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那时唐朝(李渊、李世民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4)
# c; |) Y, K) y& ]7 ]                               , H. k( V$ x2 V! m$ _
  
8 ?: B) P; q1 X3 D2 S  
: n" @6 l/ g; r! \  作者:沁园春3 v' _& Q; }3 q( u+ ?
        
. k" g6 i: S9 F# h5 S  ( e/ s! L9 X# a9 I) F2 D
  $ v3 X* s8 x7 E# n0 N- ^
  颉利可汗很郁闷,眼看着自己一天不如一天,而手下人都纷纷走路,倒霉的时候喝水都塞牙,老天爷也忒不给面子了!
+ V! \; V4 _) v  
$ Q' O8 f* w% c1 z1 Z. \& x  这一年,塞外突降大雪,雪深数尺,平日绿油油的草原顿时成了白茫茫的雪世界。可牛马就没这福气欣赏美景了,许多都被活活冻死,而人也也跟着饿肚子。颉利可汗害怕唐朝趁火打劫,于是引兵闯入朔州境内,扬言来打猎,实际上是做好防御准备。; P' v* l/ l+ j. \6 @! O5 p
  / U! u1 T, Y9 K% z( F
  就在这时,资深外交家鸿胪卿郑元璹从突厥回来了,他兴致勃勃的与李世民谈起了突厥问题,说戎狄兴衰看看他们的牛马就知道了。今年突厥百姓没饭吃,生畜不长膘,这是要完蛋的预兆,我看不超过3年。
8 ?) e' l) b8 L& M+ _' O4 e; ~- M. ^  
; d7 B6 j. [, B% e! E  u  李世民当然相信郑元璹的话,群臣也来凑热闹,争先恐后的劝皇帝乘机进攻突厥,李世民却说撕毁合同是为不信,趁人之灾是为不仁,乘人之危是为不武;纵使颉利部落都反叛了,六畜皆无,我也不打,要等到他有罪时才出兵征讨。
/ G4 A- `2 ?( Y# j  
( t4 W  u+ m& A1 h+ [# [  讲得冠冕堂皇,其实亦如上次,同样是李世民觉得准备还不充分,不打无把握之仗,他的想法是要么不打,要打就一战必胜!其实,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v6 H7 p/ _' m5 L4 ]
  ( C- M7 {6 _" z" H, J
  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派人献上万钉宝钿金带一条,好马5000匹,也想来玩玩和亲的“游戏”,娶一位唐朝的公主回去。可是颉利可汗却不高兴,他不想看到西突厥与李世民对亲家,屡屡派兵骚扰,还派人给统叶护捎话说你要识相呐,即使你如愿以偿也还是要从老子的地盘上过的。意思很明白,要懂味哦!统叶护就这样被吓着了,也担心“请”来了唐朝公主路上被抢跑。还是算了吧,公主也不要了,这么有面子的事就这样被讨厌的颉利给搅黄了。0 y' ^4 a, _2 M3 |4 F$ @! ~
  
' Y& j5 W' @; T2 U3 \  李世民还是继续他的帝王生活,戎马生涯惯了,当了皇帝也喜爱骑射。孙伏伽又来管闲事,说天子出行要有严密的保安措施,并不是为了摆谱,而是为江山社稷着想。陛下喜欢走马骑射娱悦近臣,那是做王爷时的举动了,窃以为现在不可取。5 N" s* G7 m6 h. s& G5 A+ G' i
  ! m% z; d8 L! s2 }. {0 K
  孙伏伽可是当年经常给李渊提意见的“常客”, 李世民自然不敢忽视,高兴的提拔他为谏议大夫,专门搞质疑,提意见。他又问魏征君主何以为明,何以为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后举了一大堆例子,意思就是只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则无人能阻塞言路,这样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李世民高兴的说了一个“善”字,表示认同。
) j9 u9 `) {# Z+ P% N  
7 ?# c; @0 z& e3 a& `! S) R3 `2 a  虽然如此,可他有个“毛病”却让人很不自在。
# ~2 {" ~0 |. c  
. `8 L' u5 m! W  李世民的这个“毛病”就是长得太酷,神采飞扬,英武刚毅,加之又是军人出身,所以别人见他时多多少少有些紧张,人一紧张就不自在,举止失措。李世民知道后,不是怪别人,而是从自身做起,每次上朝都是和颜悦色,还大做广告说希望听到批评意见。他曾经对人说要真想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就要照镜子,君主要想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必须善待忠诚耿直的大臣,如果刚愎自用肯定会丧国,只要我做错的,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5)
0 i* x0 E! O4 X                               ( y: D( L( V2 H8 Z# D
  
