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6|回复: 2

灸法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8 18: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灸法简介
' O3 `/ y% d. E$ V4 i7 V4 U! X0 D
, f& {) n" `: P8 ^  灸的程度及用量
% J, j3 w; q0 j. F  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0 @/ A8 |; q6 c
  以上说法,使我们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着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2 ]7 o  M) G) E/ ]$ Z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 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0 a; u0 R8 |% v6 n  施灸注意事项
2 k+ }2 a) ]$ M* N, l' V  一、医生的责任和态度:使用灸法和用针法一样,医生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
/ ~) w' t. o) Q1 i. m  e* I& Z4 B7 V  医生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灵枢·官能篇》上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由此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是举止要稳当,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细。这样的医生才能使用针法和灸法。
0 Q# N( t2 ~! @  l1 ?* q  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2 i( b; \6 z% b2 r! X* y- j, A8 d
  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8 [$ ^) ]0 S; D8 b  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覆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 c! S, j. X4 {7 i) M: X! w+ L  四、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生姜用时洗净即可。; l7 b' B. X9 u4 ^
  五、灸疮的处理: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 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烫晒消毒以防感染。
" m$ \/ m8 @, `" e7 x1 f2 H' U  六、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2 + T) A5 c) T6 U3 R. T
  二、间接灸法; ~  ^& m+ L, s, H0 a' ?# b
  
( @" z3 L3 O1 _0 d& o  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7 g" H3 y: h2 E/ z+ {
  隔姜灸法. L) Z; \1 U+ e0 v4 M1 A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v4 A: T. g) F9 x3 {
  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热力剧增,就会发泡。隔姜灸发泡,是技术错误,特别是颜面部更宜避免。
3 E1 M' w2 ~$ U/ I1 B1 `2 c! \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痺,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4 }* P/ R6 y7 D; V& c! R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轻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痺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1 L6 @, ^. D5 `- p$ T: N
  隔姜灸之适应症: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痺,面瘫,麻木酸痛,肢体萎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瘫更为适宜,治疗本病用隔姜灸法,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温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Q5 O) T* c! s, v  e* a. k9 u# X2 [
  隔蒜灸法! D. {: B% P( |
  用蒜作间隔物。大蒜入药,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放置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从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发者可能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缩小范围,不只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 w* K* w; r0 D  c
  隔蒜灸之适应症: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癧,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m0 O7 }, Q9 c1 Q: R
  隔附子饼灸法! V; q4 |, m3 t+ j; ^, B
  用附子饼作间隔物。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调捏成薄饼,约一、二分许厚度,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 @: f7 S' \3 {. Z' f1 y- c1 T) m9 X
  隔盐灸法/ U/ Z9 x- n  p  X
  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3   u" Z3 p2 Y# t5 k8 T& m0 b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汉代许慎着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U, L0 M! }, p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N( `, h+ M, B* S' x! k1 j9 s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 T7 M0 j$ n! s% G3 H- ^+ a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6 c$ f4 ?% S$ l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 A! [* V. \2 K7 y4 Y- N# [0 _  灸法的作用9 p/ o5 f" }+ R# N$ Z, g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 D2 U+ \4 T, h7 e
  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2 O# ^' v; H, z" W& ~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9 O0 i, @% s0 r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 T2 b& e: @8 s" v0 K% s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t, n, \  o0 }" [) p( g1 S3 k
  灸的原料及制法1 a+ t* w5 o+ p, U& H
  一、艾的性能 . l1 |% e& N: H# P3 i- U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2 {+ l1 z/ W/ y  M, b) F$ g7 k# v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1 I+ Q7 N$ e( T, G7 b( b) A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g: S3 @8 A6 i  k$ ^0 F6 v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4 二、艾绒的制法
# T6 P  q0 Z2 V6 ]; z6 T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V3 q: H2 H3 r# _+ G9 t. `
  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覆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现在有机制艾绒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
5 ^4 l2 ~( c# U+ C2 r" t0 {( u! `  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现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传人。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 t, y" H7 @* f8 n  三、艾卷的制法8 q$ O" i1 a5 ~' q
  各种艾卷市场有成品出售,可以选购使用,制法这里从略。
; z1 a1 K& I4 F4 h" _  艾炷形状大小及使用的原则0 I; V2 p0 w6 A4 K4 H
  艾叶经过加工以后,称为艾绒。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1 Z/ ~+ m* I' i0 z+ M" n6 }/ b8 D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用于温针灸法则做成既圆又紧、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缠绕针柄上燃烧;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匀又紧,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点燃后温灸之。 6 f+ a# @; q, r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9 ~) d; c& ?4 \) i, m
  施灸壮数和疗程
' c4 _; ~! G5 c, t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每灸一次少则3~5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9 v4 d3 Q' [/ s5 q  《医学入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这是说: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未完待续)* I1 ~8 E6 {# H* b' a( c& p
灸法简介- |6 g8 @! u9 h
! ?. }7 B$ S- g% I% ?7 F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汉代许慎着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c& C4 I% I$ [
          8 d" D. b2 @, Z; R/ ^* a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t& n2 }+ @5 M
         
