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7: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97)% {# F9 A( E- D" z8 p5 a! w
  
+ S/ d9 ~$ O) y& t# \: J+ t7 d& k  很显然他们都清楚,那么还这样做了下来,就一定有他们的用意。这就必须得有第三个层次的答案才能解释得清。
% |; ~: k  [4 J) C, l6 E1 c  即“军费”说。
: L6 i# m3 ~* x$ Q, C/ P* D  得出这个结论,首先要站在前两层认识的肩膀上,了解了第一层中宋朝当时的现状,再结合第二层里分析出的明知新法有弊,却知难而进的行为,再当一回事后诸葛亮,参照之后宋朝七八年间发生的事情,才会得出“军费”说的结论。/ V4 p: @, F$ g5 j, ]
  而它的萌芽,却种在宋神宗刚刚登基的时候。0 }+ ?! [* A0 b  v, }, M6 Q" A: }
  我们回忆,他上台之后曾经第一时间“求言”,让大家针对国事敞开了说。就在当时众多顶级大佬们的发言里,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曾经也写过一篇奏章,这篇奏章和这个人在这之前什么都不是,而之后,他成了北宋史上一段最有争议,也最为辉煌的军事传奇。
7 n0 X& w5 h1 \3 Z& |2 ^/ i  有一个疑问,一直以来,提起宋朝的军人,如果要排名的话,三百年间第一人没有任何争议,是岳飞。具体到北宋,有人说是潘美,有人说是狄青。
! X9 p1 i! x; u9 b  说潘美,那是从战绩上讲,平南汉灭南唐,攻燕云战辽国,潘美是宋初时汉人最强的将军,这无可争议。远比“模范军人”曹彬强万倍;说是狄青,公平地讲,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悲悯苍凉的无奈情结。
" p% |1 z2 w$ A% }3 g# s- V  自古英雄多悲剧,狄青的一生太不公平了。  L' }% ]2 H7 Y+ s, M  b1 |, }5 Q
  但是事实上,北宋还有一个人,他的战绩堪与潘美媲美,相比绝不逊色,甚至尤有过之。而他的悲情之处更远在狄青之上。狄青千年传诵,而这个人始终处在争议的漩涡里,被历代的写史、传史的士大夫阶层有选择地忘记。5 O+ c, _5 ]3 k, M, X- ^5 P- Y" L
  他的名字叫王韶。
" k5 z' c  G' L  % g8 C! w7 o2 B8 h- |/ X" H
  连载(1198)
' e. e# ~/ w6 ?5 E. Z5 G8 `  3 h4 Q3 q8 v/ p# Q. [$ b
  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人。他首先是一个文人,走的是一条正统之路。考中了进士,当上了一个小官,分配在新安县任主簿,后调到建昌军当司理参军。
8 q/ Y0 r1 ?9 G; F( S! i  他很求上进,任期中参加了制科试,可惜这一次他落榜了。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堪称官场不着调行为的经典。
$ r: j; v3 E( }1 M! l$ N  他弃官不做,出去旅游了。而且看他选择的路线,就知道他肯定是脑筋秀斗无可救药了。身为长江边上的南方人,他居然跑到了陕西去。当时很多人都在猜想,这是不是考试不中升官不成之后心理变态,虐待自己找平衡?
2 @$ \# I) u! B, q  十多年之后,那些人目瞪口呆,他们亲身印证了一句成语——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 |/ L2 _9 t- |  王韶在国家西北边疆上一个人游荡,他时刻关注着吐蕃、西夏、羌等异族的动态,这是命运的安排,当宋朝换上了一位年青气盛志向远大的皇帝宋神宗时,西北边疆上也恰巧局势动荡,孕育着一场即将重新洗牌,确立谁大谁小的风暴。/ Z' P" T9 S$ W$ h
  在这时,王韶把他观察到的情况,写成了一封奏章,呈交给了宋神宗。这封奏章名叫《平戎策》,它在历史中的地位相当高,有人说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差不多。三国时孔明先生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王韶当时游离于官场之外,却把国际大事看得清楚明白,两者的身份,事情的难度都很像。+ n+ W; G( ?  R2 s6 y
  再看意义,《隆中对》确立了蜀汉的发展方向,占荆州夺四川,出宛、洛得天下。算得非常准,只是最后一环上关羽坏事,让这篇文章有了小瑕疵。而王韶的《平戎策》规定了宋朝在神宗年间的发展方向,其运作意义直接影响到后来哲宗、徽宗,几十年间宋朝每一位男性皇帝都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奉行。
/ e/ p1 G, ?6 U  不管王韶本人的待遇怎样,他指出的战争方向,一直都在进行中,哪怕是在北宋灭亡的前夕。在这个意义上,《平戎策》改变了宋朝乃至全体汉人的命运,它的意义又怎么能是内战性质的《隆中对》所能比?; E/ w' o" f2 [7 X# Y
  但说来说去,它就是不被承认的。充其量,人们把它和五代十一国时,后周世宗皇帝柴荣时期的枢密使王朴所写的《平边策》相提并论。$ G6 [' \* b/ F* A# a5 Y
  只是局部的一点小分争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你问为什么,也简单,在宋里不只是王韶一个人,王安石身边所有人,只要和新政粘边儿,就都是小人、卑鄙、阴险、生事的代名词。
- s) t; L- u/ A4 `' Q# @$ J  好了,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一下,《平戎策》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7: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99)
2 [  k6 v" B5 a1 i. I  
1 b) F# u/ v- x: \2 `. N) i9 t  《平戎策》共分三篇,它论述的主题根源于一个现状——河湟部吐蕃的分裂。
! _7 y0 x6 e+ o  P4 u) B- t  河湟吐蕃的赞普唃斯啰生前和两个儿子失和,磨毡角和瞎毡分别出走宗哥城、龛谷,吐蕃实力大损。唃斯啰本人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病死后,局面乱上加乱。) Y2 E4 J2 X* |5 I$ [
  继任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董毡。# l/ e( ?' |' ^  T8 ?8 L5 U+ E
  董毡只拥有黄河以北的河湟之地,是一个相当勉强的赞普,他无力收服两个分裂出去的哥哥,要等到大哥磨毡角死后,才能把其部属收编。至于二哥瞎毡,他没任何办法,瞎毡死后,其子木征彻底独立,占据河湟两部中的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 ^. x! ?( i) {8 R0 Q, C% R
  这就造成了一个可怕的局面。分裂后的吐蕃一盘散沙,对于宋朝来说,它不仅不再是一面抵挡西夏南进的屏障,一支牵制李元昊子孙的力量,而是一个祸胎。
' G5 g2 ?3 ?9 P& A, O7 s  王韶在《平戎策》里说,欲取西夏,必先复河、湟。我方抢先得到河湟,西夏人就有腹背受敌之忧。这是利;如果让西夏人先得到河湟,后果不堪设想。( H- ]. m" ?, e1 @- g" J+ W& r
  那时党项骑兵没有了后顾之忧,向宋朝发兵的力度会比李元昊时期更强。秦、渭两地首当其冲,兰、会两州先被割断,古渭境陷入瘫痪。这就造成了以前范仲淹、韩琦、狄青等人都不曾面对过的恶劣形势。; W- n/ k! n7 r/ Y8 t
  仁宗时期,李元昊哪怕打穿了陕西路,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继续进兵,挺进宋朝腹地。这看似一条光明大道,可那会激起宋朝人陷入死地之后的剧烈反抗,除非李元昊能一战定中原,不然他得不到什么具体好处。6 z+ ]! m4 b3 Y, c" p
  可这时就不同了,西夏人得到了河湟,他们可以向西南方发展,在四川武胜县位置建立堡垒,那时随时可以发兵侵袭洮、河两地,宋朝的陇、蜀等州郡都在攻击范围之内。: D+ Z, R7 l9 U' E' J5 j+ r& J
  那时宋朝怎么办?
