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2)( g0 w, D, W+ `. F6 i
  ; Z3 L! U' ?' A# S+ g+ L/ B! ^
  又是一场血战。( f  i1 c; w: `6 x
  谁不想好好的休息一晚啊。是啊,也许当你冲锋陷阵,从千军万马中掠过时,当你感觉到身上一阵巨痛,之后发现茫茫的大地上,只有你一人,只身打马过草原,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穿过野花芬香的田野,温暖的阳光高悬,你的敌人和你和战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时,你不要惊叹自己浑身鲜血汩汩直流,因为你已经跨入了天堂的门槛。3 F4 O: V/ d0 ^: p1 {3 g
  大汉男儿为了荣誉,血洒疆场。
* K1 ~+ w7 i- R, @* Q/ {  x  前进,前进,再前进。
. \, y: h) f" s  Q5 ?9 f  匈奴再度败北。北地都尉卫山勇悍无比,擒获匈奴的屯头王与韩王。6 g! B- s5 o( u8 O( `
  匈奴此役损失极其惨重,尸横遍野,被汉军俘虏的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合计八十三人,其他士兵不计其数。
6 _( N" s) E& K7 Y  左贤王率领残部退至狼居胥山。: K2 g% U. R6 a
  此时霍去病已经远离运输队伍,所携带的少量辎重,早已经用完,没有吃没有穿,只有那敌人送上前,就从敌军处夺取粮食。但是总有揭不开锅的时候,这时士兵们可要挨饿了,霍去病作为全军统帅,饿不着他。霍少爷自小有吃有穿,荣华富贵惯了,对士兵的体谅差了一些,在这点上,霍少爷比不上李广,李广是士兵没吃饱,他决不吃一口,士兵没喝足,他绝不喝一口水。8 H5 C) Z" J  J4 n5 l/ _
  霍少身体强壮,是个足球迷。他吃饱喝足时,球瘾就上来,就叫来几个士兵踢球,有些士兵没饭吃,正饿得肚子咕咕叫,哪有体力来踢球啊?可霍少是统帅,不服从不行,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G2 _2 Q3 b7 }: X  r
  霍去病虽然有这个毛病,但无损于他伟大的军事天才。
! `6 C% N1 Z2 t0 Y  大军继续向狼居胥山挺进。2 b. E$ o" `% a8 s# F, O
  5 O% q; _* b4 Z0 E0 h! p
  匈奴人企图凭借狼居胥山的天险来阻挡汉军骑兵的攻击,但此时匈奴余部上下充满了一种悲观的情绪,士气低落,将士情绪沮丧。, W# p* ?& W9 y+ }
  汉军依然保持一鼓作气的旺盛斗志,匈奴人做了象征性的抵抗之后,向西边的姑衍山逃窜。霍去病登上儿狼居胥山的顶峰,积土为坛,搞了一个盛大的祭天仪式,向上天传达胜利的消息。" @* H% H' z. Y8 M7 b# |
  稍作休整之后,汉军向西进军,抵达姑衍山。左贤王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霍去病把弓一搭,他就惊飞了。汉军攻克姑衍山。霍去病在姑衍山祭祀大地。他登上姑衍山的山峰,向四周望去,瀚海无边,苍凉而悲壮,只有雄鹰高飞盘旋,不时几声的嗥号。远处天地一线,头顶云卷云舒,霍去病立于天地之地,面对无边的瀚海,他显得那么渺小,但他心中翻滚的澎湃激潮,那一股豪气,如此的浩大磅礴,以天地之大,似乎还容纳不下他的英雄气概。
9 u) `+ M2 G3 Q$ A$ W3 x  
, r1 T! A5 i8 K2 o# t  霍去病横扫匈奴,斩获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 V- N7 w" p& {) ~
  这一战绩,打破他自己保持的纪录。1 D) R! g$ Q4 Z# z+ v$ d3 z
  卫青兵团斩获一万九千人。
# O3 z  W" J& O# [! B  漠北之战,匈奴总计损失了九万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国家,匈奴人口原本就不多,经此重创,匈奴人被迫向更北的区域撤退,从此“漠南无王庭”,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实力再次对中国发动攻击了。
9 |6 i: e0 L; e+ O* @! f  中国方面,漠北之战的损失也极大,伤亡数万人,马匹经过数千里的奔袭,损失更加惊人,出塞前共有十四万匹战马,回到塞内的仅剩下三万匹。
$ ^  g  t; {3 P$ `3 Z( D! o  这是一场消耗惊人的战争。
6 U$ O3 @; x; s8 ^6 ]# K8 y7 C* m  匈奴的损耗更加惨重,但汉帝国也筋疲力尽了。这次大战之后,汉匈两国连续十几年没有大的交锋,恶劣的气侯环境与复杂的地形拯救了匈奴人。# [& L; e. P3 M7 E# N8 p! u% p
  汉军发动的漠北战役过程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幕,当属李广之死。( P. I1 r3 o2 M3 s; K2 H+ A
  2 O  W) r' `2 T" E+ _' q1 b
  在李广与卫青发生争执之后,愤然不辞而别。李广这一愤然而别,留下一个严重的后果。原先李广的部队与赵食其的部队,是跟随卫青的大部队出发的,两支军队均没有配置向导,李广因为心中非常气愤,所以也没有向卫青提出请求配置一名向导,致使李广、赵食其两支军队形同盲人,一路上磕磕碰碰,象游魂一样飘荡在荒漠之中。" ~1 n$ ^( O" C( _
  这条线路地形极其复杂,而且水草稀少,李广与赵食其的部队吃尽苦头,没有遇上匈奴兵,非战斗减员倒是不少,最后在茫茫大漠中迷失了方向,错过了与卫青约定好的会师于匈奴王庭的时间。5 B, b" {/ W  f% W/ c  L6 L: R
  这时卫青已经击败了匈奴,穿越沙漠,正在返回的途中。直到沙漠的南部,才与李广、赵食其的部队联系上。李广与赵食其谒见大将军卫青之后,各自回到军营中,看到老将军在沙漠中折腾多日,憔悴许多,卫青心中有几分愧疚:“唉,让老将军吃了不少苦头啊。”他没有向李广问起迷路的缘由,李广走后,卫青叫来了军中长史,让他带着一些干粮与酒,送到李广的兵营中,慰问李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3)