5 ^! Z3 L/ O7 |, f8 H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 I  E4 t1 Z! v% L2 Y9 X8 C         
* c9 a3 K6 Y! z- r5 n; |$ Z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U0 g; Q& k+ }" m) I4 g' ]8 `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2 f! ^& F( \0 R# x0 H+ g2 ?
          灸法的作用6 m8 s6 O: O) @. R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2 L( W1 C/ p# N1 j" t' G
          / v) I) j8 e% a# E2 Y
        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T" u! V8 m9 {' S: i
          4 d) h& B+ }" ~$ d+ g5 M. |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8 A$ Y" s1 l! W" q1 c) s  x          % m+ \& }  w# z# D/ e  Z# x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 }( b! `2 ]# e% n          * `. m: s, M/ ^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 X+ B. |2 `7 a% x( S# b          灸的原料及制法
; v$ U+ h; B( ?# C0 Z1 A3 {% g          一、艾的性能. y( {* U# b- ~8 ]/ {. m' h5 f3 h
          % T/ g. _# n$ E: @0 z2 G2 A& w- F3 `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A0 z7 h* M9 V. W- e! _
         
' X9 Z0 u/ F* z* Q* ~+ m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 C) O4 {4 J( U$ c2 ?          & X/ T! M( P% O# w9 T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1 d9 s7 q8 M& b6 p0 j         
, Y% Z# `) }% k& y/ B# Z+ O% h% c$ s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d  B$ }2 G! n# V1 d8 _5 N        (谢锡亮) 二、艾绒的制法
0 Y; e' }9 X6 I# z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i% \8 _- ?3 D' x+ D5 g
  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覆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现在有机制艾绒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
! M3 I1 {- D0 K& }- _/ W  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现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传人。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x7 s9 m9 J/ p, U' \3 k6 N

, ~( h; U5 Q" E% @$ V0 b  X  三、艾卷的制法3 j8 R& g; W1 I* N" M% r
  各种艾卷市场有成品出售,可以选购使用,制法这里从略。& O% S# r5 b0 W" ?9 ]& l# {
  艾炷形状大小及使用的原则- N2 t; b! {" k# }# `. N/ Z
  艾叶经过加工以后,称为艾绒。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 {( v1 K7 h" O- i5 ^% B, Z* m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用于温针灸法则做成既圆又紧、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缠绕针柄上燃烧;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匀又紧,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点燃后温灸之。
; c6 V% B, Z. c6 M6 A& t* Q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 _; a4 l# p) e3 m2 K* t

