的省试,即礼部试,共取100名,他名列第4。而且考官特意注明,他的诗赋水平要高于后来的状元陈尧佐,是因为他年纪太小了,所以才压制他一下。3 x, A5 k' L- V) D# {5 m7 ^* L
  那年他17岁。
7 F, F+ `( H1 j  ]; i  刚好就在那时,他养父死了,他回家守丧。科考部门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在他的履历表里添了一句话。该生下次科考免省试。也就是说,他可以直接入围最后一轮,殿试。: x; c7 L' C; R2 K& v9 C
  
! J/ E) l& r" b3 f+ ]" ]  连载(940)
% |) F4 f" t8 {& K; Q+ K' `! d  
5 e& s% {& v" K+ o! |8 c' E- {  夏竦当官之后,幸运迅速临头,那时赵祯年纪很小,由名相王旦推荐,他被选入资善堂讲书,给未来的皇帝上课。从这时起,就注定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4 L7 A6 _. c: M& s& Q% w* `4 V
  赵祯是太念旧了。仁宗一朝,他的老师们颠簸不倒,荣宠始终。
1 v  q; H5 [. [. D4 ?9 ]; _3 Y. I2 x- _  但是夏竦很自强,没等到赵祯亲政,他就火箭一般的升了上去。在刘娥主政年间,他当了两次枢密副使,和一届参知政事。年纪轻轻,就把两府高官都当了个遍。至于怎么当的,他一边与宫里的太监张怀德结交,一边和宰相王钦若联系,内外结合,面面俱到。! Q, @% N( ]  r+ T3 N3 q4 A
  赵祯亲政之后,他却一下栽倒了。原因是后院起火,夫人实在过于强悍。话说才子配佳人,该佳人却美而有才,夏夫人写得一笔好字,史书里记载比男士们还要遒劲有力。字由心生,她的性格也霸道了些。具体表现就是嫉妒。
4 C+ N7 O. G7 r1 ]& v  她要独占夏竦,彻底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就有点早熟了,女权运动过早地出现,其结果只能是被拒绝。结果夏夫人一怒之下,把事搞大了。, a4 w. V+ X4 a
  她叫来了自己的弟弟,把夏竦做过的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报告给了开封府,一时间闹得满风雨。夏竦惨了,他万没想到自己的老婆居然玩起了大家一起死的游戏。这还了得,但更刺激的在后边。他的老娘怒了,大骂儿媳混帐愚蠢,不是人养的。* y# J2 M, u/ h+ G# G. a8 |
  却不料虎女焉能有犬娘?夏竦的丈母娘瞬间抓狂,跳出来替女儿出头,两位老亲家打得不可开交,热火朝天……于是夏竦只好既丢人又丢官,带着这一大家子你死我活的“亲”人,出京到外地混。直到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他才返回京城,以户部尚书的职位当上了三司使,负责全国的钱粮。
. C$ V8 ]& S  f% D  好日子开始了,夏竦的精品生活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要说有知识的人就是有品味,夏竦无论在哪方面,都比晏殊、欧阳修享受,至于其他的蠢物们,更是不值一提。
7 G- @4 H$ q* @1 l) ~) V) k$ o  衣、食、住、行。  ?0 K) ~+ E0 _
  衣是官服,这没的选择;住是官宅,大同小异。先说他的行与食。吃的方面,夏竦天赋异禀,每天清晨醒来时全身冷如寒冰,得由美丽的姑娘偎抱良久,才会渐渐地复苏。后来证实,这与他吃的有关。他每天都要喝两碗石钟乳粥,这东西是有毒的。其毒性就像魏晋南北朝时的士大夫所吃的“五石散”差不多,身上忽冷忽热,得用各种措施,才能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W, _- I7 j) \; Y: T# j2 u2 V
  至于好处嘛,据说是快乐似神仙,跟吸鸦片、扎海洛因差不多。$ H8 J6 c4 W+ s* J+ v
  行。这是夏竦最有特色的方面。他出门,要把两辆豪华马车联起来,中间用价值数千两白银的锦帐遮蔽,组成一辆超奢侈加长型房车。夏竦就躺在里边招摇过市,就算在行路其间,也跟在家里的温香软玉、罗绮丛中一样。
