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1|回复: 0

历代四川医人钩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 14: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11-26 15:10:15 冯汉镛 四川在医学上,一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蒸蒸日上,各领风骚,名医之多,如过江之鲫。但由于典籍在历史上有“五厄”,文献亡佚过半,故昔日门庭若市之名医,而流芳泽于世者,迄今不过千百中之一二人而已。四川大学同事李祖桓先生,于50年代,从事方志研究,对四川各州、府、县志书中所载医人事迹,详加收罗,并予整理。80年代时,彼以民主同盟成员身分,将此整理稿件,参加民盟展出,颇获好评。继而李君又受聘于四川省通志委员会,即拟将此稿交委员会出版。讨论未竞,而陈先赋等<四川医林人物>问世,不谋而合,誉为双美,亦不为过。然李稿遂因而湮没。 李稿,陈书部网罗丰富,得历代蜀医二干余人,其问有李未收陈收者,有陈未收而李备者,虽互有缺略,亦足见辑录之难。两书稿我都翻阅过,觉得还有钩沉的必要,尤其未从原始资料取材,而靠转引得来的医人,也间有失真的地方,更不能忽视,所以我才写出这篇文章,以补其不足。 1.丁季回 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即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者颇多,遂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是药沾唇,疾无不差。此药带之入山,能避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雄黄丸方: 雄黄 雌黄 曾青 鬼臼 真珠 丹砂 虎头骨 桔梗 白术 女青 芎■ 白芷 鬼督 邮 芜黄 鬼箭羽 黎芦 菖蒲 皂英各乙 两。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及时疫,吞如梧子大一丸,烧一弹丸户内(《千金备急要方)卷9) 2.巴郡太守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右三味,随时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服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一本云,夏三月不服(前书替21)。 3.进同 高子良服柏叶法,采无时,以叶切置甑中令满,复盆,甑著釜上蒸之三石水顷。久久益善,蒸讫,水淋百余过讫,阴干。若不淋者,蒸讫便阴干,服一合后食。日三服,势力少稍增。从一合始,至一升。令人长生益气,可辟谷不饥以备厄。还山隐无谷。昔庞伯宁,严君平,赵德风,唐公房等,修道佐时也。世遭饥运,避世隐峨眉山中,饥穷欲死,适与仙人高子良,五马都相遭,以此告之,皆如其言,尽共服之,卒赖其力,皆度厄,后以告道士进同,得方,遂共记之(<千金翼方>卷13) 4.勾度 峨眉人,与孙思貌隐于青莲峰下,孙授以黄白之术,辞不受,愿易治病之方以济世(<舆地纪胜>卷146) 5.沈羲 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治百姓(<太平广记>卷5引<神仙传>)。 6.茹子颜 吴人茹子颜以明经为双流尉,颇有才识,善医方,由是朝贤多识之(<广记>卷332引<纪闻>)。 7.粱师亮 起家任唐朝左春坊别敦医生,以万岁通天元年二月。终于益州蜀县(<金石萃编>卷62)。 8.孟斧 痈医孟斧,昭宋时尝以方药入侍,唐末窜居蜀中,以其熟于宫室,故治居宅,法度奇雅(<清异录>)。 9.吕延昌 吕延昌久处烟萝,深精药饵,方专业于茸理,敢企业于宠荣(<广成集>卷2<谢恩赐阳平山吕延昌紫衣表>)。 10.许寂 寂四明道士,入蜀官至尚书,施药治人,多获康宁,自是蜀人无夭枉(<元和纪用经·序>)。 