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转贴】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作者:雪域桃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逐鹿中原+ S0 [5 C. U+ ~" S3 u! ~
  
) R: |2 E  G7 n0 t2 K  (一)万川归海
' `. V1 Z: R2 b2 B  ' R) A- W/ B2 Y/ S) n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在鄗城登基之后,立即下诏求贤,一如既往地广泛招徕四方英才、吸引新鲜血液,使之为新生的政权服务。此后,刘秀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注重对文治之才的选拔。拔擢人才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军事方面,对于文职人才的选拔,刘秀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破格拔擢南阳人卓茂的举措,尤其引人注目。# O! V6 T3 o' m! [, B
  求贤诏书下达之后,有人立即向他举荐卓茂,说此人久负盛名,才能卓著,是个治国干才,建议刘秀对其提拔重用。对于卓茂,刘秀早就听说过,于是立即派人以高规格礼聘卓茂出来做官。当时,卓茂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刘秀的礼请,卓茂欣然应征,立即前往河阳谒见刘秀。刘秀看到卓茂前来,非常高兴,当即下诏封卓茂为太傅,加封曪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棉絮五百斤。
- \' W! _# S) T, _) K" J* @  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月,对于卓茂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七十老翁,刘秀给予如此高的礼遇,的确是有些引人注目、异乎寻常。在这一系列不寻常的举措当中,蕴藏着刘秀高度的政治智慧,也显示了他“并吞天下、总齐八荒”的决心。% G# H; g4 z/ I8 W4 A9 _
  刘秀之所以重视文职人才的拔擢,主要是来源于如下逻辑思路:+ P+ x1 C" z% k, @( V1 a
  第一,一个新生的政权,如何才能够收取民心呢?# J2 \9 w" Q& O/ \5 x# i
  答:要让民众感受到它的仁政,感念它的恩惠、仁德。
+ y  I7 I8 Z/ b! F$ C( T  q8 ?  第二,如何才能使得民众感受到它的仁政呢?
, ?4 H  W$ U8 ]: l  答:必须建立一个强大、高效的政府,向民众布恩施惠。. c; `1 ^, p' T
  第三,如何才能建立这样一个政府呢?
6 Y3 k+ n: U7 |* [/ V  答:必须选拔一批精通民政事务、廉洁奉公的人才,为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各级官府机构做好准备工作。/ Q0 c) _. Y" E5 h8 h$ n; }- |/ Z
  第四,如何才能够吸引到人才呢?
- B, M8 M" ~! Q; }; h! @4 L  答:必须取信于民,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求贤若渴的诚意。/ x/ V! y6 m0 D$ F8 x
  第五,如何才能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诚意呢?- p* f7 K5 p" O) q- W) Z
  答:树立一个又一个不拘一格拔擢人才的榜样。
8 `9 {' C' ]6 F  第六,谁是榜样呢?8 N1 J. f2 e* p4 h4 O
  答:卓茂。
; M' a/ \, i% O3 T* d  高规格提拔卓茂,正是刘秀这一战略逻辑思路的体现。此举向天下人作出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姿态,用切实的行动向天下人作出了承诺。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天下人彰示求贤招才的真诚之心,也是力求以此博取知识分子的好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在战争年代高度重视文治人才的选拔,刘秀这一点在天下群雄之中独树一帜。" h$ R' U0 `& h" P& w* T
  在戎马悾惚之间,在四方鼎沸之时,刘秀怎么会有娴情雅致延请卓茂这样一个七十老翁出山,担任太傅呢?1 x3 C2 x% G! D* z8 w7 G
  “太傅”一职,是当朝皇帝的名义上的师傅,是朝中的最高级的官员,位在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等三公之上。其职责是“掌以善导,无常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兼老师。“太傅”不常设,是一个荣誉职务,一般由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名士担任。两汉四百二十余年,除了在王莽、董卓时期有太师、太保以外,在大部分时间里,太傅是朝廷之中唯一的上公!换句话说,一个人一旦做到太傅,也就算是位极人臣了。
( ?- W0 Q* D! P2 E* E7 `5 p# S  l$ a( d  那么,这个卓茂何德何能,怎么一到朝廷就做了皇帝的高级顾问兼老师―――太傅?他的德能勤绩,配的上这个职位吗?: s+ O! w, ~! U6 p8 ~8 i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城人,出身于一个显宦家庭,其祖、父两代都做过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卓茂本人,在汉元帝在位时曾到长安求学,师事鲁国人江翁。江翁擅长《诗经》,在汉昭帝时就是“鲁诗”博士,号称“鲁诗”宗师。卓茂跟着江翁学习“鲁诗”、礼法、礼法,深得师传精髓,人称其为“通儒”。卓茂不好华服美饰,而是注重内涵修养。大约在汉哀帝绥和二年(西元前七年),左将军孔光首次担任丞相,即将卓茂征辟到府中担任史吏。对于卓茂的才能、品德,孔光一直非常欣赏。; v% s. }$ f, V5 W! s
  卓茂性情宽厚,为人恭敬仁爱,不喜争讼,崇尚推己及人之道,深为乡党所重,在家里声望很高。  ^  ?) J$ r" L1 A# {6 l
  有一次,卓茂骑马出行,有人当街拦住了他,对卓茂说:“大人!您所骑之马是我的,请您把此马还我!”卓茂很奇怪,惊讶地问:“你的马是什么时候丢的呢?” 这个人气呼呼地说:“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卓茂一听,嘿嘿一笑,立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自己所骑的这匹马,已经已经骑了好几年了,怎么可能是对方的呢?卓茂明白这位失主找马心切,肯定是认错了。见此情状,他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马的缰绳递给此人,让这人骑回家。不料,过了一段时间,马的主人找到了自己的马,知道自己弄错了,很是惭愧。于是就专程找到卓茂,将马归还,并叩头谢罪:“小人有眼无珠,误认大人之马为己马,请大人治小人之罪!”。卓茂微笑着让他起来,只是将马收下了事,并没有怪罪他。孔光知道后,称其为忠厚长者。
* I7 c) V7 s4 b$ K2 D9 u  由于卓茂的高洁品行以及精深学养,他被朝廷任命为侍郎,在黄门供职,稍后又被任命为密县县令。卓茂为政,崇尚宽厚简略,厌恶严刑峻法。他一上任,就立即在境内废止了很多当时盛行的严苛做法。我们都知道,汉法严苛是在历史上有名的。各地方官都以严察狠酷为能,从中央到地方,莫不如此。卓茂此令一出,密县的官吏、衙役们都耻笑他不会做官:“这个新县令,简直是个蠢货!”就连邻县的官员们也听说,都觉得他不是一个能员干吏。河南郡太守担心卓茂不能胜任工作,甚至专门派了一个“守令”来“协助”他工作。“守令”,是一个类似县令助理的角色。名义上是“协助”,实际上是“监督”,很显然,上级对卓茂的能力表示出了严重怀疑的态度。6 |& n( A- V4 c0 H- E8 K' l7 c
  卓茂对于上级这种不信任的人事安排,不动声色,泰然自若,好像没事的人一样。没过几年,卓茂在密县深得民心,官吏军民感佩其恩泽。儒化大行,风俗淳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把一个密县治理的井井有条。& s3 H. W( N# {+ z1 d
  下面的这个故事,很能说明他的为政之道,也能够看出卓茂独特的行事风格。
: J. Y. {+ v+ j% u/ J$ W& X+ x  有一天,来了一个老百姓到卓茂府中告状。卓茂问他:“你要告谁呢?”来人回答:“亭长!”卓茂温和地问:“你为什么要告他呢?”来人说:“亭长拿了我家的米、肉等物品。”卓茂示意身边的衙役全部退下,温和地问来人:“米、肉这些东西,是亭长到你家去所要的呢?还是你为了托他办事而送给他的礼物?还是为了感谢亭长使你能够安居乐业而馈赠给他的礼品?”来人说:“是我主动给他送的礼品!”卓茂微微一笑:“既然是你主动送去的,为什么还要告他呢?”来人忿忿不平:“我听说假如有贤明的君主在上,老百姓就不会害怕官吏,官吏也不会盘剥百姓。如今我一看见官吏们就害怕,因为我害怕他们,所以主动送给他们礼品。我觉得这很不正常,因此前来告诉大人!”卓茂说:“你别看我现在是个县令,以前却也是一个乡下人。百姓的生活风俗我也了解一些。人之所以有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人与人应该恭敬礼让。而今乡里的街坊、邻居之间相互馈赠礼物,这是正常的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之道,这很正常啊!更何况是官吏与老百姓之间呢?难道老百姓就不能与官员们之间往来了吗?只是,对于官吏们来说,唯一要注意的是,不得以权势压人,不得用手中的权力来盘剥勒索百姓就可以了。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是群居杂处,必须要有道德纲纪来教化、约束民众,使其行为符合规范。惟独你却不愿意以礼义与大家来往,难道是想远走高飞去做神仙?难道不想在人间生活了吗?你说的这个亭长,我很了解,他是一个好官。在节日期间接收礼品,是世俗之礼尚往来,不算什么受贿。”来人说:“既然如此,法律为什么要禁止官员受贿呢?”卓茂大笑:“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日我做县令,处处以礼法教化你们,你们肯定不会怨恨我。如果我处处都用法律来处置你们,要是稍微犯点小错就被抓起来治罪,你们还怎么生活?不是有些手足无措了吗?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小的错误可以原谅,教育一下就行了。要是犯了大罪,就要被砍头了。别再纠缠了,回去好好想想吧!”
# `6 [: M7 P0 ~0 j  此事传开之后,县内的人都很佩服卓茂的深谋远虑,都感念他的恩德。他在做地方官期间,忠厚谨慎,宽以待人。注重德化治理,不好刑罚。对待老百姓宽和温厚,爱民如子。举善而教,口不出恶言,当地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和蔼善良的人,以至于不忍心欺骗他。卓茂做官,不以苛刻严察为能事,注重礼仪教化,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U) ]9 R' o" G8 w! \9 I
  在卓茂的身上,还有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据说,汉平帝在位时期,有一年中原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河南郡的二十多个县都深受其害,庄稼绝收,损失很大。奇怪的是,蝗虫惟独不敢进入卓茂所治理的密县境内为害,竟然是绕道而行。负责监察各地官员政绩的督邮掾将此事报告给太守,太守根本不信:“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待本官亲自去密县视察!”太守到了地方一看,事实果然不虚,为之叹服不已。( [' x3 E1 o* k% g# X7 Q5 `7 p' @. i
  后来,王莽主政,听说了卓茂在密县的优异政绩,就征集他到长安做大司农府里的京部丞。在当时,天下总共分为十三州,因此设置大司农丞十三人,每人负责一州,主要任务是劝导民众从事农桑。卓茂被王莽从地方提拔到中央任职,也算是“高升”了。7 r' P5 J. r5 w$ R" T
  卓茂临行前,密县的民众,扶老携幼,洒泪相送,对他依依不舍、念念不忘。卓茂到了长安后数年,王莽即毒杀汉平帝,做起了摄政王。卓茂知其有篡位之心,耻于为其效力。因此,卓茂称病辞职回到南阳宛城,在郡里担任门下掾祭酒,不肯再做地方官。更始帝刘玄即位,卓茂被任命为侍中祭酒,后来又跟着刘玄到了长安。卓茂看到更始朝廷腐败无能、混乱不堪,知道其必将覆灭,于是上书以年老为由,请乞骸骨归家。一直到被刘秀征召,卓茂才以七十高龄重新出仕。
' C  {3 g# @. b, A6 H# r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卓茂被破格拔擢之后,伏湛、宋弘、杜诗、鲍永等一批闻名天下的高节名士先后来到了刘秀的身边,成为他身边的股肱重臣,为刘秀统一天下出谋划策、协助他处理民政事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P! S( M( b9 L6 X' k
  提拔重用卓茂,是刘秀做出的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深沉而公正地赞叹道:“建武之初,雄豪方扰,虓呼者连响,婴城者相望,斯固倥偬不暇给之日。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时已七十余矣,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于是蕴愤归道之宾,越关阻,捐宗族,以排金门者众矣。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y$ B7 t! |/ d! E: K! b- x! t
  范晔的这段评论,道出了选拔人才问题的实质,可谓是金声玉振,振聋发聩。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最高统治者不能感召德行高洁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这说明统治者的已经不再受天下人的信任。同时也说明,这个政权的道德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另外,让这些让人才寒心失望、隐遁山林倒是小事,如果这些人才与自己的对手同心协力,自己的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威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 ]4 P( s" W, f/ v) l- T8 `8 `  刘秀重用卓茂,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缜密分析、深思熟虑的结果。' w' R4 F& y  _
  实际上,刘秀从河北时期开始,就特别注重对治国人才的挖掘培养。登基之后,更是异常重视文治人才的选拔工作。他在兵荒马乱之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收取民心。要想取得民心,就必须任用贤才。只有有了贤才的辅佐,才能够使得自己统治区域的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生活得到安定。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本地区的安定,可以影响全国其他各地区,使得自己的政治声望得到有力的提高,从而增加感召力,促使更多的人前来归附。可以说,刘秀拔擢卓茂、伏湛这样的德高望重的能员干吏到自己的政府中担任高级官员,是他超然于群雄的高明之处。在创业之初就能够未雨绸缪,特别注重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选拔,以作为治理其统治区域的骨干官吏,而不是仅仅选拔能征善战的将军、参赞军务的谋士。实际上,这是他全局性人才战略的一部分。很显然,在创业之初,大搞裙带关系只能是自取灭亡。同样地,只靠军事人才、权谋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王莽、刘玄、樊崇等人在用人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所在政权的命运。, F$ D. f% C6 T2 g
  具体地说,从河北时期开始,刘秀除了召集四方能政善战的武将猛士以外,他特别注意对能臣干吏的征召、拔擢。一句话,无论是文的、武的,只要是人才,刘秀都要。从建武元年六月登基开始,他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才收揽工作,努力把散落在四方各处的名士们召集到自己的阵营之中。一方面,是为自己出谋划策,成为平定天下的决策智囊。另一方面,他需要为将来全国统一之后,培养一批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在乱世之中,刘秀对于人才工作,能够有如此长远完备的考虑、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身上,的确有着某种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这样说,刘秀的成功,是他善于发现、爱护人才、善于因才施任的最好回报。1 `$ l0 |7 b1 J
  另外,自从大哥刘縯被杀之后,刘秀心中一直被强烈的“忧患意识”所笼罩。即便在扫平河北、登基称帝之后,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不仅没有随着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而减弱,相反还越来越浓重。不仅如此,他还强烈地意识到,仅仅靠武力与对手展开竞争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自己的武力在天下群雄之中根本算不得最强,即便武力强大如王莽,最终又能如何?失去了民心,被天下的英俊贤才所唾弃的王朝,任凭他的武力再强大,如何能够持久?
