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3: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87)  l. O8 t* `5 H! \
  7 B% g* B) @( |% b0 `: P( a
  以上就是这件事的官方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受害人仁宗赵祯,他没有表现出哪怕一点点的震怒、恐慌、追查的态度,相反一直在捂着盖子,就像很怕有什么被人看到一样。
9 M3 [$ j3 ]7 x8 S, i( V  他怕的是什么?
5 \+ s% G  N1 k8 U  一个有趣的事实可以稍微地映射出点滴的真相。那就夏竦的结局。这个人在查案过程中,所提出的模糊理论,和皇帝靠得很近。接下来他又力排众意,和皇帝站在一起。那就是关于刺杀夜,谁的功劳最大的问题。6 J# f& Q7 d& p# ~) z$ H
  皇宫里一个女人从此走上了前台。; I3 x7 Q6 J/ m9 T( e6 f9 f6 J- |% E
  其实,这个女人早就己经在影响着宋朝局势了。提到她,在这个时段最好要跟两个人联系起来。一个是夏竦,一个就是文彦博。这两个在宋史里的评价走在了两个极端,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讨好这个女人。
( w- E: y5 x- u  F$ `( b  她姓张,出身很低,命运很苦。父亲是个早死的地方小官,她和母亲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生活的压力,让她们走了歌舞场,可以说到了没法再低的底谷。但命运就在这时对她们露出了最意外的笑脸。1 z4 }8 B  U0 x0 @9 K  C. a! b
  她们献艺的场所很显赫,不是一般的歌舍勾栏,而是宋太宗赵光义最小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的家里。某一天,赵祯去看望姑姑,酒席宴上轻歌曼舞,他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个美丽聪慧的小姑娘。于是她成了宋代的卫子夫。; |# ^# @- z0 U# |* [
  简单地说,在刺杀案发生前,她在皇宫里的名位很一般,只是美人。可实际的影响(注意,不是权力),早就远远地超过了皇后。一个小细节,文彦博之所以主动申请去攻打贝州,就是张美人悄悄地递出来一句话——皇帝很烦恼,谁能平叛,谁就是宰相。
% n. [$ n' b* A8 r( M" S% K  之后才有的文大人主动请缨。
  ^; v( t& R. Y: W% R  这时案发后,她被皇帝隆重地介绍给整个国家——是她,只有她,才在当夜拯救了我。
# V$ b8 S5 k+ T3 F  
/ e7 o; D3 d4 l6 P0 A  连载(988)
* p4 ~0 l4 N# ^" b1 w  
8 ^: w, O/ G& w: V  这就让人不懂了,正史里都说是曹皇后一手搞定了危机,怎么突然间冒出个张美人?可皇帝不管,他在这时,并且在后来,都不断地在正规场合强调,那晚上真的危险,只有一个人始终陪在他身边。就是她,我的美人,尤其难得的是,她当时不在场,是主动来找他的。, S: y. v/ v5 A4 V. r8 t+ \
  患难见真情,我非常感动!. y" f: M' e2 \& ~# l
  这个话说出去之后,夏竦立即就知道了前进的方向。他很有知识地说了8个字。“讲求所以尊异之礼。”当时在场的其他宰执大臣们一片沉默,懂的不说话,不懂的赶紧翻书。这时要介绍一下官场大排名,首相陈执中,次相文彦博,枢密使夏竦、王贻永,参知政事宋庠、丁度,枢密副使庞籍、高若讷。都是很熟的人了。, ^7 |; K) l8 i3 c& @7 t. a4 x5 B
  关键就在首相大人身上。陈执中还真就不懂夏竦在说什么,他临时咨询了一下帝国最高文人翰林学士,才明白这是要给张美人升官。这位学士提醒他,这种事以前有过例子,汉朝的皇帝带着宫妃去打猎,一头熊突然冲出来,是位姓冯的捷妤挺身挡在了皇帝的面前,才救了皇帝一命。现在张美人的功劳与之相比怎样?如果你答应了,有皇后在却尊崇美人,这种非礼的骂名,以后就会落到你的头上。
3 x& C9 D" B, G' [6 ]- W' n  陈执中想了又想,决定不趟这个浑水,夏竦你自己说吧,我什么都没听见。当天的事就这样结束,张美人的升职之路还得等,直到半年之后,她终于一飞冲天,从倒数第二级的四品美人,直接升到了一品第一级的贵妃。7 m3 ?4 l% K1 }
  这期间皇帝的功劳是最大的,其次就得数到夏竦。他是第一个提议的人。但是给他的回报是什么呢?他被贬出京城,到河南府去当官。至于理由,是当地开封城天上有太阳没云彩,一连地震了5次。夏竦要负责,谁让他是公认的奸邪呢?# b" q5 x4 ?: C- \1 t( x7 |
  仔细想想,永远跟紧领袖脚步的夏竦被赶了出去,一言不发的文彦博却站得稳稳的,尤其是张美人,那是他的贵人,在最关键的时候,他也居然沉默,这是怎么搞的?" l3 g+ g& J) l5 j* C
  皇帝当然没有神经错乱,联系到两件事里夏竦一贯的表现,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他参与的太深了。刺杀案里涉及的问题太深太重,那个一直压制破案进程,甚至隔天之后命令杀死最后一个人证的人,只能是皇帝本人。
  l7 ?8 F$ b0 s: h; W  两点理由支持这个观点,1,能做到成功压制,只能是皇帝,另有别人的话,之后的宋朝就会后患无穷,那个人必将有第二次、第三次行动;2,以后的宋朝非常平静,皇帝的寝宫内外,再没有半点意外发生。
! s' D+ V! P7 l2 Y* p7 U  这件事过去了,我们除了能隐约地看到宋仁宗赵祯的另一面,我指的不是他的多情,而是超平静地渡过了危机,还有夏竦这个有才的坏人,之所以会倒台的原因。
# `. Y, R' R' C  领导对你好,你也别对领导太好,你是个下属加外人,这一点要永远牢牢记住。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8: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89)
9 I. n6 n. ]8 M  