4 Z, \8 w  ~5 X4 `4 q  现代的劳斯莱斯汽车能有这个气派吗?
' Z% t* h# }  q' _+ J# N  可惜好日子不太长,只两年之后宋、夏战争就暴发了。他被派往前线。怎一个痛苦了得,我那可爱的、美丽的京都生活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你的怀抱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1: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41)
1 T6 H7 ^' ~! K$ d+ g0 K& u  \8 R  
3 t% }3 v( p8 ~) f  这个愿望从此贯穿了夏竦的心灵,成了他最大的追求目标。但是非常遗憾,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阻碍他实现。. x: U: X$ J5 G9 v8 h" L' I
  其中就有御史台和知谏院罕见的一次联手。( R# O4 q- M+ W1 |& L0 B* U# e
  这里要顺便提一下,本来新政开始时,范仲淹是完全可以把御史台划归到自己的的势力名下的,因为御史台长官王拱辰和欧阳修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首先两人都是天圣八年时科考中的举,是亲爱的同年,并且渊源不比旁人。
! U5 j+ L* F$ w# D: m  那时欧阳修顺利地拿下了省元,放眼一看,当届的考生水平、声望都没人能与他相比。很高兴,他给自己做了身新衣服,就等着殿试成功,穿新衣当状元,人生焕然一新。不过高兴得太早了,王拱辰就是他这辈子的克星。这位同学不知从哪里突然间蹿了出来,二话没说穿上他的新衣服就走了。
' \3 n, V  E/ K6 a- b  欧阳修有点懵,但那时就有了君子的苗头,区区一件衣服嘛,拿走就拿走吧。随着这件新衣被抢走的,还有他的状元。最后一关殿试,他只得到了14名的成绩。  e) \1 x: {; u) p  u
  除了同年,两人还是连襟。他们都被当时的一位大佬选中,参知政事薛奎,就是那位薛出油。出油参政家里有五朵金花,欧阳修娶的是四小姐,王拱辰是姐夫,娶了三小姐。不过这只是开始,就算在娶妻这方面,拱辰兄还是压了他一头。薛家三小姐去世很早,他又把五小姐迎过了门。当时京城盛传“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做小姨夫。”
* q; L3 b  I8 @, h* z, n& Q  拱辰兄艳福无边耶——
1 G! v5 g! i6 M: g  这是多么理想的工作生活关系,眼看着御史台和知谏院这两大谏官系统就合并成了一家,弹劾力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宋朝文武百官最恐惧的噩梦就要开始了。完全正确,夏竦就首当其冲,成了唯一的受害者。8 z. e3 B4 d% d5 }$ K+ a
  7 Y+ o" \* T# ^% c6 @, y# A
  连载(942)
- u+ r' M3 [  D: d3 U* ^3 R  ) `' h" x7 u; k
  那是庆历三年,赵祯开始调整内阁成员时。我们记得,一共是调整三次,最后才定下了新政内阁,而第一次时,夏竦就被提名为枢密使,掌管西府兵权。
" `' Y! z# ~' F( a2 ]% r7 _, w# N  顶级高官,开封京城,多年的美梦终于成真了!夏竦快马加鞭往回赶,但进了京城,就冷水浇头,气得目瞪口呆。他不知道,在他赶路途中,御史台和知谏院都快把皇帝给闹死了。
) ]. E$ S% ^4 \% T2 k  两大谏官系统倾巢出动,一共上了11道弹劾奏章,把夏竦从出身到现在,从军营到皇宫,所有的污点都统统放大。皇帝陛下,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这是个什么样的人,您还要他当两府宰执吗?3 M2 f: T7 B, w7 P$ t0 r
  仁宗不听邪,他是真正的尊师重道,不止是夏竦,后面还有贾昌朝、陈执中,好多好多,一直都在尊、重啊。
: ^1 j* z4 O4 l/ o  于是夏竦离京城越来越近,谏官们的危机感和愤怒也越来越深,终于集体暴发了。某天,先是知谏院的余靖出马。这时注意,这种场合你永远都别期望着欧阳修怎样,他当普通官员时抽知谏院和御史台的耳光,在知谏院时狠抽御史台的耳朵,在任何时候都不抽皇帝的耳光。
" P- w. t7 }: x* \  余靖上殿,发挥他的聊天特长。一座石塔被雷击了他都能聊两个多时辰,这种弹劾大事你猜他能聊多久?于是聊天在继续,仍然继续,继续继续,直到赵祯体力不支,决定退朝。这时御史台长官亲自出马,来了个决定性打击。
! m. }# @$ @! ], K8 I& B/ q. V8 A  他疾步扑了上去,这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寇准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伟大的宋朝暴戾型官员,王拱辰继承了光荣的传统!他把皇帝的袍子给拉住了,死不撒手。佬大,您还是改主意吧!
& G# n/ u5 [3 c' v  没办法了,赵祯非常抱歉,老师,您别进城了,直接去亳州报到,再做几年地方官。这就是夏竦被贬掉枢密使高官的经过。他创造了纪录,最快的贬官速度产生,还没报到,就被赶走。
, s/ E# n7 Q6 K" N  最后他还是进了京城,理由很私人化,年纪大了,赶那么远的道,我歇会不成吗?在休息中,他把所有的弹劾材料都拿到手,一一细读,心潮在翻滚,愤怒在升腾,夏竦是珍惜名誉,尤其是心里敏感的人。他的身世,一个弃婴,就注定了他心细如发,受不得刺激。
0 G. S5 J. n6 D# L3 J  何况是这种污辱!7 z9 Y& I: v. M+ C
  他连夜写了1万多字的奏章,来反驳这些弹劾。但是交上去之后,得到的是污辱的加倍。新政君子们的回复是——“图功效莫若罄忠勤,弭谤言莫若修实行。”# P3 _2 q) [9 W
  您少说废话,办点实事才能洗掉骂名!
