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22: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7)
5 f, q/ |7 t- v- ~- e4 Z  
6 b& o4 s3 _) c9 S  是的,李璟就是那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男人,他早期的奋发就像是年青人特有的意气之争,人在年少一定要出点风头。等他真正遇到了敌人,久战不胜时,就会变得再而四,四是什么呢?就是掩耳盗铃,得过且过。* y% ~; o' F& ?4 L1 b
  无论如何,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了。
7 O1 l: t7 Y" W3 R  这个无可救药的性格特征也毫无例外地传出了他的儿子,并且在李煜的身上更加发扬光大了。只顾眼前的享受!
* h1 w6 r2 Y: ^  难道柴荣会就此善罢干休了吗?简直是笑话,果然才过了半年,柴荣就卷土重来。契丹人,还有北汉人,都何足道哉。柴荣在北疆稍稍留心之后,就立即波平浪静了。! ~. w. Z. w/ l
  这一点都没有夸张,辽国也是一世之雄,可是要看皇权具体掌握在谁的手里。这时的辽国国王耶律述律是个非常绝妙的人,通过这次短暂的接触,柴荣已经非常想和他进一步勾通了。但是当务之急,仍然是把南唐在江北的势力彻底连根拔起。" {, U, U+ j/ c, g* x: I' V3 v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当年10月16日,柴荣再度亲征,一路势如破竹,无所阻挡。首克濠州。这一战让南唐人把后周人当成了魔鬼,因为后周人突破他们设在淮河里的巨木水障时,竟然没用战舰,而是直接骑着骆驼冲过了河面(上帝,别说是南唐人,就是我刚看到这一段,也不相信沙漠里的动物竟然能当船使)。李重进、赵匡胤、王审琦等大将争先破敌,所有南唐的水寨、旱寨、战舰以及濠州城无一幸免。当战斗结束时,才是10月18日。7 f+ B6 A# z3 o
  10月19日,南唐人继续挣扎,实话实说他们已经非常努力,派出了数百艘战舰从涣水(今浍河)的东面来援救濠州。可惜没等他们到,柴荣就已经亲自挥军迎了上去,在洞口(今安徽凤阳东)将他们彻底击败。请看战绩――斩首五千,俘三千,夺战舰三百余艘。之后柴荣不顾劳累,马上率军向东,扫荡剩余的南唐溃兵,一直追到了南唐人的下一个军事重镇,泗州。, b' Y' N4 }; K' E+ m7 y& K
  什么都无法阻挡柴荣了,泗州没有支撑多久,就举城投降。而柴荣绝不停息,不仅强迫士卒,更强迫自己主动寻觅战机。这次是南唐水军的劫难到了,他们剩余的全部数百艘战舰从清口(即泗水入淮河之处,今江苏靖江西南)匆忙撤退,但是很不幸被后周发现了。柴荣立即出动,派水军在淮河疾追,他自己和赵匡胤分率骑兵夹淮河两岸追击,一直追到了楚州西北。就是这里了,史书记载,南唐节度使陈承诏被赵匡胤俘虏,南唐水军全军覆没,数百艘战舰,只逃出去四五艘。  W4 C" v2 W+ Y. d) u; G/ K" _$ s! j
  从此,长江以北的水系里再也不曾见到过南唐的水军。
/ F, K# g) A- A. p7 h4 `  那么下面,就轮到楚州了。这时柴荣已经劳累到了极点,而且他突然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顽强抵抗,楚州守将张彦卿誓死不降,他像刘仁赡一样把要投降的儿子亲手杀死,然后发誓与城共存亡。他说到做到了,城破之后,他和手下一千多名将士和后周人巷战,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而后周一边也因此死伤惨重。
3 R$ b- k( V* `( {! d9 _7 p  柴荣狂怒!1 i# L% s9 D6 v, H2 K1 ^2 z5 b$ V
  自从出兵以来,一刻都没有停歇,始终亲力亲为全速运转的柴荣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亢奋暴躁之中他暴露了性格之中最大的缺陷。
  ?& f# H) R8 L; P7 Y% r  他下令,把楚州屠城,一个不留!2 D8 T, R* ?+ Y0 p: l" z; V7 P