/ U  G* M# [% ?7 l  夏竦被辞退之后,首相陈执中跟着下岗。这是个仁宗年间典型的官员,谈不到什么了不起的能力,甚至当上了首相,是国家政权的最高层领导了,也想不起来他做过什么大事。
% n. [+ ]) b, q5 Q9 T  历史长河里一粒可有可无的沙子而已。2 J% a) ~* W& t5 @& A( }
  要是一定要说他升官的秘诀,倒也有一个。他眼光蛮准,真宗赵恒晚年时神智不清了,刘娥又只想着自己当权,于是赵祯虽然身为唯一的皇子,可就是没法当上合法继承人。陈执中独自上了一道奏折,居然把赵恒打动了。
7 V5 r# `( N" C9 S% p) ~) y+ ^# _  一个月之后,太子诞生。他的终身富贵也从此注定。这就是宋朝平静时期的官员的缩影,您可别看着一个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就认定了他们光芒万丈,有时就是些无聊的官场投机蛀虫。0 s+ b3 Z5 C# Z" K
  所以他们走马灯一样的来回换,你上我下的,基本上我都会省略不说。之所以说了这次,是因为他的下岗是有价值的。按照次序,文彦博加昭文馆大学士头衔,成了帝国首相。这是个命中注定要处理大事的人,他刚上任,大事也真的来了。0 |, y* S2 }0 r! l, i& P
  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六日,黄河在澶州府商胡(今河南濮阳东北)决堤,决口宽近一里,浊浪排空黄水滚滚,横漫中原北部。这是空前的浩劫,黄河改道了,中国有史以来只有8次,这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河水改向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横贯河北平原,汇入御河(今南运河),再经界河(今海河)入海。0 X/ j* g) m' |
  这种级别的灾难,别说是古代,就是现代科技也没有应对的办法。想想我们在汶川地震时的凄惨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回到当时的宋朝,巨灾面前,只能听之任之,黄河的水席卷中原,它想怎么流就怎么流,能做的就是等它流够了,再说别的。  I! }4 v0 Z: o8 t
  
2 q6 c1 T! u4 e& _$ R  连载(990): D+ j# g, x: L
  ; D6 [6 J8 Y( D
  水量变小之后,救灾行动开始。按说这是号称明星无数的仁宗朝名臣部落的大好时机,满怀激情地为人民做贡献啊。& P+ z% g" U6 E! [) I- [( C
  对不起,纵观整个事件,就是个经典的笑话,完全可以用西方的一个老段子来概况:话说午饭时间到,两位律师走进餐馆。小二躬身笑问,客官想吃点什么?答——少啰嗦,只管拿来菜单,让我们就吃什么再争论一番。4 }/ T1 J, B' s- x( g# G! Q8 g
  完全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继续吵。
& P9 X$ o! x1 s* j+ a6 }  庆历八年的这次救灾行动就是这样,一个个明星出场,印象中都是经天纬地之才,那么看一下他们都说了、做了些什么。
( ~$ f3 T: T- _+ O5 h  n  前面说了,黄河这次改道途经大名府,那里有位大人物,庆历新政的死对头、前宰相贾昌朝。他提议要恢复旧道,让黄河走原来的路。具体做法是用京东州军来修黄河旧堤,引河水回东流,堵住商胡口。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让决口前的各地区恢复原样。
) {; m# |) e3 L/ E  ]  反对方是另一位前宰相丁度,这是位从现实出发的理智人。他提醒,这个“劳”,得劳到什么程度。从前天圣年间,滑州也决过堤,远没有这次的严重,还准备了3年多才动工。现在商胡口的局面,再加上天很快就要冷了,得怎样动员民众,才能达到“永逸”的目的?
5 L' E4 g8 _: |2 a  所以永逸,根本是不实际。
4 m- {) q- T7 j, W  他的想法是先放一放,甚至把河道再挖一挖,让水流得更多些,更快些,哪怕淹得更严重也无所谓。这样转过年来,材料、人员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再去打怎么堵口子的主意。
' [# n' T' a% W4 w0 |$ \5 @  丁宰相很稳重,贾宰相很气愤,老丁,你完全是看似妥当,实则误国!他拿出了精心准备的一张图,上面标注着黄河分流于漯川、横陇、商胡等地段的位置,根据全盘地理地形的考虑,唯有恢复旧道,堵塞商胡,才是唯一的正解。
. E/ r1 M1 y2 w2 s7 @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说需要1000多万贯经费,动员民工、士兵10万人,日夜加班,100天就可以完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2: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1)) N6 v* b% {2 U/ D
  % s9 X, g( S# _0 L8 o6 ]0 a: F
  100天就彻底解决问题,太诱人了!皇帝很动心,灾民很激动,但是大臣们不这么想。每个人都是顶天立地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
5 P% _. I6 H2 \& z3 j0 z  在以后的日子里,涌现出了N多种治河方案。有贾氏的恢复旧道,有丁相的缓缓处理,更有高人来了个旁河减水法。要用一条黄河的支流,来把成灾的洪水泄走。这样既不大动干戈花费千万去修故道,又顺应了大自然,不拗着黄河,人家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样才会平安无事嘛。
% C- ~+ \; \( t  更有甚者,等过些日子,仁宗朝的吵架王欧阳修回京城之后,斗争瞬间就会炽热火爆了起来,他永远是独树一帜的,唯一正确的。他会数着人头,挨个敲过去——你们这票烂人,都闭嘴,听我说!
