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22: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蒙氏家族,这个家族与秦帝国渊源颇深,蒙毅的祖父蒙骜早先是从齐国来到秦国,而后在秦国统兵作战。为秦国攻城略地,先后夺得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史记》记载:“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意思就是说,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恬、蒙毅两兄弟,委派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威震匈奴;蒙毅则在内为上卿,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可见蒙氏家族的权势多么显赫,三世皆为重臣,朝中几乎无人敢与之争锋。
$ P8 i& G$ D8 F# Q3 n, I: |  当然,蒙恬、蒙毅两兄弟也是忠臣。蒙毅长期在朝中,对秦始皇的一切状况了如指掌。他完全有可能设立骗局提醒秦始皇。但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是蒙毅一手策划的。另外,还有一个疑点,秦始皇在沙丘病重之时,蒙毅完全可以利用祭拜山川祈福的机会,把皇帝病重的消息通报给北方边陲的蒙恬和扶苏。但是,他没有任何行动。试想,如果是他派人捞起玉壁,假扮使者制造这起骗局的话,那么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又怎么不采取任何行动呢?
7 x- N8 A1 k5 c: k) W6 L. f  这个骗局的所有嫌疑人似乎都不可能作案。“明年祖龙”恐怖预言的制造者,终究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我们能够知道,或者能够推测的,仅仅是这个幕后策划者,是秦帝国的忠臣,对秦始皇忠心不二。很遗憾。; a) p" s5 z9 R6 v7 O' J
  更遗憾的是,这个忠心耿耿的人,只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让秦始皇对预言心以为真了。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如他所愿开始考虑身后事,安排册立太子什么的,反而让秦始皇对死亡更加恐惧,根本没心思考虑自己死后国家怎么办。恐慌忙之下,就占卜,得到的卦辞是出游、迁徙,二选一方可保住性命。一个皇帝当然不能随随便便搬家。搬家就意味着迁都。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国由栎阳迁都于咸阳,莫非你要迁回去不成?显然不实际。只得选择出游,至于迁徙嘛,自己不行,就让别人代替,下令三万人家迁徙到毗邻匈奴的北河榆中。这些人长途跋涉,饱受风霜苦寒,秦始皇才不管呢,他已经迷信到家了,他很忙,他在筹备出游。+ @- X8 n3 M8 a" ?$ J. G* e
  9 J7 u* Z+ w# l: o3 B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十月,癸丑,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出游,此次出游的随行人员有李斯、蒙毅、小儿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师赵高。路线是由咸阳出发,经武关、沿着渭水、汉水到云梦,再经长江东下,直到会籍。2 V, b+ ]: ?2 |( H3 h3 l
  就在北归咸阳之时,秦始皇身患重病,病死在沙丘。临终时,秦始皇留有遗诏,要他的长子扶苏送葬,让扶苏继承帝位。- W$ q4 j9 {# c* x, k
  面对这份遗诏,李斯和赵高心里都有各自的盘算。李斯怕秦始皇的猝死引发天下大乱,命人伪装秦始皇,表面上一切如常。而此时的赵高,企图将大权揽于自己手中,他扣留了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书信,他的打算是将胡亥扶上皇位,因为胡亥容易操纵。当然,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拉拢李斯。他对李斯说,自己已将秦始皇给扶苏的书信扣下,由谁继位,全看胡亥和我了,您意下如何呢?
$ N  F2 X, B5 x% I1 T; {6 ]; K% U  在李斯听来,赵高的这番话是亡国的言论。赵高接着给李斯分析形势:扶苏勇猛果断,蒙恬又有才能,他和扶苏很亲近,如果扶苏继位,必定会任用蒙恬当丞相。扶苏和蒙恬曾坚决反对您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即位后,您会怎么样呢?您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才能呢?
! d+ d4 F% Y  B- [" T  保全自己的权位,对李斯来说,显然是最重要的。于是,他牺牲良知,与赵高合谋,藏匿了遗诏,又伪造了另一封秦始皇的书信,斥责扶苏不孝,蒙恬不忠,令其自杀。扶苏接信后自杀,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最终服毒自尽。
9 c2 A  }) v, F1 M+ |3 P, }  之后,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8 {6 x) |; l$ R- y4 `  
1 U% k+ f) N" Y  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年祖龙死”的神秘预言,加速了秦始皇的死亡。这显得有些荒唐,堪称暴君的秦始皇最终竟然是被忠于他的人所害,荆轲要知道有一出,当初还会行刺吗?有些历史之谜永远解不开,但都充满无穷回味。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哥大汗的5种死法8 S+ y& b# m7 W7 T5 s) D
  # \5 a/ G- G# c; b# D1 G) |- ~
  
: }* J; }* ^0 Y% |  蒙古铁骑是一支是剽悍、强大的军队。曾经横扫欧亚,攻城拔寨,势不可挡。可是,这样一支军队,在进攻合洲的钓鱼城时,却遭到重创。. R9 _; |/ R* y% T1 R+ B8 d
  合州是什么地方?就是今天的重庆合川县。这地儿虽小,但却是“倚天拔地,雄峙一方,三面临江,开势陡绝”。
) _; Q! A9 ~! b8 b! B* M# h  当时蒙古军团的军事首领是蒙哥大汗元宪宗,号称“上帝之鞭”。" T4 @! `" G. j. Z
  公元1251年,这位蒙哥大汗登基,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攻宋侵略战争。公元1252 年,蒙哥大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 V; g, n7 e$ m  ^8 G3 _   南宋保佑六年,公元1258年秋,蒙哥大汗亲率御营亲兵4万,分三路进攻四川,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约有10万之众。一路连战连捷,攻克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南宋许多州县,最后,兵临合川钓鱼城。# s3 T) u4 V& V6 n4 d! l6 r* v, ~
  很显然,他不是来钓鱼的,他要一举拿下这座城池。由于太多胜利的经历,蒙哥大汗口气也很狂妄,他宣称:不出一月,我将踏平钓鱼城!
