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转贴】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作者:雪域桃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22: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平反昭雪+ v1 q+ f! m4 k( G" r3 ^; u7 b
  
; r4 I1 A5 h& a) y1 D$ e' S  建初元年(西元七十六年)正月,天下大旱,灾情极为严重,兖、豫、徐三州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7 Z: V& h2 e; _+ |3 e  大汉朝新君刘炟登基才四个多月,闻讯后忧心如焚,焦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心情烦躁不安。第五伦的奏章他仔细看过了,觉得很有道理。如今国家有难,马氏兄弟却如此花天酒地,的确是太不应该!可现在刘炟完全顾不上这些了,救灾要紧!3 a8 O# h' j% e
  刘炟熟读史书,历史的经验教训他很清楚。几十年前的那场赤眉、绿林起义是怎么爆发的?还不是因为老百姓没有吃的!更令他忧心忡忡的是,当初最先发动流民暴动的恰恰就是这三州!一旦赈济不力,饿死了人的话,岂不要出大乱子?6 D& h2 A1 t% w1 _+ |6 }' |
  得悉灾情后,刘炟立即安排各地官员组织救灾,还下令兖、豫、徐三州官府马上开仓赈济饥民。刘炟在诏书中说的非常清楚:绝不允许任何官员坐视不问,如有工作不力者,一律严办!各地官员接到这道措辞严厉的诏书,不敢怠慢,赶忙加紧赈济去了。( o5 _3 P3 C/ W
  可是,老太爷总是不下雨,这可是个大难题!假如来年还是如此,又该如何呢?刘炟想到,当年在祖皇刘秀手上,几乎从未有过如此现象。可到了父皇刘庄手里,却为何频繁出现大旱?难道说是为政方面出了什么大问题,激怒了上天不成?
+ ^7 S* s+ c, J9 k7 w5 j  这天,刘炟专门把司徒鲍昱召来,当面询问道:“鲍卿,近年来旱灾频仍,难道是朕有什么失德之处吗?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根除旱灾呢?”鲍昱想了想,温和地答道:“陛下!您是刚刚即位,即使有失当之处,也不会导致灾异出现!以小臣之见,这绝非您的过错!”刘炟问:“那是什么原因呢?”鲍昱叹了口气,神情变得有些沉重。沉吟片刻,他才缓缓地说:“小臣昔日在汝南太守任上,曾奉了先帝之命严审楚王逆党之案。当时先帝催促甚急,小臣不得不在当地拘禁了一千多人。很多人后来都惨死狱中,其余的几年后遇赦才获释。今日看来,这些囚犯恐怕不是全都有罪!永平年间,每次大案一发,被冤枉者往往超过半数,实在触目惊心啊!此外还有大量的犯人被流放到日南郡,犯人与家属生离死别,魂留域外。回想起来,实在是令人痛心啊!”
/ y4 f! j. f; q* r" H  对于父皇刘庄的做法,刘炟历来不赞成,但当时他却根本不敢说。如今他上了台,早就想平反冤狱了。听到鲍昱如此说,正中他的下怀。刘炟想了想,问道:“鲍司徒,依你之见,如今朕当如何?”鲍昱见刘炟动了心思,连忙道:“小臣建议,陛下可颁下一道诏书,赦免此前被流放者的罪过,让他们全都返回家乡。此外,还要革去以前被捕过人不准作官的禁令。如此一来,无论是死者还是生者,都能各得其所。以臣之愚见,这样必能召致祥和之气,消除旱象!”刘炟大悦,一概照准。
2 b3 j, ], n8 U3 I. D  刘炟的几道诏书颁下后,后来慢慢取得了成效。在各地官员的拼命努力赈济下,兖、豫、徐三州的旱情诸部得到了控制,并未发生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各地的秩序也恢复了正常。此外,随着被流放者的不断回归,各地的冤案平反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天下民众见刘炟如此宽厚,人们都说:“当今的圣上宽厚慈和,犹如世祖爷再来啊!”从此,人们紧绷了十八年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生活又恢复了应有的平静。. ~/ b4 R, X4 n/ L+ l1 T
  人心思定,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刘炟也看的很清楚。在内务上的主要矛盾基本解决后,刘炟还要收拾军事上的烂摊子。这个问题现在也是需要迫切解决,而且是刻不容缓!8 Z5 H/ s9 ]0 o0 }, g' O5 o  Y
  自永平十六年(西元七十三年)以来,刘庄向匈奴发动了战争,双方打的昏天黑地,彼此之间伤亡都很惨重。刘庄还派出班超等使者前往西域,试图将三十六国全部控制在卵翼之下。为了控制西域诸国,刘庄不得不派出数千士卒前往车师等地屯田戍边。打仗就是打钱粮,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如何能打胜仗?各地百姓连年服事徭役,千里迢迢地运送军粮器械物资,转运费用极为浩大。刘庄打了三年仗,不但把永平朝十几年来的“利润”赔了进去,就连刘秀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老本都搭进去了不少!
9 K( c0 |, S: L$ r0 q) y; Q  持续了三年多的残酷对外战争,早已让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不堪重负,各地民众怨声载道。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北匈奴人只是骚扰北方边境而已,朝廷只要派兵守住边境即可,我军为什么非要不远千里劳师远征?结果却又如何?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汉武帝、王莽二人虚耗海内造成民不聊生的惨痛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 H6 Q' c/ Q8 d4 T  几年来,天下民众都在怀念先帝刘秀时期的日子。几乎人人都认为:当年世祖爷定下的“止戈息武”政策是多么的英明!而刘庄为了他自己能名垂青史,穷兵黩武地发动战争,又是多么的不智!可是,永平朝以来形成的萧杀空气,大多数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到了刘炟上台后,有些朝臣觉得风向好像有点变了,就开始试探性地直言进谏,校书郎杨终就是其中的一个。
( |4 Y9 D- X# V8 Z/ q  杨终在上书中,痛陈几年来对外用兵造成的严重后果,强烈要求朝廷立即停止经营西域,同时停止对匈奴的一切军事行动。他在奏章中说:“近年来,朝廷多次大举出师北伐匈奴,又在西域开通三十六国,导致中原百姓徭役累年不绝,不但转运繁重艰难、费用浩大,而且成效微薄!天下黎民愁苦不安,哀号之声感彻天地,故而降下旱灾以示警!还望陛下明察!”& E6 e: U* j) l4 c9 Y( u* s
  刘炟觉得杨终言之有理,当也不敢贸然决断。思虑再三,他决定将此事交给三公九卿等群臣会商。- Q4 e9 A% S/ q; r/ E
  这天在大殿上,群臣分为两派,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以司空第五伦为首,主张批准杨终的建议,强烈要求立即与匈奴人休战,恢复昔日建武朝时的和平政策。另一派则以太尉牟融、司徒鲍昱为首,强烈反对中止军事行动,继续实行永平晚期的铁血策略。他们的理由是:: {  @3 m' d: ~8 P& w
  第一、北伐匈奴与经营西域是刘庄生前定下的国策,不能轻易改变。一旦轻易放弃,则几年来将士们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必将毁于一旦。
! q; J* S9 w' K$ E% X0 N  第二,“孝子三年不改乃父之道”,这是孔子的主张。刘炟一向以尊师孝顺自诩,刚刚登基就改弦更张,恐怕对他的名声不利。1 l9 ~, E- m7 L8 x, x; c
  第五伦的脾气不好,牟融、鲍昱也不是“省油的灯”,三人在殿上吵的昏天黑地,谁也无法说服谁。刘炟见两派吵的如此厉害,也感到有些心烦。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面中止了这次讨论。但是,关于此事的争执远远没有结束。
6 h& H4 |3 t/ y" V  数日后,校书郎杨终再度上书刘炟,除了重申此前的观点外,他又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了意见。他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他的观点。反面教训:秦始皇修长城,工程浩大,徭役频征,其子胡亥不改前代政策,终于失去了天下。正面经验:孝元皇帝放弃了珠崖郡,世祖光武皇帝拒绝了西域各国的归附,天下安乐,四海承平。3 I; O% F% w  j& Q
  杨终最后强烈呼吁:“如今在伊吾屯田和在楼兰屯田戍边的士卒早就过了服役期限,这难道合理合法吗?士卒久不还乡,他们家里难道不惦念吗?朝廷的如此作为,难道符合上天之意吗?恳请陛下深思!”) S; p- ^+ c# I+ h! x* f- F& Q
  眼见杨终抬出了祖皇刘秀,刘炟这下找到了理由。他令人问牟融、鲍昱:“显宗皇帝出兵西域,虽说是在远远超过了三年之后进行的。但从效果来看,却也并不理想。以朕看来,恐怕不符合世祖的心愿吧!这煌煌大汉天下是他老人家打下来的,你们认为朕该听谁的呢?”这下,牟融、鲍昱再也不敢反对。至此,关于对外作战的方针终于尘埃落定:不打了,把屯田戍边的士卒们全部撤回,彻底休兵!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0: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正本清源
$ }" l( \% y& n( ?  b  
