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7|回复: 2

伤寒两地书(第4—5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8 1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两地书(第4—5条)
3 }) }- O0 H( a- B0 v: w, j   
% O1 X8 b2 |# R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C. j/ E& n, I6 X     此条辨太阳病传变方法。其法有二: 一为脉象是“静”还是“数急”;二为是否“颇欲吐”和“躁烦”。“颇欲吐”,比3条呕逆更进一步,为外邪入里;“躁烦”,则是寒邪化热之兆。后又言脉"数急",数为热证,那么据此分析,此条是否预示太阳之邪不解,便会里传入阳明呢?2 s9 W7 x& Y0 _% c: R7 [
     躁烦在《伤寒论》出现多次,为临床辨证之重要症状,而今人问诊多忽视之。躁烦又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证治各异,当联系以后诸多条文,专篇讨论之。太阳病上篇言及躁烦的症侯还有29条,30条。8 v& A/ w3 r+ L' K
    4 a4 I7 g1 u* f3 S6 l0 R  X3 x0 x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H7 _4 C3 t5 z9 P! E5 G
     此条辨太阳病不解,或失治误治,病邪深入,则会传入阳明少阳。但传变与否,应该以所出现症状为准,不应该囿于日期。临床可见年深日久之痼疾,仍为太阳病者,仍当从太阳论治,不应认为日久必当传变。
  ~1 h0 w1 m9 y8 ?4 U( K7 {   
& R$ U( q# R! I( i6 K  b    问:《伤寒论》全书出现许多有关日期的条文,所言日期的意义应当如何理解?指的都是具体的天数吗?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1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伤寒论》有关日期的条文很多,探讨其含义 ,对于准确理解全书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a; \3 h( y5 _6 B6 N     《伤寒论》 条文的日期意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传经日期,与《素问/热论》“一日太阳、二日阳眀、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所指意义完全相同。由第4、5条可知,传经只是指伤寒而言,不包括中风。这里的日传一日,应该理解为一种“传经理论的标准模式”;当然也有一定的临床依据,如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与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眀、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都是指的具体日期。临证所见,恶寒只是几个小时,最多一、二日。如果是午后或傍晚发病,可以称为一日,也可以称为二日,因为只过去几个小时就是第二天了。依此类推,如果经过二、三十个小时,便可以称作三日。假如经过这个形式上的第三日,仍然不能汗出表解,那就是日期的第二种情况了,即:病邪在太阳经稽留、持续的天数。当然,这种稽留、持续的情况,也可以发生于任一经。《伤寒论》里的日期条文,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情况。
, Y# F$ ^- h" |' k  H$ S    下面再举数例,以作进一步的说明:
& \2 d" ^& p# ^) }1 p$ i    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为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Q! T- c: Q1 h3 u8 W5 m5 U5 S6 n" F
    按:这里的五六日,是指寒邪侵袭太阳经后的第五或第六天,而不是日传一经的“一日太阳、二日阳眀、三日少阳……”的日期。
/ O6 ~8 Z7 c; k5 |2 _    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咽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z+ L1 V1 x& g+ a$ Y7 c; p
    按:这一条有“得之”二字,意思便很清楚,二三日是指病邪在少阴经延续的天数,而不是传经日期。; G4 Q/ O% Z2 I+ @4 G& ]( x" S5 S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 h0 v  T" v& `& }2 H    按:有上条对照,本条日期“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的意义,就不需要解释了。
7 b. ~0 F% P. [  L    以上解释,不知你是否能够理解?对于日期的意义,暂时先谈到这里,以后遇到有关日期条文时,再做答复。  
4 Z+ ~! e6 s4 {# t$ ]! @1 N    另外,关于太阳病传入阳明的机理,应该理解为寒邪外闭则汗不能出,于是体内阳气无以宣泄,内热渐盛。迨蓄热既极而冲破寒闭,则汗出烦渴脉洪大诸证出现,寒邪也随汗出而消散于无形,是为阳明热证。前人有用“寒邪化热”解释这一过程,在《伤寒论》里是没有根据的,应于否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6 19:58 , Processed in 0.0388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