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4 2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結論4 ? V( E* c7 P u7 m
7 o, P! l1 U+ j2 v1 z5 `& |(一)、求藥籤的專業醫療行為1 V) H. v4 g- X5 p# K" M/ n
0 Q9 d; v; y' R% ^& p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到,在求藥籤這個宗教醫療體系之中,亦存在著一種所謂現今認為的專業醫療行為。如,根據吉元昭治(1999)的研究已發現到寺廟供奉的醫藥神職能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科別分類。如,內科的醫神:保生大帝、孫思邈等;眼科的醫神:眼光娘娘;外科的醫神:華陀;婦科的醫神:註生娘娘、床母;藥神:神農大帝、藥師佛。這和現今在西醫醫療體系所呈現的專業醫療分工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2 O# F" Y& X; n4 C' ~7 `2 j$ h& h o6 U+ k0 V) m" D) g' n5 S
此外,在求藥籤的過程中,從買金紙、向保生大帝說明病況、點香把脈、擲筊,以及藥籤筒的分科和到指定的中藥店去抓藥。這樣的過程,就有如我們現今至醫院看診的手續一般:掛號、向醫生說明病況、醫師診斷過程、醫療的專業分科和到特約藥局領藥等。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將寺廟視為一間醫院、「保生大帝」是醫生、「香油錢」是掛號費、「擲筊求籤」是問診的過程、「藥籤」是處方箋、「中藥店」是醫院的特約藥局,至於「廟公」自然就是護士小姐。這樣的類比之後,能說求藥籤不專業嗎?差別只在於醫生我們看得到,而問診的神明我們無法看到罷了。7 l6 f, h( {, ?- C: i
+ K' M" v. K$ [! U(二)、求藥籤的沒落% S0 D( J( z: a2 V% x1 r+ X
$ `. t2 ~9 h6 O
事實上,由於歷史的變遷可以發現到,在過去的社會條件下,因為醫療資源的不普及,使得求藥籤的醫療行為成為當時社會中疾病治療的核心。然而,在現今受到西醫和全民健保的影響,許多人已不再使用這套醫療系統。只有一些年紀較大的人,或是在求醫過程中醫不好,無法得到解決時,才會出現求藥籤的求醫行為。當然,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對於保生大帝能醫好疾病的信仰一直仍存在著。而且透過大家的口耳相傳,當人們無法在西醫或中醫求得解決疾病的情況下,求藥籤的醫療體系是不會完全消失的。
2 U) M" B5 z6 M q4 [( v
1 S9 |) [4 D1 ^; a尤其是在近年來,中國醫藥學院亦努力希望在藥籤上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知識系統,藉由對於藥籤系統的收集、調查和分析,他們更希望能使此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醫療智慧保存。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求藥籤在現今社會中仍然提供了尋求另一種醫療的途徑,畢竟在現今多元醫療體系的社會條件中,還是給予藥籤和神明得以生存的空間。然而,藥籤的實用性,並非是本研究所欲下的結論。而是「醫生是否搶了神明的飯碗?」這在本研究中,對於醫療體系的論述之下,是肯定的。正是由於醫生搶了主流的醫療地位,使得買金紙給神明醫治的人變少了。
4 D5 Q! q0 g7 P1 L+ v2 I: ?* s9 S$ E+ I! D+ b1 R" K4 J3 X4 i
(三)、本研究的限制
' z9 s; I- P7 w3 D- ~( D) Z Q$ X' r0 |1 Q; j4 w
本研究本來仍想進一步探討,是否在都市和鄉下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對於求藥籤的求醫行為會有不同的情況。然而,由於研究者的能力、時間和經費有限,因而無法更深入的去探討這個面向的問題。畢竟要探討現今的求藥籤的醫療行為,僅以嘉義仁武宮一個個案作為分析仍是有其限制的,因此,在個案分析的部分,事實上會因為不同的寺廟而有所不同。因為研究者發現,有些保生大帝的寺廟中,其藥籤筒並沒有作分科的分類,而是全部的籤都在同一個筒子中。然而,本研究會選擇嘉義仁武宮,亦有其歷史脈絡的考量。不過,可惜的是求藥籤的受訪者只有一個,因此就無法更進一步去探討求藥籤者如何,或為何依附在求藥籤的醫療體系之中。# r0 o- `& ~* J; _$ r/ K% `
- h4 }( e( e3 S! ^0 F. H8 L
9 B- ]# V& G; _: j) R7 K4 r! D. h( m3 U+ M: N. w/ D& i5 H
參考文獻 |2 i$ ? P; h' b& e: D1 X
# J, r0 ^; M$ t5 R吉元昭治,1999,《台灣寺廟藥籤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q) @8 R( m& |, |- h" [& k/ ^6 K; G+ {. A1 G1 r1 p6 B
吳就君,1981,〈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之研究〉,公共衛生8(1):1-25。
; t+ Q0 X! E, Z6 W( T
9 O! G# [2 C# q0 ^( F9 `% i2 @" I宋錦秀,1999,〈台灣寺廟藥籤彙編:宜蘭「醫藥神」的系統〉,宜蘭文獻雜誌,第37期,頁3-46。4 ^) ]: @) d$ b9 J
4 _2 G* P, f' x! r' l) L0 n, Y
