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节雷同呀,这最令人生厌。”
8 _7 {' I5 V8 i+ N$ S2 R' N2 S , p: w+ f* U7 I) [. D4 ]* l# Q
“可是《红楼梦》中不厌其繁地写梦,《水浒传》中写了武松打虎,又写李逵打虎,《三国》中的火攻也是写了又写--虽然都是犯忌,却百读不厌--这总有其中的道理吧。”张老师问。
l9 b* ?% Z+ v 6 p0 H( D W/ }1 o/ I
“你说的这些,是似犯而未犯,貌犯而实避。避免雷同的目的无非是使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而如果能够同中见异,犯中有避,可能更能达到避免雷同的目的。例如,例如--”孟老说起自已的专业来,总是说得又快又急,直说得有些上不来气才停住。# [5 Q( @* `) x. C- `( G! U
“孟老,慢慢说,先喝口茶。”张老师也端起了茶,呷了一口。
6 `7 V+ P7 M/ k& t k2 q
5 S4 W+ Y- o. W9 ^4 w: \ 孟老点点头说:“好,就说《水浒》中两次打虎吧。虽然都是打虎,可武松轮拳,李逵持刀,武松打一虎而曲折,李逵杀多虎而干脆,在各自的一招一式中比较出了性格的不同。金圣叹对此点评道:‘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这样呢,通过异同对比,来刻划人物性格,描写情节的差别,可以使性格更鲜明,情节更生动。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时对犯忌避忌的问题也有一段话,是,是--,唉,我这记性呀……”
5 h; }" G. E, c/ t5 M7 G; \ “孟老,是不是‘不犯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这句呀?”青禾对这句话印象颇深。
) u: R) n% R" h “是是,还是这姑娘脑子灵。我这脑子已经成了反复使用的复写纸,近事远事都快记不得了。”孟老连连摇头叹息。
' b" J& ]+ Y1 M* a; L" \- ~ “照孟老所言,”张老师说,“这些文学大师们的所谓犯忌,其实并未犯忌。”. Y) E) M% C* T) a) ^* P
/ B* g1 e( R, X* g0 V2 C6 B/ c
“是,虽貌似犯忌,而在精神实质上是避忌,是更高妙的,在更高层次上的避忌。大师们不象一般作者,以避为能,而是以能犯为能--但此非大手笔不能为也,如果弄得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 % F1 D; f! O, D& ^) @9 ~2 {( i
6 X$ k8 p3 u2 D# O7 I( L. O “青禾,孟老这番高论,对咱们启发不小,”张老师看着青禾,“我想咱们可以乘热借用孟老所言来解释孟老所担心的犯忌问题。”
. z: y. c" z+ p9 L “老师,你这是‘即以其人之理,反释其人之疑’。”青禾一乐。
2 X# E4 r2 s* _5 D 张老师点点头:“是的,你向别人解释新的东西,总要借用接受者熟悉的事物。”
0 F7 I6 G; R8 ^0 R 孟老也说:“对呀,比喻就是以旧喻新,以熟喻生。”
: L6 B! x% u; N! T2 i1 B4 Z' V # I* \6 ^% J2 u M7 M
“我看先从中医学总的治疗目的来说吧,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意思大致是,治病要诊断清楚阴阳的偏盛偏虚,加以调节,以阴阳平衡为目的--这就是总目的。为了达到这个总目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又派生出许多较为具体的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还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一些治疗禁忌,如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以防止治疗的偏差。这冬病夏治,也属于调节阴阳的一种具体方法,大致算是补阳以抑阴罢,特殊之处是有特定的季节。”- s) l$ V3 y, W/ w# B6 t
听到这,青禾忽然想到什么,问道:“老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夏养阳’,是不是就是指冬病夏治呢?”