8 K4 ]2 D: F6 Q3 ~9 _6 v  . X8 W) i# K$ E! G0 a
  连载(1120)# w" n# I" h9 M6 U, E
  
8 Q# b9 d: @' m- f  K8 w# {  等于面临了一大片新战场。如果发兵去救,陕西方面的兵力、开封附近的兵力都会被分散,那样处处皆备,等于处处松散,等于无备。* |4 C8 j( O  v6 Z! v
  党项人随意选哪里进兵,都会让宋朝应接不暇。
  R# M# K, o) L- o$ P  _9 ?- P1 W0 {  局面恶劣到那一步,宋朝基本上就算死梗了。很简单,想抵抗,只有增加军队,增加军队,就要多加粮饷,多加粮饷,宋朝唯一能立于周边各蛮族环绕下还能保持生存的武器——经济,就注定了崩溃!
' J1 {$ |) a* n7 q2 E& ]3 U  到时救无所救,从根子上烂掉了……偌大的文明之邦,幅员万里的大宋朝,居然被区区新兴的野蛮小族西夏人搞死,想想都让人恨得撞墙!
1 L2 X0 F2 v: n- }2 ?  而这,都源发于最初始的那一点——是否保得住河湟。3 b6 Y  J3 A, a
  这是后来对王韶的《平戎策》的最大争议。反对派们说,河湟部吐蕃一直以来都是“不叛无争”的朋友,你放着敌人不打,先对朋友下手,搞得众叛亲离,有什么好处呢?往好里说,打赢了,把河湟抢过来了,可那就直接和西夏人对话,也等同于多开辟了一个战场。
8 u( x/ W% {$ z' I+ U  万一打不赢,或者打得糊涂,变成温吞水,那时乐子就大了,宋朝等于平空多出来一大堆敌人,不是多一片战场的问题,是既多战场又多敌人的问题!
* j& P& N9 N! S7 o7 R; ?  很不幸,这在以后成了事实。但有一点要指出,请注意,之所以宋朝和河湟吐蕃没完没了的掐来掐去,完全是反对派的错。
0 I% a" a3 p( Y+ W  n  他们以司马光为首,把宋神宗、王安石、王韶等人连年血战抢回来的土地,都无偿地还了回去,逼得后来的君主不得己还得发兵去抢!3 |5 ~  w0 _9 [
  历史证明了,河湟部只要去抢,宋朝必胜。得到它之后,虽然多出了一块战场,从数量上和西夏人抢得河湟后,在宋朝的四川部开战一样,但性质截然不同。
& G& J; t- U! D. r9 y) o  在四川,是我们腹背受敌,应接不暇。在河湟开战,是西夏人腹背受敌,应接不暇。这是最根本、也最显著的区别。
/ H8 D: O0 m. r( ~& t  这一点都看不清,宋朝当时的反对派们不是一群蠢猪,就是睁大眼睛说白话,为了铲除异己,连国济民生,举族安危都不顾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7: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21)
. B/ Y, r# Z9 i& Z$ q  , G3 a$ W: T1 G- E) |7 g- z
  讨论出战争的必须性之后,王韶还谈到了得到河湟地区之后的后续性。打河湟不同于打西夏,西夏那片地方,除了河套平原一小块之外,全都是穷山恶水,沙漠戈壁,老实说那种破地方,白给宋朝都不惜罕。9 z0 g6 g% R- c* d1 P0 C5 k& {
  河湟不一样。
# g  s1 B* W6 ?# ]5 p% k4 p& |7 P5 L( L  首先,打河湟这个概念就不对,应该是“收复”。这片土地在前代一直是汉人的,往远里说,武威之南的洮、河、兰、鄯等,都在西汉版图之内。说近的,河湟之地,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前,还是辉煌的大唐的领地。是吐蕃人趁着汉地内乱,乘虚而入偷窃了它。9 P2 f1 }& q( @
  200年间汉人自顾不暇,久而久之,就把它遗忘了。直到宋神宗时期,各位满腹经纶的“大儒君子”们,竟然理所当然地把它抛弃。" K1 u( t% I( q9 Q; U6 V
  这是历史基因,再看它的自给状况。
4 e, s( ~- \6 F6 D6 l% Q" h. _  河湟地区土地肥沃,“所谓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它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必宋朝中央向它拨款运粮。其实多简单,用笨理想想也能明白,这片土地能养着唃斯啰成功地对抗李元昊,无论如何它都是物产丰富,出产稳定的。0 R# F) z7 o6 s" s/ r2 ~
  至此,打赢之后怎样后续也己经清楚,王韶又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征服河湟的根本性原则。从这个原则可以知道,他不是好战成性的人,并不想杀光赶尽那里的吐蕃人,然后派去大量的汉人去移民。
9 {* }" i* a$ c. _  那样不现实,汉人是个特殊的种群,他们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四海为家,那怕飘洋过海,也能在大洋彼岸繁衍生息。可是自己的土地有得种,还被迫去移民开荒的话,事儿就会闹大。% a4 G- K6 u  B" e9 ~/ Q4 @" J
  篡汉的王莽就是这么死的。
( W1 J4 W( N) C$ ^  王韶的主张是征服河湟,收编唃氏,通过他们再去收编羌人,最终目的是连吐蕃再羌人都归到西南的武胜,或者西北的渭源等城,让他们习用汉法,变成以前延州的“铁壁相公”李士彬、环州的慕恩那样虽是异族,却为宋朝尽忠的精锐部队。* o" h& S3 G8 |: W# e, U# O" o% ?8 J
  得其力,不畏其变,这才是利弊权衡之后,最合适的一个办法。
1 C0 g$ T1 B2 H3 }: m  
8 t: m% x  R$ v3 M' a0 a1 |  连载(1122)' a3 Y( ~0 T! U" S6 p% z
  