* A& S* `2 _4 r1 A: l: w' r( |  正是基于对新莽王朝覆灭教训的反思,刘秀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完成任何一项事业,缺少了人才是不可想象的。要完成 “统一天下、混一区宇”的宏伟事业,当然离不开各种人才的辅佐。很显然,要完成统一天下、再造河山的大业,单纯依靠军事将领是远远不够的。在刘秀看来,强大的武力如同暴风骤雨,只能称雄于一时。而深厚的恩德,却如同春风化雨,可以恩泽万代。$ B8 o1 W" _& [
  要夺取天下,必须要得到稳固的根据地―――安定的大后方。如何才能得到牢固的根据地呢?就必须要靠能员干吏的治理。要得到这些人才,就必须以立德为本,礼贤下士,取信于天下。只有得到了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才能够以德怀民,稳固根基。只有自己的根基得到了稳固,才能够保证粮食、军事物资等后勤给养的供给,才有本钱与天下群雄逐鹿中原。7 H% k4 B0 P& c' ?  n+ k4 e
  当然,刘秀的对手们也懂得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刘玄、樊崇、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卢芳等人,他们也在拼命地网罗人才,作为与对手竞争的资本。然而,刘秀的对手们对于军事人才、权谋人才的过分看重,对于裙带关系过分依赖,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策。比如:王莽之于王寻、王邑、巨无霸;刘玄之于王匡、王凤、张卬;樊崇之于谢禄、杨音、逄安;公孙述之于延岑、田戎;隗嚣之于王遵、王元、杨广等等。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够懂得“以德行服人,以仁义感召人”的道理,只是以暴力称雄一时,不能使天下人怀其恩德。刘秀之所以能够击败群雄统一天下,注重选拔贤才,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g* ^3 Z5 b( G  全面地看,刘秀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皇族血统+‘复兴汉室’旗帜”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然而,刘秀的成功,绝不单纯是靠他和西汉皇室血统的关系。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没落皇室远亲。在起义初期,他的地位,卑微的几乎不值一提。他的血统根本无法和自称是汉成帝庶子的王郎相提并论,也无法和梁王刘永相比。即便是在舂陵刘氏宗族中,也不算很突出,甚至连刘玄都不如。刘秀与其说是靠血统成功,倒不如说是在沾了一点皇室子弟的基础上,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打下了这锦绣江山。不错,刘秀确实是利用血统优势,适时地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帜,使很多人才汇集在自己的阵营之中,最终取得了成功。“皇族血统+‘复兴汉室’的旗帜”,这是刘秀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他赖以生存的根本的立足点,更是他开展政治攻势,增强感召力的有力宣传武器。但是,仅仅靠血统是远远不够的。在刘秀之前,有很多人也打着西汉宗室的旗号出现,却没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比如刘玄、刘永、王郎、卢芳,都是典型的失败例子。刘秀深知,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单枪匹马是绝对不行的。仅靠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的。刘秀之所以能够成功,善于吸引和发现人才,善于任用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锻炼,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他的成功,是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的结果。也是他在此基础之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君臣携手,共同奋斗的结果。8 |1 ]9 f0 [) [& j
  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刘秀在提拔重用卓茂之后,又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不断将各个阶层的社会精英逐渐汇集到自己身边,成为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骨干和中坚。
# s4 f5 B5 Y% T. y, y* `* ~  既然是要高举“复兴汉室”的大旗,就必须力求招徕各个阶层的社会精英,加入自己的麾下。总体上说,刘秀手下的文治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K/ S6 x9 Y5 n1 E6 a: H
  一是南阳、颖川故旧。南阳、颖川,自汉朝建立以来就是英才辈出之地。再加上刘秀本人是南阳籍,起义军是从南阳起义的,这一类人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是老资格。如:樊晔、张堪、茨充等人。1 F' q) p0 z1 ~3 @) u2 e
  二是从各个敌对势力那里挖过来的人才。主要是在与王莽、隗嚣、公孙述等对手的作战中,最终转向刘秀集团的人才。如班彪、杜林、郑兴、郭伋、桓谭、冯衍、申屠刚、鲍永等人。) H6 `/ @7 I- K0 w2 A. p
  三是平定各地之后新发现的各种人才。如:卓茂、伏湛、侯霸、郭伋、董宣、韂飒等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伏湛、侯霸、班彪、杜林、郑兴、郭伋、桓谭、冯衍、宣秉、张湛、王丹、杜林、郭丹、申屠刚、鲍永、郅恽、杜诗、孔奋、张堪、朱浮、冯鲂、虞延、樊晔、董宣、韂飒、茨充、任延等人。6 U4 z4 `/ ~& _6 R8 l$ T. c
  这些人,都是难得的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都是社会的精英。如果在太平岁月,他们本来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他们生于乱世之中,才能无用武之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们选择了刘秀,刘秀也接纳了他们。双向选择的结果,使得他们君臣双方的人生价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大戴.礼记》中说的好:“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君,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古人也说过:“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受命之主,不独创业难,守成亦不易。”君臣互择,彼此挑选,形成交集,最终走到同一条道路上来。" U& j# @5 L' J  F2 a
  在持续多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之后,工作重心必将转移到恢复秩序、经济建设方面来,老百姓渴望政府医治战争创伤,全国需要稳定,需要和平。
( Q/ X$ }6 @$ k) H1 g0 A  几千万在纷飞的战火幸存下来的黎民,就要靠这些人才来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各得其所。就像唐宣宗李忱与黄檗禅师联合创作的《咏瀑布》诗中说的那样:
% X5 c  d! y+ `. S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1 z/ }4 b! h, b9 V$ n* H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 }& k* I5 q+ O: A  这些百世不遇的英才们,就像奔腾在山谷之中的飞泻瀑布、潺潺溪流,最终汇入大海之中。万川归海,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智取洛阳
. i$ q8 J$ Y6 V' A# D! S  
! ~( @& O9 Z  S2 s2 w   在一节之中,主要追述一下刘秀夺取洛阳的经过。
5 r$ n2 }& ]9 g4 T0 E# Q  建武元年(西元二十五年)夏,就在更始政权与赤眉流民军、邓禹的西征军在关中三辅拼得你死我活、血肉横飞的时候,天下群雄也在为争夺辽阔的中原袤土上进行着殊死的搏杀。
. A: N$ o" j& m& n+ o* C% \* t  此时的中原形势,与两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曾经兴盛一时的更始政权由于受到赤眉军、刘秀集团的两路夹击,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它的三大战略支撑点长安、洛阳、宛城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完全切断,成了相互无法支援的三个孤岛,只能是各自为战,力求自保而已。从这点来看,更始政权的防御体系已经彻底瓦解,面临着总崩溃。相反,刘秀集团在彻底平定了河北之后,又夺取了河内、河东两大产粮区,兵强马壮、声势震天。总体来说,形势的发展对于刘秀集团越来越有利。刘秀在中原地区的下一个作战目标,究竟在哪里呢?不用说,当然是更始政权的东方重镇―――洛阳!& k) s8 m" G6 E9 \/ o- o4 p
  六月二十二日,刘秀在鄗城登基。称帝之后,刘秀仔细分析了中原形势。他认为,更始政权关中主力已经被赤眉军打的焦头烂额,此时应在稳固根基的条件下,不失时机地从东、西两线同时发动进攻。西线,目标是长安,早已确定由邓禹负责。那么,在东线,要拿下中原地区重镇洛阳,应该谁来负责总攻呢?刘秀早就有了人选―――大将军吴汉!+ H$ D7 A+ }3 e: b. _, @
  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思路,刘秀调整了人事任命。七月五日,刘秀派使者持节赶到西征军中,任命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加封酇侯,食邑万户。同时,命令他火速西进,攻取关中。七月十一日,任命偏将军、野王县令王粱为大司空,加封武强侯,主要负责后勤事务。十六日,刘秀又下诏:任命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刘秀决心:以吴汉为主将,率领汉军主力南下,全力围攻洛阳!% Z4 Z5 i, @3 m5 Z
  对于西线的邓禹,由于他刚刚取得了安邑大捷,刘秀比较满意。对于东线的围攻洛阳战役,刘秀觉得还是不放心。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坐镇河内,统一指挥各方的战役。此次出征,是刘秀登基之后的首次御驾亲征。0 ~5 A9 ^) F: X( m/ D! Q4 G
  七月下旬,刘秀亲率汉军主力二十余万从邯郸南下。他心里非常清楚,打洛阳绝不轻松,这一仗真是不折不扣的硬仗!
) ?# z7 Y$ z0 b, O. J  为了拿下洛阳,刘秀下了很大的决心,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要想夺取洛阳,好比是伐大树。如果不扫清外围,夺取洛阳的难度是很大的。几年前,南阳宗室刘茂在京县、密县起兵,自称“厌新将军”,攻下颖川、汝南,部众达十余万人。刘秀命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强弩将军陈俊率军南征刘茂。刘茂不敌,主动投降,刘秀封其为中山王。在收服了刘茂之后,洛阳北、东、南的河东、河内、颖川、汝南等地全部被刘秀掌控。洛阳,如同一个快要熟透的桃子,就要摆上刘秀的餐桌了。" Q5 z7 Q5 e& N& L" C
  七月二十九日,刘秀来到河内郡的首府怀县,开始了围攻洛阳前的准备工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先命建威大将军耿弇为预备队主将、强弩将军陈俊为副将,驻扎在怀县东北的五社津(今河南省武陟县西),以备荥阳以东之敌,掩护大军东线侧翼安全。又命大司马吴汉为围攻洛阳的主将,率领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右将军万修、执金吾贾复、刺奸大将军岑彭、骁骑将军刘植、扬化将军坚镡、积弩将军侯进以及偏将军冯异、祭遵、王霸等十一位将军以及大军二十余万,进围洛阳。这一回汉军是名将云集、精锐齐出。从此可以看出,刘秀对拿下洛阳是志在必得。- N8 Y+ {( Z: M& R* A
  困守洛阳的更始守將朱鲔得报,如临大敌,异常惊恐。虽然他手下还有接近三十万人马,从人数上来说与汉军旗鼓相当,甚至还略占优势。但是,自从几个月前他被冯异、寇恂二人打的大败,一直没有缓过劲来。
+ k2 V- Z  T: f  自从双方开展以来,更始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外援断绝,军无战心,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对于这一点,朱鲔心里非常清楚。尤其是偷袭河内郡的失败,使得自己元气大伤。其实,这一仗朱鲔的实力损失并不大,只不过是折损了一部分人马而已。真正要命的是,这一战之后,更始军的士气受到了严重挫伤,提起刘秀就吓得哆嗦。朱鲔很明白,冯异、寇恂二人的部队,根本不是刘秀的主力,而是看家护院的偏师。然而,就是这两支总数不到三万人偏师,居然将自己的洛阳精锐打的大败,还居然在洛阳绕城一周向自己示威。连偏师都如此厉害,他们的主力有多强也就可想而知了。1 c/ o  J  f# w7 q4 T/ v
  因此,朱鲔在得到吴汉来犯的消息之后,他打定了主意:绝不出战!八月一日,吴汉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将洛阳团团围住。吴汉一到城下安营,立即命令诸将准备攻城器具,企图一举拿下洛阳。朱鲔登上城楼,遥望城外,观察敌情。他看到汉军来者不善,急命全军紧闭城门、抢修工事、调集防守工具,打算拼命死守。
5 _- j0 T. X* ]' m  朱鲔不愧是一代名将,虽然在野战中不是汉军的对手,守城却很有一套。他在洛阳经营了好几年,不仅熟悉地形,防御工事也饬修的非常完善。在朱鲔的顽强防守之下,汉军虽然多次攻城,却均被击退,无功而返。
4 C# u. x, {$ T5 \" \( S* @; e- R* z  既然强攻不行,汉军只好另想办法:寻找内应!几天之后,负责围攻洛阳东门的扬化将军坚镡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原来,朱鲔的一个部将负责把守洛阳东门,此人有心献城归顺,主动派人前来与坚镡联系。此人派来的信使对坚镡说:“末将有心归顺,愿开东门接引大军入城!”
  r4 o7 W8 u3 m+ f+ D  坚镡得报,立即将这一消息禀报了他的上司―――建义大将军朱祐。朱祐是围攻东门的汉军主将。他得到了坚镡的情报,不禁大喜。本来,对于如此重要的情报,他本应立即上报给负责攻城的前敌总指挥―――大司马吴汉。但是,朱祐有些贪功。他想:要是禀报了吴汉,攻破洛阳的功劳岂不是算到了他吴某人的头上了?于是,他决定对此事秘而不宣,自己单独采取行动。他对坚镡说:“今夜你我二人各率本部兵马埋伏在城边。你告诉那人,明日一早让他以举火为号,打开城门放我军入城!如此一来,大事成矣!”
4 O' Q1 c4 F# L/ I) g' q! H  这天夜里,朱祐、坚镡二人率领本部汉军埋伏在东门外的荫蔽处所。黎明时分,内应打开东门,举火为号。朱祐、坚镡看到城头烟火大起,立即驱动汉军飞速杀入城门。眼看着,汉军就要拿下东门了!
; r4 u* j6 f) q  b5 S* V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深通兵法的朱鲔,在守城方面确实有绝招。他在每个城门周边,都布置了多道防线,分别让不同系统的将领把守。此刻,汉军虽然攻破了东门,却在进入市区的途中遇到了更始军的有力狙击!一时之间,火光冲天,杀声四起,双方在东门周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朱鲔闻变,飞马赶赴东门,亲率守军进行狙击。同时,又火速传令城中其他部队急速增援。朱鲔亲自上阵,与朱祐、坚镡所部汉军激战于东门内武库之下,双方死伤累累,陷入了混战之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更始军的援兵越来越多,而汉军由于缺乏后援,逐渐抵挡不住。双方一直厮杀到正午时分,更始军队云集雨聚,朱祐、坚镡急了:如果再不撤的话,就要全军覆没了!朱祐下令:“快撤!”于是,二人率部撤出了战斗,退出东门。将汉军赶出东门之后,朱鲔下令将四门全部堵死,并清理了内奸。洛阳城依旧岿然不动,还是牢牢地掌控在朱鲔的手中。0 M; L) a9 r: [* b
  偷袭东门的失败,主要责任在朱祐。正是由于他的过于贪功,才使得汉军功亏一篑,丧失了一个拿下洛阳绝好的机会。从此,双方再次回归均势,陷入了对峙状态之中。
0 `- r& x1 R  Q$ A  吴汉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对朱祐很是不满。从此,吴汉、朱祐二人就结下了“梁子”。此后,吴汉继续指挥诸将攻城。然而,他虽然想尽了一切办法,率军围攻了两个多月,却始终无法破城。
+ P! p# ~% N- x) r7 U+ Q  此刻,刘秀究竟在干什么呢?原来,七月二十九日,他把攻城任务交给吴汉之后,自己继续留在怀县。八月一日,他在这里主持举行了祭祀社稷坛的隆重仪式。次日,又在怀县宫中举行了祭奠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的仪式。随后,他率军沿着黄河北岸西进,来到洛阳正北方一百多里、黄河北岸的河内郡河阳县,亲自在这里清扫洛阳周边的更始军。八月中,更始政权的廪丘王田立被迫向刘秀投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手让部下做事、绝不掣肘,这是刘秀一贯的用人作风。对于吴汉的攻坚能力,刘秀一直是深信不疑的。可是,刘秀等了很久,却一直没有等到破城的消息。6 F" I/ u$ ?# R; t& [4 P4 p
  到了九月二十日,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刘秀还是没有等到吴汉攻克洛阳的捷报。很显然,继续强攻是很不明智的。看到吴汉始终无法克城,刘秀也有些着急了。他下令:从即日起,停止攻击!- N, a7 ^$ i6 T0 e( ]# m+ u
  刘秀很明白,假如继续不惜一切代价攻城的话,朱鲔必定要做困兽之斗,汉军肯定要付出血的代价。即便如此,最终是否能够拿下城池还是一个问题。如此一来,劳师糜饷不说,更重要的是延缓了统一天下的进程,在战略上极其不利。因此,刘秀认为:既然强攻不行,那就只有另想办法了。
$ |" U) A& d0 j* F* V1 ~5 Q  不过,刘秀并没有妄动,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更始朝廷在关中被樊崇的赤眉军打的焦头烂额,濒临绝境。长安爆发了张卬、胡殷、廖湛内乱,自相残杀,搞的一塌糊涂。从这些情况来看,刘玄早已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出兵东援。而朱鲔死守着洛阳这座外援断绝的孤城,有意义吗? “识事务者为俊杰”。他朱鲔是个聪明人,却为什么要拼死守城呢?为什么不投降呢?通过几天的思考分析,刘秀恍然大悟。他想明白了:朱鲔之所以不肯放下武器归顺,一定是为了大哥刘縯的那件事才这么做的。朱鲔正是为了自己宗族老小的性命,只能是负隅顽抗啊!
5 n" h& V# ~. ~( @   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这是朱鲔唯一的选择。因为洛阳城里粮草殷实,兵力雄厚。就是再坚持几个月,问题也不大。如果双方就这么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的话,对于刘秀一方来说极其不利。! ~8 s% b. ^! o
  思来想去,刘秀觉得还是应该采取“攻心为主,攻城为辅”的策略,应该派人去劝降。最终,他唤来廷尉岑彭,对他说:“岑廷尉!朕听说你与朱鲔有些交情,你可愿去洛阳劝降?如果朱鲔来降,朕给你记首功!”岑彭道:“陛下宽心!小臣与朱鲔有故,臣愿前往洛阳劝降!”
1 d0 F3 z+ a* ]1 p  九月二十一日,岑彭带着几个亲信侍从,来到洛阳北门外叫城:“城上休要放箭!我是朱大司马的老朋友。大司马何在?请出来答话!”0 {; p" U: o& `. x. h3 N. U; }3 H
  很快,朱鲔的身影出现在了谯楼边上。他一见来者是岑彭,不禁吃了一惊,喝道:“岑彭!你来干什么?”岑彭道:“大司马!几年不见,您一向可好?岑某在此有礼了!”朱鲔冷冷地道:“这不是岑彭吗?你来干什么?” 岑彭闻言,也不客气,朗然说道:“大司马!请听岑某一言!几年前,岑某给您牵马扶蹬,跟着您南征北战,这些事,不知大司马还记得吗?”朱鲔道:“你不是投了萧王了吗?如今你我是仇敌,说这些干什么?”岑彭道:“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当年,若不是大司马的提携,我岑某人哪里会有今天!大司马的大恩,岑某真是无以为报啊!” 朱鲔闻言,立即明白了:“岑彭!你今日是来做说客的吧?挑有用的话讲,少罗嗦!” 岑彭昂然道:“大司马何处此言?岑某今日到此,是为了给大司马指一条保全宗族性命的明路!岑某见大司马一时迷惘,困守孤城。岑某不忍心看到恩公陷于绝境而不救,因此特来拜见。”朱鲔默默地不吭声。岑彭道:“大司马!您是当世豪杰,难道还没看清楚天下大势吗?现如今,赤眉已经攻破了长安。淮阳王张卬、穰王廖湛、随王胡殷这三个异姓王,也都已经在长安联合造反了!刘圣公大势已去,早已是自身难保了。现在,您为他卖命守城,还有什么意义呢?眼下,我们的皇上受命于天,平定燕、赵,尽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亲率大兵,来攻洛阳。天下之事,大局已定。您现在即便婴城固守,还在等什么呢?您为什么不献城归顺圣上呢?难道等着城破之后,举族被诛吗?”
; E! M: e; s8 a" l. _( [# u  朱鲔沉吟良久,缓缓答道:“当年,大司徒刘伯升被害,我朱鲔是主谋之一!我曾经也劝过皇上不要让萧王刘秀去河北宣慰。现如今,我自知罪孽深重,不是不想投降,而是不敢投降啊!”岑彭大笑:“呵呵!大司马!原来您是为了这个啊!当今的圣上恢廓大度,志在复兴汉室,怎么会计较这些陈年旧事呢?”朱鲔道:“岑彭!你说了不算!你回去转告萧王,就说朱某不是不愿降,而是不敢降啊!”
8 f: _+ S+ F% _/ Y$ t  岑彭听了朱鲔的话,心中有了底。他立即返回营地,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禀报了刘秀。
& Z' |# `# S5 N% M/ o- @  刘秀听了,慨然道:“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如今如果能够献城投降,就是为国家立了大功啊!非但官爵可保,宗族亦可获全。对于为国家立下大功之人,朕又怎么会因私仇杀他呢!你去告诉朱鲔,河水在此,朕绝不食言!”
6 m' g4 l) j4 d8 O) I  岑彭领命,再次赶到城下,在城下呼叫:“大司马!请出来答话!”一会儿,朱鲔再次出现在了城头。岑彭道:“圣上传下旨意:‘朱鲔若降,即是为国立功。官爵可保,宗族可全。河水在此,朕绝不食言!’”岑彭又道:“大司马!这下您放心了吧?”, N# N3 {" W6 D7 [1 I  z
  朱鲔沉默良久,说道:“岑彭!你要是有诚心,就爬上城来!”话音方落,一根绳索从城上甩下。岑彭二话没说,顺着绳子就往上爬。爬到半截,朱鲔道:“你不必上来了!萧王的心意,朱某已经知晓了!你且回去,等本官准备一下,五天后,朱某率众出降!”