3 O  W7 Y5 i  ~  x! s  
5 J/ e0 f& s- w0 ]( _  作者:沁园春
2 o$ C8 y( ~2 O  X: ?* _. B5 y9 ]- r        1 ]0 L' r  n. G$ c
  
* {3 P3 U0 |4 }- h  
4 q; j9 L' P. I& _/ [. J5 \& f+ g  这天,他又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这里的“盗”不是小偷小摸,而是造反。有人提出严刑峻法镇压,李世民微微一笑,说老百姓之所以为盗,是因为赋税过重,当官的又贪得无厌,欺压百姓,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了,哪里还顾得了廉耻?朕应当勤俭节约,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这样他们自然不去造反了,何必用严刑重法呢?李世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之后国家果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安居乐业成为现实。史载:“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a7 q; [$ X; ^
  
* R' K* p* s9 |& z  李世民曾经对身边的侍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如果只会剥削百姓来奉君,则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饥,最后吃是吃饱了,可人却死了,所以人君之患,往往不是来自外力,而是自身的问题。
" v) r, V5 e0 x) Q, R! }4 `  
6 O1 g5 m& t4 v5 Y" V  看来他的认识还是很到位的,他进一步进行了一番逻辑推理:欲望一大,则花费也大,花费大则赋税就重,赋税重则百姓愁,百姓愁则国家就危险了,国家危险则君主的位子也不保,朕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故不敢乱来。2 b# c+ Z# K2 \4 B8 \
  
6 I6 M4 H% P8 p1 t5 E# t  关内地区大旱,发生饥荒,有人为了活命只好卖儿卖女来换点东西吃。朝廷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帛把卖掉的子女全赎回来,送给他们的父母。
* L0 D9 d# }. O; l- [  # p) Z& j1 ^: M. a( w$ |$ ?  o
  李世民下诏说去年大雨,今年大旱,又遇蝗灾,因此大赦天下。在诏书中他这样说:“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意思就是为了天下百姓,我李世民宁愿受点罪自个儿穷点吧。不久,干旱地区普降大雨,百姓欢呼雀跃。
$ M/ U! E1 q: V) j$ c" }' J  ' @9 ]- A5 w2 U
  直到晚年,他还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轻徭薄敛,大家专心生产,各治产业才能共同富裕。只要家家户户都能丰衣足食,我即使不听音乐也乐在其中啊!
: G0 ^- ?! Q  }. k8 S  . q2 G; F3 f3 s
  其实,这些政策本质上就是如今国际上热议的关键词:减税。因为李世民知道,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敛财,而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吃不好、医不起、没房子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严重的贫富差距最后肯定是要崩溃的。所以必须还利于民,才能真正做到国富民强,这样既激活经济活力,又解决民生问题,不然的话,就要落入国富民穷的悲惨境地了。隋朝的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国家富得流油,布匹堆成山,仓库里的粮食都发霉了,可老百姓民不聊生,最后的结果就是起来造反。
  H' ~) G0 O+ M6 R  
  h; r; {2 q4 c0 m8 X/ ]  唐朝能创造奇迹,租庸调制可视为辉煌盛世的根源。唐朝的经济政策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尽量不让老百姓当穷人,如租庸调制不仅在于轻徭薄赋,更多的侧重于为民制产。富人政府不管,开始还不收税,商业自由。而穷人呢,政府则设法授田,保障其基本生活,你可以很富,但不让你很穷,这类似于西方的自由经济。+ y2 V5 G$ X) x& D5 O3 \3 ?
  % {: I7 d4 p7 c9 h1 C# O
  唐之兴,关键在于租庸调税制的实行,而唐之败,也源于该制度的破坏。后来杨炎的两税制,是一种隐蔽的加税模式,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结果是引发大量土地兼并,造成贫富悬殊,所以唐朝衰亡,并非完全是安史之乱这么简单。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6)
" g8 p- M( L' l$ A% K% n$ y                                                
& z. z+ i1 [3 x5 i) g9 Z                      1 ]' s) P, S' h6 z9 Q% j8 \  F
  作者:沁园春: Y0 }, `  q+ C& m" F, D
      ! E: I; N$ ~6 d  ]
  
/ g' H8 g2 H5 e8 P; `" b0 K4 _  * S5 L' ^  \! f+ P
  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开皇14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许赈济百姓,而是让他们自己找饭吃,可等到隋朝末年的时候,仓库里的粮食还可吃五十年,隋炀帝仗着这点家底奢侈无度,最终国家灭亡。所以仓库里的粮食只要能应付灾年就行了,多了又有什么用?
. u% ^: W9 X! G  / n  U# O- {* r# O3 @& I
  他又问王珪近世的君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说是汉代尊儒,宰相多是精通儒家经典的儒士,民风淳厚,而近世重法轻儒,这正是衰败的原因所在。李世民颇以为然。- p7 `- e" }' _2 |& ?' H
  