# b7 f5 q/ i( m6 Z  施灸壮数和疗程' Z( Y! [8 o/ |* v0 s* E7 Y
! N( Z$ Y" Q- F4 _6 v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每灸一次少则3~5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1 v9 I% E3 P; B: r
  《医学入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这是说: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未完待续)
: R0 K) x$ y5 S% m  灸的程度及用量2 ~4 K( n" t/ B! U9 I
  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6 U6 E( I% `1 d: D( p9 Q
  以上说法,使我们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着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4 m- s. B6 ]& `2 l& r& M4 c. A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 h$ R- p- V) s) Z  施灸注意事项$ i. L, p+ O" I% @8 X) K+ x. g' ^3 m$ N
  一、医生的责任和态度:使用灸法和用针法一样,医生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
% B9 C, ^+ H* U- K$ Y- Q  医生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灵枢·官能篇》上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由此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是举止要稳当,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细。这样的医生才能使用针法和灸法。4 r( ^' E1 p& M& N
  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 x) b/ S# l6 }& ?' p  M
  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 ~; n: H9 y2 i7 D' w
  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覆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8 D0 O* n. A9 e; {& |
  四、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生姜用时洗净即可。
0 E- I0 d1 e3 |  五、灸疮的处理: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 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烫晒消毒以防感染。: O* o" v  x3 o  u1 d
  六、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4 m) O: W+ v7 {4 A4 V
      七、施灸与保养:灸后调养的方法和针后的调养是一样的,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
6 @( V% F1 ], K' F        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 z7 U) U# C" N3 s" |          + W% H# Q! K9 K1 L0 ?
      八、要注意灸料的质量:艾绒之粗细好坏,与施灸之关系极大,务必考究。特别是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最好买成品,久贮之,密藏之。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晒干,以便点燃。生姜要保持新鲜,平时要埋入湿土之中,用时取出洗净。艾卷要坚实、均匀,保持干燥。- y" }, q0 u# e5 \4 }
          # _  F9 W. T4 w, ~5 c* t- E
      九、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免得病人反覆改变姿势,穿脱衣服,也就省事省时间了。
! r7 _2 y% d) G/ a" ~0 _. T& \         
" ^' k, I* W, c$ u& E        十、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 n+ x- f: ]
          2 X, q  G) M2 `4 x% S4 ]
        十一、要注意穴位和禁忌的部位:虽然理论上讲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还是不妥当的。必须根据既定的经络经穴而后施行,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难看的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用隔姜灸法,再者皮下静脉也应尽量避开为宜。% H- }2 l2 D- m. q6 d
         
8 ^( `- `/ L& E+ C. g. S0 F        十二、施灸的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7 Y$ o) M5 y& H( P/ E8 W
          处方:生地15g,麦冬15g,元参15g,苁蓉15g。水煎服。
4 }: W! {. y1 y0 q$ m' q          十三、关于灸后洗澡问题:凡非化脓灸,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则应避开疮面,当心不要洗脱灸痂。9 U/ H4 e  _, w
         
( W" P$ E( g5 `* z9 {* n* ?+ c5 G        如果长期直接灸,有结痂、疮面、渗出物,则应避开这些部位,勿过多洗澡,只可冲洗或擦洗,勿多浸泡。或用创可贴盖上再洗,或用消炎油抹上一层以保护灸面等。总之,可以灸后洗澡。7 N" `+ Z# S8 o  U3 Z" T
          % p0 }  p0 N5 e* m
        十四、施灸配穴的原则: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
1 y4 ]$ H/ k) k0 n          凡初施灸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其壮数先少后多,其艾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 k" h2 Y3 K2 y0 R4 Q          十五、使用经穴要少而精:
; F# x' J8 v, @, t7 c; s0 Q1 l         
+ S3 z# `* }3 j( q5 q' M- Q; S& g* u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取穴必须准确,用针要精简,灸穴勿太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刺暴灸使人难耐,这是很有道理的。9 F. I' m- p6 j7 f
         