3 k" J- Q1 l! o8 e  至于河湟本土,则一定要由汉人主持大局,军队入主,自给自足。具体的办法,他归纳出《和戎六策》。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述说了,它会在王韶之后的军事行动里体现出来。5 E% [5 J2 J& L' S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别忘了我们是为什么说了这么一长套关于王韶的事。3 w! }5 T. F6 g( \8 W% j- A
  关于新政的核心所在——军费。要破解为什么王安石改革要走得那样急,那样乱。那关系到吐蕃旁边的西夏人。+ w0 [6 O: s3 O# x* E' H% [# g
  好久没说说我们的老朋友西夏人了,大家是不是挺好奇的,自从李元昊死后,他们过得好吗?可以明确地回答“非常好”。: q8 U8 N7 j3 o2 s* F- o
  相比于微妙的宋史,西夏人永远过得精彩变态。现在我们闪回到李元昊刚被亲儿子砍死的时候,全面回顾下这些年来他们的生活。李元昊死后,他的最小的儿子,“两岔”即位,没多久,两岔就变成“谅祚”,就这是夏毅宗官方名字的由来。
7 _/ U" P- s, [  谐音真奇妙,不仅能让平娃变平凹,也能让两岔变谅祚。6 @- _# j- e% u
  由于李谅祚小同学的年纪实在太小,西夏的大权掌握在他的妈妈和舅舅的手里,也就是被宋将种世衡用反奸计害死的野利遇乞的寡妇、李元昊的情妇没藏氏,和国相没藏讹庞。这对兄妹非常的精彩,可以说西夏史在这段时间里之所以流光溢彩,香艳多姿,都是拜他们所赐。$ K1 Z1 P# g  e' r' Z5 g8 m  T
  各有各的好玩,以程度来说,从低到高的排列,应该从没藏讹庞开始。
* r  L7 ?. D% b) H( A  这位国舅加宰相太好玩了,按说权倾朝野,就算西夏是个没有悠久传统,家底比周边的辽、宋,甚至吐蕃都薄得多的国家,可李元昊生前打家劫舍,无所不抢,总会留下点东西吧?他会缺钱缺好东西吗?
) z, ^! ?% b8 G: p, m  事实证明,他缺。  w" |& p* S- r, q) u# Q$ p
  他的找钱办法,居然是派兵侵占了宋朝麟州西北屈野河(今陕西境内窟野河)以西的肥沃耕地,令民种值,收入归己。听着这可真是个大买卖,土地耶,那是国王才有的资本。但是留意下面积就会晕倒。
: v7 H9 _* r$ n8 K# \7 L5 }2 M  只是几十里而已……
. G8 P# ?# G  h- @# S  就为了这么点土地上的出产,就一边顶着西夏国内的骂声,一边派兵和宋朝不断掐架,来保住这么点收入。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啊,这得有多少损人不利己的性格天赋,才能动用自己同胞的鲜血,来换这么点银子。再得有多大的贪婪,才能利欲熏心,变态到和李元昊生前都搞不定的敌人,与宋朝争利。( B; V4 |$ B8 q( ~" v* @0 U# X
  没藏讹庞都干出来了,并且与他后面的所作所为相比,这事儿还真的不算太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22: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03)
: ~& j  m3 f, {2 j1 r  
% p6 G; T$ R% s. L* K. K* E  说到大,姓没藏的永远不怕事大。身为哥哥,没藏讹庞的症状还是轻的,为了二三十里土地的出产,他可以和宋朝闹僵,气得宋朝把西夏的经济生存命脉——边境榷场关闭,他一点都不在乎。管你国内青盐堆成山,换不来半尺布。只要我有钱有粮就行。这看上去相当的彪悍了吧?
8 p% a3 w' h+ B3 f. J$ u  不,他的妹妹皇太后没藏氏更上层楼。
! Q8 L; H5 _7 ?5 q  P  追溯这位党项美女的一生,从始至终都充满了动人的玫瑰色。婚前怎样不知道,史书未载,不可乱讲。结婚之后,有最初的丈夫野利遇乞,西夏皇帝李元昊,两人相继死后,她登上了国家的权力之巅,这时才显露出她真正的爱好。
1 g! ?7 E) w, K2 z7 O* `  年青强壮的男孩儿……她先是和前夫野利遇乞的财务官李守贵私通,后来又转向了李元昊的侍卫官保吃多。说来真是层次分明,连找情人都顺延着以前的丈夫排名。
8 W9 u. x! N0 Q+ B& @. Y; W1 L  这样香艳旖旎的生活,毁在了一个没情趣的男人手里。野利遇乞的财务官李守贵,这人也是奇怪,身为前贵族将领的一个账房先生,能和国母风流快活己经很幸福了吧,他居然吃醋了。* d4 u4 p0 {/ B  n' g$ \
  没藏氏,你怎么能这样不专一,有了我,又去找别的男人?!不行,我一定要惩罚你!. [0 S) l+ ]! I7 o" A4 C& Q* g
  在某次没藏氏和保吃多去贺兰山打猎的途中,李守贵派人半路截杀,堂堂的西夏皇太后,就这样死了。没藏氏死后,他的哥哥大展神威,替她杀了李守贵一家报仇,紧跟着继承她的遗志,继续欺压她的亲儿子小谅祚。+ O: V/ F& y3 Y. _1 |! _: x4 U( `
  大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没有写错。西夏人的作风就是母亲儿子世代死敌,就是从李谅祚和他的妈妈没藏氏开始的。
0 g# C, K  J9 R1 K  外戚和本家,一直你死我活的纠缠,直到西夏灭亡。) i& {% |; d' S5 a
  - m" e: P. a. U5 G3 {, c
  连载(1204)8 l! m0 {. ^* T' N# |) _1 h* Z
  5 M6 O0 H5 Q* t& S* N1 o; X
  李谅祚小同学的日子越发艰难了,没等他享受下失去妈妈的快乐,他的舅舅立即就把他的表妹送进了皇宫。这就是他亲爱的妻子,现任西夏皇后了。
0 q3 m7 O6 J) R+ V8 Z; j  不带这样欺负人的吧!李谅祚欲哭无泪,人生怎么能这样暗无天日呢?他一怒之下,本性勃发,展现了他爸爸妈妈留给他的优秀基因,和他舅舅的儿媳妇也私通了……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呢?: {5 @1 F" G3 h7 N
  话说权力,无数的私通事件之后,老谋深算的没藏讹庞并没有对外甥和儿媳妇的那些事在意,尤其是李谅祚当时刚刚过完13岁生日。这么点的小孩子能搞出什么鬼?