4 N; _2 J& M- f; u4 ^4 w! ^8 g  反正高潮复高潮,争吵何其多,河患始终在,民生尽蹉跎。欲知后事怎样,咱们慢慢说。事先声明,不是我想慢,是他们吵架的欲望太高,过程太长,这时是公元1048年,到了1060年时,这事儿都没有结果!' a3 u6 M9 C) _( @/ g8 ~1 v
  还是先看眼前的事吧,在河患初生的这段日子里,京城里最牛的人,最炫的事,是宋朝史上流传最广,传说最多的桥段。, N( E; [$ x) L4 \4 ^& `( d
  包拯包大人隆重出场!2 }6 z; z: o5 ?8 f
  这个人的名望、事迹是诸葛亮那个级别的,他不仅是人,更是神,行走在阴阳两界,无论对方是谁,他都是一张铁脸相对,他的智慧就是个无敌型的放大镜,什么样的罪,什么样的隐私,都别想逃过他的眼睛。当然最最让人神往的就是他的力量。
% n) L! l. @8 @4 A8 @$ c# M: ], j  只要你有罪,就肯定罪有应得。不管你是谁。% T! _$ _$ `, S, q+ l2 Y
  好了,现在让我们从头来看,他的履历生平。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不是像传说中父母早死,由嫂子养大,所以要称她为嫂娘。相反,他的父母都健在,和他生活在一起,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5 {3 B" G/ e  N' q- c8 ~8 N' r# U* Z; K  . r5 z, l* Y1 I( u* ^
  连载(992)# B. D( n, ?3 |
  $ p' X) Y% E4 [% e6 s! P2 p& g7 }
  包拯在天圣五年时考中了进士,那一科人才鼎盛,号称是“宰执榜”。从状元王尧臣,到韩琦、吴育、赵概、文彦博等人,都先后荣登东西两府,成为宋朝的顶级朝臣。+ }& E$ ]3 F, {
  其中更有因为宋、夏战争而异军突起,以超年轻的资历就进入西府的青年才俊韩琦。与这些人相比,包拯的荣耀来得太晚了。中进士之后,他以父母年老为由,辞官不做,回归乡里。一直奉养双亲,直到二老谢世。接着再守孝3年,前后共10年之久,才出山做官。( g4 Z8 b- h( P% M) C
  他得从头再来,从知县开始。这时让我们的心态变得功利些,他的确是晚了吗?不见得,那一榜的同学中是有人先于他发达,可后来只要他进入官场,上升的速度就超级惊人。原因何在?是他能力超强吗?还是不见得。他在知县的位置上只留下了一个可以记载的例子。就是那个著名的杀牛案。
9 e" ^8 _5 q$ U% e+ j  某人养了一头牛,被人偷割了舌头,这人就来报官。可是毫无头绪,也没有证据,得怎么办呢?那年头又没有指纹追踪之类的高科技破案手段。包拯也很无奈,他告诉报官者,回去杀了那头牛吧,反正它也活不成了。注意,牛没了舌头必死。* L9 S: f8 u* I4 q( @# n) d* s
  牛被杀了之后,又有一人来报官。根据宋朝法律,私自杀牛者有罪。这时包拯问这位热心公民,你干嘛要割了那头牛的舌头,再来反告?你跟人家有那么大的仇吗?" J$ }" L& M$ h5 S: X- B# v
  那人服罪。! o3 O+ ^- S; y* [& A3 q" V
  接着他升官,从知县一跃变成了端州府知州,并且兼任殿中丞。这样的升官幅度之后,他的表现只是清廉,在盛产端砚的端州当官,直到卸任,没有带走任何一块。6 n3 |; y$ Y: ~/ V0 ]
  他根本不需要带走什么,他得到了更大的好处。下一站是御史台,他己经是一流的京官了。综上所述,见仁见智。如果要往功利上想,这真是一条别致又正统的登龙术。包拯完全摸准了中国古代儒家理论的人才鉴定标准。2 V* `- }$ ~$ w: |3 k7 g! i
  “非孝子不忠臣。”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孝顺,才会对君王忠诚。这一条百试百准。
. m4 p  N: |2 l( d/ N5 w; W  P2 p- \1 y4 F; S  可是做人要厚道,无论如何,包拯没有迷恋权力地位,抛弃了所有的享乐和威风,在乡下奉养父母。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他的人生标签无可挑剔,就是道德的典范,纯洁的化身。所以把他升入御史台,完全是件好事,整风运动开始。& s, C% [+ |/ S( e6 D3 J- e; u
  第一枪,就打中了皇帝心中最爱的最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22: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3)
) k8 D5 z* g9 v$ [/ ~6 H  ! d3 K1 ~' L6 v/ h$ M- P
  话有点绕,其实很简单。皇帝心中的最爱是张美人,张美人的最爱是她的伯父。该伯父名叫张尧佐,其实并不亲,一来只是她父亲的堂兄,非亲兄弟;二来张尧佐很薄情,真正做到了见死不救。" l6 B) t0 Z& j) O4 s