, S$ n; G8 I4 X  Q6 \  虽然当了皇帝,可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自由,主要是李世民想干一番事业。他曾经对人表示说似乎天子至尊,无所忌惮,可是朕并非如此,上怕皇天的监督,下怕群臣的批评,兢兢业业还怕做不好。对于这样的心里话,魏征爱听,声称这是天下大治的要旨,愿陛下慎始慎终。
( I  {5 [6 i9 z: z0 `  
2 q5 |( Z! R4 |/ v! d" J2 c  他说翻阅《隋炀帝集》,发现隋炀帝学问渊博,也知道赞扬尧舜而斥责桀纣,可是做出来的事情怎么却跟他的言论恰恰相反呢?
( d) W% @  y1 C# h  R, J  对于这个问题,魏征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君主就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而隋炀帝侍才自傲,不可一世,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最后搞得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 `5 d  F% M$ ]$ [  5 C7 N' d% M" U! E6 _
  李世民不无感叹,说前事不远,后事之师,教训啊!正是因为善于吸取这样的教训,才有了他的一番大作为。
# f, g; v0 r! |: E3 |  ! r2 o  a8 s4 K
  对于所谓的祥瑞,他的态度也是鲜明的,与当年杨广的迷信做法截然不同。说最近看到有人总是不断上表说有祥瑞,百姓富足,没祥瑞也会出现尧舜,相反,有祥瑞也会出现桀纣。北魏末年民不聊生,有官员烧连理枝、煮白野鸡来吃,难道这些祥瑞也是治世的象征?3 I6 {- T. J  D: y" r" H
  9 R# P, ~! G0 r% u! L
  基于这个考虑,李世民特意下诏说除非出现特别大的祥瑞才上报中央,其它的随便到有关部门备个案就行了。说来也巧,恰好有两只白喜鹊在皇宫寝殿旁边的槐树上安家落户,还光天化日下在一起交欢,像一只腰鼓。左右侍从都声称是祥瑞,齐声道贺,李世民却说这有什么可贺的?得到贤才才是祥瑞,下令把鸟巢拆了,将白喜鹊放飞大自然。0 q. K- Z- T' {" u/ a+ Z  y' u
  
  H; L) U8 B4 W$ ^/ {( Y* I7 c  每次临朝听政时,他每说一句话都要思虑再三,担心乱发命令给百姓带来伤害,所以尽量少说话。而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表示自己职责就是记下皇帝的言行,陛下有过失的也一定秉笔直抒,因为犯的过错岂止是为害当今,恐怕还为后人耻笑。李世民非常高兴,赐绢200段。
2 ]$ M0 u$ H( D+ D9 x  
9 K1 k- \6 j$ b$ B0 M; |0 [" w& y  正是拥有这样的监督力量,让皇帝不敢随便乱来,并且他很清楚处理政务没有比大公无私更重要——大公无私,说都会说,可又有几人真正能做到?但他做到了,他手下的执政团队也做到了,这才有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才有了万世传诵的美名。
7 |9 c/ z0 j, \0 B  
( m; ]: f0 ?' V5 l7 b  他将许多上书言事的奏章都贴在墙壁上,随时观看,每每思考为政之道,有时甚至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可谓是勤政的典范。
0 `1 V  |$ c3 ^) ?9 n4 |6 D9 A/ i  $ A# W8 h/ V3 I' ~9 }) r& y) H% L
  治理国家,首先要了解实情。记得有一次,他对萧瑀说年轻时有良弓十几把,自以为天下无敌,可是最近拿给工匠看,不料却被告知都不是好东东。朕问原因,他说是木心不直,所以脉理也是斜的,弓力虽强,箭射出去却不走直线。这时候朕才醒悟,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朕弓矢定四方,而对弓箭的性能都还没完全弄清楚,何况是对天下的事物?为了多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李世民下令在京城五品以上官员都得到中书省轮流值夜班,还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这点与杨广真是天壤之别,不懂得民意,又怎能长治久安?
* {. F. p2 Y$ [9 u( _) @  
; @$ `# j4 {' o' N  而提拔官员,他的方式也很有“创意”。他知道真正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不是自己,而是手下千千万万的“公务员”。这支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帝国伟大事业的成败。他常常把“公务员”队伍的头——都督和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凡在任时好事坏事全都一五一十的记在他们名下,作为升迁的参考。而县令直接面对百姓,更是不可不慎,他又下令所有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举荐担任县令的优秀人才并呈送中央。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7)# K$ I; h: \+ n
                                                  ; D- h5 L: l5 I& Z% r, d- L) ^) O0 b
                        
  Q, Y- G$ i7 [1 N, B  作者:沁园春
: W: s+ m1 t& [+ l        0 Y6 ^/ }5 B3 u0 ]
   