  g' M$ q+ B) Q% w+ B* }7 g  他错了,李谅祚是李元昊的亲生儿子,天生的人小鬼大。在名为皇帝,实者傀儡的日子里,他悄悄地向外界了解着情况。通过的渠道非常隐匿,是他幼年时两个奶娘的丈夫,两个小官高怀正、毛惟昌。按说这样应该名正言顺了,孤独的小孩子寻找奶娘有问题吗?6 a( r8 Z+ {9 R) A
  有,没藏讹庞不允许外界任何人接触这个既宝贵又棘手的外甥。他没客气,找个机会就把高、毛两家斩尽杀绝。
  a: t' P7 N; h0 l) M  {0 }4 z  李谅祚的心凉了,从这时起,他真正明白了所谓的舅舅是什么动物。但是他仍然没屈服,这个孩子竟然是这么的聪明狠辣,一方面加紧了和舅舅的儿媳妇,汉人梁氏女孩儿的私通力度,一方面把手伸向了舅舅的政界死对头。, N9 g: L5 u$ G# y$ c3 e% i/ h6 G
  从此你死我活!
1 ?, t& r7 F: @) P+ I" s& n1 g  一年多以后,先是没藏讹庞的儿子受不了了,他的老婆经常白天进宫,晚上回家,全西夏的人都知道她在干什么。这样的气没法受,他怂恿老爸干掉这个傀儡表弟,反正权倾朝野了,索性就当西夏皇帝吧!
7 [" P8 I( F7 n4 U  没藏讹庞想了很久,同意了。不为别的,小谅祚越长越大,想想李元昊当年胖揍所有邻邦,杀人百万,血流成河的纪录,没法不对这种血脉害怕。5 `0 E) Y" d! C  K7 t% f
  说来在这件事上,没藏讹庞还是相当理智的。出于对李元昊留下来的威信,以及自己半斤八两的对比衡量之后,他决定把事情做得隐密些,来个小阴谋,把小谅祚做掉了事。可惜,他百密一疏,忘记了身边有颗定时************。
3 j2 J7 e7 [! E7 i$ I  儿媳妇梁氏。
: c& @/ l# Q* i( m% m  这个女人早就不是他没藏家的人了,不管是身,还是心,早就飘到了李谅祚的身边。公公和丈夫所密谋的事被她偷听得一清二楚,大家可以想像下,这是她无意中知道的,还是天天都有意留神呢?: f; _/ ]0 o  p- t
  说偶然,鬼才信!3 \# X6 {5 @6 k2 [$ @7 D& f
  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梳妆打扮去皇宫,在她身后是她丈夫恨得滴血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她,看你还能再嚣张多久!而在她的前方,是谅祚风流……潇洒……性感……,该死,无论哪个词都没法形容李元昊儿子的魅力。
! _: W4 C( h4 g7 b$ H1 Q3 m' w9 h  因为李谅祚这时才15岁!# u. F& @$ d, W. q  W8 k
  梁氏把听到的阴谋告诉了谅祚,谅祚抢先一步,约舅舅父子两人进宫议政。那一天伏兵四起,没藏讹庞的政敌联合起来拼死一搏。没藏氏全完了,全家族灭,留下的唯一活口,是谅祚的表妹,那位西夏皇后,她被贬为平民。5 ?: _; G: F+ q7 L: |1 H0 `: v* I: `
  以上就是李谅祚夺权的全过程,接下来的日子应该说比较美妙。比如他亲政之后,把没藏讹庞抢的屈野河以西二三十里的耕地还给了宋朝,换回两国重开榷场。向宋朝求取《九经》、《册府元龟》和朝贺礼仪等书,推行汉礼。
5 f4 ]5 r4 H, h  类似的举动有不少,一时间宋、夏两国都很惊喜,这个孩子很有培养前途嘛,两国的未来是光明的!只是稍后就会发现,李谅祚的事很无奈,这孩子的基因有问题。9 t- n. j' N& p
  李元昊的凶残,没藏讹庞的贪婪,都融合在他的身上,每一个特征都变成了历史事件。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8: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05); }9 _, y$ P% y2 Q
  3 i% j9 d( g8 `# b) J
  李谅祚和宋朝的故事,是由两个使者引起的。它发生在西夏的拱化二年(公元1064年),也就是宋朝的治平元年。
6 G- z( T3 n& _: C  当时伟大的宋英宗皇帝终于登基了。  r( @% q3 X! [! A- w: w& W! H
  这种时候,西夏和辽国等所有宋朝的友邦都要派人来祝贺的,事情就发生在迎接的途中。这时就看出了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微妙区别。
: U% ^, ~: F+ @: ~" @* b  比如宋朝人见了辽国人,两家拱拱手,笑嘻嘻,大家国土差不多,仗得打不死不活,自然而然的兄弟之国;宋朝人见了西夏人就不同了。
/ p2 D( C7 B5 V: a3 X  以前的奴才,现在居然成了平级,而且每年还要给钱给东西,无论如何这口气都咽不下去。于是横眉冷对,冷嘲热讽就成了家常便饭。只是这次出格了点。
  I& x1 ~) N/ j+ E* e+ A( ]* n" U  据说那天西夏的使者吴宗和宋朝的接伴使互相看着不顺眼,吴宗强调他是西夏的大使,宋朝这边的言语不详,估计和“我看你就是一坨屎”差不多。于是你来我往,骂战升级,宋朝的这位突然间火冒三丈,来了句超级威武的宣言。  n& G: l! W/ j' e- G
  ——“当用一百万兵逐入贺兰巢穴!”6 G5 E* R- B- A! d4 }  W/ W
  吴宗彻底被激怒了,怎么的,被俺们的前任皇帝李元昊打成那样还不服?现在我们少年老成,威武多情的两岔皇帝上任了,就想不认帐了?!3 r2 z+ G# S) h. K5 y/ L! Y1 J  |
  他回国,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李谅祚。李谅祚的反应是勃然大怒,无法抑制。很多史书把这种心态归为强烈的自尊心,很抱歉,这基本不成立。# L! j- h( H7 n5 j2 o2 e1 l