  张美人的父亲刚死时,一个小官,没有家产,身在外地,举目无亲。唯一的出路就是投奔伯父,可张尧佐拒绝。理由是他当官的地方太远,在四川,你们走不到的。于是孤儿寡母,只好改行当舞女,才勉强活了下来。& E: G9 P/ T- q
  按说这样的长辈,基本上可以无视,当做没这个人就对了。可是奇怪的是,张尧佐就是有本事让侄女失忆。自从她进宫之后,他就攀定了这门亲,不知说了些什么话,美人就被洗脑了。从此以后,以伯父的升官发财为己任,为乐事,终生奋斗不息。! f- r% g# R4 x9 ~) t. j
  效果很显著,截止到皇祐二年(1050年),伯父己经从遥远的四川边陲小地一介推官,升到了帝国两府高官之下第一人,三司使,掌管天下钱粮。, I: C+ Q& t% |3 L/ K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个答案。1,张尧佐很无耻;2,张美人很善良,并且健忘。可这不是包拯所想的,他看到的是帝国的危机。而之所以称其为危机,完全是由“真理”来告诉他的。
( P) p6 w+ u  V2 A" F  真理就是儒家学说。虽然说超级博大,可是也能精简成一句话,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这个大前提下,没有任何势力被允许抢走他们的特权。包括其它的诸子百家,以及皇帝的老婆、亲戚。
3 t4 U, \# E& |! M  尤其是张美人这样年青貌美,出身贫寒(等同于没有修养,没有见识)的妃子,和她无耻加无能的伯父。让他们当权,必将祸国殃民!
1 z) u1 }0 U& T8 p  于是包拯决定弹劾,这时他的身份还是相当的低,只是刚从御史台转到知谏院的一个普通官员,要说事时还得拉上好多的同僚。插一句题外话,包拯在言官系统里还是蛮吃香的,因为他的队伍站得好。6 @5 |9 e" q7 T  f( p
  在我们的普通思维里,包拯是和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君子站在一起的伟人,是好朋友。可惜错了,他在庆历年间被提拔进京城,是由当时的御史台长官王拱辰推荐的,上任之后猛烈抨击新政,拆范仲淹的台时,是一把罕见的好手。8 N% e2 m# h% O4 {/ k7 f; n
  
" K: y, {; `8 I) u) H+ f  连载(994)
: R. |9 v' L) C5 l0 `; i/ Z. _* _& g- p  5 {9 K/ }1 f# I: A" T& o
  通过和新政君子们过招,包拯的热身运动做得挺好,这时准备向张氏集团发力。为什么要说集团呢,那就是张美人的力度了。- z. O& a) ~2 |  @- W
  纠正一下,这时的美人己经是张贵妃了。她的权势和欲望都水涨船高,很让封建社会里男权至上的士大夫们不顺眼。他们回首前尘,展望未来,觉得身上发冷。这个张贵妃,己经有了刘娥的影子。
7 |5 H; h8 J+ z$ K: t  同样贫寒的出身,同样的热衷权势,仁宗的男人指数又比不上他的父亲,宋朝很有可能再出一个天圣级的太后啊!这点并不是危言耸听,有很多的内幕在坊间流传了很久。
. g8 `% G, l6 |. j" K  比如说,宰相文彦博在四川时就和张尧佐来往密切,进京之后,和张贵妃内外勾结。除了贝州平叛的内部信息之外,还被皇帝抓了现形。某年上元节,皇城头观花灯,张贵妃衣着特别,万众瞩目,乃是一件罕见的灯笼锦。皇帝问,哪儿来的?
1 G3 n6 u: H- O: E6 y, T7 k  贵妃很诚实,文彦博的夫人送的。
6 H8 v$ S1 I  N. K; z0 J  再比如说大臣王拱辰,这位前状元也不干净。某次皇帝到贵妃房里散步,突然见到一排定州出产的红瓷器,鲜明耀目,华贵珍异。一问,也老实交代,王大人送的。皇帝很愤怒,举起手里的柱斧,一个个亲手砸碎。
+ O; k/ n: n: N6 d! F6 m- V  这些不算,她还开始没大没小了。话说国家等级森严,什么人享受什么排场,这是儒家理论里比天都大的规矩,名为“礼仪”。可是该贵妃就不当回事。某次出行,她一定要用皇后的峦驾伞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施展全套女性魅力,没完没了的磨皇帝。% T- Y; M/ q$ k- R6 f# s: y
  皇帝受不了了,对她一笑,你去找皇后借吧,她给你,你就用。结果这女人真就去了,而曹皇后也很有趣,你要,我就给。
3 \& W: \4 s7 S+ A1 R) Y& x; q  于是张贵妃喜滋滋地回来报告,皇后借我了~~~~~,却不料皇帝突然沉下了脸,国家典章有秩,你僭越失礼,当什么都是儿戏吗?
: `0 b+ w+ v- h6 X) {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举出上面的例子,我只是想请大家想深一层。张贵妃的确在逾礼,不守本份,可是问题很严重吗?这个女人贪图小利,爱慕虚荣,哪点能和当年的刘娥相比呢?
