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天裂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王者觉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17: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一蟹不如一蟹
5 v: G3 a: [* H8 G  
  J4 @, b' S) I) y  小皇帝一上台,人们就再次见识了不可思议的遗传力量。( a; L' g6 u# m( p! ?" x. @
  小皇帝李湛基本上就是穆宗李恒的翻版。
) w- j! P- Z5 ?* e7 x  李湛首先是继承了李恒的慷慨。刚一登基,他就连续三天对宦官们大加赏赐。所赏赐的东西不仅有金银、绸缎和珠宝,而且还有官服。赏赐的标准依天子的心情而定。比如今天刚刚赐给某个宦官绿色官服(六品、七品),明天就会赏他红色官服(四品、五品)。
* e9 H  A  Q. r. _! l7 a' l6 g# d  其次是继承了穆宗的娱乐精神。从当上天子的次月开始,小皇帝就天天打马球、游乐、宴饮、看戏,而且不停地赏赐宦官和戏子们,其次数和数量多得连史官都懒得记载。
. J8 F. y0 v8 w  _  最后一点,也是最要命的一点是——小皇帝和穆宗一样,一点也不喜欢政治。所以每日例行的早朝对他来讲就是一件避之惟恐不及的苦差事。登基不过才一个多月,小皇帝上朝的时间就一天比一天晚。谏官们屡屡上疏,李湛却置若罔闻。/ c* n' F# O/ `8 R5 ?! y
  三月十九日这天,日上三竿,大殿上依旧没有天子的身影。百官都列队在紫宸门外等候,年事已高和体弱多病者都已渐渐不支、几欲晕厥。谏议大夫李渤对宰相说:“昨天我刚刚上疏提醒皇上上朝的时间太晚,没想到今天更晚,我身为谏官,难辞其咎,请准许我到金吾卫的军法处待罪。”& b% F6 R4 G6 q7 \8 I  g
  最后小皇帝总算来了。匆匆开完朝会,小皇帝就急不可耐地要起驾回宫,不料左拾遗刘栖楚却站着不走,显然要进谏。小皇帝李湛假装没看见,准备开溜,可刘栖楚的声音还是从背后追了上来:“宪宗和先帝都是年长之君,天下尚且叛乱不断,陛下年纪正轻,而且刚刚即位,更应早起治理朝政。可陛下却偏偏喜欢睡觉、贪恋声色,日晏方起,何况先帝的灵柩还未及下葬,宫中的歌舞伎乐却已日日喧腾;美誉尚未昭彰,恶名先已远播!臣恐陛下的福禄不会长久,请让臣在台阶上撞死,为荒废谏官之职责谢罪!”- v! p- D# M9 j; b" H
  话音刚落,刘栖楚就已经跪倒在地,一次次地用头去撞台阶,一瞬间便已血流满面。天子吓呆了,顿时不知所措。宰相李逢吉和牛僧孺闻讯,匆忙赶来解围,叫刘栖楚不要再磕头,先退下去听候处分。刘栖楚捧着鲜血淋漓的脑袋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一开口又骂起了宦官。天子李湛皱着眉头冲他一直挥手,示意他退下。可刘栖楚却坚持说:“陛下不听臣言,就让臣死!”* h/ {' J4 h; F
  牛僧孺赶紧再次替皇帝解围:“你所奏之事皇上都已经知道了,赶紧先下去等候处分。”刘栖楚这才不情不愿地退了出去,和李渤一起在金吾卫听候裁决。' _7 _; w; Z7 d' C- K. Z/ ^
  小皇帝询问宰相们该如何处理此事,宰相们一致认为,谏官的意见是正确的。李湛无奈,只好命宦官前去宣慰,劝他们回去。不久后,朝廷将刘栖楚(原官秩为从八品上)越级提拔为起居舍人(从六品上),小皇帝还赐给他四品的红色官服。可刘栖楚却以生病为由拒不接受。
/ G) h: l6 w9 d3 T4 p4 g  
1 C& }8 k: h3 `  这场“死谏风波”总算没闹出人命,可不到一个月后,一场突发事件却差点要了小皇帝的命。
! g. \" K% P" I3 y) B# c  这是一次暴动。
! w1 h: }& E' b; r* H1 l' k$ n  暴动的策划者是两个平民。一个叫苏玄明,一个叫张韶。苏玄明是一个算命先生,张韶是宫中染坊的一个杂役,两人是好友。有一天闲来无事,苏玄明就替张韶占了一卦,说:“卦象显示,你将会坐在天子的位子上,与我一同进餐。”
5 ^# C. ]- I+ y+ ?% m7 N- l  张韶闻言,不禁吓了一跳,可紧接着他又听见苏玄明说:“现在皇上每天都在打猎和玩球,经常不在宫中,如果我们趁机干一件大事,未尝不能成功。”
7 k8 e" V& b9 N  张韶歪着脑袋回味了半天,一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壮志在他胸中油然而生,于是狠狠地说了一声:“好!”
% ?8 y3 d7 d2 _. s) L  于是一场暴动就从这两颗朴素的脑袋和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中诞生了。
$ f, G9 S4 C2 t  X  二人说干就干,迅速纠集了一百多个染工,于四月十七日这天把兵器藏在运紫草(一种染料)的车中,准备从大明宫东面的银台门运入宫中,在这一天夜里起事。不料刚走到银台门,禁卫人员就察觉到车载太重,将他们拦下盘问。张韶眼见事情即将败露,不得不杀了盘查人员,和徒众们挥起武器,大声嘶喊着冲入皇宫。
  q1 j. r) [# ?& T" O+ a* T" ~1 G8 M  此时小皇帝正在清思殿和宦官们玩马球,忽然听见外面杀声震天,顿时大惊失色。宦官们慌忙关上宫门,可变民很快便砸烂宫门、一拥而入,魂不附体的小皇帝在宦官的簇拥下仓惶逃往神策军的军营。左神策中尉马存亮一听皇上驾到,赶紧跪地迎驾,并亲自把小皇帝背进了军营,随即命大将康艺全率骑兵入宫讨贼。
7 {* T) b  |+ v  o; J) O3 U! _5 Q  变民们径直冲上了清思殿,张韶一屁股坐在天子的御榻上,一边招呼苏玄明一起吃东西,一边兴高采烈地对他说:“你卜的卦可真准哪!”
' f) D/ F: A' x/ W  苏玄明气急败坏地对张韶说:“我们起事难道就为了这个?!”
3 m& {7 X5 K- @0 C  苏玄明话音未落,殿外便已传来禁军的喊杀声。张韶终于回过神来,急忙跳起来夺路而逃。
* R7 y  L0 _9 \: C% Z( Y$ O$ w  可他们已经无路可逃了。* [: H6 V4 F  W: J. H
  数百名禁军士兵此刻已将清思殿团团包围。+ o* @1 M( z( W
  苏玄明、张韶和大部分党羽先后被禁军砍杀,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宫里的秩序直到这天夜里才渐渐恢复。次日,躲藏在宫中的漏网暴徒悉数被禁军捕获。
/ s0 k; U6 o! B3 k8 R& X! g  事后追究责任,被变民攻破的各道宫门的三十五名看守宦官按律当斩,可小皇帝却下了一道诏书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只处以杖刑,同时保留他们的所有职务。7 u; ~7 Y  T& E* U
  天子如此偏袒宦官,着实让某些正直的朝臣感到义愤。
$ q3 h' A- D* J! d  不过人们更多的只是无奈。
( y9 o1 b* ]3 p% }4 |5 N. t  因为“幼主临朝”的一个直接结果往往就是“阉宦得宠”,这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屡见不鲜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17: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平民暴动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荒唐的闹剧,在本朝二百年历史上似乎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不过还好只是一场虚惊。除了宫门被砸烂几扇、御座上沾了几点染料和污渍之外,李湛发现自己好象也没什么损失,所以没过几天就把一切不愉快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4 `. R: c9 w+ U6 c  随后的日子,小皇帝该怎么玩还怎么玩,一样也没耽误。  B7 v4 x5 N: i& d+ F
  五月,小皇帝又动了大兴土木的念头,想建造一座规模庞大的豪华宫殿,连所需的木材和石料都准备好了。眼看就要破土动工,又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劝谏。2 R/ L5 b3 A9 s5 g/ N" m
  这个大臣是新任宰相李程。他只说了一句话,就把天子这桩美事给搅黄了。
$ r/ Y( X' L( A3 C3 U- W  他说的是——请陛下用建宫殿的这些材料转修先帝陵寝。
, R5 K$ i& f, I2 U2 g4 |$ A  这真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建议。* T8 u" q, H+ g1 k* o4 u
  同样是劝谏,李程显然比那个刘栖楚聪明多了。小皇帝虽然不乐意,可他不敢不答应。
3 U0 L# \; @- Y1 \) A% N% k  因为不答应就有不孝之嫌。- m# K/ A+ @' m* e  u8 g
  小皇帝没辙,只好强装笑容,当即批准了李程的请求。* S, w2 G2 t0 c$ v6 U
  $ }8 g2 L) ~8 m' D7 k
  阉宦在朝中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识时务者纷纷依附。这年年底,前任盐铁转运使王播花了十万钱贿赂枢密使王守澄,希望官复原职,重新得到这个肥缺。谏官们风闻王播即将复任,联名发起弹劾,要求天子召开廷议,讨论王播作奸犯科的种种劣迹。天子不以为然,否决了谏官的提议,并且在第二年春、即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正月执意任命王播为盐铁转运使。谏官们屡屡劝谏,可天子李湛全当耳旁风。+ p( V' |( |* d& W, ?