  这是这位“五代第一明君”的唯一一次暴行。我不知道他事后是否后悔,只能从这次的突然失常中,判断出他性格里的缺陷――冲动。
8 F% Q$ z! ^8 [' h$ E  冲动,他的力量来源之一,这让他做任何事都果敢勇猛,锋锐难当,但也失之急于求成。就这件事而论,我想他之前肯定没有屠城的打算,而且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可是他一怒之下还是做了。就像他与刘崇在高平之战中,他虽然御驾亲征,但也肯定没有自己来打头阵做先锋的打算,可他一怒之下也都做了。
* V5 z- a+ d" S  冲动,是非凡的动力,结合他非凡的才能,让他如虎添翼,势不可挡,但这也是把地道的双刃剑。很快就伤人也伤已了。9 Y" ~: ^( |2 z6 g/ \6 e
  强极则辱,情深不寿。柴荣的短命,并不是上天对他不公,而是他自己没有掌握好生命的节奏。0 [/ E( D# _5 Z# [: V8 Z- Q% M
  
7 {# j' P$ h, G! M  血洗楚州之后,不管史书如此记载评价,在当时的确没有人再敢反抗柴荣了,至少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后周军所到之处,如滚汤泼雪,海州(今江苏连去港西南)、天长(今属安徽)、静海军(今江苏南通)等地望风而降,再往南,柴荣的目标已经锁定了长江以南的南唐都城金陵。) _9 i2 m+ i$ G% r" v2 Z
  这一年的春节柴荣是在战场上过的,春节刚过,在公元958年正月末,柴荣就命令征调当地民夫浚通鹳水(今江苏淮安西老鹳河),2月初即引战舰数百艘自楚州逼近扬州,进一步扫平江北。但是事后证明他完全是多此一举,白耽误了功夫。因为扬州城已经人去城空,城里除了老百姓,没有半个南唐军人了。
7 q" q& e- q% s# F  3月初,后周的水军终于冲出了淮河,浩浩荡荡冲进了烟波浩渺的长江――终于冲出了江北,终于看到了长江……柴荣驻立船头,率千军万马,举长帆强橹,中流击水,壮怀激烈!# _$ W6 @8 ]3 e
  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 S" R1 Z0 g* H' @5 W3 R' I  是月中旬,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亲至江口,大破南唐屯泊在瓜步及东沛洲(即东洲,今江苏启东吕泗镇一带)水军,其部下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勇冠三军,居然率军直扑长江南岸,以自己所部之力就突破了长江天险,杀散南唐驻岸守军,登岸后把南唐人的营寨一把大火付之一炬,然后才从容收兵回归北岸。
: |+ H" ^! T( M7 n; Y/ A  Z  李璟彻底绝望了,所有的牌全都输光了,连最后一条心理上的安全底线――长江,都被后周人儿戏一样地突破,这仗还能再打吗?这时候他慷慨痛快了,派使者给柴荣带去了如下的条件:% I' b# P! r7 Y  Q
  向后周进献尚在南唐控制之下的庐(今安徽合肥――该死吧,这样的重镇在手,居然就此投降!)、舒、蕲、黄(今湖北黄冈)四州,以长江为界,岁贡称臣;
  J6 |5 S6 a! q5 e. P; X  并献犒师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十十万石;4 ^; C$ ^: p0 q8 ]# i
  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去南唐年号,从此改用后周纪年。
& B9 b4 b& Z0 [5 A  以上种种,只要柴荣点头罢兵,马上生效。
; q) G4 @2 e& j& I  柴荣却沉默。但是还有什么好想的呢?人马骁勇,水军强盛,长江已经不是险阻,还有什么理由还不一鼓作气地冲过去?更何况,在立国之初,王朴就已经替后周定下了基本的国策――先南后北,统一南方之后,才能进一步想到或西南或北。* U! g  z! D, ^+ R' |  ^! _
  那么还在犹豫什么呢?柴荣已经让全天下人都清清楚楚地看见了他的本来面目,有进无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难道他会突然转性吗?