3 J: x2 [+ c. S. q% S; @# Q3 B  ! m; O3 r( B7 [; F: @. v, o
  有颉利可汗在折腾,草原总是不得安宁。6 H% @6 [  B! e' W1 l+ H
  ; n) B: X! ~# j5 ]
  突利可汗在幽州北建牙帐,主管东部事务,可不想其中几十个部落都叛逃投降唐朝。颉利不爽,责怪突利,后来薛延陀、回纥等击败欲谷设,颉利又遣突利出战。突利运气实在是背,又吃败仗,骑了匹快马光着屁股跑了回来。颉利可汗大怒,关了他十几天,还打了几鞭子,这一打,打出大问题。突利心怀怨恨,暗地里与自己叔叔分道扬镳。- W! [$ d2 Q: l) h1 f
  当时颉利可汗屡屡向突利征兵,突利不鸟他,相反上表给李世民要求入朝。李世民接到这个消息,心情复杂,可以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突厥衰败边境就有安宁的希望了;而忧的是以前突厥这么牛,控弦百万都丧失民心,今自请入朝不是迫不得已会如此吗?他担心自己失道也会如突厥同样的下场,怎么能不担忧呢?所以要求大臣们多提意见来纠正他的错误。
5 r, I' F3 p& X8 ~  
, ?2 z% _7 a2 R  颉利可汗最终还是发现了突利的“阴谋”——臭小子,翅膀硬了就想飞了?休怪老夫了!颉利发兵来打,毕竟晚辈还不是前辈的对手,突利只好向唐朝发SOS求救。% B5 n- j2 F4 L' `/ L! y
    Q! n5 j# D* m  S4 }
  李世民召集群臣召开御前会议,说与突利是兄弟,有急事不能不救,可与颉利也是有过盟约的,奈何?既然皇帝都奈何了,看来事情不好办,兵部尚书杜如晦回答说戎狄本来就不讲信用,不如混水摸鱼,坚决予以消灭!
. q' B, s2 i# N5 Z, @: k  % k6 C! W+ R. B; W% J# ~
  与此同时,坚决予以消灭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梁师都。
! r) Y1 R6 Z: \  , z$ q/ U7 y& U2 _+ V
  梁师都,夏州朔方人,本郡豪强,为隋鹰扬府郎将。大业末年被免职,回家后聚众造反,自称大丞相,后称帝,建梁国,称霸一方。他与突厥人一直打得火热,之前的始毕可汗还送他狼头纛,号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与突厥并肩作战,时常一起联合来找唐朝麻烦。正是由于有突厥的特殊保护,才让他挨到李世民做了皇帝后还在那里瞎蹦。6 H1 v6 T( n! v4 `, h; U
  9 C6 {: H! f# F, ?# k, }
  怎么摆平梁师都一直是李世民思考的问题,就在这时,契丹酋长率其部来降,这对颉利可汗而言是个重大打击。必须把他捉回来!颉利要求以自己的另一个保护对象梁师都为条件与李世民交换。李世民不许,对突厥使者表示坚决不换,说契丹与突厥不是同种,凭什么来要人?而梁师都本来就是中国人,迟早会送在我手里。- Y  ?1 S8 k" W2 I  k
  : ^" |. l* C7 S* n' E4 i5 P' s
  李世民有了这个意外收获,他此时心里清楚了,如今梁师都已被突厥抛弃,那好,我就不客气了!于是他写了封信要梁师都投降,梁师都还抱有幻想,不从。李世民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知道对付梁师都这种人只能来硬的,让他出点血就好办了。他胜劵在握,下令夏州都督长史刘旻与司马刘兰成设法搞掉梁师都。
! [' Z7 F8 ^8 G8 \" n7 s  
/ j. @) n* z% x9 C& t3 ?8 q% N! \- Q* z  刘旻是梁师都的老部下,曾经的同事,今日的仇人,当然有法子对付你。他屡屡派轻骑兵踩踏梁师都的庄稼,破坏其生产,又使人到处造谣,行反间计,搞得梁师都上下离心,人心惶惶,其结果就是“其国渐虚,降者相属”,一天不如一天。更令人沮丧的是,竟然还发生手下名将李正宝、辛獠儿阴谋叛变的恶劣事件,兄弟俩准备活捉梁师都投唐。可惜他们没有立大功的命,消息走漏,只好郁闷走人,跑来唐朝喝美酒了。这么一来,梁师都就更是危机四伏。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8)/ A# q; Z% c( W- n1 Y& O
                                                  
" o8 L3 z/ N( h, j                        ( U2 H: H# `% k
  作者:沁园春
5 q) N( J: d8 G" t1 [2 }        ; p7 H, p8 ^+ v5 E5 u% n7 K$ D! F, D
   
8 s$ ~% m  i5 E* X7 R* Q  ; z0 l, y7 \8 x5 a0 j) z1 L
  刘旻知道时机已到,于是上表请求出兵,李世民派姐夫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出战,又吩咐刘旻等人进据当年被段德操攻陷的朔方东城,进逼梁师都。
9 ?. i5 S, g9 Q5 h1 C$ Y  
' `8 X7 p- B2 n- }1 O" S5 N2 A  梁师都虽然感到压力很大,但也不会坐着等死,狗急跳墙,何况是跳了这么多年的老江湖?他把“老朋友”突厥人请来了,陈兵朔方东城下,打算来一个绝地反击。刘兰成可不是好惹的,又发挥“性阴狡”的优势,玩起了诡计,偃旗息鼓,拒不出战——任你怎么来,老子就不理!! m1 }& s0 E# O$ {0 `
  
