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6)' F+ c! Y7 X# P" l* B! b# R. _. z+ s
  
3 R. ]7 z8 E' ?2 y4 F3 h% x  十二、大雪满弓刀; J+ e, m5 z: G: b- q4 L2 R2 R/ L
  
4 ^- L: j0 \) z( _8 C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六路北伐大军誓师出征。
' A: W5 M# R$ z2 F9 q, N$ U  首先与突厥人遭遇的是李道宗兵团。李道宗是皇亲,十七岁时追随李世民参加了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的战争,屡立战功。李道宗也参加过对突厥的战争,在担任灵州总管期间,灵州屡遭突厥人的侵扰,有一回,梁师都兵团与突厥骑兵数万人进犯灵州,李道宗坚强防御,并不失时机出击,最终击败突厥人,事后,唐高祖李渊认为他英勇果断,颇类似于曹魏时的大将任城王曹彰,便封他为“任城王”。之后,他又收复被突厥将领阿史那郁射所占据的五原城,拓疆千余里。
: z% j' x* k, M4 @4 C  十一月二十九日,兵出灵州的李道宗兵团抵达边境,突厥人对他发起进攻,李道宗镇定自若,指挥部队英勇反击,突厥人抵挡不住,落荒而逃。这是唐军北伐的第一场胜仗。
5 g2 q7 ^( b5 `# d  大唐帝国出动十余万骑兵北伐突厥,对突厥及其周边的部落是一次大震动。游牧民族向来以骑兵强悍而著称,没想到唐军竟然象是一夜之间,建立了如此庞大的骑兵队伍,着实令游牧民族跌破眼镜。
$ c& n' ?; g& d/ l+ j# ~  
% x% o( a  [% ?/ k; B- f4 u  与颉利可汗陷入内战中的突利小可汗于十二月二日,前往长安城,朝见唐太宗。唐太宗对于父亲李渊曾向突厥称臣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如今,虽然颉利可汗尚未抓获,但突厥的二号人物突利小可汗前来朝见,他高兴地对左右说,这件事“庶几可雪前耻”。+ B& j; C8 }( t: `/ I
  在突利小可汗归降的同时,突厥大将阿史那郁射、荫奈特勒也率部来降。阿史那郁射可是突厥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啊,曾经参加过多次对大唐的侵掠战,曾有一度长期占据五原城,后被李道宗率部收复,在玄武门事变之前,阿史那郁射率突厥骑兵南掠河套,进逼乌城,这次进犯居然为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线(事见前),阿史那郁射与荫奈特勒的归降,正足以说明颉利可汗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了。
( K4 _/ Y1 T6 n6 b  受突利小可汗归降的影响,突厥东部的靺鞨部落也遣使入贡,唐太宗李世民不无得意地说:“古人认为抵御戎狄没有上佳的策略,我看不然,只要中国强大安定,四夷自服,这岂非是上策?”- u' u4 F  e+ ?+ t, F2 e+ _
  
, K6 P3 W, f: \2 Q7 F2 G+ v  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定襄,这里有颉利可汗的精兵,如何夺取定襄,便成为统帅李靖思考的首要问题。7 f! U- O/ R; M, U/ ?* N; W4 ]4 e
  如果只知道一路徐进,与突厥骑兵硬碰硬地打仗,那就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将领了。李靖足智多谋,当然不会用那种笨方法。首先他分析颉利这个敌方统帅,颉利这个人,有野心,没魄力,无远见,缺乏冒险精神,特别严重的是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颉利从兄长手上继承可汗之位,当时拥兵百万,有凭陵中国之志,但是不仅他支持的中国诸势力逐一被李唐政权击破,就是突厥对大唐发动的战争,也就是抢掠性质的,根本没有远大的抱负,最后在中原一个据点也没有,还两次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被李世民以一张利嘴逼退。优柔寡断、生性多疑是颉利的性格弱点。( N1 v' Y( r! b0 {* y
  针对敌方主将的弱点所在,李靖设想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以三千骑兵对定襄发动突袭。在战场上,兵力的多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超凡的勇气与胆略,李世民的成功之处正是在此,李靖亦然。
