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2|回复: 0

[临证指南] 胃 病 疑 难 证 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6 2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饮  食  后  嘈  杂
8 v& C0 J7 B% H% u$ q7 V7 S7 c: I. r1 ?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似辣、似痛、似刮,莫可名状。历代医家多以中虚论治,气虚者,参、芪、术、草以补之;血虚者,归脾汤以益之;阴虚者,益胃汤以濡之。也有认为邪热伤胃,治以山栀、黄连;夹痰者,以温胆汤主之。或者认为肝郁犯胃,疏肝和胃治之。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嘈杂病例,发于必须饮食之后,曾以清之、补之、燥之、润之,全无效果,余诊之无热、无痰、无虚,饮食后嘈杂是唯一辨证特征,必是食积停胃,用保和丸治之,一日嘈减,三日嘈已。后治此证几例,均用保和丸消食和胃,无不奏效。! o& y' p$ L. @% p6 Y
      嘈杂虚多实少,纵是实证,多从热治。稽查文献,只少从手头资料无用消食治法。诊断学对食积病因所产生的病状记载为胀为痛、吞酸嗳腐、或吐宿食、或便秘泻,亦无嘈杂症状。这是一般诊治疾病的常规模式。但当疾病用正治法久治无效时,必须考虑到病证的虚实真假,应当改用反治法,这是中医诊治疑难病证巍峨一个重要思路与方法。笔者拙作《诊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一文中辨真实假虚一节指出,外见似虚证,辨证病因是痰瘀食积者,多为真实假虚证。凡病发于食后者,余时不发,其病因定是食积无疑。所以笔者认为凡饮食后嘈杂者,是真实假虚证,补之无功,消食可愈。 
, e% S  A& y$ b3 S5 V      
( J6 X+ E! a1 @) e  J: o4 y# g                        二、  劳  倦  后  腹  胀
& X6 f9 l" v, J* D
6 Y- q' j$ B% M2 w' F      腹胀是中焦脾胃受病后的一种常四请状。早在《内经》就多有记载,曰“胃脉实,气有余则腹胀”,“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乃实胀也”,“胃中实则腹胀”。历代医家更是论述详尽,寒湿中阻以胃苓汤合厚朴温中汤温化寒湿;脾胃虚寒者以理中汤温中健脾;食积停中以保和丸消食导滞;湿热蕴结以王氏连朴饮化湿清热;肝气郁结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和中。余诊一患者,腹胀年余不愈,经多医诊治,以理气、消食、通滞等法治之,均不奏效。详细询问病史,诉说每于劳倦之后或饮食后二小时即发生腹胀,进食或平卧即消,既往经常有劳倦饥饿史。显而易见,此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真虚假实之证,用补中升阳法治之,方选补中益气汤,三剂而症减,半月痊愈。
9 b7 q7 \- A3 K- Z/ p* q! I& |/ x: E    素禀脾胃薄弱,不耐饥饿及劳作,饿则气馁,劳则气耗,营气耗伤,中气下陷,土虚木郁,肝胆升降失常,使藏气痞塞,而生腹胀,故多于劳倦及饥饿时而发作。此须补益中气,使脾胃枢纽复常,肝胆升降有序,气不郁阻,腹胀自消,而不宜理气、消食,否则病势逾重。2 c. E8 e' s9 B* f" ~3 U- O( D
+ j0 y- P: o- m+ W0 r" _8 u1 f9 i
                      三、  醒 后 胃 痛、 起 立 痛 止
% P9 u- K* Y$ n+ U- W3 f6 E8 n+ M6 j1 L8 K% A& |( i" W" t! L
      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素问》中称“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临床治疗脾胃虚寒以良附丸温胃理气,食积停胃以保和丸消食导滞,肝郁气滞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瘀血阻于胃络以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胃阴虚以一贯煎养阴和胃。只要辨证准确,常可获得良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诊一患者袁某,近半月来每日早晨醒来,胃痛甚剧不安,必起床后胃痛方止,夜寐安宁,饮食如常,余无不适,舌脉无异。与芍药甘草汤(生白芍40克,炙甘草10克)三帖,服一帖后胃痛即止,而后未发。1 R9 R- Y' X0 j. T' \
    胃痛是一种病态症状,是胃之生理状态被破坏的结果,胃痛如无症可辨时,其治疗必须以求恢复胃之生理。叶天士说:“胃为阳土,得阴始安”,故可用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养阴和胃,不止痛而痛自止。临床上许多胃痛患者,疼痛定时发作,或痛无规律,而又无寒热虚实可辨,多用芍药甘草汤治愈。所以,无症可辨,求复生理,不失为临床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之一。