. Y! ^  `% d4 T; O" u  夏竦被气晕了,他不懂,这就是君子?君子讲的是忠、恕之道,这样的凶狠刻薄,拿同朝官员当敌人砍,这是哪门子的君子啊……他有心忍了,但就在这时,另一位宋史里超级著名的学者暴发了,非常非常的有才,此人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把夏竦彻底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6-26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43)
" T& R, f" X( H  
- T: i5 w  S; p( Z  石介,和他的《庆历圣德诗》。4 ~, H" j2 n% g' z9 x; ]
  石介,字守道,生于公元1005年,宋京东西路奉符县西旺村(今岱区徂徕镇西旺村)人。这是位非同小可的大人物,无论是他的学问,还是他的脾气。& x0 i1 G# u+ z0 }: @
  说起学问和文人,在宋朝选代表,相信大家都会第一时间选苏轼苏东坡。没办法,坡仙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但是实际怎样,另有说法,等到他走上官场时,自有公论。但要强调的是,学问二字,绝不是指诗词歌赋,《大江东去•念奴娇》再好,它只是抒情小调,不是士大夫的本职工作和精神内涵。
! e! N* J* |* g) X; h  学问者,博古通今、定国安邦、包罗万象、神化难明。在这方面,石介只在东坡之上,绝不在其下。
7 [& ]1 _1 r2 v- x  看履历,他是天圣年间中的进士,之后当过一些不大不小的官,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尤其是文化史上有地位,是因为他在山东徂徕山下创办的“徂徕书院”,世称徂徕先生。! \' b6 |* m+ Z8 A) P2 G
  在孔圣人故乡讲学,你得有怎样的水平!这水平就让他在庆历四年,新政刚开始实施的三月时,由韩琦推荐,进入开封国子监任直讲。《庆历圣德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 s) @" {$ d( y0 S  这首诗很有古风,四字一句,共954个字,以“于维庆历,三年三月。皇帝龙兴,徐出闱闥。”开始,到“皇帝一举,群臣慑焉。诸候畏焉,四夷服焉。”结束,石介以皇帝的口吻对新政时所任命的宰执、谏官,一一称颂表彰。说这真是个开天辟地以来最好的时候啊,不仅是人类,就连天地人神、昆虫草木都非常的兴奋。
. M5 X& }" v/ n! D  因为您把两位大贤人升职,就是范仲淹和富弼,他们俩是“一夔一契”。都是古代的大圣人;同时又把卑劣的小人赶走,就是夏竦。这个局面太好了,诗中说道,是“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
$ |7 D3 D$ r4 @# W: T7 h  
% N9 J, `3 n: {# q  连载(944)
6 T& r( A1 E. C$ `2 ]  ! @  ^7 n! j  o( q2 B; D' ?
  这首诗一问世,达到的效果让石介很郁闷。在他想来,这样热情讴歌新世界,是件多么及时又多么合适的事啊。这会大幅度地提高新政普及的势头,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新政君子的行列里来。
( Y* s9 S2 g3 z+ j( O  可是除了夏竦和众多的“小人”们对他咬牙切齿之外,就连新政君子系统内部,也对他一片茫然。石哥,你在搞什么?  O- b0 e& f$ T* Y! \# w
  第一个对他摇头是与他齐名的人物,“泰山书院”的先生孙复。孙复和石介的关系是同学,俩人都是范仲淹早年守母丧时,管理应天府书院时的学生。他叹了口气,说石介,你的噩运就从这首诗开始。
" }8 H" V$ G6 k0 J, x  第二个痛苦的是范仲淹,范公所担心的不止是石介个人的安危,更是新政的全盘大局。他根本就不愿意让石介在这种时刻到京城里来。
, j3 h8 [( O) i5 v  难道还嫌不够乱的吗?( @( {) L& c2 _6 i$ p- l+ Z% ^& h
  他早就给石介下过定义,此人不可大用,死就会死在这张嘴上。他说,石介刚正,天下知闻。但是性格有些缺陷,他走极端。要是让他当上谏官,肯定会拿超高的标准去要求皇帝,要是皇帝没做到,他就会“引裾拆槛,叩头流血,无所不为矣。”! G, ]% O! D* h! k4 Y3 L# V2 j
  这样的言官,谁敢去用?用了有什么好处?但是他亲爱的同事,年少有为的韩琦就把石介推荐上来了。事情迅速恶化,《朋党论》、《庆历圣德诗》,外加言官系统共11封的弹劾奏章,这一波接着一波的攻势,表面上在加强着君子们高大伟岸的形象,真是春风得意,激扬岁月。
& p* s: n) \" a, R  但同时,也在积累着可怕的戾气。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庆历君子们并不真的知道小人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就比如说是夏竦。真的要形象地比喻他的话,在历史中就有一个显赫的名字,跟他有点像——苏秦。那位战国时纵横捭阖,翻复乾坤的人。不说苏秦的一生,只说他的死亡。苏秦死于暗杀,凶手逃掉了,没法去找。可他临死时对当地的国王说。请车裂我,悬我之头于国门,说杀我的人有赏,就会抓到凶手。/ m% ]) _& s( n$ H$ D
  果然如愿。这真的是个死后都可以杀人的人。
. G- N/ G5 j3 x1 R5 h1 x  夏竦比他还要强些,得罪了这个人,你死后都别想安宁!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22: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45)
9 L1 t/ q0 E2 [* V$ @, x  
4 h4 Y/ x% U9 s. P: n% h) H5 F  夏竦的手段,以文字对文字,简简单单的一封信,就让新政彻底瓦解,并且让君子们变成了叛贼。这是个大命题,要怎样做,才能圆满的完成呢?
; M" D% r* Y# P4 `$ Q+ T% W  夏竦沉思了很久,转身进了内宅。先要说明,他一定是和自己的书法夫人重归于好了,因为这件事做得真是大显家风。他找到了一个使女,再拿出了一封信。来,看这上面的笔迹,模仿它,给我改一个字。, O  q/ t, Y. q; s( ?