+ o- F2 q) k$ Z4 b  T8 K$ F" N  事实上,不仅是在对外问题上两派朝臣们有分歧,对内治理方面他们的立场也是截然对立。以太傅赵熹、司空第五伦为首的温和派主张改变刘庄时期的酷烈之政,转而恢复昔日刘秀在位时的宽简之政。而以太尉牟融、司徒鲍昱为首的强硬派则主张继续沿用刘庄严法治国的路线。这两派之间由于政见不合,一直在争吵不休。
1 P/ v! {% R# I' I  建初元年(西元七十六年)正月,在是否撤回西域驻军及屯田士卒的问题上,以司空第五伦为代表的温和派得了一分。而是否救援耿恭、关宠孤军的问题上,强硬派的代表司徒鲍昱却得到了刘炟的支持,闹的司空第五伦有些面红耳赤,非常尴尬。鲍司徒与第五司空之间频繁发生争执,成为当时朝中一大耐人寻味的景观。
: `, S5 p& R/ M  与历代不同的是,参与争论的这两派的人都是忠贞之士,争吵归争吵,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绝无任何私利夹杂其中。故而,他们虽在朝堂上争论,私下却是从无记恨,彼此颇有惺惺相惜之意。
) F) [, P0 r4 w/ U' Q7 b6 z; A  很显然,在朝廷重臣们之间的争论中,刘炟扮演了一个居中调停的角色。他没有像父亲刘庄那样一意孤行,搞乾纲独断那一套。无论从策略的制定还是执行的效果来看,刘炟都显得很聪明。, J8 H3 |" E& x4 h. M  S9 v
  刘炟的一切都很像祖父刘秀,中等身材,日角隆准,浓须密眉,英气逼人。他性情宽厚,为人深沉有气度,即位多半年来,从不以小错责罚群臣,深得朝野上下好评。刘炟虽然只有十八岁,却是写的一手好字。他经常亲自手写诏书给群臣,众人看后非常佩服,都在暗中竖起大拇指夸赞:“当今圣上不仅文采斐然,且看看这御笔草书,真是龙飞凤舞,俊秀端庄,不让世祖当年!”  ]7 t' `; v# {# E
  刘炟不仅长得像刘秀,性情也酷似,而且在为政方面也一心一意模仿祖皇。为了改善民生,刘炟劝导天下民众积极发展生产,极力凝聚人心。建初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他亲笔下诏:“从今而后,各州、郡、国二千石官员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鼓励百姓从事农桑。除非犯有谋逆死罪,一切案件都必须等到秋后审理,再也不许随便抓捕杀人!朝廷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官员的选拔工作,要尽量选用温良宽简之士到各地方担任刺史、太守、国相等地方官,为政酷烈的奸猾小人,朕一概不用,必须立即驱除!”
- n# X' A- Q& n  r# S' v& t  刘炟下了这道诏书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就成了各级官员为政抚民的基本任务。
& n. M; c$ Z- ?  但当时各地还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十八年来,刘庄以严刑重典治国,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犯罪,但副作用极大。如今他虽死了,可各地一直尊奉旧制,各级官吏依然政风严苛,普遍以酷烈杀人抓人为能事。中央政府也不例外,上报到尚书、御史、谒者等三台的案子,无论情节轻重,一律从重判决。导致很多犯了小错的官员被长期关押甚至处死,有的根本够不上犯罪却被从重处理而蒙冤入狱。# i# N8 W3 w0 d  G3 U
  更为恶劣的是,这种从重处罚、小过大刑的做法恰恰给奸猾之徒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有些利欲熏心之徒,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总是四处侦探他人阴私,然后上书揭发诬告。搞的各级官员人人自危,遇事总是三缄其口,再也不敢轻易发言。为了担心受害,各级官员之间甚至不敢来往,生怕被人揪住小辫子获罪!
* \% o+ r6 F; Z0 |% `+ v$ r/ Z! n  就拿审案来说,各地的审案官员急于结案请功,不惜刑讯逼供,在堂上被活活打死的不再少数!还有些司法官员热衷于审案,整日里挖空心思地捕风捉影,陷于检举书信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信条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有人检举,他们必定抓人!诬告成凤,人皆自危,莫敢以国事为言。刑狱之酷布于八方,勾党之捕遍于天下。这些官员作威作福、滥捕滥杀已经成了习惯,有的甚至还假公济私,蓄意报复他们的仇家,造成了无数冤狱!$ f7 h. E2 C( z8 G
  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难道还要在刘炟手里继续下去吗?天下人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呼吸着令人窒息的空气,就算是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又有什么意思?整整十八年了,天下人早已受够了!
  S, H. V% o1 N; J$ n6 {; e  刘炟即位以来,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改变永平朝遗留的积弊,他一直在做着积极的努力。无论遇到什么疑难之事,他总是宽厚待人,从不像刘庄那样动辄大发脾气。朝中的官员见圣上如此性情,渐渐地也敢说话了。尚书陈宠在刘庄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对刘庄的做派早已深恶痛绝。他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改变以前形成的严苛风气。永平朝的一切苛刑暴政,必须立即废除!
) G7 k. q8 d& V  这天,陈宠给刘炟上了一道奏章,公开提出了他的意见。他在奏章中极力痛陈:“小臣听说过,古代贤君为政,从来都是以中庸为本。既不赏赐过度,也不滥施刑罚。在万不得已之时,宁可褒赏过度,也绝不滥捕滥杀!自从永平以来,各级官员判案决狱严酷残忍,他们总是认为只有大刑伺候才能杜绝奸猾!可是,结果却是如何呢?被下狱论死的人中,被冤枉者岂止一个两个!冤狱遍地,黎元哀号,真是令人触目惊心!”陈宠还说:“小臣以为,就算是朝廷依法擒杀了真正的奸猾之徒,到了将罪犯绳之以法之后,也应以宽厚政策来弥补。否则的话,必然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陛下即位以来,多以宽厚慈和之旨行事,屡次诏告群臣,劝勉诸臣躬行温和之政。然而据小臣所知,有些官员根本没把圣上的旨意当回事,依然在以酷烈之政害民!如此严重的后果,陛下想必已经有所觉察了吧?”陈宠最后说:“小臣以为,执政治国就象给琴瑟上弦,如果大弦绷的太紧,小弦就会崩断!陛下应向古圣先贤治国之道学习,彻底清除永平朝那些繁苛法令,减少用刑,不要再过多地杀人,如此才能收取畅人心。小臣最后恳请陛下全面推行德政,以顺天心!”1 I" J3 \" Q& p; V
  陈宠这番慷慨激昂的话,真是说到刘炟心窝子里去了。他当即准奏,决心在今后处理政务时必须以慈和宽简作为基本原则。为此刘炟专门下诏:“朕决心顺应天时,清理累年冤案。凡是过去有冤屈的,可以到有司衙门诉冤。惟有如此,才能令今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虚怀纳谏( ?6 J2 Q1 A. Y, y. g
  * G3 s) O0 z5 k
  建初元年(西元七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山阳郡、东平国两地发生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东平王刘苍心中惶恐不安,他认为这是十几年来为政过于酷烈,惹怒了天地乃至阴阳不谐造成的,急忙上书就朝务问题提出了三项建议。' f7 ?3 A6 J1 T5 ?+ M& z3 x' y( v+ k& D
  刘苍是刘炟的叔父,又是先帝刘庄最为信赖的亲王兼老臣。他也看的出来,眼前的这个皇帝侄子,比昔日的那位皇兄刘庄胸怀要宽广一些,还是能听进去臣下的建议的。对于叔王刘苍的建议,刘炟当然是非常重视。他下诏答复道:“近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朕起初也觉得可能与朝廷为政不道有关。从去年以来,夏秋冬春四季连旱甚,涉及范围极广。自年初改元以来,老百姓缺衣少食,很多人四处逃荒成了流民。关于这件事,最近很多官员、百姓给朕上了奏书,也都提出了类似建议。朕还年轻,见识粗陋,才智浅薄,有时觉得他们说的很对,觉得或许可行。后来又觉得好像不可行,心中实在不知如何裁处!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朕为政失德所致啊!”刘炟还说:“今日朕读到您的奏章,心中很是感动。看得出,这是您经过深思熟虑写成的。读了它之后,使朕心豁然开朗。您的方法缜密细致,确属上上治国良策!朕决定按照您说的犯法治国,从今日开始起按部就班地依次实行。为了表彰您的功绩,朕决定特赐给您五百万钱!”通过上书进谏,刘苍这次又出了名,声望更高了。% Z" k5 Y( w3 ^7 h5 q
  就在此后不久,朝中又发生了一件事。刘炟去年八月因为情势紧急,草草地安葬了父皇刘庄,心里觉得很不安。眼下大局已经被他牢牢控制住了,就想好好料理一下陵寝事宜。刘炟为人儒雅,读过很多经书史籍。对于西汉的往事很熟悉。他见自从高祖刘邦以来的诸帝陵寝旁边都设有守陵县邑,比如高祖刘邦的长陵旁边有长陵县,武帝刘彻有茂陵县,宣帝有杜陵县等等。出于对先帝的尊崇,刘炟计划在世祖刘秀的陵边设置原陵县,父皇刘庄的陵边设置显节县。$ O7 v- z! Y  N1 {+ |2 N, O
  设置守陵县邑可不是件小事。建设这种县邑的规格很高,如果严格按照前代的标准来搞的话,不仅要进行巨额财政支出,还要从全国各地征发大量的民众搬迁。就拿武帝的茂陵来说,刘彻登基没几年就开工了,国家为此投资无数,每年国库要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资金来建设,足足建设了五十多年还没彻底完工!