  宦官们仗着有皇帝撑腰,越发横行无忌,于是在春节前后又闹出了一场风波。
) [. S: C  q. U3 j0 [  事情发生在去年年底的一个傍晚,地属京兆府的鄠县(今陕西户县)县令崔发在县衙里办公,忽然听见外面吵吵闹闹,崔发命人出去询问,回报说是宫廷五坊的人在殴打百姓。崔发大怒,立刻下令将那些人逮捕。当时天色昏暗,没人注意到这些人身上穿什么衣服,所以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身份。等到关押之后,崔发准备亲自提审,才发现自己抓的居然是一群宦官。
" W5 `+ t9 g+ T- l5 L- q  崔发大惊失色,知道这回闯了大祸。可还没等他采取补救措施,早有宦官告了御状,皇帝暴跳如雷,立刻命人把崔发扔进了御史台的监狱。$ q  o1 ?$ k* M' u, l% a$ o
  崔发刚被关进去,一伙宦官就手舞棍棒冲进大牢,抓住崔发一顿暴打,直打得满脸是血、牙齿脱落,眼看他断气才扬长而去。崔发昏死不久后逐渐醒来,可第二拨宦官又已经冲了进来,御史台官员赶紧把崔发藏在草席底下,才算救了他一命。* I0 A" p0 W8 d; n, L
  数日后就是新年正月,天子宣布大赦天下,和崔发同监的人都被释放了,惟独他不在赦免之列。给事中李渤上奏说:“宦官蛮横凶暴,若不以国法制裁,恐四方藩镇会轻视朝廷。”谏议大夫张仲方说:“皇恩浩荡,泽及天下,难道竟不能泽及眼前?天子德泽尚且普施虫蚁,何以竟独漏崔发?”其他谏官也纷纷上疏,可天子一概置之不理。3 _) {5 \* F3 J7 k1 z1 T
  最后还是宰相李逢吉想了个办法,他知道天子听不得别人骂宦官,要救崔发就要找个让天子舒服的台阶下,于是说:“崔发擅自羁押宦官,的确是大不敬之罪,可他老母年近八旬,自从崔发下狱后便已忧惧成疾,陛下以孝治天下,还是应该怜悯他们的。”
: d, \& g+ d% L8 h1 x2 F  这一说终于对了皇帝胃口。李湛说:“每个谏官都说崔发冤枉,没人说他犯了不敬之罪,也不说他家有老母,要早像你这么说,朕不早就赦免他了吗?!”8 k: V0 l& t$ x0 q' j5 q* f  h
  崔发被释放回家,他的老母亲当着宦官的面又打了他四十大板,这件事才算有了个了断。
* E+ B$ v2 P3 O4 l8 K1 H  
0 u. J  J; L; S* B$ Y  李湛登基的第一年,虽然讨厌上朝,可还是不敢不上,顶多就是迟到而已,可到了这一年,他开始连朝也不上了,整天跟宦官佞幸们厮混在一起,寻欢作乐毫无节制,一个月上朝最多不过两三次,满朝文武连他的面都很少见到。
( z2 I7 Y* {  C! e  朝臣们心寒不已。当今皇帝非但全盘继承了先帝李恒的所有缺点,而且种种荒唐行径都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6 s& K  o5 O6 \! ]  这大唐天子真是一蟹不如一蟹!
6 w' h3 t5 i" m- u4 K6 q/ v9 Y  宰相牛僧孺眼见皇帝荒淫无道、阉宦佞幸当权,朝政日非、国势日蹙,自己身为宰辅,既怕谏诤获罪,又不甘尸位素餐,思前想后,只有离开朝廷才能获得内心的解脱,于是屡屡向敬宗上表请求外调。正月,天子命牛僧孺出任武昌(治所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市)节度使,仍然保留其“同平章事”的中央官职。; X  P! C& P8 ^
  5 p: X! c! y+ Z, T. Q  h( Z. T
  这一年冬天,敬宗李湛决定去骊山温泉游玩,时任左仆射的李绛和谏官们极力劝阻,李湛不听。拾遗张权舆伏在紫宸殿下叩首,说:“周幽王游骊山,被犬戎所杀;秦始皇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在骊山广修宫室,安禄山作乱;先帝亦曾前往骊山,享寿不能久长……”, O$ G0 |! u7 g' z! c# [3 A
  李湛听见这一连串惊悚故事,忍不住乐了,说:“骊山有这么凶险吗?朕倒要亲自去证实一下,看这些话对不对。”
8 ~& x% p# P6 w3 R8 N  天子去玩了一趟回来,得意洋洋地对左右宦官说:“那个磕头的说那些话根本就不可信!”; r3 F: ^7 H( ~: R5 _
  年轻的天子显然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那些子虚乌有的迷信之说。当然,谏官张权舆本人也不见得会相信这些话,他不过是想借此吓吓小皇帝而已。
0 Y: A" {) E& ]" Q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短短一年后,张权舆随口说的这番话就在天子李湛的身上应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17: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李唐江山成了一粒马球8 a1 x6 u- p. J* }( y
  
$ w$ X( b5 l8 ^' Y  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八月,昭义(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节度使刘悟病死,其子刘从谏秘不发丧,并伪造刘悟遗表,要求朝廷立其为留后。直到这一年十一月底,遗表才送到长安。多数朝臣认为昭义的情况与河朔不同,此事绝不能答应。左仆射李绛上疏说:“兵贵神速,刘悟已死数月,朝廷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已先失一机。但现在的情况也并非断不可为。刘从谏此人很少带兵,恩威并未建立,而且昭义镇历来贫穷,非常之时更不会有优厚的赏赐,所以昭义军队不可能全部依附刘从谏,就算有一半的士兵追随他,肯定还有一半士兵会效忠朝廷。眼下的问题在于,中央诏命未下,昭义士兵不知道朝廷的意思,想效忠中央,却担心朝廷忽然把职务授予刘从谏;想依附他,又担心朝廷另行委任节度使。而今之计,必须尽快任命昭义附近的将领代理节度使一职,命他日夜兼程赶往潞州,让刘从谏来不及布置,这就叫先声夺人!新节度使一到,军心自然有所维系,刘从谏没有官职,能拿什么名义做主张?
2 R4 {7 F% `$ h0 |. V7 ]( l! |  希望陛下从速决定,发给新节度使五十万匹绸缎,让他赏赐给士兵们,再授给刘从谏一个刺史,谅他也不敢违抗。就算他抗命,依臣看来也无须讨伐,因为据臣得到的消息,刘从谏已下令山东(太行山以东)三个州的士兵不准自藏兵器,足以表明其军心不一,必定有人企图诛杀刘从谏。综合以上各方面的消息来判断,臣以为,眼下朝廷绝对没有把职位授予刘从谏的道理。”& c/ N  N/ _  z" D9 B3 w
  众所周知,三朝元老李绛一直是藩镇事务的专家,十几年前,宪宗李纯就曾在他的策划下成功离间了河北三镇,使魏博的田兴死心塌地地归顺中央。而李绛此时提出的这个建议也仍然是审时度势的上上之策。也就是说,此刻的敬宗朝廷完全有条件对刘从谏采取强硬立场,趁此时机把昭义收归中央。
5 N) p$ \3 d1 h& U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此时的李唐政府已经今非昔比了。年仅十七岁的敬宗李湛是一个对朝政毫无兴趣、对藩镇事务一窍不通的人,与当年一意削藩、励精图治的宪宗李纯相去不啻霄壤;除此之外,如今朝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宰相李逢吉和宦官王守澄的手中,没有他们点头,不管李绛的计划有多周密、谋略有多高明,到头来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Q- ?/ B1 h+ h5 S" o; `/ h/ d
  果不其然,李逢吉和王守澄并未采用李绛的计划,而是劝敬宗承认刘从谏。
4 |0 |; Z2 h1 l+ A4 n0 e' O* x  他们之所以反对李绛,并不是因为李绛不够高明,而恰恰是因为他太过高明!试想,如果让这么高明的人在藩镇事务上立功,那李逢吉和王守澄还如何把持朝政?!# |9 ]/ f- N. z/ ]+ a
  十二月初三,敬宗李湛下诏任命刘从谏为昭义留后。- z4 o) d5 M% u# E+ ]
  半个多月后,朝廷又发布了另一项人事任命,把左仆射李绛调任太子少师,派驻东都洛阳任职。2 I: R6 y. a1 a, a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李逢吉的意思。' Q, d. h8 q$ U: R/ y' A3 U# F7 n$ c
  就像当初在藩镇事务上功勋卓著的裴度不可能见容于李逢吉一样,如今这个显得颇为高明的李绛当然也会被李逢吉列为首要的打击目标。
/ a& {6 {; c8 [% X( g- F  h. O  朝中的能臣相继被李逢吉排挤出京,这不禁让一些正直的朝臣、尤其是让谏官们感到忧心忡忡。从政之人都知道,政治的要义就在于各种力量的相互制衡。眼下李逢吉一党和阉宦沆瀣一气、独霸朝纲,这种一边倒的局面迟早会给帝国带来灾难。只知道寻欢作乐的天子李湛可以对此懵然不知,可谏官们却不可能对此视若无睹。于是,就在李绛离朝不久,谏官们就开始想方设法向天子施加影响,经常有意无意地提到前宰相裴度的贤能。
/ ]! T* x) @7 Q; z+ x  这一年年末,敬宗李湛终于被说动了,数次派遣宦官前去裴度任职的兴元(山南西道治所,今陕西汉中市)宣慰,并暗示要调他回朝。裴度遂正式向中央提出入朝的请求。
& \+ k5 T- Y' k6 h  听说裴度要回来了,李逢吉一党大为恐慌。5 D/ f6 r7 `9 \" c2 N: R$ @( }
  
3 U0 ^1 D0 {# X2 N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正月底,裴度回朝觐见天子。差不多在此前后,一则奇怪的民谣忽然间不胫而走,没几天便传遍了长安坊间。
, Z4 @$ A: T. X. g! O; E9 ?  民谣唱道:“绯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6 F/ ~# g! r, S) I: X
  裴度知道,这是冲着他来的。; |5 i5 f0 S" f( c- _" n
  “绯衣”等同“非衣”,合起来是一个“裴”字;“坦其腹”的“腹”字也可以指代“肚”(度),所以,这前半句指的就是裴度。而后半句的“天上有口”是一个“吴”字,暗指当年裴度平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之事。8 z) R2 H4 w: Q/ j( v
  如果单纯看这句民谣,很可能会以为是在赞颂裴度的讨平藩镇之功。
; }' O) K, G6 |+ B" T  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 T6 F8 N# R# ]( i& O% \" G5 ?) z  因为与民谣配套出笼的,还有一则流言。说的是长安城里东西横亘着六条高坡,很像《易经》中“乾卦”的“六爻”卦象,而裴度之宅正位居第五道高坡上。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裴宅恰好是在“九五贵位”上。
' g2 \5 @5 j& B! A1 b$ M  九五贵位?!
