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5 14: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强悍的老园丁; ^1 g+ ?6 C0 x% p6 o! b" l/ F
' ?! _$ v5 R! t* \7 q+ s
; S% I, z* u2 E [! E
3 v1 [$ ?% k2 M$ n 秦穆公犯了个错误,要知道他之所以如此热心于晋国的事务,其实无非就是为了借助晋国将其势力延伸的黄河以东,最终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可是他忘了一件事情,个人感情跟政治是两回事:( @& t$ w- _( }0 f/ M
6 C2 ^! ?8 v* e0 O- A1 f0 n 晋文公重耳虽然是靠着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拨乱反正成为国君,而且又是穆公的女婿,可是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身份地位今非昔比,为了晋国的霸业,他必须把儿女私情抛在一旁,将晋国的利益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政治,虽然残酷,但是现实。
: {) W- p; x+ h. N ; n6 I4 v" {" m! N; g# p+ |* k
因此,为了保住晋国的霸业,晋文公必须让自己忘记旧恩,紧紧守住秦国东出的门户,将秦国的势力范围死死框定在西北一隅,只要他活者一天,就不会让穆公有出头的机会。" ^4 z8 n5 n* ~' c8 p
9 o$ ?. M; c( W! R 这么简单的道理,聪明一世的秦穆公却一直没能明白,最后,还是郑国的一个老园丁点醒了他。( S' D/ S( W- f- j2 W
+ S4 E# x; T% l0 {- ?1 F# N1 S
4 {, O: G1 Z# |. ~9 W" N0 J
$ Q m) F- m$ I
晋文公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当他落魄的时候,他可以隐忍,但是一旦让他逮到机会,他就不会有丝毫的手软,这就是他能成为霸主最大的原因。( m3 ?* X! s4 ?
3 M" B U/ f' D, n2 r: N 所以,当他终于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曹卫郑等几个曾经伤害过他的国家就不要想有好日子过了,而曹卫二国的国君都是识相的人,懂得服软,他们千方百计的讨好文公,文公见他们成不了什么气候,便放了他们一马,教训了他们一顿后也就恢复了他们的君位。可是郑国的国君郑文公这个人一向反复,从前朝齐暮楚,现在又朝晋暮楚,老是不肯彻底跟自己低头,这不,最近好几个月的保护费又没交了,晋文公越想越气,就想约秦国跟自己去揍郑国一顿,穆公虽然觉得文公自从当上霸主后对自己冷淡了很多,但是又时在抹不开从前的情分,最后还是答应了。
4 _* q) n! W c9 w; K; ]+ o
+ e+ g- r2 W0 f& ^ 于是,在公元前630年九月初十日,秦晋两国共同出兵,攻破郊关,直逼郑都新郑,晋军驻扎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县南)。将整个新郑团团围住,又派兵四下巡警,日夜盯防,势必要让城里的一只苍蝇都飞不出来。, P, k, }0 ^1 w/ R. I
1 {% L: r, H, b A5 j4 |
" s6 A9 Z( @ m' t' } N
0 ^: |9 l% ?8 x 新郑城,位于济、洛、河、颍四水之间,当中原要津之地,为往来商贾必经之途。新郑城的外形轮廓,近似一只不规则的牛角,直到今天,当地民众还习惯将新郑称为"四十五里牛角城"。郑国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运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筑了工程浩大的城墙防御体系。这里的城墙,墙基宽40米至60米,顶宽2.5米,一般高10米左右,最高的地方可达16米,全部用土夯筑而成,整座城池依势而建,易守难攻,是处于“四战之地” 国小民弱的郑国在群雄环俟之中仍能撑到战国初年才被韩国吞并的重要原因。; \1 p3 i: [/ ]
. N4 j. c5 b0 Q9 P" ^& [" R 想必大家都发现了,从前楚国攻打宋国,也是将其围住逼其投降,而不是拼死攻城,这是因为春秋时期以战车为主的军事体系往往只适合在宽阔的原野上进行野战,而对于要塞和坚城的夺取和打击,由于缺乏后世投石车冲城车等有效的攻城武器,春秋时这种光凭人力攻城的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也就是晋文公攻打一座小小的曹国都损失惨重,最后靠着威胁挖人祖坟才攻陷曹都的原因。所以《孙子兵法》上说“攻城为下”,特别是像郑都新政这种高级别的坚城,贸然攻城只是下下之策。