) E: e' q/ w% e$ ]6 \& E7 q" q: l, W- E  五天后,也就是九月二十六日,朱鲔做好了一切准备。他在临行前,将苏茂等几位心腹大将叫到跟前:“你们要守好城池!一定要等我回来。如果我回不来,你们就带领人马撤出洛阳,南下投奔郾王尹尊去!我的话,你们听清楚了吗?”苏茂等人拱手答道:“谨遵将令!”' ~4 }# x* B& ]! S0 [: Q$ @. l
  此刻,岑彭已经带着欢迎队伍来到北门外。朱鲔带着几个亲信出城,与岑彭会面。然后,朱鲔命人把自己用绳索捆绑起来,把头发解散,披在脸上,由岑彭押着,去汉营地中拜见刘秀,向他叩头请罪。刘秀一见,连忙将朱鲔搀起,亲手为他解开绳索,温言抚慰:“朱将军是国家忠臣,何罪之有?快快请起!”然后转脸训斥岑彭:“岑彭!你是怎么搞的?还不赶紧给朱将军更衣!用饭之后,连夜送将军回城!朕的话,你听清楚了吗?”岑彭会意:“小臣遵旨!”当天夜里,朱鲔就被岑彭礼送回城。  T! @8 B' s+ a8 h, _& o% d" V
  次日(九月二十七日),朱鲔率将军苏茂以下二十余万人马出城投降。刘秀下诏: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加封扶沟侯。从此,朱鲔不再领兵打仗,全国统一后,被刘秀任命为少府官员,累世传袭,绵延不绝。7 t% P( [5 c, z/ s3 p
  经过接近三个月的努力,汉军终于拿下了洛阳。刘秀入城后,立即出榜安民,宣谕百姓。对于汉军中比较严重的军纪败坏问题,刘秀一直深恶痛绝,也是他最担心的事之一。刘秀早有将洛阳定为京师之意,如果连京师之中都无法无天,如何得了?为了防止士兵荼害百姓,他一入城就立即下诏将侍御史杜诗调到洛阳来,专职负责督察军风军纪。* {' j5 z/ a7 d8 v& B; u2 F7 w# N: |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郡汲县人。此人很有才能,年纪轻轻就做了河内郡的功曹。在任期间,时人称赞其为政公平。刘玄即位后,将他征辟至大司马府为掾吏。建武元年,刘秀登基后,将杜诗招徕到自己身边任职。在短短几个月之中连续升迁三次,最后任命其侍御史。杜诗是一个执法如山、敢作敢为的人。安排他负责纠风工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 c8 @. |$ Y9 a' Y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秀就是要“杀鸡儆猴”,给那些违法乱纪的将军、士兵们一点颜色看。
$ `, v/ [+ e3 Q/ z0 A  果然不出刘秀所料,汉军入城后果然闹出了乱子。有相当一部分将领纵容部下士兵肆意抢劫市民财物,有的甚至亲自带领士兵上街公然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黎民百姓叫苦连天、愤怒不已。杜诗得报,立即上街巡视,准备找几个“榜样”开刀,狠刹这股歪风。2 T2 {0 N( d- k) H
  这天,正在大街上巡视的杜诗,撞见了一个将军带着几个士兵正在抢东西。杜诗一见有人竟敢顶风违纪,不禁大怒:“你们几个,真是好大的胆子!来人,给本官拿下!”几个武士立时上前将几个违纪士兵捆了起来。这些骄兵悍将,被捆了起来还不老实,嘴里嘟嘟囔囔:“放开!放开!”杜诗喝问领头的将军:“你叫什么名字?难道不知道抢劫是死罪吗?” 将军模样的人答道:“老子是萧广!怎么了?”杜诗大怒:“萧广!你好大胆!还不叩头请罪!难道想找死吗?!” 萧广道:“你算是那根葱?老子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怕你个鸟!”随着杜诗一声令下:“来人!给本官把他砍了!”刹时,萧广的人头落地!士兵们看到将军被杀,吓得面如土色,纷纷叩头求饶:“大人饶命!我等再也不敢了!”杜诗按照军规将几个士兵重责一顿,并宣示内外。) X. c. G: W) f1 K  ~3 G
  杀了萧广,杜诗立即进宫将详情禀报了刘秀。对于杜诗的断然举动,刘秀非常赞赏。他大会群臣、诸将,当众召见杜诗,赏赐给他以“棨(qǐ)戟”。棨戟是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木制形状似戟,凡是持有“棨戟”者,如皇帝亲临,对于违法乱纪者,有“先斩后奏”之权。吴汉等将领看到刘秀如此器重杜诗,也看到了萧广的下场,。不禁心生忌惮,赶紧严令部属不得在洛阳城里乱来。
4 e- M2 b5 d2 p  从此,洛阳城里的士兵一看到杜诗出巡时的“棨戟”,就像老鼠见到了猫一样,就马上远远地回避,再也不敢在城中为非作歹。在刘秀强力整顿之下,汉军的军纪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总算是有了一定成都的改善。起码在刘秀的眼皮子底下,这些骄兵悍将们再也不敢肆意乱来。动荡了多年的洛阳城,终于就此安宁了下来。. Z% @, l: b+ t
  十月十八日,刘秀将夫人郭圣通等家眷从邯郸接来,入住洛阳南宫。至此,刘秀即定都洛阳,号令四方。全国统一后,刘秀及其子孙也一直以洛阳为都城,一直延续了一百七十多年。
# q9 U' X) M8 g% ^  洛阳虽然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但是争衡天下,建功立业,在德而不在险。当年,吴起与魏武侯浮于西河,吴起对魏武侯就深刻地阐述过这个道理。往远说,秦朝以关中之险而不修德施惠,仅传二世即败。往近者说,刘玄盘踞长安,腐败荒淫,不到一年就彻底失败。可见,在天下大乱之时,应以获取民心、取信于民为首要任务。古语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几乎所有的天下豪杰都知道,但是落实到行动上的人却没几个。王莽、刘玄等人就不说了,就是以残暴狠毒而闻名四海的樊崇等人,也都无时无刻不把“行侠仗义、救民水火”挂在嘴边上。然而,天下人不是看你怎样说,而是看你怎样做。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一直在“听其言,观其行。”王莽说的天花乱坠,最终还是不免身首异处、举族覆灭。对于这点,刘秀的理解,比同时代的群雄豪强的理解都要深刻得多。刘秀后来能够取得天下,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天下群雄之中,只有刘秀在扎扎实实地去做,踏踏实实地靠诚心去实践。他不以杀人多为能,不以占据的地盘大为荣,不以所处的地域肥瘠为忧,而是以能否获得天下人的支持、拥戴为虑。这就是刘秀在乱世之中最终脱颖而出、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
, R4 _  N3 y- h" \) S  定都洛阳,是刘秀一生中所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他以惊人的军事谋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使更始政权的洛阳守军二十余万不战而降。智取洛阳,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而且极大地增强自己的力量。占据中原沃土,打出汉室正统旗帜,号令四方,是当时最佳的策略。对于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的刘秀来说,夺取了洛阳之后,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的时机逐渐成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心事重重
+ Z0 v" L% J' p; d+ R+ I) E$ V  
2 b: }1 t4 U) P9 j- e  建武元年九月二十六日,更始政权的洛阳守将朱鲔率众出降。刘秀在等待了近三个月之后,终于拿下了洛阳。6 m4 y" j2 A4 E5 g$ C' n! ^
  打下了洛阳,总算是可以歇一口气了。可是刘秀还有一件心事萦绕在心头,令他非常担心:阴丽华在哪里?大姐刘黄、三妹刘伯姬在哪里?当年在舂陵一同起事的那些弟兄们呢?他们还活着吗?现在哪里?
" E7 u6 W; j9 G: L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那些失散已久的亲属们慢慢地有了消息。+ Z3 n1 e* I( t) c2 C. [
  第一个前来投奔他的是定陶王刘祉。原来,几年前他作为舂陵侯,跟着刘玄西行入关。到了长安之后,他被刘玄封为定陶王。刘祉作战勇猛,一直在外领兵。孺子刘婴、方望等人于临泾反叛之时,他奉刘玄之命率军将其击破,并将刘婴、方望二人杀死。建武元年九月,樊崇打破长安之后,刘玄被迫投降了。此后,刘祉见大势已去,又听说刘秀已经拿下了洛阳,他欣喜若狂,急忙带着残部连夜启程东归,直奔洛阳。" G( q+ `1 }2 V+ H9 o
  刘祉是舂陵宗室子弟中第一个前来投奔的。刘秀见到了故人,非常高兴。然而,一见到刘祉,他马上就想起了小长安―――那个让他不堪回首的地方。小长安―――这个噩梦般的伤心之地,是刘秀心中永远的痛,令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在那场可怕的惨剧中,舂陵刘氏宗族老小死了几十口,刘秀也失去了十余口至亲骨肉。当年,若不是刘祉拼死守住了棘阳,自己和大哥也早就成了甄阜、梁丘赐的刀下之鬼,哪里还有今天?因此,为了报答刘祉的大恩,刘秀对他厚加赏赐,并让他继续做定陶王。
/ Z) j4 I8 r& x, ~  紧接着,他的叔父刘良从长安逃到了洛阳城外。他对刘秀从小有养育之恩,视如己出。刘秀也对刘良很尊敬,事之如生父。刘良此刻已经年近七十,他的妻子与两个儿子早已死在了小长安。此刻,他孤身一人带着几个仅存的家人,穿过了赤眉军的防区,经历了千难万险才赶到了这里。刘秀连忙命人为叔父安排饮食住宿,让他好好休息。
2 V, \- b4 g. X' I/ y6 K  刘秀是个做大事的英雄。他深深地懂得,要做大事,就必须奋斗。要奋斗,必然会有牺牲。既是要做“复兴汉室”这样的的大事,经历生离死别在所难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三年时间里,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经历了无数艰险,才平定了河北,成了人间至尊―――皇帝。如今又拿下了洛阳,虎视天下。从事业上说,刘秀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他为事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异常惨痛的。" _# N' b/ D' v- Q) L
  三年过去了,他的母亲、大哥、二哥、二姐都已作古,大姐刘黄、三妹刘伯姬也不知去向。兄弟姐妹六个,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茕茕独立。人是感情动物,都需要亲情,无一例外。此刻,刘秀的亲人们死的死,散的散,实在是有些凄凉。刘秀在想:如今如果亲人们都死绝了,自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做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滋味?
5 o5 D1 |( ~0 O, u& b- v  因此,他早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大姐、三妹还有阴丽华她们统统找到! $ u6 L2 ~9 ?# X4 c. H& S% p
  十月初,刘秀在进了洛阳之后,马上广发檄文,向四方宣告自己入主洛阳的消息,希望亲人们自己赶到这里避难。同时,刘秀又派侍中傅俊为使者南下,赶赴南阳老家寻找失散已久的亲属们。刘秀一边在洛阳处理军政事务,一边等待着消息。然而,这个傅俊好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走了两个多月了,阴丽华、刘黄、刘伯姬三人一直是音讯全无。
7 s+ d$ J0 j: d9 S! J) t9 L  刘秀在忧心之余,感到异常焦躁、烦懑。他孤独地呆坐在南宫的书房中,眼前几年前那些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4 d$ ^3 j! |0 q. t% o
  故乡舂陵的老宅中,慈祥端庄的母亲樊氏,端坐在坐屋子得正中。英武豪爽的大哥刘伯升,老实敦厚的二哥刘仲站立在两边。二姐刘元的三个女儿来探家。自己站在院中,看着三个小丫头嬉戏。
7 B: |2 _. F& o! z9 _! R; N  恍惚之中,刘秀好像看到母亲躺在床上,大姐刘黄与三妹刘伯姬在侍奉汤药。一会儿,大哥刘伯升带着自己在母亲的灵前跪拜……2 P* f( P4 D( M/ b& R
  突然,这些都不见了。他又与妹妹共骑一匹马,在那个大雾弥漫的路上狂奔。二姐刘元拉扯着三个女儿在泥泞中蹒跚而行,挥手对他说:“你们快走!别管我们!”他又看见,那三个天真可爱的小外甥女哭喊着:“舅舅!救命!”转眼之间,她们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
. a  z3 v/ B* y  在朦胧中,刘秀又好像进了南阳,在宽大华美的屋子里,燃烧着一对红红的蜡烛。一个美丽的女子,婀娜娉婷,朝着他微笑。那不是阴丽华吗?转眼之间,她突然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灵堂,正中摆放的是大哥的牌位……$ ~# ]& g/ g( W
  他好像感觉到,自己步行着在前面跑,后面有兵马在紧追,在又好像来到了一座悬崖旁边。有人大喊:“休要走了刘秀!”刘秀无奈,只好从悬崖上一跃跳下……
& R/ i# v* }. |" ]7 z% _  刘秀猛然惊醒,原来却是南柯一梦。& ?7 g4 ?- x: ~* y
  此后,刘秀变得闷闷不乐。他本来就不大爱说话,从此变得更加沉默。另外,邓禹的西征军在关中连连失利,也使得他的心情更坏。他身边的亲信侍从们都很清楚原委,也知道圣上心绪不佳的真正原因。可是,找不到人,他们又有什么办法?$ C4 Z% v4 z0 S9 ]1 l# K$ r+ r" M& y
  十二月里的一天,有人来报:“陛下!大喜了!大喜了!傅大人派信使回京了!”刘秀一听此言,不禁喜上眉梢:“快!快宣进宫来!”来人禀道:“傅大人已在南阳郡寻访到陛下的姐妹,特命小臣回京报喜!”刘秀道:“可有阴氏一家的消息?”来人道:“阴氏一家去向不明,傅大人正在亲自寻访。他唯恐陛下等的心焦,特命小臣回京禀报!” 刘秀道:“你马上回去告诉傅俊,一定要给朕找到阴氏一家!你听清楚了吗?”来人道:“小臣遵旨!”来人刚要走,刘秀叫住了他:“回来!朕还有话说。”刘秀沉吟良久,缓缓说道:“传诏傅俊,若能寻访到阴氏一门,给朕将阴识征召到洛阳来,朕要见他。” " d  G. t/ {, s
  数日之后,有人飞驰入宫向刘秀报告:“傅大人回京了!”这一次,刘秀的声音也有些颤抖了:“快!宣!”风尘仆仆的傅俊一进宫,立即叩头禀报:“陛下!陛下的圣眷小臣已经全部寻访到了,现已全都带到洛阳了!” 傅俊虽然一路劳苦,说这话之时却是满面春风,按捺不住得意之色,声音也有些颤抖。刘秀大喜:“傅子韂!你怎么去了这么些日子?” 傅俊道:“陛下!真是一言难尽啊!”6 C8 p, B) O! h0 ]8 |  {# N7 N
  原来,傅俊这趟差办的很不容易,颇费了一些周折。原因很简单,南阳郡虽然是刘秀的故乡,当时却并不是他的控制范围。傅俊能够圆满地找到刘秀的家眷,多亏了宛王刘赐的协助。5 P+ z4 R2 ]' q% ]8 W1 B; Y, }
  先说说刘黄、刘伯姬姐妹俩的情况。更始元年五月,刘縯拿下了宛城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妻子以及两个儿子刘章、刘兴,大妹刘黄及其丈夫一家、三妹刘伯姬以及刘氏亲属在小长安一战残存下来的亲属几十口都安顿在宛城。大约在六月末,刘縯被杀。而后,刘秀回到宛城谢罪奔丧,刘黄、刘伯姬继续呆在宛城。当时,刘玄不许刘秀出外领兵作战,刘秀也没什么事,正好可以照顾家眷。刘秀就与阴丽华一起生活在宛城。顺便照顾刘黄、刘伯姬她们姐妹俩。九月,刘秀去了洛阳办差。十月,又去了河北。因为忙于国事,就与夫人阴丽华、刘黄、刘伯姬姐妹以及其他亲属失去了联系。后来,刘玄迁都洛阳,刘氏家族的人担心跟着刘玄受迫害,于是就留在宛城没动窝。2 q4 N0 N) l: r; O$ Y5 ^, S
  刘秀的眷属们能够在乱世之中苟延残喘、侥幸存活下来,都是全靠了他的族兄――宛王刘赐的照顾。- t0 \* `9 ?% Z4 }
  前文说过,刘赐在更始二年的二月被刘玄封为宛王,成了诸侯王之一。不过封了王之后,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刘玄不理朝政,将朝廷事务一股脑交给右大司马―――赵萌。赵萌是个奸邪小人,一心弄权。他将刘赐、朱鲔、王常等忠臣视为眼中钉,一心想将他们赶走,自己也好独揽长安朝廷的大权。因此,他向刘玄建议各个诸侯王都应该到封地就封。更始二年春,在形势的逼迫与赵萌的鼓动之下,刘赐与横野大将军王常被排挤出了长安,来到宛城就封。刘赐是个文人,在军事上并不在行。虽然手上握有“六部之兵”(刘縯起义时期招徕的英豪,分为六部),却不会指挥。在赤眉军的进犯之下,刘赐屡战屡败。全凭着南阳太守王常的全力辅佐,总算没有全军覆没。此后,樊崇率领南路赤眉军由颖川进入南阳,将刘赐、王常的“六部之兵”主力击溃。刘赐咬紧牙关,坚持固守宛城。他知道,自己要是顶不住,舂陵刘氏就要绝种了!无论是为了刘赐自己还是为亲戚,他都必须坚守城池!在刘赐、王常二人的苦苦坚持之下,宛城还是勉强保住了。阴丽华、刘黄、刘伯姬、刘兴、刘章等人总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 N; o2 ]% l/ ~/ T; _* ~0 e; C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一年之后的建武元年九月,樊崇打破了长安,更始帝刘玄的妻妾、儿女乘乱逃出长安。在丹江边上,她们快要饿死了。恰好,在此她们遇到了 “千里送京娘”的赵熹。在赵熹的全力帮助之下,这些女眷赶到宛城,投奔刘赐。随着时局的发展,刘赐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艰难。万般无奈之下,刘赐被迫放弃了宛城,退守淯阳(淯音yù,淯阳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就这样,舂陵刘氏宗族幸存者梦在刘赐的带领、庇护之下,转移到淯阳避难。
/ k8 z( _& @' C! ~3 s: ~* J  十月下旬,傅俊一行来到了南阳郡境内。此刻,全郡主要城市都被赤眉军占据,傅俊不敢声张,又不明情况,只好慢慢地四处寻访。通过一个多月的寻访,傅俊终于育阳找到了刘黄、刘伯姬的下落,却没找见阴丽华。傅俊一看任务没有全部完成,他担心刘秀着急,只好先派人赶回洛阳禀报,自己则继续寻访阴丽华一家。
# }) a2 ?6 d2 d  那么,阴丽华及其一家,现在究竟在何处安身呢?
+ G  ~* S& @$ ~0 s! k/ o  原来,此次阴丽华当时正躲藏在新野老家避难。简单地说,阴丽华全靠她的哥哥阴识的保护才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之中幸存了下来。9 ^, p* N9 @7 U1 n
  阴识字次伯,早年爱好读书,很有志气,很识大体。其实,阴识并不是阴丽华的亲哥哥,阴识是其父的前妻生的,他与阴丽华之间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但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也很深,就像同胞兄妹一样。阴识与刘秀的大哥刘縯是至交好友。当年,刘縯在舂陵起义的时候,阴识正在长安的学校里念书。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放弃学业赶回老家。率领阴家的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赶到舂陵去投奔刘縯,后来,跟着刘縯一起攻克宛城。昆阳之战以后,刘秀娶了阴丽华做夫人。于是,阴识就成了刘秀的大舅兄。& |6 ~% A9 t! F
  更始元年九月,刘秀被刘玄任命为司隶校尉,到洛阳去置办行宫事宜。因为马上要迁都,宛城之中乱糟糟的。刘秀担心出事,就让阴家把阴丽华接回新野老家暂时安身。刘秀走后,其姐夫邓晨的侄子邓奉也起兵反抗王莽,在淯阳聚众造反。刘縯被刘玄杀害后,作为与刘氏联姻的阴家,在更始朝廷中的处境很微妙。十月,刘秀又只身去了河北,无暇照顾妻小。此后,刘秀在河北的发展,让更始朝廷很是恼火。阴识当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一直在殚精竭虑地想办法保全一家人的性命。
6 l* a4 x1 e" D7 F0 i" C" @  更始二年春,刘玄为了笼络阴识,将其加封为阴德侯,行大将军事。阴识为了躲避刘玄的迫害,主动请求外出带兵征战,借以摆脱刘玄的控制。阴识率军抵达淯阳之后,邓奉率众归降。此后,阴识先后拿下了南阳郡所属的新野、淯阳、杜衍、冠军、湖阳等五座县城,拥有了自己的地盘。
% m+ t6 X/ A0 B9 x+ \, B  阴识为了避祸,一直带领人马驻扎在淯阳,阴丽华也随着阴家老小都到了这里。阴识让邓奉收拾房舍,让阴家安顿下来。阴识认为邓奉是个人才,又是刘秀的亲戚,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心腹部将。从此,阴家一门老小在邓奉的精心照顾之下,终于过上了几天安生日子。后来,由于战乱不断,阴识觉得呆在淯阳还是不安全,就带上阴氏老小,再次返回新野老家避难。
4 q5 K5 N  V: p5 v* f  此后,傅俊四处打听,终于得知阴氏都躲在新野,就将阴氏满门与刘黄、刘伯姬、刘章、刘兴以及其他人集中到一起,带人安全护送至洛阳。* |7 N: I" I# H4 p
  听完傅俊的禀报,刘秀很满意。他看到自己的亲属们安然无恙地来到自己身边,心头一块千斤巨石终于落了地,无比喜悦,连声称赞:“傅俊!这事办的好!朕要重重赏你!”