, R5 a/ h% D' L$ T  刘娥直到赵恒死后,才走上了前台。之前哪怕手握国家大权,都从不显山露水。这份深沉的忍刻,在男人中都极其少见。何况再往深里想一层,上面的每件事都表露出来了赵祯的为人底蕴,每次张美人想要出格时,都被他当场震慑,从来没给过她好脸。
: s+ `7 I6 ^3 W0 d* l8 b, W  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无论是张贵妃本人,还是张尧佐,或者文彦博、王拱辰,都没法做到祸国殃民。危险根本不存在,包拯这些人想折腾,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21: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5), J; p2 P% b) u, g" R$ ?, k
  
; l2 e1 c1 d, C# ^" J: r% z  包拯的弹劾行动层次分明,很有节奏感,和皇帝对张氏集团好感的增加成正比。注意,这里不止是针对张尧佐一个人,所谓的张氏集团,不管事实上有没有,包拯们认为有。
* M% ]" l3 J/ t  张尧佐先是当上了三司使,包拯们很愤怒,但是弹劾是要理由的,找什么呢?集思文议,找到两点。第一,张尧佐不懂业务,他靠裙带关系上位,严重阻碍了三司部门的正常工作;第二,最近黄河改道了,开封城还地震,这也是张尧佐闹的……
' X* S$ H& \; Y, w8 Y9 P- Q# C  不知道这些人的脑袋是不是被门框挤了,先说此人是个笨蛋,接着又说他能影响地球的健康,连黄河改道这种级别的灾难都是他引起的。这还是个凡人吗?! ~) `( e  z/ N! y. j3 N
  文理不通,发回重写,皇帝看都懒得看,就扔一边了。初战失利,包拯们强忍怒火,回家休息,慢慢想,一定会有办法的!但是左思右想,办法就是没有。
& S0 s: E+ Y3 g- Q/ z  本来嘛,张尧佐本身也是正牌的进士出身,混得不大出彩,可也没有劣迹,凭什么不能当三司使?说他不懂业务,这么多年那么多了不起的名臣、能人,都当过三司使,哪位做出过什么业绩来了?国家该冗兵、冗吏、冗费还是不停地冗,说句难听点的话,都是一种型号的废物!
7 y! `) C3 P+ i9 b7 g  关键时刻,还是老同志出马。御史台方面的老牌弹劾名人何郯大人的母亲年老,他申请外放当官,就近照应。临走之前,和皇帝聊天一般地说。张尧佐升官太快,下面的人事摆不平了。您要是真喜欢他,就把他当您亲舅舅李用和那样对待好了。2 y0 t- b) d+ d# z5 N) ~
  只加官,不给权,一世的富贵享受着,不显山不露水,难道不好吗?
! W! k' r. Z# h& P' I$ L  赵祯有点心动,真的挺好。同一时间,包拯升官了,他从御史台转到了知谏院,当上了院长大人。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他尽管没什么办法,但是老调不停地重弹――抄掉张尧佐,抄掉张尧佐,抄掉张尧佐,抄掉张尧佐……
9 y5 N: b' t5 D6 p  他成了宋朝版的唐僧。
. m5 n* H: f+ R$ ]6 B8 g  
- R% a5 J6 j" s: I! a; A0 S  连载(996)
2 n5 v4 F+ A* o) f7 B! b2 I  . [% _0 y( `( n4 l+ B
  这种压力下,皇帝让步了。在皇祐二年的闰十一月六日,张尧佐终于下台,不当三司使了。胜利,巨大的胜利,包拯们应该狂欢,应该自豪,应该变成正义的化身了。2 H% y* X) t# c" H6 A- M+ d
  且慢,这几位气得满头青筋,血贯瞳仁,都想杀人了。
0 y2 n5 h; g6 {, C) k; `1 ]' M  因为张尧佐丢掉了一个三司使的位置,却换回了四个超级隆重的头衔,每一个人都是宋朝官员们苦熬终生都盼望不到的殊荣!+ Y5 x0 J( {) N4 Y. B
  改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同时赐他两个儿子进士出身。一日之间,身兼四使,这在宋朝开国100年间从来没有过。
# i3 w# O7 s6 B. I4 F  灾难,灾难真的来了。宋朝官场震动,每一个官员都发出了共同的呼声,这比黄河改道还要让人忍无可忍,皇帝,你怎么能这样呢?!
3 C! @9 j+ t: z- q$ j' u/ o8 P9 R2 _  从这一刻起,在庆历年间,因为新政君子、小人之争而势同水火的御史台、知谏院再一次联手了。他们发誓要斩断张尧佐,张贵妃,再加上张氏集团里的其它同伙们的爪牙,给宋朝官场来个大扫除。
, I8 k5 [- \/ s3 c% R  具体行动是先各自为战。包拯代表知谏院上了一本,名字就叫《弹张尧佐》,里面充满了骂人的话。如张某“无功受禄,不知羞耻。”“真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连带着皇帝也被泼污水,您30多年的清德今天败坏,怎样面对天下臣民?
) o+ _; I( A$ A. G8 R  御史台方面的力度更大,现任御史中丞王举正上殿当面对皇帝说,我弹劾张尧佐,您不同意,我直接辞职。这里要小插一句,就像欧阳修从来不抽皇帝耳光一样,包拯也从来不干辞职回家的事,再怎么折腾,也别想动摇他生存的根本。3 q' h+ M! ~6 B1 G
  台、谏官步步紧逼,皇帝很沉得住气。这样的事儿不新鲜了,想当年废掉郭皇后时,孔夫子的后人,加上当代楷模范仲淹一起挑事,不也集体报销了吗?所以赵祯坐得很稳,他把意见都压了下来,不反对,也不同意。让时间去消磨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7)
5 n4 V! B9 t1 g1 N" ~$ c  , }  g% x. k7 x' w
  他想错了,他真的没料到,为什么给一个亲戚一些荣誉性的,没有半点实权的头衔,就能让整个官场集体抓狂?