11.戴宁古 <圣济总录>卷185说:昔道士戴宁古,于城市中遇一醉人,召饮讫,送一诗“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部漫说,惟有斑龙骨顶上珠,可补玉堂关下血”。约九月于峨眉山相见。宁古如期而往,果于太虚岩下见之,授以修养之术,曰:“子气血动荡,虚且竭臭,宜先服麇角丸,使气血有补,”按麋角丸,<本草纲目>作斑龙丸,方名虽不同,而用药基本一致。已详述于<四川中医药方面的历史成就>文中,兹不赘。 12.锺大夫,知命丹效。原注:成都觉性院,有僧台此药卖之,人多服也(<北梦琐言>卷10)。 13.郑荣 荣在壁州,遇异人投以医术能愈人风疾,皆刺血和饼饵食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2及〈宋史方技传>)。 14.鲜于氏 眉州鲜于氏因合药,碾一蝙蝠为末,及合剂有数小蝠团聚于上,目皆未开,盖识母气而来也,一家为之堕泪(<昨非庵日纂>)。 按<东斋纪事>卷4称:蜀人鲜于惟几名享,多学 能棋,又善医,为人自强,人称鲜于第一,疑眉州合药 出售的鲜于氏,即其后代。 15.郝二 灵池县洛带村民郝二者,不记名,尝说其父祖以医卜为业(<茅亭客话)卷8)。 16.刘翁来 《夷坚辛志>卷上称成都有医者刘翁来,其余事涉怪异不录。 17.曹孝忠 曹以医事得幸,政和宣和问,其子以翰林医官换武官,俄又换之,遂除馆职,初蜀人谓病风为云……馆中会,语及宸翰,或谓曹氏子:“计公家富有云汉之章也。”曹忽大怒云:“尔便云汉。”坐中皆罔然,而曹肆骂不已(<老学庵笔记>卷3)。 [按]文献无称曹为蜀人者,而曹氏子忌讳蜀中方言,必有一定原故,或曹曾长时间居在蜀,或者其祖籍为蜀人,因而才会对蜀中土语,忌讳得这样历害。 18.张锐 他是<鸡峰普济方>和<鸡峰备急方>作者,<名医类案>称他曾任成州团练使。居郑州,未著其籍贯,惟刘肪<幼幼新书>卷40说他是“蜀医”,<夷坚乙志>谓张在“绍兴中入蜀”。张锐在宋,是医术高超,医名甚著,在入蜀之前,已口碑在道。<图书集成·艺术典>528卷载其治验:“慕容彦逢为起居舍人时,母夫人病,亦召锐于郑,至则死矣。时方暑,锐欲入视,慕容不忍,意其欲求钱,乃曰:道路之费,当悉奉赏,不烦入也。锐曰:伤寒法,有一昼夜复生者,何惜一视。不得已,延入,锐揭面帛视,呼仵作匠语之,若尝见暑月而死者,面包赤乎?曰无。口开乎?曰无。然则汗不出而厥耳,不死也。无极殓,趋出取药,命以水二升煮其半,灌病者,戒曰:善守之,至夜半大泻,则活矣。锐舍于外馆。夜半时,守病者觉有声勃勃然,遗屎已满席,出秽恶物斗余,全家尽喜,敲门呼锐。锐应曰:今日体困不能起,然亦不必起,明日方可进药也。天且明,径命驾归郑,慕容诣其室,但留平胃散一帖而已。母服之,数日良愈。 张的这一治验,诊断与方药俱备,较扁鹊治虢太子之厥,不仅毫不逊色,还留下了诊断依据,使后世有所取法。诚为可贵,至于留平胃散一帖以善后,若从温病派角度看,恐不及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定风珠方之完美。此乃医学发展使然,不足以为张病。 除上一治验外,他如张治蔡京的孙媳孕娠伤寒,也是精妙绝伦的。<夷坚乙志>卷10说:“蔡鲁公之孙媳有孕,及期而病,国医皆以为阳症伤寒,惧胎之坠,不敢投凉剂。鲁公密詹邀锐来。锐曰:儿处胞十月,将生矣。何药之能败,如常法与药,且使倍服,半日儿生,病亦如失,明日大泄不止,而喉痹不入食。众医交指其疵,且曰:二疾如冰炭,又产蓐甫尔,虽扁鹊复生,无治理矣。锐曰:勿庸忧,将使即日愈,取药数十粒,使吞之,咽喉即平,泄即止。逮满月,鲁公开筵,自诸子诸孙及女妇甥婿合六十人,请锐为客,亲酌酒为寿。曰:君之术通神,吾不敢知,敢问一药治两疾何也。锐曰:此于经义无所载,特以意处之,乃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耳。方喉闭不通,非至寒药不能用,既已下咽,则消释无余,其得至腹中者,故一服而两疾愈”。这真是神乎其技,为蜀医生色不少,不过我以为用紫雪给产妇服,似乎太寒凉,如采用外治,用吴茱萸贴足心以引热下行治喉痹,或仿<理瀹骈文>所载各种外治喉痹之法,施于临床,效果并不会稍差,而且不会留下后遗症。 