. W" K# V1 U8 }  这是一个多么敏感、又多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啊!
2 q0 R) f) ^, N" e  再结合前面那则民谣,某些人企图向天下人表露的信息就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裴度既有“九五之命”,又有平藩之奇功,这样的人想当天子,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 \/ n# i- j( i6 @9 U$ U2 i3 O  与李逢吉一党的张权舆特地上疏向天子进行了一番解释,他说:“裴度名应图谶,宅占冈原,不召而来,其旨可见。”
$ A1 c9 Y; `; g  听完张权舆这番处心积虑的“解释”,平时经常犯糊涂的敬宗李湛这回却出人意料地不犯糊涂了,而是犯起了嘀咕:谁说裴度是“不召而来”的?他明明是朕给了他密诏才回来的嘛!你张权舆如此热心地为民谣和流言作注解,又是安的什么心?( o" d, W+ m8 i8 w0 k
  翰林学士韦处厚更是直言不讳地对天子说:指不定这个张权舆就是民谣和流言的作者。敬宗也觉得不排除这种可能。最后,李逢吉一党企图陷害裴度的计划彻底落空,天子在这一年二月命裴度入相,位居司空。5 q0 v2 r/ D0 R$ X1 y" V
  裴度毕竟不是平庸之辈,当年李师道派出的刺客没把他杀死,反而把他推上了宰相之位;如今李逢吉一党对他的诽谤不仅无效,反而再次促成了他的复相。裴度复相之后,在藩镇事务上迅速显示出过人的才能,很快就取得敬宗李湛的赏识和信任。李逢吉看在眼里,暗暗生出一丝不祥的预感。
/ p- F/ A3 b; ?7 [: U- y( C2 Q) _  在裴度不动声色的运作下,这一年十一月,把持朝政三年之久的李逢吉终于被调离朝廷,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虽然他的中央官职仍然挂着“同平章事”,可李逢吉明白,一旦离开政治中枢,这个虚衔与其说是陪伴他走过余生的一种荣誉,还不如说是供他回首往事的一种凭吊。0 U2 X+ E: I3 a2 g* F
  0 g6 W8 k7 X; {2 t
  在这场政治较量中,李逢吉最后落败了。
: q  ~& U9 E6 a0 z; H7 P  可裴度并没有赢。  V+ w2 b8 u3 Q) ~% @
  因为天子仍然被宦官们捏着。
' M& `$ g7 ~2 F+ h' f: }0 `& F$ a  大唐帝国的命脉仍然掌握在王守澄等人的手中。
7 O" x8 z  U: B6 [5 U$ x" d  面对日益强大的宦官势力,裴度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对阉宦集团进行制衡而已。. \& m, q" v6 a
  朝中政局日非,四方藩镇跋扈依旧,当初与宪宗皇帝一起奋力打拼出的那个“元和中兴”业已成为明日黄花……
* I* x8 D- H1 n0 Z$ t5 `  难道二百余年的大唐江山势将从此败落?
4 Y9 a$ C9 b4 W' F  难道一切再也无从收拾?* B% `- V+ l( Q1 o
  裴度感到惘然。; R3 z& x! V& ?4 O
  垂暮之年的裴度内心一片惘然。3 c0 Y: e! J" b# c6 _2 Z' ^
  天子已经十八岁了。; q  ~0 ^8 x3 ^- `( X5 g' _
  可他却玩得比以前还疯——声色犬马样样喜好、无不精通。& S4 x2 e! `: A) z8 V3 F4 F" m' u
  其中尤以“打马球”和“掰手腕”最为擅长。% W5 b% e. }2 ^8 i% |7 d( j2 b
  据说天子在这两个项目上的竞技水平已跻身当时超一流选手的行列。为此,禁军和天下诸道纷纷向天子进献“大力士”。
3 m% e- N& D$ {0 S  当然,最终他们都不是天子的对手。+ I: I5 k* n! t1 V) l( M1 w7 m
  于是天子感到了寂寞。一种“强者”的寂寞。& z  e6 m5 O% P) Q+ d: n' K% c0 U
  所以他特意悬赏一万缗,命内苑招募能与他交锋的高手。很快就有更多的体育健儿从四方涌来,夜以继日形影不离地陪伴在天子左右,随时与他切磋技艺。. I* i+ w2 K( p9 x  u" \+ G$ ?
  身为君临天下的王者,更身兼运动界的强者,天子李湛自然是很有些傲视群伦的。! M; `+ A/ v& [8 A7 F' N
  而傲视群伦的人通常脾气也是很大的。某些大力士一时疏忽,忘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在竞技中险些赢了天子,或是让天子感到有任何地方的不恭敬,那他们的厄运就降临了,动不动就会被流放边地、籍没家产。
- j" p! V9 x" {3 g  每当傲视群伦的人发脾气的时候,他身边那些内侍宦官也会跟着遭殃,时不时就会挨上一顿鞭子。宦官们人人自危、又恨又怕。
5 ~2 O- Z  u+ Y0 D8 E& |  这样的情形看上去让人觉得特别眼熟。+ Z" A; m% B/ `
  似乎在哪里见过?, h7 c9 i# o  T; S( E
  对了。+ i& r5 |  S( f
  宪宗……
7 M/ l- k' D/ p  当年那个喜怒无常、滥施刑罚的宪宗皇帝就是被宦官杀死的。这件事外界不清楚,可在大明宫老老少少的宦官中间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 _0 j& g% u  ^  既然当初的王守澄之流可以弑君,而今我等凭什么不能弑君?!: M5 K8 y6 d$ j- k
  敬宗身边的内侍宦官们不约而同地想。
- x- D& W% x: y% v3 S( d2 _  
6 v) y9 H  B- d% V! W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天子李湛在外面打了一天的猎,深夜才回到宫中。可他意犹未尽,又召集内侍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和禁军马球将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一起饮酒。
( R6 i* a6 |) I) ?; N8 y9 V- ]  天子一通豪饮,很快就醉了。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去内室解手。
. P; b5 E3 T' B* Q% x# W" u  刘克明和苏佐明等人交换了一下眼色。
# F- d" |0 Y0 \& k/ O( i- a: {" z  一切心照不宣。
* [3 n4 J2 Y1 o/ K9 \' @  苏佐明跟在天子后面悄悄走进内室……忽然间,刘克明掷下一只酒杯,殿内烛光齐灭,黑暗中传出一个人重重倒地发出的闷响。
0 U8 n# ^& s  }- y% R' z* d+ l/ h  一个时代就在这声闷响中悄然终结。0 L& n( D! `' i% B, w9 h2 ]# W
  这是一声耐人寻味的闷响。
) N% L# @$ E  j; S5 n  不过无论如何,这声闷响总算结束了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 l: s0 s$ ?' {, K9 o  N% \( u
  刘克明随即伪造了一道圣旨,传翰林学士路隋草拟遗诏,命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主持军国大事。6 }. q2 _; ~% z. H
  十二月初九,宫中发布天子遗诏;李悟登紫宸殿外廊,接见宰相和文武百官。
+ S" w) c# C$ z+ E3 L9 J0 C) Y) k  这突如其来的巨变让满朝文武面面相觑、百思不解。
/ m+ Q' d2 ~* x7 ?3 f  q  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个浑身上下活力四射的青春天子居然会在一夜之间说崩就崩了?!
! [+ g2 T0 |5 G/ {8 K1 A  谁也不知道昨天那个月黑风高之夜,皇帝的寝殿里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 X8 E) E/ x3 L' `' z  满朝文武只有一个人对此心知肚明。5 C- \% {4 q( ~6 [; l$ H7 E; p
  他就是枢密使王守澄。4 m6 m8 b- H0 J9 b, Z" V
  ( K. u/ r% j0 j0 Q. v2 T
  马球。* O' V3 l- o4 O. l; L4 u
  一粒马球。- E9 @: P( m6 H# y
  眼下的李唐江山就像两队宦官手中拼抢的一粒马球。! ?2 @' I  w% ~9 \
  当王守澄意识到天子暴毙的真正原因之时,他脑海中迅速闪过了这样的画面。- U3 p; n7 B& y; P
  谁能击球入洞?
5 I0 z+ C- D) V8 E0 W5 R' }6 f) A  那就要看谁下手更快了!
; q0 q$ m3 q% ?/ V) _  就在内侍宦官刘克明准备下手夺取禁军兵权时,王守澄已经用比他更快的速度出手了。+ m% B2 k8 a: M( V4 C5 q( B; K
  他第一时间召集了右枢密杨承和、左右神策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四贵”紧急磋商之后,禁军立刻倾巢出动。十二月初九这天,大明宫鲜血飞溅。刘克明一党转瞬之间均被屠灭,绛王李悟同时被杀。王守澄等人随即迎请江王李涵入宫……; s6 z' p, ?4 K' c1 p' q
  满朝文武还没从天子暴亡的突发事变中回过神来,眼前的一切再次令他们目瞪口呆。
2 e8 c+ q) _% E7 @, z+ e* G+ o  江王李涵是穆宗李恒第二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时年十八岁,仅比李湛小几个月。当一群全副武装的禁军士兵在宦官的率领下不由分说地把他拥入宫中的时候,一脸苍白的江王李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这群人到底要让他干什么。
8 g; b+ p" U7 }% z6 |$ a# ]$ S5 B. h  不过他很快就知道了。
" P5 Z8 N* I; l8 i0 l4 x- Q0 b) y  他们是要让他当天子。- k3 p3 e7 ~7 ]8 v2 S$ ~4 P
  直到江王李涵站在金銮殿上,看见那张空空荡荡的帝座向自己蓦然敞开怀抱的时候,他仍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 O& |' \+ n" k! ]9 Y9 x  可它的确是真的。7 N0 n- f( z: E! E
  因为第二天一早,宦官们就拥着他站到了紫宸殿的外廊,象昨天的绛王李悟一样接见宰相和文武百官。/ I) j4 X# i; k9 E3 e- H
  同日,宰相裴度被任命为“摄冢宰”,亦即最高摄政大臣。8 N9 a6 c( X7 T! p) l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十二日,江王李涵登基为帝,更名李昂,是为唐文宗。
) c; Z  W0 q) z& ]  ~& f  
4 D. |; U. M  A( V  在新天子的登基大典上,王守澄似笑非笑的目光一直在天子李昂的脸上来回逡巡。: T5 @6 C' M/ q" Z+ z; }: A, a
  这样的目光意味深长——
) X$ h" u) S- Y$ I- I  今天我把整座江山送给了你,明天你将回报给我什么?!