- y( Y( U6 }; W2 U- M. I- H' P' V
- W, Y. ]. O2 d4 |                      四、  半  夜  胃  痛
4 Y5 k8 \0 L% i) a# q, i% g4 o5 T4 ?
( l" k6 J# w9 x    子辰,阴盛之极,阳气始生;午辰,阳盛之极,阴气始生。人体阴阳消长相应之则不病。如人体内部阴阳消长不相顺接,不与自然界阴阳同步消长,则在子午二辰发生各种病症。患者王某,胃痛月余,疼痛每于夜半发作,每痛必醒,痛势剧烈,必起床活动,过一时后不药自愈。经服西药雷尼替丁及中药缓急止痛、补中理气之剂均不效。患者无寒、热、虚、实可辨,其发病特点是每于夜半子辰发作胃痛,子辰阴退阳生,阴阳不相顺接,少阳升发不利,木郁乘土,而致胃脘作痛,用小柴胡汤调控和阴阳,二剂而病愈。
4 P* l& V6 h' M# l$ V% n; o3 ~    张景岳认为“子后则气升,病独发于子卯之间,乃少阳之气升发不利。”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之剂,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升发少阳,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胃痛自止。所以,笔者认为凡子辰定时发作,至卯时不药而自愈的各种病证,多可考虑为少阳升发不利,用小柴胡汤以升发少阳,调和阴阳,多能获得良好疗效。) d" K" t# H' `, {" R* i, ?) _
. {/ V7 f& O1 n
                      五、  顽  固  吐  酸
9 z2 Y0 x1 @  o7 @; V$ g- C2 f& Y. i+ J' F6 F+ H- U
    吐酸,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病证,也是胃痛、反胃、痞满、呕吐等病中出现的一个症状。古代医家对于吐酸的治疗,热证者以苦辛通降、泄肝和胃;寒证者以辛甘通阳、温中和胃。现代医家多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方加入煅乌贼骨、煅瓦愣子、煅鸡蛋壳等具有碱性的药物对于制酸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病例仅取效于一时,停药后吐酸易发,且越发越重。因此笔者在中医反治法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以酸制酸的治疗思路。高鼓峰在《四明心法》中说:“凡吐酸,属肝木,曲直作酸也。”《内经》中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故余临床对吐酸的患者常随证加用一、二味酸性入肝的药物,如白芍、木瓜、乌梅、酸枣仁等,或属服酸醋,常收良效。如治郑某,吐酸八个月,餐后即吐酸,别玖所苦,用左金丸及香砂六君子汤加煅瓦愣子、煅乌贼骨治疗均无效。嘱其每餐服酸醋半匙,二天后吐酸即止,嘱服半月,至今未发。此类顽固吐酸患者,临床很是常见,并非偶然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酸味食物治疗,必须在进食时同食。因为胃每于进餐后胃壁细胞就分泌大量的胃酸来消化食物,在进餐时同时服用酸味食物,使胃内容物达到一定的酸度,由于反馈抑制联系的自动调节方式,能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亢进功能,使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亢进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生理状态,从根本上治疗吐酸。
  T3 P9 G& r. c' z- J6 k
$ \- P* {2 `/ k9 m5 D% f                    六、  饥  不  欲  食
) }$ S) j" z! W2 ]: t' T7 Y+ j- I$ d5 L! b, m! }+ K6 f
    知饥欲食是谓人之正常生理现象,易饥善食为常见病证之一,饥不欲食也是一种不少见的疑难证候。既然饥饿,为何不欲食?又如何治疗?浅谈几点临床体会。在临床上笔者所见饥不欲食的证候有胃气虚、胃阴虚、湿热内阻、痰热瘀结四种。先谈胃气虚与胃阴虚证候都可产生阴火,阴火内扰胃中,则易消谷善饥。胃主纳谷,胃气虚与胃阴虚均能损伤胃主纳谷功能。所以,胃气虚与胃阴虚证候都可出现饥不欲食的症状。二者不同的是前者因劳模倦饥饿、择食、节食,纳谷甚少,谷气不能充养脾胃,症见饥不欲食,短气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弱。与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主之可愈。后者偏食辛辣火烤食物,七情暗伤营阴或热病耗伤胃液,症见饥嘈不欲食、食后饱胀,但口干喜饮流质食物,大便干燥,舌红质嫩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或石斛晶等治之效佳。再说湿热与痰热证候,湿与痰夹热阻蕴胃中,这热是实热,非虚热阴火,但与阴火有同样的消谷善饥的作用,使病人出现易饥嘈症状。由于湿、痰困阻中焦,病邪充盈胃中,胃气阻遏,谷气不得入,则虽饥不欲食,强食则泛恶、口苦。前者便溏,溲黄浊或肢倦神疲,方选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或三仁汤等随证应用。后者烦燥不宁,甚或泛吐痰沫,夜不安寐。予黄连温胆汤随证加味,确有良效。- Y' ?  {5 `+ I: K" t0 X
    上述六种胃病症状,一是特殊少见,一般方法辨证疑似不清,不能阐明其病因病机。二是因为难以立法选方投药治疗,杂用各种中西药难以治愈,故谓之疑难。《灵枢》说:“夫五脏之有疾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经文指示,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还是可以治好的,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医者没有诊治的技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常见病,用一般常规的辨证论治方法,大多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但对于特殊的病症,用一般常规的辨证论治方法,就无疗效。前者是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医者容易掌握,后者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医者难以掌握。对于特殊病症或具有特殊病因病机的常见病症,就必须要求我们医者去探索研究特殊的诊治方法,而探索研究特殊的诊疗方法还必须穷原《内经》的医学理论及历代名家学术思想。医生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体会才能产生灵感思维,创造各种特殊的诊治方法。诸如文中所述的六种胃病特殊症状的治疗,不能把这些症状作为疾病证候中的一个症状,这些症状在中医学中实际与疾病的含义相同,必须把这些症状当作一种疾病进行辨证,找出它们的特殊性,分别投以反治法,求复生理,顺接阴阳等特殊治法,才收到满意疗效。所以本文题目不用“胃病疑难症治”,而用“胃病疑难证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8 17:04 , Processed in 0.0291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