  C/ [# h6 }* `3 V  打定主意之后,李靖亲自挑选了三千名最为强悍的骑兵,从马邑出发,马不停蹄,直奔恶阳岭。0 X  {6 q$ W% L, |
  李靖深知突厥人的剽悍,要战胜敌人,须以剽悍来对抗剽悍。李靖这个人,并不仁慈,他曾经说过:“古之善带兵者,必定能杀士卒十分之三,其次也能杀十分之一。”这句话不禁令人想起古罗马名将克拉苏在剿杀斯巴达克起义时,曾经以残忍的“十一抽杀令”杀死十分之一的士兵,以整饬部队的纪律与战斗力。当然,李靖没有作过这样的事,他的真正意思是,对于该杀的士兵,他决不会手软,这足见其治军之严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7)
6 C7 x! X' p0 j% W; [/ b, q3 M' I  
7 v+ H1 v* i( O  严酷的另一面,是只有严格训练,才可以减少战斗中的伤亡,李靖对骑兵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三大要求:第一,要能在身穿重甲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战斗。重甲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战斗中的伤亡,但是不能因为防御能力的增强而削弱进攻能力。第二,无论是使用刀或是枪作为武器,其力度必须要能冲穿厚厚的铠甲,提高战场上的有效杀伤力;第三,在重装备的情况下,必须能够保持骑术的水平,不能影响上马、下马以及马背上作战的稳定性。
3 C$ @: i& o$ m, l% s  李靖所挑选的三千名骁勇骑士,都是符合李靖的要求,是骑兵中的佼佼者。李靖身先士卒,这一年,李靖已经五十九岁,这个年龄已经够大了,还要与年轻的骑兵一起奔袭数百里,这对李靖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是意志坚强的李靖仍然有强健的体魄,他的毅力弥补了岁月对体力的摧残。
( X& d$ _% `7 p  
# T/ _. w- T& P2 R' z( U  李靖率三千人组成的突击骑兵以急行军的速度,推进二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位于定襄的南面的恶阳岭,全歼突厥的守军。% \! s5 O+ A/ N) B9 H) r
  李靖命令骑兵们在恶阳岭稍事休息,等待夜幕的降临。
1 k# u- j: \  P3 v1 a% Y3 n9 c  此时正是贞观四年的正月,北方的天气还非常的寒冷,大地覆盖着冰雪,夜晚的风寒彻骨髓。此时在离恶阳岭不远之处的定襄突厥营地,突厥人正躲在帐篷里喝着酒,烤着火,以驱散身上一阵阵的寒意。与此同时,一队唐军骑兵从恶阳岭悄悄出发了,目标是定襄突厥可汗的牙帐。, f/ |4 x& H1 v- ~( a; X
  颉利可汗已是睡眼矇眬了,虽然在去年底,唐军发动了所谓的六路进剿计划,但是两个多月过去了,唐军的进展速度十分迟缓。颉利可汗对唐军的表现,不禁哂然一笑,要知道要过去的数年里,突厥对大唐帝国的进攻,选择的时间,基本上从四月到十月,其中以八月到十月的攻势最为猛烈,因为这是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李靖北伐的时间,却选择在冬季的十一月,而且是向北攻击,要知道冬天本来就十分严寒,越往北越严寒,在这个时机发动战争,岂不是不合常理吗?" G& o* _+ `) |% L5 j7 y9 P4 K; g
  
. h5 R8 h# V2 R" a$ @6 q9 R  李靖显得很清楚,在寒冷的冬季发动进击,对进攻一方十分不利,这只是他使出的一招疑兵之计,将大军陈列于边塞,使突厥人搞不清何时会发动突袭。两个多月过去了,突厥人很显然失去防范之心,颉利可汗判断唐军会在开春之后才会进军,但是李靖的作战思路是不合常规的。, g; G6 J, v6 L; `  D4 z
  入夜时分,李靖的三千骑兵在夜幕的掩护下,对突厥的营地发动突袭。当颉利可汗听到战马的厮叫声时,他猛的惊醒了,大唐军队从天而降,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牙帐发动进攻了!营地之外一片混乱,突厥人猝不及防,草草迎战,但是惊慌失措之下,竟然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没有战斗阵形,只是一片混战。
& T: W, ?. C* ]  唐军来了多少人马?黑乎乎的,看不清楚,紧张的气氛之下,草木皆兵。一位将领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显然颉利可汗不是这样伟大的将领,他得出错误的判断:“唐军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至此?”; F( H- Q. }+ i6 E# a