' B! l5 G, U, U8 @+ P' X  阴家一行赶到后,刘秀马上加封阴丽华为贵人,与新夫人郭圣通的位阶完全一样。刘秀又任命阴识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
5 q7 p$ S$ L) X8 Q  当然,除了分封阴丽华以及阴识以外,刘秀现在已经是天子了,这些姐妹、亲戚们也当然要有个名分。于是,刘秀加封大姐刘黄为湖阳公主,三妹刘伯姬为宁平公主,又追封二姐刘元为新野公主。其他的人也依次封赏。
4 X7 F4 z* T6 q4 S: E  找回了亲人,刘秀如释重负,心情极为舒畅。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令刘秀始料不及的是,自从阴丽华入宫之后,后宫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微妙之局$ f+ v$ |! H% H) b+ B' ?# J0 c. n
  ( R$ b: q' Y! t) G, V; ^6 I" a
  三年前,为了复兴汉室大业,刘秀与大哥刘縯毅然奋举义兵,倡议天下共同讨伐王莽。三年多过去了,刘秀的生活发生了沧桑巨变。他从南阳郡的一个农夫,一跃而成了君临四海的大汉天子。
0 v, t$ j1 ~7 J6 o  然而,为了理想与事业,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来的七个亲骨肉,只剩下了刘秀、刘黄、刘伯姬三人。
( g5 z$ U& O4 }' ]$ R  为了起义大业,当年军情如火,母亲樊氏病死了都来不及安葬,只能委托母亲的族人草草安葬。而在小长安一战,二哥刘仲一家全部死的干干净净,连个烧香点火的人都没留下。最让刘秀刻骨铭心的是,自己眼睁睁地看着二姐刘元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小外甥女被抓走,最终惨死在追兵的屠刀之下。刘元母女四人的惨死,给他的刺激极深。这一惨状,刘秀到此时依然是如在眼前,不能释怀。此后,大哥刘縯又被刘玄悍然杀害,但是好歹还留下两个儿子刘章、刘兴,总算是留下了两个后人。
9 S  F: y3 Y* h; ]: Q  刘秀是个极其重感情的人,对于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非常珍惜。对于亲人的惨死,刘秀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与愧疚。" H6 [, r2 [' J# f
  如今,大姐刘黄、三妹刘伯姬的到来,刘秀的心情异常的复杂。在久别重逢的短暂喜悦之后,他的心中又涌起了一阵悲凉。他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去的年代。9 E. M" H0 E' K7 u
  刘秀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刘钦去世之时,家里顿时就像塌了天。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六个幼小的孩子,日子过的极为艰辛。自己十几岁时,就要下地干活了。要不是叔父刘良的接济,这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几乎连饭都吃不上了。后来,在刘良帮助之下,刘伯升、刘秀、刘仲三人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而刘黄、刘元、刘伯姬姐妹三人,由于是女流,不能与男孩子们一起进学堂读书,只能跟着母亲在家干家务。对于刘黄、刘元、刘伯姬这三姐妹,刘秀与她们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感情深笃。正是所谓“苦中有乐”,那个年代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辛,一家七口却是亲密无间、其乐融融。这些事情,如今的刘秀回想起来,都是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浮现。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后永远也不会有了……# e" N  m& g* ?/ D8 k' Q
  亡者已矣!善待生者才是正道。对于刘黄、刘伯姬,刘秀心中充满了愧疚。自己如今富贵了,怎么能够忘记她们呢?他下定了决心:朕一定要善待她们!朕要给她们荣华富贵,要尽一切所能,善待活着的亲人,以此来告慰亡者的在天之灵!
  h; m1 N( J" R% c0 v4 z$ {  那么,怎么做才算是对得起她们?在刘秀看来,当然是给她们找都一个好婆家! / a( C$ D* n4 _
  五千年以来,在以男性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女人一直以男人的附属品的形势而存在。中国女人的命运,有句古话说的非常形象,叫做:“生的好不如嫁的好。” 即便在今天,这句话也没有过时。让刘黄、刘伯姬都嫁给体面的官宦人家,让她们舒舒服服地享受荣华富贵,过好后半辈子的生活,这就是刘秀给她们设计的人生之路。% e: H3 R8 u5 T5 t5 t6 J, s
  事实上,刘秀所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5 s. Q. Q+ ^  `5 J- N  因此,刘秀在加封刘黄为湖阳公主、刘伯姬为宁平公主之后,立即开始着手给她们找对象。
' h) m2 x6 N5 K' D7 z  当时,刘伯姬还是个黄花闺女。恰好,刘秀的老友李通逃到洛阳来前来投奔。刘秀见了他,很是高兴。亲自召问:“宁平公主尚未婚配,次元(李通字次元)其有意乎?”当年李通为了帮助刘氏兄弟造反,老婆儿子都被杀,一家几百口死的干干净净,确实对刘秀有恩。不过,李通是个善于权变的人,刘縯死后,他马上见风使舵,转而投靠了刘玄,当上了西平王,与刘秀的关系疏远了很多。
9 T3 k$ l) C7 y" ~4 g, ~4 x! ^/ ~. n  此刻刘玄已经败落,李通如同丧家犬一般地千里逃往,前来姨父刘秀。李通本来只是想讨一口饭吃,根本没有太多的奢望。看到刘秀不计前嫌,主动提出要把亲妹妹许配给自己,感激涕零:“小臣遵旨!”刘秀大喜,亲自选择吉日主持李通与刘伯姬完婚,并下诏任命李通为卫尉。就这样,昔日为自己指点迷津的老师李通,变成了他的妹夫。. o& j& k$ O1 ^
  妹妹的事情处理完了,湖阳公主刘黄的婚事却成了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刘黄与此前的刘伯姬一样,也是单身。不过,她情况有点复杂:她是个刚刚死了丈夫的寡妇。至于她的丈夫究竟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 k& P# x1 y& B- a' e  l4 ?9 T  当时,刘秀见大姐孤身一人,确实是挺可怜的,就想重新给她找个人家,刘黄自己也想再婚,让自己的后半生也有个依靠。本来,由于刘黄的条件不是很好,刘秀想给她找一个一般的官宦子弟就算了。4 }9 V7 m6 S$ D3 }
  令刘秀为难的是,这位湖阳公主并不这样想。她对刘秀说:“文叔!你老姐虽然不是黄花闺女,就是再嫁也要嫁个体面人家。”刘秀说:“请问大姐想找什么人家呢?”刘黄道:“你现在已经是天子了,你老姐也是公主了,怎么能下嫁给普通人家?最好是朝廷里的有名望的大臣!”刘秀无奈,想想姐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就对姐姐说:“过几天朕召集群臣到宫中议事,请大姐躲在屏风之后挑选吧!”: }6 e: N1 I2 S9 Z  z& f
  有一天,刘秀有意把朝臣们叫到一起议事,刘黄则躲在屏风后面偷窥。散朝后,公主对刘秀说:“大司空宋弘,仪表堂堂,品德高洁,气度不凡,群臣之中,无人可比。”5 ~2 j: ~. J& c' A
  听了姐姐的话,刘秀心中暗暗叫苦:“大姐!你这不是为难朕吗?”宋弘这人,情操高洁,是当时的道德表率。他为人鲠直忠诚,是群臣之中有名的“刺头”,经常直言劝谏刘秀,使刘秀当众下不来台,平时刘秀就很怕他。这样一个清高之士,能看得上自己的寡妇姐姐吗?不过,刘秀在为难之余,也在心中佩服大姐的眼光:宋弘确实不错,的确是个伟男子!大姐,你有眼力!刘秀思来想去,沉吟了半天,委婉地劝说姐姐:“大姐有所不知,宋弘已经有了妻室了。”刘黄不悦:“文叔,这个事,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吗?你下一道诏书,他敢抗旨拒婚吗?”
( v- {$ ]0 {8 N9 q2 h; M# _% s2 d  刘秀知道宋弘是个难缠的人,觉得此事成功的把握不大。但是,姐姐已经发话了,自己又不能不办,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好吧!大姐休要焦急,容朕想点办法!”% p& J8 T8 l4 A5 q$ v
  过了几日,刘秀请刘黄再次躲在屏风后面,单独在宫里召见宋弘。刘秀不便单刀直入地明说,饶着弯子对宋弘说:“宋卿!朕听说过一句谚语叫做:‘贵易交,富易妻’,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宋弘也是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刘秀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立即正色回答:“臣也听说过一句古话:‘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听了,默默无语。此刻,他已经不便当面提亲了,要是被当场回绝,自己与姐姐的颜面何存?!刘秀虽然贵为天子,也无法强迫宋弘。无奈之下,也只好劝姐姐认命了。5 [- p4 ~: Z- [7 F
  宋弘走后,刘秀回到后堂,低头对刘黄叹气:“唉!这事说不成了!”刘黄本来对此满怀希望,看到弟弟吞吞吐吐的样子,知道其中肯定有难处,于是就死了心,不再考虑再婚的事情。不过,刘黄毕竟是个有着正常生理需求的女人,既然没有配偶,她就四处寻访年轻男子做“面首”淫乐。刘秀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道而已。多年之后,刘黄终于惹出一桩祸事,这是后话,暂且不提。2 C$ E6 p$ J# Y3 x
  虽然姐姐的婚事泡了汤,刘秀心中还有一件更令他心烦意乱的难缠之事:这就是阴丽华和郭圣通之间的微妙关系。
. F" A# z( O, B  郭圣通虽是舅舅刘扬作主强行许配给刘秀的。起初,她对于这桩政治婚姻也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女人就是这个命啊!不过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罢了!
$ M1 G" @% z) R/ V) Q  不过,自从过门做了刘秀的正房夫人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圣通逐渐对刘秀有了一定的了解。丈夫虽然言语不多,显得有些沉默寡言。但是,她能够感受到:刘秀为人正直、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态度温和,彬彬有礼,对自己也很是体贴,是一个难得的儒雅君子。随着对丈夫事业的了解,她又惊讶地发现:自己嫁的这个人,不仅是一位品性高洁的君子,而且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的才能卓绝,毅力非凡,郭圣通从来也没有见过如此优秀的男人。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郭圣通对于丈夫的英雄气慨无比景慕,逐渐深深地爱上了他。
6 y9 I8 j( i9 u, ^1 F8 w9 z* k  “一日夫妻百日恩”,郭圣通与刘秀在一起生活,感觉很快乐。虽然丈夫整日忙于公务,与自己是离多聚少,但是,她觉得自己活的很踏实,觉得自己有依靠。过门一年之后,郭圣通就为刘秀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刘疆。刘疆生的聪明可爱,深的刘秀喜爱。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他们一家三口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郭圣通心中异常感激舅舅刘扬:老舅!还是你有眼光!从真定到邯郸,再从邯郸到洛阳,郭圣通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儿子的出生,丈夫事业的蒸蒸日上,令郭圣通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4 q- I7 l2 P# D! ?9 @6 M: R- t  可是,随着阴丽华及其一家的到来,一切全都变了。起初,郭圣通并不知道阴丽华是何许人也。自从与刘秀成婚以来,自己从来没有听丈夫提到过在遥远的南阳郡,丈夫还有另外的一个“她”。9 G- a1 F: T% X7 }) ]
  这个阴丽华不仅生的花容月貌,楚楚动人。郭圣通在心中不得不承认:论相貌,阴丽华一点也不比自己差。女人之间有着天生的敌意,尤其是美女之间尤其如此。阴丽华的到来,使得郭圣通顿时感觉到了无形的巨大压力。
' r, X! J+ n: \5 I5 x7 X  令郭圣通愤怒的是,阴丽华来到洛阳之后,丈夫刘秀也把她也安顿进了南宫,封她为贵人,与自己的品阶完全一样。对此,性情耿直、倔强的郭圣通憋了一肚子的怨气!她是个性情率真的女子,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对于丈夫刘秀,她不免要给一点脸色看。刘秀很快就觉察到了郭圣通情绪上的变化,知道她心中有气。于是,他特地宣布,南宫之中主要由郭圣通主掌,阴丽华以下的一切人等,都必须听从郭圣通的调遣指挥。从此之后,郭圣通、阴丽华二人同为贵人,但是在南宫之中参加各种活动的位次,却是郭圣通居于首位,处于“正妻”的位置,阴丽华成了仅次于郭圣通的侧房。郭圣通此时虽然没有“皇后”之“名”,却具备了皇后之“实”,成了南宫之中的第一人。每个月的特定时日,宫中所有的宫人都要向她来请安。当然,阴丽华也不例外。阴丽华倒也识相,对自己毕恭毕敬,以侧室之身向她请安、跪拜。心高气傲的郭圣通看到刘秀作出了如此安排,觉得找回了颜面,稍稍安下了心。
  h* h- b4 Z+ p) G( y4 l/ [  不过,郭圣通还有一块心病:自己能够登上皇后宝座吗?丈夫会被这个狐媚子―――阴丽华抢走吗?
$ c4 c7 m+ o) c/ ^1 Q3 @  郭圣通也不傻,她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她知道,刘秀之所以把自己排列在阴丽华之上,无非是有着如下两个原因:( Q/ v% R+ f( N: W. Q; Y1 S! K$ a
  一是自己的舅舅真定王刘扬在河北的势力是南阳阴氏不能比的。眼下全国到处在打仗,河北是刘秀的大后方。刘秀绝不会为了一个阴丽华与刘扬翻脸。+ V- r+ `' C! E% H8 j4 u
  二是自己为刘秀已经生了一个儿子刘疆。刘疆是刘秀此时唯一的儿子,是“国本”所在。按照“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的春秋大义,自己的地位应该不会有问题。起码,暂时不会有问题。
0 F$ S3 ?9 y, e6 j; v, a  不过,阴丽华也有她的优势,对于郭圣通的威胁很大,令她不得不防。3 ?2 \3 M8 w2 Z6 U" V& Z
  郭圣通很清楚,阴丽华与刘秀都是南阳人,朝廷里的那些元老重臣们,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南阳人。尤其要命的是,阴氏在南阳的影响力极大,很多老臣如铫期、傅俊等人与阴丽华以及阴识都很熟,而且都曾参加过刘秀与阴丽华在南阳的婚礼。如果朝廷议立皇后,这些人会给自己说好话吗?如果阴家暗中鼓动朝廷重臣们提议册立阴丽华为皇后的话,朝廷里会有谁为自己说话?再说了,阴丽华的哥哥阴识,与朝中很多老臣都有交情。自己的这一边,在朝中除了弟弟侍中郭况在朝为官以外,几乎毫无根基。舅舅刘扬远在河北,鞭长莫及。仅仅凭着一个文弱书生郭况,能顶得住吗?他怎么是这么多人的对手呢?
; ]5 S# I6 i, b; ~$ @) M# s# M) f7 k  更令郭圣通夜不能寐的是,自从阴丽华入宫之后,刘秀到她的宫里过夜的次数越来越少。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的话,阴丽华的肚子“鼓”起来是早晚的事情。一旦她也生下了儿子,那可就糟糕透了!2 M) O5 e( T) G5 I
  对此,郭圣通在气愤之余,又不好发作。如果闹将起来,还会落下一个“妒悍”的恶名,对自己越发不利。  x# {5 R: F% Q; e  {: C
  想到这里,在她的心中,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她一直在苦苦思考着一个问题,既然刘秀已经登基称帝一年多了,为什么迟迟不立皇后呢?也不册立太子呢?为此,郭圣通茶饭不思,忧心忡忡。
2 d) |( R, y& P/ k. `  册封皇后、册立太子,是国家大事,刘秀是怎么考虑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刘秀当然早就在心中反复考虑过了。之所以迟迟没有任何行动,主要有两个原因:
+ j& H' H1 [9 X9 b, l  一是时局太乱、时机不成熟。: w3 f" \: n' Q, j+ j/ n# E6 [
  朝廷草创,各地到处在打仗,连宗庙、社稷还没有建立好,举行各种仪式的礼仪规章还没有配备起来。此刻,邓禹在关中连吃败仗,西线局势危如累卵,令刘秀食不甘味、坐立不安。在其他各线,还有各种敌对势力侵袭骚扰。军情如火,刘秀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考虑这些。
) Q5 b2 f6 P$ H# g  二是对于究竟选择郭、阴二人谁为皇后更合适,刘秀还没有想好。
1 u# z$ G! m6 B) l+ j8 s  对于南阳阴家,刘秀心中有着无限的愧疚。从感情上说,刘秀更愿意让阴丽华做皇后。阴丽华是刘秀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在他的心中,阴丽华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  [% R) V. q$ }
  当年,刘秀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辞别了阴丽华,带着少数几个随从去了河北。, U  Y9 }' `5 k$ {5 v0 c
  刘秀在河北期间,一直忙于公务。王郎叛乱爆发后,刘秀被王郎打的焦头烂额,差点死于非命。侥幸逃出蓟县后,好比是惊弓之鸟,一路逃亡,连饭也吃不上,几乎被活活饿死,真是处于风口浪尖之上,靠着在刀头上添血过日子。稍微一不小心,就连性命都保不住,瞬息之间就会人头落地、全军覆没。哪里还有时间考虑阴家的事情?