7 u# O* A( `* y3 z* D5 N, l5 c/ e  4 K% V! c( |: e: w, m( Y
  长史送了酒肉之后,就询问李广与赵食其两军在沙漠中迷路的详情,并说:“大将军想要上书皇帝,汇报右路军团迷路的具体情况。”* ]) u/ r, B8 [5 N. ~8 @
  李广默不作声,没有回答。这时的李广,心中一定对卫青还耿耿于怀,卫青与匈奴单于的漠北决战,他没有参加,这已经使他心中其极不满了,现在还因为军队迷失方向而受责,老将军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
1 Y  J! X5 N9 ~  j  军队迷路失期,是极严重的罪责,按照军法,应当判处死刑。当年公孙敖、张骞都因为延误失期而被判死刑,缴交赎金后贬为平民。7 @3 N4 N5 H- y2 W0 j
  长史见李广不作声,就催促说:“就请将军的幕府人员随我到大将军的幕府进行对质吧。”长史这句话暗藏玄机,分明暗示李广,将迷途的过失推到幕府人员身上。- y+ _* j% ?: W9 B6 p
  李广岂会听不出长史的弦外之音,但一生光明磊落的他又怎么可能把罪责推给他的部下呢?李广想也不想,把手一摆,很坚决的说:“校尉们是无罪的,我身为将军,军队迷失道路的罪责,应理由我承担,请长史先回,我将亲自前往大将军处当庭对簿。”. E% E7 D4 g% Q
  长史叹了一口气,这个老将军似乎一点也不明白大将军的良苦用心,于是先行告退了。& m- K! s8 B- c, V+ ]. Q
  
1 ]& o8 Q, A0 M  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幕府人员纷纷说道:“李将军,迷途之过,都是属下无能,请将军让我等前往大将军处,我等自甘领罪。”
5 x( n$ [6 ~6 y3 T  李广扫视众人,缓缓地说道:“我李广自从结发以来,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如今有幸与大将军出征迎战匈奴单于,可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往右翼,迂回绕行远路,致使中途迷路,这是天意啊!”说到这里,老泪纵横,众人无不动容。# P  K$ A8 E# G  C3 A
  李广慢慢地拔出腰间的宝刀,用手指轻叩刀面,发出“铛”的一声轻脆的声音,李广凝视这把宝刀,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在李广的脑海中,闪过他一生非凡的历程。四十多年了,时间那么长吗?怎么一切往事都如此的清晰,仿佛只是发生在昨天。往事并不如烟,从十六岁他跨上战马,他就是酷爱战斗,战斗就是他的生命,即使是和平的日子,他也要与虎罴捕搏斗,他就象一个从远古中走来的武士,冒险、战斗、刺激使他的生命焕发出光芒。
& M+ x, G/ t2 t( k* ^  握着刀的手臂还是那么粗壮有力,但是,已经布满皱纹。
  p2 P% o" x# |; H( L  “老了。”李广自言自语,“老了啊,现在已经六十多岁啦,终究不能面对刀笔吏的侮辱了。”. v' a* K. e/ a) t
  突然李广将宝刀一横,刀锋朝内,向自己的喉咙处抹去。; V& f* _( ?: W+ v2 R
  “将军——”众人惊叫了一声,但一股热血已经从李广的喉咙处喷涌而出,飞向远处,血花飞扬。该结束了,老将军累了,要好好地休息休息,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只要数尺之地,只要几抔黄土,有青山伴睡,有绿水同眠,当然,睡梦中的他还会回到大汉的边关,巡视他的士兵,守卫他的疆土,他还会听到街头巷尾大家所吟诵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S3 r& h* w# w, Y" y: q
  李广自杀,部下无不痛哭。消息传到汉地,寻常百姓闻之落泪。
, O% e4 @/ ]8 G/ M: ]  大将军卫青也咨嗟不已,扼腕长叹。2 R- o& I: o# b) n0 Y
  
6 u# v, K7 h2 l  漠北大捷使得霍去病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武帝刘彻加封他食邑五千八百户,使得霍去病总计受封一万五千一百户,超过了大将军卫青的一万一千八百户。霍去病成为军中最显赫的人物。霍去病的部下路博德、卫山、复陆支、伊即靬、安稽、赵破奴、李敢统统加封进爵。
3 V2 z8 A) t4 H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卫青居然没有加封,他的部将也没有。
; D; Q% i! N% s! \- O# N% {  卫子夫的失宠,使得卫青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了。. `5 B% x/ I& T9 X8 R/ f
  霍去病与卫青同时被授于大司马一职。票骑将军不再隶属于大将军的管辖,在官秩与地位上与大将军平起平坐。
8 s3 o4 T0 a& D, v  朝廷中的官员是何等的精明,立马意识到卫青与霍去病的权势,此消彼长,卫青走下坡路了,而霍去病则如日中天。
) v, i. P) c3 Z) ~+ V5 n  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在权势的攀缘中尽现无遗。卫青大将军的朋友们、门客们发现卫青这支绩优股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了,要跌入下降通道了,于是纷纷抛售,相继离去,改投到霍去病门下。这群人,是投资者呢,还是投机者?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4)
4 m5 s' R+ z' ?& u* \* L  
1 [7 A7 b" [+ ?: w) g8 ~  卫青与霍去病可能都想不到,漠北之战,既是他们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封笔之作。霍去病只是二十出头,而卫青也正值壮年,但是这两位军事天才的表演到此就结束了。! R) {/ W# }# F4 r
  仅过了两年,霍去病英年早逝。: Y9 l2 p' d; t, ]; Q3 @9 [
  在一部分民间百姓看来,霍去病之死,是与一个冤魂有关系的。