  出乎他意料的是,李靖就是这样的“岂敢”,就是孤军深入,慌乱之中的颉利可汗只听得帐外杀声震天,兵戈相鸣,心中暗暗叫苦,倘若唐军真是倾国之兵前来,那么如果不趁着夜晚的掩护逃出,势必将在次日黎明时分全军覆没。关键时刻,性格决定命运。颉利可汗不敢赌命,没有孤注一掷、决一死战的勇气。他在逃跑上倒是十分果断,既然形势不明,不如先撤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颉利可汗跨上自己的坐骑,在亲兵的掩护下,“哒哒哒”地就朝着铁山的方向逃去。) z0 P: _# a/ c1 l  f7 q6 o; O+ W
  6 y8 f5 i, }& U& G2 L
  可汗一逃跑,这对军队的士气是致命的打击,其余突厥士兵也一哄而逃,逃得慢的便成为唐军的刀下之鬼,到了黎明时,定襄已经落入李靖之手。4 e4 h. v! {& ^4 R0 r( U
  在此役中,李靖还有意外的收获。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在李靖派人的劝说之下,向李靖投降,与康苏密一起投降的,还有隋炀帝的夫人萧皇后以及孙子杨政道。
! F7 o! x0 Q4 r, `$ q$ H  出奇制胜,这战打得太漂亮了。远在京师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定襄大捷的消息后,不禁击节叫好,后来他当面称赞李靖道:“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6 g% T$ }: R9 ]
  后来唐代诗人卢纶写了一首《塞下曲》:“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正是定襄之战的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8)
6 _1 E6 \- g! x4 J  s8 a# l) f' I  
/ `8 E4 G# ~" [% S, x6 N0 |# a  颉利可汗一行人向铁山方向(阴山以北)鼠窜,准备将牙帐设置于阴山以北的碛口,这一路奔命,有如惊弓之鸟。& R3 L  h2 z2 [% O3 z/ ]  H0 l. K4 H3 K
  当李靖对定襄发起突袭时,依据李靖所订的战略,李世勣兵团从云中即刻发兵,直逼阴山之南,等待李靖三千铁骑克复定襄之后,阻断颉利可汗大军的退路。
* E6 N% Y. x& @  李世勣也是初唐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他原名徐世勣,后被赐李姓,故以李世勣之名闻名于世,后来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就改称为李勣。李世勣出生于富裕之家,自小深受侠义精神的熏染,为人有胆略,有义气;隋末天下大乱,十七岁的李世勣投奔翟让起义军,并且很快崭露其军事天才,隋政府张须陁率兵二万前往镇压,被李世勣所击破。李世勣所在的瓦岗军,可以说是隋唐英雄的一面旗帜,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瓦岗军时代,李世勣战功赫赫。% H' F4 z& [: O6 A7 ^7 p3 W2 ?
  后来瓦岗领袖李密兵败降唐,李世勣也归降大唐。不久之后,郁郁不得志的李密欲反唐东山再起,兵败所杀。在这敏感时期,李世勣冒风险上书李渊,请求为李密收葬,亲自身着丧服,为李密修起一座七仞高的坟墓,可谓是忠义之士。李世勣镇守黎阳时,被窦建德击败,窦建德以李世勣的父亲徐盖为人质,李世勣被迫向窦建德投降,后来又脱离窦营,回到李唐阵营中,追随李世民参加了平窦建德、王世充,讨伐刘黑闼、徐圆朗的战争,之后又追随李孝恭、李靖参加平定辅公祏的战争,可谓是身经百战。5 q9 K1 B+ S: u; P' W) P2 S0 z! a' o
  李世勣也曾与突厥人交锋过,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人入侵并州时,李世勣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军与突厥人血战,最后击败了突厥人的入侵。
# h1 b. B7 s; z( X) Q* @# K  李靖在定襄得手之后,李世勣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为唐朝北伐大军从南面兵分六路压迫突厥,倘若颉利可汗失利,那么他只有一个逃跑的方向,便是向北逃窜。在定襄的北部,是横贯东西的阴山山脉,从定襄要翻越阴山,最便捷的道路,即是通过白道。2 X# y- M4 f/ n7 ?