. m+ u/ m7 X3 l$ c  梁师都被整得没耐心了,趁着天黑时偷偷撤兵,没想到早有准备的刘兰成突然出击,大破梁师都。突厥人发重兵来救,在半路上却碰到了柴绍。柴公子巴不得“送货上门”,挥军痛击,突厥人被打得两眼冒金星,只好狼狈逃走,柴绍趁势将朔方城团团围住。' {1 M; z7 [0 |4 k; U' T
  ; m& E$ p! F# _) E* X
  吃了柴绍的亏,突厥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加之梁师都对他们而言没什么油水可捞了,利用价值不大,于是在一旁看看热闹,急得梁师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 |% M# d  E: s- y5 z# }; K
  : W6 G$ \7 Y; F* h/ w2 \. H6 d
  朔方城的粮食终于吃完,没东西吃人心自然不稳。内部出了“内奸”,他堂弟梁洛仁“卖主求荣”,将已是处于绝望状态的梁师都斩杀,献城来降,李世民置朔方为夏州。至此,全国割据势力彻底灰飞烟灭,而梁师都也“幸运”成为倒数第一名。
- \7 X) F3 }4 U* z8 U  
) r' D0 Y$ X" L+ {& I  扫清反对势力让人热血澎湃,可这年六月的天气也很炎热。正是生长的季节,蝗虫繁殖迅速,眼看蝗灾就要爆发。李世民忧心忡忡,蝗虫一来万民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不知又要饿死多少人。一些胆大的蝗虫居然晃晃悠悠的飞到皇家园林瞎逛,碰巧被李世民逮到,他捉了几只,竟然与它们对起话来:“你吃老百姓的谷子,还不如来吃我的肺肠!”说完,就要把这几只可怜的蝗虫丢进嘴中。左右见事不妙,纷纷谏阻说这脏东西吃了要生病。
& B, k5 A. c# _. s, R  
4 f, I: ^) X: V) e+ T5 d  李世民道:“为了人民,还怕生什么病?”于是吃进肚子,也不知是此举真的感动了上天还是什么原因,这一年蝗虫虽然多却没有酿成灾难,堪称奇迹。# {, `5 P9 D: A. V9 g0 ?
  
% g- G; [2 a+ a, y* V3 v( ^  蝗灾没来,旱灾却不请自到。这些天一直不下雨,中书舍人李百药趁机上书说是以前虽然也放宫女出宫,但听说宫中现在用不着的仍有很多,不但浪费粮食,还阴气郁积,这才导致干旱。李世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表示妇人幽闭深宫,实在是可怜得很,也做不了什么事,应该放她们出宫去自由恋爱。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特意指派尚书左丞戴胄和给事中杜正伦在掖庭西门进行“清退”工作,前后“下岗”的宫女就有3000多人。
; \  o  l4 S6 H# Z% N% m6 w  
" ]! ?4 y, U+ E4 ~  一直以来,皇帝选美女入宫的“新闻”多,“清退”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李世民屡屡放宫女出宫,不但节省开支,增加繁衍的人口,还减少许多人间悲剧,不能不说是一大善举。
: K( Q% ?! @+ e0 b  B  
5 `0 `, p" M7 \$ f3 P! u- p0 _& H  这边放宫女,那边西突厥却搞起了内斗。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他伯父杀害,“凶杀”自立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毘可汗,可是国人不服。弩矢毕部趁机推举泥孰莫贺设为新可汗,不想泥孰还不领情,不接受这个“差使”。恰在此时,统叶护之子咥力特勒因为躲避莫贺咄的追杀,逃亡到康居国后,泥孰于是赶紧把他接来戴上这顶新可汗的帽子。咥力在一帮忠于老爸的手下拥护下,成为乙毘钵罗肆叶护可汗。! a$ b% K  g* V- i+ j% \
  