4 I: y4 Q8 M! N  o& H8 b  东汉的国力是远远比不了西汉的。武帝全盛时期全国总人口是五千多万,到了王莽时下降到了四千多万。经过西汉末年那场绿林、赤眉滔天大难,到了刘秀统一全国时全国人口仅剩下一千三百多万。经过二十多年的休生养息,到了建武末时全国在籍人口仅为两千一百多万。刘庄苦心经营了十八年,全国人口虽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也仅仅才有三千四百多万。与武帝时的五千万相比,这个数字太少了。当年武帝仗恃着文景之治留下的雄厚家底,本来天下民众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可就是因为建设茂陵工程以及及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而搞的国敝民穷。当时不少人指责他“虚耗海内”,搞的民不聊生,几乎闹得四海沸腾,天下大乱。武帝死后有人甚至叱责他“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 _4 Y  p* D0 ~: d
  刘庄临死前,先后搞了两件特大工程:修筑北宫、治理黄、济、汴工程。这两项工程那次不征集几十万民夫?再加上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又动员了几百万民夫参加后勤工作。民间早已不堪重负了!如今天下大旱,民生凋敝,刘炟却又要大兴土木,想建设什么守陵县邑!这不是自寻倒霉吗?一旦开工的话,又是一个天文数字的浩大工程。
; ]+ B' n, P! C: ^+ n( w  刘苍为此忧心忡忡,深感担忧:在这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之时,要是继续这么搞的话,只怕后果不堪设想!刘苍觉得他不能不出面了,必须竭力阻止。他奋笔疾书,又向刘炟上了一道奏章。他说:“世祖在世之日,小臣曾见他老人家多年来一直躬行节俭,很少搞什么劳民伤财的工程,凡事务从宽简,从不滋扰百姓。对于身后的丧葬事宜,他早就做过明确指示,不许铺展浪费。孝明皇帝谨从父命,在他的陵墓修建方面也下过严诏,不得妄加兴造,违者按妄议宗庙制度之法论罪。据臣所知,皇陵周边设置守陵县邑,缘起于暴秦的旧制!古代有墓无坟,先王的坟茔很朴素,就连坟墓土垅都不许显著突出地面,更何况为此建立城市、修筑墙垣!”刘炟还说:“修建守陵县邑,不仅上违先帝之遗嘱,下逆天下民心!如今国家不安,却要兴造如此无用的工程,难道不是白白浪费国家资财吗?倘若朝廷开工兴造,必将使千万百姓多年不得安宁,还会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埋下无穷的后患!陛下一直在想着招致祥和之气、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如今却要作出这样的举动,难道会让上天满意吗?希望陛下效法大舜的至孝之举,追念先帝深意,不要再开工了。小臣最担心的是,陛下此举非但不能令两位先帝在泉下心安,反倒会给他们的名誉带来耻辱!”
. V( R( K" E. A' S. \6 ~  刘苍这话说的很重,显得很不客气,但却也入情入理。刘炟看后觉得有理,决定就此作罢。刘炟的这一决定很重要,从此之后的历代之君,再也没有给先帝修建过守陵县邑,甚至连享庙都没有,祭祀时都在世祖刘秀的享庙里一并举行仪式。刘苍的建议真是造福苍生,泽被后世!% I! v9 g9 r- u* H8 O3 ]% c$ y% K! G
  此后,刘苍因屡进忠言也取得了刘炟的高度信任,每次朝务遇到疑难,刘炟都会派出使者乘着驿车千里迢迢地赶往东平国询问。刘苍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的意见都是为了国家安危着想,刘炟几乎言听计从,一概照准。+ z$ @3 G' i2 n' x# |; k; R: _! P
  建初元年,刘炟的策略是对内求安定,对外求休战。在他的勉力经营下,中原地区的也旱情得到了基本控制,冤狱平反工作也在逐步进行,内政方面大致获得了稳定。这年夏天,随着耿恭的被救回,玉门关以外的驻军几乎被全部撤回。至此,西域的战事基本结束,刘炟也不想再对外用兵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南北边患& z4 j6 I/ @' v7 U  _
  $ ^8 x' h/ j0 [
  建初元年(西元七十六年)真是多事之秋,就连一向安定的西南边境却也出事了。这年九月,哀牢王类牢举兵发难,永昌郡首府不韦县陷落,太守以下的地方官员全部被杀。类牢突袭得手后,还不肯善罢甘休,甚至驱并北上,他们翻越了博南山,将山北麓的博南县紧紧包围起来。数十日后,益州刺史的告急文书送到了刘炟的案上。' P: R  B& f5 a+ o2 t/ _. ?& M  K
  这次叛乱的原因说到底,都是因为永平晚期以来的地方官的抚慰政策缺乏连续性造成的。
+ f& O% U* g; O: P4 J  永平十一年(西元六十八年)春,哀牢王柳貌主动内附之后,刘庄下诏将哀牢国之地改为永昌郡,具体行政事务交给益州西部都尉郑纯负责。郑纯是广汉郡人,在哀牢国内附之前就担任了此职,熟悉益州地区周边的风俗民情。他为政清廉,善用宽和之道教化土人,并逐步在当地推行中原文化。郑纯深知永昌郡地广人稀,大部分民众都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文化素质太低。由于汉朝在这里根基太浅,假如完全按照治理中原地区的模式来治理的话,肯定不行。郑纯审时度势,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他先从文化上入手,教化民众学习礼仪,让他们懂得父子夫妇兄弟相处之道。他还采取了很多便民措施,交给民众们先进的耕作、制造技术,努力改善当地人的生活。多年来,由于他的措施得力,效果显著,郑纯在当地的威望很高,深得土人敬重,汉朝遂在永昌郡扎下了初步根基。2 k% p5 {; ~) M: ?  n
  可是,永昌郡毕竟是一块新得的地盘,汉人在这里的基础并无稳固。想要牢牢控制住这里,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假如郑纯之后的地方官们能像他一样因地制宜地抚慰的话,永昌郡绝对不会发生任何问题。但是,随着他地去世,这里的事态就开始发生了变化。9 x0 y# X/ L% R+ g' N
  早在柳貌在主动内附前,哀牢国内的意见并不统一。部落酋长们自由自在惯了,很多人都不赞成将举国之地拱手让给汉人。有人甚至私下里大骂柳貌是的不肖子孙,认为归附汉朝的行为是数典忘祖、卖国求荣之举!可是,柳貌一心羡慕中原文明,力排众议,全力促成了内附。酋长们畏惧柳貌的威严以及郑纯的声望,他们只敢在心里发牢骚,从不敢正面对抗。
- x* Y4 E  D! T  随着哀牢王柳貌的去世,哀牢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新任哀牢王类牢对汉朝很不友好,时常生事。但在郑纯的抚慰下,倒也化解了矛盾,事态得到了初步平息。但随着郑纯的去世,这里的局势开始逐渐恶化。朝廷派来新任地方官不谙当地实情,照本宣科地按照中原的方法来治理这里。他们采用严刑峻法,极力镇压土人的反抗。从过程来看,这简直就是建武十六年(西元四十年)二月交州叛乱的翻版!那一次发生在交阯郡麊泠县的徵侧、徵贰叛乱,就是因为后任地方官推翻前任决定,盲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汉法造成的!% K% {, w7 o; J, |' B2 o9 d# A
  到了建初元年,哀牢王类牢不堪忍受永昌郡地方官的欺压,断然起兵反抗。刘炟接到益州的告急文书,急令益州刺史调集各郡郡兵南下增援。他下了严令,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博南县!