  s$ n4 S' p1 t! {( I( o  这既是宣言也是口号。而一场战争的成败,光靠宣言和口号是远远不够的。这蒙哥大汗也不是虚张声势,他军队具备这种实力。也就是说,士气、战斗力、武器等等各方面,蒙古军队均属一流。然而,意外的是,从宋开庆元年(1259年)2月2日起,蒙哥大汗指挥大军对钓鱼城发动数次疯狂的进攻,非但没有攻克钓鱼城,而且损兵折将,大军的总率先锋汪德臣也毙命于城下。蒙哥大汗急得满头大汗,这位横扫欧亚无敌手的“上帝之鞭”,曾经让欧洲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颤抖哆嗦,今时今日却屡战屡败。/ T& E9 p2 f& Q4 S
  / P: p! X3 f4 M( g
  这座钓鱼城俨然足球场上的一匹黑马,中国男足5比0大胜巴西男足,你信吗?这是神话,而发生于公元1259年的四川合州的宋蒙钓鱼城之战,却不是传说,它是中国古代防御战的最浓重的一笔。
0 k3 `  B% S# ~3 ]; g+ A  ) O: Z8 q7 `9 N0 B1 `: T0 m4 G
  为什么钓鱼城如此难以攻克?难道是悲情南宋当真哀兵必胜?这是一个心理因素,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的防御体系。这钓鱼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在哪里?在悬崖峭壁上,城墙是用条石垒成。坚不可摧。内城不是想象中只有住户和驻军,那里面有大片可耕作的良田,四季水源不绝。看看,外城的地理条件险要,内城资源丰富,这就是典型的可长期坚守的城池,你怎么攻打?
  S6 k: }5 j3 T% W- C  这钓鱼城的家事已经摆明了:我们要打防守反击。
6 b; H2 y3 U2 n9 _. z. U  而且这仅仅是小环境,还有大环境呢。
; b5 T0 z) M* _+ D/ H; e  大环境要追溯到公元1234年。这一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得到喘息的机会,腾出手来,对各个战场的防御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尤其是在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大将余玠进入四川,他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其形态星罗棋布,又可及时地互相支援。 $ a/ L' |: a7 m$ k, K
  合川钓鱼城,就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 K& z; ~) O+ m! F; C1 p5 [7 s  到了公元1254年,合州钓鱼城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地的民众为了夺避兵乱纷纷到此安居,钓鱼城因此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K3 n& w8 U. ~; H# |, O& p
  蒙哥大汗显然对这一点不够重视,四川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敢进攻蜀地,情况不明,准备不足,必将死无藏身之地!2 c7 e* W) Y3 u* R
  ; B# @+ L0 c% x- B# e: h
  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准确的说,是从公元1259年2月7日开始的。蒙哥大汗发动了第一次战斗——攻打一字墙。
, b, J. g3 H( w) a+ x% S" ~  这一字墙就是横城墙,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阻碍城外敌军的活动,二是城内守军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
: i2 ~& o6 }( a+ K. x( M" Z  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
6 q& `$ Q) P1 ~( F1 k3 f, R. g: G  2月9日,蒙古军猛攻西门,未能攻克。
5 r, U- d3 ~) c' f  同年3月,蒙古军转而攻打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告失利。1 j2 ]3 f% J5 p: ]6 W+ w
  转眼到了4月,上天给了钓鱼城守城军喘息休整的机会,连续下了大雷雨,持续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古军又改变进攻策略,于4月22日重点进攻护国门。27日夜,蒙古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异常惨烈的激战。钓鱼城的守城驻军死伤无数。《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4 u* E2 r0 }" p' ~% [1 o
  7 F. N5 z$ \  v, P6 D
  这样激战了近十天,虽然钓鱼城守城军伤亡很大,但还是顶住了蒙古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无论你有多少次高潮,我军依然坚挺不衰,最终将蒙古军击退。
$ ?; G. r- G0 _& f! \  , E9 |( ?+ i9 n) B$ ]' z) H- u
  这时候,已经是5月了。蒙哥大汗不知道,此刻离他的死期,仅仅只有两个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理说,这时候蒙古军应该调整战略战术,久攻不下,起码要找到原因,久攻不下,自然是围困为上策,不打你,我困死你,看你能坚持多久。粮草总有吃光的一天吧。当时大势也该如此,蒙哥大汗应当留下一部分军队,困住钓鱼城,然后率领主力部队东下,和忽必烈等军会师,这样才能一举攻占南宋。# j+ F! b# p! Y4 R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他手下将领的原因。
* B* j5 I% n- @3 w0 ~, `) A  
& v* q( ?6 E0 [$ I8 G9 d4 z  他手下的将领,执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将领术速忽里提出的,就是部分军队困守,主力与别军会合。另一种意见,是其他将领,极力主张继续强攻钓鱼城。持这种意见的将领和蒙哥大汗的心理一样,胜利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因而他们容不下失败,他们是自负的,骄横的,过分看重的自己强大就叫狂妄。蒙哥大汗也是如此,他最终没有采纳术速忽里的建议,下了决心,继续猛攻钓鱼城。- y& Z/ \3 s/ P% t( G9 z
  