; D# z+ E+ K- A        十六、关于施灸是否安全的问题:可以答覆是安全的!我们在医学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针刺发生医疗事故的报道,但从未见到使用灸法发生事故的消息。只是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七》曾载鄂州于通判灸伤致死一例:“宋,绍熙癸丑年(公元1193年)四月鄂州通判背痛暴起……即命捣蒜艾,铺四旁,几于满背。迨火尽,肿定。而医者军中武士,习技粗猛,所灸处太阔,火疮遂大作,不可收敛,不三日竟亡。”
2 Q1 d5 s" {! F- j# h/ c/ g) A- N         
, B! ~6 W9 [) ^4 l6 K! B        这是滥用灸法的野蛮行为致伤人命的惨痛教训。实际上这不能算灸疮,而可能是把病人活活烧死了,不应归咎于灸法。一般一个灸疮应和种一颗牛痘一样,不宜过大。因此要经常把疮控制在比黄豆大些的程度,注意施灸的艾炷、次数,勿使过量。
9 [! B% a1 ~1 F2 ]9 K' O          1 W( F( C: l+ R7 k( w
        十七、敢于使用灸法治病:宋代医术《备急灸法》上说:“要之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肤体,不致枉矣,岂不诚大丈夫?”这是鼓励人们要有勇气,敢于使用灸法治病。灸法的好处,没有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正如陆游诗云:“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X+ o- u' j/ y! N1 ^        (谢锡亮)
, F6 ]- }) M8 ~/ |% k4 D8 h, F" @; x; p
  常用灸法及技巧% F$ L4 `: B" v  Z/ c/ x! o; X% }
  一、直接灸法
6 {# c  p" B  N) v! P2 w' s  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约达70℃。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非化脓灸。' I" Y( g# L  a: w0 Z) ^% d: S
  化脓灸
' P) Q. R8 o$ r$ z7 D  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古代多用此法,因艾炷大,如枣核,要求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致皮焦肉烂,痛苦不堪,人多畏惧,不愿接受。现代仍有沿用此法者。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气管炎,专门在三伏天灸背部腧穴,大炷烧灼,致令成疮,称为打脓灸。效果虽好,但一般医者多不主张急于求成,而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代替了大炷灸法。徐徐灸之,日久见功。9 i( U  V7 s5 D0 p/ R2 \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或用笔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 (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第二壮不去艾灰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即按灭。第三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迅速按灭;同时医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可以减轻痛苦。如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余壮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灸多次,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或不化脓只要这样长期施灸,也同样收效,可免炮烙之苦,现在都采用此法。3 \- R5 M, d, h5 R) j4 S
  临床上灸关元穴可治缩阳症,或遗精、早泄,一次可灸二、三百粒。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壮时,约有5厘米×5厘米皮肤起红晕,3厘米×3厘米组织变硬,2 厘米×2厘米(即中心部)被烧黑。初灸时尚觉灼痛,以后一热即过,没有痛苦,反觉舒服。每次少灸几壮,只要长灸,照样有效。5 m9 L( J: u! K
  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复盖,等结痂后再灸。6 K. r2 @  X! I0 }/ ?  K
  至于灸疮化脓,多属无菌性,勿须顾虑,这和一般疮疖或创伤性炎症不同,未见发生过什么问题。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就可连续施灸。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的脓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一般说灸疮化脓,是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顾虑重重,影响施灸,通常灸疮不加治疗,约30天左右就自然痊愈了。但化脓灸后要用敷料保护,以防继发感染和摩擦。
& i6 q! c2 F1 H5 V3 t  化脓灸适应症: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试灸于癌症。尤其适宜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  d7 x/ f% F9 d  非化脓灸* w, L0 ]4 Q- t. s5 Q8 h, |% {# A0 C
  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现代日本医者多用此法,应用很广,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无需严格区别。
, P; _2 T% q" [" S   二、间接灸法   * T: v. t9 F. {( \9 S
 + U5 {" N. _8 w& G9 z0 N; z. y, F& C1 F
   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9 U4 X' O5 z- _$ m1 v1 q  隔姜灸法
: i1 D8 x2 y1 K1 V) I2 s8 j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 ]3 n; x% {) _- T! i1 V' L6 s9 P  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热力剧增,就会发泡。隔姜灸发泡,是技术错误,特别是颜面部更宜避免。
* f. }+ u/ G- `+ j3 S- |9 U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痺,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 l" N3 n) e4 B; t/ A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轻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痺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 ^* v( A% H7 E0 \( ?; `* Z. G  隔姜灸之适应症: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痺,面瘫,麻木酸痛,肢体萎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瘫更为适宜,治疗本病用隔姜灸法,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温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r2 E: B' K* Y, D9 F5 w" D) y1 q  隔蒜灸法
8 y3 g. s! v8 |' f  y7 u( G  C  用蒜作间隔物。大蒜入药,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放置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从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发者可能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缩小范围,不只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6 n) J3 R  Z! f1 o9 c
  隔蒜灸之适应症: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癧,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2 |% q( a3 Q+ U" d: |8 {- D: J) w
  隔附子饼灸法
  x1 Y% ?3 C3 M  s1 Z( {  用附子饼作间隔物。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调捏成薄饼,约一、二分许厚度,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 L2 f- s/ P. G: F
  ! L2 R1 w% i6 c3 p% O
  隔盐灸法7 j% b* [3 a5 z# ^
  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z# I) f& {, T2 D% n% \; |4 D
          三、温针灸法) [- |  ?+ u+ K! u
          ) p9 k# K4 v6 A( K! v
        此法最早见于《伤寒论》。又名传热灸,烧针尾。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上说:“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在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可见此法流传已很久了,多年来江浙一带颇为盛行,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使用。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而传入深部。其适应症很广,南方有些针灸医生,几乎每针必温,不扎白针(干针、冷针)。0 L) a3 [4 J! ^+ P( @
         