' |4 x6 N  f( L: I9 C8 i9 e  西南边陲动荡不安的同时,北匈奴人也突然动手了。北单于在西域大获全胜之后,决心倾力南下。他决定将皋林温禺犊王由漠北南迁至涿邪山(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山麓居住。这里相距并州刺史所部辖区最近之处只有不到一千里。北匈奴的这次南迁,动作很大,北单于把部下最精锐的重兵集团调集到了这里。皋林温禺犊王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对朔方、五原、云中、雁门、定襄等北边五郡发动猛攻!% }& a- s4 Y5 ~& T. s
  刘炟闻讯,急令沿边五郡太守联合南匈奴单于、乌桓诸部同时出兵北伐,一举将匈奴人击败。皋林温禺犊王遭到惨败,被迫撤兵北归。此战获胜后,北部边境重新获得稳定。为了答谢南单于出兵襄助,刘炟下诏从中原诸地调拨粮食赐给他们,作为答谢。刘炟还派使者告诉南单于:“只要你们协助我军打击北虏,不让他们南下骚扰的话,朕还可以再给!”8 U" P8 O& r0 M( `: t
  为了结束对匈奴的战事,刘炟不得不收缩漫长的战线。建初二年(西元七十七年)三月八日,刘炟正式下诏宣布撤销设在西域伊吾卢国的屯田部队。汉军撤出后,北匈奴人再度派兵占领该地。至此,自永平十六年以来汉军夺取的土地已全部丧失。独守西域的班超,更是显得孤立无援、无依无靠了。
8 x, _4 A$ Y- I- d; F, J2 j6 V  建初元年(西元七十六年)秋,正当刘炟在为南北两线的边患问题焦头烂额之际,朝中却又发生了一件谋反案子。这一次的谋主是阜陵王刘延。有人告发他对朝廷长期心怀不满,还指控他与儿子刘鲂密谋造反。对于刘延、刘焉、刘辅等几个不争气的叔父,刘炟早就知道他们的劣迹,闻讯后立即派人展开调查取证。到了十一月,结果出来了:案情属实!按照永平朝传下的规矩,这次刘延也要被依法严惩。刘炟思虑再三,心中不忍将其处死。最终决定将刘延贬为阜陵侯,只给他一个县作为食邑。为了防止他继续作乱而被处死,刘炟下了严诏,命令当地官员对他严加管束,不许他与任何人来往。6 p/ M* V: z0 G- {9 R
  安定了内务,北边也传来了击溃北匈奴的消息,刘炟总算度过了难关。接下来,就要对付南边的类牢了。到了建初二年(西元七十七年)春,南线战事进展的非常顺利。永昌、越巂(xī)、益州等三郡郡兵在益州刺史的指挥下大举南下。汉军进展神速,他们与类牢南方的昆明部落首领卤承取得了联系,相约共同对付类牢。大战爆发后,汉军与卤承南北夹击,大破哀牢军,阵斩类牢。此战获胜后,哀牢国上下无不惊悚,持续半年之久的哀牢之乱得到了彻底平定!
+ _2 [9 p9 i9 ^2 e% z7 M; @  南线报捷文书传到了洛阳,刘炟大悦。为了庆祝胜利,同时也是为了收取人心,他于四月二十二日下诏,宣布了一条特赦令:准许因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两案中获罪而被流放的四百余户罪人返回故乡。
+ o/ P( v8 q3 ~  天下终于太平了,刘炟悬着的心终于放进了肚子里。接下来,他准备做一件锦上添花的“好事”。不料,此举却遭到了马太后的坚决反对……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居安思危9 B- d. C& n2 T  T) ]
  2 z0 b. U3 [. H
  从刘炟即位一年多以来的表现看,他的才能不比父亲刘庄差多少。有人甚至认为,通过先后击溃北匈奴、哀牢国两件事来说,刘炟的抗打击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堪与祖皇刘秀媲美,有些老臣还说:当年世祖爷打天下时,就是这么做的!其实,这不过是外人对他的误解。当年,世祖刘秀打天下时是多么的艰难,他能在电光火石之间迅速作出决策,面对狂澜万丈临危不乱,转危为安,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慨?又是何等的恢宏豪迈?刘炟这个在蜜糖罐里长大的皇子,怎能与他相比?也算是运气好,这两次战役刘炟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不过是谨慎小心地依靠老臣、按照刘秀的遗命照本宣科罢了。
: p/ A6 X' g1 |* k  刘炟性情虽宽厚,但本质却比较柔弱。他从未经受过战争的洗礼与严酷风雨的考验。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守成君主,只要不闹出什么乱子,安安分分把祖宗留下的江山传下去就算大功一件了。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儒家名师的指点教育下长大,满脑子都是“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儒家观念。他一心想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孝顺的名声,遂开始了具体行动。6 x* A- \& X* X( c3 \
  建初二年春,在平定了南北两线的外患之后,刘炟在一些人的撺掇下,他准备大封外戚马氏,也算是向马太后尽孝。马氏兄弟早已富可敌国,人人侧目,刘炟竟然还要封赏,这却是为何?
9 ^, q5 T; m: w2 w  说来有点好笑,这年春上与去年一样,旱情极为严重,数月滴雨不下。可有人竟上书说是因为刘炟没有封赏外戚马家之故。刘炟是个儒家忠实信徒,对此当然是深信不疑,他没有考虑司空第五伦此前提出的建议,马上下令给有司官员让他们依旧制赐封。面对头脑发热的刘炟,马太后倒是显得很清醒。她断然拒绝了刘炟的好心,坚决反对封赏马氏子弟。这倒不是她出于公心而遵守先帝遗训,更不是一心为国考虑。恰恰相反,马太后此举完全是出于私心!马太后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很不好,一直在为自己身后马氏家族前途深感担忧。马太后是个极其聪睿的女人,不但熟读史书,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永平朝时期,她靠着善于察言观色、做事稳妥柔和的独特本领,得到了宫中所有人的支持。当年在宫中,上至皇帝刘庄与皇太后阴丽华,下至普通宫女、粗使丫头,无不对她交口称赞。作为一个罪臣之女,能混到这个份上,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 H, o. K5 L! R: S1 a  多年来,马太后的心中一直萦绕着两件事:9 J  _+ |) Z& |5 g3 o/ h0 l- P
  第一,父亲马援当年的案子。此案虽说有遭小人梁松陷害的客观原因,但马援的下场与他本人的贪图功名有着很大的关系。正因他贪功心切强行要求上阵,弄的先帝刘秀左右为难,只能勉强批准。最终马援因年迈精力不足,最战事频频失利而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马氏从此案中得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要想长保富贵,非但不能贪财,贪名也会召来灾祸!贪名与贪财从本质上说没有任何区别!