% Y2 |/ r. p) i2 \0 g  D  天子李昂在典礼进行的过程中始终显得专心致志,看上去似乎目不斜视。
: o; D, V7 G6 K, z4 F  可他只用眼角的余光就读懂了王守澄——( C0 Z% O/ i7 m5 ^3 Y
  我知道。该给你的我都会给你。
. ^/ M; ^) x1 ?# e8 \9 ~  你开启了我的帝王路,你有定策之功,所以我会给你梦寐以求的一切富贵。' a, z% T, ]7 |2 g' P4 N2 Y$ F+ R2 T% a
  可你要搞清楚,这李唐江山是我父兄留下的遗产,不是你一个奴才可以随手送人的礼物。所以总有一天,我也会给你一样你不想要的东西。) y3 W/ _+ f- s% l$ F
  那就是惩罚。
) ^5 x! H  i( B, }/ v  一个僭越犯上、擅行废立的奴才应得的惩罚!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1: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文宗李昂的悲剧三重奏

  * r2 D& m4 n. m% ?4 S; Q( W/ o3 k
  一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志大才疏
" q. D0 m& F$ ^* f0 J( E- W  
$ c' Q2 p% [' |; H0 p  ]  做为一个被宦官拥立的天子,而且是一个与敬宗年龄相仿的天子,刚刚上台的李昂是很不被大唐臣民看好的。
  J+ F2 q' U9 `% g$ K* L( @  穆、敬二宗将娱乐进行到死的那副德性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并且鉴于遗传力量的强大作用,人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个叫李昂的年轻人十有八九也是个顽主。
/ n" y0 S- o5 |0 ]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Q6 @' W9 q+ L4 U, C4 i7 c
  可这回群众却看走了眼。& w1 J' B. Y( N: F+ h, Q$ L: e
  因为新天子刚一上任就狠狠烧了三把火。0 D/ P" u  W; a. s
  烧得大唐臣民应接不暇、惊喜万分。
% k8 r( I6 v& N9 T  他先是一道诏命遣散了三千多名没有职事的宫女,紧接着放掉了“五坊”中饲养的绝大部分鹰犬,实际上就是把一贯滋事扰民的“五坊”变相取消了;随后又裁汰了教坊、翰林院和内苑总监中的一千二百多名冗员,最后把御马坊和球场的占地,以及穆、敬二宗私藏的钱、粮、田地等物全部划归有司。此外,新帝还一改敬宗李湛不上朝的恶习,不但该上朝的时候准时上朝,而且在朝会上孜孜不倦地向宰相和百官询问政务,以至于经常忘记了退朝的时间……2 a9 D+ a5 Q- Y5 k. |$ v3 {  M
  种种迹象表明,李唐天子一蟹不如一蟹的历史宿命正在被李昂改写。
" {) n3 T) C. T4 m( z  人们看着朝气蓬勃的年轻天子,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励精图治的宪宗皇帝。. S5 @2 {( _# _2 y/ F) ?! \
  原本弥漫在朝野上下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v) a% A6 F7 G" x2 ]
  长安士民争相庆贺,相信太平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帝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 c2 R4 K8 b9 ~* k8 n' e7 ~  
$ q  ~; j2 Q  d  第二年二月,天子李昂把年号改为“太和”。
, _. d& h/ ]" d/ z  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人们殷切的目光中隆重开场。% I1 u) G  U# ?' `# C
  可在这个世界上,现实与理想往往相隔遥远,而失望与希望却总是比邻而居。3 ]: d$ X# n, L4 ]' n
  李昂登基不过数月,宰相们就发现,眼前这位天子虽不乏宪宗皇帝年轻时那种去奢从俭的品质与虚怀纳谏的雅量,可他却没有宪宗皇帝那种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执行力。往往是君臣在朝会上煞费苦心反复研究才作出的重大决策,一转身就被天子本人莫名其妙地推翻了。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尔反尔,使得宰相们的积极性屡屡遭受严重打击,最后终于把刚刚入相不久的中书侍郎韦处厚给惹火了。
: k/ a. i* t' i$ v* G1 G  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四月,韦处厚在延英殿上发了一通牢骚之后,愤然要求辞职。; v' h5 t' R3 \3 e5 p/ X1 C
  天子赶紧陪笑脸,而且陪了很长时间的笑脸,同时不住地好言劝慰。
: ?* m) Y- l: `) V; C: ^  韦处厚最后当然是收回了辞职请求。一来是不好太折皇帝的面子,二来韦处厚也隐隐察觉出了皇帝的苦衷——他身后站着一个黑影。+ v6 v+ i3 i7 \4 X8 e+ H
  一个可怕的黑影。
7 y% A4 O& k) Z  那就是宦官王守澄。
6 s4 z$ a8 I+ a  `- T  皇帝是王守澄一手扶立的,在他面前自然是处处矮了半截。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王守澄说“不”的,皇帝就决不敢说“是”。换句话说,从文宗即位的那一刻起,王守澄就已经勿庸置疑地对帝国的一切事务拥有了最终裁决权和一票否决权。
; r5 ~; J" I2 o8 K6 d1 e; b  这是天子的无奈。
# D7 e4 i/ y" N  更是帝国的悲哀。9 l( V1 i0 C7 |+ I; r
  即便身为朝廷的宰辅重臣,韦处厚又奈宦官何?满朝文武又奈宦官何?!1 p5 V* _; n' t% E( Y
  
& f2 X4 \' F2 ]8 ~2 Q; Z2 o6 ?  帝国宰辅和满朝文武奈何宦官不得,不等于天下士人就会对这种反奴为主、太阿倒持的帝国乱相始终保持沉默。+ J/ r3 T6 K* y& p8 Q$ k, O
  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二十五日,在文宗李昂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科的策试中,一个叫刘贲的考生呈上了一份慷慨激昂的策论,终于替金銮殿上的天子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说出了他们人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y6 ~+ a8 K4 |$ a& Q
  “陛下宜先忧者,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6 W0 F! m* N! C' u& a  r0 F
  陛下如欲杜绝篡位弑君之源,则应居正位而近正人,远离受过刀锯之刑的贱人,亲近忠正耿直的诤臣,奈何以亵近五六人总天下大政?!祸起于萧墙之内,奸生于帷幄之中;忠良不为陛下之心腹,阉宦必操废立之权柄;害先帝不得善终,致陛下不能善始;君权式微、藩臣跋扈;首乱者以安君为名,兴兵者以逐恶为义,则刑政不由乎天子,征伐必自于诸侯!
  s+ J  s! @5 M* U/ }2 Y  昔秦之亡也失于强暴,汉之亡也失于微弱。强暴则贼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则奸臣窃权而震主。伏见敬宗皇帝不虞亡秦之祸、不翦其萌;伏惟陛下深轸亡汉之忧、以杜其渐,则祖宗之鸿业可绍、三(皇)五(帝)之远踪可追矣!陛下诚能揭国权以归相、持兵柄以归将,则心无不达、行无不孚矣!
1 P$ a4 i, G# J) Y9 v4 O  法宜划一、官宜正名。今分外官、中官之员,立南司、北司之局(朝臣于南宫举行朝会,故称‘外官’、亦称‘南司’;宦官衙门集中于玄武门,故称‘内官’、亦称‘北司’),或犯禁于南则亡命于北,或正刑于外而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2 \, T6 v1 O8 B/ R0 ?/ g  如今兵部官员不掌军籍,仅止于出席朝会、敷衍天子;禁军将领不管兵事,仅止于培养资历、追求勋阶。军政大权归于中官,兵戎之机决于内臣。首一戴武弁,视文臣如寇仇;足一蹈军门,视兵民如草芥。谋略不足以翦除凶逆,而奸诈适足以专擅威福;勇悍不足以镇卫社稷,而凶暴却足以横行乡里。控制役使地方官吏,冒犯欺凌宰辅大臣,败坏法度,紊乱朝纲。逞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御英豪。有藏奸怀诈、待机而发之祸心,无赴汤蹈火、为国死难之正义。此岂先王经文纬武之旨邪?
$ T' `) x. o% H  臣非不知言发而祸应、计行而身戮,盖痛社稷之危、哀生人之困,岂忍姑息时忌,窃陛下一命之宠哉?!”8 W  h$ r6 P4 w; I
  刘贲的策论无疑是切中时弊的。上至天子、下至百官,所有看过卷子的人都觉得这个刘贲实在是太有才了,骂得也实在是痛快!