  经过昼夜兼程,李世勣兵团终于赶在颉利可汗之前抵达白道。此时颉利可汗仍然判断唐军的主力正在定襄一带,哪知当他鼠窜到白道之时,李世勣已经以逸待劳,这下颉利可汗更加惊恐不安,两军在阴山的南侧展开激战,一方是士气正旺的唐军,一方是在丢了定襄之后灰心丧气的突厥部队,仗还没开打,士气已决定胜负矣。颉利可汗到现在还弄不清楚唐军是如何部署的,怎么他走到哪,哪都有唐军的主力呢?李世勣的英勇骑兵果断地投入战斗之中,结果突厥人又损失惨重,勉强摆脱了李世勣兵团的追击,进入阴山山区。
6 w  q" p: X2 D. U  : g/ q1 m5 k1 x. _. L8 M
  此时李靖的三千铁骑以及驻守于马邑的部队也陆续抵达白道,与李世勣兵团会师。
* X+ l2 X  V7 b  吃了两场败仗后,颉利可汗逃到阴山以北,此时他手中还有数万的军队。想当年刚即位之时,颉利可汗四处侵扰,只有突厥人的主动出击,哪有别人来侵犯的呢?可是短短几年的时间,颉利可汗便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唐军来势汹汹,不行,得先议和,先缓解一下唐军猛烈的攻势。
; }7 q2 Z5 k: ~) d) ^  于是颉利可汗派出执失思力作为和谈代表,前往唐帝国都城长安,觐见唐太宗,请求投降。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出使,这可不是个好主意,要知道当年突厥人兵进渭水,威胁长安城时,正是这位执失思力作为特使入长安,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大放厥词。# N( Z8 Q* d# \& o2 b+ Y' `+ ^3 j" O
  执失思力传达颉利可汗的诚意,请求举国归附唐王朝,并且称颉利可汗将亲自入长安朝见唐太宗。对于执失思力的话,唐太宗李世民不会轻信,颉利可汗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有野心,好面子。不过为了谨慎起见,唐太宗决定派遣鸿胪卿唐俭与将军安修仁,前往突厥会见颉利可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9)" u" ~" d) f  L9 J
  
  z0 ?5 F2 \8 J, W  十三、活捉颉利可汗# Y( q" G. R/ n
  
% I/ J+ Y+ v" w1 i8 X2 s  颉利可汗从定襄经阴山撤退到碛口,将牙帐设置于此。2 j2 s4 S4 i) |- @( g7 j
  唐太宗的特使唐俭、安修仁随同执失思力抵达碛口,与颉利可汗会晤。颉利可汗言语恭谦,好生款待,十分热情。但是唐俭却从中直觉出颉利可汗无非是想拖延时间,此时颉利可汗的处境很是不妙,自从去年以来,在突厥的南方,先是九位将领向李靖投降,之后又发生突利小可汗与突厥大将阿史那郁射的投降,而自己经定襄、白道两仗失利后,实力遭到重创,此时还面临着唐军六路兵团的威胁。
# _5 N* }* y7 `5 ~" u( ^1 n7 J9 K  对于颉利可汗,最好的打算是将大军撤到漠北,远离大唐边境,利用蒙古大漠的天然障碍,这样唐军要发起攻击,补给线就会大大拉长,且难度将大大增加。在汉武帝时代,中国军队曾在卫青、霍去病两位旷世名将的指挥下,挺进到漠北,那是一场耗尽汉帝国力量的战争。% l3 N# Q4 F6 g# q( X
  然而颉利可汗面临的困难,是时值正月,在这种严寒的天气下,要横穿蒙古大漠,显然是件艰巨的任务,只有等到天气变暖,冰雪消融,草青马肥时,大军才好开拔。与唐王朝的谈判,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罢了。( F  a( x/ Q& W/ J, f: g6 |/ t0 x* ]
  1 f# e! G/ a: \* t7 P& ^- I0 t
  白道,帝国远征军司令部。8 ]5 R6 s2 e& j# m# O
  李靖与李世勣两路兵团会师之后,开始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总司令、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让诸将畅所欲言。多数将领都认为帝国政府正与突厥可汗谈判,理应等到谈判破裂之后,才能发起进攻。  N3 E! w0 y, q
  此时通汉道行军总管李世勣站了起来,他身材高大魁梧,声若洪钟说道:“颉利虽然兵败,但其人数还很多。如果他们穿越大漠,与漠北的铁勒九姓的势力相会合,到时路途遥远,又为大漠所阻,我们势必无法深入追击。现在唐朝特使唐俭正抵达碛口,与颉利可汗谈判,突厥人肯定会因此而放松了警戒,这对我们十分有利。如果我们出动轻骑兵,采取突袭的手段,必然可生擒颉利可汗。”
4 ^5 m/ n9 I) P$ t1 m  李靖向李世勣投以赞许的目光,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就是要突破常规,要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李世勣这番发言,与李靖的想法不谋而合。李靖激动地握着李世勣的手腕说道:“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然后李靖接着李世勣的话题说道:“如今诏使到达,突厥人必定自以为安全无虞了,我准备精选一万名骑兵,携带二十日的口粮,从白道出发,奇袭突厥的牙帐,必定可以马到成功!”
