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如今已经是退出了舞台,成了博物馆里的东西,联合国倒善解人意,一早就为它贴上遗产标签,据说美国的航天飞机送上太空一些地球的声音,里面赫然有昆曲。以后也许真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中国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成建制的昆曲剧团。南昆苦苦支撑,北昆全军覆没。演员奇缺,没有固定舞台,亦不能保障日常演出,景况非常的可怜。昆曲之衰亡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多问一句,其衰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f3 J# m7 l' ]0 \% j8 a& V
; \( T9 m. d3 n" X/ L5 x
按道理说,昆曲很美,不仅一些老观众喜欢,就是在大学里也有一些研究生痴迷此道。对昆曲大家是众口一词:他很高雅。我们一向以为低俗的东西是快餐文化,来得快去得快。那高雅的东西怎么也不行呢?即便在民族传统统统不景气的今天,京剧相声还不时出现火爆的局面,昆曲为什么就那么的不堪?如果说文革对于京剧是一次灾难,灾难之后复员不易,那么昆曲则和文革没什么大关系。解放后,北昆虽还有一批老演员像侯永奎那一代人,但也是灯枯油尽;南昆更是人员不整,俞振飞也得搭着京剧班生活。从一解放,昆曲就被放在被抢救的地位了。老舍的一个《十五贯》被称为是救了一个剧种。你想想?如今细忉,昆曲居然从清末就开始不景气了。为什么?9 V9 h( A4 N7 J" R
) I5 L- w/ w: G/ R ~
当然,京剧的冲击是重要的一个。那为什么昆曲会败于京剧呢?答案是京剧雅俗共赏,昆曲曲高和寡;京剧来自民间,昆曲盛于宫廷。尽管,我们都曾经自我安慰,高雅的东西都是容易被冷落的,但冷落到如此的局面似乎也是不应该。在昆曲快灭绝的今天,我突然想到,昆曲本身的雅,是不是也出了毛病了呢?我以为是有毛病的。昆曲过分趋雅,导致剧本创作就难以为继。现在再有人发扬昆曲,但您也只是复排《牡丹亭》,《桃花扇》,我还没看见有谁写个新传奇剧本来的。据说,俞平伯他们曾经写过新曲,但那个是在小范围的自娱自乐的东西。试想一个剧种却无法继续创作,那这东西肯定没有生命力。如果,我们降低要求,改编一些老戏,或者写些个不太雅而故事性强的剧本不是很好吗?象老舍那样。呵!这是一个怪圈,人们早有思维定式,你不象《牡丹亭》,就不是昆曲。奈何!!
, W: T& I. E, l2 U+ y
( y! D3 ?' S+ M" d同时因为昆曲太雅,导致它的表演能力也下降,昆曲现在只能反映戏剧冲突不强烈的生旦对戏的题材。其实,历史上的昆曲不是这样,也是生旦净丑具全,丑的地位尤其突出,但因为大部分剧失传,它的表现力就越来越差。反倒是昆曲失传的东西在京剧里都拾起来了。六月雪,西厢记,鲁斋郎,京剧照样唱,昆曲居然就没有了。7 D, x/ ?' X; Z
0 o* e( z' n/ _7 K/ p, q K1 J/ w
也有人说,昆曲的声腔太连贯,伴奏太复杂,也是导致他衰亡的原因。我倒觉得那不是主要的原因。连贯的东西听惯了也不错,伴奏啊,梅博士改革以后,京剧也提六场通透,也是很复杂。我以为关键在于,一切戏剧都不能趋雅,雅的过分了,就意味着灭亡。昆曲因为雅灭亡于京剧前,人们哀之,京剧如果也步昆曲后尘,后人亦复哀后人也。
1 H' d) E( X/ ^, j7 z
3 R/ }) n; m4 S( U3 p- _5 R/ X最近,白先勇有昆曲青春版问世,京剧节也上演桃花扇,但都是老版的,演员以七十岁为起点。吾呼!!!
% p. ]# {" H E. K5 V
0 Q" v2 ]* W6 L& T1 ^) V
k# c0 U, U" y# y; t3 h* u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28079 " [0 K" @% |7 O& u' g# N
5 I8 B' t# r+ g+ {; [* e(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