) X  T6 T3 r! e3 ]. \  第二,前任皇太后阴丽华家的悲剧。阴家本来在阴兴、阴识兄弟在世时声誉极好,阴家堪称外戚家族的楷模。可是自从信阳侯阴就主持家务后,阴家的声望直线下跌,最终竟然导致了其子阴丰失手误杀郦邑公主刘绶恶行案件的发生。这件案子发生后,阴家一蹶不振,昔日的豪门变得门庭冷落,就连阴丽华也无法施救。马氏长期在阴丽华身边伺候,深知婆母的苦衷。从此事当中,她也得出了一条教训:平安是福,只要能像现在这样活着就好。人心不足蛇吞象,骄奢而不知足,阴就父子的下场,也许就是马家的将来!5 n7 O* Y$ j8 _# q
  此外,只因丈夫刘庄是个极其难伺候的主子,为了讨得他的欢心,保住娘家的荣华富贵,十几年来马氏煞费苦心,从来不敢稍有懈怠。马氏虽然在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可她比谁都害怕惹怒了刘庄。人最怕有心事,二十多年来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随着刘庄的去世而解除。如今她做了皇太后,母仪天下,本想好好歇息几年,将疲惫不堪的身体恢复一下,孰料刘炟竟要大力提拔几个娘家兄弟,这不是公然给她帮倒忙吗?
* \8 z6 u& a7 S' g3 `$ |7 d; C+ _/ `  对于几个娘家兄弟,马太后真是太了解了。三兄弟中除了马廖还算相对比较老实稍微有点才能之外,马防、马光根本就是一团扶不上墙的烂泥。她深知这三人能力有限,做到如今的官位早就该知足了。马廖已经是卫尉了,位列九卿。两个弟弟也都是大官:马防是中郎将,马光则是越骑校尉。
, o5 v# r* d+ X2 T  最近几年,马氏兄弟越来越不像话了,违法乱纪远远不止第五伦奏章里说的那些。马府办丧事时违制兴筑高坟,遭到了马太后的严厉批评,他们居然振振有辞地死不认错。前些日子,马太后到濯龙苑去休养,在门口看见很多准备马府的拜谒者,成群结队,车辆络绎不绝。马队如游龙一般蜿蜒不绝。马府的奴仆们身穿绿色单衣,衣领衣袖雪白。再看看马太后身边的衣着朴素的车夫,真是显得有限寒碜。两者对比,简直如有天壤之别!马太后实在不明白,如今这个刘炟还想干什么?难道还想让他的几个草包舅舅进入三公班子不成?这不是成心给人找闹心吗?更重要的是,要是重用了这样的几个人,马氏兄弟肯定会骄奢无度,招来巨大非议。如此一来,非但会给朝中增加不稳定因素,而且还会给马家本身带来无穷的后患!
' h  m1 r; D+ ]3 a+ D( b  ?  马太后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她认为,只要自己还活着给他们罩着,马家绝不会有什么祸事。可只要她一闭眼,将来娘家会闹出什么乱子,真是只有天知道!一旦遭到歹人陷害,很有可能将来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如此一来,自己辛苦二十多年换来的大好局面岂不耀毁于一旦?马太后一向很有主见,在如此关键的问题上,她是绝不会让步的!刘炟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但十几年来的养育之恩,她自信刘炟绝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 S2 D. k) [5 _$ c- r; A5 r8 g0 a, @
  为了确保娘家的未来前途,马太后不等刘炟作出决定,就以皇太后的身份抢先下诏制止分封马氏,而且她的口气极为严厉:“那些上书建议封马氏外戚的人,都不过是想要向我献媚,为自己谋取好处罢了!从前,王莽家族一日之内有五人同时封侯,造成了黄雾弥漫,这是人所共知的事!那个时候,有谁听说当时有过天降好雨的反应呢?纵观前代历史,外戚权势过盛,有哪家不倾家覆族的?显宗(刘庄)对阴氏家族慎重安排,从不将阴家子弟放在朝廷要位。对于皇子们,先帝也是严加约束,当时还对我说过:‘朕之子岂能与先帝之子等同!’如今有司衙门为什么一定要将马家同阴家相提并论呢?!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就,原鹿侯阴识,此三个人皆是群臣中出类拔萃者,马氏三兄弟能比得上吗!马家比阴家差的远了,岂能相提并论!”马太后还带着有些无奈地写道:“我只是一个毫无才干的妇道人家。只因先帝的厚爱,才对马家厚加赏赐。为了此事,我日夜恐惧不安,总是担心会召来灾祸!我虽竭尽了全力,然而马氏子弟违法乱纪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这些事充分说明,现在我虽然还活着,但我的话已经不起作用了!”马太后还说:“我身为皇太后母仪天下,身份至贵至重了。从我做了入宫第一天起,无论是太子妃,还是做皇后一直很俭朴。身穿粗丝之服,饮食不求甘美。左右之人只穿普通的帛布,从不使用熏香饰物,我这么做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给天下人作出表率!我本以为娘家人知道会痛心自责,但他们却只是笑着说‘太后一向喜爱节俭’!”她在诏书的最后愤怒地说:“我对娘家的教训已经够多了,如今我也不想再说什么。多年来,我只是从自身做起,不断裁减每年供给我的费用,目的是想让他们觉悟,内心生出惭愧内疚之心!然而令我失望的是,他们眼下仍然懈怠放任,从来不为国家着想!了解臣子者,莫过于君王,更何况我不但是太后,还是他们的骨肉至亲!如今朝廷竟还要对他们继续加封,难道这很合适吗?作为我个人而言,难道可以上负先帝遗令,下损先人之德,让马家再重蹈前朝外戚败亡覆辙吗!?”这次,马太后打定了主意:只要她还有一口气,马氏子弟要还想加官进爵,没门!4 E: R& B2 u1 P* R9 d1 A! f* e
  然而,出乎马太后意料的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宝贝圪塔——刘炟这次居然犟的像头驴,死活不肯听的话,令她大为恼火……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赐封风波
- i! f% d7 a" X  % X( e% b( y3 X) \+ P9 C* M6 c
  其实,刘炟想分封几个舅舅完全是一番好意。这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儒生皇帝,一心想在青史上留下“恩渥外家”的美名。虽然他早就知道皇太后很不赞成这事,可他总是觉得母后是在做姿态。在他看来,倘若分封了舅舅们,他自己得到了“名”,马家得了实惠,岂不是皆大欢喜?难道不是两全其美?母后不乐意,怕是担心朝中有人说三道四吧?想到这里,刘炟下了决心: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办了再说!若是有人对此有什么意见,朕亲自来对他解释!* H' `4 M# m9 R4 h6 {8 A
  建初二年(西元七十六年)春,正当刘炟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赏赐马氏兄弟的细节时,突然接到了马太后措辞如此严厉的诏书,惶恐不安地叹道:“太后是对朕有意见啊!看来,她并未明白朕的苦心!”这天,刘炟专程为此谒见太后,马太后一看他来就知道是为了什么事,冷着脸不理睬他。刘炟见母后脸色不对,急忙小心翼翼地跪下,恳切地奏道:“母后!儿臣今日来就是为了分封舅舅的事。我大汉自高祖开国以来,帝舅封侯犹如皇子为王一般,乃是历代之定制!您老人家深怀一片谦让之心,天下人谁个不晓得?可如此一来,却让朕无法赐恩给三位舅父,这叫朕怎么好做人呢!母后啊!您也不是不晓得,在几个舅舅之中,卫尉马廖年迈体衰,已是风烛残年,城门校尉马防、越骑校尉马光身体也都不好。一旦他们有个意外闪失,朕将会抱憾终生的!趁着他们还都健在,朕觉得此事不可拖延,还望太后恩准!”眼见刘炟如此不“开窍”,马太后很是不悦,沉着脸怒道:“皇儿!你可真是太糊涂了。你口口声声说是深知为娘的心意,可为娘看你却是一点都不明白!”她起身望着匍匐在膝下的刘炟,缓缓地说:“皇儿,你且起来吧!此事的前因后果以及利弊得失,我都早已反复考虑过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马家的将来!你给我听着,只要按照为娘的法子做,无论对国家还是马氏,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唯一的不利,可能就是你刚才说的这点。我可以明白地说,我这样做,绝不是想在天下人面前取得一个谦让的名声,绝对不是!难道我不晓得拒绝了你的好意会让你不高兴吗?”刘炟跪在地上死活不肯起身,昂然奏道:“母后言重了!儿臣岂敢埋怨母后!儿臣所作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孝顺您老人家啊!祖皇在世之日,尊崇阴氏、郭氏,前面是有先例的呀!您要是不同意,儿臣今天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
6 ]+ F1 b7 [, f/ E. \9 ?  马太后今天真是有点奇怪了:眼前的这个如此倔犟的小子,还是过去那个温文尔雅的刘炟吗?端详了半天,她无可奈何地苦笑了一下,没有吭声。呆了半晌,马太后耐着性子,语重心长地对刘炟说:“皇儿,你熟读史书,你可知道前朝的旧事?从前,窦太后(文帝之妻)要加封王皇后(景帝之妻)的哥哥,当时的丞相、条侯周亚夫进言劝谏:‘高祖有遗令,无军功者不得封侯。’如今马家无尺寸之功,怎能与阴、郭两家待遇相等?我也曾仔细观察昔日那些富贵之家,本来已经是高官了,可是还要加封,甚至一年之内几次升迁!假如一棵果树一年中结果数次,难道不会伤了它的根吗?”一席话噎得刘炟无言以对。马太后见状,厉声道:“马家现在衣食无忧,为什么一定要封侯?此事我已经过深思熟虑,你不要再多说了!”