李俊雄採集,林美容說明,1991,〈彰化南瑤宮的藥籤〉,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5期:39-65。
3 ^. G) N: B) n" H+ b9 X- N" c( {( N! W# ]6 w$ L
林美容主編,1991,《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g4 h9 d) V( Q9 c4 L# N0 I3 @
- V' U; r! U4 K$ T3 q# u8 U6 a
林國平,1999,〈福建傳統社會的民俗療法和寺廟藥籤〉,宜蘭文獻雜誌第37期,頁47-89。
1 \& g2 k( w( i
9 G; c7 @ |7 I洪霈濃,2003,〈自然醫學療法之研究與發展〉,自然療法26(1):11-14。
1 p8 Y! h( p2 m6 u# l9 d9 H/ H% E
- O( U/ ?" k% N胡幼慧,1998,〈另類醫療者的社會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36(2):183-211。
0 v3 F; {$ H6 \$ a0 P' _8 B% X l' [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台北:心理。
9 k8 Y! d; S. `3 C4 `5 a& _9 }, h* V( Q6 k) `- R
張永勳、何玉玲等,2000〈台灣地區寺廟藥籤現況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 ]0 [" P% A8 [2 n' Q% g: d( c! m% U
6 d$ l4 c1 X7 j3 a
張珣,1994,《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1 [' |1 k# Z) D6 D0 d0 D, g. v
. K- O7 _% n6 k2 `% w9 b/ b! E
張珣,1996a,《民俗醫療與文化徵候群》,歷史月刊1月號,頁50-52。
5 l& s- f8 u0 V7 {; m
! B0 `% i: @1 y+ q( \4 F9 F/ d& K張珣,1996b,〈道教與民間醫療文化:以著驚症候群為例〉,李豐懋、朱榮貴主編,《中國文哲論集(8):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D# C3 ?/ U9 x* `% |# S3 v8 `/ u1 D0 [% z+ D, Z' O
張笠雲,1998,《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 W6 i/ x. P) B! q8 e
( Z2 n4 p3 B8 O1 R, z! _' C6 A
許木柱,1992,〈民俗醫療與醫護因應〉,榮總護理,第九卷第二期,頁117-120。
; o3 y/ {7 S% U, u) l* m
0 a3 P) h1 V A- {陳文寧,2000,《寺廟民俗療法之探究-以求藥籤的主觀經驗為例》,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碩士論文。
0 I, t8 N, A* G' S, V1 b- G6 _: w+ X3 f# u6 v" e; o
陳永興,1997,《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月旦。7 \8 Y2 }& L* a1 U7 H u7 G
$ U% q& {: x/ v9 W董芳苑,1986,《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長青文化。 H, w+ s/ z! ? F9 c1 W; p: z8 w
. w' j* G) P: o# ]
蔡欣茹,1999a,〈黃財龍、游金生先生訪談錄─尾塹保安宮保生大帝醫療軼事〉,宜蘭文獻雜誌,第37期,頁90-99。。
, ^7 @" k9 R: D. u! ^# @5 V# D, \/ R
蔡欣茹,1999b,〈游文衍先生訪談錄─員山普照寺廟公談觀音佛組濟世軼事〉,宜蘭文獻雜誌,第37期,頁100-113。
+ f, t7 x* E- ]2 B0 H" e3 @+ g& d8 r% y0 N3 T& e
鄭志明,1996,〈民間的養生術與民俗療法〉,歷史月刊,1996年1月號。" y4 C! Y* n3 ^; O" G+ r& q" u% T
; S7 f; W @" I3 |
鄭志明,1999,《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c* d: h$ ]! V
% k m- n6 J, W5 T) O+ V8 n盧德嘉纂輯,1984,《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大通。
4 U3 r& ~ w# D; V* X6 ]: q! U+ }) @8 v x3 \+ \. [. L
* Z/ h; c$ a# i! C
, K. J3 _( r3 o- f, p* w附錄
8 q& X' X2 M* V( M/ {- j# \: l! e2 J& P7 J5 y
陳玉珍:訪問、撰寫個案分析~嘉義仁武宮。# E# ^8 J4 c0 K: x0 c
% h8 C O4 G+ ~) h9 E# r林依瑩:訪問、撰寫個案分析~嘉義仁武宮。) {5 j) M& O8 Q3 M8 @
8 Y# k! a& h/ e$ x李宗麟:訪問、撰寫從台灣醫療體系發展看民俗療法之轉變。: c3 K4 t% s# |; R# {! z
' n# k% O' q" r* o4 K( T
陳華蔚:訪問、撰寫民俗醫療與藥籤之界定、誰在使用藥籤、西方醫學專業對民眾求醫行為的影響。
4 ?& |# A, V, m" v* _ ]' ?% K X, S8 l: b7 m9 g9 f
蔡佳憓:訪問、撰寫前言和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