6 H* _% N* d  k5 z6 C  这时候,蒙古军有两大难题。一是虽然武器精良,但由于钓鱼城地势格外险峻,攻城的器械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二是蒙古军,真正勇猛无敌又灵活多变的是骑兵,在钓鱼城骑兵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d" E- _; d+ V) W
  自宋、蒙钓鱼城开战以来,蒙古军强攻5个月未能成功。6月的时候,蒙古军总帅先锋汪德臣居然只身单骑来到钓鱼城下,企图招降城内的守军,这个总指挥的脑袋也是被驴踢了,异想天开,人家要愿意投降,何必苦守数月。你在城下招降是不是,正好,居高临下投射飞石。这位可怜的总指挥,脑袋被驴踢后又被飞石击中,重伤不治,没几天就死在缙云山寺庙中。2 ]( o2 W, C8 o) f# `
  
3 k" ?* y/ f' y3 m* x: N  汪德臣一死,蒙哥大汗伤痛欲绝,这个总帅先锋相当于他的左膀右臂。攻坚战打到这个份儿上,生生给人弄成了残疾就别打了吧,不!蒙哥大汗抓狂了。他要报仇,继续攻打。( i, b" C( _7 |& P+ p) O8 K
  此时钓鱼城没有救援,增援钓鱼城的宋军被蒙军所阻隔了,始终没有抵达。意想不到的是,长达几个月钓鱼城里的物质依然充裕。守城将领王坚城内还故意挑逗蒙古军,他命令守城军士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以及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声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 o4 u' K0 X) T% W. W: [
  6月正值酷暑,远到而来的蒙古军水土不服,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十分糟糕,已然呈现出溃败景象。. w- Z( c" f. A, `' m6 t
  7月,蒙古军损失惨重,随蒙哥出征的将领,不少都战死于钓鱼城下蒙哥大汗本人也不幸身亡。
3 }& y" c; w7 m1 B/ X1 }! I! a6 d  钓鱼城由此被各国史学者称为“东方的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0 y' }7 a- d' I6 N  然而,由于史料对蒙哥可汗的死因记载不明,引发诸多猜测。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
) n- L! M8 @& E9 Y# a  具体地说,蒙哥大汗靠谱的死法有五种。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宋、蒙钓鱼城开战以来,蒙古军强攻5个月未能成功。6月的时候,蒙古军总帅先锋汪德臣居然只身单骑来到钓鱼城下,企图招降城内的守军,这个总指挥的脑袋也是被驴踢了,异想天开,人家要愿意投降,何必苦守数月。你在城下招降是不是,正好,居高临下投射飞石。这位可怜的总指挥,脑袋被驴踢后又被飞石击中,重伤不治,没几天就死在缙云山寺庙中。. o% d5 w7 j8 m7 G8 K
  汪德臣一死,蒙哥大汗伤痛欲绝,这个总帅先锋相当于他的左膀右臂。攻坚战打到这个份儿上,生生给人弄成了残疾就别打了吧,不!蒙哥大汗抓狂了。他要报仇,继续攻打。
5 N, a/ d0 }! i$ J  此时钓鱼城没有救援,增援钓鱼城的宋军被蒙军所阻隔了,始终没有抵达。意想不到的是,长达几个月钓鱼城里的物质依然充裕。守城将领王坚城内还故意挑逗蒙古军,他命令守城军士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以及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声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
. ]1 U4 w$ \+ u% N6 Z  6月正值酷暑,远到而来的蒙古军水土不服,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十分糟糕,已然呈现出溃败景象。6 Y6 A# W# A# u' ]
  7月,蒙古军损失惨重,随蒙哥出征的将领,不少都战死于钓鱼城下。蒙哥大汗本人也不幸身亡。
) S6 L- n1 @6 ?9 R0 J( s  钓鱼城由此被各国史学者称为“东方的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2 y! W5 V  E, r" u  然而,由于史料对蒙哥可汗的死因记载不明,引发诸多猜测。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 h/ E+ ]7 S1 B& @- y
  具体地说,关于蒙哥大汗的死法有五种。1 S# _0 d! [& }
  3 Y# R& J3 S* y- q" \( ?
  第一种死法:蒙哥率领蒙古军攻打钓鱼城,城头兵士乱箭齐发,将蒙哥射死。四川合江县钓鱼城旧址钓鱼山忠义祠内,有一座《新建二公祠堂记》石碑,是明朝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所立。碑文的内容说蒙哥是中飞矢而死。《中国通史纲要》也持这个观点,都认为蒙哥是被箭射死的。
+ q9 y( s8 a# d  d4 {  有碑文有书籍,还有诗歌呢。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写了一首诗叫《蜀捷》,诗里云:吠南初谓予堪海,折北饿闻彼不支,鞑览果歼强弩下。3 v* p  g+ k2 Q+ k0 u! v
  从这首诗里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蒙哥被箭射死。+ Y9 w$ _0 g$ S& B. Q! A$ G% {3 Z+ {& J
  这种死法既有一定的依据,而且也符合情理,冷兵器时代打仗,被箭射死是很普遍的事情。因而,关于蒙哥这种死亡的说法,也非常普遍。
4 H3 }3 i; Y. Q% F' q# N) Z/ N; H  
6 C9 I6 v$ D, @" A' [  接着说第二种死法:有一本书叫《海屯纪年》。说蒙哥在进攻时,乘坐的战船被宋军的潜水者凿穿船底,船沉没了,蒙哥溺水而亡。先说这本书,是公元1307年小阿美尼亚海屯口授的东方史。可信度到底有多大呢?更重要的是,水战的遗址在今天的重庆市北碚区的北温泉旁的江段,水流比较平缓,江面最宽处不足千米,最窄处才百余米。而且,此战是宋军水师大败。怎么会是蒙哥所乘的战船沉没了呢?