6 d/ U/ q. B6 R( T1 D. [7 r4 J8 |  刘炟眼见自己一片心意就要泡汤,心有不甘。他思虑半晌,还是不肯罢休,涨红了脸强辩道:“太后!您就答应了儿臣吧?我大汉朝幅员广袤,物产丰饶,难道养活不起区区一个马家?”马太后口干舌燥地说了半天,发觉刘炟根本没听进去,勃然大怒。她真是有点急了,索性敞开说了:“做儿女的人,对于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父母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几年来,天下灾害累年不绝,谷价上涨数倍,我日夜忧愁,坐卧不安!如今你身为皇帝,整日里不好好想着怎么救灾,却整天琢磨着如何给外戚赐封,难道这就是你的孝行吗!看来,这么多年我真是白疼你了!”
# h# \, k3 z0 R5 e+ O- d  刘炟虽然不是马太后的亲生儿子,可她多年来一直对刘炟温和慈爱,犹如己出。刘炟自打记事以来,从未被马太后训斥过,她更是从未对刘炟说过如此重话。这会刘炟本是一片好意,却挨了一顿呵斥,面红耳赤,吓得一声不吭。马太后脸色铁青,手指刘炟厉声喝道:“我为人素来刚强,性子很急,一直患有胸痛之症,一直在尽力顺气,就是向多活几年!你现在才十八岁,现在就竟敢不听我的话了?你要是一定要封马家兄弟,等我死了再说!”/ p7 p* Q. p! m/ `" P( g
  刘炟没有想到竟惹得太后如此大动肝火,吓得赶紧跪下连连请罪:“儿臣不孝,忤逆了母后,罪该万死!儿臣不封他们还不行吗?恳请母后责罚!”马太后见刘炟服软认了错,连忙将他扶起,温言宽慰道:“皇儿,你还年轻,好多的事情还不懂。等到再过几年,你就明白为娘的苦心了!你是大汉皇帝,万乘之躯,当然可以自行其是,为娘我本不该拦着你!但你父皇去世还不满三年,你怎能违背他的遗命?况且此事又事关我的娘家,为娘这才不让你这么做!”刘炟含泪奏道:“母后如此忧心国事,儿臣真是有愧!”马太后看了看他,叹了口气,无奈地说:“这样吧!此事先放下,等到四处不打仗了,各地没有旱灾、水灾了,那就随你办吧!到了那时,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娘只管含饴弄孙,不再干预政事!但是,现在绝对不行!”刘炟见马太后的态度如此坚决,只好无奈地拱手道:“母后圣明!儿臣谨遵懿旨!”$ o  \9 Z& ~; z. g2 \6 I
  看着刘炟远去的背影,马太后还是不放心,心中的顾虑更重了。临了她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那是在两年前的永平十七年(西元七十四年),她的母亲蔺夫人去世,马氏兄弟将其与马援合葬。当时刘庄特许为马援夫妇的墓重修封树,建立祠堂,马家兄弟就偷偷把父母的陵墓土堆子加高了几尺,修建的富丽堂皇。& s9 U+ Y9 {: b+ [! ^: J8 }( `1 r# D  c
  按照当时的法律,这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要是被御史们参上一本的话,那马家的脸上可就不好看了。马太后(当时还是马皇后)闻报后立即派人通知卫尉马廖,把此事的严重性告诉了他。当时她派人对哥哥发话:“你要是想让我早点死,你就好好修坟吧!至于怎么做,你们弟兄几个让他看着办!”马廖见妹妹大发脾气,再也不敢怠慢,他亲自带人赶回茂陵县将陵墓上突出的部分铲平了。8 h1 Q9 I2 V; |
  对于居住在原籍右扶风茂陵县的马氏族人,马太后也是非常重视对他们的管教。为了彻底打消马氏族人升官发财的念头,她决定对关中三辅地区的官员先打个招呼。为了避免消极影响,她破天荒地绕过刘炟,以皇太后的身份直接给三辅地区的所有官员下了一道严诏:“从今而后,马氏家族成员及亲属如有请托郡县官府的,一律以干扰地方行政论处!处理结束后,应依法上报我知!”6 N6 G* W7 R, r- j, F% j6 U) s
  接连发生的这几件事,在马氏族人中震动极大。他们见刘炟的话也不管用,顿时对马太后生出畏惧之心,再也不敢僭越造次了!
; i  d0 R& i- ?  马太后见族人们老实了许多,心中很是欢喜。当然,她也不是对娘家一味地压制。亲友中有才能而且品行端正的,她绝不会埋没了他们,不但要亲自接见温言抚慰,还要赏赐财物并将他们推荐给刘炟。如果有人犯了错,她绝不姑息,每次都要把这些人召到跟前批评教育,严令他们必须改过自新。对那些骄奢淫逸之徒,马太后甚至下令将他们从皇亲族谱中除名,立即遣送回乡!马太后对族人的严厉管束,深得刘庄之流风余韵。马氏族人从此小心谨慎,甚至比以严酷著称的刘庄在位时还要老实安分得多!
9 a9 ?2 e: Z3 N4 T* [+ U  为了鼓励农桑,马太后下令在北宫中设置织室,亲自下场织布。她还在濯龙苑中种桑养蚕,经常前去亲自查看。为了帮助刘炟治理国家,她经常就朝务问题与刘炟一起商讨。闲了就抱着年幼的皇子读《论语》,还给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只因马太后治理内有方,后宫中一片祥和之气,祖孙母子之间,其乐融融。
; v7 O" v8 M: N9 @/ I, p, B  马太后的美德也感染到了许多宗室子弟。广平王刘羡、钜鹿王刘恭、乐成王刘党三人不知出于何故,生活也是非常节俭。刘炟知道后,就将此事禀报乐马太后。她听后大喜,下诏特赐三人每人五百万钱!$ }0 q0 ]+ C6 |! F
  这些事情传开后,马太后的美名懿德传遍天下,举国上下无人不知太后的贤名。
& x" o: C3 h* e" F: \9 O  但此事却也引起了马廖的担心。起初他也对妹妹的做法很不理解。到了后来,他也慢慢懂了马太后的心思。他读过几天书,颇懂得一些哲理。在他看来,马家做一时的好事不难,难的是善始善终。为了让太后以及马家的名声传遍全国,他居然一反常态地给马太后上奏说:“前些时候,朝廷颁布制度后没有多久,便有些推行不下去了,这或许是因各级官员不奉法令造成的。当以臣看来,根子出在京城里!如今皇太后安于俭朴,乃是出自天性,假如能将此事坚持到底,天下人谁不称颂?何况是推行法令呢!”马太后觉得有理,就将把此章宣谕所有的子弟,让他们好自为之。从此,在马太后的严厉约束下,马氏族人的行为多少有些收敛了。1 y9 l7 Y. V/ y( d+ D' H
  在马太后的极力反对下,刘炟的分封诸舅的计划最终化为泡影。随着刘炟的“服软”,这场赐封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宫里的人都发现,马太后此后并不开心,整日抑郁不乐,时而长吁短叹。原来,刘炟以及满朝文武都忽略了一件事:马太后的父亲马援直到现在还是罪人身份,一直没有平反!这个事情一日不解决,马太后就一日不得开颜。但是,这样的话,如何好对刘炟说起呢?为了这个最焦心的事,她整日里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但她的修养很好,表面上依然不动声色,平常就像没事一样,从来没对任何人提及此事。" H) D6 K; G4 h- V. H! v
  到了次年(建初三年,西元七十八年),有人悄悄将此事告诉了刘炟。刘炟这才意识到:自己真是太糊涂了!她急忙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追谥外祖父马援为忠成侯。经过了二十九年的漫长等待,马援的案子终于平反昭雪了。马援不仅给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养育了一个贤德的女儿。大汉朝有这样一位太后,真是有福啊!