- O& M' v5 J( _! @+ s; a+ a# y  可历史证明,柴荣真的就此止步了。他答应了李璟的求和条件,就此北归。第三次亲征南唐之役就此结束。他的目光已经从水气氤氲,树木葱笼的江南收了回来,转向北,面向了千里长风,雄关漫道的大漠草原。
! n- F" v, |* N" P8 e7 ~7 e  契丹,你还是要在我的背后捣鬼……撮尔小民,化外野人,乘我中华一时糜乱,竟敢如此猖狂!你以为中国从此就无人敢向你们挑战了吗?!
: K+ q& J5 V0 ?" X8 _* _  我会让你们,会让世人所有人都记得,我柴荣都做了些什么……
& Q6 n5 q+ Y! i  R9 e8 F- p4 V  
' s2 k( C7 R. Q' q4 W  柴荣回到了开封,他所要的消息也都到了――关于辽国,关于辽国皇帝耶律述律。; U6 c3 |- O  K3 p6 ]
  开战之前必须知己知彼。% T/ L$ L0 p( i  N2 ^0 H5 g. M
  耶律述律,汉名耶律璟(上帝,多么的巧啊),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耶律德光,而且他身为长子。但是在他和他父亲之间,还有另一位辽国皇帝,辽世宗耶律兀欲,汉名耶律阮。他的父亲是耶律德光的大哥,让国皇帝耶律倍。
5 {- N7 V4 i' h9 v. v  说到这个“让”字,可就真的是污辱耶律德光了,耶律德光小名尧骨,他从来都不用别人让他什么,从大哥的储位到汉人的燕云十六州,没有什么东西是他不敢抢的。史有定论,他的功绩超越了他父亲耶律阿保机,成为了辽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强势皇帝。但就是这样一位极力为本民族争取生存空间外加各种朝贡的好皇帝,一但暴毙,马上就被族人遗忘,立了他的仇人兄长耶律倍的儿子当皇帝。& \+ Q$ b5 q" _, D9 W7 n
  耶律述律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吧。这就给辽国的内乱埋下导火索。只过了五年,耶律兀欲突然被人刺杀,虽然没有迹象表明是耶律述律派人下的手,但他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辽国皇权再度回到了耶律德光一支的手里。& Z8 `# n. p# E' \  K+ v
  耶律述律开始报复,这人根本不懂得整个辽国都是他的,哪一样他都应该珍惜。他把他叔伯哥哥耶律兀欲的所有大臣都清除了干净,然后开始了充满了新奇刺激的夜生活。从此万事轻风过,壶中日月长,只知道打猎、喝酒、睡觉,被人称为三绝“睡王”。( m$ _& a- ]* d$ R) \3 k% F' u: q
  虎父生犬子,估计就算已经死了10多年的耶律德光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是这么块料。辽国在这种宝贝的治理下,给半个世纪以来倍受欺凌的汉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 C% q$ \* e9 k! _  还等什么?千载一时啊,性如烈火的柴荣绝不容许机会在他的手里白白溜走。他命令全国再次紧急动员,全力以赴准备下一次战争。但是命运从这个时候开始,突然收起了对柴荣的笑脸。在他准备向最大的敌人契丹挑战时,他最得力的人才――王朴,突然去世了。
& N7 u& @; I& O8 M  王朴是活生生累死的,他的史书中虽然名声不显,那是因为他做的是萧和的事。他坐镇后方,镇抚百姓,使粮道源源不绝,让柴荣能在前方安心地打仗。不说他平时是怎样劳累了,他死的时候是去巡察河道防务的途中,路过大臣李谷的家,两人正常交谈,突然间王朴昏倒在地,从此再没醒来,时年54岁。
7 o9 P* n  k: y% e9 A, i  王朴死了,一个志同道和,性情相近的帮手就此离开了柴荣。这对柴荣的打击非常巨大,在王朴的葬礼上,柴荣不顾皇王之尊,亲来吊唁,史书记载他伏在王朴的棺椁上痛哭失声,谁都无法劝解。) y& a8 h8 r! L) v
  当时有一个小孩子也站在灵前,他叫王侁,是王朴的小儿子。爱屋及乌,柴荣以及后来的赵匡胤都对王侁宠信有加,可是谁也不会料道,就是这个孩子铸成了北宋初年最大的一次忠良之殇。
, B( Y4 M" T; G" L4 B+ I1 V& Z  那位受害者姓杨。7 ^7 X1 @- S# l. ?2 F) n8 s0 W9 i
  但不管怎样,柴荣都要沿着他的命运之路走下去,战争的机器再次隆隆地开动了,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这一次,向北!不胜不归!只要能够夺回燕云十六州,汉人就会恢复长城这条维系着全民族生命的防线,就会从此再也不必担忧北方蛮族的欺凌!0 W- Q1 g% V3 x8 _9 u
  而那时,以他击败契丹,夺回失地的军威,无论是南唐,还是后蜀,就会不战而降了……多么美妙,我要使汉统中兴!
