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周楣声
- Q% ]+ R! H, j' E9 w& f6 o; X: Y, Z q9 n3 ]6 {
周楣声,男,汉族,1918年出生,安徽省天长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旁收。通《内》、《难》及诸家言,弱冠即施诊于乡里。中年以后专从事于针灸,对灸法尤为擅长与独具心得。 9 b0 V2 ^0 `1 \1 @4 B+ N
平时治学严谨,思路活泼。对古典文学基础深厚,能诗能文。幼年对金石书画,均有涉猎。及从事刀圭以后,乃慨然曰:“虽能撷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莫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故寝馈于斯,数十年如一日。常语我等曰:治学之道,若能坚持隅反、得间、汇通、三勤四大要领,则何患无成乎!隅反者即举一反三之谓。得间就是古人所说过的“读书贵在得间”,间是孔隙,意为读书贵在找窍门,不能读死书。汇通,是说对某一问题的探索与理解,要把各家学说集合贯穿在一起,以决定适从和取舍。三勤是指手勤,要勤做笔记与文摘;眼勤,要目光敏锐,捕捉住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脑勤要对自己的目标与方案反复思考。正是由于这些治学之道与读书方法,所以他不是崇尚何家学派,而是步入他自己独辟蹊径的康庄大道。
5 j% S% Q: ]: @ 周氏临症50年,深知灸效远远超过于针,特别是对急性与热性病效果更为优异。鉴于目前只知有针而不知有灸,与热性病不能用灸的错误观点与畸形发展,多年来即为振兴灸法而奔走呼号。在其所撰著的灸法专著《灸绳》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心,灸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可以想见其献身灸法事业的抱负与心情。
; d. r0 ^, \- S* e+ p" t! X “热证贵灸”可以说是周氏对中医与灸法事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虽然已经有人(王雪苔、魏稼)在发出“热证可灸”的倡议,但“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终难挽既倒之狂澜。周氏认为如果要想扭转热证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为热证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须选择一种急性、烈性与典型的热性传染病作为例证,使反对者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而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内的流行性出血热,正好是选择的对象,关于周氏在这一方面的收获与科研成果,已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级鉴定,并已写成专著。 + l1 B A1 G0 T8 f2 N
周氏知识面广阔,著述丰富,现正式出版的已有《黄庭经医疏》、《金针梅花诗钞》、《针灸穴名释义》、《针灸经典处方别裁》、《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五种。还有由安徽中医学院印行的《灸绳》与亟待同版的《周氏脉学》等其他手稿。至于在各种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则未作统计。在这些著作中,均是见解精辟,立论新颖,戛戛乎成一家之言,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在其“学术精华”部分,再扼要进行介绍。 8 i/ `+ c, L3 `
周氏的学术思想与科研道路,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安徽中医学院自1984年开始,受中央卫生部委托,举办过四届全国灸法讲习班,并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过全国灸法讲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班与多届全国针灸专长班上,讲授过灸法课程。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2 Q0 _# ]7 d" O0 d* d8 p0 c “以退为进,将暮作朝”,这是周氏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手书的自我写照与座右铭。周氏现为安徽省灸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安徽省针灸及气功学会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主任医师,被卫生部授予“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N# N( r5 m% ]2 e3 P$ n 目前周氏正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与资助,肩负与阿根廷方面共同为筹建“中阿艾滋病防治中心”的使命,向另一种危害人类的瘟疫进军。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不畏险阻与“不知老之已至”而奋战不息! , a. ~7 k1 I2 O" D- c1 j/ m
4 A! g0 y7 U/ e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