; [8 J8 u7 ?" P, p  可有才归有才,痛快归痛快,就是没人敢录取刘贲。
2 x! P, [$ f3 |/ a( t2 h$ x- e3 Z  因为没人敢得罪宦官。' v. {) M4 a- `7 f
  包括天子李昂在内。! P" e- c+ J3 |& W
  十五天后,朝廷张榜。同科应考的杜牧、裴休等二十二人皆被朝廷录取,且被授予官职,惟独刘贲名落孙山。考生们义愤填膺,说:“刘贲落第,我辈登科,岂不令人汗颜?!”甚至联名上疏,请求把他们的官职转授刘贲。与此同时京城的舆论也一片哗然,人们纷纷为刘贲鸣冤叫屈。5 }+ \8 u: {7 t# g- X6 H
  可天子只能用沉默来回答他们。3 O/ r' j& A9 V7 j
  刘贲默默收拾行囊,在这一天黯然离开了长安。* t, W7 L. X$ _" G
  据说刘贲后来辗转数道,先后做了几个节度使的幕僚,终其一生都没能正式进入仕途。) w) q- S' S& j! A$ z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宗皇帝这么做也算是在保护他。
" C$ R' `0 q( e8 I* s  道理很简单——连天子本人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一个小小的刘贲就算入仕,不也是宦官砧板上的鱼肉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1: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宦官乱政”互为表里的是,这几年帝国的藩镇事务也一直是一笔糊涂账。
8 S/ j, \( |; E9 l  穆宗一朝,成德出了个王庭凑,卢龙出了个朱克融,魏博出了个史宪诚,武宁出了个王智兴。无一例外,全都是通过兵变上台的。穆宗李恒像一个有心无力的救火队员,刚开始还东奔西突地扑了几下,后来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索性闭上眼睛当鸵鸟,对藩镇一律采取妥协政策。4 @, g) s- J9 T! L/ ?
  到了敬宗朝,局面更是混乱不堪。先是昭义的刘从谏父死子继,朝廷承认他为留后,不久又任其为节度使。紧接着幽州又发生兵变,乱兵杀了朱克融和他的长子朱延龄,拥立其次子朱延嗣接管军政;稍后,都知兵马使李载义又杀了朱延嗣和他一家三百多口,自立为留后。敬宗照例听之任之,于数月后任其为节度使。' |& h6 p5 A7 |' D: w: ^3 p
  差不多在此前后,横海(治所在今河北沧州市)节度使李全略卒,他的儿子、节度副使李同捷又擅自兼任留后。文宗登基后,李同捷送他的两个弟弟入朝为质,希望以此换取朝廷对他的任命。+ w- w  ]3 j/ Y* w" }8 }; H
  对李昂来讲,这是他帝王生涯中的第一个考验。
4 Q; [" O. f5 t- ?' m  如果承认李同捷,那就等于自动承认自己跟穆、敬二宗毫无二致,都是奉行驼鸟政策的窝囊天子;如果拒绝承认,那就意味着一场战争。0 N  |+ ?2 ]# W: Z. C* c& S- B
  可刚刚即位的文宗却下不了与藩镇开战的决心。
) H0 }3 L+ }+ l. k  要是既想避免战争,又不被藩镇拖着鼻子走,应该怎么办?
3 d6 i: j! t7 L" n: e6 Q  文宗最后只好采取一个折衷的办法:调动。把天平(治所在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节度使乌重胤调往横海,再把李同捷调往兖海(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市)当节度使。
$ \  t3 A# ~1 I  Z/ G  天子这一招叫调虎离山。) r( m1 M) a! [" j2 w' l
  李同捷接到调令时发出了一声冷笑。& L# ^5 l/ c* c  o3 L; J$ t7 g" f
  老虎一旦离开深山,被人扒皮的日子就不远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李同捷不会不懂。于是他假托被将士留住,拒绝赴任。. C* O4 [+ `6 z; I
  
0 U6 _! ~" [8 O1 x  文宗犯难了。, g6 p4 b! T& C  l
  他意识到眼下的河北诸藩早已被穆、敬二宗宠坏了,中央要么一切听之任之,要么断然对其宣战,二者必居其一,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 f0 E* v4 l$ \5 a+ l/ G# c3 R  怎么办?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不畏强藩迎难而上,继承宪宗遗志,让昙花一现的中兴大业重放光芒?还是无所作为得过且过,步穆、敬二宗之后尘,关起门来做一个眼不见为净的“太平”天子?!
1 f% f9 S9 q" c  要论志向,打从江王时代起就熟读《贞观政要》、对太宗皇帝充满无限景仰的文宗李昂绝不至于胸无大志。对穆、敬时期的种种乱相和弊端他也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文宗李昂的匡扶社稷之心和中兴李唐之志绝不在宪宗李纯之下。; O9 Y1 Z, E4 O5 T0 Z4 J& }
  正是凭着这一点,使文宗最后选择了战争。
: _/ U' C3 S+ }1 |6 X* h  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八月,文宗下诏革除了李同捷的所有官爵,命乌重胤、王智兴、史宪诚、李载义、李听等七道节度使一同发兵讨伐李同捷。: Z# ?% p- r5 a8 Z1 F* L
  这场战争头尾打了将近三年,其过程不可谓不艰难。3 d1 z' U) h5 _( f2 @9 M
  首先,在战争初期,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天平节度使乌重胤刚打了几个胜仗就因病去世了,这对文宗朝廷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次,河北割据时间最久的三镇中,除了卢龙的李载义效命中央之外,魏博的史宪诚始终首鼠两端、拥兵观望,而成德的王庭凑则公然与横海结盟、对抗朝廷,所以文宗不得不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九月同时讨伐王庭凑,在横海与成德之间两线作战。
7 U; i0 j# {: ~  @* {2 m  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中央政府的军费开支急剧增长,文宗李昂看着迅速被耗干的国库,终于明白了一条真理: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志大才疏,而是——  |3 Y, Q$ t0 y( }6 k! V4 f
  志大财疏。
3 B$ g4 v3 L. L2 m8 w6 t+ [& i  
% r3 E; Z# E2 b7 I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四月十九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进入尾声。被朝廷任命为横海节度使的李佑攻克德州(今山东陵县);同日,卢龙节度使李载义攻破了沧州外城。李同捷眼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是月底,李同捷的首级被传送京师,横海宣告平定。! k9 e0 W& x( {5 i2 U/ g
  文宗李昂无力地笑了。( W1 @/ q9 Q$ V- S6 A
  与其说这是充满喜悦的胜利的笑容,还不如说这是近乎虚脱的庆幸的笑容。
2 ]" S: ]# a  |4 \# D9 m' t& m  假如李同捷再坚持半年,先垮的肯定不是他,而是朝廷。
7 n1 [. N7 Q  D% g  所以李昂很感慨。他觉得自己还算幸运,虽然赢得很惊险,但毕竟是赢了。! `( W1 R- x/ Q9 ]
  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毕竟赢回了朝廷的尊严。
6 \6 S) r1 g! X+ z  然而,李昂断然没有想到,就在李同捷败亡之后,魏博旋即又爆发了一场兵变。1 s6 S3 D8 d5 @! e7 y4 k, P. j
  横海平定后,文宗命魏博史宪诚转任河中(治所河中,今山西永济市)节度使,而命义成节度使李听兼镇魏博;同时把魏博辖下的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卫州(今河南卫辉市)、澶州(今河南内黄县东南)三地划出去另设一道,并另行委派节度使。. l) _" I, Q% q" a' c
  魏博的骄兵悍将眼看自己的藩镇即将被朝廷肢解,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史宪诚,希望他能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维护藩镇和地方将士的利益。
4 I8 G9 p* l* a  可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史宪诚不但心甘情愿服从了朝廷的安排,而且还把魏博府库中的金银绸缎搬运一空,准备全部带往河中。魏博将士忍无可忍,于六月二十六日突然发动兵变,杀死史宪诚,拥立牙内都知兵马使何进滔为留后。同日,毫不知情的节度使李听抵达魏州(魏博治所,今河北大名县)城下,何进滔趁其不备发兵进攻。李听仓猝应战,结果遭致惨败。士卒死伤过半,余皆逃散,辎重和粮草全部丢弃。李听仅以身免,只身逃回滑台(义成治所,今河南滑县)。
* H! ^2 ?( M6 P  消息传来,天子李昂目瞪口呆。
6 x4 g; H* d, s" Y8 m( E  国库早已见底。如果接着对魏博开战,朝廷拿什么充当军队粮饷?!