3 `+ X: a* K: _5 U4 \# ]6 [: H* q  东汉开国以来的阴、马两任皇太后,都是贤德的女子,她们用实际行动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但令人叹息的是,现任皇太后马氏与阴丽华一样,她的寿命不长。几年后,随着马太后的溘(kè)然长逝,某些外戚势力沉渣泛起,后宫中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祥和之气,成了到处是一片凄风苦雨的悲惨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1: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罢役休民  m- l: E+ i5 x4 W, ?; x! v
  
7 \2 Y4 d) d2 V: M  纵观历朝历代之史事,我们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现象:但凡新君登基不久,总要改弦更张。新皇不但要平反前朝冤狱,还要召还流人。对于那些蒙冤而死的,还要迁回遗骨妥善安葬,厚录其子孙。实际上,这不过新上台的帝王为了稳定局势,收取人心而采取的驭人之术而已。此举不但能使昔日的罪臣对他本人感恩戴德,从此为他竭忠尽力,而且也能减轻世人对先帝某些非议。
3 p. j- o, v. r  y1 x  建初三年春,刘炟为了收取人心,陆续采取了召还流人、平反冤狱等措施。大汉帝国这艘巨大的航船,在新任掌舵人刘炟的调度下,悄悄地改变了刘庄时期的苛烦航向,逐步转到了宽厚平和的航道上来。刘炟虽没有做大张旗鼓的舆论宣传,他却是在用踏踏实实的实际行动诏告天下:朕与父皇不同,今后尽量不再用严刑峻法,而要用宽厚仁爱之道治国!
9 _. c- T- {0 ^) {2 f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刘炟对刘庄昔日严苛政策的一种反动。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螺旋式地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
- `& G/ o- v* j5 z. r5 Z( |' |1 `  可是,任何政策都是有惯性的,想要纠正永平朝以来严酷暴烈的政风,绝非易事。对于时局政务,司空第五伦有着自己的看法。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刘炟上了一道奏章。在奏章的开头,第五伦痛陈政风酷烈形成的历史原因。他说:“昔日世祖统一天下后,只因当时正值王莽大乱之后,为了避免奸猾之徒作奸犯科,不得已而采用严刑峻法。后代沿袭因之,遂成风气。尤其是永平以来,在选拔地方官员方面尤以深刻细密为能,结果却选拔出了一大批只会用刀笔杀人的庸官酷吏!纵观天下二百多个郡国,大都是这类人在把持政务,其中绝少宽宏博学之才。老臣以为,治国之道,宽简为本。如果滥用律条,动辄抓人杀人,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岂不是缘木求鱼么?”
+ |  \( R) H: N; @# i* n  第五伦又举例说:“陈留县令刘豫、冠军县令驷协二人残暴苛刻,民怨沸腾,境内父老民众无不对其切齿痛恨。可恰恰是这种官员,他们政绩考评每次都被朝廷评为优等,朝野上下的舆论还赞扬此二人能干。试问,这种情况正常吗?难道符合天意么?老臣恳请陛下不仅应严惩刘豫、驷协二人,还要追究那些推举二人做官的人!从今而后,只要陛下肯提拔任用仁慈贤能者为政,只需区区数人数年之力,天下自然清平无事!”第五伦在最后甚至还警告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也许暴秦与新莽的灭亡下场将指日可待!”第五伦的胆子真是够大的。如此尖刻犀利的词句,实在是有些太“伤人”。要是坐在德阳殿上的是刘庄,只怕他的脑袋马上要搬家!然而刘炟却是个宽厚心肠,看后非但没有怪罪他,竟然觉得很有道理。他甚至也在暗自赞叹:“第五司空,真乃国家忠臣也!”对于第五伦的建议,刘炟一概准奏,同时对外鼓励群臣进言,逐步革除永平朝遗留的弊政。% Y4 M' ^6 M# X( A/ [8 I( X
  此后不久,刘炟又接到了中郎将邓训停建运河工程的奏报。这个邓训的出身很显赫,他的父亲是开国勋臣邓禹。在刘庄手上,朝廷为了加强对北方太原郡地区的控制,决定疏浚滹沱河、石臼河的河道,在两河之间修筑一条运河,实现从都虑县到羊肠仓通航并运送漕粮。这项工程浩大无比,任务异常艰巨。朝廷征发了数以万计的民夫,耗费了无数的资财,足足干了十几年,直到刘庄驾崩时尚未完工!刘炟即位后,令邓训为中郎将邓训,继续负责修筑运河。邓训到任后,经过实地考察,认为继续建设此项工程的意义不大。遂向刘炟恳请停建连接滹沱河、石臼河的运河工程。7 o" M/ j% w0 `! Y
  建初三年四月九日,刘炟下诏撤销该项工程,宣布从今而后往太原郡运粮一律改用驴车。停工以后,朝廷为此每年节省开支以亿万计,得以苟延活命的役夫有数千人。% z8 b" O( }7 N+ A
  苛政害民,酷烈如猛虎。善政惠民,温润如春雨。新君刘炟能听取忠谏,顺应民心,一举革除持续了十数年的前朝弊政,造福苍生,恩泽黎元,真是善莫大焉!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内忧外患
' {3 D3 `/ O. o8 D: d4 X8 n- M  
7 w: I+ Z$ @( y# b/ o  (一)西羌再变9 Z  M) m" }9 {- y6 \: a
  & y" R/ \) n" u% V- `9 z
  建初二年(西元七十七年)夏,刘炟好不容易稳定了中原、西域局势,正想喘息一下,不料在凉州又传来了新的边情:金城、陇西、汉阳三郡再次发生羌人大暴动!