; M9 z* [5 u  ?  W7 }, |! |, _  如此一来,西突厥便有了两个可汗,两家你打我,我打你,连年征战,都想借助唐朝这棵大树来为自己撑腰,竟然分别派使者到长安请婚,想与李世民对亲家。
' V1 ~( R6 S% X  : x* T$ V5 [/ T8 X6 N
  李世民不同意,声称你们国家动乱,君臣未定,有什么资格来求婚?并劝他们先管好自家三分地,不要互相打架了。见得不到唐朝的支持,靠不上这棵大树,于是西域各国与原先臣服西突厥的诸部落纷纷走人,自己单独发展。/ ^4 r2 p" y( m4 y6 W8 X7 l
  + E( Z8 d4 V/ C" Z$ C
  当时突厥北边各部落很多都叛离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陀,一齐推举他们的老大夷男为新可汗,夷男胆小,不敢接受。
. V( f& |% B, c% M  
9 Z  S. T0 V4 O/ P  李世民密切注视局势变化,认为是该出手的时候了,火速派游击将军乔师望择小路带上册封诏书封夷男为真珠毘伽可汗,赐鼓纛。见唐朝都主动找上门来,还封他为新可汗,夷男自然大喜过望,于是遣使入贡,在郁督军山下(今蒙古杭爱山)建牙帐,回纥、拔野古等部纷纷归顺,一时间搞得红红火火,势力与日俱增,地盘也越来越大。史书记载:“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这样的规模看来是要与颉利可汗分庭抗礼了。其实这正是李世民孤立颉利的一个策略,当然也是想培养夷男,以夷制夷,好借他的手来打击颉利,只是这招会否有效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9)$ e+ T! \9 G5 F% T( ?
                                                  ' J/ y& ]" w0 W/ J
                        
$ B' m' S8 f  z8 b/ s5 @- h$ Y; \  作者:沁园春
2 z) |3 \$ m- w        7 T. }; c' D% ^+ ~1 B
   
! F# B. q! N! M( V  
% Q' o+ {8 }0 {9 C: F( s$ ]  魏征长得不怎么样,人也不高,但他不是用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来进行自我安慰,而是浑身是胆,富有胆略,可谓是“志高人胆大”。他每每批评李世民时总是毫不留情,甚至搞得李世民大发脾气,怒不可遏。即使是这个时候,他仍是面不改色,侃侃而谈,连李世民都有点怕他。1 V4 T! X2 \6 |+ n/ _
  
& t! T2 d/ a  Y2 e/ d/ I: r; d. e  有一次,魏征请假去祭扫祖坟,回来问李世民:“我听说陛下打算去南山游玩,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怎么后来又不去了呢?”
4 b; B0 h' c/ B1 b" }  0 Q/ s( S" L5 t1 N3 G9 x
  李世民笑道:“我开始是有这个念头,可是怕你生气,所以又中途反悔了。”1 U9 B. ?! I0 \1 |" e1 L; w: w+ I
  
8 C2 Z5 s3 e% _- H5 D% g  `2 d  又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鷂,鷂是一种鸟,一种高级宠物鸟。当时养鷂就如同今天养波斯猫,金贵无比,李世民也是玩上了瘾,天天搂着来取乐,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看来已经晋升为超级宠物迷了。1 m! ^: o0 _/ g, t  {
  
& O0 q; Y; j; B* u6 \  瞧,他又把“御鷂”放在自己的手臂上逗着玩,可天有不测风云,正玩得起劲的时候,一个身影闪现了,谁?魏征!啊呀呀,老虎来了,李世民赶紧把小宝贝藏进怀里,等着魏征来。
( ^8 Y, n9 O; f9 {% {4 A3 L  ( u/ G- ^' n; N7 d% k
  魏征何等精明,早就看到李世民耍的“小动作”,也不作声,装作没看见,于是,后面的事儿就更好玩了。
: W2 B3 X1 G! R& Z  o- J4 t  
: p1 x) \& {1 k  一个专心致志的汇报工作,一个恭恭敬敬的听,可是魏征今天似乎有点邪门,好象总有说不完的事,说了一件又一件,像个唐僧没完没了。李世民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人家不是在念经,是在例行公事。可是等魏征走后,他把刚刚捂住的小宝贝从怀里拿出来看时,李世民哭的心都有了——可爱的鷂竟然已经躺在大唐天子的怀里永垂不朽了。" Y0 r3 @% L1 d; J4 J
  3 ]' I' J2 N7 ?1 T1 T. b: M2 f6 W
  死了一只鸟是小事,死了一个人就是大事了。( o1 e5 r% k1 ^
  - Z9 l: ]9 P  `2 H* t3 q# {1 V
  交州都督李寿因为贪污获罪,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又清廉正直,于是征他入朝,告诉他交州很久都没有合适人选需要你去。卢祖尚拜谢,可回家后又后悔了,说我病了去不了。+ }; t5 b: t$ ?
  5 F8 @- k% Y2 U! G
  李世民派杜如晦去传旨,谴责他一介匹夫尚且还讲信誉,你怎么答应了的却又反悔?没想到卢祖尚依然顶牛。这一天李世民又召见他,说好话要他去,更没想到的是卢祖尚一根筋,就是不去。这下触怒了李世民,顿时皇威大怒:“我连叫人办事都不行还怎么治理国家?”将卢祖尚斩于朝堂。可是不久,他又后悔了,后悔自己不该在那么大火气的时候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事情来,认为没能按法律办事。3 Y3 S) }, T3 l2 U3 y6 a# {2 w! O
    V: z1 z- e  {, W# w" `  F
  过了几天,他与侍臣聊天,当谈到齐宣帝高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话题时,魏征先讲了个故事,故事说高洋虽然狂暴,不过要是有人跟他争,他理屈也会甘拜下风。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国回来,高洋要他去做光州长史。魏恺不去,丞相杨遵彦奏报,高洋大怒,把他召去大骂了一顿。魏恺解释说我在大地方当长史,刚刚回来既有功劳又无过错,如今却要去小地方做同样的官,所以不想去。文宣帝想了想,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的有道理,你就饶了他吧!这正是文宣帝的长处。
) Z$ |4 M7 W9 \  
$ B* ^7 e8 C( X1 y/ S# R3 e  魏征讲完这个故事便不作声了。李世民当然听出了弦外之音,这不是明摆着指桑骂槐,讽刺自己连高洋都不如吗?不过自己也的确是有错,怪不得魏征来说。他终于发言:“你讲得很对!虽然卢祖尚失了做臣子的本分,然而朕把他杀了也是大错,朕确实还不如文宣帝!” 为了将功补过,他恢复卢祖尚名誉,复其官荫。官荫是什么玩意?就是官位与荫子,官位好懂,荫子就是老子有官有爵位的,死后则儿子接着做,当然级别会有所减低,这样一来,你就和别人站在不一样的起跑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30)
0 J( a, `8 F$ e/ G% b                                                  " n  f& g" C8 [" h* r0 |# u5 [
                        / r$ O% v# y6 [1 Y! C
  作者:沁园春
6 z) w. A$ X4 J2 C+ x$ f        
5 H7 F; Q5 m" c$ n   
9 g- O" f; ?% z5 e. y3 I% R  ) ?' r* ]* ^, D* ?# {
  李世民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请到卧室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都能欣然采纳。一次,朝廷征兵,封德彝奏称说中男虽不满18岁,但躯干壮大的还是应该录取。这明摆着是寅吃卯粮,也不合现实,凭什么老子身材魁梧点,就要早服兵役?李世民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意!可当中书省的赦书发到门下省时,魏征却不肯签字,因为按初唐制度,赦书必须要门下省核对后长官签署才能生效,否定没有法律效力。魏征不但不配合,而且是往返四次,就是不给面子。这下激怒了李世民,把魏征召进宫中进行批评教育:中男强壮的都是一些虚报年龄逃兵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你怎么这么固执?: P9 b( E. F6 U+ W* ~" z
  
