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6 22: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千里送京娘4 G! J) Y) M+ z& l
( b7 M y6 i6 q 更始三年(建武元年)九月,樊崇率领百万赤眉军攻破东都门,杀进了长安城。如狼似虎的赤眉军进了城,见人就杀,见财物就抢,见了女人就奸淫,从此,长安城一场亘古未有的空前大劫难的帷幕就此拉开了……2 k3 ?6 o5 [, |/ s. q3 T* y
大乱已作,玉石俱焚。不仅是城中的老百姓在赤眉的铁蹄之下痛苦呻吟,更始政权的官员们当然也是大难临头,在劫难逃。
& R( q. m7 S" I4 p$ \) h0 C8 [ 就连刘秀的叔父(养父)―――刘良也是几乎丢了性命。一年半之前的更始二年二月,刘良作为更始朝廷的“国三老”,跟着刘玄西行入关到长安。在刘玄大封宗室六王、异姓十三王之时,刘良没有得到王爵,还是继续做他的“国三老”。* B- f+ W) P9 t+ d1 T
赤眉军入城后,年迈体衰的刘良来不及逃走,被乱兵逮捕。面目狰狞的赤眉士兵在将刘良府中的财物抢掠一空之后,就准备将其杀掉。白眉皓首的刘良惊恐万状,跪下苦苦哀求,希望对方绕他一命。然而,素来杀人不眨眼的赤眉士兵如何听他的?他们拔出腰刀,立时就要将这个糟老头子乱刃分尸!突然,他们背后传来一个严厉的声音:“住手!”几个士兵回头一看,原来是赤眉军大将杨音赶到了。& @5 Q4 a G6 L3 _
杨音是赤眉军中英俊之士,具有独当一面之才。他的地位仅排在丞相徐宣、御史大夫樊崇、左大司马逄安、右大司马谢禄之后,排名第五,是“常委”级别的人物。
' ]0 z0 I7 p/ L# t! q2 y 从身份上说,杨音此时也是个土匪首领,但是他却也有几分忠义之心,做人的良知并未完全泯灭。对于赤眉军横抢乱杀、荼毒百姓,他一向是深恶痛绝。他多次向“总瓢把子”樊崇提议,应该约束士兵,不得肆意骚扰黎民。但是,杨音的建议没有得到樊崇的支持。对此,杨音心中一直非常不满。他只好对自己所部人马下令:若有胆敢肆意抢掠杀害百姓者,杀无赦!因此,相对而言杨音的部队的军纪在赤眉军中算是比较好的。% i4 ?: n* x/ N5 X/ n
此刻,他也率部进城,恰好路过此地。当他看到几个士兵正准备行凶,他又惊又怒,急忙喝止住士兵。这几个士兵虽然不是杨音的下属,但是,见了杨音他们还是马上老实了,灰溜溜地离开。就这样,杨音将刘良救下。在搞清了这个白眉老头的身份之后,杨音多了个心眼。他下令将刘良及其所有家眷安置在自己身边,又派心腹卫士严加保。杨音放下话:“没有本将军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违者,格杀勿论!” 就这样,刘良一家在杨音的庇护之下苟活了下来。几个月后,刘良听说侄子刘秀已经在河北登基称帝,又定都洛阳。在杨音的秘密帮助之下,刘良率领家眷东逃,赶到洛阳去投奔刘秀。- O" G' U$ `! ]) r' z3 S2 W
杨音此举,不仅救下了刘良以及一家老小的性命,也救下了自己的性命。一年多以后,杨音正是凭借着此功,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得到了侯爵之位。当然,这是后话了,暂且不提。
0 C- p" B+ r: s2 ^) _9 K 除了赤眉军中有着杨音这样的良知未泯之人以外,更始政权的官员中,也出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人在危难之时,奋勇救人的故事,可歌可泣,足以彰显千秋,彪炳青史。
6 t/ ~/ O8 { @* `0 t. P1 E+ ^( o; A 在旧时的戏文之中,又一出戏曲,名字叫做《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大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在寒微之时,义救孤女的故事。对遇难的素不相识的弱女子京娘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不远千里,护送其回家。而且,赵匡胤婉言谢绝了京娘以身相许的好意,毅然离去。
0 M: k: G) x# B; f “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赵匡胤是否真的做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已经不可考。然而,类似的事情,在当时的时代千真万确地发生过。这个临危不惧的大仁大义之士,他的名字叫做赵熹。* x% [, w/ P; d0 }, v. N3 P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城人。他个性极强,节操高洁。年纪轻轻,就成了南阳郡的名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崇尚义烈,有国士之风。2 ~! N) M# @ C
早年,他的堂兄被人所杀。当时赵熹只有十五岁,他哀怜堂兄没有儿子,无力报仇,就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为堂兄报仇!