. q# U2 |9 A" _0 K& _2 v6 M        操作技巧:要温针时,应选略粗之长柄针,一般在28号以下最好,长短适度。刺在肌肉深厚处,进针后行针使之得气,然后留针不动,针根与表皮相距约二、三分为宜。将硬纸片剪成方寸块,中钻一孔,从针柄上套入,以保护穴道周围之皮肤,防止落下火团烧伤。取粗艾绒,用右手食、中、拇三指,搓如枣核之形状大小,中间捏一痕,贴在针柄上,围绕一搓,即紧缠于针柄之上。然后用火柴从艾炷之下面周围点燃,待其自灭,再换艾炷。一般三、五壮后,穴道内部觉热为止。% `6 c* y" ^. L7 o6 ~$ V  k
         
# f" e8 p* ^! T* _- P        施灸中如果不热,可将艾炷放得靠下一些,过热觉痛时可将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一次可烧三、五针或更多。此法方便易行,应大力提倡,但必须小心防止折针,因烧过多次之针,最易从针根部折断,而且医生要在平时反覆练习缠绕艾炷的手技,熟练者一触即妥,几秒钟就能牢固地放在针柄。肯下功夫,练几个小时手就熟练了。温针灸的艾炷,要光圆紧实,切忌松散,以防脱落。温针灸之适应症,为偏于寒性的风湿疾患,关节酸痛,凉麻不仁,便溏腹胀等虚弱之证均可用之。( q: v$ r% y/ m3 V! Q5 `1 Z
          四、艾卷灸法
" {/ b+ P8 A5 [. j  V! w5 r, C0 P6 h          此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 O# T  _) y4 P) d7 v          1.实按温热灸法
7 l2 c$ F" V- F1 S          $ h$ e; k( u8 b7 ]1 ^
        多用于太乙针和雷火针,其法是取棉布或棉纸摺叠数层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两支针(卷)点着,不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实按穴上稍停即起,起来再按,几次之后艾卷将灭,另换一支,交替按压,垫布将烧焦黑,但不能使烧着起火,反覆数次之后,穴位上即变得温热,出现大面积的红晕。
$ K0 T: m7 D/ O, @: ]          此法优点是灸的快、省时间、面积大。热力深入久久不消。
( M3 ^. [- v( v1 t+ m. P          还可用中药煎水将布浸湿再灸。也可不断移动,受热面积更大。
7 w& V) x) ]3 D% m' c          2.悬起温和灸法5 k* R  }6 n: Z# I
          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 T+ Z& L) x' N! W0 e4 Z  `3 G) U- K
          1 W6 x( G2 O3 p3 m9 a: ~( o
        操作技巧:将一、二支艾卷点着,术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两旁,其任务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知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感觉发痒、发热、疼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照射穴道之上,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 0~6 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7 T0 i# _% r  ?) Q5 m          - E5 K% g9 f- r
        施灸中要注意,要将艾卷垂直直射,这样火力集中。若艾卷积灰过多时,则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病人体位要舒适,方能够耐久,并防止冷风直接吹拂。施灸后患者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一般病每日灸一次,急病可灸二、三次,连续15~3 0次为一疗程。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发生口渴可多饮水,此即所谓灸后调养之法。在一室内多人施灸,要调换空气,当心冷暖。4 Z8 @2 M" d& k. g! \
          尤其灸后要注意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
" [+ p+ m& I1 F! e9 y" G          此法可以教给病人自己灸,或带回家里灸,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
  Z0 f0 ?8 i& y: O) E         
& M; i( A6 Y# i  Y        此法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费时间,或认为温热一消,平平淡淡,无甚作用,因此就忽略,不予深究了。或者即便灸灸,也是比较浅浮,而没有真正达到灸的目的,这是对温热灸效力不够了解。所以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对这一方法有正确的认识,耐心细致的长期灸下去,多灸灸好,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4 H  @, b8 q6 ]- V9 b7 X9 P0 K          艾卷灸之适应症:凡是应该施灸的疾病,大都可以用此方法,不受更多的条件限制。
; Z3 K: N1 f: i$ x          五、其他灸法
  Z, T% G# m7 M" O1 e8 |          烧灯火灸法:又叫草焠、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操作容易,对急性腮腺炎,往往1~2次就能治愈,所以此法很受欢迎。
' M5 C7 ^. y! b3 [% o' Q         
" ?1 H3 b8 P: i$ a: C" F        操作技巧:取3~4寸长的灯芯(即灯草),或用纸绳,蘸芝麻油或其他植物油少许,约浸透一寸长左右点着起火苗,用快速的动作,对准选好的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即为成功。如无此音响,当即重复一次。
" _1 G+ T  G% l* ^4 A& d# K$ U         
" q, n& e& a0 i( ?1 T7 g  b: V        使用此法之技巧要注意蘸油不要过多,取穴要准,操作要快,不能停留,一经烧后局部皮肤有一点发黄,偶然也会起小疱,就算恰到好处。如果水疱破裂,可涂些紫药水,预防感染。一次未愈,次日可以再烧。+ M8 W9 a8 m3 k% h4 K* T6 f% m
         