6 g6 d0 b: ]* |$ c6 D! N  这个冤魂,就是李敢。
6 _$ Y2 A( L7 [  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也受到霍去病的器重。但是李敢做了一件十分过火的事情:刺伤了大将军卫青。
3 t2 L  k; R" {. C  这是李广之死所引发的余波。李敢认为是大将军卫青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心中十分怨恨,总是千方百计想找机会报复。他虽然十分勇猛,但是脑子简单,太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终于有一次逮住机会,他对大将军卫青下手,刺伤了卫青。
3 w" ]- H% Y' C5 n  刺伤大将军是何等重的罪,光凭这个,判处死刑也是正常的。但卫青把这件事压下来,没有告诉别人,这是卫青高尚人格的又一体现,单凭卫青这一做法,李敢就应该要觉得羞愧了。) `- L& j' x& b% W8 v3 r9 _
  刺伤卫青这件事,最后被霍去病得知了。霍去病的性格脾气可与卫青截然不同,他非常生气:“天下谁人不知道卫、霍两家的关系?蔑视大将军,就是蔑视我票骑将军;污辱大将军,就是污辱我票骑将军。大将军有气度,可以不深究此事,但我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c1 }8 n: f& p/ y+ z5 G1 E
  
( m8 @% e; T& W" \: Z' {) A4 `" P  惹到霍去病,李敢难逃一劫!$ Q& |4 R  o! k2 w0 a4 u% ^5 S( j
  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春季,武帝刘彻到长安城附近的甘泉宫游猎,霍去病与李敢二人都跟随前往。螳螂捕食,黄雀在后,李敢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为了霍去病的猎物,霍去病本来便箭术高超,李敢又根本没有防备,李敢在劫难逃。# w- w9 d" `: u0 s9 t
  霍去病以射猎为借口,搭箭上弓,突然间举箭瞄准李敢,出手极其迅捷,只听到弦“彭”的一声,李敢感到了一阵巨痛,用手一摸,箭头洞穿身体,鲜血汩汩直流,他哼了一声,便一头栽倒在地了。% x4 ], l( y8 ]$ m. F
  霍去病射杀李敢后,向刘彻请罪,在狩猎时居然发生这样的事情,皇帝真是很伤脑筋。霍去病擅杀一名封侯将领,而且还是在甘泉宫,这个罪名大了,但此时的他又是皇帝身上最红的人,所以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 E3 N! M: Q) U) @  武帝为霍去病掩饰了这起凶杀案,对外宣布,李敢是在狩猎时,被野鹿用两只大角触撞而死。
+ f, G$ C3 t: R( H# k9 \6 p! J  Y" u  李敢冤死了。
! A; z) ]  p, K) l7 y' k  ?  - M% a8 j' t/ k" N% Z8 t4 P% O7 G
  半年后,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突然暴死。4 d$ r( b. u. b2 t0 A' s
  死因,史书没有记载。
" p% {; ]- I3 S$ I1 _  民间许多人,把霍去病之死与李敢之死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敢的冤魂前来索命。
% c' d5 @5 ^7 ]; |4 `  也有人认为,霍去病是死于政治阴谋之中。
3 U/ b8 m  ^. B+ z7 R  但更可能的是,霍去病染上一种不治之症。( ]6 O! B4 z, p4 C) \4 o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霍去病如一颗彗星,扫过夜空,光芒四射。! N: w  A  D4 n% J$ {: N  v6 s
  
/ e4 v+ r2 T. C3 V% `3 D  霍去病的死,意味着汉匈第一期的大规模会战告一段落。这期长达十余年的会战,卫青与霍去病相续崛起,夺河南、取河西,开疆拓土,驱匈奴于漠南,战胡虏于漠北,威震四海。匈奴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发出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4 L; q" J- }- `& x  G+ V
  霍去病为人沉勇有大略,敢于任事,遇事果断而坚决。他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只活了二十四岁,这个年龄与他的伟大业绩很不般配,他的天才兵略没有被史书所详记。
( n8 \1 S% C% G7 H) ]& Y$ T  有一次,刘彻想要传受霍去病孙子兵法与吴起兵法,没想到霍去病居然不以为然,回答武帝说:“行军作战,关键要看谋略如何,没必要学习古代的兵法。”这是个创新意识很强的人物,可惜的是,他的军事谋略,我们仍然所知甚略。
" R9 O6 ?  D8 h2 n9 a  武帝非常宠幸霍去病,给他建了一座大宅院,让他去看一看。霍去病拒绝了,他虽然生于富贵之中,但他并不贪图。他说了一句足以激励每一个国人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就是一个伟大军人勇往无前、舍家为国的英雄气概的最真实写照。( u3 q; ^& v9 i) P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他的一生带着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令他生命的能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熊熊燃烧,融化激情,征服人生一座接一座的高峰,创造一个接着一个的奇迹。彗星一扫即逝,却留下永恒的光芒。4 ?# r' D& t+ _3 P: B
  ( T3 m+ x# X6 l5 F5 K( f0 d5 Q