说到这里,我要说几句题外的话。从上引资料中,一刚谓国医不敢投凉剂,再则谓“众医交指其疵”。他们自己不能治病,对别人治愈了,出现后遗症时,又众口铄金,“交指其疵”。所作所为,纯是不顾是非,毫无正义感的帮派行为,这些人在学术上不能有所建树,当别人存建树时,就肆口诋毁,此风决不可长,否则只能阻碍医学的进展。 锐在绢兴中,因宋金争战,<夷坚志>说他流落入蜀。适逢川中军队将领吴壬介患病,众人不能治,而当时朝廷要依靠吴氏捍卫四川安危,于是就诏令成都守胡世将访蜀善医者,治疗吴疾(见<三朝北盟会编>卷196)。才邀请了张锐前往医治。这一治验,誉为出神入化,毫不为过,按<夷坚志补>卷18说: 吴少师在关外,尝得疾,数月间,肌肉消瘦,饮食 下咽时,腹中如万虫攒攻,且痒且痛,皆以为劳病也。 有张锐音,名医,时在成都,吴驿召之,既至切脉, 戒曰:明旦且忍饥,勿啖一物,俟锐来为之计。旦而 往,天方副暑,自请选健卒趋往十里外,行路上黄土取 一盘来,令厨人旋治面,时将午,乃得食,才放箸,取 土者适至,于是投温酒二升,出药百粒,进饮之,觉肠 胃掣痛,几不堪忍,亟登溷。锐先密使别坎一穴。掖吴 登之,暴下如注,秽恶斗许,有马蝗千余,宛转蟠结, 其半已死矣。吴亦惫甚,扶憩榻上,移时进粥一器,三 日平复。始忆去年正以更夜出师,中途烦渴,命候兵持 马孟取水,甫入口,似有物,未及吐,已入喉矣。自此 遂得疾。锐曰:虫入人肝脾,势须孳生,常日遇食时, 则聚丹田问,吮咂精血,即游散四肢,苟知杀之而不能 尽,亦无益也。故请先枵腹以诱之,此虫喜酒,又久不 得土味,乘饥毕集,故一药而空之耳。吴大喜,厚赐之 金帛而送之归。 治水蛭入腹,江西医人刘大用则用污泥和水搅和服,污泥脏秽,根本不能服,比张用黄土和药,就差得多丁。 张所著的<鸡峰备急方>,初刻于绍兴二年,当是入蜀后,因蜀中之印刷术兴盛而灾梨问世的。另外他著的<鸡峰普济方>30卷,也有传本行世。我曾经因<鸡峰普济方>中谈到“六一泥”即“胶泥”,才写了一篇<毕升活字胶泥即六一泥考>。 张既博通医学,临床上又能立起沉疴,而为人却虚怀若谷。<夷坚乙志>卷10载:“王■叔坚问之曰:公之术,古所谓十全者几是欤?曰:未也,谨七,八耳。吾长子病诊脉察包,皆为热搬,命着承气汤欲饮之,且饮复疑,至于再三,将遂饮,有如掣吾时者,姑持杯以待,几忽发颤悸,覆绵衾至四五,始稍定。汗出如洗,明日而脱然,使吾药入口则死矣。安得为造妙!世之庸医,学方书未知万一,自以为是,吁可戒矣!” 19.王朴 <图书集成·艺术典>527卷引<歙县志>谓张扩初随庞安时学医,继得脉学于蜀医王朴。 20.古挚 字通老,济州钜野人,政和初以算学登第,授承信郎,迁成都府兵马都监,建言创惠民药局,至今不废……绍兴二十四年九月卒(<永乐大典>10309及10889引《古挚墓铭>)。 21.张炳 字明叔,史载之弟子(<图书集成·艺术典>卷527)。 22王季远 <传信适用方>称蜀人王季远传煎附子法。 23.何殿机 <朱氏集验方>载何殿机有三:(1)名复,传八生饮子,瓜砂丹,舒经丸三方。 (2)名颜,传二妙散方。(3)名企颜,传众妙丸方。 24.潜庵道人 昭觉寺僧,传有神验黑神丸方,见<四川瘴气是什么病>。 25.蒲氏 见<朱氏集验方>卷5,传方“赤获苓汤”。 26.老何 见<朱氏集验方>卷8,传方“金樱丸”。 27.许德修 见<朱氏集验方>,潼川(三台)人,传方“玉女砂”。 28.青神王氏 见<朱氏集验方>卷8,传方“椒丹”。 29.周礼 吴羲帐下提辖兼修合药局官,后被罪,押解兴元(汉中)府中军入队使唤,因吴彦食牛冻患虚惫冷病,献“益中丹”方,彦服35年,髭鬓不白。 30.何光甫 蜀中文士,传“二妙丸”治齿衄,见<朱氏集验方>。 31.黄仁锷 绵州(绵阳)典史,患眼丧明,得“灵应丸”服之遂愈,见<朱氏集验方>。 32.朱承事 顺庆(南充人)人,其家用四物汤送服驻车丸施人,治休息痢,效果甚佳。又“木香散”、“黄连散”治痢,亦系朱氏所传,见<朱氏集验方>。 33.马东元 宋涪城人,用松节浸酒,疗武惠叔患历节风,痛不可忍(<家藏经验方>)。 34.王郎 传治脾虚的麇脐丸方,见《家藏经验方>。 35.何起岩 遂宁人,尝治崔菊坡头风,并传出治头风方,见<家藏经验方>。 