7 x) r" ?0 ~4 I  这种说法不是很站得住脚。
; c6 n$ u3 I/ }# x) f6 a  ' N5 v- R- a% q
  第三种死法:生病医治无效死亡。波斯政治家、文学家剌施特哀丁编纂的《史集》中说,蒙哥好饮酒,时天气炎热,蒙哥军中流行痢疾,蒙哥亦染疾而死。持这种说法的书籍还比较多,在清朝人毕沅所著的《续资治通鉴》也记录了这种说法。意思是,强悍的蒙哥最终是患上痢疾,拉希拉死的。
; |( L+ n( `  K7 q6 \, r; C  这种可能性也确实存在。公元1259年6月以来,攻打钓鱼城的蒙古军中流行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再看《元史•宪宗记》对蒙哥之死的描述,非常简单——“癸亥,帝崩于钓鱼山,寿五十有二,在位九年。追谥桓肃皇帝,庙号宪宗。”没有指明蒙哥死亡的真正原因,但透露出其死亡的突然性,由此,蒙哥病死军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6 I5 z) E, m, [1 p8 B$ Q  
4 }) u6 p% g) N% e  第四种死法:被炮所伤而亡。这一死亡的说法又分为两种,一是炮风震伤而死。清代清代《古今图书集》中的《钓鱼城记》一文中说,蒙哥在架设望楼窥视钓鱼城时,遭到城内宋军的跑石轰击。蒙哥为“炮风所震,因成疾。”就是说,人家打炮,你偷看,不幸挨一飞锤,然后病倒,病倒以后,蒙古军班师转移到愁军山,最后死在金剑山温汤峡。公元1484年明朝四川巡按谢士元在《游钓鱼台山诗序》中,也说蒙哥是造“炮风致疾”而亡。民国的《合川县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并且说明了蒙哥中炮风的地方,就是现在钓鱼城嘉陵江对岸的东上,现称为炮台山。) H8 X, g3 m' e2 t" P# d2 z( o. o: J
  第二个被炮所伤而亡的说法是,蒙哥被炮石击中,七月,蒙哥汗以马军寨之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进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蒙哥汗被飞丸击中,蒙军自钓鱼城撤退到愁军山。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中国古代史•元朝史话》里认为——宋军发炮石击中了蒙哥,伤势过重死于军中。钓鱼城旧址有一处地方叫脑顶坪,据说,这个地名就是因为蒙哥死于此而命名的。3 I- X0 _2 G9 j# \. D3 J
  
7 I" {7 x* Q! q, I' t* D  最后一种死法,很有意思。根据最近新的一项考古发现,蒙古大军七百多年前,攻打南宋在重庆钓鱼城据点时,挖掘的一条地道。地道纵横交错,道宽约1.5公尺,高约1公尺,连接钓鱼城内外。经考古发现,地道内填充礌石,还出土弹片、石磨、瓷片等南宋生活用品。专家指出,地道剖面呈倒“凸”字形,这种形状既可节约工时和人物力,亦能隐藏伏兵,地下凹进去的一部分,可做排水之用,而两边的土台可作为士兵休息之处。说明蒙古军不但精于骑射,也擅长于地道战。蒙古军突破奇胜门,将守城寨主和众多士兵杀死,主要得益于这条隐藏极深的地道。该地道位于钓鱼城奇胜门以北,约一百五十公尺处的山体中,主要由主信道、支道、竖井组成。
, n. x; i) a/ `: A  这条地道让蒙古大军一度破城,南宋国运差点提前结束。
, A3 c4 }( a* }+ x: w1 y* @  当时,蒙古大军曾采用地道战方式,破城而入,但很快被守军击退,地道被宋军发现,便用礌石将其封住,以绝后患。于是,这最后一种说法,蒙哥有可能死于地道战中。+ v4 v2 M# m) Y$ r+ I
  
0 s5 W4 S/ O' h' u  当然,关于蒙哥的死亡的说法,还有林林总总,譬如“病毙说”,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蒙哥当时病死在钓鱼城下,有可能的是“中风”而亡。因为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极其恶劣,而蒙哥在焦虑、紧张和疯狂的情绪下,很容易中风脑溢血。此外,还有“气毙说”,南宋人黄震在《古今纪要逸编》中指出蒙哥之死是因为屡次攻钓鱼城不克,而且多次被合川知州王坚所败,总帅先锋汪德臣也死来,蒙哥羞愤难当被活活气死了。7 Y* ]6 V; ]; g6 ?
