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26 2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甘露之变:大明宫成了屠宰场(1)1 K! u4 R: Z3 d2 M5 L; L+ q" [
' a% R) A7 s0 q 其实这一切本来不会发生。
" r: h/ m% O% O8 h- {3 i- X 其实天子李昂和他的皇党本来已经胜利在望。9 Y3 z. y* Z) C) X0 D
可皇党内部的某个重要人物却在这个冬天的某个午后,忽然生出了某个念头,从而导致了计划的流产和灾难的发生。
: c7 m9 X! ~, w 这个人就是李训。
! V, M6 m N8 W0 X 就在郑注紧锣密鼓地筹划这个诛杀阉党的行动时,一个念头不由分说地跳进了李训的脑海——假如这次行动获得成功,那么郑注就会当之无愧地成为帝国的功臣,成为天子最感激的人。 `8 u0 |- O* I' ~- K* C5 T* x
甚至可能成为最得宠的人。
! z. N9 h/ Q% x3 B1 e 李训能眼睁睁看着郑注抢这份首功吗?7 a- E, e4 ~+ i, U% ]: I$ P, P$ b
当然不能。
9 m" U) q8 y; t: n x 一栖不两雄。权力的塔尖上容不下两个同样野心勃勃的人。如果朋党和阉党全部被清除干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必然是这两个人的巅峰对决。
7 ?$ [ p0 _% B; c1 ~. z5 ~- [( Y 所以李训不得不居安思危。不得不未雨绸缪。不得不——先下手为强!8 _7 D, I% x) }9 n2 s0 u
就在这样的念头急剧飞转的电光石火之间,另一个计划已经在李训的脑海中悄然浮现——必须赶在王守澄的葬礼举行之前,寻找机会把阉党全部做掉,继而把郑注也一块做掉!
; M% _3 B3 C" E: ~3 F( e 只有如此,李训在未来的岁月里才能在宰相的位子上岿然不动、高枕无忧。
9 `" _1 `* G4 v. n! u+ ^, h# y7 y1 M2 V 心意已决,李训立刻召集自己的心腹:宰相舒元舆、左金吾大将军韩约、河东节度使王璠、邠宁节度使郭行余、京兆少尹罗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等人商讨具体的行动计划。1 Y+ l+ a+ o: W1 w: R
计划很快就出笼了。/ ~8 a, i7 B( n4 s7 M1 @7 L
行动时间定在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比郑注的原计划整整提前了六天。
6 ~9 F6 ]) C* I4 q4 g) x& H3 ^ 对此,天子李昂和郑注等人全都一无所知。
, s; e' m8 r- D' {2 P" Z7 h. N# M * A( ~9 r5 W6 b3 z2 z
我们不知道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这天长安的天气究竟怎样。, {, i0 X/ B: e! I/ D) g
是艳阳高照、碧空如洗,还是阴霾漫卷、北风凛冽?!4 m8 T. z+ Z: Z
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H- A! Z- L& p# R& X7 k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一天的大明宫将会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p) {" t8 s9 `4 w5 F$ y5 H; H! c
并因此被载入史册。
( v Z8 E, s, G, W 天刚蒙蒙亮,唐文宗李昂就已经来到了大明宫的紫宸殿。4 t+ `9 l' i3 q; T
朝会像往常一样按时开始。百官站定了班次,只等着金吾将军一如平日那样高声奏报:“左右厢房内外平安”,然后百官就可以奏事了。 G+ i4 R2 |4 R6 B% u
可是,这天早朝,左金吾大将军韩约进入大殿的时候报的却不是平安。4 K6 N/ Z- c7 [! u8 |
而是祥瑞。- A3 d. a1 h& t* n* W) `+ Z
满朝文武清晰地听见韩约用一种激动的声音向天子奏称:“左金吾听事(办公厅)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夜天降甘露,臣已递上‘门奏’!”(夜间宫门紧闭,凡有紧急奏章皆从门缝投入,称为“门奏”)。 韩约说完,三拜九叩向天子道贺。李训和舒元舆当即出列,率领百官一起向文宗祝贺。
4 x% I% A6 g7 M; {7 G( w) r2 B5 L 天降甘露,象征着天下太平。这是多么大的一件喜事啊!李训和舒元舆随即邀请皇上前往观赏,以领受天赐的吉祥。
2 ^( p) `$ g: M4 J6 Y& t 文宗李昂也感到异常惊喜。连老天爷都忍不住降下了祥瑞,这足以证明太平盛世已经指日可待了。+ Z/ t/ `8 h% `) p6 I' f3 O" f2 a
于是百官依次退下,来到含元殿内重新站定。一个时辰后,天子李昂乘坐銮轿出了紫宸门,登上了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先去“左仗”(位于含元殿左侧的左金吾办公厅)查看。许久之后,李训和舒元舆等人才回来向天子奏报:“臣已经和众人查验了,恐怕不是真的甘露,应暂缓对外宣布,以免天下百姓争相道贺。”! a$ k- X4 @; v9 v5 k9 X, b$ ?2 Y
“怎么会这样?!”李昂闻言,不禁大为懊丧,回头命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带着宦官们去重新查看。仇士良等人随即走出了含元殿。 j5 v. f+ p8 h2 b- q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李训和舒元舆对视一眼,立刻传召河东节度使王璠和邠宁节度使郭行余上殿听旨。9 E8 q5 @& y+ }
按原定计划,王璠和郭行余各带着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等候在丹凤门(大明宫正门)外,一等李训宣旨,他们要即刻带兵进入大明宫,与金吾卫里应外合诛杀宦官。可不知道为什么,只有王璠带着他的河东兵进来了,郭行余却是单枪匹马,邠宁兵一个也没有随他入宫。
( m, r0 D& N/ x: M8 l. I7 N( I 计划开始走样了。
6 f7 F0 _* l4 p# b 李训感到了一丝不安。3 S7 e4 ~+ Y# F& b/ f) {" a: z
更让李训不安的是:没带兵的郭行余前来殿下听宣了,而带着兵的王璠却脸色苍白、双脚打颤地远远站着,一步也不敢靠近含元殿。2 A z5 R3 k& p2 {& Q! R
看来王璠和郭行余是靠不住了。李训忧心忡忡地想。
# ]/ [0 k. ` z3 I. i: n+ k7 e: G 一切只能看韩约的了。
# F: c0 T4 [6 b) ~2 m7 c
/ z. l' k5 w+ x, v 此刻,含元殿左侧的金吾卫衙门内,宦官仇士良没有看见传说中那晶莹剔透的甘露,只看见了韩约那苍白如纸的脸上一颗颗滚圆的汗珠。 p) h- a0 z" ]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大冬天的早晨,这个左金吾大将军竟然会大汗淋漓呢?!- j5 V) N0 ], ~$ N2 i0 [( @
仇士良满腹狐疑地盯着韩约问:“将军这是怎么了?”