  漠北之战是汉匈两国投入举国之力的大决战,匈奴惨败,汉帝国元气大伤。此时,武帝刘彻意识到,匈奴仍然实力强大,不是几次战争就可以打垮的,匈奴人北遁到更遥远的北方,汉帝国要发动一次更远距离的北征,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同样,匈奴人也无力南向发动大规模的侵扰。
7 A) U& n- R! E% C9 [  i0 \* m  汉匈战争的重心,转向了对西域的争夺。
% j( T: Q/ j: ^( H6 g9 J  西域,这片神秘之地,又将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5)+ A: b' S: K$ J0 d1 z- t" c6 S- F
    c2 x; Q4 Z% h7 Q% e
  第四章 西域的争夺
3 a; N4 T' T' e' ?6 N- V) S  
1 D! J) p: ~2 w' b2 R" l  一、凿空西域
3 V$ a  m! J$ j# ^# }! a  ' E8 ^9 m$ A& W0 N, n
  在中国的探险史上,张骞是第一位伟人。
2 F2 `! F) q0 Z# S  在经营西域之前,中国人对西域的了解,几乎完全来自张骞一人。
% P4 I; W6 d& G; h6 G) E  武帝刘彻即位不久,得知月氏国被匈奴人击败,月氏国王的脑袋被砍下来作为老上单于的酒杯,月氏国被迫西迁到极遥远之地。年轻气盛的刘彻马上联想到:如果可以与月氏国取得联系,结为盟国,便可以从东、西侧同时攻击匈奴。
+ {# n0 r4 M0 G* H3 B  刘彻下诏令:招募勇士前往出使月氏国。
/ E1 u! i; L$ X- Y+ h8 h; h  但是月氏国在哪呢?没有人知道确切的位置,只知道在遥远的西方,而要到达西方,必须路过匈奴人的地盘,惟一的通道河西走廊,此时控制在浑邪王与休屠王的手中。虽然汉帝国此时与匈奴仍处于和亲时代,尚未开始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小范围的边境冲突此起彼伏,所以要从匈奴人的地盘中安全地通过,谈何容易!这次出使月氏的任务,明摆着就是九死一生、荆棘密布、险象环生的一次大探险。
- V! w+ c2 N$ y# e; m+ t. I  未知的国度、恶劣的气候、复杂的环境、穿越敌境线、莽莽沙漠与戈壁……这些出使过程中必定会遭到的风险,不能阻止伟大时代的冒险激情。
7 j$ c6 U  D/ N# e  : _4 z! H3 l, M  r; \8 @3 a
  时任郎官(禁卫军小头目)的张骞概然应征。
7 T+ J& C, \/ O: S4 J6 W  刘彻见张骞身高马大、相貌堂堂、孔武有力,心中甚是喜欢,便任命张骞为出使月氏的使节,带领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踏上前程未卜的艰难行途。% U. h9 i% }6 ?( ^0 x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N) i7 F  Q7 F# V# g) W9 c- H1 V& k
  在张骞的队伍中,有一位胡人向导,名叫甘父,他的身份是一名奴仆。
8 `$ o; S! i: O* b; }# a  张骞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事业将是何等的伟大,他将开拓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认识到了祁连山脉以西的广阔的地域,张骞对于中国的意义,犹同哥伦布对于欧洲的意义。张骞当然没有意识此行深远的意义,他首先必须面对的,如何跨过漫长的匈奴人的地境。
- _& F3 I) [) l- A# Q; |9 v3 [  张骞一行人出发的时间,是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即马邑之谋的前五年。4 g+ w8 z3 Q2 `3 [" A8 R* ^
  
2 ~2 w- {' J0 T9 b4 ^$ ]% R8 d5 t  一百多人从帝国最西边的陇西郡出发了。# D! j* d: @0 p/ B/ K
  张骞手执汉节,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使团能不能安全通过河西走廊,这关系到能否完成出使的任务。此时汉匈两国还处于相对平静期,而且河西走廊曾经是月氏国的领地,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王,许多便是以前月氏国贵族的后代,所以张骞心存侥幸。( g% q/ `' ]7 D& y2 E0 E3 E
  谁知刚出发不久,张骞的侥幸之心便破灭了。
; j3 z+ m( `. O. x2 N  匈奴人发现了有一支汉人小分队进入自己的地盘了,便派了数百骑兵把张骞一行人包围了,缴械之后,送到了休屠王帐前。
8 G6 h2 M1 G  _, Y1 C2 n5 Y: b3 F& ~  休屠王问张骞:“你们这此汉人跑到这儿来做什么?”+ Y- S. c- h1 B& R& k  l" f
  张骞手握的汉节,伸向前让休屠王瞧明白:“我是奉皇帝的旨意,前往出使月氏国。”3 R# Y( F' B7 x3 m3 h
  休屠王听了大吃一惊,河西走廊与小月氏现在已经全部降服于匈奴单于,而张骞所说的月氏国,指的不是小月氏,而是以前月氏人在匈奴人打击下,被迫西迁的大月氏(区别于小月氏)。
2 p* C, g. L9 a  休屠王沉思了片刻,不敢自作主张,他心里琢磨着:“要是放这些汉人过去,单于得知后必定大发雷霆,因为单于一直对河西诸王怀有戒心。要是将使团扣下,被汉帝国政府得知后,前来兴师问罪,这也不好办。干脆,就把这事推给单于去解决。”' ^8 e( B* b& b$ E
  
1 g& J6 Q7 i' C/ q7 e2 D# v  张骞及其使团成员被转移到了军臣单于的王庭。% f* C% S9 x; k8 ^8 c; A( Z" y' }+ T
  张骞见到军臣单于后,据理力争:“我是奉皇帝之令,出使月氏国,途经贵国,为何把我们使团都扣押呢?”
& ^( {% J% x- @& C' J+ u  军臣单于一听,跳了起来,勃然大怒:“月氏国在我的北面(其实是西面),汉政府怎么能派使者去呢?我想派使者穿过汉帝国到南越,汉政府会听任我这样做吗?”
# U  C4 a# Y8 d& `: J  这样一来,张骞的使命一开始,便遭到了覆灭性的挫折。# `. A# W( _- ]6 Y" N
  张骞以及使团所有成员,全部被扣留在匈奴。这一呆,就是十年的时间。' e7 n  F# a8 ?