, M% F6 R, u5 x. R1 {$ j  魏征丝毫不惧,不卑不亢的说军队在于治军得法而不在人多,召成丁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年幼的人来充门面?陛下总是说要以为诚信治天下,现在怎么刚即位就已失信多次?2 q2 c/ L+ {! D% h! P  R
  ( H, F6 `3 g- j, \( F8 v
  李世民惊愕的问哪里失信了,魏征依旧不慌不忙,继续开讲,主要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刚即位时下诏百姓凡欠了官家财物的一概免除,可后来有关部门却认为拖欠秦王府的不属于官家,依旧征索如故。他的质疑是:难道秦府的就不是官家?% \" r) m* S- T6 B( t
  
+ G* F, W0 l; S/ D+ ]. y  J0 i  另一件是开始说关中免两年租调,关外免一年徭役,不久却又说已纳税和服役的要从下一年开始免除,他的质疑是:为何前后不一?最后指出征兵这点小事都怀疑地方官造假,难道是诚信治国吗?
. W7 K$ P& L* K* f0 t8 O  
5 g" z1 c) s% a+ D: d  一连串的质问,轰得李世民一楞一楞的,他算是真正见识了魏征的厉害,但没生气,因为他知道这全是为他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N5 r% v! h. h% C( e1 o5 c/ C& |+ `  
# e; T& a/ c. e0 {0 `3 D# K$ C- e  李世民高兴的说以前我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政务,今天看你谈论国家大事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朝廷政令要是不讲信用,老百姓将不知所从,天下又如何能治理?朕的过错很深啊!李世民进行了一番自我批评后下令不征召中男,并赐魏征金瓮一只。: d7 M) }5 T/ n  P
  # j! n& j* n  j8 _
  福兮祸所依,得了金瓮,却很快有人告发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没有发现问题,只是说魏征不知道回避,所以才招来这类谣言,虽然没有私心,但也有该责备的地方。李世民让温彦博把这话带给魏征,要他注意点。( F4 L& A+ T4 W  V( H
  / b9 S" P% ]$ O3 i4 T. \& {$ s
  过了几天,魏征上朝,又对李世民“开炮”了,说我听说君臣应该竭诚相待,如果什么都回避,那国家的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 R5 n, Z4 y/ b6 m. S
  # J0 Y4 y$ i. ^( p& W! o# X
  李世民吃惊的看着魏征,说自己也后悔了,魏征再拜,说出一句更加令人吃惊的话:“但愿让臣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 R# y; X/ b8 }4 W3 Y  
! a& z/ p3 o! V2 ^% K  这种话都敢说?李世民也犯糊涂了,问良臣与忠臣有什么区别。* |2 x7 X+ @2 o2 N( m
  # n: ~' K  P. s3 C9 K
  魏征将这两个名词举例解释,说皋陶齐心协力共享尊荣,即为良臣;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即为忠臣。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李世民,你是愿意做舜帝还是纣王,聪明的李世民当然选择前者。好吧,魏征,你就做一个良臣吧,咱君臣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李世民大为兴奋,又赐魏征绢500匹。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31)7 j4 {  ^  }5 s% o. O6 C
                                                    