2 {# d: L( E5 W7 G0 ~; S 8 j7 a! A* F7 e; r7 |
可是,即使秦晋联军一时拿新郑城没有办法,只能围而不攻,也够可怜鬼郑文公受的了。- w( D; S/ |# Y+ w' N
( s7 E/ J. Q& L' V
# e8 @3 I) n& [! n5 G
7 V* a8 E2 V- t4 D
刚开始,郑伯还死命硬撑,可是渐渐的,城里的粮食却一天少过一天,老百姓们饿得不行,每天跟他吵着要投降,吵得他六神无主脑袋发胀精神濒临崩溃边缘,郑伯无奈,只好大出血,把自己的传家之宝拿了出来,请求晋文公退兵,晋文公提出了两个条件。
% j# N3 }4 X. y0 i \
' H7 u, p1 ]0 @. Z& {% b 1.将不被郑伯待见后来逃到晋国的郑公子兰立为郑世子。(这是在扶植亲晋势力)" Y0 k, e' z& J9 O
( X8 |7 D: W3 u- a' w
2.将从前劝郑伯杀死重耳的谋臣叔詹交出来给自己处置。(不仅是为报仇,还是在除去郑国的反晋势力,除去郑文公的得力助手。)* C' H8 x4 u$ M9 g, t4 x
$ q/ D6 E+ G) B% }) w' I 这第一个条件好说,第二个条件就让郑伯为难了,叔詹是自己的亲弟弟,也是自己的好臣子,手足之情,君臣之义,要他就这样全都舍去,谈何容易。
4 o; Y* v2 ?3 e# y& i9 M: l9 r
: D/ c2 L1 X( S8 F4 |3 A4 H 于是郑伯迟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叔詹,左右为难,日日煎熬。
! X' B! p2 P8 I 7 L9 |3 R* b, t2 n( A, E4 K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还是被叔詹知道了。叔詹找到郑文公,说道:“用我一个人可以救百姓,安国家,君主何必对小臣如此爱惜呢?”
+ G5 T- y9 S% B" K# c/ _: C0 h " m7 S; j' p9 }2 l# r
郑伯还是犹豫不决。. g+ b" c1 K5 \7 L0 Y: |4 z% g" P
# n! K/ H4 V. c# {4 W, K 叔詹回到家里,一夜未眠,第一天一早,就扶剑自杀了。- ~0 I! u1 I% n5 X% n7 X' Q( z2 I
; R+ x! B- i) t4 Q 为了不让自己的哥哥为难,为了郑国的百姓,叔詹死了,死的轰轰烈烈。" H) p9 w& f: G
& r- R: C; X( M, M$ y- F$ U 郑伯听说叔詹已死,恸哭了一场,然后把叔詹的尸体送到了晋军营中,给晋文公看。没想到晋文公却对叔詹的尸体不屑一顾,嚣张的对郑国的使者说:“寡人反悔了,叔詹不够看,你们把郑伯给我叫来!不然寡人是不会撤兵的。”(可怜的叔詹,白死了。可恶的重耳,他变了。)
% U; B: D9 ]& L, d2 O, @7 b+ n
- K2 {! |: q3 O( K 这回郑伯傻眼了,晋文公贪得无厌,看来不灭郑国是绝对不会罢休的。
# W2 ^( q! a& |' X2 w; ]( x
: \: p) E; i: [. T9 }) ` 怎么办?他无助的看着朝堂上的群臣,全身一阵阵的虚脱。
; a/ [+ l2 h D7 ]
5 C' q' V+ `6 b- x3 u! e3 H 而满朝的文武此时也个个变成了寒鸦,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拿不出一套可行性方案来。! V! y( |; `5 n. o# t j& f, R; L+ F
- U0 x2 Q; n7 i2 U; v! w' A
这时候老臣石申父站出来救场子了:“主公,如今秦晋合兵,两个打我们一个,不是好汉,臣建议选派一个嘴皮子最灵活的人偷出城去到秦军那里当说客,使动三寸不烂之舌,劝秦退兵。秦国人跑了,晋国人也就自然会退去了。”
# o3 d- l4 {; a0 R c% @/ \: b
+ ` r) t+ e+ G9 L7 B, a 郑伯大喜:“好办法,谁愿去当这个说客,若能成功,那就是救民于水火,功莫大焉。”
5 F- q3 l. x" x& f+ c* ~) p/ D
, ~* I8 q% w+ b5 Z+ _8 h 朝堂下一片寂静,郑伯满怀期待的一个个看去,没想到大家却都眼神闪烁,吓得往后直退,只有一个叫佚之狐(一只狐?)的老臣坚定地站在原地,没有后退。4 m! i4 i( L( N& }
- r8 Q3 r; H8 h! d9 _; B0 E
郑伯大喜:“佚卿家,还是你有胆色,我欣赏你!”
9 f1 h' K5 e( g4 m
! P7 w" Z% C! s2 [1 A& K/ l 佚之狐昨晚喝酒喝到凌晨三点半,脑袋还处于半醉半醒状态,所以反应有些慢,没来得及后退,现在被主公点到名字,不由叫苦不送:你们这些小人,陷害我!. Y+ S1 J: i5 @
, L, R, N2 `4 f 郑伯说:“那就麻烦佚卿家了,此次若能成功,寡人请你吃大餐!”