  十年啊,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张骞一腔热血想要做一番英雄事业,但到头来,只能在寒冷的北方荒漠中,被匈奴人软禁起来,以放牧为生。但英雄的热血不会消失,只是蛰伏,只是等待时机。
% Z  R6 ^. R( n5 X$ l0 h  匈奴人很崇敬勇士。张骞武功高强,身强力大,所以匈奴人也很佩服,军臣单于也想将张骞留为己用,所以特地还挑了一个长得还算过得去的匈奴女子,嫁给张骞,几年后,他的匈奴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张骞一刻也没有忘掉自己的使命,皇帝授予他的那柄汉节,他始终精心地保存着。
3 s( o" l; x) g" e4 [- Z  时间长了,他跟匈奴人也混得很熟,又抱着自己的儿子跟匈奴人的孩子玩,所以慢慢的,那些奉命看管张骞的匈奴人,也差不多把张骞的身份也忘得一干二净了,并不把他当犯人来对待。. t; N  l% n* {' ]& b
  匈奴人对他戒备越来越松,张骞心中明白,是时侯离开了。这些年,奴仆甘父一直追随在张骞的左右,使团的一百多人,分置在不同的地方,现在可以一起逃跑的,只有少数几人了。/ v. x* g$ N- E/ n1 g& b
  到了秘密约定逃亡的那一天。深夜,帐篷中,他看了妻儿一眼,难以割舍的亲情油然而生,他将准备好的一封书信压在枕边,蹑手蹑脚地取出精心封藏的汉节,走出帐外。一会儿,马蹄声响起在辽阔的荒漠中,几个人影骑着马向西急驰。, n+ ], k+ f9 g8 Y) \2 v" U& [6 L
  十年折不断的汉节,十年抑制不住的雄心。! f- n8 o5 c, Q4 s3 M$ x
  他,仍旧是大汉帝国的使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6)) K# m* d6 \4 K9 w8 g$ X: K$ N: O' p
  ! ^' _# M# X* ?2 O% m5 @
  张骞等人一路上既要躲避匈奴的骑兵,又要面对复杂的地形与干旱缺水所带来的危险。张骞被扣押的这十年,并没有白过,他很细心地学习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何在荒漠中寻找水源,如何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准确地辨别方向。
# `) [" b4 _0 ~4 R" X; r  即使掌握了寻找水源的方法,并不意味着随处都可以寻找到水源与食物,在这种时候,顽强的意志力有时比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在饥渴交加时,戈壁滩仍然望不到尽头,脚下的路不往往前延伸,看不到人的踪迹,这种时候最容易诱惑人的事情,莫过于停下来,好好休息一番,但这只是一种奢望,在没有寻找到食物与水源之前,过早的休息,只会把死神从远方招来。
2 O- s7 m( V* [1 ~1 o  此时已经是武帝元朔元年,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爆发,匈奴的主力主要集中于漠南,在匈奴北部,兵力很少。这给张骞逃亡带来很有利的条件,张骞等人,一路上没有遇到大规模的匈奴骑兵。  ~1 J7 F6 N- ~& O
  张骞从中原带来的胡人奴仆甘父,在张骞逃亡过程中立了大功。甘父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射术高超,由于食物特别难找,猎杀动物是最重要的来源,即便如此,荒漠中的动物也非常稀少,如果发现了,一箭不能结果其性命,可能就意味着这一天的伙食没有着落。还好,甘父的射法极好,常是一箭命中,有的动物肉味鲜美,有些就很难下咽了,但有得吃总比没得吃好,饥不择食,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5 G$ |& z6 ^" M) k  F& u  除了地面上的走兽外,天上的飞禽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飞禽更难射杀,但甘父也能时不时弄一两只下来。就这样,张骞等人饱一顿饥一顿的,终过了十几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匈奴,进入西域。/ C& S6 C: D- [& N
  # v$ x0 @. w" V- T3 F' Y
  西域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意指祁连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大约包括现在的新疆与中亚。在这里,张骞也不由得对世界之广阔大吃一惊,在中国之外,还有那么多缤纷多彩的国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正向张骞打开。9 r) t; {, h" P& M8 I
  张骞到达的第一个国家是姑师(新疆吐鲁番西北)。姑师国王听说汉使前来,大吃一惊,现在汉匈战争正迅速升级,汉帝国的使节根本没有办法穿越匈奴而到达西域,怎么突然冒了个汉使呢?2 n# w2 E  H3 x
  张骞将出使的来龙去脉说予车师国王听,姑师国王听了之后非常的钦佩,便对张骞说:“月氏国距离姑师国尚且有数千里之遥,更不用说距离汉地了,而且前去月氏国,道路极为艰险,葱岭(帕米尔高原)难以逾越,必须要绕行极远的路程。我派个向导给你们,先去大宛,大宛与月氏相接,你便可以经大宛抵达月氏国了。”8 R- U: _, y- p: n
  张骞连连道谢。
5 D8 B! }" f% N  O7 t. \6 i  在向导的指引下,张骞这支人数稀少的使团沿着天山南麓向西行进,沿途经过危须、焉耆、乌垒、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捐毒等小国,张骞细心地记下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人口、国土大小、国家元首及高级官员等等,并一路上询问向导,西域其他国家的情况也一一做了解。
; M- U& g* |0 e' f! }! R( {# @  数十日后,张骞使团到达了大宛。
6 c/ N$ N+ f8 m& ?! _. ^/ ~  这时的张骞,已经对西域的大体情况了然于胸了。" v" y- P9 ~3 a/ j6 N
  8 q# L2 T5 M6 z3 }& B1 o0 X
  大宛国的位置,约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交界地带,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盆地,叫费尔干纳盆地,这可以说是西域的一块风水宝地。跟西域很多国家不同,大宛基本上不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是以农耕业为主,种植小麦水稻,国内有许多城镇。但是大宛国的男子仍然擅长骑射,这里可是出产良马的地方。- z% ~! Y. y9 ~  T7 r- s' ?2 p
  张骞使团向大宛的都城慢慢行进,边走边细心留意山川地貌,风土人情。. {# O& O. E1 J9 `- P8 u4 V! B
  突然有一匹快马从身边掠过,急驰而去。
8 H' y" L9 H2 W6 ]6 E: l  “好马!”张骞不由得惊叫一声。只见这匹马四肢发达,飞奔时强劲有力、剽掠如风,尤为奇特的是,这匹马飞跑时出渗出的汗滴,竟然象殷红的血珠。% `  n' B0 V# v7 Y3 x$ a
  人们给它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汗血马。
* e% r4 J& w1 f# G  D  
8 m% m: \& I# }$ w  大宛王已经得到消息,说大汉的使节不远万里前来,非常的高兴。大宛王很早便听说汉帝国物产丰富,金银财宝多得不可胜数,一直想与汉帝国互通使节,由于相距路途遥远,没法达成心愿。正巧,汉朝的使节不请处到,大宛王岂能不兴奋。. k7 n. l: ^; y& M  V! [* e
  张骞拜见大宛王后,说:“我的任务是出使月氏国,不想中途被匈奴人扣留,现在逃了出来,希望大王派人送我们前往月氏国。我完成使命后返回国内,帝国政府一定会以丰厚的礼物相赠的。”
9 W& i" l# e3 M. E6 _- t6 O! ?  张骞果然是个机智的人,先投大宛王所好,至于帝国政府会不会送来礼物,这个张骞心里也没底。大宛王听得心中喜呵呵的,就爽快地答应了张骞的要求。" l! v5 a. X7 ~' M- a3 @
  大月氏国在大宛国的西南方,但是被高山所阻隔,道路十分难行,所以必须要先西行至康居国(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再从康居国南下抵达月氏国,路途长了许多。大宛王派遣使者与翻译随同张骞出发,先到康居国。
