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素问》“陷脉为瘘”的句读一见【原创】
# F T* V' a0 X( P3 Q8 H. i
T- N2 Y" X! ]3 O4 U0 `$ V《素问》“陷脉为瘘”句读一见1 y0 S! v3 b$ E& \9 l, n" N# x$ Q5 J
却波渔翁+ L5 c4 [0 S- `
* B2 r! @7 J) d& e+ n7 R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一段经文,诸家句读有异,如:
, \, l5 L: U1 T4 u5 U j9 _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南京中医学院)
$ P: I# T" C* m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北京中医学院王洪图等)
" p5 r) `& X/ v; R! X# p' ?- p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天津中医学院郭霭春)! m& q/ |" e, U3 G
渔翁曰:南京版句读在“陷脉为瘘”一句这儿“犹疑”了,采取了不前不后的立场,而其余两家则毫不犹豫把此四字读入下句。
' J" U: ] [# x4 T渔以为:这就牵扯到“大偻”究竟是个什么病的问题。部位上讲,脊椎疾患无疑,现代有中医名家把它与“强直性脊椎炎”对号。但如果是脊椎结核病呢?如是,这个病倒是有“陷脉为瘘”的可能。& V8 k4 i! H: ^; i2 V
在《中医五绝网 中医中药 中医词典一栏,有这样的解释: 背伛偻5 h! H. ^% {' g T: T K* a: S' R
病证名。曲背俯身,部分脊椎突出,按之高耸之证。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又名大偻、背偻、俗称“驼背”。属督脉病变,因督脉亏虚,精髓不充,或湿邪伤于督脉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若少壮之人;忽患伛偻,并足挛,脉沉弦而细;皆中湿故也,宜煨肾散。”亦可因体虚感受风寒所致。参见大偻、背偻条。见于胸椎结核、先天性胸椎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柱炎。2 n8 c/ ?7 } T8 J$ }7 M
胸椎结核----“陷脉为瘘”。看来,注医经也应结合临床,就不至于或疑虑,或主观,纸上谈经了。臆见如上,求正高明。
7 A, o4 V6 O* l$ L7 O讨论的主题是:如果“大偻”有可能发展成“瘘”,那么,本句的句读以南京本接近原意,北京、天津本未能识得经义。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