. G  Z( j$ t9 e( D: U+ ?: t  更始二年三月,为了打败王郎,刘秀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因此,刘秀出于紧急的政治需要,被迫迎娶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做了夫人。刘秀与阴丽华,天南地北,各处一方,彼此之间不通消息,可以说是杳无音信。对于阴丽华一家在南阳的情况,刘秀后来也听说了。对于阴家一门的颠沛流离,刘秀心中一直感到非常内疚。- q3 _$ k2 A7 L4 B) [, j
  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接近两年了,新娶的夫人郭圣通已经为刘秀刚刚生了一个儿子刘彊。阴丽华一家的安然到来,让刘秀无比欣慰。但是一想到郭圣通,刘秀就有些神色黯然。郭、阴两人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处呢?刘秀对此也是相当的烦恼。面对与前线军事一样棘手的后宫难局,他应该怎么办呢?4 m! f3 U) a6 {# B  Z  _4 a
  政治家必须面对现实,绝不能感情用事。郭圣通的舅舅刘扬是拥有十多万人马的真定王。眼下全国各地烽烟连天,到处都在打仗,而河北地区作为刘秀的大后方和最根本的根据地,绝不能出任何乱子。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以地方实力派刘扬做靠山的贵人郭圣通是刘秀此刻万万不能得罪的。2 d+ L; N2 v3 I/ `. A6 |
  而且,她还为自己生下了唯一的皇子―――刘疆,要是册立阴丽华为皇后,那么刘疆将往哪里摆?一旦轻举妄动,朝中那些饱读诗书的腐儒们要是看到此举“动摇国本”,还不要闹翻了天?/ Y- n/ }0 e) p
  因此,为了笼络住刘扬,在宫中,刘秀必须事事郭圣通高抬在前。在朝中,绝口不提册封皇后、册立太子的事情。说白了,刘秀此举的目的很显然,皇后位置应该是属于阴丽华的。至于太子的位置,当然是留给阴丽华的儿子的。高抬郭圣通,压低阴丽华,迟迟不确定名分,稀里糊涂地“抹稀泥”,不过是刘秀的缓兵之计而已。为了河北的安定,眼下他也只能这么做。) C$ m) Z7 K' Z( n6 X
  对于这些,当事人之一的阴丽华似乎毫无觉察,对于尊卑位次,好像漠不关心。因此,郭、阴二人在后宫之中,分殿而居,倒也相安无事。: J% `3 R/ O# V6 z8 I
  没过多久,正当郭圣通在为自己的风头压住了阴丽华而暗中自鸣得意的时候,她的靠山――-镇定王刘扬却出事了。这一事件,对于郭圣通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真定突变
$ O* b% r5 c+ J& a9 Y  
$ }/ y/ {, x$ j/ |. A  郭圣通想做皇后,想安安分分在洛阳过日子,可是他的舅舅真定王刘扬却并不这么想。+ Q( o2 Q7 O, Q! s& a
  更始二年(西元二十三年)三月,自从刘扬把外甥女嫁给了刘秀之后,日子越过越滋润。随着刘秀平定河北,刘扬当然也是风光无限:真定王府中粮食、金银堆积如山,美女如云,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作为刘秀的内舅公,河北各地的大小官吏,哪个见了他不怕三分?大小官吏、社会名流争相与他交往,他的府邸整日里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冠盖如云。( P* @# h! I/ R* G7 w
  此后的一年多,随着刘秀一路凯歌、捷报频传,刘扬感到,自己的这个外甥女婿登基称帝是早晚的事情。由此来看,当年的这笔投资真是太划算了。他甚至对自己都感到佩服:瞧瞧咱的眼力!瞧瞧咱这手段!就是当年的吕不韦也不过如此而已!对此,刘扬的心中非常得意,引以为荣。
4 ^+ l6 ^+ _$ \* H# ]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人生一世,要是能够活到这个份上,也该知足了。可是,这位真定王刘扬却偏偏不是个省油的灯。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欲壑难填的刘扬,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对于自己眼下荣华富贵的生活,他觉得这是自己政治投资的成果,是自己理所应得的。在他看来:当年如果不是我刘扬放了你刘秀一马,你刘秀能有今天吗?如果我联合王郎与你刀兵相见的话,鹿死谁手且可知乎?想到这里,刘扬甚至有些后悔,于是萌发了异志。可是,由于刘秀一直在邯郸附近征战,刘扬想搞小动作也不敢,只好先暂时忍耐。5 F8 ]. M; `3 d0 q/ R! F
  建武元年七月,刘秀率领汉军主力南下围攻洛阳之后,刘扬没了顾及,越发变得骄横不法起来。碍于刘扬的特殊身份,无人敢管,
) g/ n, J. r  w  九月二十七日,汉军攻克洛阳。十月初,刘秀在分析了全国形势之后,为了和群雄争夺天下,逐鹿中原,他决议迁都洛阳。十八日,他又把郭圣通母子接进了城。另外,他还认为河北已经彻底安定,决定将原先驻扎在这里的精兵全部征调南下到四方去征战,只留下骑都尉陈副、游击将军邓隆二人为留守大将,负责留守警戒。因此,在汉军主力调走之后,刘秀在河北一带的防守相对薄弱,防守比较空虚。
6 p/ ^7 l- q  W4 t  听到这个消息,刘扬仰天大笑:机会终于来了!他想:我和你刘秀都是宗室子弟,凭什么你能当天子,我刘扬怎么就不能呢?如此绝佳的机会,岂能错过?于是,他决心铤而走险:割据真定,拥兵自立为皇帝,与刘秀分庭抗礼!, z% V9 Y. g  g' A1 l. l4 D4 X. k: p
  在下定了决心之后,刘扬就把自己的几个亲兄弟以及真定一系的刘氏宗族亲信子弟召集来商议。在会上,刘扬开门见山,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宗族、子弟们说了。在任何时代,谋反叛乱都是要掉脑袋的。这些纨绔子弟,在刘扬花言巧语的蛊惑之下,都表示赞成,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1 Q7 U+ Z( G! e5 S6 C" E
  有人也许会问:刘扬难道不顾忌郭圣通的死活吗?在几千年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父子相残、兄弟相煎的悲剧屡见不鲜,更何况是舅舅与外甥女呢?在刘扬的心中,两年前的郭圣通是个万金不易之宝,如今却可以“弃之如敝履”了。她好比一颗“弃子”,精华已尽,刘秀要杀要剐,随他的便好了!可怜的郭圣通,实际上是被没有心肝的舅舅给卖了!! n# B8 J! C6 c8 G
  计议已定,刘扬为了给自己制造起兵的舆论,他四处寻访谶士相师,整天研究图谶。为了让周边的郡县民众相信他刘扬就是真龙天子,他就伪造了一个谶记:“赤九之后,瘿杨为主。”
0 g- Z  Q- c; J. l% K1 h  这条谶记的意思是:“汉朝传了九代以后,有一个得了瘿病的人,名字叫做“扬”,他才是真龙天子。“汉朝自从高祖开国,一直到平帝被王莽篡权,恰好是九世十一主。正好应验了河图中所说的:“赤九会昌,十世以光,十一以兴。”因为刘扬就是个瘿病患者,俗称“瘿呱呱”,也叫大脖子病。他又是汉朝的宗室,完全符合谶语中所说的特征。很快,谶记被刘扬宣扬出去之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真定一带再次开始骚动,人心惶惶。
6 E. y% U# Y; u. v! ~7 E4 x2 ?  除了四处造谣,蓄意蛊惑人心之外,刘扬还做了精心的物质准备。他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作为应急物资。又派人大量购买、打造武器,积极准备叛乱。另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刘扬将原真定城的朝廷官员停职,由自己的子弟接管真定城的防务。从此,以真定为中心的常山郡一带,俨然成了刘扬的“独立王国”。不仅如此,刘扬还与逃窜到北边的绵曼流民军联络,引为外援,企图里应外合,联手发动兵变,在刘秀的大后方,搞一个中心开花!( y; c. h3 B! n" W; m" N& k
  建武二年正月,也就是阴丽华一家到达洛阳的一个月之后,刘扬的上述异动传到了洛阳刘秀的耳朵里。
4 D$ {+ \. r& C2 K! z/ K  听到这个消息,刘秀吃惊不小:凭心而论,朕待你刘扬不薄啊!你搞这些,究竟想干什么?难道想造反吗?+ q; q! @% O* W% x  x5 J# M
  不过,刘秀还是不相信刘扬有这个胆量。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还是先派人试探一下再说。" L: h& ~/ s  T: _4 A. F
  于是,立即传诏陈副、邓隆:“你们二人火速率军赶赴真定,传朕口谕,给朕把刘扬带到洛阳做官!”然而,陈副、邓隆二人遵诏率军赶到真定城下之时,却吃了“闭门羹”。刘扬严令不下紧闭四门,不许陈副、邓隆入城。陈、邓二人无奈,又碍于刘扬的身份,于是火速派人禀报刘秀,请求圣裁。
  c0 X+ n  c# y( q( V. A% u  刘秀得到了陈副、邓隆的奏章,立即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刘扬反相已明,必须立即解决!
! `/ a  B; F# g/ z  t+ d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秀四面受敌,形势极为严峻。邓禹的西征军在关中被樊崇的赤眉军打的头破血流,刘秀愣是无力派出一兵一卒去援助。西线军情如此吃紧,已经够让刘秀心烦的了。假如刘扬立即起兵的话,好比是在刘秀的腰眼上狠狠捅了一刀,阵脚当下就会大乱!如果河北失陷,刘秀的洛阳朝廷,如同一座被挖断了根基的大厦,随时都有可能坍塌。依照双方在河北地区的实力对比,陈副、邓隆二人的留守警戒部队肯定无法应付,必然会请求中央政府出兵增援。河北如果一乱,刘秀必然要调集吴汉等人率领主力汉军回师平叛。显而易见,后院起火,刘秀势必无法首尾相顾,战略上陷入极度狼狈的境地。0 f" ^( s; ^2 N
  然而,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刘扬虽然完全控制住了真定城以及周边一带的几个县,却没有立即动手。这一失误,给了刘秀扑灭叛乱的机会。
- z7 U# A1 _0 N( i( V* j. a" n  刘秀抓住了刘扬的致命失误,立即采取了紧急对策。兵法上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派兵回师围剿,显然是下策。刘扬叛乱虽然引势待发,毕竟还没有起兵。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先稳住人心,防止引发连锁反应。只要稳定住了人心,刘扬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折腾不出什么名堂来!3 w: r7 Y# N/ L% H0 C8 Z
  理清了思路之后,刘秀决定立即选派一名得力干将回河北去做这项工作。应该派谁去呢?刘秀的目光,落在了前将军耿纯的身上。耿纯不仅文武全才,而且他的母亲刘氏是真定宗室的女儿,在真定一带享有很高的名望。派耿纯为使者持节北上宣慰各地,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人选。. x7 g' y% ^- s6 B4 c4 V* Z
  耿纯领命,立即带着少数几个亲信武士动身北上。他持节先跃过真定,来到到幽州、冀州一带各地宣慰。他每到一地,都约见当地的诸侯王、侯爵以及大小官吏,发布告示安定人心。: @% O9 \, s& B: U5 S. c+ J
  在接见的过程中,耿纯秘密地对各地诸侯王、侯爵们说:“朝廷已经知道刘扬聚众谋反的事了,圣上决定将其收监拿下!”在耿纯一系列有力的安抚措施之下,真定周边的人心逐渐安定下来。
1 R/ Q3 k; u& m5 j  虽然毒瘤不会扩散了,但是它的根却依然存在。耿纯决心:一定要为国锄奸,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0 b6 d+ p+ y" Q: |6 \7 n  这天,耿纯带着手下部将、侍从一百多人,与陈副、邓隆二人在元氏会合。随后,三人一起前往真定。这次,耿纯手中拿着刘秀钦赐的节仗,亲自在城下叫门。由于刘扬还没有公开造反,他不敢不开门。
  m- _- ^! y5 u3 q- U1 V" T5 |  耿纯进了真定城,一进馆驿住下,立即派人去王府召刘扬来见。按照国家制度,朝廷使者前来,作为诸侯、大臣是应该到馆驿去拜见的。然而,刘扬做贼心虚,心中忐忑不安。他担心自己去了会有危险,称病不行。他写了一封信,派人给耿纯送去,信中声称:“本王身体有恙,不能行走,愿在真定王府中与您见面。乞请大人恕罪!”耿纯见状,立即派人回信给他:“本官作为朝廷使者,宣慰幽、冀。以使者之身,谒见王、侯、牧、守,于礼法不合。如果大王想与本官会面,必须等本官出了馆驿再说!”1 ]; |- b! u+ W' s3 w8 |
  耿纯的意思很清楚:你刘扬要见我可以,但是见面的方式必须是你来馆驿拜见我,而不是我到王府去拜谒你。你刘扬再怎么是诸侯王,地位就是再尊贵,也比不了皇上吧?我耿纯是堂堂的朝廷钦差,是代表皇上来真定的。要我去你府上去拜见你刘扬,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规矩?& x- _# d* ^# j# i
  刘扬这么一琢磨,觉得耿纯说的也在理。朝廷的使者到了自己家门口,自己不去见也确实不像话。不过,他也听说耿纯这次是带着一百多亲兵来的,他的手下担心他进了馆驿会有危险。刘扬本人心怀鬼胎,担心被抓起来治罪,因此不敢去拜谒。
. J3 E/ p# Q( t* V9 ^& e! e- r  看了耿纯的回信,刘扬陷入沉思。最终,他决定:去馆驿拜见,顺便也探个虚实!
1 Q5 I  L, B4 T, o  刘扬以前也见过耿纯,对这个人也有印象。耿纯看上去温和、文静,从面貌上看,像是一个文弱书生。而且,他的母亲的娘家也是真定宗室,刘扬对他也没起多大的疑心。因此,刘扬没把他太当回事,再加上真定城是自己的地盘,又自恃手下兵强马壮,自己的外甥女还在洛阳做贵人,谅他耿纯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4 Y# V) n) ~4 H/ [/ r: z2 D
  不过,刘扬还是多了个心眼。他为了防备万一,还是让自己的几个兄弟带上武器兵马,在馆驿门口等候。自己带了几个亲信署吏、侍卫,进入馆驿去见耿纯。
0 b% m- R# r- C# p4 m; D  然而,刘扬的算盘打错了。有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刘扬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了。8 {4 q  a* T3 N* Z
  刘扬进来后,耿纯对他很客气,以礼相待。看着只有耿纯一个人在屋里,并没有拿自己怎么样,放松了警惕。寒暄已毕,耿纯说:“大王的兄弟们呢?怎么不请来一见?”刘扬被耿纯的言语所迷惑住了,有些麻痹大意,信口回答:“他们没有得到使者大人的许可,不敢进来,现在都在门外等候。”耿纯道:“本官来时,圣上有过交代,所过郡县,王、侯、官、将都要接见抚慰。”刘扬也没多想,就让随从招呼外面的几个兄弟进了馆驿大门。
# V! D% A' P9 p2 n8 p+ K  不料,等刘扬的几个兄弟一进房门,耿纯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脸色大变,立即下令:“来人!关上大门!”刘扬兄弟慌了神,不知所措。只听耿纯铁青着脸,厉声喝道:“众武士何在?”顿时,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虎贲涌入了房门。刘扬兄弟顿时吓傻了,浑身直打哆嗦。耿纯道:“刘扬,你可知罪?”刘扬虽然知道坏事了,还是嘴硬:“本王何罪之有?”耿纯道:“你私造谶记,妖言惑众,囤积钱粮,暗修甲兵,盘踞城池,抗拒官军入城,该当何罪?”刘扬昂着头,还是不认错:“冤枉!冤枉!本王要面见圣上!”耿纯也不跟他多废话,牙缝里狠狠迸出一个字:“杀!”随着耿纯的一声令下,刘扬兄弟几人当场全部砍死在馆驿的大厅内。6 J5 F  v/ N" }, M9 L
  耿纯砍下了刘扬兄弟的脑袋,带领随从们出了馆驿。他命人将刘扬兄弟的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高竿之上,宣谕真定全城:“刘扬兄弟谋反,已经伏诛!”9 {' `# a& E: Z" S0 c8 d
  真定城中的人看到刘扬已死,无不震惊恐惧。刘扬的党羽们看到主谋已死,再也无人敢动。随即,耿纯上奏洛阳朝廷,刘扬等叛逆已经被依法处决。刘秀为了安抚真定军民,又怜悯刘扬还没有行动就被处死,就让刘扬的儿子继承王位,继续做真定王。, y# W/ b+ d! _* u
  从耿纯平定刘扬叛乱的过程看,计划周密,勇猛果决。以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在虎穴之中,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快刀斩乱麻。斩下了主谋骨干的首级。他以刘扬兄弟的几颗人头为代价,让刘扬手下的十余万人马彻底归顺洛阳政权,再也不敢生二心。真可谓是以最小的代价,夺取了最大的成果。当然,耿纯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一旦失败,他本人也将身首异处。但是,从过程和结果看,他的自信心很足,手段狠辣,实在是令人佩服。可见,耿纯在文弱的外表之下,具有卓越的才干,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 W7 l! |) j/ O, p" e; ~% O  刘扬死后,虽然他的儿子还继续做真定王,但是与刘扬在世时相比,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真定已经彻底平服,完全归顺了刘秀。真定一带的生杀予夺之权,完全掌握在刘秀手中了。6 A* n" V. e7 N4 R
  刘扬死后,在南宫的贵人郭圣通就像塌了天,感到大势已去。现在,对于她来说,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她刚刚出生的儿子刘彊了。假如将来刘彊能够被册立为太子,自己或许能够登上六宫之主的皇后之位。但是,从刘秀对待阴丽华及其一家的态度上看,郭圣通的的形势已经不容乐观。她几乎可以肯定,一旦阴丽华生了儿子,自己被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自己将来的命运如何?性命能否保住?她自己都不敢再往下想了。6 M* I" `) v1 N" U  b5 C# \
  就在刘秀为平定河北真定叛乱感到欣喜之时,也是郭圣通在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将来惴惴不安的时候,幽州边陲又出事了。这一次,风暴是真的再次来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爵禄之争% J8 Z. v& I; E% B0 y/ L5 L" h: V5 j
  / r" v' K! |$ r
  建武二年(西元二十六年)正月,刘秀在派出耿纯北上对付刘扬的同时,为了确保洛阳以及周边郡县的安全,他开始着手剿匪。首先,刘秀要对付的就是江湖上人人谈之色变的悍匪―――力子都(一说其名为“刁子都”)以及他部下的“檀乡军”。# B' I0 g& C' X# x* K
  其实,力子都早已在匪徒们的内斗中做了泉下亡魂,而其余党和部下却还一如既往地在黄河南北活动,凶焰之盛,与力子都活着的时候没什么区别。力子都死后,他的余部聚集在檀乡一带,自称“檀乡军”。建武元年以来,“檀乡军”一直在魏郡、清河国一带劫掠,势力极大。
: g/ L. x, i" O  当时,刘秀委任铫期为魏郡太守,镇守邺城,专门负责洛阳东线、北线的平叛、招抚工作。本来,在铫期的强大武力镇压与温厚政策抚慰之下,当地还算太平。可是,随着“檀乡军”的势力一天一天的膨胀,人数越来越多,隗郡的形势越来越恶化。不仅如此,有些地方官员甚至打算叛变朝廷向敌人投降。魏郡官员李熊与他的弟弟李陆就是其中之一。李陆见铫期兵少而“檀乡军”势大,就与其暗中勾结,准备做贼人的内应,企图与之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迎接“檀乡军”进城。而李熊装的跟没事的人一样,准备坐观事态的发展,企图两头讨好。6 h. w6 X9 F4 j, [  s- j5 Y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李陆的行动很快被人发觉。有人立即将这一情况禀报给了太守铫期。, ?2 n# L/ a: f! \  Q& T) M
  铫期大惊,立即召见李熊,当场严厉质问:“李熊!你的胞弟李陆与贼人勾结,可有此事?快讲!” 面对一脸怒容、威猛严厉的铫期,李熊再也不敢隐瞒,立即跪下叩头服罪:“卑职知情不报,自知罪孽深重,请大人依律严惩!如果大人不忍处置,卑职愿与老母一道举家自杀,以向朝廷谢罪!”铫期冷冷道:“李熊!你真让本官失望!你做了朝廷的官员,如果觉得还不如做贼那样快乐,那么本官成全你!既然你一心想作贼,本官还留着你有什么用呢?本官不杀你,免得脏了我的刀!现在,你可以走了!带着你的老母一块儿去投奔李陆吧!”于是,铫期不容分说,下令派人将李熊母子送出了城。* U* J/ V& W! f! B, f
  李熊好歹也是个读书人,出城之后,对于自己与弟弟的行为,深感羞愧。李熊找到了李陆,将其痛斥一顿,并押着他来到郡治邺城的西门外。兄弟二人跪下,向城上请罪。可是,铫期却没有出现在城头。李陆越想越觉得自己羞于见人,在不胜惭愧之下,自杀身死以向朝廷谢罪。
# q- _0 u% Y( ~  铫期得知之后,叹息不已,依礼收葬了李陆,并恢复了李熊原来的官职。魏郡的人听说此事之后,对于铫期畏惧、敬服不已。在铫期的有效防御与治理之下,魏郡周边形势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檀乡军”的势力依旧坐大,使得刘秀的北线昼夜不宁,如芒刺背。# R" I1 L0 j+ P; ~& S) P& |( t. C9 ?