  
6 l; W. }1 n' l6 _# y& z: s  更重要的问题是,蒙哥具体的死亡地点,如采信“溺毙说”,蒙哥的死亡地点就是在今天的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旁的江段一带;如采信“病毙说”和“矢毙说”蒙哥的死亡地点就是在钓鱼上合州城下;如采信“炮毙说”,蒙哥的死亡地点就是在金剑山温汤峡。死亡的真正原因不一样,死亡的地点也不一样。遗憾的是,我们最终也无法确定蒙哥的真实死因和确切死亡地点。- T$ j' w8 x  `# g
  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干掉孔融, J4 ?8 }* V* l6 v
    * [  x# D; n+ m& S, I; ~5 c+ T
  看过电影《赤壁》的都知道,一开场,曹操打算出师讨伐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 E( s* N: \* Q5 u7 f! I' b. d
  这是虚构。
# K, x# p6 a, z' ~* C  历史上,没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这一说。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确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妻儿老小全部诛杀。
/ r# e* C6 G6 q; p3 o( ^  
/ B. J; D6 ]! Z& R  m: q: X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让梨”,4岁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子让给客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
9 @$ X6 N5 h) Y" A# n$ [" G  _  是够神的,保不齐大个儿的梨子有虫,所以让给你。从小拿这典故教孩子,孩子不知这世道弱肉强食,到社会上吃够了亏,心里啐传统教育一脸唾沫。( b5 ]  m2 c2 K
  孔融吃过亏吗?他吃亏大了。也是有才,爱显摆。这一点从他写文章文章以议论为主可以看出来,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 g" |2 P4 F9 j7 T6 T3 a0 f1 ^6 s  }  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孔融算一个,杨修算一个,祢衡不算,那是玩半裸秀打嘴仗的,见到祢衡您就算看到不要脸本人了。瞧人徐庶多机灵,一言不发,透着沉默是金。
. C4 o4 ~! j. E; X$ M8 B2 @% J9 D4 D, h  实际上,孔融也是个义士。怎么呢?在他16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o' `( F8 Q6 ^' N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备举荐42岁的孔融为青州刺史。9 \. x% S7 Q" E( O: O4 Z
  时隔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 J6 f+ J4 O' E" L0 w2 v
  后来,孔融辗转到曹操手下。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让孔融到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将作大臣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就是主管工程、建设。
. G% E2 i6 U  w' u: _  孔部长上任以来,干得不错,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V4 N: m2 d% c8 M  可是,公元19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v$ k" ^. k$ Q2 U5 |2 H3 |
  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因为杨彪和曾经和袁术联姻。杀不了远的,搞个近的,曹操便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上奏书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 P0 o5 I" C6 X0 g* V5 w  孔融听说了这事儿,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V5 Y1 D8 S5 g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你提什么《周书》啊,这才华卖弄得忒不是时候了。可孔融的话又无懈可击合情合理,意思很明确——如果你曹操这样滥杀无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辅佐你呢?2 y" Y' a- X! A5 |
  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他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孔融没办法,只得暗中活动,他请尚书令荀彧托付满宠,说审理杨彪时,请只录口供,不要拷打。& C5 m# h- o9 E- f' B
  满宠心头有数,说是审理杨彪,结果一句也不问,上来就按照法令拷打杨彪。几天后,满宠告诉曹操,说这杨彪经过拷打,一个字也没说,这个人在海内有名气,如果不把他的罪过搞清楚,就不能服众,就会失去民心,这对您非常不好。/ V4 {5 D1 W+ C  P6 c/ c
  曹操没办法,当天就把杨彪放了。" l9 }1 @3 \- ?4 N( I" |
  一开始,孔融和荀彧听说满宠拷打杨彪,还心生怨恨。这下才知道是满宠的计策,为的就是让曹操放了杨彪。& |+ [  n8 r9 J2 t4 U: f
  杨彪领教了曹操的厉害,如今汉室衰弱,政权都在曹家,惹不起躲得起,他谎称双腿筋肉萎缩,连续十几年不能行走。最终逃离了曹操的魔掌。
' E: G3 H8 N2 H+ B) A; W0 \  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他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在绝对权力的统治空间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时时处处恃才傲物,说怪话讲酸话,是历史上不少自命清高之士的嗜好。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有智商,就显示不出自己卓然不群。' v( r; {+ O# p8 R" V& p6 j
  讽刺挖苦倒在其次,对于重大决策的否定,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这让曹操无言以对。" e# r. n* e; M! n! R
  即便如此,曹操也没下决心杀害孔融。一直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于一个重要的原因,曹操才决定,一定要干掉孔融。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讽刺挖苦倒在其次,否定重大决策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无言以对。4 K* p; H7 V& m5 s# U
  反对一回就算了,可孔融回回都反对,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记恨在心。
! L3 t0 p1 i! W: Y/ o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表。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他不会下烂药。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一方面,曹操可不想背负滥杀无辜的罪名;另一方面,如满宠所言,要服众,不要失去民心。
. q! Z: ~0 T# P3 s) M# |# _  那么,妥当的方式就是谋杀。
! R8 `2 o' p9 b* H  
( {& I5 L! @& r  谋杀的要领在于周密、严谨的部署和策划。曹操精细盘算,认为给孔融罗织罪名最为妥当。这罪名还不能是一个,要多个。
0 V! N3 R; f* b1 ^/ J  于是,谋杀行动分为是两个步骤。
* F2 f5 u, E8 s1 ?& p  第一步:这年的8月24日,曹操派光禄勋山阳人郗虑出任御史大夫。为什么要让郗虑做御史大夫呢?因为曹操很清楚,此人素与孔融不合。9 U8 v. e5 z% L7 J" V
  第二步: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既乐意又卖力,搞别人兴致差点,搞孔融他来劲了啊。. o" y+ ]8 |  N; L
  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王室不安宁,招集徒众,要想图谋不轨,后来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
/ t8 k0 D7 z. }$ f8 f% a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命郗虑继续秘密调查搜罗。
9 ~) b# \5 k# l! z8 G" U/ T+ _& ]  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的两大不孝的言论。( }: p. K1 r) \% t+ m
  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俩哥们儿脸皮确实够厚的。: \3 N% n3 b. v: l
  另一个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 x) m$ w; r* e% v8 o: x  得,两大罪名,不忠不孝。一个鼻孔流血,只是火旺,两个鼻孔一起流血,你死定了。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 R1 I$ u. V4 R9 s2 i  j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 U, y; e0 R& p- N+ A, B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0 \: n1 K0 ?/ k( t2 B: Y6 n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 t! D, e) g# m# h& V) D9 u" a7 i
  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绝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
0 J1 T; M1 ]7 b6 ^; k& G* K4 E  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人权,更没有话语权。
4 m* p( q9 J9 k( S) I2 j  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5 z" k& Q- F# _" T! P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H' P/ N6 T! p3 I) d, K& c$ c
  这个没打红勾的布告,充分表达看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 w& l7 V% C/ a* z" s& |% x  / }& V: N  |# J% q0 w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 ~$ F8 E2 |5 h6 w: a  以前,京兆人脂习和孔融交好。脂习曾多次告诫孔融,不要过分刚直,长此下去,必定遭到祸害。这下,孔融真的死了,许昌没有一个人敢去为他收尸。只有脂习去了,抚着孔融的尸体痛哭,说:“孔文举舍弃我而死,我还怎么能够生存呢?”