/ ^+ q- u; Y* ~8 |; x4 S 5 `: f w4 s' j7 j0 U2 ]
“一只狐”眼睛转了两下,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主公,臣没有后退并不是想自己去,而是要推荐一个更牛逼的人,这个人口悬河汉,舌摇山岳,十八般谈技样样精通,臣每次跟他吵架,都被他批得体无完肤,没有一次能吵赢的!主公若加其官爵,派他出马,秦军必退!”" h u0 C/ Q4 U' f
1 S6 Z$ n( T9 C4 m% r
郑伯问:“谁这么厉害,寡人怎么没听过?”& [7 ?+ E* \2 J9 ~
6 G' K* n9 L* x0 m6 u3 L+ j& f “一只狐”回答说:“此人名烛之武,现任郑国圉正(主苑囿之事,相当于园林局局长,老园丁一个。),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 T8 L9 ` w, s/ h; C% [% \9 ^# C' `" Y5 s1 L2 q$ C. p
于是,郑伯派人把烛之武叫了来,这时大家才发现,这个被“一只狐”夸得天花乱坠的“雄辩之士”,原来只是一个须发尽白风烛残年道儿都走不动的糟老头,忍不住低头偷笑起来。, L9 b2 Z* p" O( c: a1 [
( }3 H1 _0 v. [8 j
老烛之武颤颤悠悠的走上前来,花了五分钟才总算给郑文公行了个礼,一边咳嗽一边说:“主公召老臣何事?”! W0 q" u4 ?" W5 R k1 Z- ~1 m
9 M/ X: t# j7 y. I, a4 F* q$ [ 大家的心中突然有了一种赶快把这老头送到医院去的冲动。
, Y0 G9 @$ @+ o, ?+ N/ F & p! K6 t! ^4 y
郑伯强压心头的冲动,笑嘻嘻的说:“老卿家,佚之狐夸您老舌辩过人,寡人很是仰慕,想让您出城去说退秦师,不知您老可否答应?”
6 G. n7 ]0 ?2 t* P
: _+ [9 |, S; t( A, l 烛之武又咳嗽了好一阵,才说:“臣才疏学浅,年轻的时候,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现在老的牙齿都快掉光了,腰酸腿疼走不动道儿,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说话都说不利索,又怎么能犯颜强辩,说退千乘之师呢?”(这是在抱怨呢!哦,当了半辈子官都没想到提拔我,现在祸到临头了,就来求我帮忙啦,哪有那么好的事儿!)
3 \7 x' C. I9 Y: @1 o; T | $ M/ \6 E( D( S3 u8 i
郑伯也不是个傻人,当即心领神会,说道:“老先生您事郑三世,年纪一大把了还没有被提拔,这都是寡人的过错啊,现在寡人封你为亚卿(副宰相),您老就勉为其难,去一趟秦营,帮帮我们郑国的百姓吧!”% I1 c0 f+ ~ ^% S
7 C/ K6 f' N9 J4 A- s 烛之武听说封他做了大官,当下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多年的老哮喘也好了,当下大声拜谢道:“大丈夫生不逢时,困顿半生,如今总算被主公发现了臣的才能,让臣一展抱负,臣必当仁不让,以老残之身,报效主公的知遇之恩!”说着大踏步走出朝堂,雄姿英发,哪有半点老态!
; N9 W1 T) R w4 t3 z* b5 h% Y
1 p: K6 H' M. @) q a& u( { 朝堂上郑文公跟群臣面面相觑:这个老家伙还真会装,I 服了 you!2 `; M8 t+ |: Z; J* E0 ]2 |6 b8 ]8 x* h
8 l R" j+ p( O2 b! R
$ t: B7 E' K, O3 F# E& i' w) c, j5 H- @ 5 L% G9 w J+ u& V7 E' n6 H
是夜,月黑风高,烛之武悄然来到城墙之上,命守城的军士以绳索将其缒下城来,他回头看了一眼黑漆漆的城墙,飒然一笑,负手轻吟道:“风萧萧兮夜色寒,壮士出马兮秦军还!”接着转身轻轻一纵,眨眼间消失在城墙之下。
! n. K* p3 r8 k; l 3 x" D( I$ N3 T% H
军士甲:“我刚才没看花眼吧!”
* Z7 Z# ^8 v$ \9 U " C- _' K& r. C* ]- G
军士乙:“没有,我也看到了,呵呵,没想到这个老家伙还是个高手!”