  为了彻底解决魏郡一带日益严重的匪患问题,刘秀下了狠心。新年刚过,他即刻传诏:以大司马吴汉为主将,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等九人为副将,率领大军二十余万北上增援铫期,全力剿匪平叛。- B1 a# B, X: O( G; J# z6 C# u
  几天之后,吴汉率领主力赶到邺城之东的漳水河畔,与铫期的魏郡兵会师,联手向“檀乡军”发动了进攻。这一仗,吴汉大获全胜,“檀乡军”全线崩溃,十余万人全部缴械投降。刘秀得报,命吴汉率领主力班师南下。又派王梁和大将军杜茂率军在魏郡、清河、东郡一线巡视、警戒,负责清扫各个结营自保的营寨、堡垒。在铫期、王梁、杜茂三人的艰苦努力之下,三郡平安清静,洛阳东、北两线道路畅通无阻。
% s" B- S: X; R, i  数日之后,走了有些日子的耿纯发来报捷奏章,向刘秀禀报了刘扬伏诛的消息。解除了东、北两线的后顾忧以后,刘秀得到奏报,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令刘秀意外与高兴的是,在久久沉沦的西线,刘秀终于也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根据大司徒邓禹从关中发回的奏报:樊崇的赤眉军已经撤出长安西去,西征军已经长安南郊,驻兵昆明池。邓禹还将赤眉军发掘过的西汉帝后陵园进行了简单修整,派人把汉高祖刘邦以下十一位皇帝的神主(灵牌)送到了洛阳。( c/ r) o4 s: k' p
  听到了这些消息,刘秀久锁的双眉,终于舒展开来,心情非常舒畅。他觉得,局面固然依旧严峻,总算是勉强稳定住了。现在,应该是封赏众臣的时候了。只让牛干活,却不给牛吃草,怎么行呢?
3 n4 c' ~$ Z. G$ c/ ?- Y! }  可是,谁来负责主持评定功劳、审订业绩呢?当刘秀把这个想法跟群臣说了之后,满朝文武群臣都是低头不语,无人愿意领受这个差使。刘秀见状,立即明白了大家的心思:噢!原来是都怕得罪人啊!
5 C1 i9 i) D, m0 O4 r: n, M9 ~  分封文武功臣爵位,这是国家大事。很显然,这可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在中国的官场,处理这样的事情,真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对于负责考评工作的人来说,难度极大。稍不留意,就会影响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关系。轻则引火烧身,会搞得人人“见不得”自己。弄不好的话,还会激化矛盾。正是因为如此,朝中的元老重臣们为了避免得罪人,都把它看作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愿意干。刘秀见无人应卯,只好亲自点将了。这次,刘秀把任务交给了郎中冯勤。8 U" v$ T: |4 j! ~
  把如此重任任务交给一个资历浅薄的郎中冯勤来干,刘秀虽是无奈之举,却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v6 P5 U) u" S1 q! ]( N
  冯勤字伟伯,是魏郡繁阳县人。他的曾祖父叫做冯扬,在汉宣帝在位时做过弘农太守。冯扬有八个儿子,当时同为二千石的高官。八个儿子都做二千石,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赵、魏地区的人引以为荣,送给冯扬一个美名叫做“万石君”。冯扬的八个儿子之中,除了冯勤的祖父冯偃身材矮小、容貌不佳以外,其余七个都生的魁梧英俊,相貌堂堂。由于冯偃的基因遗传,他的几个儿子身材也很矮小,相貌也很难看。为此,冯偃经常受到兄弟们的嘲笑。对此,他深以为耻。起初,他以为这不过是偶然因素而已,并没有太在意。可是,当他的儿子们出生之后,却还是如同自己一样矮小。对此,冯偃自叹命薄,哀叹不已。不过,在对比了自己的母亲与妻子的身高之后,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在这里!他真是连肠子都要悔青了:谁让自己当年讨老婆的时候没注意这个问题?他唯恐自己的孙子一辈也像自己一样,冯偃发了狠:老子就不信这个邪!为了“改良品种”,他特地为自己的儿子冯伉选择了一个高个子的女子为妻。
) S, m) C) x* e$ |  这一招,果然受到了奇效,这个身材高挑的儿媳过门之后,很快就为冯伉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冯勤。冯勤果然不负祖父的厚望,长大之后,身高竟然达到了八尺三寸。汉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一厘米,八尺三寸,也就是一个高达一米九一的巨人!冯偃得到了这么一个身材高大的孙子,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 `7 }: |8 j! V$ e" [( ]3 s+ U  冯勤不仅身材高,智商也高。他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他天资聪颖,八岁之时,就对于算术非常擅长,与成年人相差无几。在祖父冯偃、父亲冯伉这两位高智商人士的调教之下,他继承家学,饱读诗书,不仅学问优异,而且才能卓绝,尤为本地人所称道。: a% r; Y; w5 j  ~
  建武元年,铫期被刘秀任命为魏郡太守之后,有人就向铫期力荐冯勤。铫期召见了冯勤,对于这个“冯长子”的才能感到非常惊讶,任命冯勤为魏郡的功曹。就这样,冯勤就成了做铫期的得力助手。铫期虽然是太守,但是他身上的军事任务很重要,经常被刘秀调去参加各种大型战役。每次铫期出征之时,都委托冯勤代理太守职务。+ F  i0 Z* W& @6 s  i
  冯勤不仅善于处理民政,在处理紧急事务方面也有一套。在他代理太守职务期间,他的繁阳同乡冯巡等人举兵响应刘秀,结果却被当地的豪强焦廉所发觉,事情最终归于失败。冯巡以及他的老母、兄弟及宗亲流离失所。冯勤得报,立即派人将他们接到邺城拜见铫期。通过这件事,铫期越发觉得冯勤才能不凡,遂引之为腹心之士。不过,铫期觉得将冯勤这么一个人才放在自己手下做事实在是埋没了他,于是就上表向刘秀鼎立推荐。
! \5 o# n/ f* x' }6 \  然而,对于铫期的建议,刘秀并没有立即准奏。过了很久之后,刘秀才任命冯勤为郎中,将他安排在尚书台做事,专职负责筹集军粮事宜。冯勤做事兢兢业业,异常勤勉,从无失误。久而久之,他的敬业精神与卓越才干逐渐被刘秀所发现,逐渐受到了刘秀的恩遇与厚爱。刘秀每次见到他,常常回头对顾左右重臣们说:“这就是冯勤,真是一个好官吏啊!”
1 d; M# w+ R2 a  冯勤是个比较公平尽职的人,他并没有把刘秀交给他的这项任务看作一件棘手的“难事”来办。相反,他把这一任务看作是圣上对自己的“荣宠恩典”,是圣上对自己器重。因此,他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刘秀的“知遇之恩”。还有一个客观情况是冯勤的有利条件:他是新人,在朝中不认识多少人,没有太多的私人顾忌,不用看谁的脸色。对于这件事情,他只要秉公论功即可,还有什么好怕的?. ]( L4 u$ C# o1 g( o
  于是,冯勤严格按照功臣们的资历深浅、功绩大小冯勤评定功绩。按照功劳的大小,作为所封国土距离洛阳远近、土地的肥沃贫瘠的依据。在冯勤的努力之下,很快拿出了初步方案。刘秀看了,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大体上比较满意,准备交付朝会讨论。
" b8 _; A1 n3 c% N  正月十七日,刘秀颁布诏书,宣布了对有功人员的封赏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排列在众功臣前两位的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都享受有四个县的封地。虽然冯勤考虑的很全面,然而众口难调,他的方案在朝中立即引起了波澜。
, r6 x' O1 s) j& M0 Y# S0 t  骠骑大将军景丹首先不服,面露不悦。按照冯勤的方案,他被定封为栎阳侯,封食栎阳一县。景丹本来就认为自己比吴汉功劳大却当上了大司马有意见,心中很有怨气。这次,他更为不满:“对于大司徒邓禹,臣没什么意见。可是,臣与吴汉是同时投奔陛下的。论战功,臣不比他差。如今,陛下赐吴汉食邑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四县,怎么才给臣一个?臣实在不服!”" i) U8 R( E9 }6 q  I0 @$ T9 y
  刘秀觉察出了景丹的情绪变化,当众安慰他:“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意思是说:“如今关东各县的地域都非常狭小,就是几个县的人口土地,也抵不上栎阳一个县。俗话说:‘富贵之后不回故乡,与穿着华美丝衣在夜间行走还有什么两样?’朕将你的故乡作为封邑,是特意这么做的。真可谓是衣锦还乡、无上荣耀啊!”景丹见刘秀当众说话为自己宽心,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9 H+ i% M; l/ M* u( S: _/ N1 R8 s  对于邓禹、吴汉等二人食邑四县,博士丁恭也不赞成,他也当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古时候,分封诸侯不过百里。只有树干弱枝,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现在对邓禹、吴汉都封给四个县的封地,不合法制。依臣看来,这不是兴国之道!”刘秀好不容易在说服了景丹,正松了一口气。不料却见丁恭这个腐儒不识时务地插嘴,心中不悦,当场反驳说:“古时候的亡国全是因为无道,哪里听说过因功臣封地多而亡国的呢!” 丁恭见刘秀发了火,再也不敢吭声。2 J& H" n. ]9 ~. N7 G9 |
  当然,除此而外,朝中对于贵戚的分封也有争议。按照冯勤的方案,阴丽华的哥哥阴乡侯阴识也参加了征讨“檀乡军”的过程,也应该增加封地。对此,朝中颇有微词。阴识得知之后,求见刘秀,磕头辞谢:“天下刚刚安定,有战功的将帅很多,我作为后宫的亲属,仍然要增加封地,何颜面对天下?如果是因为皇亲国戚而受到封赏,全国百姓会怎么看待陛下呢?请陛下收回成命!”9 l2 z$ F7 y' v$ p# k
  刘秀分封阴识,本来是想安抚阴丽华,弥补以前的欠帐。此刻,他见阴识如此深明大义,非常欣慰,当即准奏。, h0 w4 q) A' b5 R: l$ z3 v
  看到冯勤的方案仍然有人非议,刘秀为了平息矛盾,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传诏召集朝会,让众将各自说出所愿封的地方,众人全都指出富庶的县分。河南太守丁綝是颍川人,也是早期追随刘秀的老臣。如果提议分封到别的郡,他可以封到列侯。然而,他却只请分封到自己的故乡。有人问他:“你想封到颖川,人真是太多了,能论到你吗?也许,你只能做一个亭侯、乡侯了!何不请封到外地,还能混个列侯?”丁綝说:“我的能力小,功劳又少,能够封乡亭侯就很知足了!”刘秀听了,就按照他的意愿,封其为新安乡侯。
3 D; q! R6 Z8 v  V* @- S  通过自报家门,朝中的这些大臣们,总算基本上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总体上说,大家还算是都满意。冯勤的方案,为刘秀解决了如此棘手的一个问题,刘秀从此对他更加器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尚书台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他负责,执掌中枢机要。实际上,冯勤已经成了不是代理的“尚书令”。虽然没有尚书令的名分,却掌握奏章公文的上传下达任务,成为刘秀身边的当红重臣。对于冯勤这样一个投奔刘秀不到两年的新人来说,这已经是破格拔擢了。在此前,尚书台里的郎中(尚书郎)的位置一般是由尚书令史按年资依次递补。而自从冯勤首开先河之后,从此各地推荐的“孝廉”可以直接保送为 “尚书郎”遂成定制。1 i8 L2 w3 T: v6 B. P! Q; b$ i! x5 ?6 k
  按照冯勤的封赏方案以及刘秀的补充修改意见,洛阳朝廷的要员们都心满意足了。然而,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大员―――上古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冯勤好像没有考虑到。
/ T5 g4 P5 A+ s. ~# N/ @  其实,冯勤对他们也是考虑过的。郭况、彭宠二人早在两年前就晋位大将军,都已经封了侯。郭况被封为兴义侯,彭宠被封为建忠侯。而且刘秀还特别声明强调:郭、彭二人,对上谷、渔阳二地有自专之权,可以“自置偏裨”。这次,已经没什么可封了。如果再封,难道要封异姓王吗?对此,刘秀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
. Q: a2 z3 r' }( B1 k& B9 }  但是,刘秀忽略了一件事:他把耿况、彭宠二人忽略的太久了。冯勤虽然智商很高,考虑问题非常全面,但是他还是太年轻,缺乏政治经验。在制定封赏方案过程中,他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周全。如果他能够在制定封赏方案的过程中,考虑一下郭、彭二人的感受,向刘秀提议改封,或者对他们特别赏赐一下,或许会避免后来的那场大动乱。7 {7 v- g* {% g: v
  刘秀的倏忽,使得刚刚安定了两年的河北上空,充满了风暴即将来临前的阴霾……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幽蓟狂飚: s' h* }1 g8 q- x) u0 Z% B
  8 A3 H) }" R( `1 {  J
  建武二年(西元二十六年)二月,也就是刘秀将真定刘扬叛乱扼杀在摇篮之后的不到一个月,大将军、建忠侯、渔阳太守彭宠率领本部兵马扯起大旗,举境反叛了!这一惊人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顿时震动了幽州十郡。也使洛阳的刘秀大为震惊,在战略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i. ^# r( ]: `# q. Y% m9 e
  那么,彭宠好端端地做他的太守,为什么要造反呢?原来,彭宠的叛变,与刘秀的赏罚不公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彭宠的起兵反叛,完全是被刘秀手下的幽州牧朱浮给逼的!