/ Z" k; r3 O# z  U# j" F/ }  ; b& R5 u" m/ @2 n$ u" x' n0 |0 v
  副帅张公谨听了李世勣与李靖的发言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急忙劝阻道:“李公,使不得啊,现在皇上已经与突厥人谈判受降的事宜,而且皇帝的特使唐俭也突厥营帐中,此时发动袭击,似乎不合时宜啊。”# ?; S) t4 P1 K
  李靖回答道:“战场形势转瞬万变,机不可失。当年韩信大破齐国,便是抓住了战机。如果能够以此一战击破突厥,唐俭之流的人,又何足道哉?”李靖的想法很明确,既便突厥人以唐朝特使唐俭为人质,也不有更改李靖的决心,以唐俭一颗脑袋来换取战争的全胜,在李靖看来,值。
+ P3 u! @& n; j! E& g1 s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李靖身上冷酷的一面,后来李靖遭到陷害,估计与此有关。% A5 \. e4 u+ }3 ?. |! z% ^3 F4 e
  李靖行军作战,以神速而著称。当天夜里,李靖亲率一万名骑兵为前锋,向阴山进发,此时李靖已经年近六旬,为国家不辞辛劳,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其余的军队交由李世勣指挥,尾随而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50)
7 u& V) k+ b- {6 x& u& p% M  5 {8 ^) i7 p( S
  突厥人在阴山地区驻有侦察兵分队,兵营共有一千余帐落,人数大约有好几千人,这支军队的任务是严密监视阴山南侧唐军的一举一动,但是自从唐朝特使抵达后,突厥人显然觉得和平在望,也丧失了必要的警觉。黑夜时分,李靖的一万骑兵已经深入阴山,包围了这支突厥的侦察骑兵队,继而发起猛攻。这支突厥部队焉是李靖精锐骑兵的对手,不一会儿的功夫,除了被斩杀的之外,其余全部投降,无一人漏网。4 V: e) b! Y  |" l4 [% G6 k" i
  李靖命令突厥的俘虏们随军而进,作为唐军的向导,并且从中了解到了突厥军队分布以及军中的情况。看来一切如李靖所料,突厥人想当然地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了。由于有突厥俘虏的向导,李靖大军一路行军极其隐秘,没有被突厥人发现。, H; v; Y* t3 z- ^$ I2 p% u
  李靖命苏定方率领二百骑为前锋,此时天公作美,浓雾一片,苏定方率二百人悄悄地接近突厥人的营地。直到距突厥营地七里处(《旧唐书》“苏定方传”记为一里处,此从《资治通鉴》及《新唐书》“李靖传”),浓雾散去,突厥人方才发现唐军已经杀到门口了。苏定方是初唐名将,史载他“骁悍多力,胆气绝伦”,是一名勇将,苏定方马上指挥二百名骑兵冲锋陷阵,突厥骑兵仓促应战,被苏定方的前锋部队斩杀一百余人。此时,李靖的主力部队赶到,对突厥人发起强大的攻势。3 H! `, S' }9 A, {& Y
  颉利可汗反应过来时,已经太迟了,此时在啧口一带的突厥人将近十几万人,其中武装人员估计占了一半,论兵力其实仍然远远超过李靖。但是李靖兵团从天而降,突厥人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各自为战,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身为统帅的颉利可汗,竟然又一次选择了逃跑。
8 A4 C7 J3 Q6 k: g* E: _0 a  
1 G% k. O$ F% n! Y5 M6 T  颉利可汗一逃跑,突厥内部原本混乱的局面更加不可收拾,突厥人数虽多,不过成为唐军的活靶子,啧口简直成为一片屠宰场,突厥骑兵被杀死的人数超过一万人,剩下来的十余万人,集体向李靖投降,突厥人的数十万头牲畜,也全部落入唐军之手。李靖这次大胆的冒险式的袭击,又一次取得辉煌的战果。; B' D/ ~( H4 B6 [; r, d; H) D
  唐朝特使唐俭很幸运,由于当时局面太混乱了,突厥人竟然忘了将他扣押为人质,他趁着混乱逃了出来,捡了一条命。
5 {, G7 F5 H* A0 y  而突厥的第一夫人,前隋义成公主,却没有那么幸运,颉利可汗只顾自己逃命,把老夫人也忘了,结果义成公主成为唐军的刀下之鬼,结束她颇为不平凡的一生,义成公主的儿子阿史那叠罗施被唐军俘虏。/ K0 ]7 o  h* c/ {* O
  这一战,是颠覆北突厥的关键一役。
3 G# o9 ~( v/ g6 F) X! q4 \) h  
9 Y& T# R( E4 \! m; Y- i  战斗尚未结束。
/ ~, G' K7 z4 y9 L  就在李靖发动碛口之役的同时,李世勣兵团火速北进,以截断颉利可汗北逃的道路。颉利可汗率一万多残余兵马,打算冒着严寒强行通过大漠,撤退到漠北。但是他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唐军的预料之中,李世勣的数万兵马已经严阵以待,给颉利可汗迎头痛击。0 d; g8 h- ]: R' G& i