! U- c! O( x9 s% b" i  康居人也是属于游牧民族,康居国内沙漠广布,环境恶劣,这个国家控弦之士约有八、九万人,但是实力不强大,夹在匈奴与月氏国之间,两头称臣。
8 C. S5 d: p$ U" L  穿过康居人的地盘后,张骞使团南向行驶,进入大月氏国。
4 G, S9 L# v; C  u/ r7 x  d) \2 b  
: Q8 ?! g* I/ n& o+ I5 l  N  十年前,当张骞应征出使大月氏国时,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离中国多远。现在,经过十年的囚禁与等待,张骞终于不辱使命,到达了目的地。: T9 O% R6 A3 v( \, }7 y8 g" u5 q
  张骞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为了这一天,忍受了多少的煎熬与痛苦啊。
% p' g6 ?: g  W4 X& [+ U  一阵风拂过,鬂发飘动,扬起于张骞的眼前,他这才发现已有几丝霜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7)
7 r; b: p' r4 I) `  x9 I3 L+ T; {4 F2 p% I  : ]3 \& E' e% P7 J! f; m8 K
  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月氏国,但是他没有完成使命。: ?9 v9 \( D6 H3 ^. ^& S  M
  他的使命是联合月氏国共同对抗匈奴。
8 h5 b; P7 x: n, j" S  好了伤疤忘了疼。月氏国早已把国破家亡的旧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 W- ?7 h9 Y- W7 l* S9 }  自从月氏老国王被匈奴人砍了脑袋当作酒器之后,月氏人集体向西迁移,到了沩水(阿姆河)附近(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处),征服在居住在这里的大夏人,月氏老国王的太子被立为新的国王,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新的月氏国就在这里诞生了。# a' \/ f# K! m& {
  新的月氏国处于高原之上,外敌很少,北部的康居与南部的大夏都臣服于它,所以月氏国王也就乐不思蜀了,再也不去想着为老国王报仇的事。月氏国离匈奴很远,离汉帝国更远,所以既不担心匈奴来进攻,也不担心汉帝国来侵犯。张骞的到来,月氏国王倒是很客气,好好地款待张骞等人,但绝口不提报仇血恨的事情,这令张骞非常的失望。
% A" ]2 k$ t" r. N1 }: E' p0 A  张骞在月氏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尽力想唤起月氏国王报仇的决心,但没有任何效果。这段时间,张骞深入了解了月氏国与周边国家的情况。5 w* N) f2 d4 H, `: q8 p( m9 k7 E( j. ?
  ' r' J7 l' r% y9 l0 F# s* O
  在康居的西北部,有一个国家奄蔡,位置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的西部,咸海与里海之间的草原地带,奄蔡有十万控弦之士。9 ~$ p$ b( l# \- T# u* u
  在月氏国西部,是安息国,位置在今天的伊朗高原上,是个农耕为主的国家,并生产葡萄酒,有几百座城镇,是西域地带领土最辽阔的国家。* u$ z- Z' k$ V- _& t
  在安息国以西,还有条枝国,在今天的伊位克及阿拉伯半岛境内,条枝国受到安息国的管辖。3 j! S, C9 n9 W' u; J
  以上三个国家,张骞并没有亲自前去,但是他的描述已经非常的准确。
  M) R( Q  y) f& i- t  % w3 W7 d6 T) o% B" B
  在月氏国的南部,是大夏国。大夏国被月氏国击败后,就受月氏国的统治,这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但整个国家的居民都不喜欢打仗,首都蓝布城(今阿富汗的瓦齐拉巴德)也是一个商业中心,大夏国的居民有一百多万人。
. z9 J2 }6 C) C- B& Q6 W. ^2 C  张骞到大夏国游历了一番,在这里,他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 |0 Q+ {$ a: ]$ Y! g
  大夏国的商业发达,张骞在市场上发现了竟然有邛地的竹杖与蜀地的布料,邛与蜀都位于汉帝国的西南,怎么那里的商品竟然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大夏国呢?/ U8 Z* ^4 `! W4 Z
  张骞非常的细心,同时具备极其敏锐的判断力。邛、蜀的商品,绝对不可能通过汉帝国、再穿过匈奴人控制的河北走廊、再经过天山,绕过葱岭,途经康居、月氏而到达大夏国的。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从汉帝国的西南,一定还有另一条路可以到达大夏。1 K0 @# n3 v3 ^* B5 N$ s
  张骞一阵的兴奋,如果可以找到这一条路,就可以避免穿过匈奴人的地盘。# `+ Y5 U3 D% Q) u/ J
  经过向商人的仔细盘问,张骞弄明白,这此来自邛、蜀的商品,是从大夏国东南的身毒国(即印度)转送过来的。张骞判断,身毒国一定与汉帝国的西南相距不远,这意味着,从中国的西南,可以打通一路南方通道,穿过身毒国,直抵西域的月氏国、大夏国。
8 h" t. [3 u9 r% O  张骞的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导致了后来汉帝国在西南的开疆拓土,这是张骞的伟大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8)
8 w" B6 h7 R# h/ S& R  - R. ~4 |! I+ T9 T: k
  由于月氏王国无心与汉帝国联合共同打击匈奴,张骞决定启程回国。8 |( u: X# L( f, R3 y
  月氏国王礼送张骞的大汉使团。
" C& a7 ^9 \' e9 L, R  公元前一二七年,张骞从月氏国出发,他没有按原路返回,他想了解更多的西域的情况,因而选择了一条极为艰难的归途:穿越葱岭,即帕米尔高原。6 E: ?) P, A$ x
  帕米尔高原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海拔高度仅次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峰广布。经历了一年多西域游历后的张骞,已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地理专家了,虽然行程极其艰苦,但最终还是安全是穿越了葱岭,进入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
; F. N1 B8 r1 H) r- u  在天山南侧,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在沙漠边缘的绿州地带,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小国家。
8 Y" O+ L: |6 A( f  张骞手持汉节,沿途经过莎车、皮山、于阗、扜弥、精绝、且来、扜泥,一路无阻,这些小国家都知道大汉帝国是个超级强国,所以对张骞等人是礼待有加。张骞入西域时,走的是塔里木盆地的北线,出西域时,走的是塔里木盆地的南线。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张骞基本上是走遍了。
% b# l" k- G6 ?5 e0 q; }' Q  张骞有一点遗憾,天山以北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他没有去,这个国家是乌孙。不过他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基本了解了乌孙国的大概情况,为日后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2 e/ s8 j8 p' Z, W/ P% F5 U2 y
  $ U/ |7 q1 u) C- G
  张骞一行人走到了西域的东部接近匈奴人的地域了。9 D& f: L* |& @" @' K1 ?