# X% O: k& Y* }6 r/ K( @        烧灯火之适应症:主要是用于急性炎症,如发生于小儿的急性流行性腮腺炎,往吃药、打针都不方便,并且疗程长,痛苦大,若用此法灸“角孙”穴效果极佳。# G( |* x( x4 w; h5 j1 |4 I
         
3 ]4 K5 Z* `. U/ v        角孙穴在耳廓高处的头皮上。取法:将耳廓卷起,向下一按,其最高点着头皮处就是此穴。如果头发长,应当刮去,先用墨水或红、紫药水打个记号,然后对准施灸。一侧有病灸一侧,两侧有病灸双侧。灸时让病人侧头,露出穴位,灸小儿要助手固定,勿使乱动。8 A* h; F) M/ N! X1 S- s7 J
          " f* m6 |$ |5 g# E5 z; c
        其次是扁桃体炎,灸少商、合谷、风池;急性结膜炎,灸太阳、合谷、光明;急性胃肠炎,灸中脘、足三里;呕吐灸上脘、内关;腹泻、消化不良灸胃俞、大肠俞、天枢等;麻疹透发不快,灸大椎或项背隐现之点上选2~3个灸之,促使麻疹出透。# V; e6 ~, B8 y* L, ?/ W5 ^% s
         
1 e: ^( Y' r8 i/ a4 j. V  M; z$ k        天灸:也叫自灸、发疱灸,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天灸,一般常用于炎症,多在远处取穴。如咽痛、口疮,取合谷。此法民间多用。也有人用此法治疗肝炎的。也有用成方几味药贴穴的。. }5 P  k& {( i) H$ q
          蜡灸:类同石蜡疗法,限于篇幅,这里不作介绍了。8 x2 ~8 S' J! |8 C. Y
          其他:隔鳖甲、龟甲或其他药饼等灸之,各地习惯不一,其实都属于灸法,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 H9 C) f! y: T          各系统疾病和保健灸法(亚健康灸)常用配穴处方
, L: }5 q- X8 P, c2 ~" j! Q# {# c5 I( A/ ]          应用灸法时的配方,可根据疾病情况,人体素质和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补偏救弊的原则,各有重点的择优使用。现举例配方如下:
  ^: D/ {) K4 N& k. t9 k0 Q          呼吸系统: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G9 P* Q! y6 e5 v* z8 \% t
          心血管系统:
3 D" ?/ g+ ?- G6 m* N% B( h          1、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P1 U+ E5 S. q! g
          2、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 T# @/ N$ @: |0 c6 ^+ v2 K5 X          消化系统: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r3 {' ^3 M. x8 `% B
          神经系统:大椎、身柱、 肾俞、足三里。0 {7 t$ t& N0 e3 i4 g" w
          泌尿生殖系统: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T/ _, q5 K; ^; A
         
" A& ?/ e  q4 f) j% c        一般强壮灸: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不过十数分钟时间,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3-1 16: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灸法,从头学起!; y. K4 t# ~' \4 ~* a

0 v& p% @2 V- p: I/ h$ S5 Q- s* \[ 本帖最后由 淮水飘香 于 2008-3-1 16: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17: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灸法在城乡结合部,乡村还是有市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0 20:13 , Processed in 0.0307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