" l' Z# ?/ N+ n7 t  这事真值得深思一下,难道就真的只是出于义愤,要维护朝廷的升官秩序吗?不见得吧!但那是后话,只是9天之后,闰十一月十五日的正朔朝会上,台谏官员们就全体爆发了。他们在下朝时,把百官都拦住,今天齐心协力,一定要让皇帝听我们的!
1 Z: e) z! n' W* W6 x  @3 F& \8 y+ D  王举正、包拯各自率领着自己的精英团队,共7个人,重新回到大殿,把要回宫的皇上给拦住了。久经战斗、总被狠K的赵祯立即就明白了要发生什么事,他实在是有点烦,再不想拐弯抹角了,直接替他们找到话题――又要拿张尧佐说事?节度使只是个粗官,有什么好争的?
8 e$ j- H$ c$ L; @% B8 n7 D/ S  话一出口,风云变色。北宋仁宗朝里最强有力的,简单粗暴型的言官从此诞生了,隆重介绍,唐介出场。这人本来是上殿7言官里排名最末的,这时从后面挤了出来,一句话就让皇帝摔倒――本朝太祖、太宗都当过节度使,恐怕不是粗官吧?
# ?- t. U- t9 d# P  赵祯惊怒交集,一不留神,被抓住把柄了!正想着怎样挽回,事态己经进一步恶化,这些人扔下他,扑向了殿廊下站着的宰执大臣们,主攻目标就是文彦博。你们不守祖宗规矩,只知道巴结贵妃,结交外戚,无耻到这个地步,为什么还不辞职,有什么脸站在朝堂之上?; }5 f. y9 }/ h2 d
  眼看着天下最庄严的议事大厅要变成上演全武行的菜市场,赵祯当机立断,宣布退朝。这是皇帝的特权,也是最后的招数。言官们没办法了,总不能学寇准,把皇帝硬按到座位里,让他老实听讲吧?
+ _& o7 ~5 F! z. W( w  当天就这样散了,赵祯慢慢地走回皇宫深处,一路上从激动到懊丧,从气恼变好笑,多大点的事儿,众位爱卿,你们就不能操心点别的正经东西?* `+ t; F- n9 D* r" L  z4 \4 {
  # `% X' u1 t2 \4 H6 c/ h
  连载(998)
$ ], H7 H' I! ?  
& r% O, i! E  l4 ~  他决定先让步。张尧佐被剥夺了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保留剩下的两个,并且保证从此之后,后妃之家,不得进入两府执政。) Q' O6 g# y# a
  同时为了警告台谏部门,命令他们从此再想上殿说事,先到中书省找宰相要通行证。这样两边各打50大板,就算息事宁人了吧。' _1 b% L0 W5 j2 W8 e
  他真心地希望,别再折腾了,天下有那么多的正经事。黄河还在泛滥,国家还在亏空,老百姓的情绪也在变激动,这才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啊!7 d! e  r: i# P! L
  但这是一厢情愿。无论是张贵妃,还是言官们,都还是我行我素。张MM这边视荣誉为生命,枕头风不停地吹,我要四使,我要四使,我就要四使嘛~~~~~~,那边言官们磨刀霍霍,张尧佐只是个小开头,真正的目标还在后头!! j2 @5 s) T  G* R. \/ N
  于是事情激化,某天仁宗悄悄地恢复了张尧佐的宣徽南院使,包拯立即就火了,他冲上金殿,这次豁出去了,他要求把张尧佐赶出京城,到外地当官去,省得总是不死心,早晚出大事。皇帝很耐心,跟他好商量,结果被强迫洗脸。
) S) M) t' u5 Y! u5 ^5 r( y( s  包拯喷了他一脸的唾沫……那天他再次回到后宫,张MM满脸笑容地迎上来,还想说什么。赵祯终于失去耐性,指着脸说,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言官吗?!
) y! |5 w/ v) i/ f  张尧佐事件至此结束,皇帝做出保证,以后再给张尧佐升官,会先争求台谏官的意见。这话出自皇帝之口,己经可以说惊世骇俗了,一国之君,不能独断专行了耶!可包拯们并不满足,斩断张氏集团的行动只是取得了最初一步的胜利,更大的战斗在后面。) f. r4 c3 i3 M3 |4 q" a4 S
  他们瞄准了宰相――文彦博。在他们看来,这个人是张氏集团里做恶最多,危害最大,必须打掉的大毒瘤。为了达到目地,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弹劾奏章,由风头最劲的御史唐介出面,要来个趁热打铁,赶尽杀绝。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0: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9)1 |; c( R8 s7 ]) ~5 g+ h
  
) I4 C( X  F- U6 S' |# U  奏章写得很精彩,说文彦博由贵妃推荐为相,执政以来,“独专大权,自三司、开封、谏官、法寺、两制、三馆、诸司等要职,皆出其门。”彻底把持了朝政,让百官敢怒不敢言。! P7 D, S/ O. N, c# i0 M
  所以要罢免,为了让皇帝省心,他们还提出了替代者,由富弼出山,来当宰相。
2 K# h, z0 ~% k7 I1 T7 ~  赵祯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不仅是在骂文彦博,更是在骂他。你连老婆都管不住,宫墙都不顶用了,居然和外面的大臣勾结到这个地步,你还是个男人吗?
