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1|回复: 0

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2 07: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墉(1719-1805)6 W; _, b9 V; Q2 ]$ e
  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ZZ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 c$ P. r4 F: r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0 x3 t+ Z4 J: {4 B$ g7 n5 a5 @1 M8 I3 P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ZZ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9 h7 ?* J! K* Q' F! X  ~1 ^( i' H8 [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m" H. s! M/ c5 H" B
草书元人绝句2 \0 Z3 Q* q. N* ]
" ]2 p7 s0 H6 a7 ~
释文:要写之纸收写。家信接到。猫二个,一个头上黑花,一个所谓黄梨猫耶,并送一牡一牝,卷一,又扇一柄,交卜先生处。明日弟在城,后日赴园。并闻兄处鸡黄之面甚佳,弟之切面者欲得一见而学之,祈惠少许作样也。五哥览。
& J0 O6 Q9 n! [5 X' Q( t9 }2 k
) j3 m% v( n- O3 M# R; o0 M- M% N) x- P% J6 V
释文:字问十三弟安好!五月间接手书,欣悉起居安善为慰,承惠食物,多而且美,容面谢。兄今年生日,谢却祝仪等物,乃五兄,专差到银六百两,并衣料等物。兄将银受留,而衣料着来人带回。却之虽属不恭,典当殊为可惜。此意未知能达否?再报示既筠谷弟览。
, w7 A( E7 i# ?, k: r十一兄 墉寄 十二月三日申刻: @, _4 [% f6 {! e
+ G+ }0 k7 V- L; \9 p- y

. P. j. z" X' r) V0 F《题东井澄池砚》.' l# L% g5 `3 K8 C8 _. c0 k

6 T; w. j5 I! [- a* u' n7 S% R2 c  G7 @" t, B- e, h6 l
家书选页
2 A. g3 k6 Z+ J" t9 u. y/ i  \  G5 ]# i+ k% \/ O, |- j; R/ `

6 @( l/ T& x; ^9 R5 v7 i# w* _行书轴
* V3 y' l; }1 o$ K
0 I5 _# _1 l& [行書杜詩- t' i/ q9 c, i: g- A: K+ P' f

" e1 a, A( G6 N2 T) \( _行书米芾诗帖% w  ~4 a  ~9 {# _

- V' g5 Q  E$ X- ]1 m5 _! @0 O论书句轴% S% u! }- N1 _1 G- C
9 K6 b# x6 v, ^8 w# O
画论行草立轴
2 h* y1 b- Z1 ^( O; S: ?
: [' S, x6 u2 r; p+ x行书山谷水仙诗
2 u$ v) j8 ]4 V+ |. l
+ n/ S% Y% l% q8 A" B  行草轴
' W4 L" n, T. |+ p/ S& ?4 [. y& W
& n( v: [5 d* S, {& Q: ?
  y6 Y2 g! n/ Y9 }% R4 X* {& g; k7 k
* ^, w# S9 B) S2 E& J/ u! X% ~, [) I% `; F
《行书陈白沙七言绝句轴》.
! G3 ^) B* o0 j$ Q: _
1 R* H9 u  w+ u4 G3 I《入法界体性经3 G7 N$ O  x6 s
' e* \5 m' p( E5 {; N
小楷诗翰$ L2 H: \# _# n: ]

) {  @8 z1 v" \  V草书扇面
% J1 w( ^0 v/ M( m6 W5 i' K2 W6 u# a. B! T# O7 G
行书七言联) a# |# N" z7 F$ {
! z) D9 N! d7 m/ X0 z9 l8 u! ^

3 s3 |* x/ a6 V% @. W$ `临书扇面
0 [5 [) M2 F) F$ d$ N; U" b* n7 [) t/ Y
临阁帖行书
2 i2 e6 T3 o! j8 h0 \
! b4 P& F4 m0 t. Y 刘墉公务余暇,经常临写古人书法,不仅探知古人如何用笔,也和古人成为好朋友,进一步提升自己。刘墉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古」(LKK),从这件书法小品就可以验证。他分别临写王羲之草书、写经书法以及杨凝式、蔡襄、苏轼的书法,如果与原作来比较,可知刘墉掌握的是神韵,并没有一笔一画来翻版。在刘墉心中,这些古代书法家属于「智慧型」人物,他们的学问足够自己探索一辈子。当然刘墉并不愿意自己变成「烧录机」,只能复制现成的。他知道努力学习吸收古人的长处,是必经的过程,这世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墉在书法上的成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成功的。 1 c. ^0 O9 @5 Z' Q3 j
临古小幅8 [0 V4 S/ K7 X- [) f2 n/ G8 n5 ^