  损兵折将后的颉利可汗北退已经不可能了,怎么办呢?颉利可汗想到了叔叔苏尼失。苏尼失是启民可汗的弟弟,也是颉利可汗的叔叔,他是突厥国内的实权人物,掌握的部众有五万户落,牙帐设置在灵州的西北部。在颉利可汗众叛亲离之际,苏尼失仍然对颉利可汗忠心耿耿,因而在突利小可汗投降唐王朝之后,颉利封苏尼失为小可汗。现在,走投无路的颉利只有一条路可走,便是前去投奔苏尼失。
+ T5 P+ Z( S% e* K; m  颉利率残部向西逃窜,李世勣趁机扫荡突厥的其余部落,结果,漠南的突厥部落共计五万余人向李世勣投降。至此,北起阴山,南抵大漠的广阔土地,尽在唐王朝的控制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51): i( x# l! J( |. q2 [+ ~
  
8 t7 m) ^( C1 u+ y: x8 {3 H  这次出击,斩杀突厥骑兵数万人,收降部众十五万。其战果之显赫,令唐太宗李世民兴奋不已。在经过三年多的卧薪尝胆之后,唐帝国终于一举击败了北突厥,唐高祖称臣之辱,唐太宗渭水之耻,终于被此役之光荣胜利一扫而空。
; J+ h! b) h" R) v% r  唐帝国无可争议地取代了突厥,成为号令四方的霸主。
4 I: }8 B) Z; @1 r/ w: [! S  这个伟大帝国所焕发出的生命力如此之强大,它尤如一块磁石,有着强大的吸力,这吸力不仅来自军事的强盛,亦来自文明的力量。
2 P% H7 M4 E6 f- J' N  原先归附突厥国的小部落,纷纷归附大唐帝国。诸部落领袖联合上书,请求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游牧国家的首领为可汗,“天可汗”便是统领这些可汗的领袖,李世民道:“我是大唐帝国的皇帝,还要兼做可汗的事啊。”这言下之意,便是同意了诸部落的请求,这些部落的首领与朝中大臣纷纷高喊“万岁”。
2 d( U% H* w3 j4 z* I# n  “天可汗”不仅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大唐帝国的恢宏大气之表现。宋代的范祖禹在此事上批评唐太宗道:“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事不师古,不足为后世法也。”可见孱弱时代是无法理解盛唐的胸怀与气度。/ Q- S' j  V) s. I5 Y1 T3 y4 R
  
% e- c* V* L, L( h4 k  遭到大败后的颉利可汗逃到叔父苏尼失处,叛的叛,降的降,除了寄希望于苏尼失之外,颉利可汗还对另一位将领阿史那思结抱有侥幸心理,阿史那思结手下有四万人。但是这个侥幸很快破灭了。三月五日,阿史那思结率部向唐政府投降。
% a3 Q  [8 T6 G7 r0 Z' V0 @  看来在突厥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还是继续逃吧,颉利可汗心里盘算着,不如流亡到吐谷浑汗国算了。但是人还未开溜,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的军队已经开始向苏尼失的地盘进逼了。李道宗写信给苏尼失,劝他投降并且交出颉利可汗。
8 g: d4 |: Y9 ~2 p' {3 c/ P  颉利可汗听到这个消息后,两腿发抖,带了几名亲信,连夜不辞而别,一路向西逃窜,躲到荒山野谷之中。苏尼失虽然是一个忠于可汗的人,但是突厥已经大势已去,抵抗只会被粉碎,不如投降了。颉利可汗跑了,他可承担不了这个后果,于是派大军进入山区搜索,费了好大的劲,总算把颉利可汗找到了,带回营内。
. Y% P$ }4 F0 k( N; {  怎么处理颉利可汗?苏尼失正在犹豫不决时,卫兵突然来报:“唐军大同道副总管张宝相率军抵达兵营。”苏尼失大吃一惊,此时张宝相已经带人闯进兵营内,将颉利可汗逮捕。苏尼失长叹了一口气,也向唐政府请降。
* C# k6 u4 l$ _1 f  北伐突厥之役,至此以唐军的全胜而告终。1 }# M, O: q" ?3 m2 |
  
" K" f2 P5 r$ g0 a  这是贞观时代一次最伟大的胜利,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击侵略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这次胜利得来似乎非常顺利,但背后却远非简单。仅在三年多以前,突厥人还是那么盛气凌人,还兵临长安城下,迫使唐太宗签下城下之盟,可以说,当时唐朝面临突厥的威胁,比汉武帝时代面临匈奴的威胁要严重得多,但是终汉武帝一生,也仅仅是重创匈奴,并没有能力扫平匈奴,何以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反败为胜,一战而平突厥呢?