  一个最严峻的问题摆在张骞面前:如何穿过匈奴人的地盘,安全返回国内?+ b2 K7 I5 E" J! T! X; s
  要强行穿过河西走廊,势必会落入匈奴人之手。如果不走河西走廊,那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了:翻越青藏高原!  [' T/ N5 g4 {1 a* ]" t; z
  祁连山的北侧是河西走廊,南侧是青藏高原,必须要沿祁连山的南麓行进,才可以避开匈奴人。
( S  |/ P  Y. u. X  这条道路,仍然凶险万分!3 N- w; Q% C$ w$ Q4 Q( ^
  不仅要面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挑战,而且还要面对高原上剽悍的羌人。此时的羌人地盘与匈奴的河西走廊相接,由于匈奴极强盛,羌人臣服于匈奴。  D0 G1 ^- e  @7 W( e  M
  张骞翻过阿尔金山,进入青藏高原,准备顺祁连山南缘返回汉国。0 h% I& w( a. b/ D3 S- o  J6 k# }9 N2 Y
  
2 k3 Y" ?1 \& R! I) t  X  不幸又一次降临。  l: v4 c1 S' E, ^+ B0 a
  张骞这个小使团被高原上的羌人发现了,被缴械扣押,羌人将张骞等人交给匈奴。张骞第二次落入匈奴人的手中。
5 u& W1 r. o; }3 L  张骞超人的意志与非凡的胆量,使军臣单于大为赞赏。匈奴是一个敬重勇士的民族,而张骞更是智勇双全,所以军臣单于既不想让张骞死,也不想让张骞走,再次将他软禁起来,让他与匈奴老婆和儿子团聚。) e! S, z4 Y8 H* x/ E$ |8 N1 v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张骞历经劫难后,与家人团聚,多少使他感到一些安慰,但他仍然是大汉的使节,他必须要回国,向天子复命,所以他要耐心地等待时机。
& x  f- D- Y9 d1 @: z2 f2 g  一年多后,匈奴政局风云突变,又给张骞提供一次千载难逢的逃亡机会。
+ N& n# r4 V& J% d  n, O" {  
8 _. n" M' s7 N/ Q7 Z% L: H5 q2 I  公元前一二六年,军臣单于去世,引发了匈奴国内的政变。
7 k5 H- K( }3 ~( @+ V3 Q6 G  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趁机拥兵自重,自立为单于,并发兵攻打太子于单,匈奴内战爆发。
; ^1 \2 x# I. R; K# L  在匈奴军队中,分裂为拥护伊稚斜与拥护太子于单两派,两股敌对势力交火,这种紧急关头时,谁会去留意还有一个被软禁着的大汉使节张骞呢?+ T! ?2 @  z3 Y- X, }
  此时不逃,更待何时?
6 a5 M5 W! k  I5 a+ c9 h2 w$ Z  这一次,张骞没有抛下妻儿,即便妻子是匈奴人,儿子是混血儿,但都是自己的亲人啊,没有他们,这十几年的漫漫囚徒生涯,会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啊。4 o2 m! P1 C/ W8 e) q9 J
  忠诚的奴仆甘父仍然追随在张骞的左右,与张骞全家一起奔上逃亡之路。这个时机太好了,伊稚斜忙于清除太子于单的势力,哪有空闲去理会一个汉国使节逃跑这种小事。  P+ e: ^* F( I
  张骞逃跑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一件彻底改变历史的大事,其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是任何一个人所无法想象的。张骞绝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幅活地图,标注着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与国情;他是中国眺望世界的一个窗口,使大汉帝国了解了一片广阔未知的土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中国扩张版图的跳板,是古代最重要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最伟大的开拓者,张骞之前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张骞之后的中国,是世界性的中国。
1 l8 {" ?; B$ h$ {  从此,中国的势力介入西域。
) ]8 ~6 I+ ?8 A( c: Z9 \5 V  此后两百多年,凭借强大的国力与对西域的掌控,匈奴人除了归降之外,在中亚无立足之地,被迫西迁。
% H) r8 x% b2 M/ G  \7 q  五百多年后,西迁的匈奴人横扫欧洲。
7 g+ Q, q1 A3 r$ P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骞改变了中国历史,中国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9)
6 m  Q- }( |; [3 t  
& O7 l6 c2 \1 ^- h  二、断臂计划, \" P) K" l+ w5 z4 R( o
  ( U5 q# Q' V, s- o8 x
  十三年前,以张骞为首的一百三十人的使团出发之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所有人对张骞的返回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但是十三年过去了,张骞奇迹般地返回了,只是一百三十人的使团,最后返回的竟然只有张骞与甘父二人。
4 n- S, W% @# m$ p  十三年啊,张骞遭遇了被捕、囚禁、逃亡、再被捕、再囚禁、再逃亡的生涯,在他第一次逃往西域的过程中,除了一把汉节,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而且西域诸国又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然而张骞以强大的汉帝国为后盾,凭借自己的镇定、果敢、机智,浑身透着凛然不可侵的汉帝国使者的威严,令西域诸国君无不望而生畏,这是个天才的外交家。" O& T, C7 J. }8 J3 n' j3 L, B
  武帝刘彻听了张骞梦幻般的出使经历,大为赞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1 \. _' ]: C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人才或多或少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武帝刘彻。张骞的伟大,与刘彻的英明是分不开的,换成其他的皇帝,很可能饶有风趣地听完张骞的故事后,一赞了之,根本不会去细想张骞西域的见闻,对国家有何深远的意义。) x9 d5 b/ w' U: ~- {( U5 y: l