1 W4 ~ Q& y: D3 b7 B “未必吧,若是单提夏可通,而原文是春夏并举,春如何解释呢?”张老师反问。
, z* _6 @( u$ m- K1 [! B “哟,光顾着夏了,把春给忽略了。”青禾后悔自己的冒失,“不过老师,我这也是代人受过,我是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这说法的。”
, |9 j* i/ @% {/ d1 e 4 L7 V) n8 d: ]8 I
“看来对这句经文有误解的人还不少。对此我另有理解,不这我这理解今天还要要借助孟老的学问。”张老师说着,从抽斗里拿出《素问校释》,翻到“四气调神大论”篇,放到孟老面前,说:“孟老请看这段。”$ s" s; T3 N7 b5 `: ^: V( y
孟老摸出老花镜戴上,见这段文字是--8 F. o& S; B) x8 _# B
( s" S% R+ c* C! L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 c j8 A+ d$ l
后面接着是王冰、张志聪、张介宾等人的注解。
1 ?4 o8 @, ~0 z$ {; y& ^ 孟老将原文看了两遍,又看了下面的注解,抬起头说:“ 字面上我还理解,可是要深究医理,我无能为力。”" W3 o# A t. Y: X2 N8 V
“‘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两句,是不是互文关系呢?”张老师问。% j% x6 M/ F% `) x$ o& ]
6 O' {3 w/ U2 k
孟老又看一遍原文,肯定地说:“这是典型的,以对偶形式出现的互文。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所谓互文,就是互相为文,指的是这样一种修辞现象: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
8 y! U- {, o8 R6 C2 ?. q 此句上文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大意是四季都要注意调养阴阳。这种修辞方法又称互辞,在古典文学中比较常见,如枚乘《七发》中‘越女侍前,齐姬奉后’两句,上文言‘越女’,下文说‘齐姬’,而上下文皆有‘越女’、‘齐姬’之意,即为越女、齐姬既侍前,又奉后。互文修辞在现代还有人运用,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词《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互文,分开就讲不通了。再者,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词:‘东西战,南北剿’同样是互文。”5 y! J4 P, `$ F) L9 b& |: ^
4 }, t5 s0 B4 X5 L; o
张老师满意地说:“如果是互文的话,那么以下各家的的注解就都不太对了--因他们没有按互文来注解。而我是按互文理解的,与他们相比,可能更接近经文原意,也更为合理一些
* f1 g: Y4 B) X) C/ m* z 。”
3 L5 a3 U& V" |- M+ u& t
& G( |& G+ I6 i5 Y- {0 O7 q% f “老师,”青禾道:“我当时读这段经文时,只是一心想医理,没能注意到修辞现象,所以未能免俗,还觉这些注家说的各有道理。您能不能医理结合修辞给我讲一下。”2 R% x+ b7 U7 W+ B
9 k$ R1 L2 t) J/ y2 R- e4 J7 ~ “可以。”张老师拿过《素问校释》边看边讲:“按互文的关系,结合医理,此经文的主要精神可理解为:一年四季中,要根据每个季节的阴阳偏盛偏衰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或保健方法,来调节阴阳,使身体保持阴阳平衡。而不能理解为春夏只养阳而不要养阴,秋冬只养阴而不必养阳。各注家共同不足都是将二句分而释之。以致拘泥于养阴养阳之法与季节之对应,纠缠于细微末节,偏于琐碎浮浅,如王冰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高士宗也说:
2 T" h. }. h" A1 f1 X