# }- x- I' v1 R% p1 E: @: a1 X; P                          6 y$ g+ @: p: G+ s5 M- W( V" z* t
  作者:沁园春
; [5 d* T$ A0 x! K6 L          
! {9 f" J1 U% }  
5 D% @4 }6 v+ |5 p  
1 P% a$ A, l( f2 `  新年来了,这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三个年头,他并不放松,因为庞大帝国的治理丝毫不能松懈。
' o( ?6 P# g3 I" A% O6 C7 c% H$ }  
2 A/ w; E, o# E$ }  在元宵节的第二天,他就前往皇家祖庙祭祀,五天后,为劝课农桑,又在长安东郊亲自举行被废弃长达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还亲自下田耕种,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毕竟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不重视不行。也正是因为施行休养生息,抚民以静,民为邦本,静为农本的政策,才奠定了贞观之治的物质基础。
" _- [' j. ~8 d5 G  ; I: f! d, t: j& w
  为了强化执政团队,李世民正式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而魏征则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
8 ?; ~: J4 O# c+ m  + T& G) U% G# \+ O. i' |
  其后不久,他前往监狱考察管理工作,恰好牢里面坐着个叫刘恭的“奇人”。说是脖子上有个胜字,自称能称霸天下,被抓到这里来了。李世民却不信这些,当即批示:没有天命,一个胜字又有什么用?放人!幸好是碰到不迷信的李世民,不然,口出狂言的刘恭早就斩立决了。7 }* r7 ?% G9 S1 [
  
7 t7 z( }( D6 t8 w6 T% J  为了让房玄龄杜如晦帮他广纳贤才,李世民下敕要求“国务院”的事务性工作都归尚书左右丞,有必要奏报的大事才由他们管。有了李世民的充分信任,房杜二人干起事情来也特别卖力,演绎了一段“房谋杜断”的千古佳话,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 s6 l" R- U( p' T  + V/ q  ^& P8 r7 g' K' W
  房玄龄精通行政工作,是个文学高手,工作兢兢业业,很少有失误,可以说是一个“拼命三郎”。他待人处事宽厚平和,从不随意责备,不以自己的优点来要求别人。提拔有才能的人惟恐有遗漏,整个唐朝行政系统的规模与制度,都是这他和杜如晦定下来的。7 ?6 B: q4 S. K( f+ S2 S
  
( J1 X6 B* G- c! z1 E, l! X  李世民每每与房玄龄讨论政事,一定说“非如晦不能决”,而等到杜如晦来了后,又往往总是采用房玄龄的意见。
8 U) n' C3 `+ r) c  : b# U* F3 F5 `# _! K$ v; q: I* t
  这对黄金搭挡堪称绝配,一个善于出主意,一个善于决断,二人密切合作,为了国家的强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唐朝世称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虽然如此,房玄龄做事却极为谨慎,以至于被李世民批评了一两句也要一连数日去叩头请罪,搞得好象无地自容。这似乎有点过了,但如此谨小细微,想必谁也不会怀疑他的忠心,房玄龄一生无事,恐怕与此也有些关系。
# @# Y+ j4 U; D; `: o0 ^& J  . S% C1 ?3 M% e+ B; p
  为了减少政策失误,李世民对一些只会顺从旨意,从不提反对意见的现象极为反感,强调如果是发发公文,只要是个人都会办,何必要引进什么高级人才?话都这么说了,房玄龄他们也只有照办了。
- k! O( K. E/ j9 l8 t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他又把一些有用的旧制度搬出来完善改进,派上用场,其中的五花判事与批驳制度堪称经典之作。5 p8 Y$ M+ r& t& Y7 _) V" v" X
  8 Q) O, @2 g' K" a; p
  五花判事就是但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舍人写出各自意见再分别署名的一项制度,可以说是集思广议的一个好办法。而这些各不相同的处理意见交由中书侍郎与中书令确定后呈报皇帝画敕,再送到门下省进行批驳,重新审核,提出反对意见或是予以修正,最后才由尚书省执行。) b" D. Q- X2 \1 q& R, p  V
  6 R6 Z' ^% Q+ r
  经过这样一番程序后,政令才可以生效,这就是三省六部制中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叫批驳制。简单的说就是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管执行。这非常有意义,让拍脑袋的临时决策基本杜绝,为贞观年间许多政策的正确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制度保障,所以李世民执政时期的政策很少失误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20 04:04 , Processed in 0.0251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