! D' `3 d: t6 d1 o  曹操知道,立即下令搜捕脂习,本想杀掉他,后来又赦免了他。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光宗私房话:我怎么可能不疯
2 D  M# x7 b3 n7 x- s  ; D. T5 {4 p% u1 b# f9 |
  作为太子,我一直感觉非常危险。首先,言行要谨慎,稍一疏忽,不但诸君之位不保,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a0 G% y1 d/ P5 J) L) p
  我的父亲宋孝宗赵昚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邓王赵愭、次子庆王赵恺、三子就是我赵惇,当时为恭王。我还有一个弟弟,早早地夭折了。6 b0 k# h# E( K3 G1 |/ x+ n
  
$ Q: T3 q4 g6 V2 d7 B9 ?# [  父皇孝宗早先立赵愭为皇太子,可他当了皇太子没多久就病故了。他一死,当重立太子。庆王赵恺和我同为嫡出,按照礼法,当立年长的庆王为太子。可我没想到,父皇孝宗认为庆王赵恺的秉性过于宽厚仁慈,而我“英武类己”。于是,父皇决定舍长立幼,于乾道七年,也就是公元1171年2月,立我为太子。
( J( |0 U+ c/ @0 Y% }9 s  可是,在十几年的东宫生活中,我没有一天是快乐的,没有一天不感到压抑,我紧张局促,小心翼翼当了十几年的孝子。对父皇毕恭毕敬。可是,年过不惑,仍不见父皇有传位于我的意向。; e/ L8 Y4 |- [! K) M% k$ Z2 `
  终于,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我当上了皇帝,可是没多久,我就疯了。我是怎么疯的?这对世人来说,是一个谜。
& k; G' B9 w. E3 ^  p& Q  世人都认为,是我的皇后李氏把我逼疯的。但人们不知道,李氏只是加剧了我的病态心理。也就是说,在李氏当上皇后之前,我的心理和精神就已经不正常了。' A1 _5 U! m% p4 v
  8 m- M# W3 ^0 V3 Q& C
  先跟你说说我的这位李皇后。她出身武将之家。据说她出生的时候,她父亲李道的军营前有一只黑色凤凰栖息。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传说。可就因为这个传说,李氏被她父亲取名叫“凤娘”。$ B( N6 {7 n6 n, W. E
  凤娘十多岁的时候,府上来了一个自诩擅于相面的术士皇甫坦。李道命女儿凤娘拜见,皇甫坦故作惊诧地说:令媛将来必贵为天下之母,在下怎敢接受她的拜礼。  z" t: B; S' w+ I2 v
  谁能想到呢,皇甫坦这一句莫名其妙脱的预言,后来,成了李道的段子。绍兴末年的时候,他受到我祖父高宗的接见,便把女儿出生的传授和皇甫坦的预言,天花乱坠地吹嘘了一番,对高宗说,这就是我要为陛下推荐的孙媳妇。
  [; w+ N! X. B  我祖父高宗也很迷信,居然信赖李道的话。就这样,李凤娘成了众人皆知的恭王妃。
+ w( P5 Q% h+ j0 Z! ]& D  9 d5 m. y5 m8 l2 O2 N& b$ s" R5 M
  说实话,我身份为恭王的时候,李凤娘还是相当安分守己的。可是,在我被立为太子后,作为太子妃的李凤娘,渐渐暴露出她野蛮骄横的本性,常常在我祖父高宗,父亲孝宗和我之间挑拨是非,到高宗那里说我父皇的坏话,说父皇为我选的左右侍臣不好,在父皇面前又嚼我的舌头。- e0 ]& g; r7 C* T% I. v1 L; _
  我有苦难言,我的婚姻生活没有丁点儿幸福可言,我讨厌这个女人,我的祖父高宗也讨厌这个女人,他认为自己受理皇甫坦欺骗,显然他后悔自己批准了这门亲事。我父皇孝宗则更加厌恶也这个女人,他屡次警告凤娘,说你该学学太上皇后的后妃之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务,朕宁可废掉你!1 a/ i  b" H$ L& ~- E% E$ k. ~
  那时候,我惶惶不安,我害怕父皇因为厌恶这个女人,从而迁怒于我。我的太子的地位将朝不保夕,要知道,东宫历来都是政治斗争漩涡中心。( F6 H: {3 ^9 G; p& e
  好在李凤娘知趣,在父皇的训斥和劝谏下,有所收敛。可是,我哪里能想到,这个女人阳奉阴违,她心里非但没有接受,反而从此对父皇埋下了深刻的怨恨。
7 ?- Z0 O" u9 U& I' h/ R  她确实是一个坏女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l( q/ t& S6 G1 v% b
  我举三个例子,从三方面来说明她的坏。
4 `. L; O- f2 ^, Q# r  第一, 傲慢无礼。* c' A- g# g  u# `$ _2 A
  她一向对我父皇孝宗和皇后谢氏无礼。有一次,皇后谢氏规劝她要注意礼仪。谁知她不但不接受,反而勃然恼怒说,我是官家的结发妻子。这句话太狠了。因为谢氏并不是我的生母,她是由嫔妃册为中宫的。李凤娘此等恶毒的讽刺让在场的父皇气得七窍生烟。以前父皇还指望规劝训斥能有效果,现在他彻底绝望了。