  只是一个字,就把通篇内容都改变了。& O( F. v/ g0 n, q$ i  m3 ~0 _
  这封信,是石介写给富弼的,涉及到了政治,但性质仍然是私人信件。不过私人信件例来都是万民传颂的,比如后来的《曾国藩家书》之类。名人怎样生活,怎样处理生活,都是凡夫俗子的楷模嘛。在这封信里,石介明显是《庆历圣德诗》没写过瘾,除了痛骂小人之外,还要再激励一下新政的首脑。他勉励富弼等人,要“行伊、周之事。”
& Q9 r' _2 v8 q: ?  这是个典故,涉及到了两位历史上的大人物。伊,指伊尹;周,乃周公旦。这两个人都是定国安邦的贤臣。其中伊尹,是辅佐商汤开创商王朝的人。可以说是我们中华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宰相+军师的超级人物。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灭商之后死得太早,周公全力辅佐幼小的皇帝,一面饱受馋言,一面东征西讨,把商朝余孽和内部反叛平息。
* n0 _, j5 f8 ~9 d6 s2 K3 _  可以说,周公才是实际上建立周王朝的人。/ z; h7 T9 V3 `1 c5 S1 X( x
  综上所述,石介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富弼和范仲淹像古代贤人那样为宋朝扭转乾坤,再造天地,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愿望很美好,但夏竦经过沉思后,决定给这封信改一个字。就是周公的周字,改为“霍”字。
& Y4 r% q; v/ G5 [* n: R9 w  2 {! y3 T& ]/ a$ G
  连载(946)
/ ^. H$ w+ t/ ?& z  ( a1 @) l9 c8 X
  “行伊、霍”之事。6 T- R% D/ }# _( _3 A) [' |9 W
  一字之差,就变成了可以诛灭九族的大逆不道的言论。霍,指的是西汉时的权臣霍光。他的身份很复杂,一方面在西汉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一,是汉武帝托孤时的四大重臣之首,辅佐国家安定度过达20年之久;另一方面,他在汉昭帝死后,把新立的皇帝刘贺废掉,独自把持朝政近半个月。
$ n$ V) U6 r5 _+ A. Y: _; A  这样人物,是宋朝历代君主最大的噩梦,最惧怕的妖孽。
8 p6 a  y* q* I' H1 e$ a5 F% `  尤其可怕的是,夏竦的历史知识非常到位,他改的这个“霍”字大有学问。伊尹这个人,几乎就是霍光的翻版,一方面像周公那样有功,一方面同样在商汤死后,把不懂事的太子太甲放逐到桐宫,三年之后才接回来重当皇帝。
7 g% @5 Y$ Z9 A  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吧,改后的信里,石介是要富弼等人效法伊尹、霍光,把现在的宋仁宗赵祯废掉,换一个积极进取,锐意革新的人当皇帝!再加上这封信广为流传,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局面。. C0 }; L) s, W. S7 i0 r3 z8 g9 i0 f
  不止是大逆不道,而且是公然谋反。不管成不成功,都把现任皇帝蔑视到了极点。
' Y' W# n9 o. x+ }5 g1 o3 C  这封信很快就传遍了天下,在这之前更迅速地传进了皇宫,交到了赵祯的手里。赵祯反应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他把玩着这封信,像是看出了很多东西,又像是心不在焉,想着别的什么事。这种态度,把范仲淹、富弼两人推向了一个极端。1 D! `7 h8 ?0 Q/ H
  要么您下旨查问,哪怕大发雷霆,咱们好回答;要么您直接说不信,我们也好去追查。您这样沉默,要我们怎么办?
' A$ h& x: S: m1 r  您分明就是在怀疑我们。2 I5 p' M" x4 O% b
  君子讲的是谦退之道,见利不争。官位本来就是粪土,既然让您这样怀疑,我们辞职好了,这样谣言不攻自破,我们的纯洁也就可以清者自清了。
; q: R8 y& `7 Q: P5 `- U  范仲淹和富弼同时上书请求外放,不在京城当官。当时很巧,有一个非常微妙的机遇突然出现。在宋朝的河北方面,与辽国接壤的位置,侦察到辽国正大量集结军队,像是要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范仲淹提出,自己重回边疆,去防备契丹和党项。这样在庆历四年的六月二十二日,他被任命为陕西、河北宣抚使,仍然兼职参知政事。富弼保留枢密副使的头衔宣抚河北,同时离开了开封城。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2: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47)) [4 ~5 X& I0 j1 ^: H4 l8 A& J; k/ R
  5 _7 t7 g7 s- p/ E
  范仲淹、富弼的离开,是宋朝历史进程上的一大契机,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解读。1,走后发生的事;2,要怎样走。- j4 x; {  r1 V0 M6 c
  先说2,怎样走,会决定走后的局面。这是范仲淹的心事,除了他,几乎没人能知道。包括他的“同党”们。
) z, l8 i8 k9 S: Z7 o  辽国正在集结军队,范仲淹提意由他率领重兵去河北方向布防。他选择这样走,如果实现,那么他将恢复复到刚离开陕西时的身价。那时他手握重兵,是宋朝边防上的大救星,从心理上,就让所有人重视他,不敢反驳他。
% X  t1 ^' \0 s" y8 h  也正是这一点,让他有底气敢于推出新政。
$ \% F4 G7 c8 c: Z  这时他重提重兵回到边疆,迎战比党项还要凶险的契丹人,相信可以把陷进狂热内讧的宋朝官场拍醒,即使他走后也没人敢动他正在推行中的新政。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既能继续发展,又能撇清谣言。
; p) O4 r- J: P  想得很好,可惜他的命太苦。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没等政敌们反对,他的盟友们就都跳了出来。军方代表枢密使杜衍打头,富弼迅速跟上,两人继续发扬了君子们下殿一家亲,上殿死冤家的良好作风,第一时间矫正他的错误。+ O0 q7 {# ]7 ]
  你纯粹是臆想,辽国派兵只是路过河东,目的是去平叛,跟入侵风马牛不相及。你又是发兵马,又是拨钱粮,根本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 F( T# o& T6 P" f6 I4 o; R" E
  范仲淹气得发愣,正想着怎样勾通,富弼突然间灵光闪动,想起了自己的新职位。他是去河北的,范公你是去陕西的,为何要抢俺的饭碗?他郑重地对皇帝说了一句话。辽国绝不会入侵,如果我说错了,愿负“罔上欺君之罪。”9 q4 ]9 ^9 \8 s7 e  _4 P
  简直是往不遗余力地拆范仲淹的台!