$ W8 o# Z/ k$ L3 Q, I2 `$ g 在诗文和书法的领域里,刘墉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多方面学习,从未间断。这件小品书作,照着宋代苏轼所写的《书杜甫桤木诗》,仔细临过。刘墉不但揣摩苏轼的笔法和结字习惯,也将其中浑厚的气度掌握到了。除了苏轼之外,刘墉对宋人的书法和诗文似乎特别用心,有时作起诗来,也彷彿宋诗的格局和意境。因此当时讨论诗学的人,曾经评论刘墉的诗文比书法好。但是欣赏刘墉书法的人,却又认为他的书法在诗文之上。其实刘墉并无心以诗书名家,他晚年任官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诗文书法只是政事之余的寄托。刘墉做事,不论大事小事都好好地认真去做,因此虽然不在意有多少收获,成绩却相当可观。 # x6 U% g: m% A0 B* y2 d- g
行楷书$ d2 w, x. v" n
, p' R' Z9 t3 r& R7 E" q5 L
练习书法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在临帖过程中,要能写得相似,有时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再进一步活用笔法,脱离原帖,写出自己的面貌。因此难免有人勤练苦功,反而形同步步跟随,依傍古人。刘墉在这方面能够掌握到重点,他知道体悟的重要,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书法,心领神会,不仅仅是握着毛笔不放。这开小品书作可说是现成的例子,刘墉虽然临仿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在落笔离合之际,逐渐浮现自己的面貌。刘墉到底前后写了多少遍,谁也不敢说,他那辛苦的一面是不容易觉察到的。苦而后有味,刘墉在其中得到的乐趣,若没有亲身体验,也不容易感受到。清朝人对刘墉的书法相当推崇,刘墉自己却未尝挂怀,也就无所谓毁誉了。 + |1 U# i1 N  x, o/ M, a7 _: d
行楷书
! @' r5 ]1 J7 H5 T; v- g4 m' X7 r: a% g2 s; Q
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行草轴
. d5 J  D/ w; t0 |2 C$ x* y' \3 j* Y, v
款 识:惠州西南五里所,地名半径皆美田,宜秔社自无湖泛舟可至焉。前辈有诗云:半径雨余香稻熟,丰湖波暖鲫鱼肥,予至惠一年,欲游而未果也。石昌蒲赞,清且沘惟不与水于一岂养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何以辅五藏而坚发齿,都下春色已盛,但块然楬处无与为乐,斋前小圃种亦小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东坡。嘉庆丁巳仲春望目录,石庵刘墉 3 R3 L$ H2 m9 _; ]8 y1 ~, \; Y# Y
钤印:刘墉之印(白文) 石庵(朱文) 御赐清爱堂(白文)
; x# y6 t' s9 h7 H& c. t' H) J. p  这件刘墉的行草书是一件开门见山的巨作。此作作品高91厘米,宽178厘米,尺寸之大亦是目前可见的刘石庵作品中屈指可数的,且字字珠玑,精彩绝伦。细察用纸,可见此纸光洁严密、厚实匀净,并以金粉手绘团莲团菊纹。富贵雅致,极是珍奇。这件作品堪称是他的代表作。书法错落有致,肥腴中寓清刚之致,如太极高手,浑厚中寓轻灵,精气内敛,变化无穷。作品书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时刘墉79岁,已抵达“人书俱老”的仙家意境,是典型的刘氏晚年风格成熟期作品。作品钤印可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录,可断为刘墉真迹。
- l0 S4 r6 A9 e3 B《行书东坡游记》.2 F: }1 z; s% g# q; g9 c  d5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9 21:46 , Processed in 0.0231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