+ r0 I3 U9 Q8 w8 c! I& p  怒火升腾,但是且慢,赵祯的心胸和这些言官不是一个级别的,他没说什么,只是把奏章放在一边,不理会。# L. e* I* J9 U' b, r
  可唐介却不干,他火上浇油一般地说:陛下,我是激于义愤,才弹劾的宰相。早就做好准备下油锅了(虽鼎镬不避),难道还怕外放贬官吗?
9 A9 A, `+ F$ r( E7 @% ]  言下之意,无所畏惧,就是要弹劾到底!
# j% b; {0 O; b+ }  赵祯终于被激怒了,他下令把两府宰执都召进大殿,国家最高决策层都出面,大家来研究,这事儿怎么办。不一会儿,文彦博、庞籍等人都到了。赵祯出示唐介的奏章,你们都看看,说别的也就算了,居然说宰相的职务由贵妃推荐,这成何体统?!
: |0 m' _! S  O8 h- A/ i  大臣们面面相觑,都有点哭笑不得。先不说文彦博和后宫的关系是真是假,光是弹劾的表面理由就不成立。“独专大权……诸司等要职。”这不是在说文彦博,而是在重提吕夷简。当年吕相公用了一生的时间,才能号令百官,文彦博两三年之间就等同了?
3 y+ I5 y6 V- A8 {# [, ^0 o  拜托,造谣也是个技术活儿,好歹说点实话行不行?1 r  |) A2 I9 T
  回答是不行。唐介就是有本事让当事人无话可说,低头认错,哪怕没有证据。就在大家看文章想心事,分辨对错时,他来到了文彦博面前,大义凛然地说了一句话。* A! y1 I! B0 {5 |9 N. M7 E' Y7 Q
  ――“你应当自省,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不能在陛下面前隐瞒!”
0 @3 A* d+ X) C  
- B/ j4 x, @! Z. y  连载(1000)" A4 r- y- |; W* ]$ U3 X0 U* T
  
5 a6 [9 m* i- i( `% X4 B  文彦博很郁闷,他能说什么?否认吗,西蜀灯笼锦的事闹大了,整个朝廷都知道;承认?那真是疯头了。关键时刻,枢密副使梁适出面,他叱喝唐介下殿,马上给我消失!
1 h# l$ R+ t) w3 u  h& c/ \6 w  唐介理都不理,站在殿中央,一定要等出个结果。7 l6 H& Y# c, \- |% s- M/ B1 j
  结果出来了,皇帝忍无可忍,把他送交御史台处理。看似很严重,其实很搞笑,御史台是哪儿啊?是唐介的办公室……他的处罚是贬官到外地,先是春州别驾,在他的领导,御史中丞王举正的请求下,调到了英州。0 g# o) Q6 S1 ~+ j7 U+ J1 N$ T1 p
  另一边,文彦博罢相。宋朝是个有品味的地方,只要是丑闻,不管真假,一律处罚。
* I7 ?: B1 A9 y5 r( z; c- y; j8 o* o  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中很有名气,是被历代儒家学子们津津乐道的一大壮举,勇敢的卫道士唐介以一己之力,不畏强权,把堂堂的宰相给参倒了。真是纯洁啊,有力啊,激情四溢啊,万古流芳。
/ |4 r1 {& l0 Z, H  可为什么我对他们半点的尊敬都没有呢?一方面前面说过了,张尧佐并不是那么的该死;二来就是包拯们吃饱了撑的。他们只看着政敌身上的小污点,却对天下真正的大事视而不见。就拿文彦博来说,在被弹劾敌视的日子里,己经把国家的冗兵、冗费的事情解决了不少。; l- Q. |' K( D$ m  Q
  他和庞籍建议在陕西裁军,凡年龄在50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样国家可以节约军饷,民间也有人种地,双赢的局面。可几乎整个朝廷都反对,理由是害怕。这些人都会武功的,都习惯玩刀的,多年以来在军队里游手好闲,这要放回乡里,一但生活不如意,造起反来谁承担?) m( P; w& }1 R7 g
  文彦博和庞籍保证,如果有人造反,可以杀他们全家。西北方面35000名士兵解甲归田,那是3万多个家庭的幸事!至于国家,每年节省245万贯军费。这个数目,是不是比每年给辽国、西夏的钱要多出五六倍呢?