9 \5 t2 n& `" w$ R/ f. M" r  
. A+ I) ?( K' p! Q  连载(948)
, x/ R5 t  K+ j* T( Y& u  9 g( c+ ?+ `" l+ U4 i0 [6 |
  范仲淹大怒,这是他能为新政,为宋朝天下所做的最后努力了,无论如何都不能退让。他在金殿上和杜衍、富弼大吵了起来。
+ v  [4 s% f: K( `  史书上记载,他举出了6大疑点,3种忧虑,共670个字,证明辽国这次很可能是和李元昊联合入侵,不仅会发生野战,连攻城的器械都准备好了。其中就有宋军以前独有的杀手锏——床子弩。这种危急程度,难道还能视而不见吗?, H, O' @, _& [
  必须得我去应付!
  M) \5 s3 i/ T9 j0 i" F  对面的富弼寸步不让,他回敬了347个字,重申自己的观点。现在天下太平,无论是河东、河北、陕西,哪个地段都不可能暴发战争,范仲淹你真是胡言乱语,不知所谓。
& \6 G) x9 J( k! f) g  他们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却不了了之,只好灰溜溜地下殿走人。因为皇帝一言没发,就当什么也没看见。范仲淹摇头叹息,边走边咬牙,他是真的不甘心!于是边走边聊,他要和富弼等人再勾通一次,说什么也得同志们再上金殿,口径一致,发兵河东。" ^' o; q! K' A6 a3 q
  这次他得到了最干脆的一次打击,一直沉默的韩琦终于说话了——如果一定要去河东,我去好了。不须朝廷一人一骑。
# G  n) d, b; C, t( @/ @  范仲淹彻底崩溃,这就是他的同志加战友,有这样亲密的冤家吗?!怒火郁积,他都快爆炸了,实在没忍住,他转身又回了金殿,单独和皇帝交涉,并且把韩琦刚才的话复述了一遍,这不是国家大臣应该有的工作态度,韩琦小儿,实在过份!
. e' m( t, v% D7 }1 [% f  换来的却是皇帝持续的沉默……赵祯当天没有任何语言或者举止的记载流传下来,当范仲淹走出开封,去陕西方面上任时,没能带出一兵一卒。
7 s: ]$ i& q: k$ o" W* |1 }  他走了,不管有过怎样的内幕和经过,这都成了既定事实。前面第1部分的事情依次产生了。范仲淹走后,新政君子们被一个个地踢出了开封京城。第一个是欧阳修,他从知谏院下岗,去当河北路都转运使;第二个人是宰相晏殊。
7 c6 @% Q3 d) m4 l* V) [* ?  说来搞笑,这位文学大前辈,成了宋朝版的李商隐。李诗人夹在唐朝的牛、李两党中,身为牛党份子,却娶了李党前辈的女儿,弄得终身潦倒,里外不是人。晏殊也是这样,他是范仲淹、欧阳修的大恩人,富弼的老丈人,却对新政半点都不感兴趣。
8 ?# K7 j, U5 _1 a9 S* `; Q8 ~6 Y' B" C  于是欧阳修被贬,他很高兴。知谏院方面的孙甫、蔡襄联名挽留,也被他拒绝。这下子谏官们火冒三丈,把他的老底都揭了出来,当年他给仁宗生母写的墓志铭上没注明母子关系,最近还调禁军修私宅。就这两点,晏殊丢官罢职,去颖州当知州,官还没有欧阳修的大。
4 o5 x' L# T% b) G6 ?  第三个人是枢密使杜衍,接着是知谏院里的精英,孙甫和蔡襄,第四位大人物在第二年,庆历五年的三月份时产生,韩琦终于也丢官了。或许直到这时,他才会清醒,没有范仲淹,他韩琦算是什么。
+ d8 C! E5 T) t7 p; _! T2 f. X! I  最好笑的是尹洙。这位特别喜欢和范仲淹死掐的人,面对事实,悲从中来,是后悔还是痛苦,说不清,他给皇帝写了封信,哀叹说“昔日见用,今之见疏,”都是您一句话的事啊。9 s% e$ W& m6 |. E: P
  可让皇帝说了这种话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你尹洙的努力啊?尹洙很伤心,过了两年,到公元1047年时他病死了。比他死得更早的是狂热的诗人石介,他给夏竦写了好几百个字,夏竦只回敬了一个,他就受不了,几个月之后就挂了。/ D( [% J0 c, }
  伟大的文学天才都是这么的脆弱……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49): g! [; \0 L/ s0 ?' C
  ( w# V  ?" O5 j