  回顾党项人从李继迁开始,直到李元昊死去,再到李谅祚的独裁复辟,哪有半点的自尊自爱之心在里面?如果要解释这时李谅祚,以及吴宗的心态,只有一个可能——危机感,和没信心。
8 B3 F4 j; j7 j0 H2 u. y( ?2 E+ o  西夏人生存到这时,每时每刻都走在刀刃上,就在全盛期的李元昊,都好几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一次次惊险、侥幸地渡过之后,这个民族养成了每时每刻都防范的习性。尤其在所谓的尊严上,哪怕有一点点的损害,都会暴跳起来。2 I, F# }2 I- I1 A8 j. R
  俗话说得好,唯残暴者才胆小,同样,没自信的人才怕鄙视。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尽管李谅祚小同学的怒火发得很没品味,可他终究是一国之君。
! C' d7 t' H; j3 q. M6 U  他发火,事儿就小不了。! x4 ]5 \( N/ T; n$ ^
  6 i0 H$ J% ^3 G$ {' Z, |8 `) }
  连载(1206)# a. g* v5 i$ E
  8 @1 u* J' ~( D9 W5 B0 A4 z
  当年七月,李谅祚带人冲进了宋朝的秦、凤、泾原等州县,成绩是有的,除了杀了些人,抢了点东西外,把宋朝的岁币、榷场又都丢了。
2 J( A: X( ]* H  ?/ y  回国想了想,李谅祚决定不能服软,开打是因为面子问题,面子挣不回来,别说自尊心了,就连岁币和榷场这两个命根子,对方也可能收回。
7 u' p/ p- \0 O; _" A  所以一句话,继续打,必须打明白。
5 U( M9 [0 d, }, E6 o, f  R# {% |  之后的两三年里,李谅祚一直没闲着,不管实际得利多少,他始终派人不停地攻击宋朝边境。而在打仗之余,他充分发挥了党项人祖传的无赖精神,一边打着,一边继续派人去宋朝访问。使者们不管会面临什么样的待遇,一直都在两国的边境线上跑来跑去。5 W+ U& G# R' a. n. h7 p1 T" B" K
  时间长了,李谅祚变得更加心虚。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得来一次有力度的打击!这一次,他决定亲自上阵。
5 D5 M6 d, N+ B$ Z# ]7 W  公元1066年,宋朝的治平三年,他亲自率领精骑数万人攻打宋朝边境重镇大顺城。连续围攻了整整三天三夜,这次的成绩非常好,他本人都差点死在城下。
4 w( K2 I2 g5 @) Z  当时大顺城头万箭齐发,如暴雨一样射向城下的西夏人。李谅祚的帽子做工非常精良,替他挡住了尊贵的脑袋,可身上就顾不了了,挨了好几箭,带头往回跑。
7 y. B3 q+ J7 L, X% z' Y+ g  这一次灰头土脸,可李谅祚就是有种牛皮糖精神,赢了很高兴,输了兴更高。他在边境线上扬言,俺还不回去了,一定要增兵再战。要“先得宋朝岁赐,再打宋朝城池。”2 J9 W, k9 y% M! {3 q, O1 v' {
  这句话很快就传进了宋朝的国都开封。+ W0 `" b% S/ I2 r( W$ \3 Z
  当时世间少有的一代孝子皇帝宋英宗己经病重,躺在床上起不来了。为这事他找来了最信得过的老部下韩琦,问下事大了,怎么办?韩琦的态度很平淡,基本上不屑一顾。
1 u4 t! N( ^" q3 z  U& _  李谅祚这个破孩子,纯粹是没事儿找抽。咱们派个人到边境上去,告诉他会永久性关闭榷场,再痛骂他一顿,这孩子就懂事了。; v- W; {" F8 f* L$ U: b: m
  当时宋英宗以为自己病得幻听了,没听错吧,那是西夏国王,就这样对待?同时文彦博也有点慌,他是主管军事的枢密使,觉得这样太冒险,会惹出更大的麻烦……就在他即将展开睦邻友好等等经典碎碎念时,韩琦打断了他。$ k4 Z4 \0 g( {) p
  听我的,就这么干。' {; M1 y5 d: C2 D8 {8 T6 X; @+ s
  于是宋朝的使者就带着份斥责的诏书,和关闭榷场的命令来到了边境。说来真神奇,韩琦终究是当时大臣里唯一还活着的,和李元昊疆场殊死拼杀过的人,他真的摸准了西夏人的底蕴。
5 C8 ~: w+ z! [  李谅祚曲服了,看到宋朝前所未有的强硬,他乖乖地退兵回国,到家后写了份认识深刻的检讨书,送到开封城。重申愿意做宋朝的善良的好朋友,从此和睦相处。
* X' e. N. ~2 D; u4 K  消息传进开封城,宋英宗己经有气无力,他躺在病床上,抬眼望了一下韩琦,只说了一句话——“一如所料。”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9: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07)
0 w- {/ h+ [' w) v, T  
4 }& `6 p* _' E0 x4 F9 D  V. a6 G  N( h) @  李谅祚时期的宋、夏战争到这里告一段落,其实也有韩琦所料不到的。那就是两岔同学的生命。当时还没满20岁的年青小伙子,身体、欲望都没达到顶峰的人,居然说垮就垮了。" F3 a+ {2 p. j. \8 T% H7 m
  两年之后,李谅祚去世,时年21岁。
6 h# @4 F+ d& J/ {" W6 o  回顾这个人的一生,也算是艰苦奋斗过,并且还成功了。可以说,对内得到了皇权,对外……保住了收入。表面上还是相当可以的。只是稍微深入下,就会发现他错大了,最重要的事被他搞得一塌糊涂。  i" E2 g. ~  K" @9 g
  想想他的苦难是怎么来的,不就是他爹李元昊死得太突然,给他留下了纵欲无度的妈,和贪小便宜贪到死的舅舅嘛。他居然一点教训都没吸取。* r& P9 L# d0 I1 ]