/ u, |7 e1 C7 o6 p) X# q8 M* {  按道理说,突厥虽然衰败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没有衰败到一战而亡的地步,但是结局竟然是如此,这是有偶然性的,也就是说,颉利可汗负有很大的责任。颉利可汗没有意识到突厥与大唐的国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仍然将重兵置于大唐边境线附近,这给唐军发动奇袭,全歼突厥力量提供了机会。我们反观汉代与匈奴最大规模的漠北决战,在决战之前,匈奴人已经很聪明地将主力转移到了漠北,迫使汉军必须远程奔袭数千里与之决战,虽然在决战中匈奴人败北,但是过长的补给线使得汉军无法完成歼灭性的打击。可是颉利可汗却是在吃败仗的情况下,才想起应该撤回漠北,却为时已晚。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52)* Y6 M, `- \& S
  
9 F) }/ a- x* c; N! Y' p; E  按道理说,突厥虽然衰败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没有衰败到一战而亡的地步,但是结局竟然是如此,这是有偶然性的,也就是说,颉利可汗负有很大的责任。颉利可汗没有意识到突厥与大唐的国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仍然将重兵置于大唐边境线附近,这给唐军发动奇袭,全歼突厥力量提供了机会。我们反观汉代与匈奴最大规模的漠北决战,在决战之前,匈奴人已经很聪明地将主力转移到了漠北,迫使汉军必须远程奔袭数千里与之决战,虽然在决战中匈奴人败北,但是过长的补给线使得汉军无法完成歼灭性的打击。可是颉利可汗却是在吃败仗的情况下,才想起应该撤回漠北,却为时已晚。
& E2 |9 `5 q& D) y  那么为什么颉利可汗如此自信,敢将兵力都集中于漠南呢?其中原因颇多:6 g/ K  S- Q1 V. g; `
  一是多年来对唐作战的优势,胜多负少,使他不免有自负的心态;二是漠北受到新建立的薛延陀汗国与回纥的威胁,而突厥在与两者的战争中均败北;三是突厥还拥有庞大的骑兵。在突厥最盛时,拥有一百万的军队,但是后来诸部落的反叛,突利等人的降唐,战争中的伤亡等因素,使得突厥兵力大大下降,但是总量上看,仍然不在唐军之下。以游牧民族的习性而言,控弦之士的数量,大约是总人口数的一半左右(以回纥为例,十万人口,五万兵力),即便算少一些,也有三分之一。光是碛口之役,突厥人被俘与被杀的人数超过十六万人,笔者判断颉利可汗控控制区人数应有二十万人,那么控弦之士应该在七万人至十万人之间。苏尼失控制五万落的人口,算起来最少也有十几万人,阿史那思结的部众有四万人,此二者控制的人口也有约二十万人,控弦之士也应该有七万至十万人;在战后,陆续向大唐帝国投降的有十万人。综合分析,在漠南的突厥人口数不低于五十万人,作战兵力约有十七万人(以三分一人口计)至二十五万人。这个数量,已经要超过唐远征军的兵力。所以颉利可汗将重兵陈于漠南,是因为他在兵力上不居劣势。
9 C* D! g! P4 _  除以上所列举之外,可见于史料的,突厥国内还有两支不弱的势力,一支是驻扎在西部的阿史那社尔的军队,但是阿史那社尔受到颉利可汗的排挤;另一支是阿史那勃斛,其势力可能是在漠北。关于这两大突厥势力的动向,后文再做说明。2 {; A3 O6 \- z! E5 |5 P
  4 t: D! \4 w& }' I+ y8 J
  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唐军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很大程度上是与李靖与李世勣的军事天才分不开的,犹其是李靖。李靖两次以少击众,奔袭定襄与碛口,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略,从根本上破坏敌军的指挥中枢,这两仗堪称李靖军事生涯的代表作,貌似战法简单,其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罢了,这是李靖长期对敌军统帅的性格与指挥风格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方才制订出的作战方案。
$ }! s: R  r% h/ A  请看李靖在兵书上的一段话:“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耶?”(《卫公兵法辑本》),这段话对理解李靖在北伐突厥之役中的战术很有参考价值,李靖虽然推崇奇袭速决战,但是遇到引文中所列举的敌情时,是无法完成奇袭的。可见李靖两次奇袭战,乃是对敌军从统帅到士兵的全面了解之后,所做出的大胆的决策,绝非单纯的军事冒险与侥幸。! q0 `3 j& j/ n  W, r2 k5 ?7 h
  同时值得称赞的是李世勣,他深刻地理解李靖的作战思想,并且在李靖两次奇袭之后,负责断突厥后路,在把握战斗的方向与时机上,拿捏得十分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以积极外交之手腕,立薛延陀汗,支持突利小可汗,分化瓦解突厥内部的势力,这是一战平突厥的大前提,战略眼光极为深遂。
( j' U, [0 U6 P' L1 p, b  