8 `6 w+ Z9 v. e3 h, W1 T2 r  此时此刻,志大“财”疏的天子李昂终于明白了另一条残酷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的人是不配享有尊严的。' M* R+ x* ?4 U) t" p
  无论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一个位居九五的天子。
' d1 z, }' G( r! M0 [  ( Q, z9 [6 c5 s! q2 |5 X
  这一年八月初五,文宗被迫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而且把相、卫、澶三州归还给了魏博。八月二十五,文宗又下诏赦免了成德的王庭凑和他的部众,恢复了他们的所有官爵。
: I6 V; d" C/ A1 _  这是在宣告失败——宣告李唐中央经过三年苦战所换来的胜利果实已经在转瞬之间付诸东流。8 O& q) s( o( b, R0 p
  平藩之战功败垂成。( |7 c. D6 g& M% W4 a$ o" \
  与藩镇的第一次较量居然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对即位不久的李昂来讲实在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e( S& u2 T) g6 A: G+ i$ M
  天子既无奈又悲凉。! c6 c* i. g6 O$ p' T3 [( G5 O
  他觉得燃烧在自己胸中多年的那股中兴李唐的豪情壮志似乎一下子就冷却了。
. ~( K3 S: D- ]' i  李昂从此变得一蹶不振。
& z. O5 y7 X9 T. A: j  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从这次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 ~! y, Y, a5 k! V% [  即便后来有钱了,这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天子在藩镇事务上也没有恢复早年的锐气,而是变得跟他的父兄如出一辙——成了一个彻底的妥协主义者。
" `4 u) T( _1 V: R: F4 y2 L* E  对一个曾经胸怀大志的人来讲,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充满了悲剧色彩。) m* ?& i$ X7 N
  然而,当我们纵观文宗李昂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我们发现,和他此后要遭遇的一连串失败比起来,太和三年平藩之战的功败垂成实在算不上什么。
  N' A) \8 J/ k2 w9 Q; F, B. J  换句话说,李昂的悲剧人生才只是刚刚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1: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牛李党争:一场席卷帝国的政治风暴9 w! z$ T, P, s
  
. Q7 N2 }% o- e! U/ f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历任大唐天子在藩镇事务上的得失成败,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他们身边的宰相,或者说取决于他们起用了什么人当宰相。宪宗李纯之所以能历经艰难曲折最终收获元和中兴的果实,除了他自身的决心和能力之外,应该说当时他身边的几位宰相都是功不可没的。诸如李绛、裴度、武元衡等,都是力挽狂澜、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
* N) e6 h, W- @& R6 S  终日手不释卷、熟悉本朝历史的文宗李昂当然不会不垂意于此。
+ P4 V% Y) L6 J* `. U  可眼下,文宗却发现自己身边几乎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宰相。
3 I. [; R! ~" a3 f  那个忠直敢言的韦处厚早在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冬天就因病去世了,此后翰林学士路隋入相,可看上去似乎显得碌碌无为,不像是能力挽狂澜的角色。如今朝堂上硕果仅存的,只有那个从德宗时代起便已入仕的六朝元老裴度了。但是到了这一年(太和三年),裴度已经六十七岁、年近古稀了,即便说他内心仍然保有壮士暮年、雄心未已的报国热情,可毕竟年纪不饶人,几年来裴度的身体已是每况愈下。裴度和天子不约而同地发现:此时的朝廷急需起用几个年富力强的宰相,否则就算不耽误政事,也会让藩镇耻笑中央无人。) T4 m( [/ N) g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八月,裴度向文宗推荐了一个人。7 A- I+ _, c9 {: v5 t1 F( q4 I9 k
  他就是宪宗朝的宰相李吉甫之子、时任浙西观察使的李德裕。) m6 p4 _+ M/ w% }/ k
  文宗随即征召李德裕入朝担任兵部侍郎,准备择日拜相。& B. X/ t. V; w5 T' F9 W# l/ R
  踏上回朝之路的那一天,虽然时节已近暮秋,但李德裕还是有一种冰雪消融、如沐春风的感觉。早在穆宗时期,李德裕便已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可没多久便被当时的宰相李逢吉排挤出了朝廷,在浙西观察使的任上一呆就是七八年,始终未获升迁,致使他的心境极为消沉。这些年来李德裕无时无刻不在引颈西望,等待着那一纸宣他回朝的诏书。4 ^4 W+ L% [/ l% a
  而今总算盼到了这一天。李德裕相信,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自己入相可以说是板上钉钉、指日可待的事了。
/ C& ^: F! _0 D( z. g8 t. q# @9 V  然而,就在李德裕千里迢迢回到长安的时候,意外就发生了。
( p5 q" k2 O2 u" b5 S' J, Y& c  有一个人赶在他前面当上了宰相。
& a0 l& ~1 j4 d& q  这个人叫李宗闵。' ]5 B& Q3 {- N! b
  听到李宗闵入相的消息时,李德裕刚刚转暖的一颗心瞬间又跌入了冰窖。
$ ?% `( a' I6 |/ E6 G  李宗闵?为什么偏偏会是他?!
- a  t3 B0 ]4 i. }! F  天下士人、满朝文武,任何一个人入相也不会让李德裕有如此五雷轰顶的感觉。( R( T8 p% S* L; ]
  这可真叫冤家路窄啊!  G2 L/ A& ~' \0 E1 P/ j* v( o* w
  $ M4 n$ ?3 R! E  ^. h) p: g& [
  说起这个李宗闵,满朝文武都知道,他是李德裕父子两代人在政坛上的宿敌。- A. [/ b/ q4 f
  李宗闵与李氏父子的宿怨起于二十一年前。' H6 c* d& Y$ z' E! }* l5 W8 x( c9 M
  那是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夏天,朝廷举行“贤良方正”科考,其时已经考取进士、正任华州参军的李宗闵,与时任伊阙(今河南伊川县)县尉的牛僧孺等一批低级官吏入京赴试。这一群年轻士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策试中不畏权势,放言抨击时弊、指陈朝政缺失。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非常欣赏,把他们列为甲等,宪宗皇帝也甚为嘉许。
; v/ U' n# D3 w. |9 ]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宗闵、牛僧孺等人的大胆言论虽说是出于公心,可还是把一个人往死里得罪了。
( w+ X9 U% \1 O& P( R4 p; r4 C  他就是李德裕的父亲、时任宰相的李吉甫。
8 p. _1 h/ H- I# {- P6 t  w  李吉甫觉得这些人抨击朝政就等于是在抨击他这个当朝宰辅,而天子和主考官对他们的录用和赏识也无异于是在搧他李某人的耳光,这口气要是吞下去,往后他李吉甫如何号令百官、如何在朝堂上立足?!: W- e4 S3 |" W- ]
  李吉甫愤然而起,在宪宗面前声泪俱下地发出指控。& ^+ I2 U# \  e$ r+ O- s% }
  当然,他不会说这些人得罪了他,而是声称本次策试的复试主考官之一、翰林学士王涯是某位考生的亲舅舅,可王涯不但不避嫌,还录取了他的外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本次科考有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的嫌疑!" P  E/ i! x* x! a# e7 I0 _  L. g
  宪宗皇帝虽然多少能猜出几分李吉甫的真实用心,可他刚登基不久,事事需要倚重当朝宰辅,所以不可能为了维护几个普通朝臣和考生的利益而跟宰相把关系搞僵。无奈之下,宪宗只好把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王涯等人全部贬谪。而李宗闵、牛僧孺等人也从此上了朝廷的黑名单,长期不得升迁。这些因言获罪的年轻仕子虽然满腔悲愤,可他们无计可施,只能自谋出路,在各地藩镇飘流辗转,屈尊俯就地当了好些年的低级幕僚……
6 L  y0 e+ ^0 ]  到了穆宗即位后的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李宗闵好不容易入朝当了中书舍人,可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仍然不忘旧怨,处心积虑地利用朝臣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新帝穆宗施加影响,再度把李宗闵贬出了朝廷,外放为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刺史。
. k; w5 ]' y, M$ n1 m0 }  可是,如此变本加厉的打击报复并没有把李宗闵打垮,反而激起了他对李氏父子更强烈的仇恨。
3 e1 c7 p2 a; A. ?/ T# U% _: B6 k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x, g; e9 R' d& ~/ k  被远谪巴蜀的李宗闵每天面朝长安,心里反复念叨的只有这句话。
( q4 O& N7 y2 t. P+ N0 O  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
# j; K6 A3 M5 J& p) {/ L8 M* ]& b  而到了那一天,他必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 o- N, ?5 x8 d# O! {  D! R8 |  几年后,形势再度发生转变:一方面是李德裕被贬到了浙西,另一方面,其时在朝中担任御史中丞的牛僧孺又因官声清廉而被穆宗擢为宰相。当年的同志既已入相,李宗闵自然也就时来运转,于穆宗末年被征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敬宗即位后,李宗闵又升任吏部侍郎。此后的日子,他开始一门心思求取宰相之位。
- \9 H, P& d* ?- p6 X8 F8 R& e  e  到了太和三年的秋天,当李宗闵风闻裴度举荐李德裕入相,并且文宗已经下诏征召他回朝担任兵部侍郎时,李宗闵顿感大事不妙。! z. P3 s- A0 t
  这个不共戴天的对手又回来了,而且是冲着他垂涎已久的宰相位子来了。
8 \1 b. L# X1 g5 e* r  李宗闵很清楚,无论他们中间的哪一个先行入相,对方势必会在第一时间内被贬出朝廷。7 n! ]6 d* a9 o' b+ i: c
  这是无庸置疑的。  z: G% U" D' z" z: N( s( }
  所以,李宗闵必须和时间赛跑。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抢在李德裕之前入相。
6 |4 [+ N# \) L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3 G9 F- b; r7 d  堂堂大唐帝国的宰相之职,岂是说抢就能抢到手的?!+ ^* [5 ~9 l3 N* {& j  Y* ]$ q
  李宗闵的回答是:这的确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m/ m3 G) G+ ^) N. b  如果采用非常手段,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 ?+ g8 V3 M# r( b: i  B. ^7 r1 _  那什么是非常手段?8 z. N  c* p! l' v* R9 v