) q; ^' @- g( I; o 有一天,他身怀利刃,结交宾客,去寻仇家报复。不料,他到了仇人家之后一看,却傻了眼。
) `7 p% W W a) n. e, @2 E0 q- U 此刻,仇人正好病卧在床。当时,这家人好像得了传染病,一家老小都病着,连一个能够动手的对头的都没有。赵熹完全可以动手,杀了仇人全家。但是,他觉得这样做“胜之不武”,不是君子所当为。他将压在仇人脖子上的剑放了下来,将他释放。临走时回过头说:“你们要是病好了,给我滚的远远的,别让老子看见你们!”仇人全家此时都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眼看着赵熹扬长而去。
8 `# N4 ]) W/ v 此后,仇人的病好了,他为了感谢赵熹的不杀之恩,想与之和解。就把自己捆起来,主动去见赵熹,希望得到他的宽恕。
5 w- e) I- B# N9 u+ F" p# c7 b 然而,赵熹却一定要报仇,对于仇人,他拒不接见。还放下话:“此仇必报,你且死了这条心吧!”/ ~& L- @3 X5 A/ Y" Q
此后,赵熹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把仇人给杀了,最终给堂兄报了仇。这就是赵熹,一个“以直报直,以怨报怨”的人。4 l# P# h! V" i# ~+ H/ p
从赵熹的行为来看,足以看出当时的风气与道德观。西汉末期与东汉一朝的道德观,与后来所提倡的“以德报怨”观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赵熹的行为,只不过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例。
8 t7 g4 p8 S% i* v" s# \ 当年,更始帝刘玄即位后,派柱天将军李宝率军攻打舞阴县,有个大户李姓占据着城池,不肯开门投降。李氏的首领说:“我听说宛城赵家有个唯一的孙子,名叫赵熹。他为人讲信用,闻名南阳。如果他能够前来,我们就开门出降。”
' g& x9 Q, Z* J" Y2 E g 刘玄无奈,只好让人去请赵熹。等赵熹到场拜谒之后,刘玄一看,这才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刘玄笑着说:“小牛犊!就凭你,难道能负重做大事吗?”虽然刘玄看不起赵熹,还是当场任命他为郎中、行偏将军事,让他去舞阴劝降。说也奇怪,这个年轻人只凭着在城下的一声高呼,李氏马上就投降了。更始军的将军、士兵们顿时目瞪口呆,他们实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8 c5 Z7 b" q5 E% X, [3 [ 对于赵熹的神奇表现,刘玄自然是对他刮目相看。叹为观止之余,也对他大力拔擢重用。从此,遇到什么地方有不肯投降的,都让赵熹去劝说。当时,更始军攻略颍川一带,还是有很多地方无法攻克。刘玄即令赵熹去处理。果然,赵熹一报名号:“我是宛城赵熹,速速开城出降!”对方听了,马上开门纳降。就凭着这一个名号,赵熹劝下了颖川全境未下之地,又将汝南郡收入囊中,然后才回到宛城复命。刘玄看到赵熹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这么多的城池,真是战果辉煌,无以伦比。) J( Z. p3 w; B+ p# E7 Z
其实,这就是道德的魅力!这就是诚信的力量!古人说:“仁者无敌”,赵熹,就是一个仁者。
2 @, j7 v F3 N2 t, V( q \, e 刘玄虽然有些昏庸,此刻却是很感动。在召见赵熹之时,他似乎深有感触,勉励赵熹说:“赵卿,你真是大汉朝的千里驹!以后要好好干!前途无量啊!”