; c; O x/ M8 ]2 l3 V4 o 话音刚落,一阵穿堂风吹过,吹起了厅堂后侧的帐幕,仇士良无意中瞥见了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
8 J4 G$ D S/ I2 a9 F" M$ h 那是兵器。
/ U& S' A ^( L2 e8 B 随着帐幕的晃动,仇士良还听见了一些声音。
: {2 J; @0 } q 那是兵器相互撞击发出的铿锵之声。4 O3 V4 y+ x- j3 i5 M
什么也不用再问了,仇士良和宦官们猛然掉头就往外跑。跑到门口时,守卫正准备关闭大门,仇士良高声怒斥,守卫一紧张,门栓怎么也插不上。仇士良等人冲出金吾卫,第一时间跑回皇帝身边,奏称宫中已发生事变。
; L% h2 q3 T1 @5 e 全乱了。
. D& h6 T" R$ o, C' D8 a 计划全乱套了。李训知道,此时此刻,谁能把天子攥在手里,谁就能掌控整个大明宫的局势。他立刻呼叫殿外的金吾卫士兵:“快上殿保卫皇上,每人赏钱百缗!”
+ T8 d: H& m2 G$ L$ u+ B7 ^$ y; c 仇士良当然不会让天子落入李训之手,马上对文宗说:“情况紧急,请皇上立刻回宫!”旋即把文宗扶上銮轿,和手下宦官拥着皇帝冲出含元殿,向北飞奔。李训抓住轿杆,情急大喊:“臣还有大事要奏,陛下不可回宫!”
! m& n3 e% Q/ Z6 J8 C 此时,京兆少尹罗立言带着三百多名京畿卫戍部队从东面杀了进来,御史中丞李孝本也带着两百多名手下从西边冲过来,都是来增援李训的。他们冲进含元殿,对着那些未及逃离的宦官挥刀便砍,顷刻间便有十余人倒在血泊中,哀叫声此起彼伏。
q* c T W( [4 b# z 天子的銮轿在宦官们的簇拥下摇摇晃晃地跑到了宣政门。李训仍旧一路死死抓着轿杆,不停地叫天子落轿。早已吓得失魂落魄的文宗李昂又惊又怒地喝令他住口。仇士良的手下宦官郗志荣一见皇帝发话,冲上去对着李训当胸一拳,将他打倒在地。还没等李训爬起来,銮轿已经进了宣政门,宫门立刻紧闭。宦官们知道自己安全了,齐声高呼万岁。
: I( k* H0 v! P 此刻,宫中的文武百官早已各自逃命、作鸟兽散。李训知道这次行动彻底失败了,急忙换上随从人员所穿的绿色低品秩官服,骑马奔驰出宫,一路大声抱怨:“我犯了什么罪,要被贬谪出京!”籍此掩人耳目。果然,各宫门守卫一路放行,没人怀疑他。
1 I/ g0 m% m2 Y' e5 Z* C 经此变故,仇士良已经意识到李训等人要对付的就是他们宦官,而幕后主使很可能就是天子本人。仇士良死死地盯着文宗李昂,忍不住破口大骂。
3 k( z! D: o9 ?$ u' q4 x- f- E+ d 天子浑身颤栗,无言以对。- n* P. N$ k" j, C- k
这一刻,堂堂大唐帝国的天子在宦官面前几乎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一样把头深深地耷拉了下去。
3 \, V/ {" _9 E! [, I# q 而此刻的宦官仇士良却居然有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抓获小偷的快感。! z, T s! I- ?- D A) s
天子惭悚不已、愧悔难当。; t" ]7 w y, Q6 F
而宦官正义凛然、理直气壮。. y7 X$ f: K. j, l: {% G
我们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倒错。反正从这一刻起,直到生命终结,唐文宗李昂再也没有在宦官面前抬起头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