  21岁就死,没有兄弟可以继任,唯一的儿子才8岁,完全复制了他本人的童年。而西夏的皇权,也就成了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
+ }$ L# i2 C7 f6 i4 i5 J& v% t  这一次粉墨登场的太后比上一任还要传奇。没藏氏当年是完全被动的,被李元昊偶然发现,无法拒绝,成了两岔的娘。新一代的太后属于婚姻自主,浪漫结合的典范。
2 W/ ^4 B2 G4 d  _* G* a, y, Q* R3 a5 O  就是那位没藏讹庞的儿媳妇——汉女梁氏。
, a2 N9 S9 W4 _& a- D  梁氏上台,做得比没藏氏强得多,同样是整个家族鸡犬升天,他们懂得既要重点,更要普及。具体的做法是国相由太后的弟弟梁乙埋担任,其他的梁氏子弟以空前迅猛的速度占据西夏的各个重要职位,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系统。/ s+ K- ^; V/ _& {! e$ e  b
  这个系统牢不可破,它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发挥着作用,牢牢地把持着西夏的权力。8 [! U. Y- i2 U8 h/ n) s
  当然,这是他们的内政,怎么玩宋朝管不着,只是他们的对外政策非常的嚣张。对宋朝,本是汉人的梁氏废除了李谅祚制定的汉礼,恢复党项的蕃礼。有人对此不理解,其实很简单,越是汉人,身在西夏想站稳脚跟,就越得反汉。7 e: f4 N9 H6 N" B
  不然怎样和党项人成一家呢?5 u) c7 C4 c; u/ V
  在另一方面,他们对宋朝的威胁更大,西夏开始对河湟下手了。$ O6 y; f: v% A
  
6 w, O8 S( \2 B4 T' J3 U4 E" u* t" ?  连载(1208)3 ]" b6 Z; E" I* M+ h0 ^
  
$ E) Q. M  h! ~: Q  这就是王韶在《平戎策》里所列举出的周边国情,以西夏这时的统一,还处在建国之初,没怎么滑落的时代里,去攻击分裂成散水的河湟吐蕃更部落,无论怎样对比,吞并都是迟早的事。+ P6 [$ }3 ?8 V, m+ ?7 s
  宋朝哪怕是出于安全,都要迅速采取行动,不然等待的就是超级难看的死法。这就是为什么王安石改革步子那么快的原因。
& k! B) V2 J1 u* F6 @- X  河湟随时会被攻破,战争迫在眉睫,宋朝当时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再说什么按部就班,理顺关系,搞好吏治之后再改革,完全是痴人说梦。
" |' C  x3 b5 E" z  为此,在王韶刚刚提交《平戎策》之后,宋神宗和王安石就毫无保留地支持了他。要职位有职位,把他扶上了西北秦凤路、洮河司的主管,其间所有和他有矛盾的原领导全都撤走。要政策就给政策,王安石新法里倍受争议的“市易法”就是专门为他量身定作的。
" z" c6 X$ L( l, t2 {( C: N  打仗要钱,“市易法”的根本就是“均输法”的加深加细,更上层楼的抓钱。在京城设置“市易务”这个专门部门,从内库里提100万贯钱作本钱,由政府接管京城内外的各种物资的买卖。/ V1 K5 r. ?3 f  y% l/ d: a
  具体作法是,由市易务召募牙人(商人行会代表),由他们与各地来京城做生意的商人商定货物的价格,可以卖给国家,也可以和国家之前买到的货物交换。京城本地的商人,没本钱也可以参与,用产业、金帛做抵押,向国家贷货经商。4 y+ p9 ?1 v% C5 ?
  到期归还货款,加上一、二分不等的利息。
: i, d0 X' e3 ?8 _  公平的说,这条新法是王安石各种新法里最失败的一条,它走了回头路,这不仅是打击了之前操纵开封市场,哄抬物价的大商人,同时也把小商人赶尽杀绝。4 ?& C5 f. q& _! `
  国家垄断一切买卖,这还有平民百姓的活路吗?在仁宗时期、英宗时期一直活跃的开封商市,在市易法实行之后,被沉重打击了。到后来,市易务召募的牙人主动辞职,您开恩允许我辞职好吗?为国家服务,我都破产了!* n( o6 P$ G" Q" M# f6 L
  说来这真是残酷,但放在边疆上就是一条再好没有的政策。
" s2 Q, q3 w) X  王韶需要军费,需要钱,那是军队种田卖粮,自给自足所达不到的。为此,他需要经商,需要全国各地的买卖人到边疆上活动。那么,就只能由国家之力去开拓。由国家拿出本钱,出专人负责,鼓励商人保护商人去变出钱来。& g+ a# d0 X+ W& k2 p& R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就会形成一条有机的运作链条——民间收财,变成军费,打赢战争,扩大国土,回笼资金。
. c( L" c9 t& L! C- T. i* f+ t2 g0 W  这才是王安石变法的真正目的和手段,不然,以宋朝空前发达的商业系统,比前代先进得多的农业生产,只要像司马光说的那样节省花费,就一定能让国库充实,根本就犯不上这样折腾。" r! J. {& @' w1 L) X/ l
  可要保卫国家安全,赢得战争呢?那样慢悠悠的一条一条的节省,和士大夫、大商人商量着办事,得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积攒到庞大无比的军费?何况战争只要开打,钱就会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流走,是座金山都撑不起几场大战。
5 G$ C1 E! v3 z+ g- B+ G  那时后续的资金要怎样向各位士大夫要呢?只有抄家才能来得及!更何况,只要提到战争,各位君子们就会搬出孔夫子的圣诫,那是凶器,不到万不得己绝对不能用,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先用!
  f; F( c8 z+ n7 d4 f  要仁义、要道德、要教化!