" w! j; e* g0 e0 ~  疲劳已极,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柴荣被这个宏伟的目标深深地打动了,这就是我要做的事,这才是我要做的事……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 C3 C& C$ R7 ^' j# N, M. |
  出发!!
$ U, H7 B5 V7 j" |2 ?  
( C7 r8 O$ w6 r$ M  连载(78)
' W9 C2 p' b# N- N  3 ?1 v; X) C' H4 e0 D
  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3月28日,后周世宗皇帝柴荣重披铠甲戎装,从京城开封出发,下诏亲征契丹,以收复燕云失地。0 ^! P' H6 k3 z  k- F: z
  命义武节度使孙行友先期出兵至定州(今属河北),加强西山路的戒备,以阻止北汉对契丹的援助;命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请留意这个人,之前他一直被柴荣留在京师,帮助王朴镇抚后方,声名虽然不显,可是位高权重,非同一般)率领水陆军为先锋出发。然后招集所有后周众将,包括淮南李重进所部,都快速向沧州集结。
- m$ _" R* n. l6 y- P  南方已经没有威胁了,京师已经不必戒备,这已经是后周所有的家底,柴荣已经起倾国之兵与辽国决战!  A- }% `. R" S) ?1 Y8 l3 E: {
  千载一时,不容错过!  {4 x5 b0 c7 y& S
  柴荣率军疾进,于4月16日抵达沧州,兵行迅速,他没有休息,当天就率兵骑数万直趋契丹边境。为了隐蔽,他走的全是山野荒路,数万大军掠境而过,连当地的居民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柴荣就出现在了乾宁军(即辽国的宁州,今河北青县)城下。
5 F/ u& Z4 _" n  辽宁州刺史王洪进大惊失色,不敢抵抗,马上就开城投降了。
: ?, v8 }7 D1 f! j/ Z3 P2 ?  宁州城外,后周的水军已经到达。随后柴荣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水陆并进,毫不停留向契丹内部继续挺进。1 s  P4 r: o3 z/ Z' T' ]
  后周战舰如云,旌旗蔽空,首尾相连,绵亘数十里……柴荣率当时中原最强的军队顺流而行,直逼辽国南院重镇幽州。两天之后,越过独流口(今天津西南独流镇)、再溯流而西,直抵幽州前哨益津关(今河北霸州)。
# ]  D  c7 K5 }. H+ R# g  益津关与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合称三关,是幽州方面正南防线上的三座重要关隘。
: p0 ^$ b3 ]( C. J% Q  不下三关,难抵幽州。
! m4 o$ f: @5 Q. H  但从来都是契丹骑兵从三关出发南下侵掠汉地,从来都没有过汉人军队主动出击,攻到三关之下。一点防备都没有的契丹守军一哄而散,世宗皇帝到达关前,益津关守将终延辉就出关投降了。1 t( a) A) P  c1 d; [7 M
  益津关向西,水道变得狭窄了,柴荣弃舟登岸重上战马,迅速向下一个关口瓦桥关挺进,当天日落时只得停驻稍歇,柴荣露宿在旷野荒地,与众将士同宿同起。( ^1 m4 ~8 ]% B8 H: L
  次日清晨,太阳又一次升起了,柴荣振奋精神,命赵匡胤向瓦口关挑战。赵匡胤率部直抵关前,刀兵未动,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出降。进驻瓦桥关,柴荣稍微歇息了一下,这时辽国莫州刺史刘杨信和辽淤口关守将不敢抵抗,直接遣使归降。) P4 h* N' K/ I8 p
  5月1日,后周强大的后援部队到达,而且战场上锋锐难当,所向披靡的李重进终于从淮南赶到了。柴荣终于有了强大的实力可以和契丹人正面对冲,而这也可以看出,柴荣对自己的苛刻,他又一次充当了全军的先锋,就像高平之战那样,不等主力齐集,就已经先期出发。6 R8 g! h% o/ s! X' r+ ~: z
  李重进等后援部队的威慑力极其强大,辽国瀛州刺史高彦晖不堪重压,主动投降了。至此,三关以南所有失地,都被后周迅速收复。1 J! Q4 R. I' L0 D" @! q5 F
  此时,距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下诏亲征只有区区42天,而从京师出发开赴战场,实际只有32天。短短的一个月里,契丹边关守将望风归顺,无人撄其锋,一举收复3关3州17县,共复民18000余户,为大唐中期以后汉人从所未有之胜利!