  如此这般,事儿还没完。大人物们都搞倒,下面的群众也不能放过。悄悄地说,号称中国五千年历史里最文明、最开明的宋仁宗时代,曾经发生过一起微型的文字狱。
, S1 j6 ?  ~! C8 l, M- x# X  和号称宋朝人才储备银行的馆阁重地有关。
- u1 l8 R" C3 }  R0 W! P  前面说过,馆,指的是宋朝的皇家图书馆。如崇文馆、集贤院;阁,指龙图阁、天章阁等皇宫大内御书房。这些地方都有学士、直学士、侍从等官员,一般来说,有了这种职称,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两府、两制,就算不能终生富贵,也肯定名满天下。
: B8 _3 s0 B: B: x* V- l7 F7 D  这时的馆、阁人才非常的年青,名字和头衔都很多,我们不必一一列举,说的是这个事的经过。盛夏过去,秋季来临,话说宋朝的官员是中国所有朝代里最幸福的,每年有法定节假日77天,注意,这是常设的。还有新增的65天,同时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私人小聚会。( l$ M4 B; G1 E
  这次的事,就是京师百司库务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的赛神会。这一天里宋朝每个衙门的官员都可以喝酒聊天,随意享受,直到通宵达旦。事儿出在了进奏院上。进奏院,顾名思议,是地方呈报中央,中央发给地方的文件联络处。这时的负责人叫苏舜钦。
5 J( Q: R( S6 J0 O2 L$ ]* b- P  苏舜钦很年青,大约36岁左右,他是北宋史上举足轻重的大诗人。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后来的苏东坡,他的名字会成为宋朝诗人的代表符号。当天他按照惯例,把拆封废纸卖掉之后,再自己掏10两白银,准备了一桌丰盛酒席。
, K, W1 b& N+ |- @3 K4 z! G  物以类聚,他请的都是既年青,又有才,还狂放的人。就是馆阁重地里近期风头最劲的10个。名字还是不列,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他们共有一个相同的官场符号——范仲淹所推荐的人。其特点,就是无所畏惧,是那种喜欢把脑袋往狼嘴里伸,再夸耀伤口的人。多刺激,多青春!
- q1 V8 Z- E' H! u; J6 _  不过这也怪不了他们,他们都没走过正常的官职升迁过程,没被“磨勘”过。是新政里“推荐”制度的受益者。之所以被推荐,不就是因为他们年青,且无畏嘛。
) V( M& r4 _: M$ d5 D. K9 g+ J# Z' b* z  
. L: m) T% y; X  l  v, ~  连载(950)
" L/ h8 _. }# Q! w' u  
0 L) O3 c+ s3 ^0 f$ l0 t  当天晚上,破坏的欲望随着夜色的浓重逐渐升腾,10个生于盛世,春风得意的年青书生渐渐地失去节制。他们把唱曲的优伶,侍卫的官吏都赶走,把大门都关上。
0 Q- f: C" B9 X  找来了两个军妓。
* M0 M, h2 X+ m& L# @" ?  放浪形骸,无所不为。他们都喝醉了,最后的余兴节目是做诗。其中殿中丞、集贤校理王益柔成为人群里的太阳,那一晚上的偶像。他变得比李白还要疯狂,诗仙最嚣张时,也不过就是喝醉了还去见唐明皇,他可好,写出了这样两句诗。9 g9 l: Y# T) O# s
  ——“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
9 p( q9 {, l/ s8 j$ ^  皇帝是他的侍从,周公旦孔夫子是他的奴仆!还有没有天理王法?!简直数典忘祖,要知道历代之所以会独尊儒术,罢除百家,就是因为它对皇权的唯一性崇拜,让皇帝得到神仙一样的权力,可是小小的王益柔居然全都收了回去。6 b1 m; Y8 k$ h
  这就怪不得别人了,史书上关于这件事,总是会强调一下当时有个小人,叫李定。他想参加宴会,可是被苏舜钦拒绝,于是去御史台告密,真是卑鄙无耻。不过你们没犯事,他能告出什么?身为儒生,这样大逆不道,别人不惩罚,醒来都应该去自杀!* U7 r. P: d7 Y* ]- z
  御史台长官王拱辰闻讯大喜,他连夜上报给皇帝。赵祯的愤怒可想而知,御用文人居然这样回报皇恩!还等什么,连夜抓人,直接扔进开封府,特案特办,从重从严!
