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30 20: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9)1 |; c( R8 s7 ]) ~5 g+ h
) I4 C( X F- U6 S' |# U 奏章写得很精彩,说文彦博由贵妃推荐为相,执政以来,“独专大权,自三司、开封、谏官、法寺、两制、三馆、诸司等要职,皆出其门。”彻底把持了朝政,让百官敢怒不敢言。! P7 D, S/ O. N, c# i0 M
所以要罢免,为了让皇帝省心,他们还提出了替代者,由富弼出山,来当宰相。
2 K# h, z0 ~% k7 I1 T7 ~ 赵祯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不仅是在骂文彦博,更是在骂他。你连老婆都管不住,宫墙都不顶用了,居然和外面的大臣勾结到这个地步,你还是个男人吗?
+ r0 I3 U9 Q8 w8 c! I& p 怒火升腾,但是且慢,赵祯的心胸和这些言官不是一个级别的,他没说什么,只是把奏章放在一边,不理会。# L. e* I* J9 U' b, r
可唐介却不干,他火上浇油一般地说:陛下,我是激于义愤,才弹劾的宰相。早就做好准备下油锅了(虽鼎镬不避),难道还怕外放贬官吗?
9 A9 A, `+ F$ r( E7 @% ] 言下之意,无所畏惧,就是要弹劾到底!
# j% b; {0 O; b+ } 赵祯终于被激怒了,他下令把两府宰执都召进大殿,国家最高决策层都出面,大家来研究,这事儿怎么办。不一会儿,文彦博、庞籍等人都到了。赵祯出示唐介的奏章,你们都看看,说别的也就算了,居然说宰相的职务由贵妃推荐,这成何体统?!
: |0 m' _! S O8 h- A/ i 大臣们面面相觑,都有点哭笑不得。先不说文彦博和后宫的关系是真是假,光是弹劾的表面理由就不成立。“独专大权……诸司等要职。”这不是在说文彦博,而是在重提吕夷简。当年吕相公用了一生的时间,才能号令百官,文彦博两三年之间就等同了?
3 y+ I5 y6 V- A8 {# [, ^0 o 拜托,造谣也是个技术活儿,好歹说点实话行不行?1 r |) A2 I9 T
回答是不行。唐介就是有本事让当事人无话可说,低头认错,哪怕没有证据。就在大家看文章想心事,分辨对错时,他来到了文彦博面前,大义凛然地说了一句话。* A! y1 I! B0 {5 |9 N. M7 E' Y7 Q
――“你应当自省,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不能在陛下面前隐瞒!”
0 @3 A* d+ X) C
- B/ j4 x, @! Z. y 连载(1000)" A4 r- y- |; W* ]$ U3 X0 U* T
5 a6 [9 m* i- i( `% X4 B 文彦博很郁闷,他能说什么?否认吗,西蜀灯笼锦的事闹大了,整个朝廷都知道;承认?那真是疯头了。关键时刻,枢密副使梁适出面,他叱喝唐介下殿,马上给我消失!
1 h# l$ R+ t) w3 u h& c/ \6 w 唐介理都不理,站在殿中央,一定要等出个结果。7 l6 H& Y# c, \- |% s- M/ B1 j
结果出来了,皇帝忍无可忍,把他送交御史台处理。看似很严重,其实很搞笑,御史台是哪儿啊?是唐介的办公室……他的处罚是贬官到外地,先是春州别驾,在他的领导,御史中丞王举正的请求下,调到了英州。0 g# o) Q6 S1 ~+ j7 U+ J1 N$ T1 p
另一边,文彦博罢相。宋朝是个有品味的地方,只要是丑闻,不管真假,一律处罚。
* I7 ?: B1 A9 y5 r( z; c- y; j8 o* o 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中很有名气,是被历代儒家学子们津津乐道的一大壮举,勇敢的卫道士唐介以一己之力,不畏强权,把堂堂的宰相给参倒了。真是纯洁啊,有力啊,激情四溢啊,万古流芳。
/ |4 r1 {& l0 Z, H 可为什么我对他们半点的尊敬都没有呢?一方面前面说过了,张尧佐并不是那么的该死;二来就是包拯们吃饱了撑的。他们只看着政敌身上的小污点,却对天下真正的大事视而不见。就拿文彦博来说,在被弹劾敌视的日子里,己经把国家的冗兵、冗费的事情解决了不少。; l- Q. |' K( D$ m Q
他和庞籍建议在陕西裁军,凡年龄在50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样国家可以节约军饷,民间也有人种地,双赢的局面。可几乎整个朝廷都反对,理由是害怕。这些人都会武功的,都习惯玩刀的,多年以来在军队里游手好闲,这要放回乡里,一但生活不如意,造起反来谁承担?) m( P; w& }1 R7 g
文彦博和庞籍保证,如果有人造反,可以杀他们全家。西北方面35000名士兵解甲归田,那是3万多个家庭的幸事!至于国家,每年节省245万贯军费。这个数目,是不是比每年给辽国、西夏的钱要多出五六倍呢?
9 {3 G+ g6 z, _9 s. [9 V: ?$ ^ 这类的事还有不少,文彦博加庞籍,这是仁宗朝里罕见的一对办正事的宰相班子。就这样被纯洁的言官们给拆散了。, c5 i, i& t& g" @) R2 d$ Y
以上两点,都还只是对包拯们蔑视的小理由。真正要认识到这些言官们的嘴脸可笑到什么程度,请把时间往前拔快3个月,再往后快进半年。
: A$ ^3 N/ `5 _$ r 弹劾文彦博的前3个月,黄河再次决口在大名府馆陶县郭固口一段,民众死伤严重;往后快进半年,北宋仁宗朝史上最大的一次暴乱就在南方展开。
1 U$ ?* | X/ P& H# r 这是多么重大的涉及到国家安危,生民存亡的大事,可都被言官们忽略了。集体失明,没见这些忧国忧民的大人们有过任何举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