& v- m# ?3 E, P0 L, a; p  公正地说,刘秀起初对彭宠的封赏也不算薄了:当年刘秀在广阿之时,接到彭宠的援兵之后,当即遥封彭宠为大将军,并加封建忠侯,领渔阳太守如故。而且刘秀给予了他可以在渔阳便宜行事,可以“自置偏裨”,有先斩后奏之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彭宠与刘秀之间发生了误会,本来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在朱浮的搅和之下,彭宠的怨气也越来越大,刘秀对他越来越不信任。最终,双方分道扬镳,走上了相互对抗的道路。正是由于朱浮的诬告陷害、公报私仇,才使得彭宠与刘秀双方恩断义绝,反目成仇,双方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事情的经过,要从一年前说起……8 [' o1 }1 [1 h
  前文也说过,更始三年(即建武元年,西元二十五年),刘秀率领汉军主力北征刘秀在追剿尤来、大枪、五幡、五校诸部的过程中,进驻蓟县。彭宠自认为有大功于刘秀,满心欢喜地南下拜谒,而刘秀却对他的态度很冷淡。对此,他心中憋了一肚子怨气:“当年若不是我派吴汉、王梁、盖延等三人率领三千突骑南下,你刘秀能击败王郎吗?没有我彭宠,这河北的锦绣江山,究竟是姓王还是姓刘还很难说!”由于彭宠的这些牢骚话是对着幽州牧朱浮说的,而这些话又被尖酸刻薄的朱浮转奏给了刘秀。从此,彭宠在刘秀心目中的印象开始变坏。这次并不愉快的会面,成为双方决裂的开始。* e5 t$ f0 K/ ~# k' g' E0 ^% n
  本来,在这年五月,在彻底扫平了诸部流民军之后,刘秀任命朱浮为幽州牧,负责安抚幽州十郡。
; F) |0 h% L' M9 Y3 x; U  可是,这个朱浮为人太刻薄,他不但不能安抚诸地,他本人反倒成了惹祸的根子。按照朝廷制度,太守是各郡的最高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州牧一职与太守都是二千石,属于平行职务。州牧对于各郡太守,只有监察权而没有行政领导权。除非太守犯法,否则州牧是无权指挥太守做事的。换句话说,州牧不过是皇帝派到这里的“特派员”而已。然而,朱浮仗恃着自己是刘秀手下的“老资格”,一直以太守们的“上司”自居,根本没把彭宠等太守们放在眼里,经常越权对他们发号施令,动辄就向朝廷报告、揭发他们的阴私。
# |4 Q* {1 A2 F. \  朱浮其实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在年少之时,就以才能闻名。建武元年五月,他做了州牧之后,推崇古风,崇尚节烈,决定将幽州名宿―――涿郡人王岑征召为属官从事。
' |  g6 M1 z- S( \7 A5 x7 N$ c  另外,他还将王莽执政时期的原任二千石官员都聚集在自己设置的幕府之中,作为高级幕僚。既然是征召国士,就必须待之以礼。可是,朱如果严格按照礼制、爵位养活这么多吃闲饭的官员,钱从哪里来?朱浮自然有他的办法。
2 n% q! q: J' G# ~  这次,他为了树立自己的个人声望,就以州牧身份向下属各郡太守发了一道公文:各郡每月必须向他交纳储备钱粮,用来养活这些“国士”及其家属。朱浮想的倒挺美,他自己要征召“国士”,想为自己求名,却要别人买单。很显然,这是慷他人之慨,树自己之威!
+ K1 ~' G$ @$ L+ l* q% x  朱浮之所以敢一下子养活这么多冗员,是因为他知道幽州各地的经济状况很好。尤其是渔阳太守彭宠,是十郡之中最有钱的。当时,彭宠求封无望,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自己找些营生聊以自慰。北方各郡,因为战争的破坏,民生凋敝,残破不堪。只有彭宠治理下的渔阳郡,没有遭到大的兵燹,经济比较富裕。另外,渔阳郡靠近大海,矿藏富足,西汉时期就设置有盐铁官。因此,彭宠鼓励郡中诸县煮盐冶铁,然后到各地去贩卖。把卖来的钱有买成粮食、珍宝囤积起来,日子过得非常富裕。
7 O+ f4 I1 b4 ^  I  朱浮对彭宠的富裕,一向非常嫉妒。不过,令他非常恼火的是,彭宠虽然这么有钱,但是却从来没有“孝敬”过他这个“上司”。于是,朱浮决心给彭宠一点颜色看。
( t1 d  X3 i1 z6 O+ d+ V, g+ R( q  这一回,朱浮的潜台词是:彭太守!这次只要你买我的帐,尊重我的权威,以前的那些事情就一笔勾销了。只要你肯出点钱养活这些“国士”,我得到了名,将来肯定有你的好处。你不是想求封吗?如果你识相的话,顺从了我的意思,出上点钱,将来你要是想升迁,还不是我朱某人在圣上面前一句话的事!, B( P0 ?+ K$ V" X
  朱浮满以为财大气粗的彭宠一定会给他这个面子,然而他却想错了。他的这道公函被彭宠不软不硬地顶了回来。理由很简单,此举劳民伤财,不符合朝廷制度。彭宠回函婉拒:“天下未定,师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属,以损军实,不从其实。”彭宠这么一顶,其他几个郡的太守纷纷附和,也都不愿意出钱粮了。对此,朱浮觉得颜面扫地,把彭宠恨的是咬牙切齿。* [6 ^; S- H* t4 P6 |* c/ f
  事实上,彭宠的渔阳郡非常富裕,就是让他渔阳一家拿出这笔钱来养活这些闲人都是绰绰有余。不料,性情倔强的彭宠一向厌恶朱浮目中无人、颐指气使的跋扈态度。对于朱浮以前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往往以上司的姿态出现,试图骑在太守们的头上发号施令,因此彭宠等人一直对朱浮非常反感。对于朱浮的无理要求,他进行了坚决的抵制。由于彭宠的带头抵制,朱浮的征召“国士”计划最终搁浅。. p9 T" r6 @6 x' k3 {) R) X
  对于彭宠对自己的“无礼”态度,朱浮大怒:“好你个彭宠!老子叫你出点钱,你就磨磨唧唧,还用大话来糊弄老子!你不是要公事公办吗?那好,老子倒要看看,你的屁股上究竟有几颗屎!”
# K7 a/ g9 X* a& o0 b! o  朱浮是个性格偏执的人,见彭宠竟敢驳他的面子,就牢牢地在心里给彭宠记下了一笔帐。此后,怀恨在心的朱浮不时借故找彭宠的麻烦,经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兴师问罪。而彭宠也是一个“犟驴”,哪里肯买朱浮的帐?一来二去,双方就开始顶牛,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搞得很不愉快。4 E1 U& X- }' `' ?) M
  朱浮见状,愈发恼怒:彭宠!你小子目无长官,我看你是想造反啊!为了报复彭宠,心胸狭窄的朱浮决心公报私仇,一定给彭宠好看!于是,他在暗中展开了秘密调查,开始整彭宠的黑材料,试图搜集对方“阴私罪行”,准备一举告倒彭宠。: a: @9 n- G: Z0 |4 P, F1 z0 b
  也怪彭宠自己也是不太争气。他心胸狭隘,居功自傲,口无遮拦,还爱不时地公开发一些牢骚,说了一些过头话。因此,彭宠很快就被朱浮抓住了把柄,动摇了刘秀对他的信任。; P3 R/ ^3 L, J8 d
  当时,彭宠由于屡屡得不到升迁,心中极度抑郁。这年六月末,他就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刘秀在鄗城即位,分封诸臣。任命吴汉为大司马,王梁为大司空。对此,本来就对刘秀满腹怨气的他更是愤怒不已:“吴汉、王梁二人本来都是老子的部下,现在都成了新朝廷的三公重臣!这几个毛头小子,他们有何德何能?如今倒好,竟然爬到了老子的头上,成了上司!”
4 `) i% R' v) ]! q4 U6 H' Q+ o  更令彭宠气愤不已的是:其他的有功人等都有赏赐,只有彭宠还是做他的渔阳太守。彭宠感到非常无奈,越来越觉得自己怏怏不得志。他叹息说:“按照我的功劳,本来应该被封为异姓王。现在这种赏封方法,实在不公平,难道皇上是把我彭宠忘了吗?”有人劝慰他说:“明府已经封侯,又做了大将军,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您看上谷的耿太守,不是与您一样吗?这次不是也没有被加封吗?”彭宠怒道:“耿况之子耿弇这次不是也被加封建威大将军了吗?他有个好儿子,我有什么?”; L% [) v" c9 z$ |+ F
  这些牢骚话,都被“精明”的朱浮侦知,他如获至宝,立即将此密奏刘秀。刘秀听了,什么也没说,心里却对彭宠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不过,刘秀对彭宠还算是比较了解的,觉得这人的牢骚实在太多,为了保持大局的安定,他不动声色,对于朱浮的密奏不置可否。
) X6 f7 i& p: y! i) \. P# Q- L  朱浮见圣上没有反应,心中有些奇怪:圣上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不惩治这小子?很快,他就明白过味来:噢!圣上这是默许我在继续调查他啊!不屈不挠的朱浮,继续坚持不懈地继续着他的暗中调查。5 A5 n' h; n( Q. y8 _9 @7 G) j% r
  除后,朱浮还陆续通过派出的密探打听到如下消息:彭宠虽然富可敌国,却对寡母很不孝顺。他发迹之后,不去家乡接孤苦无依的母亲与自己一起生活,反倒忙着大张旗鼓地娶妻。这种行为,一直被社会上的道德家们所诟病。另外,彭宠在为官期间,还有接受下属贿赂的行为。彭宠还曾为了一点小事,杀害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彭宠在渔阳囤积粮食,私自打造、购买了很多武器等等。
1 R3 [* Z. X. `  由于朱浮的不断告密,刘秀对彭宠的印象越来越坏了。2 ?" {( l. H3 v. m1 E
  彭宠是个心高气傲的人,本来就对刘秀对他态度冷淡怨气冲天,而朱浮不但不温言抚慰,反倒频繁地上奏彭宠的诸多“过失”,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得刘秀与彭宠之间的微小罅隙变得越来越大。使得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激化,最终闹得不可收拾。5 ]$ C' |, }) L: b  N& q4 P; a' B
  从朱浮的职责来看,他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然而,从大局来看,他的行为就大错特错了。眼下不是太平盛世,而是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如果朱浮稍微有点大局观的话,他应该认识到,保持幽州十郡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然而,朱浮为了抖抖威风,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为政尖刻细密,终于给刘秀捅出了天大的漏子!
* Z8 Y% o+ ^5 f9 N& H  更为严重的是,胸无大局的还在朱浮不断地在刘秀面前揭彭宠的短处,使得矛盾日益尖锐。朱浮声称:彭宠富可敌国,私蓄甲兵,有图谋不轨之嫌。起初,刘秀并不相信,叮嘱朱浮休要胡乱猜疑。不过,刘秀还是通过各种隐讳的方式,暗示、敲打彭宠:“你以后不要在背后胡说八道了,有什么事的话,直接对朕讲!”0 g4 i' O- y2 c
  很快,彭宠也觉察到了事情有些不对:我私下说过的那些话,圣上怎么就知道了?经过在朝中的内线打听,这才知道是朱浮在背后捣鬼,正是他向皇上进的谗言!彭宠一听,火更大了。他也上奏朝廷,给自己摆功劳,诉说冤屈。更令彭宠大动肝火的是,这个朱浮得寸进尺,竟然多次写信辱骂自己。彭宠气愤不过,也写信与之对骂。这样,两个朝廷重臣,为了个人恩怨,闹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不得安宁。' a9 T) g0 g- n9 f( S/ W* x9 c
  二人不断的上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笔墨官司打的不可开交。开始,刘秀还是分别对他们下诏,进行劝解、说服。可是,刘秀这不劝则已,越劝这两人越吵越起劲了。时间长了以后,对于他们之间的扯皮、相互攻诘,刘秀感到有些不耐烦了:你们两个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这么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整天吵吵什么?于是,刘秀下诏将他们分别训斥一顿,各打五十大板了事,严令他们二人以后不许再相互攻击。& \8 X/ b$ `7 C# \
  然而,性情偏执的朱浮如何能够咽得下这口气?他发誓:整不倒彭宠,老子誓不罢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诬告陷害变本加厉,越发升级了。他不顾刘秀的一再训斥,继续喋喋不休揭发彭宠的阴私。到了建武元年冬天,朱浮甚至上奏说:“彭宠要谋反!请陛下留意!”5 |7 W9 @7 e1 f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朱浮是很早就追随刘秀的老臣,再加上他煞有其事、连篇累牍地不断上奏,刘秀逐渐对彭宠得品质产生了怀疑。对于朱浮的造谣攻击,彭宠气愤至极,屡次上奏鸣冤,可是刘秀对他的辩解置之不理。这是因为,刘秀一见彭宠的奏章就烦心透顶,再也听不进去彭宠的任何辩解了。彭宠见刘秀对自己的辩解无动于衷,对自己的前途深感绝望,心情坏到了极点。
0 S8 j7 c0 E' S# [  建武二年正月,在刘秀第二次分封文武功臣之时,摇唇鼓舌、不干正事的朱浮竟然被封为舞阳侯,食邑三县。由于彭宠依旧榜上无名,而朱浮却得到刘秀如此重用,让他的怨气达到了顶点!这一消息,极大地刺激了彭宠的神经。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彭宠浑身的血液都要沸腾了!他心中更加痛恨朱浮,也对刘秀彻底失望了!终于,他作出了过激的行为。5 \. O  V8 q; U5 w: U% T6 s* J) l
  朱浮被封侯之后,得意洋洋,继续发函刺激彭宠,甚至写信辱骂对方。他怒不可遏,大发脾气。他盛怒之下,他不顾一切地向刘秀飞章弹劾朱浮,要求进京与朱浮当场对质评理。从此,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再也无法调和。" y+ q, ?; M8 U. V3 r
  刘秀看到朱浮、彭宠二人的内耗越来越厉害,影响北部地区的安定团结。刘秀也觉得长期冷落彭宠,没有将其提拔重用,也确实是亏待了他。于是,刘秀在建武二年的二月,下诏将彭宠调回洛阳。/ M! l: V' _" {5 {8 f  {5 E2 @
  但是,刘秀在诏书中没有说安排他到洛阳具体做什么,只是说另有任用。彭宠觉得自己受到了冤枉,认为这一定是朱浮在圣上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彭宠越想越气愤,就写信给老部下吴汉、盖延,要他们两人在刘秀面前为自己辨白冤枉。同时,他上疏朝廷说:“陛下要臣去洛阳去也可以,但是陛下必须答应臣一个条件!幽州牧朱浮再也不能继续任职了,臣要和他一起到朝廷中去对质!”刘秀看到彭宠的奏章后很不悦,认为彭宠实在是不象话,居然胆敢干涉朝廷官员的任免,还与自己讨价还价。因此,刘秀严词驳回了彭宠的提议,命令他立即动身,不得延误时日!
( i8 ]# }' ~3 I  V! u: O+ f  接到了刘秀的诏书之后,彭宠犯了愁,越发地感到不安,举棋不定。现在,自己究竟何去何从,一时拿不定主意。& Y. Z5 M4 J4 L, m+ y) t! f
  正在彭宠愁眉不展之际,他的夫人发话了。这个女人性格刚强,见到丈夫莫名其妙地受这么多窝囊气,也为丈夫感到愤愤不平。于是,她就私下劝彭宠不要去洛阳,她说:“如果夫君应征去了洛阳,您不仅会受制于人,而且还可能有生命危险。好端端地呆在渔阳多好!这么富裕的地方做官,跑到洛阳去做什么?!”彭宠还是心乱如麻,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又和手下的属吏们商议。这些官员对于朱浮的所作所为也是非常不满,极力劝说彭宠不要奉诏应征。' C* |) E) Y2 p4 }+ e/ F3 d
  刘秀看到彭宠迟迟不动身,就派彭宠的堂弟子后兰卿劝说他去洛阳。他越发怀疑其中有诈,这肯定是刘秀听信了朱浮的谗言,准备将自己骗到洛阳去杀头!% D5 s0 r' {+ D$ n
  至此,彭宠绝望了:刘秀!不是我要造反!我彭某人实在是走投无路了!看到刘秀这种态度,彭宠已经再无退路,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拿起刀枪和刘秀拼个鱼死网破了。
; m6 {1 n6 i1 P- [# V  决心已定,彭宠下令将子后兰卿截下,不许他回洛阳。他集合了渔阳境内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任命手下的亲信属吏任命为大将,正式举旗反叛!举兵之后,彭宠的第一个目标,当然是朱浮把守的蓟县。誓师完毕之后,他亲率大军两万,南下对蓟县展开了猛烈攻击,将城池围困的如同铁桶一般。* _$ o  A3 C( a3 p/ A+ `
  朱浮见彭宠带兵前来,顿时慌了手脚。从内心来说,朱浮也不想让彭宠造反。逼反了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难道是想让刘秀收拾他吗?身为州牧,辖区的太守居然造反了,他也是要承担责任的。& v0 }8 S+ H* U$ l; q! A% D3 w
  朱浮赶紧写信给城外的彭宠,警告他要收敛一点,不要作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他在信的开头这样说:“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伯通以名字典郡,有佐命之功,临人亲职,爱惜仓库,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二者皆为国耳。即疑浮相谮,何不诣阙自陈,而为族灭之计乎?朝廷之于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情同子孙之亲。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岂有身带三绶,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畔者乎!伯通与吏人语,何以为颜?行步拜起,何以为容?坐卧念之,何以为心?引镜窥影,何施眉目?举措建功,何以为人?惜乎弃休令之嘉名,造枭鸱之逆谋,捐传世之庆祚,招破败之重灾,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7 l- J- t9 `( G+ @" m9 q& E
  朱浮这段话,写的义正词严,指责的也有几分道理。如果他只写了这些,彭宠也许就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束手罢兵了。; M, y- w" q* S' s8 S. g% D& ~9 A
  可是,朱浮在信中的信并没有就此结束。他在信中还有一段讽刺挖苦的话,正是这段话,极大地激怒了彭宠:“彭伯通,当年你与耿况(字侠游)共同一起帮助皇上平叛,也是深受皇恩之人。耿况为人谦让,经常有自抑谦退之言。而你彭伯通却自矜自大。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还觉得自己功高天下,无人能比。你自己想想,你又什么了不去的?你这样的态度,对吗?” 这些话,说得确实很正确。然而,朱浮笔锋一转,却又对彭宠进行百般讽刺挖苦,他说:“过去辽东有个人,养了一头黑毛母猪。不料,这头母猪却产下了一只白头猪仔。这个人觉得这是个稀罕动物,就准备把它献给皇上。辽东人一路赶着白头猪仔往前走,走到河东郡,却发现到处是白头猪。他这才明白,他家的这只白头猪仔,是一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猪而已。现在你把你的那点所谓的功劳拿到朝廷里与朝廷众臣的功劳相比,不觉得太普通了吗!你的这点功劳,与那头辽东白头猪又有什么区别!”
$ p7 i: I3 j2 T  朱浮在将彭宠破口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在信中严厉警告彭宠:“如今你这么愚昧狂妄,还以六国自比。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哪个诸侯国没有几百年的深厚根基,哪个诸侯国不强盛。他们都占据着方圆数千里的土地,拥兵百万,拥有数十座名城大郡,因此才能够矗立几百年之久。现如今,你悄悄你自己的实力,你占据了几里地方?拥有了几做名城?你怎么就敢以以区区一个渔阳郡而结怨天子?你的这种做法,真好比是河滨之人手捧着泥土,打算堵住孟津边上的滔滔黄河水啊!足见你是何等的自不量力!”