  李宗闵的回答是:依附宦官。
4 s7 E& D4 w8 S) a- T2 z  是的。依附宦官。虽然这是天下绝大多数士人切齿痛恨的事情,虽然这是李宗闵本人在二十一年前极力抨击的时弊之一,但是,眼下的李宗闵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 d' C) }% X* k  为了扳倒李德裕,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干的。
& `9 ^( v' D0 v4 d2 g! Y8 s3 J, c) [  为了报仇雪恨,没有什么原则是不能放弃的。
( V8 _! Y% F# M* y: S  李宗闵果断采取了行动……: o2 ~! y* z9 Z+ z) `" w  C
  6 W. P, ]4 X$ b9 k, N& o
  后来发生的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1 m1 y0 X" i3 Q  d4 a; t3 \" I7 e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八月二十五日,吏部侍郎李宗闵入相。九月十五日,刚刚就任兵部侍郎的李德裕就被罢去朝职,外放为义成节度使。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正月十六日,因李宗闵举荐,武昌节度使牛僧孺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同朝为相、共执朝柄……) Z; L( O6 N1 A/ [; ]) s
  当年被李氏父子极力打压的弱势群体现在终于翻身作主,成了满朝文武马首是瞻的宰辅重臣。李、牛二人开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联手实施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一大批被视为“李党”(李德裕之党)的朝臣纷纷落马,就连德高望重、且在元和末年对李宗闵有过知遇之恩的六朝元老裴度也未能幸免,于这一年九月十一日被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 s1 X3 q6 ]4 i7 x( @  与此同时,另一批朝臣纷纷投奔到这个强势崛起的阵营中。历史后来就把他们称为“牛党”(牛僧孺、李宗闵之党)……
' ?8 ~( o7 x0 _  i  至此,起于宪宗时代的这场“牛李党争”终于从幕后的暗流汹涌发展到台前的公开对决。
/ N- }2 S  m6 \# [( |4 I5 U$ q  没有人料到,这场对决最终竟然会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帝国的政治风暴——而且持续了四十余年之久。* D# D! K- w' l9 u4 Q2 B
  从宪宗时代起,历穆、敬、文、武、宣,前后六朝,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的所有高层官员几乎全部卷入这场规模空前的党派斗争。牛李党人均以正人君子自居、矢口否认自己结党,而极力抨击对方都是结党营私的卑鄙小人。只要哪一党的成员夺取了宰相之位,立马擢升本党成员占据朝廷的重要职位,而另一党随即遭到无情的报复和清洗。直至牛、李二党的党魁去世之后,他们的徒子徒孙依然相互攻讦、倾轧不止。
4 h9 f7 v$ T. l5 C  |4 U/ c3 k9 g  国家安危、天下兴亡、百姓祸福、朝政得失,全都被他们弃置不顾。惟有赤裸裸的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最高原则。为了抢班夺权、打击对手,这些熟读圣贤书的士大夫甚至不惜出卖人格、投靠宦官,致使阉宦集团的势力更加强大、气焰更为嚣张。
# l: K% Q0 m2 c/ k  这种性质极为恶劣的官场斗争对于原本早已忧患重重的李唐王朝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 Q  f9 q  O. y- @2 c% Q  , S4 |* G& ]8 X* g4 y1 ]
  藩镇之乱。宦官之祸。朋党之争。# l/ d, `) `, W1 A% P
  它们就像三具重轭,沉沉压在大唐第十四任天子李昂的肩头。
. v0 ]2 e' I/ U, ]# ~# e% v- W2 V  年轻的李昂踉跄行走在九世纪三十年代。
, z% [" X0 J8 v$ P  l$ z% t. \  他的眼神迷惘而无助。. n) o: r0 ^5 Y' [# [: \
  他的前方危机四伏。8 P+ f4 X5 k  W
  没有人知道他究竟能走多远。3 I0 F" K4 {3 J! a' G" }* S
  没有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1: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细节决定成败(1)1 {  h' X6 J: u  a! g0 G, h1 |
  
. d  @" G2 I1 X# J$ d# }  文宗李昂有时候经常觉得,自己这个天子当得实在是有些窝囊。+ E: S% K6 z3 h
  因为在帝国的种种乱相面前,他始终充满了无力之感。. [, f& z, a1 A9 L$ q3 e
  面对割地自专的跋扈藩镇,他无力;面对无休无止的文臣党争,他无力;面对反奴为主、不可一世的宦官集团,他更无力。
2 ~1 A1 X0 [0 p) T( ]% K% d, c  在李昂看来,“藩乱”和“党争”固然可恶,可它们毕竟还不能直接颠覆他的帝位、威胁他的生命,因此充其量只能算是肘腋之患。
; N% N* _" e! o; c  让他感到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其实是“阉祸”。因为当年谋杀宪宗和敬宗的凶手或党徒,至今仍然在他的身边晃荡和逍遥。而他们的首领、大宦官王守澄现在也俨然成了大唐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为了报答他当初的拥立之功,李昂被迫让他在枢密使的职位上又兼任神策中尉,不久又拜其为骠骑大将军。王守澄从此一手把持宫禁大权、肆意决断朝政、公然收受贿赂,朝野上下纷纷趋附,无不唯其马首是瞻。
! G* T3 a8 r; l% `( h5 G  对李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 ~2 e; N, S; Z  ]* t! t
  就像当年不费吹灰之力就杀了宪宗和敬宗一样,以王守澄为首的阉宦集团也随时随刻可以取他李昂的性命、另立天子。7 _9 Z  I3 Z0 Y
  只要他们觉得有此必要,就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
$ O: B2 R5 L( p  面对这个一手遮天、独断专行的宦官头子,面对这个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阉宦集团,大权旁落的天子李昂一直在愤怒和无奈的双重撕咬中度日如年。
- o$ E6 o! @- E* `  李昂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究竟是叫忍辱负重,还是叫逆来顺受?!
! l; E6 u2 X, w7 G8 n. D- \4 w' n: N  他唯一知道的是——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0 _* @" z+ \# T' s. k9 T& ^  是的。必须做点什么。否则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步宪、敬二宗之后尘,成为这帮阉宦的刀下之鬼。3 t( l, q8 V7 ]% ?. y4 ]/ v
  而想要做事就要有人。
( o5 b# |' n3 o$ k5 _9 C  何况是对付宦官这种具有高度危险系数的事情,更需要有胆识、有能力、并且具有高度忠诚的人来承担,否则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 j  R2 A5 K) U( ~: D5 ?
  可李昂现在最大的痛苦是——他无人可用。
5 W( W, p$ X  P( j  禁军很早就不能指望了,他们全都是宦官的人。而宰相们呢?他们除了热衷于党争和倾轧、除了争先恐后地去抱宦官的大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 ~' x, d, \9 Q' x# a* c8 O) [  李昂焦急的目光一直在满朝文武中来回逡巡,最终锁定在一个叫宋申锡的翰林学士身上。' \, @! m9 O; t% g5 B* ]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宋申锡发出了试探。
* x. X1 o' Q1 N: Z9 |0 o7 R, D  这种试探是相当含混的。其情形类似于一个内心炽热而外表矜持的窈窕淑女向她的如意郎君抛出的那种欲说还休的媚眼。
. D! a8 L4 f! o7 W  虽然天子的这个“媚眼”抛得有些暧昧,可聪明的宋申锡还是在第一时间就读懂了。他当即表态:应该想办法逐步削弱王守澄的权力,并最终做掉他。  a/ m& K* `. S4 p
  天子李昂龙颜大悦。他看着宋申锡那张敦厚忠直的脸庞,觉得自己总算找到了那个梦里寻他千百度的人——那个值得信赖值得委以重任的人。李昂随即擢升宋申锡为尚书右丞。: g6 e9 B+ q' y3 Y# @8 h' `8 M6 r4 T
  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七月十一日,宋申锡入相,与李宗闵、牛僧孺、路隋等三位宰相共执朝柄。
4 m; z2 Q  C1 X1 m5 I! b* w6 L; ?  可此时此刻的宰相们、包括大宦官王守澄在内,都没有猜到这个政坛新贵突然跻身权力中枢的真正原因,当然也就不可能料到他身上所肩负的那项特殊使命。
# S' e" ^2 ]0 F2 H$ }  
" t3 H" q: ]4 J  文宗李昂与宦官集团的第一次较量,就这样悄悄拉开了序幕。
, ]4 m- d& w: O6 Y3 `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策划,到了太和五年(公元831年)春,李昂与宋申锡就制订了一个翦除宦官集团的绝密计划。
) S4 q6 ]& `' G/ a' ~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是为这个计划物色一个具体的执行人。2 @7 H6 p# @6 [' S, [6 p
  宋申锡选择了时任吏部侍郎的王璠,准备推荐他担任京兆尹,也就是把京畿的军政大权交给他,让他去对付手握禁军的宦官集团。$ D6 Q" J: J  o8 |1 n( \
  在宋宅的一间密室里,宋申锡用一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口吻对王璠面授机宜。
1 G+ }- T- i2 ~- O# w2 T+ w/ ?  由于光线昏暗,宋申锡只看见王璠在领受这番天子密旨的时候一个劲地点头,可他没有看见,自始至终王璠的眼神一直在黑暗中游离和闪烁。9 j# j  E  [7 K8 {
  当王璠离开密室进入到阳光下的时候,他的眼神已经不再游离,而他的目光也已不再闪烁。
/ B' C& A2 z7 G- p, v0 q( l  因为他已经作出了决定。' T$ f: a, M- J1 A
  识时务者为俊杰。王璠就决定当一个这样的俊杰。- n* Y! W1 f2 S3 ^/ Z
  当前的时务是什么?$ c- ~& C+ L" l, ^5 ^
  是宦官专权、天子无能!所以,该把身家性命压在哪一边,对王璠来讲并不是一道很难的选择题。; A: \7 u& _6 c6 H4 X/ S% s
  
0 \; Q% ]8 X+ w9 V5 L' [  在宋王密室会谈的当天,王守澄就获悉了这个绝密计划的全部内容。
' ]: D, a- B6 x) P  S( j  他发出一声冷笑,随即召见他最倚重的智囊郑注。, \6 R0 T* J/ R4 z0 U" C# o
  郑注略一沉吟,一个天衣无缝的反击计划就出笼了。他说:“王公,依您看,古往今来之人君,最忌讳的事情是什么?”
$ U/ k* I# ~% {: q' a  王守澄脱口而出:谋反。
: h: j; B! I0 j4 y# @  郑注一笑:“那么再依您看,如今的宗室亲王中,谁的人望最高、最有贤能之名、最得时人赞誉?”
7 d! D4 Y5 k8 s" U8 {4 y" G  王守澄再次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个名字:漳王李凑。
  Y% B& E3 y; W/ g  这是文宗李昂的异母弟。王守澄很清楚,如果有人指控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再有人出面举证,那么宋申锡立刻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的问题是:由谁来指控?谁来举证?