& m1 J4 I2 x; c7 C" B4 b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总之,他们没能从更高层次,从精神实质上把握经文要旨。”
( |% @" K4 W3 X0 |
G. u" P* l' [! z; s 青禾接着说:“我觉得高士宗的注释尤其别扭,人有三阴三阳,他只以少阳太阳对春夏,太阴少阴之对秋冬,那阳明、厥阴为何无所对应?显然是被四季之数所限,可见其于理不通。”7 q. ], \/ U/ c$ H
“ 好了,青禾,”张老师说:“这些医理咱们以后再讨论,还是先解决孟老的问题。” 1 p& d) e+ n$ P l/ v. U# d
“ 哎,张大夫,你不是正在解决我的问题嘛,你俩的对话,我听着挺有意思。”) n6 M k. D2 ~6 I/ N. N8 m
( w) K# J4 l8 ?6 F% n2 j) G
“那毕竟不是针对你的问题而言。我刚才说了,这冬病夏治,属于调节阴阳的一种具体方法,特殊之处是要在夏季的三伏。为什么如此,是所治疗疾病的性质决定的。冬病夏治并不是所有的病都治,而是针对那些阴寒之邪为害,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疾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对,还有肢体寒性疼痛,俗称老寒腿。”
" t/ ?3 Y( n1 A$ k7 |8 k9 e “张大夫,我老家常有人三伏天用篦麻叶包裹,治老寒腿,也算是冬病夏治吧?”孟老问。
6 c0 z1 `, t) m" j ; M9 _' I8 N' L) i `' s& d! i
“当然属于冬病夏治了。这些病从中医角度分析,是阴寒之邪深伏于内,败伤人体阳气,一到天寒时,外寒再合内寒,所以常常会加重。虽然其它季节用温阳助热,却总嫌力量不够,不容易根治。三伏天时,是一年中阳热之极,在这时以阳热之药进行调治。意在以药物之热并借助天时之阳热,使二热相合,犹如响鼓重捶,快马加鞭,海底掘井,山顶筑塔。使在其它季节单靠药物难以驱散的体内深伏之阴寒得以驱散,在一定程度恢复阴阳平衡,减轻或者治愈疾病。”( ^ H* C7 e: [3 O4 w6 c2 J
张老师喝几口茶,继续说:
3 K, t" t' C4 o8 C5 _; M
* |8 D# j: p; S/ w “‘用热远热’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持阴阳平衡,是以避为能,是知而不犯。而冬病夏治是以犯为能,明知而故犯。‘明知’,是透彻了解禁忌的精神实质,了解其所以然,并明白当下是针对什么情况;‘故犯’实是善犯,是在明知的基础上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用孟老刚才的话说,‘是虽貌似犯忌,而在精神实质上是避忌,是更高妙的,在更高层次上的避忌。’因为通过这种貌似犯忌,破坏阴阳平衡的治法,却达到了纠正阴阳偏虚偏盛,保持阴阳平衡的目的,在最终的、根本的目的上,在更高层次上,与用热远热的初衷不谋而合,‘以从其根’,‘是谓得道’也。”0 Z. Z+ t, {: l2 M; {3 n C
4 _- B' U! k& G' T9 o# x7 F0 y
孟老一直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到这,他长出一口气:“唉呀,张大夫,‘良言一句三冬暖’,你这段话就是那热药,我的顾虑好比那阴寒,它已经被驱散了,驱散了。用个古词来形容,叫如汤沃雪,如汤沃雪呀。”
( s7 E! D* `1 z+ R2 ^7 L “老师,”青禾道,“我想用借用《内经》的另一句话,来解释为何可以突破‘用热远热’的禁忌,你看恰当不恰当。”+ }! {- H# t7 s. t9 K. g/ E) C
“哦,你说,你说。”张老师颇感兴趣。$ `, e% P l, z! H
' r+ `4 C) C5 E
青禾受此鼓励,两眼烁烁闪光:“《内经》在回答孕妇服毒药后果何如时,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虽然是针对孕妇之病而言,但抽取其精神,可理解为有其证即可服其药,有病病当之。按此精神,有寒证即当用热药,而不必过多考虑是否在热天,因寒证盛于内,足以与热药对抗,所以虽然天热服热药,有寒寒当之,不至于引起阳气偏盛,或许天热还更利于治疗。”