. k9 u- \7 j& ?8 o/ J6 D( w 在昆阳大战之时,赵熹身为五威偏将军,率军前往昆阳助战。在六月那场殊死大战中,赵熹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与王寻、王邑的新莽官军展开殊死搏杀。赵熹在战斗中受伤多处,立下了赫赫战功。昆阳大捷之后,他以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中郎将,封勇功侯。此后,又跟着刘玄进洛阳、入长安,鞍前马后,兢兢业业。他一直是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做事。
8 w/ p y7 s. h- j 这就是赵熹的早期生平情况。然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经历,还在后头。, d- a( j) l7 _- Y) D+ z, |+ R
建武元年九月,樊崇率领的赤眉大军踏破了长安,更始中央政权覆灭。长安城破之日,赵熹的府邸也被赤眉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杀进府中。
9 C$ e* z/ X6 @; l( S" [0 M, x 赵熹见状,知道从大门出逃已经不可能了。在情急之下,爬上屋顶,翻越围墙逃了出去。
8 B* X4 B: \: Q; q+ @ 他跑到朋友韩仲伯的家,打算与其一起找机会逃走。在韩仲伯的家中,还躲藏着几十名个人。其中,还有几位更始朝廷官员的女眷。韩仲伯知道继续留在家中,肯定是死路一条。他也佩服赵熹的风骨、勇气,决定带着这几十个人与赵熹一起逃出府门,准备找个机会逃出城门。他们趁着城中大乱,赤眉军还没有完全控制全城之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逃出了长安,暂时脱离了虎口。
4 o* F" ]& b) O; G 出城之后,赵熹与韩仲伯他们几个一商议,准备翻越横亘在南边的崇山峻岭,沿着小路从武关逃回南阳。' s8 ]/ j2 ?5 M" B1 [4 R
但是,对于带这么多官员女眷,行走实在不方便。对此,韩仲伯很有意见。他对赵熹说:“我们带着这么多的女人,路上很不方便。这些女人们长得如此美丽,如果遇到土匪,肯定要生出歹意。弄不好,我们几个的性命也要搭上!” 赵熹听了,沉默不语。韩仲伯见他不吭声,立即提议:“把这些女人扔掉!我们各自逃命吧!”
; b" R5 `) ^3 g, A3 [$ d" I 赵熹听了,勃然大怒,厉声斥责他:“济困扶危,见义勇为,是我们这些人应该做的。见死不救,岂是君子所当为?”对于赵熹的叱骂,韩仲伯无论如何也不听,只顾带着自己的老婆逃命,其余的人一概不管。! Q/ O1 V V) C5 Y
顷刻之间,韩仲伯等几十个男人,带着各自的老婆家小逃走了,只剩下几个与丈夫失散的女人。这些可怜的女人们,她们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赵熹身上了。此刻,如果赵熹也像韩仲伯一样溜之大吉,她们肯定就没命了。她们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地聚集在一起,可怜巴巴地望着赵熹。
8 E( R2 N6 R8 V4 N/ }& k 然而,此刻的赵熹,却一直默默不语,好像这些女人根本不存在似的。他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 d1 E9 ~2 ]: z* o, C 赵熹这人,还真是有点绝招。突然,他好像有了主意。他飞速从地上抓几把泥土,用水这么一搅拌,和成了稀泥。然后,他不容分说,抓起稀泥,将泥巴涂在这些女人的脸上。开始她们非常惊慌,还挣扎着躲避。很快,她们好像明白了什么,不但不反抗,反倒主动把泥巴往自己的脸上涂抹。很快,这些原本美丽动人的女人们,转眼间就成了黄脸婆。
& _$ n# C* I" l* n, T( j, ] 安顿好然后,赵熹找了一辆鹿车,让她们坐在上面。鹿车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它异常狭小,只能容的下一只梅花鹿。赵熹让几个女人挤在一起,勉强得以容身。
- z3 z( \( n5 C6 Y1 F8 i1 k" ] 然后,他亲手推着鹿车,踏上了护送女眷归乡的千里征程。此刻,他得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这些可怜的女子们活下去,一定要把她们护送回南阳老家!