. l) d' W4 D8 J  此役开启了贞观年代的扩张之门。) S7 g9 }; v0 ^
  作为贞观第一名将的李靖虽然载誉而归,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时,伴随荣誉而来的,却是流言与陷害。御史大夫萧瑀弹劾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称他在击破突厥可汗的牙帐时,纵容士兵大肆抢掠,突厥的珍宝悉数被掠一空,请交由法司立案审理此事。3 X# ~' G( j- x0 C3 j
  唐太宗李世民发布特别敕令,不准许弹劾。但是当李靖班师回京之外,李世民召见李靖,对他严厉斥责,李靖没有自辩,只是叩首谢罪。但是唐太宗同时表态,朝廷“录公之功,赦公之罪。”0 M1 P* t$ n. E5 m$ W* C
  究竟李靖有没有纵容部将抢掠突厥牙帐珍宝呢?这件事很难说。过了一段时间后,唐太宗又对李靖说:“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寤,公勿以为怀。”如果说李靖是被陷害的,那么陷害他的人,很可能是被派往碛口与颉利可汗谈判的唐朝特使唐俭,李靖对突厥发起突袭时,根本就不在乎唐俭的生死,但是唐俭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出于报复心理,中伤诬陷李靖,这是最可能的。越是齐天之功,越容易受陷害,李靖以后还受到更大的陷害,此后文再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53)
& D1 \# I/ `$ r  , e) c$ N8 p  [3 h
  唐帝国一举击灭北突厥汗国,如何来安置突厥的降众呢?
; P/ ~5 |+ B3 x7 ?& n  北突厥的残部,一部分归降北面崛起的薛延陀汗国,一部分归降西面的西突厥汗国,另有十余万人投奔大唐帝国。朝廷多数官员认为,应该将突厥降众拆散,分别安置在各州县内,改变其生活方式,教以耕田织布,将其同化。
' J9 Z* B: ?" `, v' b+ J: g  中书令温彦博则认为,突厥人有其特有的生活习性,应该依从东汉时期的作法,将突厥人安置在边塞之内,保留其部落的习俗,“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5 U& P' w2 Z1 L& z( y( Q
  名臣魏征则强烈反对温彦博的观点,如果将突厥降众安置于塞内,必将为患无穷,他说:“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
7 R  F! r0 p6 D. v$ |& R) M  温彦博反驳道:“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 |7 b* D: e$ T7 Z1 a2 C  看来温彦博是很相信文明的力量,将改变突厥人的蛮族习性。最后唐太宗李世民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将突厥降众安置于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后来又将突利小可汗原先的势力范围分割为四个州(顺州、祐州、化州、长州),将颉利可汗的地盘分割为六个州,设立定襄都督府与云中都督府。7 L0 {% W3 c  Y5 Q9 H" B1 j
  6 ^3 U6 `) K3 C& ?
  唐王朝对归降的突厥将领可以说是仁至义尽。
9 P. \0 {2 D1 r! a. H  首先是对颉利可汗的处置,颉利可汗自从上台之后,连连对唐帝国用兵,抢掠无数,杀人如麻,犯下滔天罪行。即便如此,唐太宗考虑到渭水之盟后,颉利可汗还算遵守盟约,没有对大唐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所以还是决定保全其性命,将他软禁于太仆寺。颉利可汗郁郁不乐,十分憔悴,一代骁雄落到如此地步,李世民于心不忍,安排他出任虢州刺史,可以打打猎解解闷,但是颉利可汗拒绝了,又后封他为右卫大将军,赐予田宅,让他安心休养。634年,颉利可汗郁郁而终。1 _3 u! l5 k, q* J. K8 t' J
  突利小可汗被任命为顺州都督;苏尼失被封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被封怀化郡王、右武侯大将军,后又出任北开州都督;突厥降将史大奈被任命为丰州都督。突厥降将官居五品以上者有一百余人,居住于长安者一万余家。
* S' D; J! \& k$ Q) n: C  这个过分开明的政策埋下了一些祸根,但是同时使得唐帝国威名万里。这一年,北突厥汗国灭亡后,在权力的真空地带,大唐帝国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势力。原本归附于突厥的东部十余个部落转而归附大唐帝国,同时,西部曾经臣服于突厥的伊吾城主,也将所部的七个城池拱手相让,臣服唐帝国,唐太宗下令将伊吾(新疆哈密)改为“西伊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08:27 , Processed in 0.0293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