0 F  Q, R5 H" L* p0 Y1 b1 Q  第一次判刑,王益柔处斩,其他所有涉案人员全部罢免,永不录用。第二次时轻了点,王益柔永不录用,这批馆阁人员集体报废,贬到地方上当官,主持人苏舜钦罪加一等,事发在他的衙门里,罪名是“监守自盗”,被贬为庶民。
" c& H" ]) X6 R  ^  他的确是应该区别对待的,他是杜衍的女婿,被看成是新政君子里的核心。就这样,以范仲淹为首的,呵呵,名义上为首的新政君子们从上到下,从头到脚,都被“小人”们踢出了朝廷,其手法干净利落,合理合法,其结果一劳永逸,彻底胜利。6 o  V  {6 P% p% j9 L
  与此相对的是君子们集体萎靡不解的脸,我们的失败,是为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2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51)
% a$ f+ T& U$ y5 w* [/ n' \  
) g  }0 x1 X' h9 y# {+ o% w: N  这个问题很隐私,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这几位万古流芳型的名臣、君子,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里公开讨论过,同时也没在各自的文字资料里留载过。
1 O7 z0 g$ x% G5 Y2 U  就算后来名动八表的《岳阳楼记》,也只是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抱负,从没有半点的懊丧、自责,或者对谁的埋怨流露出来。; {7 Q# d6 V' O  I) k
  之所以会这样,相信也和“君子”这两个中国封建时代里最崇高的名词有关。丢官算什么?君子固穷,安之若素。孔夫子在夸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时就说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要这个越穷越光荣的劲儿。
( v0 r+ v5 D9 s; P$ V7 R2 E; R; J  理想破灭算什么?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不悔。只要我喜欢,死九次都无所谓。这里面有着让圣人门徒们千年坚持,直到明朝、清朝时更加发扬光大的自虐型快感。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请皇帝打我吧,打死我才爽!
" N9 U  T- K6 C  何况是新政改革这样的大事情,悲剧才能激动人心嘛,我一点都不疼。
% V- |1 W7 Y/ O, d! w8 ^: x: o  甚至流放都是种快乐。子还曾经曰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皇帝不用我的办法,我划条小船到海上飘,也是高雅纯洁的。" h! Y% p0 q# B5 J
  并且最重要,也最浅显的一点,也与高雅纯洁有关。
* {$ g& y# f( i: J0 n  君子怎么能互相指责漫骂呢?那是沿街商贩的品质,泼妇激动时的表现。素质真是太低了!所以宋朝官方记录里,才会在上面范仲淹和杜衍、富弼的金殿争执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范仲淹平时事杜衍如父,与杜衍争,杜衍不怒。富弼更是不用说。, e0 Q, c6 a$ B9 V# J! j8 |
  所以打掉了门牙往肚子里嚥吧,君子在什么时候都得站直了腰,千万别丢脸。- a  T$ l; I8 S! {# Y6 a' u$ j
  他们永远都不会承认,这种性格在官场政治圈里,就是个二等残废。
7 i7 J) H; T! m- d" f+ W: E  
8 r6 J3 u/ `$ ^- C$ D6 n. d4 O4 ]  连载(952)  k1 L  X$ P  T) Q, S$ R! _
  . i8 Z3 m! w: C" O
  美国小说《麦田守望者》里有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 ^* ~2 k1 s, x! j$ R  庆历君子们被说中了,他们宁可英勇地去死,也不愿为宋朝的新天地而卑贱地活着。面对夏竦的谎言,除了辞职引退来证明清白,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至少他们可以赖着不走,就像夏竦本人所做的那样。无论谁弹劾,我就是不动。
2 n0 E; _: O- p8 y% b/ w0 k  像现实这样,以边关百战之功勋,怀国富民强的愿望,这种程度的追求,居然就毁在了一封伪造的匿名信上,简直就是个闹剧!
* t( [; ~2 l% d3 v# L: ^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有半点的高贵伟岸?
. }! J" G. g" L4 {* `! o4 S5 q  返回出发点,从总体上讲,上面这些都是在新政者内部找原因,这当然也是种片面。新政之所以失败,标准的历史教科书上的给出的正解是皇帝的懦弱,外加小人们的陷害。小人们的事就不去说了,他们做了什么,前面己经交代得很清楚。关键点在宋仁宗赵祯。他是皇帝,一言一行都要对国家负责。而这个人在这段时间的确一直在玩沉默,什么都没做,似乎的确很“懦弱”。. C. f9 ?% J2 \/ J" {9 D9 _; W. g
  那么他该怎么做呢?5 ^' z1 r) R3 g$ c( W: x
  不顾一切地支持范仲淹,无论君子党们做了什么,都是对的,都要无条件地实行。甚至像欧阳修所希望的那样,完全放弃自我,君子们的奏章里把做什么事,怎么做的步骤都规定好了,他只管签字照办?这样就全对了?8 t1 q% Y" x, h) S8 K
  谁是皇帝?8 z: r  Y" f8 i( @" l( d, E+ n
  赵祯是个独特的人,解读他得站在一个相当高的楼底,长时间的俯视,才能稍微看清楚一些。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与当时的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而不是与宋朝的国家形势紧密联系。这是个根本上的区别,做不到这一点,是没法在民族之林里生存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9: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53)2 [/ U8 O7 z; d! i
  ; D; s: k* {4 ?