; S/ ?: W+ ]) k3 L% ^4 w “好好,这小姑娘的解释与老师的解释有异工同曲之妙,连我这外行也听明白了。”孟老赞许道, ' T2 l: Y6 S# h
“那我就开方了,孟老。”张老师伸手拿笔。
8 C# Y" g4 ]0 R8 c) k' S+ q “别忙,”孟老忽然想起什么:“我刚才看原文时还有个想法,也是支持你的观点的,说说供你参考。”
+ P+ l* m* ^4 ]6 X. O$ _9 H- _! G 这使师生二人同时来兴趣,张老师说:“愿闻孟老高论。”青禾也说:“孟老的观点一定新颖。”) [: P8 O( H- W$ z* J8 S: J. g
( G6 ^& T6 \. g( V* U& d9 i; {+ | 孟老说:“我有时也读《内经》,其文风汪洋宏肆,典雅绚烂,如神龙行空,翻然作雨,有‘沛然莫能御之’之势,这一段经文也体现了其一贯风格。从文势与层次上看,此段是从四季与阴阳的层次上论述如何保持阴阳平衡,概括性比较强,一气呵成,文气贯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两句所论的层次,至少在治则这一层次,而不应该是具体调养阴阳的方法。如果按诸家所释,则二句就成为低层次的,具体的,琐碎的方法,妨碍了整体文势文气的贯通,破坏了整体文风,与所论层次也很不相协调--可见他们的注释可能有悖于经文原旨。”
8 G' C% t$ G1 f* B" Z# @& R
0 A) N* U) u1 e4 _7 Q “善哉!”张老师拍案叫绝:“结合整段的文风文势文气来研究这句经文,只有孟老这样的文章大家才能胜任,我力所不及。孟老所言是对我的论点的强力支持。”
' o* R& L# | E* H; m' c- C/ X
: C+ J, n2 F3 Y( v0 q8 G
9 X% B2 } ~* c 青禾也不由赞叹道:“孟老真无愧于文学评论家,对《内经》文风概括得多么贴切,我有时虽然也这种感觉,就是不能形成这样精当恰切而富有诗意的语言。”7 ]+ K% R& Z! i+ j- F1 r
孟老摆手道:“过奖,过奖。吾所求者,非浮名虚誉也,乃实效之方也--您还是给我开方吧。”
9 i" {5 S, w2 J0 J, b6 d: b2 t* M2 o “老师,您喝茶,我来吧。”青禾早已拿笔在手,跃跃欲试。
) L L& R `& B9 ] “也好。”张老师就边喝茶边口授药方--+ ]4 i+ f0 J: A
紫河车粉6g ,炮附子9g, 肉桂6g, 干姜9g , 熟地黄12g, 山茱萸10g, 仙灵脾9g, 半夏6g, . _& p# u! } w, ~
陈皮6g, 白术9g, 防风6g, 黄芪18g , 补骨脂9g . z/ H- s, l7 U4 [
20付,制水丸,每次9g, 每天3次。( g2 w' z5 M/ x8 \; m3 u& W( {
0 |7 s: x V9 Z. P, Y4 \/ A 青禾边记录边分析,觉得此方是这方是由二陈汤、玉屏风散、金匮肾气丸三方化裁,又加血肉有情之物而组成。青禾写完方,递给张老师。$ t1 L) C) m- i9 k& Q1 o1 m) z
: ]; j, G# e `2 Y) `" F' r 张老师审核签字后将药方递给孟老,说:“孟老,你如果再能配合穴位敷贴,效果会更好一些--青禾,再给孟老开个治疗单--这穴位敷贴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是用白芥子、细辛等药研末,姜汁调为糊,在三伏时贴在大椎及肺俞、风门、肺俞、膈俞等穴上。”9 [" V+ W5 i8 ?
“那这贴的药也是温热药吧?”孟老问。# ?/ C) ^9 v. x
“
: V* b8 B1 o! Q3 d% B% h" ?/ a 对,这是利用三伏天穴位毛孔开放的时机,使药力更好地透入体内,起逐寒作用。你最好能连续治疗三年,效果可能会更好。现代医学研究,冬病夏治可以增强人机的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提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可以减少感冒,减少发作的次数。对你这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特别适宜。”+ ?# W0 G* ^- f5 r* B
“行,行,我就谨遵医嘱,以图速效吧。”孟老拿着方取去药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