( i4 d! T' Z, z% y' Q; w) W  当然,这些活就是郑注要干的,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 i% s; ^: ^$ o' n  王守澄知道,郑注不会让他失望。3 [) r: p- g' y2 F
  郑注随后找到了两个人。一个叫豆卢著,时任神策军都虞侯,他的职责本来就是秘密纠察文武百官的过失,由他来提出指控,连天子也不会怀疑。另一个叫晏敬则,是专门负责为十六宅(宗室亲王的府邸群)采办物品的宦官,由他以自首的方式出面举证,证明宋申锡的亲信幕僚王师文曾经奉宋申锡之命与他暗中结交,目的就是通过他向漳王李凑传达拥立之意。; e0 O% v; }* l
  王守澄和郑注就这么给宋申锡撒下了一个天罗地网。3 X: b" t7 x6 M6 W
  宋申锡在劫难逃。
' N# L2 m- f4 {5 T- ~1 Q: A  可他仍然信心十足地以为:翦除宦官的绝密计划正在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1: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细节决定成败(2)+ G! J, f* l7 f! A2 u
    ! Q2 q6 f; _3 ?  P  J- |7 P
  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二月二十九日,神策军都虞侯豆卢著突然状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李凑为天子。6 y# F  l6 X( X* ~7 ~( ]
  当天王守澄就向文宗李昂做了禀报。
( b; y8 d# z; i+ U+ ^+ Q: ^/ g+ u; K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天子惊呆了。
0 t9 b# _+ I. ]# J$ @; S" n& U  他意识到——自己半年多来苦心孤诣制订的除阉计划,已经在这一刻宣告流产了。% T4 v" D$ T- N
  因为,无论宋申锡谋反是真是假,这个人都已经不能再留。原因很简单:如果宋申锡真的想谋反,他固然该死;如果宋申锡是被诬陷的,那也足以证明计划已经泄露,所以王守澄才会迫不及待地对他下手。倘若真的是后者,那宋申锡就更不能留。; `' d) D) k' \( X5 l4 y. F) c4 U7 a
  因为此刻的王守澄正等着看他李昂的反应。
7 x! S' E2 T+ l$ c, o& v" l+ C3 o  天子李昂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没得选择了。就算明知道宋申锡是被陷害的,他也必须壮士断腕、丢卒保车,否则很可能陪着宋申锡一块完蛋。换句话说,他必须毫不犹豫地牺牲宋申锡,以此向王守澄谢罪,求得宦官集团的宽宥和谅解。; Q% R' {# S/ l" a9 g5 k
  天子当到这个份上,李昂觉得自己真的是窝囊透了。可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所以当王守澄提出要亲自带领二百飞骑去把宋申锡满门抄斩的时候,天子李昂只能强抑着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点头表示同意。" b4 I8 H0 ~7 J5 C2 @! v" n! T+ M
  关键时刻,时任飞龙使的宦官马存亮极力表示反对,他说:“未经查实而诛杀宰相满门,必将引起京师大乱!应该召集众宰相就此事举行廷议。”7 Q3 P# j" `0 B2 b  F9 g
  马存亮也是一个元老级宦官,资历并不比王守澄浅,而且曾经救过敬宗皇帝一命,所以王守澄尽管极为不悦,也不便发作,只好悻悻作罢。
3 j. \5 l) s% e2 g7 s  李昂闻言庆幸不已:自己身边总算还有一个保持中立、没有被王守澄收买的宦官。他随即传诏,命宰相们到延英殿廷议。. e1 R6 K5 h" A% o
  而直到此刻,宋申锡依然蒙在鼓里。当他跟其他三位宰相一起进入宫门时,忽然被传诏宦官拦住了去路:“圣上所召的人中,并无宋公的名字。”
4 X; ^7 h+ s1 K$ d! p% D8 e$ y  宋申锡懵了。
; U6 @% p7 a2 s/ a! q/ X  但是凭着最起码的政治嗅觉,宋申锡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7 b+ l1 Z" p' C  他知道——王璠把自己卖了,而且顺带着把天子也给卖了。4 [& E: u9 Y6 ?: n2 U5 T
  所托非人。所托非人啊!除了怪自己瞎了眼,宋申锡还能怎么办?!
" y8 X) f6 [2 [- ^  仅仅由于一个具体环节的疏忽,就导致了整个计划的流产。不但辜负了天子的重托,而且还祸及了天子。这一刻的宋申锡真有一种五内俱焚之感。# _6 _; J: D* H7 S/ C% J6 }7 w7 M
  什么叫细节决定成败?
0 ~) Q* H, n, z4 ~' l  这就叫细节决定成败!
9 x2 S! `5 ], T+ z8 `9 ^/ M0 s) u  宋申锡满怀惭悚、忧愤难当。最后,他把朝笏高高举过头顶,往延英殿拜了三拜,黯然转身离去。) I- ~$ _- q8 _! S$ B
  - w8 _5 l0 P% Z' t' T& O
  延英殿上,脸色苍白的天子命人把王守澄指控宋申锡谋反的奏疏拿给宰相们看。三位宰相大惊失色、相顾骇然,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3 |2 m/ X5 N4 u  人是皇上您钦点的,现在居然犯了这种族诛重罪,我们还能说什么?更何况,他得罪的不是别人,是大宦官王守澄啊!这里面的水太深了,叫我们怎么蹚啊!所以,皇上您还是自个拿主意吧,对这件事我们只能采取一个态度,那就是——沉默是金。
, A) c1 X7 |! d$ u  李昂早就料到了。2 ~! s$ E) \2 v
  这几个成天忙于党争、一心想着巴结宦官的宰相不可能替宋申锡说话。
0 O6 d% i, T# U3 w* w8 P1 @0 `  这场沉默的廷议实际上跟没开一样。无奈的天子随后授命王守澄,逮捕十六宅宫市品官晏敬则和宋申锡的幕僚王师文。王师文事先得到消息,连夜逃亡。晏敬则被捕后,被押进宫中由宦官审理。* O, x3 f6 w* t6 T4 l
  三月初二,宋申锡被罢相,贬为右庶子。虽然满朝文武对此案真相心知肚明,可上自宰相、下至群臣,无人敢替其喊冤,只有京兆尹崔琯和大理卿王正雅接连上疏,请求将此案移交外廷审理。
6 G7 {1 T' [0 q" Q  然而,晏敬则早就被郑注摆平了。即使是由朝廷的司法部门审理,他的供词还是和在宫中的时候一模一样,一口咬定宋申锡和王师文暗中与他交结,阴谋拥立漳王李凑为天子。; t& @/ r: h; ^+ l8 x) ?/ d$ j
  当事人既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有心替宋申锡申冤的大臣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O* C" d, {  ?- U3 Q8 o0 D
  三月初四,此案定谳,宋申锡等人的谋反罪名成立。
+ T) |& M6 j9 W7 p7 m  朝野上下都知道,等待宋申锡的结果只有一个——杀头族诛。
) i6 A9 K; u- l4 F# z  同日,天子召集太师、太保、以下及台、省、府、寺等所有高级官员再次举行廷议,讨论对宋申锡的处置办法。/ j/ `; H8 I, ?+ E8 h" O" i
  天子内心仍然存有一线希望。
. a& _& F1 o2 C8 j& v  他希望大臣们能在这最后的时刻替宋申锡说一句公道话,保住他的一条命。2 r: G3 H7 O! F/ n9 H) G  T- M) K  b4 ~
  以左常侍崔玄亮为首的一批谏官终于发出了天子希望听到的声音。他们一致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李昂感到了一丝欣慰。可在场面上,他还是不得不做一些姿态给宦官们看。他对谏官们表示:宰相们对此案已经没有异议,你们还是退下去吧,不必再坚持。可谏官们却不肯退下,崔玄亮流泪叩首说:“杀一个匹夫尚且要慎重,何况是宰相?!”
; f6 V, k% ^# {$ O2 u: L  天子李昂用一种近乎感激的眼神看了崔玄亮一眼,然后说:“既然诸位爱卿如此坚持,朕愿意和宰相们再商议一下。”
7 f5 Y2 ^( `. t* b" o/ B  李昂再次召集宰相廷议的时候,牛僧孺已经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于是顺水推舟说:“人臣的禄位,最高不过是宰相,而宋申锡本来已经是宰相,假如他真有谋反的企图,到头来仍旧不过是宰相而已,他还能得到什么?所以依臣之见,宋申锡当不至如此。”6 J' o4 G' k$ N! J
  郑注风闻朝臣们开始同情宋申锡了,担心万一重审、晏敬则顶不住翻供的话,真相就会泄露,到时候连他都得搭进去。思虑及此,郑注只好退了一步,劝王守澄放宋申锡一条生路,以免闹得鱼死网破,对大家都没有好处。王守澄采纳了郑注的建议。- k# J9 v, c  A, z. V5 G6 S
  三月初五,天子下诏,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贬宋申锡为开州(今重庆开县)司马。晏敬则等案犯被处死或流放,同时还株连了一百余人。
% \. j6 q4 ?+ Q  n; D$ I4 q3 b  同日,还有一个人向天子递交了辞呈。
. ^( y" g1 A; K# ^" {  他就是宫中唯一没有依附王守澄的宦官马存亮。
) x3 i: N7 l9 M+ T9 @  不知是已经受到王守澄的压力,还是预感到即将来临的威胁,总之,马存亮知道自己在宋申锡一案中把王守澄彻底得罪了,如果硬着头皮继续留在宫中当差,绝对没有好日子过。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早日逃离这块是非之地,是他现在最好的选择。4 \0 p+ A5 J, e- v/ d
  对于马存亮的心境,天子李昂比谁都清楚。虽然他很不情愿让身边唯一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宦官就这么离开自己,可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批准了马存亮的致仕请求。6 r% m; D; D; u' r& g
  因为李昂知道,要是执意把马存亮留下来,他的下场绝不会比宋申锡更为美妙。1 b; z/ }) R- `( ]% l' _
  
8 g0 @. i6 r- K! u  马存亮走了之后,天子很快又得到一个消息,说宋申锡因抑郁忧愤病死在了贬所。' S0 H9 P* C/ C# n
  走的走了,死的死了。
4 S& y" ?+ O" T' I  你们都逃离了、解脱了。
4 K: W4 [1 b2 ~1 }0 v  惟有朕一个人,不知要往哪里逃!' P; U9 P: O) {6 U' [
  太和五年的暮春,连绵不断的雨水一直顽强地飘荡在长安城的上空。
3 W# c+ M" m; n  唐文宗李昂独自坐在大明宫中,看见孤独像一张无边的巨网把他层层笼罩。; z5 P9 k1 u. i, q* X
  让他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08:26 , Processed in 0.0361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