& s& S, D1 ?( d9 B. C0 r3 V; A
3 }: `7 c& b3 i: ?6 f2 c 汜南秦军营内,穆公忙乎了一天,正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听到营外有人大声号哭,声彻原野,吵得他不能入眠,不由大怒,便把兵丁叫了进来,沉着脸问道:“你出去看看,是谁在外面哭丧,把他给我抓过来,可恶,这还让不让人睡了!”, k* K9 i6 q& s( Q* ?( h
# b; { U) K3 W. H N
不一会儿,兵丁们把一个老头带了进来,说:“主公,就是这个老不死的在外面鬼叫,他还说他是郑国的大官,哼,他如果是郑国的大官,我就是郑国的国君了!”. e" I# I O% v1 {% Q
2 ]' b% x& u( D 秦穆公见此人气宇不凡,不似寻常之人,忙喝道:“不可放肆,快把老先生松绑了!老先生,不知您贵姓大名,为何漏夜来此大声哭泣?”1 j; \; `, P: k% M; B7 E9 o- D9 _
/ W0 N7 I) z2 S; E
这个人当然就是烛之武了,他知道他与穆公素不相识全无了解,要想说动他,必须先制造悬念,以引起对方的重视,所以就想出了“哭营”这个绝招,果然,秦穆公上钩了! W# y% I6 D/ q' {( c0 {
5 d' d: b. X8 {* V0 j
只见烛之武一抹眼泪,正容道:“老臣乃郑之大夫烛之武是也,所哭者,为郑之将亡耳。”(演技高超,小生佩服!)
# T: h( { w, j
% ~3 _( ?8 f- y 穆公好奇的问:“你们郑国要亡了,应该在你们郑国哭啊,跑到我们这儿哭个什么劲啊!”: o% @+ t' A+ Q2 t6 O U
: G" R) a! I+ t/ V 烛之武答道:“老臣哭郑,兼亦苦秦,郑亡不足惜,独可惜者秦耳。” (又在制造悬念了,这是春秋辩士的老招了,不过百试不爽。); ?6 a8 R, |4 D" [
$ U* Z" N2 x, r 穆公听了大怒:“危言耸听,胡说八道,说狠话博版面,哼,你这种人我见多了!说,我倒要听听看,我们秦国有什么好可惜的,说不清楚,砍了你的头!”
3 O H$ H- B( E* l
6 Q- A* a S4 o u7 }3 P4 j 按照常人这个时候就得吓的尿裤子了,可是我们的老革命烛之武同志却面无惧色,只见他轻轻一笑,从容答道:“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自知必亡。可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么秦国当然没有什么好可惜的,问题是,郑国的灭亡不但对秦国没有一点好处,反而有天大的坏处,这就是秦国的可惜之处了!既然如此可惜,君王又何必劳师伤财,为别人做嫁衣呢?” (陈利不如言害,方是辩术的王道,烛之武这一段说词精彩之极,已然超越了之前吕甥和柳下惠的这两个前辈的“君子小人”论,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境界,烛之武其人,果然深藏不露)
( p: W2 x9 D5 O/ i( z' z u" y+ e* X& p# b0 V! H. ^ _* l
穆公听出其中的味道来了,连忙再问:“先生说这对我秦国有天大的坏处,何出此言?”+ V) X* @0 J8 @' N4 f) _2 [
( w, n- I$ x; d7 C6 o
烛之武道:“君王想想看,郑国如果亡了,对谁最有好处,当然是晋国。至于秦国,想越过晋国而以远方的郑国土地作为边邑,君王您认为可能吗?所以,郑亡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增加晋国的土地。另外,秦国和晋国东西相邻,实力相差无几,晋国更强了,那就相当于秦国变弱了。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东道主”一词典出于此),接待秦国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吧。(中原多了个东道主给秦国人免费提供食宿,这句话穆公爱听。)还有,当年君王为晋侯平定祸乱,他答应给您河西之地,可是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防备秦国,这些君王您都是知道的。(晋惠公做的邋遢事情,怎么能算到晋文公的头上,不过为了说动穆公,烛之武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反正都是兄弟俩。)君王你三平晋乱,对晋之恩,不可谓不厚亦,可曾见晋有分毫之报于君乎?从前的事咱们就不提了,就说现如今这个晋侯吧,自从他当了国君之后,增兵设将,一门心思追求“取威定霸”,又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今天他灭掉郑国开拓了东边儿的土地,明天就会开拓西边儿的土地,而他的西边儿就是你们秦国,如果不攻打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晋国人的阴谋,昭然若彰,君王你聪明一世,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甘心为晋国人所驱使呢?连我这个外人,都为君王可惜,所以老臣才会在营外情不自禁的为君一哭啊!”(纵横掉阎,汪洋恣肆,将郑国的存亡对秦国的利弊分析得头头是道,烛之武果然深藏不露,不愧为后世战国纵横家的一代开山怪,厉害啊,同志们鼓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