9 T/ z5 \( t: W! x! A# i6 E 赵熹虽是儒生出身,他的力气却也不小。他推着几百公斤的鹿车,顶风冒雨,翻越崇山峻岭,一路蹒跚前行,直奔武关而去。
% R* E( p& d4 g1 e- A 在路上,赵熹一行多次遇到了赤眉军以及盗贼。这些杀人魔头,一见赵熹带着这么多的女人,顿生歹意,打算将车上的女人们抢走奸淫。3 j1 s) a$ o z/ l) |! B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赵熹都急忙跪下磕头,苦苦哀求,为她们说好话。赵熹还拿出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分给盗贼。. V! q* G: Z. y
如果盗匪们执意要奸淫,赵熹总是谎称:“她们都是病人,诸位将军看看,她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病的都快要死了,我是不忍心她们死在外面,准备把她们带回故乡去。请诸位将军高抬贵手,放了她们吧!在下求求你们了!”然后跪下磕头不止。
: ?/ s1 [7 z; _& K4 O0 S* _- ? 就这样,在赵熹的竭力保护之下,这些女人们总算逃脱了虎口,大难不死。又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出了武关,到了丹江边上。
' e& W: A0 n& q% f! g 在这里,他又遇到了从长安城里辗转逃出的更始帝刘玄的家眷。这些人当中,有刘玄的妻子、侍妾,儿女,还有一些老人。$ y6 Q" S. G9 Q4 S7 R
这些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才侥幸逃出。此刻,一个个面容憔悴,衣不蔽体,饥寒交迫,无法行走。赵熹见状,非常悲伤,把自己仅有的衣服、粮食都给了她们,并带着她们一起前行,一直护送回南阳老家。
- b4 p3 J7 |; x4 n8 F: j; K 几个月之后,刘秀拿下洛阳,派侍中傅俊等人寻访阴丽华一家,顺便把这些女眷们也都带回了洛阳。赵熹此次救出的女子,她们的丈夫们后来大多归顺了刘秀,成了刘秀身边的股肱之臣。他们出生入死,为刘秀打天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死心塌地的跟着刘秀,正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的缘故。
1 T) A, ~% z( ^" m# i. t& r2 }+ L 从此,赵熹一头扎进南阳郡老家,从此闭门不出,成了隐士。不过,对于自己“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赵熹一直是绝口不提。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知道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0 g$ v! M8 p# i, o: ~+ b1 k/ a4 D
二十五年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事才被刘秀知晓。
+ t F9 U, h- O B 建武二十六年,刘秀与阴丽华在宫里设宴,宴请朝廷高官的几十位夫人们。诸位夫人们在筵席之间,纷纷表示有话要说。她们众口一词地对刘秀和阴丽华说:“当年,若非赵熹舍命相救,我等早就没命了。赵熹,真是一个讲信义的厚道人啊!” 刘秀与阴丽华听了,大为感动。$ r; j- Q, Q. K6 f# P! i# {
几天之,刘秀召赵熹入宫,任命他为太仆,在接见时,感叹地说:“赵卿,朕之所以拔擢重用你,不是朝廷重臣的举荐。你当年所救的那些女人们,一直都在怀念你的大恩大德,是她们向朕推荐你的!”刘秀还说:“赵卿真义士也!大汉能得卿,真是国家之福啊!”对他厚加赏赐。六年之后,刘秀去世,赵熹―――这位忠心耿耿的义士,担负起了辅佐汉明帝刘庄的重任,成为一代名相。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3 G# K$ a% h5 C 在赤眉军荼毒长安,蹂躏三辅,这是一场大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可抗拒的。然而,赵熹却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千里送京娘”,无论是风骨还是勇气,实在是值得后人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