  当宋朝的官,只办宋朝的事,这可以。当宋朝的皇帝,只着眼自己的国家,就是找死。赵祯所要看住的人,是耶律宗真和李元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朝的国政,包括所谓的新政,都是为了与这两个人抗衡,才提上日程的。
5 ]+ G) V7 ^. o+ \  d% N  而不是什么国计民生。早就说过,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统治的一种生物,只要有口饭吃,就绝对不会造反的。! f- q1 Z" L% _1 f4 a4 d7 A
  先说耶律宗真,他的日子很闹心,从宋历的庆历三年七月份开始,他发现姐夫李元昊旧病复发,又变得不乖了。具体表现在两件事上。1,辽国有很多的党项族人,和宋朝境内的党项族熟户一样,己经养了好几代,可以算是辽国人了。
  t1 D" t! B" }0 K0 t3 \$ A  居民就是财富,耶律宗真四处找钱,自然把这些看得很重。李元昊却开始偷偷摸摸地把这些人招回去,公然挖辽国的墙角;3 y9 i, ?# t7 l' P7 T
  2,进入庆历四年之后,辽国境内的党项人公然开始反叛,耶律宗真派军队去镇压,结果却让辽国举国震惊。李元昊派兵过界,居然把辽国的招讨使给杀了,带着辽属的党项人举族回迁,上演了西夏版的胜利大逃亡。# d, w. i  t! S; `* {
  这样的事是辽国立国137年之间是从来没有过的。无论出于哪种考虑,都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兵干掉李元昊,不杀不足立威,不杀周边所有小国都会起来造反!
" O, i2 n6 {  \  再说李元昊,他在这段时间里比耶律宗真更闹心,很可能就是闹心过度,心里失常,他才去找辽国的麻烦。不然还真是看不出有别的原因。
  ?" j" ]9 \+ S  p  至于他为什么闹心,就和宋朝人有关了。他和宋朝的皇帝讲和,讲来讲去没结果,宋朝边疆上的将军们却不买他的帐,尤其是青涧城里的种世衡。第一代老种相公对付敌人,从来都是不择手段的。0 R; i6 A% y& D& [. H% N% O7 H+ s
  
, c/ u/ h( E! J( ]; q  连载(954)
; x8 x# S# r" Q, [0 ]7 e$ u  # Y6 I4 [  M4 x: ~. x$ {
  上一次他用光信和尚把野利旺荣害死,这次他的主意打向了野利旺荣的弟弟野利遇乞。这事难度非常大,第一,反奸计可一不可二,用过了再用一定失效;第二,野利遇乞比野利旺荣更难下手。他是西夏大本营天都山的统领,李元昊的皇宫就建在这里,他的亲信程度可想而知。
& H7 f& H& r! S4 Y! ]6 p# b& j  怎么办呢?种世衡只好花大本钱时刻留意西夏方面的动静,等待着野利遇乞自己出错。
2 A1 E. w3 J9 m6 O  这个错真的出现,就在庆历三年的除夕之夜。那天晚上,野利遇乞带着大队人马杀向了宋朝边境,工作态度非常认真,他纵兵深入,四五天之后才返回天都山。可是回来之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李元昊怀疑的目光。
* p, f) T+ n+ c# p' k% ^  小乞,你大过年的跑那么远搞什么?四五天才回来,都遇见谁了?
5 u9 r' w1 z3 X. R6 l# L  野利遇乞有点懵,我就是去打架啊,一直跑,一直找,可宋朝人胆小,没人应战,我就回来了。那天李元昊盯了他好一会儿,才放他走。事后他打听出来,是李元昊的奶妈告了他一状,说他是企图叛变投敌,才去了这么多天。
4 ~, h5 ^0 \! }9 N  他很郁闷,但这种事没法解释,甚至越描越黑,所以就索性扔开手,不去管了。但是要命的是,这事让种世衡知道了。/ S& j( i& n5 t* `( V' V' C) F
  千里之外,无论是西夏将军的动向,还是天都山里西夏皇宫里的细节,都在种世衡的掌握之中!之后,他做了一些安排。首先,他派人潜入了天都山,潜入的深度匪夷所思,让人不敢置信,他的人居然偷出了李元昊赐给野利遇乞的宝刀。然后他在边境上散布流言,说他亲密的盟友野利遇乞己经被残暴的李元昊害死,他太痛苦了,决定在边境线上,为遇乞兄设祭,向亡灵致敬。
( K9 F) y* y9 s  那天晚上,种世衡盛装出行,在边境线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估计西夏方面只要没有全体失明,就会肯定发现祭奠现场的位置。宋朝官兵把一块木板竖了起来,那上面是他写的追悼文,全面回忆他和野利两兄弟对和平的共同期盼,和对李元昊共同的厌烦,尤其是对不久之前除夕之夜,和遇乞见面时的快乐来了个具体详细的追忆。多么美好的理想啊,本来约好了里应外和做掉李元昊的,不料天不从人愿,居然先被李元昊害死……
9 }- \9 W  ?% w$ E  啰啰嗦嗦一大堆,念得声情并茂,直到估计西夏方面的骑兵快到了。他们才把追悼木板、宝刀等物扔到火堆里,接着打马就跑,让西夏人抢救现场。
8 J7 l1 l) v) |& j3 F  西夏人很能干,文板和宝刀都完好无损地送到了李元昊的面前。接下来的事是个定式,奸诈的人最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奸诈,犯规者必死,尤其是身边的亲信。$ S6 a: g7 U5 y4 z4 x
  野利遇乞被杀,党项族内最大的野利氏从此一蹶不振,连带着李元昊的后宫都重新洗牌。并且这还不算完,在不久之后,就会知道野利两兄弟的死,对西夏百年的国运有着怎样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9-29 02:15 , Processed in 0.0266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