  雄才大略的刘彻,敏锐地意识到,张骞带回的情报,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2 E& K8 q  Z( {& D% e6 D6 ]
  
! B; i$ i' b% h+ a5 U+ i  此时,霍去病还未发动河西之战,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仍然控制在匈奴人手中。+ b! I4 h* M  L* B6 \
  刘彻根据张骞所提供的信息,从中国的西南,可以经过身毒(印度)而达到大夏、月氏、康居、大宛这些西域的国家。刘彻下定决心,要打通西南的交通线。
. K3 F# e! r$ k+ b  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命令张骞主持打通西南线,张骞派遣使者分四路出发,深入一千多里,但遇到西南夷族的阻挠以及西南崇山峻岭以及热带丛林的阻挡,最后这次打通西南夷无果而终。) }* M+ m, J5 _
  西南交通线未能打通,使汉武帝下决心打通西北交通线河西走廊。# o% I( n  ]+ V! s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两次横扫河西走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并迫使浑邪王投降汉帝国,将河西走廊拱手相让。
! u( f5 u2 B3 E% E1 M1 n  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敞开了。6 n6 ~7 C( u5 Y7 `8 }. c/ I
  6 h' [. Z: g- _- D
  张骞除了是一名外交家与探险家之外,他还两次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 X% H9 \) [' f& n5 B' T) K8 A8 E
  第一次是元朔六年(前123年),追随卫青北伐匈奴,张骞在匈奴呆的时间很长,对于大漠的地质、水文十分了解,当卫青大军陷入缺水的窘境时,张骞挺身而出,经过细心的勘探,终于寻找到了大量的水源。
% p) N( V( z! T+ u7 e; ~  战后,张骞由于寻找水源有功,以及出使西域的的惊人勋绩,被封为博望侯。: M5 C, P& ?) I; g" r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与李广率军从右北平出发,征讨匈奴左贤王,这次张骞作为独挡一面的将领,表现不怎么样,行军迟缓,致使先锋李广陷入匈奴军队的重围。战后张骞被判死刑,赎为庶民。  @* a+ J. t8 C7 U0 G' n
  张骞在军事上蹩脚的表现,无损于他探险绝域的天才。
& V/ Q$ U+ q/ L3 i  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y3 K; C0 \2 D. x
  ( U, `4 \+ w- P( E% N- F! l
  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大路被打开。2 _$ C7 q$ q0 n: r- e4 S9 v
  漠北决战的伟大胜利,使得匈奴远遁北方,漠南无王庭。汉匈战争的焦点,便转向了匈奴人控制的西域地区。* v6 s) W& _% P+ S! d, X1 C
  张骞的机会来了。. k" p7 R* [: \, ~
  此时的张骞已经是一介平民,但是志在经略四方的武帝刘彻,多次召见张骞,向张骞询问有关西域的情况。% i" L+ K- y/ _) O0 W
  张骞向汉武帝提出一项宏大的战略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是:与西域的强国乌孙结盟,汉帝国强势介入西域,并最终控制西域,斩断匈奴的右臂。
! M6 H2 |( s! \# J1 L- }1 [) k  张骞这一高瞻远瞩的“断匈奴右臂”计划,完全可以媲美于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二战中的“曼斯坦因计划”,可以列为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战略谋划。0 B8 _* h3 M2 u. X/ G" o' H9 @
  
( S1 _6 G/ l7 X" W% K  为什么选择乌孙国呢?9 j" s0 C9 F0 T9 t0 U
  这里必须要说说乌孙国的情况。乌孙国是当时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国王叫昆莫,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 a! E" h0 k4 {# j# T* X9 R" y  昆莫的父亲原本是匈奴西部一个小国的国王,后来这个小国遭到匈奴人的入侵,匈奴人杀死了昆莫的父亲,同时也吞并了他的国家。这时昆莫刚出生不久,国破家亡,尚在襁褓中的他,被遗弃在荒野上。这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鸟儿叼来食物喂养这个婴儿,野狼用乳汁哺养他(活脱脱是罗马城建立者罗慕洛故事的翻版)。) O9 F2 r) X$ D  h: O7 n
  匈奴老上单于对此感得非常奇怪,认为他是一个神,就将他带回匈奴抚养成人。昆莫长大后,非常的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老上单于就把昆莫父亲故国的臣民交给他,让他守卫匈奴的西线。昆莫慢慢了解自己的身世后,立志要为父亲报仇血恨,并秘密训练自己军队,控弦之士达几万人之多。
; B# |* U1 G" j9 U$ Y3 u  公元前161年,老上单于去世。昆莫率领他的部下,宣布脱离匈奴,迁徒到天山的北麓,并征服了这里的一些小国,建立乌孙国,并迅速崛起成为西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匈奴军臣单于派出大军,企图剿灭乌孙国,但竟然屡屡被乌孙军队挫败,这时匈奴人想起了昆莫小时侯被禽兽喂养的神话,认为昆莫是一个神,所以也不敢冒然侵犯。
" w. ^9 F6 U! u7 a4 f( s  正因为乌孙国独立于匈奴的势力之外,所以张骞要斩断匈奴的右臂,首先必须要与乌孙国结盟,在匈奴人背后插上一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5 16:30 , Processed in 0.0330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