+ D" F# a3 i) u: X5 Q6 y9 v1 Z  
+ ]8 F1 b6 e- m" b) l5 S# K2 `6 V  第二, 残忍毒辣。
2 y+ q5 W8 @6 Y6 V0 \  有一次,我洗手时,看到为我端盥盆的宫女一双手,这双手纤细柔嫩,精巧可人,引我长久注视。不料,这情景被李凤娘看在眼里。几天后,她派人送来一个食盒。我打开盒子一看,我吓得险些昏厥过去——盒子里装的竟是端盥盆宫女的一双手。我的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很多天,一闭眼,那双血淋淋的纤细小手就在我面前晃。
( K) @" g* B6 [  C$ o) t  $ W/ n9 ?( u5 k' @
  第三, 嫉妒怨恨
( ?7 L9 J: L6 \4 f. y( ?  李凤娘对待一个宫女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对于我宠爱的嫔妃,她会有多狠。我感觉,她对我身边的所有女人都充满了浓郁的嫉妒和怨恨。还在东宫的时候,父皇赐给我一名叫黄氏的侍妾。我很宠爱黄氏,即位以后,我晋升黄氏为贵妃。这让李凤娘妒火中烧。只怨我不够警觉,总想她恨也罢,怒也罢,总不至于加害黄贵妃吧。但我想错了。那一天,我出宫祭祀,回到宫中,李凤娘派人来通报我,说黄贵妃突发疾病暴死身亡。我惊骇无语,悲痛之极,眼泪就流下了。我心里明知道这是李凤娘下的毒手,可是我没有证据,我无力去质问她,我的勇气湮没悲伤中,我觉得无比虚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的精神走到了崩溃边缘。' Y0 E. D- k9 @
  
" p4 N5 v5 u" [, Z; E- }; Y  知道这个李后多么坏,多么毒辣吧。我的父皇孝宗曾经和老臣史浩秘密商议,要废黜这个该死的皇后,可是,最终没有成行,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这个李后多么坏,多么毒辣了吧。我的父皇孝宗曾经和老臣史浩秘密商议,要废黜这个该死的皇后。可是,老臣史浩认为,废后的举措会引起天下的议论,使政局不稳。9 c& x- [$ d$ u7 [0 q  ]
  如果当时父皇不听从史浩意见,也许我的病也不至于愈发严重。可惜,历史没有也许,没有如果。我的精神恍惚,时而清醒,时而浑沌。有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身在何处,在说什么,在做什么。
6 z' _5 n7 V$ Y& `* G; H. ~  父皇为了给我治病,四处搜集民间秘方,照方开药,本来想派人给我送来,但又怕李凤娘阻拦,便打算等我到重华宫问安的时,再让我服用。* ]! k" n( @9 U; K( W
  万万没想到,父皇的这个安排,竟让李凤娘以为父皇要毒害我。她极力劝阻我别去重华宫。别以为她这是为我着想,她是为了她自己。因为,在此之前,父皇不同意立我们的儿子嘉王为太子。所以李凤娘耿耿于怀,怕自己的皇后地位不保。在一次宴会上,李凤娘公然责问父皇,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你赵家明媒正娶,嘉王是我亲生的,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我父皇气得拂袖而去。
* w8 T: a0 L6 [- W# D  |  这之后的一年里,我不愿去重华宫见父皇了。因为李凤娘不断絮叨她的猜疑,她总是说我父皇要谋害我,这恐吓犹如咒语。让我不得安宁,醒着做噩梦,满口呓语。就在黄贵妃“暴死”当晚,父皇来看望我,我感觉他就像一个邪恶的影子,要夺我性命。我昏厥过去,人事不省。
1 }; e1 u! w* [8 M  据说,我父皇见此情景,又急又气,召来李凤娘,训斥她,说你没好好照顾皇帝,所以他病成这样,他一旦有不测,我灭了你李家。
0 J5 v% r" o: H* {/ F  接着,父皇还嘱咐丞相留正,让他劝我保重身体,如果我不听,就等我到重华宫时,他亲自规劝我。9 P: Z! V8 N5 |+ f5 a" I, u2 {% P
  几天后,我病情有所好转,李凤娘却向我哭诉,她说你身体欠安,太上皇就迁怒于臣妾,打算诛灭臣妾全族,臣妾有什么罪过啊。
: n8 X, L; {6 u2 T# S! u. N  哭诉完,她还告诉我,我只有一去重华宫,父皇就会将我扣留,从此不让我离开。我再次感到恐惧,我想起过去在东宫担惊受怕的日子,我有强烈的预感,父皇要将我这个皇帝废黜。这个感觉让我再也不敢前往重华宫了。
5 X! G  f, v; w: [  , q) N1 T$ P8 C: S7 _
  在这个问题上,大臣们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谏我,劝得多了,我也曾动心前往重华宫。便去和李凤娘商量,李凤娘总是危言耸听,我始终未能成行。% w( l$ B8 z9 F; Y4 f; k