% q5 {% L# h: ]  U7 H! i: V- E1 U  见他的鬼去吧,宋史写到这里,如果还有人相信李元昊、李谅祚之徒能教化、能感动……再次请出门之后上街随便左右转,找到和路面平高的铁盖子,揭开,跳进去。1 _7 H8 k" R, \/ ?3 _" F
  醒醒神。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09)& w3 W5 Q+ k$ A2 Q
  
1 _; ^; u8 v5 s  王安石们的准备己经做好,历史上各种观点的对错,我们也都讨论过了,下面应该进行的就是王韶的“熙河开边”。
; C2 g6 y. N5 @3 D  可是别忙,在做这样的大事之前,王安石们还得再稍微停顿一下。他们的各位政敌在此时都在做什么,是有必要全面介绍的。
' p* J5 R+ ?- [, j/ x# N# e/ }  让我们从身份、官职的高低为序列,从苏轼开始。这个初入行的士大夫这时只能算是小字辈,由于他不懈地努力,终于抢在熙河开边之前,被贬出了京城。
& t# f/ k" ]0 ]. o  说他的努力,可真是一浪接一浪,直到死在沙滩上。从职务上说,他这时只能算是京城无数官员里的中下等,但是文笔好一切都好。他可以哪里都去,和谁都能见上面说上话。什么?你不理他?你该死了,这样风雅绝伦,高迈古人的大才子肯赏面子到你家里坐坐,你不理,还是儒林中人吗?
$ q3 a4 `6 }. J  v3 A( T6 C! |  k! i  就算你是宰相,在本质上也是读书人,蔑视苏轼,等于忘本!
& }8 g7 g/ ^- I/ g! R8 Z  于是苏轼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就算己经死了大名士范仲淹,他都不放过。特地跑到文正公的故居去临风洒泪,高歌凭吊。
. r) v8 j, k3 @! Q/ O5 q# j" u9 B  公平地讲,这没什么。范仲淹抛开军事上、政治上的成就,光以文笔来说,也绝不在苏轼之下。这时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名作还没有出现,其实就算写出来了,也没法掩盖范仲淹的《苏幕遮》。尤其是范仲淹的声誉没有半点瑕疵,苏轼与他无论怎样联系,也没有错处。; U0 Q7 M5 w* s; C$ y
  其它的就两说了。
0 y7 x  c% Y7 w  比如宰相曾公亮被贬,他跑去了,指责前首相大人胆小懦弱,不去管教王安石。曾公亮好脾气,叹了口气,说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那句话——“上与安石为一人。”: G* W7 {+ @$ L8 J' ~
  皇帝和王安石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我有什么办法?6 z1 R4 w7 I0 p/ r& u$ |: O2 U
  这次对话之后,苏轼的名声在士大夫群落里直线上升。好青年,说出了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非常勇敢嘛!
) l5 E8 [8 @9 ~* T2 k  但是请问,你是国家公务员好吧,你以什么身份,奉了谁的命令,去质问前首相大人的工作业绩?如果再深究一下,苏轼的用心会更恶劣些。
; |' ^0 v8 i! z* e  真有胆子,有责任心,你怎么不在曾公亮还是首相时跑去问呢?那时曾首相有权,才能按你说的办嘛!& N6 \- k3 _9 z5 Y1 l0 {
  , J( q$ n% G, y6 W3 P! l- X0 l
  连载(1210)4 [7 g& n7 T6 U6 m) ^
  , r1 R7 ?* _+ N$ `
  曾公亮之后是范镇。范先生一生都在与国家的顶级大佬作对,文彦博时期因为立太子的事,韩琦时期是著名的濮议,到了王安石时期,他怒火升腾,和新法不共戴天。
0 `, y7 l3 ?  X. c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生之中都在无时无刻地反对,不知他真正认同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按照他的办法去做了,国家能成个什么样子。# j3 ?% N2 [1 t% t( y
  这个问题太大了,而且没有实际操作性,只好列出现象来,大家有兴趣,可以偶然思索下,或许会有所心得。$ G. t0 Q$ D2 u! Y/ Q
  回到主题上,话说在他辞职回乡前,苏轼出现了。苏轼就像代表着什么神圣的团体一样,对范镇珍而重之地宣布——你真是一位壮士。8 h/ x- z! x. e' v$ g4 I! B
  范镇深沉地叹息,自己做得很不够。
1 z6 [/ B. A5 ^# p( b- s6 @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会认为我比较刻薄。苏轼这是有良知有义愤嘛,不管是不是官,天下事天下人管得,发些感慨说些话,有什么大不了的,犯得着这样冷嘲热讽吗?# V6 Q: j4 Q& \) e' p
  如果没有前面关于新法的各种分析,单就他说的话来说,的确没什么错,甚至年青人很有激情,值得赞赏。但是有了前面的分析之后,就会知道苏轼的立场越滑越远,彻底抛离了自己原来的出身,变成了喝民血、食民膏、奴役百姓为乐的士大夫。
- \! M8 ^4 X0 p, v9 W0 p& q% b  我们是平民,我们厌恶他!