9 {3 G+ g6 z, _9 s. [9 V: ?$ ^  这类的事还有不少,文彦博加庞籍,这是仁宗朝里罕见的一对办正事的宰相班子。就这样被纯洁的言官们给拆散了。, c5 i, i& t& g" @) R2 d$ Y
  以上两点,都还只是对包拯们蔑视的小理由。真正要认识到这些言官们的嘴脸可笑到什么程度,请把时间往前拔快3个月,再往后快进半年。
: A$ ^3 N/ `5 _$ r  弹劾文彦博的前3个月,黄河再次决口在大名府馆陶县郭固口一段,民众死伤严重;往后快进半年,北宋仁宗朝史上最大的一次暴乱就在南方展开。
1 U$ ?* |  X/ P& H# r  这是多么重大的涉及到国家安危,生民存亡的大事,可都被言官们忽略了。集体失明,没见这些忧国忧民的大人们有过任何举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1: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01)
1 Q! r0 l4 U3 t' t- j6 {+ P    ?5 q" D+ |" r' l( L& H
  南方这次暴乱,对宋朝来说,是突如其来的。究其原因,就在开头的两个字上――“南方”。长江以南,从建国时起,就只是个超大的、丰厚的、纯朴到随心所欲剥削的大粮仓。北方人坚信,那片土地和那方人,就只是温顺的绵羊,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一直辛勤工作,用丰富的出产,来维持供养北方重大城市的繁荣。
' l& l) I/ \0 y$ W: k, j, H  至于造反,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
- Y/ I1 z& W% X) x  问理由,很简单,不是说潘美和曹彬当年打出来的威风,让南方人不敢反抗,而是再想远点,五代时懦弱的南唐和残暴到不像人类的南汉,那样劣等的统治都能忍受,现在沐浴在宋朝的阳光下,怎么可能会有人想到造反呢?0 Z6 t  O+ ?0 d* Y$ r
  理论上没错,可是在当时中国的南方,也有宋朝管不到的地方。那就是现在的广西一带,当时的“四羁縻州”。
$ X) v' n/ S; G, m4 ^6 Y5 m# b  那里生活着一些蛮人,当时叫西原蛮、广源蛮、溪洞蛮。听着很陌生,时间再过1000年,就再熟悉不过了,他们统称为“壮”。对了,就是现在壮族的祖先。
: L% k5 ~4 w% h/ x, }, b1 f5 ~  宋朝时,他们有四大姓。黄、韦、周、侬。事情就出在“侬”氏身上。侬氏一族世居广源州,在郁江上游一带,活动范围都在深山里,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政治面貌。
- N2 ^% m3 U: a2 w* F  宋朝离他们最近的一个军事据点是邕州(今广西南宁),实在是太远了。加上深山老林,没什么出产,一直以来就放任他们去。随便活着吧,只要承认宋朝的管理者身份,就一切自由。可这并不等于侬族人就真的乐天幸福了。
+ \& _# ]. r. ]$ C( r/ D: R8 v  因为南方还有交趾国。
  P% x( ?% k$ O! A$ p5 c  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宋朝以前,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当初北宋建国时,赵匡胤一时脑残,潘美一时手懒,在灭掉南汉之后,就没再前进。交趾于是就独立了。狭小的国土,少得可怜的资源,决定了这个新生小国的气质。
& g7 F1 u, d' g: J! J0 ]* d6 \  一直到现在,都是又穷又横。尤其是在宋朝时,穷让他们有便宜就占,从不挑肥减瘦,宋朝不要的,他们全都接收。包括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侬族人。
6 x: k! z5 ^* Y" I: N4 f% u% z  / d; k5 H6 {6 h  ?# |
  连载(1002)
7 h. G' ~. A& e; a4 f+ D/ D1 {  1 Y' [0 T* K8 R! M6 x5 \5 X
  几十年前,侬族人的首领叫侬全福。名字很吉祥,遭遇很悲惨。交趾来勒索,他拒绝交保护费,于是开战,他就失踪了。, S# h) [0 S+ b# i
  正规说法是,他被古越南人掠走,不知所终。这样侬族人群龙无首,他的妻子更是从此无夫。无依无靠之后,该女士选择了改嫁。她嫁给了一个富裕的商人,从此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 b) n( Q% }! b& D) g0 {
  一切很美,直到几个月之后,她生了孩子。新生命驾到,商人很高兴,却忘了生得太快了,这不是他的种,而是姓侬!这个孩子很特别,他有一颗让人发抖的心。& b8 y4 W2 ?9 a1 o/ J0 Q& e' k0 i! b
  那就是――我知道我能飞!没有理由的,他就是要做皇帝!
# Q9 _% }5 Q! Z( P  孩子长大,终于有一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二话没说,拿刀砍了养父(从小养大,和生父有区别吗?),带着母亲回到父亲当年的辖区傥酋州,他瞬间夺回了父亲的原职,紧接着做出了侬族人千百年来做梦都不敢的事。他自建了一个国家!$ j0 ^- Y! q' K" U# O
  “大历国”成立。他不管宋朝有多大,交趾有多强,身后边还有个大理国,反正我就是要当皇帝。他成功了,他的名字瞬间响亮,侬智高,至少交趾人是牢牢地记住了他。) i/ X. v- J% _: z
  多简单,不服是吧,那么打服。侬智高跟他爸的遭遇一样,被古越南人一顿胖揍,抓出国境,不过结局很不同,可能是劳教期间的表现很好吧,他被放回来了,而且官复原职,还是傥酋州的首领。
0 a. V) O2 y$ ~: W* m! k. I  但是当皇帝的心永远不变。侬智高满腔怒火,化做了实干精神。他一边对交趾俯首称臣,一方面暗地里招兵买马,把四周围所有能团结的力量都收编了过来。势力是一天天地见涨,嗯,其实也就是好多的蛮族兄弟,渐渐地条件成熟了,又一个国家隆重登场,“南天国”。% Q* ^; Q3 L7 M0 \/ r7 q  W' j5 L
  名字比以前的响亮,可是经历使人聪明。侬智高见识过了古越南人的拳脚,知道光凭自己很难独立存活。这时他想到光辉伟大、声名远扬、战无不胜的宋朝。他的领土理论上是宋朝的,再郑重诚恳地写一封要求内附的报表,应该没有问题了。
: [$ z  o' h- ^- d* C! H/ ^3 U  那时山高皇帝远,宋朝是俺哥,小小的交趾还在话下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1 22:00 , Processed in 0.03453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