  大臣们继续苦劝,有一次我差点就动身了,可李凤娘从屏风后突然杀出,对大臣们河东狮吼道:你们这些秀才要砍了驴头吗?/ s7 Z# A& l" B7 c7 G8 a' \
  很多大臣不敢再言声。只有宗室赵汝愚继续劝谏。他是我最信任的大臣,可我还是犹豫,对他的劝谏我是“出闻其语辄悟,入辄复疑。”
0 F; q% k' n* d/ _$ ]! E  就是这样,关于过宫一事,李凤娘的挑拨阻拦和大臣的劝谏,让我在犹疑不决中反复煎熬。我的精神在夹缝中挤压,我怎么可能不疯。
1 A  @3 Y# J/ s  
; F! }5 C3 N- J9 }  从绍熙三年始,我已经无法处理朝政。一应事务都有李凤娘代劳。所谓“政事多抉于后”。李凤娘掌握了大权以后,却没有兴趣参抉朝政,她的心思都用在为她娘家人捞好处上了。她封娘家三代为王,她的侄子孝友、孝纯官拜节度使。有一次,李凤娘归谒家庙,竟然将她的172个亲属都授为使臣。连她府上的门口都补了官。这种滥施官职的行为,在南宋时期是前所未有的。' z) w9 W# N4 n3 w& ~
  如此一来,李氏一门的权势越来越大,他们拥有巨额的财富,家庙的卫兵比太庙还多。他们儹越规制,气焰十分嚣张。
  f1 T, w" x% ]; b; t  而这一切,都是我这个精神时而正常,时而反常的疯皇帝所赐。4 r0 E& n& I: D2 _6 c  O' t) O
  - \% G4 }# s& p0 K, z
  再羞于启齿我也要说,在两宋历史上,患有精神障碍的皇室子弟并非我一个。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太祖的长子赵德昭、太宗长子赵元佐和六子赵元偓,他们的死都和精神疾病有关。) r' ~* O( r" [) \+ o# L' g
  3 Q7 ?9 v# ?$ o/ l
  我要告诉你的秘密是,我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关。当然,你会问,一个精神病人怎会如此条理清晰向你讲述这一切?
7 _/ u$ H# [0 ]1 q% N2 @, h  & ^$ f) [: _/ q/ W8 Z% |% f
  原因很简单,这是我无从诉说的心里话。在冰冷、危机四伏的皇宫里,作为皇帝其实比谁都孤寂,什么叫高处不胜寒?就是没有一个可以真心交流、可以毫无保留倾诉的对象。我精神错乱时,疯言疯语;偶尔正常时,我便体味到无尽的悲哀和痛苦。一切恐惧压抑的经历,无处投递,只能在心里说给自己听,说给多年后的你听。
, ^7 v7 `2 g1 ?3 X) L* s4 M" S0 U: i  
! K) K4 [# P9 M# I( n9 m  我说过,我的病态心理并不是李凤娘一手造成的,她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加剧了我的病变。真正让我患病的,是我的父皇孝宗。在他将我立为太子后,我便一直渴望早日登上皇位。我勤奋好学,谨小慎微,一举一动严守礼法。生怕不小心做错事,说错话的得罪了父皇,或是成为皇位竞争者的把柄。我每日都要看父皇的脸色行事,父皇情绪好时,我也“喜动于色”,父皇情绪低落时,我也“愀然忧见于色”。总之父唱子和,讨好中伴随着紧张。我相信,这种感受,对于如今渴望出人头地,兢兢业业往上爬的小公务员们来说笃定很熟悉。
+ e6 T2 X- S$ d' A/ b$ R6 z  可是,就这样殚精竭虑的在东宫做了十几年乖太子、大孝子。直到我年过不惑时,父皇还没有半点要传位的意思。
0 u9 _! Y4 A; a7 q& }  我有些把持不住,终于忍不住开口试探。我对父皇孝宗说,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我却没用。
1 @& \5 H6 P+ j- q+ v4 \  哪知道这话一说,父皇就听出我的弦外之音。他当即回复道,有白须好,正好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还用得着什么染须药啊!
& @2 N$ B4 W( o  k9 W( L- _! N  从此,父皇的威严在我心里烙下某种不祥的阴影。什么不详呢?就是总有被废黜的预感,总有到头来一场空的宿命感。
/ R8 Z& M' k) a& ^; u) ]# q  
. S& k1 r4 b) `' k6 O  于是,我决定去求很疼爱我的祖母,就是我祖父高宗的吴皇后,我的太皇太后。我多次宴请太皇太后品尝山珍海味。太皇太后知道我的心思,她在恰当的场合多次暗示我的父皇,让他早点将传位于我。可父皇仍不为所动,迟迟不肯让权。这使我产生种种猜测,终日疑虑不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1 22:49 , Processed in 0.0950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