% G4 n" t$ D8 Q& H. ]8 x  看了这封夹枪带棒、咄咄逼人的信,彭宠肺都要气炸了:你死到临头,还敢嘴硬!他喝令士兵:“破城之后,给我剥下朱浮的皮!将他随尸万段!”朱浮见自己的信发出之后,不但没有起到劝降的效果,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这下才慌了神。在一面手忙脚乱地抵抗的同时,赶紧派人杀出重围,向洛阳的刘秀告急求援!( A; E% a& D1 a6 ^/ [
  彭宠在渔阳举兵之后,还以重金、美女与匈奴人联系,请为外援。同时,他还分兵四出,攻略各地。彭宠在围攻蓟县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展联络援兵的活动。他分派各路兵马到上谷、广阳、右北平等幽州各郡去劝降。彭宠多次派使者带着厚礼到上谷去见耿况,劝说他跟着自己一起干:“刘秀听信小人谗言,陷害忠良,赏罚不公,跟着他有什么前途?还不如跟着我一起干!”
$ n: ]& v9 C! w& D  对于彭宠的劝降,耿况嗤之以鼻。他怎么可能上彭宠的贼船呢?自己的儿子耿弇在刘秀手下做了高官,前途无量,自己升不升官又有什么关系呢?耿况根本不听彭宠的话,多次将带队的使者斩首,让其余的人回去告诉彭宠不要再来劝说了。彭宠见耿况如此不识抬举,大怒:“既然不肯一起干,老子就灭了你!”彭宠分兵向上谷进攻,双方就此展开了激战,打的不可开交。
% h3 S0 ?+ U" |  从此,幽州境内的代郡、上谷、涿郡、广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等其他九郡,由于促不及防,在遭到彭宠叛军的突然攻击之下,疲于奔命,穷于应付,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另外,彭宠还派兵南下,饮马易水河边,隐隐有觊觎冀州之意。仅仅安宁了不到一年的幽、冀两州,再次被拖入了纷飞的战火之中……
3 l. P& s8 i! a( |1 d  就这样,由于刘秀的失误,在多种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本来已经大体安定的北部诸郡再次陷入了战乱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2: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帝王心术( P5 q% g9 ]+ F9 f9 ?* B# [6 P
  
) p, R" [3 M4 O1 v% g; _  建武二年二月,幽州广阳国的首府蓟县,正在被彭宠数万叛军紧紧围困。站在谯楼边上指挥守城的幽州牧朱浮,看着城外潮水一般的蜂拥而来叛军,吓得魂不附体。他明白:自己与彭宠结怨已深,彭对自己恨之入骨。一旦蓟县城破,自己将会被千刀万剐,朱氏满门老幼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4 z% [/ R/ h; M) q, b  朱浮想到这里,长长地叹了口气,愁眉不展。看来,眼下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拼死抵抗,固守待援!不过,他心里很清楚:幽州出了这么大的事,他是罪责难逃。圣上的脾气,朱浮再清楚不过了。要是他怪罪下来,自己肯定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看来,这回脑袋真是要搬家了!但是,朱浮也知道,刘秀最多只要自己的脑袋,而彭宠却是要他朱家满门的脑袋!为了保住自己与全家人的性命,他宁可死在圣上手里,也绝不能死在彭宠的刀下!打定了主意之后,朱浮将事情的详细经过原原本本地写明,派人杀出重围,火速向刘秀请援!- y4 R$ V4 j1 e+ F
  二月末,刘秀刚刚从河内郡的修武县慰劳吴汉回到洛阳。此前的几天,军中刚刚发生了一件朝野震惊的大事,让他震怒不已。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 t" o% `$ `2 Q  正月,刘秀命大司马吴汉为主将、大司空王梁等九人为副将,率领汉军主力北上,前去魏郡围剿檀乡流民军。很快,吴汉就在漳水边上一举击溃了对手。随即,吴汉又率领诸将在邺城之西围歼流民军黎伯卿部。这一仗,吴汉再次获胜,总共招降了十万余人。; m6 T  u# H* A; K6 ]) @: [
  正月十七日,刘秀得到捷报,非常高兴,立即派使者持玺书到军中慰劳。二月十六日,刘秀亲自赶到河内郡修武县慰劳全军将士。对于吴汉的表现,刘秀非常满意,准备命他率军班师南下。临走之前,又命王梁、杜茂率本部军队留下,继续肃清魏郡、清河、东郡三地的小股残匪。
# R+ `- n: |( j; r7 M3 [  为了统一全军的军事指挥,他下达了一份诏书:从此以后,凡是涉及征兵、作战等军事诸务,一律归大司马吴汉安排指挥,其他官员一律不得擅自行事。违者严惩不怠! ( ]8 N0 F- p/ x* K& t
  大司空王梁却为了追求效率与刘秀开始顶起了牛。当时,为了确保兵源充足,在情急之下,王梁没有报告刘秀便擅自征发野王县的民众,组成民兵军队前来助战。刘秀发现后,立即诏敕王梁,令其遣散民兵归县。然而,王梁却认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便宜从事。好不容易聚集起来这么多人,却要遣散,不利于围剿工作。/ W: B. K: f, R. d& ~4 b
  刘秀得报,勃然大怒:好你个王梁!身为大司空,竟然公开抗旨违命!朕刚刚下达了军事工作由吴汉统一负责的诏书,你就敢顶风违纪,你的眼里还有朕吗?这还了得!想到这里,一股无名火涌上了心头,他招来尚书宗广,严肃地吩咐:“持节到王梁军中,将王梁的首级砍下见朕!”宗广到了王梁军中,了解到了实际情况,感到王梁对朝廷的一片忠心,不忍心杀他。于是,他冒着自己也被同罪的危险,只是将王梁拿下,装进了槛车,然后将其押回京师洛阳交给刘秀亲自处置。1 X1 S6 G7 A. l1 ]: \/ W
  王梁被押解到了洛阳之后,听了宗广的解释,刘秀的气也消了大半,下令免除了王梁的死罪。不过,刘秀还是罢免了他的大司空官职。二月十九日,刘秀颁诏,晋升太中大夫宋弘为大司空,取代了王梁。
) S. b; w9 L6 ~6 _: D  死罪虽免,活罪难逃。王梁的才能,刘秀并没有忘记。一个多月之后,刘秀重新任命王梁为中郎将,兼行执金吾事。命令他北守箕关,前去围剿赤眉军一部。王梁死里逃生,这次又是戴罪立功,自然是格外卖力,很快就将当地的流民军收降。
2 S, w! M7 N8 B) m  二月末,就在刘秀从回到洛阳不久,幽州方面的八百里加急求援奏章飞抵洛阳。
$ c1 O2 l8 |3 q. a! h& W  刘秀看了朱浮的奏章,气的脸色铁青,心中痛骂朱浮:朕派你到北边做州牧,原本是让你做一只看家护院的狗,你怎么变成了一只蠢猪?!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J0 p0 s; n1 C4 M
  幽州十郡大乱,战火纷飞,显然是刘秀不愿看到的。他急命上谷太守耿况出兵南下,骚扰彭宠的后方。此外,他又命游击将军邓隆在冀州加紧部署防线,防止彭宠分兵南下进入冀州。然而,刘秀在作出了这些部署之后,却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援军北上。刘秀只是派人严令朱浮死守蓟县,竭力抵抗,并让人严词斥责:“朕让你好生照看幽州,你怎么给朕惹出这么大的乱子?你自己惹出的事,自己解决!”
7 _/ k# q) \3 P# x" G" b# V6 g. d  朱浮得到刘秀的答复,顿时傻了眼。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等来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他心中懊悔不迭,暗暗叫苦:早知如此,就应善加抚慰彭宠,何必苦苦逼迫于他!, ?1 l3 R2 V+ E4 F
  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朱浮虽然惊恐万分,却没有乱了方寸。他还真是个人物,为了保住性命,紧急下令蓟县总动员,发动了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拼死抵御。在朱浮的防御之下,蓟县虽然危急,却总算是苟延残喘,没有立即陷落。在朱浮的竭力自救之下,彭宠竟然一时拿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北线的形势,一片混沌……
; ^- y. R( Q& O/ H2 a) `5 P' Z  二月末,就在刘秀从回到洛阳不久,幽州方面的八百里加急求援奏章飞抵洛阳。
. J$ T0 z2 S- T5 P. r1 O  刘秀看了朱浮的奏章,气的脸色铁青,心中痛骂朱浮:朕派你到北边做州牧,原本是让你做一只看家护院的狗,你怎么变成了一只蠢猪?!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t4 l( T2 k; G9 t0 x: w: `" l( r  幽州十郡大乱,战火纷飞,显然是刘秀不愿看到的。他急命上谷太守耿况出兵南下,骚扰彭宠的后方。此外,他又命游击将军邓隆在冀州加紧部署防线,防止彭宠分兵南下进入冀州。然而,刘秀在作出了这些部署之后,却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援军北上。刘秀只是派人严令朱浮死守蓟县,竭力抵抗,并让人严词斥责:“朕让你好生照看幽州,你怎么给朕惹出这么大的乱子?你自己惹出的事,自己解决!”& A' g2 D2 P3 F! u
  朱浮得到刘秀的答复,顿时傻了眼。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等来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他心中懊悔不迭,暗暗叫苦:早知如此,就应善加抚慰彭宠,何必苦苦逼迫于他!% T& Z) h. j' p0 _# t. J. X. }% ?
  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朱浮虽然惊恐万分,却没有乱了方寸。他还真是个人物,为了保住性命,紧急下令蓟县总动员,发动了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拼死抵御。在朱浮的防御之下,蓟县虽然危急,却总算是苟延残喘,没有立即陷落。在朱浮的竭力自救之下,彭宠竟然一时拿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北线的形势,一片混沌……( U6 F9 q' G0 ^% Y# @$ f- T9 Z5 ^
  二月末,就在刘秀从回到洛阳不久,幽州方面的八百里加急求援奏章飞抵洛阳。) `9 V# @# k2 y8 d
  刘秀看了朱浮的奏章,气的脸色铁青,心中痛骂朱浮:朕派你到北边做州牧,原本是让你做一只看家护院的狗,你怎么变成了一只蠢猪?!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g9 K. z4 Y5 J9 X
  幽州十郡大乱,战火纷飞,显然是刘秀不愿看到的。他急命上谷太守耿况出兵南下,骚扰彭宠的后方。此外,他又命游击将军邓隆在冀州加紧部署防线,防止彭宠分兵南下进入冀州。然而,刘秀在作出了这些部署之后,却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援军北上。刘秀只是派人严令朱浮死守蓟县,竭力抵抗,并让人严词斥责:“朕让你好生照看幽州,你怎么给朕惹出这么大的乱子?你自己惹出的事,自己解决!”! D, b2 Q( T/ P( P" T6 ]
  朱浮得到刘秀的答复,顿时傻了眼。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等来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他心中懊悔不迭,暗暗叫苦:早知如此,就应善加抚慰彭宠,何必苦苦逼迫于他!# ~1 M$ K1 s4 b0 {: t$ m; u
  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朱浮虽然惊恐万分,却没有乱了方寸。他还真是个人物,为了保住性命,紧急下令蓟县总动员,发动了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拼死抵御。在朱浮的防御之下,蓟县虽然危急,却总算是苟延残喘,没有立即陷落。在朱浮的竭力自救之下,彭宠竟然一时拿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北线的形势,一片混沌……3 i; P2 @" |( Y3 |9 ]
  刘秀为什么不肯出兵北援呢?这主要是当时的情势所决定的。7 {# F5 ^! @8 K& `' z& ~) G
  一是刘秀的战线太长,物资供应困难,兵力严重不足。为了夺取天下,他必须通盘考虑。他的战线太长、战区面积太大,他实在无力北援。东起睢阳,西至关中,南到南阳,北到渔阳。四个方向,到处是在打仗。如此辽阔的区域,几千公里的漫长战线,如果同时开战的话,刘秀如何吃得消?别的不说,单单是粮草供应、新兵征集两项,就够他忙活的了。0 G5 L# ?3 l% n, V, z) I
  二是因为北线已经不是刘秀的战略重点。西、南、东三线才是刘秀的战略重点所在。他的目光绝不能盯着一个幽州局部,不能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考虑。此刻,他在加紧西征的同时,主要是加紧了对中原地区,特别是洛阳以南、以东地区的经营巩固。如果抽调主力北援,则中原空虚,敌对势力必然反扑,不仅会对京师洛阳产生重大威胁,而且这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如果都像这样干,何时天下才能够统一?难道打仗要打到须发皆白为止吗?
. M& g; [# h; e/ h: Z* {# c  为了保持全局战略的实现,刘秀不得不忍痛放弃北援的计划。彭宠叛乱爆发之后,刘秀已经做好了幽州十郡全部陷落的准备。对此,他也感到十分无奈,他的意思很明白:朱浮!朕已经无能为力了!要想活命,全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8 g- Y4 C! U8 z0 [4 V# |5 k  此外,刘秀迟迟不让当年给自己立下大功的彭宠、耿况进入中央政府任职,是饱含了深意的。5 k& s  S3 `4 w0 _" m# r
  对于包括吴汉、景丹以及彭宠、郭况等在内的功臣、大将,刘秀在心里都是很忌惮的。当时,汉军中猛将云集,吴汉、景丹、耿弇等人都是能征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对于这些位高爵显,而且手握重兵的将军们,刘秀都不放心。谁敢担保他们当中不会有人不起异心?如果他们团结成铁板一块,共同对付自己,那该怎么办?如何将这些人牢牢控制住?如何让他们服服帖帖地听自己指挥?这是一个历代帝王特别是开国君主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 ?( {) e0 t% S
  刘秀之所以迟迟不提拔彭宠,不肯调他到中央来任职,原因有二:: I( p" A6 e7 r& ]# e% {+ N* a
  一是对于彭宠实在没法安排合适的职位了。
! C0 R8 T; ~6 y  彭宠的老部下吴汉、王梁已经被分别任命为大司马、大司空,三公之中占据其二。彭宠要是到中央来,往哪里摆?刘秀觉得,自己对他彭宠已经够意思的了:大将军、渔阳太守彭宠,加封建忠侯,你还想怎样?难道想当异姓王吗?分封异姓王,这不仅违反高祖的祖训,而且刘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因此,刘秀是绝对不会再封异姓王的。: y) ~- B  D0 o0 G" j5 ?$ K: F
  二是为了避免出现小集团坐大,各行其是的局面。2 T' Q0 v0 i! j; c: j# h
  彭宠如果进了中央任职,有可能将吴汉、王梁、盖延等人重新笼络在麾下,成为“渔阳系“的总首领,从而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而且,吴汉的部队骑兵是最多的,仅仅是突骑就达到了五万人左右。再加上王梁足智多谋,盖延勇冠三军,刘秀如何能够睡的安稳?
1 n; z7 h2 a# K, b% I  当时,汉军中的将领山头林立,派系众多。比如,有以大司徒邓禹、建义大将军朱祐、魏郡太守铫期、大将军杜茂、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为首的“南阳系”,有以大司马吴汉、大司空王梁、虎牙大将军盖延三人为首的“渔阳系”,以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河内太守寇恂为首的“上谷系”。除了这三大派系之外,还有以征虏将军祭遵、偏将军王霸为首的颖川系。前将军耿纯、骁骑将军刘植为首的“河北系”,执金吾贾复、强弩将军陈俊为首的“汉中系”,刺奸大将军岑彭、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刘隆为代表的“更始降将系”。
' A- R  b% N! T% f5 \! W1 T5 x& C  刘秀每次进行封赏,都是有意无意的制造一些差别,使得这些人彼此之间不服,造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形成矛盾,自己也好借机安慰,以为己用。由于吴汉手下的部队占据汉军全部的半数以上,刘秀对此很担心。在他的有意安排之下,“上谷系”的领头羊骠骑大将军景丹开始与吴汉顶牛,彼此不和,产生了“矛盾”。刘秀让吴、景二人相互牵制,目的是使军中各种势力保持平衡,不使得“一方独大”的局面出现。
) k- O& x# s$ e( A6 K6 U  但是,这种“矛盾”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能令其任意发展。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对复兴汉室的事业造成损害。为了确保这一点,除非刘秀自己御驾亲征,总是将他们二人分开,不让他们一同出征。在盖延的使用上,刘秀也有意用他独当一面,尽量与吴汉分开使用,尽量弱化、分割“渔阳系”的势力。最近这一次的表彰吴汉与严惩王梁同时进行,足以耐人寻味。& O( s) s3 ?7 r# d: l2 [
  虽然刘秀做的并不完美,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是,从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刘秀为了平衡、照顾各个山头、派系的利益,平息各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之间的矛盾,真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 M& w* ~5 P0 K6 Y7 _9 i5 J6 X  t  至于委派朱浮做幽州牧,完全是权宜之计。对于朱浮能力、性格缺陷,刘秀当然是非常了解的。他之所以让朱浮留守幽州,就是看中了他对自己的忠心。朱浮尖刻细密、喜好打“小报告”的为政作风,正好可以做一个严厉的监督员,可以让彭宠、郭况这两只老狐狸不敢妄动。令人遗憾的是,朱浮做的有点过了头,将彭宠这头犟牛逼的走投无路,才愤怒地用犄角顶起人来了!$ c8 h( h9 j9 Q! c- F
  建武二年的春天,随着幽州叛乱的大爆发,刘秀感到焦虑不安。面对乱麻一般的局面,他必须汲取教训,拿出最妥善的对策。
% L) {( b* y! D) A3 b  西线方面,更始政权虽然已经覆灭,樊崇的赤眉军却如日中天,威震关中。邓禹的西征军依旧低迷不振,连吃败仗,进展极为缓慢。
$ D5 p6 R0 q# @  a6 H2 [  南线方面,大量的前更始政权的将领,势力依旧很大。郾王尹尊盘踞在郾城,苏茂占据着广乐,宛王刘赐、王常占据了南阳郡一带。他们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对于洛阳的刘秀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不及时招降、铲除,必将严重地威胁到洛阳朝廷的生存。
2 q+ Z! s9 q% Z' C  V/ F  在东线,梁王刘永也已经在睢阳称帝,他与青州的张步相互倚援,声震青、徐。此外,还有董宪、佼强等流民军各部在活动。
5 c8 A$ h5 O3 [# B; x  这些如同蝗虫一般密集的敌人本来就够刘秀喝一壶的了。他一直为此忧心忡忡。而在北线,一向被刘秀视为自家后院的幽、冀二州又传来了彭宠反叛的消息。这一切,都让刘秀寝食难安。经过深思熟虑,刘秀断然决定:邓禹的西线,朱浮的北线,朕不管了。随他们去折腾吧!朕要南征、东征!
+ F! b7 j2 Q' Z+ w* w+ z' A  统一天下的步履,真是何等的艰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2 11:32 , Processed in 0.02860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