" m% g# r4 n* g0 `* e( d  这次暴动是由于一件普通的刑事案子引起的:金城郡安夷县有一个小官员仗着手中有点特权,平日里经常干些寻花问柳的勾当。一次,他在偶然间看上了一个如花似玉的羌人部落女子,一心想搞到手。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女子是卑湳(nǎn)部落酋长的正妻!男人有点好色之心很正常,也没什么大错。可人家是有老公的人,岂能勉强?按照正常情况,“发乎情止于礼”,他就此罢手也就算了。更何况,金城郡境内汉、羌杂居,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作为一名汉朝官员,却想霸占羌人酋长之妻,岂不是火上浇油?可此人却是个色胆包天的家伙,他才不管这些。为了满足欲望,他竟然不时地前去骚扰人家,后来竟设计将这个女子抢回了家!3 `, M# R3 i2 H( Q- a5 d8 N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无论是在什么时代都是不共戴天的大仇!卑湳酋长一向剽悍善战,岂能容忍如此奇耻大辱?卑湳酋长牙齿咬得咯咯响,下令集合手下的勇士,潜进了安夷县城内这个官员的家,砍下了他的头,夺回了妻子,然后带人扬长而去!羌人酋长杀人逃亡的消息传到了安夷县,县长宗延闻讯大怒:“这些杂胡真是狗胆包天,竟然入城杀人!简直是要造反啊!”他立即派部下带兵追捕。卑湳酋长骑着快马,跑的飞快,汉军追出塞外也没见到踪影。宗延见羌人如此桀骜不逊,就准备调集全县的军队出兵镇压。卑湳酋长逃回驻地,将全部落的所有民众全部召集起来,他当众训话:“弟兄们!汉人的狗官几十年来一直欺压我们,他们在这里横行霸道,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如今就连我的夫人也未能幸免,如此奇耻大辱,岂能忍受!他们现在还在磨刀霍霍,准备灭了我们!你们说说,我们该怎么办?”羌人民众知道此事一旦报到洛阳,他们也吃不了兜着走,再加上他们早就对当地官员的暴政恨之入骨,闻言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他们齐声高呼:“杀进安夷县,灭了汉人!”数日后,卑湳酋长带着部下奇袭安夷县,一举攻破城池并将宗延杀死。他知道洛阳方面将来饶不了他,索性与勒姐、吾良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扯起了造反大旗!% Y& C8 S& q9 p1 |, D, @
  卑湳酋长率部叛乱的消息,顿时引发了金城郡乃至整个凉州的震动,最大的羌人部落——烧当羌也开始行动了起来。二十年前的那场汉羌之战中,羌人先胜而后败,滇岸、滇吾先后被迫投降,大头领滇吾还被汉朝软禁至死。如今烧当羌的掌门人是滇吾之子迷吾,他听说卑湳、勒姐、吾良三部落举兵的消息,欣喜若狂:“老子整整盼了二十年了,终于等到这天了!”他立即召集部众集合,高高竖起了反抗帅旗!他号召所有的羌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洛阳朝廷!$ T( |3 C6 d0 n- ~, I
  烧当羌的实力是诸羌中最强的,声望也是最高,所有的羌人无不以其马首是瞻。如今烧当羌一动,凉州各地的羌人几乎全部闻风响应,洛阳朝廷在凉州的局面大坏,形势岌岌可危!金城太守郝崇闻讯大惊,他一面紧急下令各县调集兵马迎战,一面派人飞马向洛阳告急。迷吾这次来势汹汹,兵锋甚为锐利,只一战便击溃了郝崇,金城郡大部地区落入其手。郝崇困守在首府允吾城中,孤守待援。
! z, Q1 J5 a' e# @  迷吾这次汲取了上次父亲滇吾失败的教训,他在获胜之后,还在四处寻求外援。他与封养部落首领布桥结成了联盟,组成了一支五万人的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入了陇西、汉阳二郡!暴乱发生后没多久,周边的羌人几乎全部站到了迷吾、布桥这边。烧当、封养、卑湳、勒姐、吾良诸部联合起来,大有鲸吞金城、陇西,席卷整个凉州之势!- |7 Y* o- h! w" p) Q& `
  洛阳朝廷委任的陇西太守名叫孙纯。自从羌变以来,虽然形势极为不利,他并未灰心,一直在积极组织抵抗。他派从事李睦率领本郡兵马与金城郡兵在罗谷会合,奋力狙击卑湳的进犯,一战斩杀羌军数百人,收复了安夷,遏制住了卑湳部落疯狂进攻的势头。局面稍稍稳定后,孙纯急忙派人火速入京请援。如此严重的局面,刘炟闻讯后极为震惊。由于朝廷无力西援,他只能将在家待罪的前度辽将军吴棠起复为护羌校尉,令其坐镇安夷,戴罪立功。吴棠与孙纯两人在边疆工作的时间较长,经验比较丰富。在二人的竭力奋战下,羌人大规模的叛乱虽未能及时扑灭,却也没有剧烈扩散。
# F! h8 Z" ^; j* ]  建初二年(西元七十七年)夏,迷吾见汉廷暂时没有派兵西进,遂与诸部联合聚兵数万,试图在汉军主力到来之前西行出塞返回故地。金城太守郝崇得报,亲率郡兵追击。迷吾对此早有防备,他令诸部在荔谷设伏。郝崇率部一入谷,伏兵齐出,前后夹击,汉军大败,被杀者二千余人。郝崇在亲兵的护卫下拼死杀出重围得脱,仅以身免。这场惨败使汉军在凉州的局面雪上加霜,更为艰难。从此之后,金城、陇西二郡周边的羌人与凉州属国卢水诸部胡族互通声息,声势越来越大。护羌校尉吴棠虽然身经百战,却因众寡悬殊,无法控制局面。面对危局,他忧惧不已,连连向朝廷求援。
) c. }/ a; e7 \7 H: d7 }* a  消息传到洛阳,刘炟震怒,以为吴棠抚剿不力,将其再次革职并召回京师问罪。西陲如此危急,谁来挽救危局?有人向刘炟建议:“武威太守傅育久经沙场,素能得群胡之心,可堪大用!”傅育是灵州(今宁夏吴忠)人,为官清廉,很有能力。他做官数十年,所得俸禄奉尽散给了贫穷的知己朋友,妻子家里也像普通百姓一样,还得靠劳作生活。更为难得的是,傅育还是个将才。二十年前他做临羌县长时,曾跟着捕虏将军马武参与过第一次平羌战争。此人足智多谋,勇猛善战,膂力过人,勇贯三军。他担任武威太守多年,威扬大漠,匈奴远遁,从不敢扰边。为了稳定局面,刘炟急调傅育为新任护羌校尉,令他率武威郡兵火速南下驰援。至此,汉军虽然初步遏制住了羌军疯狂东进的势头,却也无法彻底将其消灭。9 G* S# h2 {1 }( M# l0 \8 g
  闻颦鼓而思良将,要想剿灭羌敌彻底平定西疆,必须要有利剑出手!听到西线危急的消息,刘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威震西域的名将耿恭。经过一年多的调养,耿恭的伤早已养好,身体恢复的差不多了。如今他已经是堂堂的大汉长水校尉,手中掌握着五大营之一的长水营禁军。由于耿恭统兵有方,部下的战斗力很强。如此局面下,不用耿恭,还能用谁?
. v, S: T. r" a# ~' ?4 _$ g  刘炟正想召见耿恭,却突然接到了耿恭抢先递上的一道请战奏章。刘炟不禁大喜过望:太好了!耿恭一听说金城、陇西羌人造反的消息,忧心如焚。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主动请缨出战。刘炟大喜,急忙下令召见。刘炟问:“而今凉州危急,将军有何破敌良策?”耿恭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一一从容应对,刘炟大悦。
( H/ C- P7 }: R; S% [6 O' b  耿恭满以为自己要挂帅出征,满朝文武也几乎都是这么想的。可是,到了八月中刘炟却下达了一封令人诧异的诏书:以中郎将马防行车骑将军事,担任作为汉军主将。而长水校尉耿恭却成了马防手下一名副将。: i7 C( Q. V/ b. D6 a& U
  这一决定令满朝上下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大家都很清楚,马防虽是名将马援之子,却根本是个草包,只会吃喝玩乐,哪里会打仗?用这么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纨绔子弟做主将?这不是胡来吗?8 H& g8 n! @" |. D
  此事说到底,还是刘炟的私心在作祟。自从他想给马氏兄弟赐封的决定被马太后否决后,他一直耿耿于怀。而马太后反对给马氏兄弟封侯的重要理由就是:他们对国家没有尺寸之功。封赏他们的话,难以服众。刘炟这会硬是让让马防挂帅,目的是想让他建立军功,将来也好给他封侯!! a$ c4 g, O) c! \" i9 d
  为了确保获胜,刘炟给这位舅父大人配备了最精锐的部队。这支平羌军中包括拱卫京师的北军所有主力: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等五大营禁军士兵以及各郡的弓弩手,总计三万人。这还不算,刘炟居然还把耿恭这样的盖世名将给他做助手。很显然,这次刘炟发了狠,他甚至不给自己身边留下一兵一卒,非但一定要剿平羌乱,还要让舅父趁机立功!
5 y6 u5 x0 N5 o0 H. E  司空第五伦闻讯,心中大吃一惊。他历来反对对外用兵,如此的倾巢而出,一旦京师周边有变,如何应付?他深知马防根本不懂军事,一旦指挥失误而全军覆没,国家岂不是马上要面临灭顶之灾?为了阻止刘炟的荒唐行动,第五伦急忙上书劝谏:“老臣以为,对皇亲国戚可封侯而不可让其担当重任!要是他们干的出色便罢,朝野上下自然无话可说。一旦他们处置失当而有了过错,陛下该怎么办呢?如果以法制裁的话,岂不亏损了孝道?倘若以亲徇私赦免了他们,岂不是违背国法了吗?!陛下要令马防为主将率军西征,老臣以为此举甚为不妥!皇太后仁和慈厚,陛下的至孝之心,天日可鉴!如果马防用兵失利的话?陛下将来如何收场?到了那时,只恐悔之晚矣!”
! j+ ?2 |- X- d  第五伦自从入京以来,处处与刘炟唱反调,早就令刘炟心中不快。这次为了给马氏兄弟赐封,刘炟挨了马太后狠狠一顿训斥,心中正在冒火,第五伦却又不合时宜地跳了出来,多嘴多舌地反对,他岂能不恼?若是换了刘庄,肯定要狠狠治罪。可刘炟性子疏缓,并未深责,只是拒绝了其建议了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7 11:45 , Processed in 0.0216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