3 D, L: e$ T9 ?  抛开这种一千年以后的立场关系,回到宋朝当时的官场。王安石忍无可忍了,小苏同学就算文章好、声誉高,你不好对政府的决策这样名目张胆的抵触吧?- W, u/ P, q$ B
  你终究还是国家公务员吧。% L' }0 v7 H- ]* g. I3 {# j
  没别的好说,就算查不出他有什么实际错误,思想意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足以让他贬职反省。苏轼被下放到江南的杭州,人间天堂一样美丽的城市里去做官。
' s7 I( K. U: y5 K& z, r  是惩罚,但不残酷。2 R. Q. A7 ]  t  x: Y! D  @& p# e
  在宋人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苏轼杭州之缘正式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11)% r2 k: r" w: v% w! r; T
  
+ Y: w! Q0 C; i+ X  接下来的人是吕诲。这位前言官领袖突然间病死了。回忆一下,他在王安石的新政还没有实际公开时,也就是连最初的均输法还没有面世时,就和王安石势不两立了。
& M, c# R$ f) B  那次著名的弹劾之后,他主动要求外放,绝不和奸邪共处一堂。  U& r# z1 w8 R. _4 C- k
  神宗满足了他,让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当知州。按说这地方、这职位都相当的不错。既在长江以北,又没到西北狼窝,非常优待了。可是吕诲感到的不是这些,他越来越愤怒,尤其是看到王安石的新法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地铺开之后,他的愤怒真正做到了不共戴天。. Z8 y! ^! V! }8 D' c
  生生地气病了。
' N; F6 B, l0 b! \" B$ V. b2 ?  神宗知道他病了之后,特意下旨接他回京城调养,什么都不用干了,一心养病吧。但这不是问题的中心点,心病还需心药治,王安石的新法如火如荼,遍及天下,这种局面一天没有改变,吕诲的心情就一天没法好转。7 K/ a; b/ m' e: @6 ]( ^
  这就没办法了,难道为了吕诲一个人,去改变国策吗?3 p. j3 W" G6 t
  宋熙宁四年年底左右,吕诲在京城病死。他的死,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司马光。司马光当时在永兴军,知道吕诲病危后,火速赶往京城,去见最后一面。6 ]3 d  P3 \8 m, L+ ^" Z
  当他赶到吕诲病床前时,吕诲己经闭上了眼睛,呼吸都停止了。司马光放声大哭,恨自己就迟了这么一步。可是突然间吕诲强争开眼睛,挣扎着要坐起来,他望着司马光的方向,不管看没看清,说出了最后一句话。0 q/ I/ [. I5 M* {6 }: t8 t7 V
  ——“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 y4 R8 b4 ?8 X3 s& M  可以想见当时司马光的心情,他之所以来,是因为吕诲一直是他的战友。往事历历在目,从立仁宗太子到英宗濮议再到神宗时王安石新政,两人的政见惊人地一致。可以说一直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
- t* p* T% A# W8 f  现在的局面,可以说他和吕诲都是失败者,王安石胜利着。
1 ]4 u! y- m6 y  可直到死前,吕诲还这样重托他。这是信任,更是责任,他得怎样做,才对得起一个垂死者的最后愿望呢?
/ b$ ]; ]' v( ?6 I' n7 T  
. n7 ?1 W. e7 s) N- R9 z  连载(1212)/ U! j2 O1 m8 f$ y8 A
  + U. R0 ?. f. {* d: z; v
  在这样的局面下,我没法进行什么评判。因为感情和对错,有时真是太冷酷了。但为了说明问题,可以试一下。
# ]+ w3 r7 L' _: i3 Q  比如抛开感情谈对错。那样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第一,吕诲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第二,他的这种死法,到底是可笑,还是可恨,还是可敬,亦或可怜?1 [4 _; O0 @" v  N* z
  答案一,一个人的对错,基本上是没法做出总结的。精确地说,只能是他在这个时期这件事上,是对的。在那个时期那件事上,是错的。( N: |! B1 S& W/ y) @& d! Z
  只能是这样。而且那种把一生各时期的对错计算一下,来个所谓的盖棺定论的做法更是无厘头。请问你得用什么公式,才能计算出各个时期的正确值、错误值,最后相加减,得出正负数?. J' V) l: ~4 V8 L/ A9 q& e  a
  可能吗?+ W; f9 X, a; ]9 O' f4 E- m; G4 b
  根据这个原则,吕诲在立太子、濮议时,代表了当时的正直道德观,不阿谀当权者,不向当朝皇帝低头。他是对的,而且相当有种,是个有原则的男人;而他在神宗朝时,面对王安石变法,他的表现,经过我们前面关于新法的一系列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 c: o9 d$ R2 c: P' I: }" {  他站在士大夫一边,坚持既得利益,阻碍宋朝为了新生进行的大换血。在这个前提下,他是错的。
+ t  _+ F7 j/ q  这种分析,不仅是针对吕诲一个人,那样根本就不值得在宋史这样全景历史写作中单独论述。之所以细聊,是因为它适用于神宗朝年间的所有人。5 v7 C& Q* `7 {
  包括王安石一派,包括司马光一派,更包括宋神宗本人。9 D" O8 V+ Y8 h4 |  o: ]. p) I
  现在回到司马光的身上。他离开吕诲的尸体之后,表现得非常反常。按说吕诲用自己斗争到死,绝不妥协的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了他,一定要和王安石斗到底。
4 J/ `5 N" h6 {- z+ i: C6 x, v5 R  天下的事还没有绝望,君实,你要努力啊!0 L! W/ F2 R9 q5 c; i  c
  吕诲临死的呼喊言尤在耳,司马光的反应却是向皇帝写辞职信。他请求政府允许他从永兴军离开,到更远的洛阳去完成一生的宿愿。
9 K  r4 [4 P) k( G3 C3 h  ^: U  写书。9 Q/ p/ a1 k3 }! x2 N) e
  去完成那套名垂千古,与汉代不世出的史学大师司马迁的《史记》同样辉映后代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神宗允许了,从这时起,司马光就彻底退出了官场。他远远地停留在西京洛阳,冷冷地盯着王安石等新法集团的一举一动。6 s" t8 ^" `5 q, U
  静静地等待着翻身复辟的时机。5 E1 b+ Q$ ]2 j5 {& ?! f; x
  这是个可怕的对手,他绝不是放弃,而是审时度世,明白这时的王安石己经不可撼动,那么就绝不再恋战。有时的后退,是一种策略,有时的忍耐,比当场斗出个死活更有力量。
' K! I- A% z, _  司马光的事就此告一段落,王安石的敌人们在熙河开边前的处境也介绍到这里。最后还要再罗嗦一点。前面我曾经提过的,从神宗朝开始,到北宋灭亡,一共三个主导国运,改变整个汉民族命运的政界大佬之三。
. j/ }! v2 [8 s4 l0 t8 J5 v  那个人,己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8 J9 O/ [5 i! `$ R  宋熙宁三年,一个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的年青人考中了进士。他的名字叫蔡京,字元长,当时23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4 02:18 , Processed in 0.0456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