36.青城山老人 传服椒法,年九十而貌如中年,见<家藏经验方>。 37.葛真人 住青城山,传“秋乳丹”方,见<普济方>卷120。 38.康道丰 青城山丈人观主。传治百病炼云母法,见<普济方>卷264。 39.商熙 云安(云阳)助教,传养肾散方于忠州陈太守之子,见<普济方>卷243。 40.剑州医 宋张叔潜知剑州时,其阁下病血痢,一医用平胃散一两,入川续断末二钱,水煎服即愈。绍兴壬子,会稽时行痢疾,叔潜之子,以方传人,往往有验,小儿痢尤效,见<本草纲目>及<续名医类案>。 [按]上方我用来治腹泻,效果很好。不过有的病员为了报销,持此方前往请报销单位医生转方,多删去续断一药。殊不知此方之效,就在续断,特别提出,希予注意。 41.刘元宾 《幼幼新书>卷40说:“刘元宾字子仪,号通真子,主邵州邵阳县簿。”<图书集成·艺术典>卷527引<安福县志>谓刘为安福人。而<医籍考>引<泰定养生论>说:“蜀人通真子注王叔和脉经,已行于世,而其道未行,遂历湖、汉、江、浙、亦未有目之者,及至淮之邵伯镇,旅于僧舍,然亦无闻于人,又将顾而之他。主僧闻之曰“子若不设肆,人谁之知?市有寺屋,吾给子器具,请试为之,既而医道大行,妻子具而家产丰。一日主僧将化,召其来前,密语之。”据此知刘本蜀人,浪迹而至淮,遂为淮人。 <安福县志>载其著作有<集正历>、<横天卦图>、<神巧万全方>、<注解叔和脉诀>、<伤寒沦>、<洞天针针经>等。 42.陈氏 <针灸大成>引四川陈氏<小儿按摩经>。 43.袁坤厚 字淳古,元古益人,精医,为成都医学正,著<难经注>。 44.李岚 <涌幢小品>卷24说:“樵阳子,蜀青城人,又能已人疾”。谢毓秀<回生达宝·序>说:“有樵阳子李君岚溪荣者,又余家之外祖也。深明于医理,治人以万计,尝述<绀珠经》一书,又自著<二难宝鉴>一编,通济乎万世。” 45.峨眉山异人 <续名医类案>卷22说:王节斋为四川参政时,得心腹疾痛,医疗之,百方不差,日甚一日。闻峨眉山有道者善医,然不可致也。节斋亲至山,屏舆从,徒步诣之,道者望见即惊曰:病深矣,既坐,问生于服饵,有生用气血之物,焙制未彻者乎?曰:有之。常服补阴丸,数十余年矣,中用龟板。酒炙而入之。曰是矣。宜亟归,屈其指曰:犹可将及家也。节斋接檄归,至吴闾辄便小赤龟无数,是夜卒于舟”。[按]书称鳖与苋同食,则腹生小鳖。故有种鳖用苋之法,然是否真实,人多疑之。惟人人不愿以身犯险,是以嗜鳖者,从不同时食苋。此云服电板而腹生小龟,盖以龟有雌无雄之故。而为此论。实则龟亦有雄性,无雌雄交配,何能于腹中繁衍。因而疑其言之妄。或王节斋另有寄生虫病,被附会为腹中生龟耶! 46.田玑 <明史·马湖传>:“政统二年,泥溪土官医学正科田玑盗官藏丝钞,援永宣时例,夷有犯,听以马赎。 [按],解放前,多数人谓兄弟民族医药,仅“毕摩(巫师)”知之。然据上条,知中医早已传播于民族地区,且能考上“医学正官”,教授生徒,足见民族的医药文化,也是有水平的。 47.朱念智 天一阁藏<马湖府志>为照磨■应时与医官朱念智合刻。 48.黄士真 <琼瑶直从八法神针紫芝春谷全书>有峨眉山人黄士真序。 以上48人,皆是就手头材料随手收得,未被收入医人志者,实则漏略,岂止此数。盖蜀中医学,历来发达,以近两千年的时间,享名者岂止万人。仅以明代而论,边远如马湖(马边),就有医学正科的设置,而明<云阳府志>则记有“医学训科”。马边,云阳尚如此,比这两处繁荣的城市,一定更是名医辈出,人材之众,就可想而知。 最后我要提出一点更正。在撰述的四川医人中,有把南唐医官陈士良,误为蜀人的。导致这一错误的原故,是因文献称陈“为剑州医学助教”所致。实际上,南唐也有剑州的没置,是保大六年(948)从延平军升格的。活所在剑浦,今福建南平市。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因其名与四川剑州混淆,就改称南剑州。陈既是南唐医官,当是所属福建剑州人,而不是四川剑州人。特此纠正,以免误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1 11:14 , Processed in 0.0346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