' e6 V2 i/ s3 s- L% s: m  5月2日,柴荣在瓦桥关行宫大宴众将,将士们,前面就是幽州,即为古之燕地,为燕云十六州之首……让我们前进,剧战契丹,光复燕赵,中兴汉地!/ S8 V# {* E+ I3 M
  
, V+ R. T' G2 m+ s. q6 E  但是出乎柴荣的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的将士都沉默了下来,包括以悍勇无敌著称的李重进。他们向柴荣报告了最新的情报――辽国王耶律述律已经率领契丹精锐骑兵来到了幽州附近,他不再喝酒了,此时就屯兵在燕山之北。契丹的前锋部队马上就要到瓦桥关了。
2 A) d& b( v; g9 w$ D7 w  |  耶律述律……柴荣默默地念着这个异族酋长的名字。是的,幽州,辽国绝不会轻易放弃,而耶律璟更不是李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这次进攻并不是偷袭,本来就是要与契丹分出个输赢胜负的!2 l% Z5 [  F/ X4 [" `  ~/ H5 I
  但是随军的大臣和众将们却不这么想,这些人的心理完全符合唐未以来汉民族的心态――“陛下离京才42天,兵不血刃,北举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未宜深入。若贸然进军,一旦有失,则前功尽弃矣。”
. L$ d0 L- j! v; I$ A# y. r1 W  柴荣听得忍无可忍,奋然而起――“乘胜长驱,正如破竹之势,怎可中辍?!”
. u) ?2 U. d9 E  就在当天,柴荣即令先锋都指挥史刘重进率军先发,就在瓦桥关以北,与契丹先锋相遇,一场激战,斩其数百游骑,进而攻占距离幽州仅120公里的固安(今属河北)。到第二天,柴荣亲自来到了最前线,他到固安的安阳水(即今永定河)视察军情。然后命令立即架桥,以备全军迅速通过。不等耶律述律前来,他就要主动去向契丹兵团挑战。& b* `' e/ s+ p/ A7 \
  请记住这一天,公元959年5月3日,柴荣从前线返回瓦桥关,准备下一天的征战……这一天是柴荣命运的分水岭。就像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得胜,会宴将士;也像是神话传说中无敌的勇士阿喀硫斯最后一次冲击特洛亚城门,他们都到了命数终止的那一天。& C! W8 r# f* D/ S4 {
  传说柴荣当天心神激越,纵马驰上一片高坡,他要“驻马高阜,以观六师”。是的,他看到了他雄壮的军队在他面前源源不断地开赴战场,也看到了当地的父老牵牛举酒来欢迎他。他顺口问道:“此地何名?”
8 ?, a% @3 y5 D8 d3 w6 h' N; ^  “回陛下,故老相传,谓之病龙台。”  e" P% r9 N7 ~. V# r* S+ t
  柴荣愕然,既而黯然下坡,当天夜里就突然发病,就此卧床不起。
$ c& U& Y+ L. D& H! [+ U1 R; U  当然,这是传说,出自《五代史补》。但细查史书,此时柴荣即位已经五年了,五年之中他五次亲征,鞍马劳顿,事必亲躬,有迹象表明,就在此次出征以前,他就已经有病。因为有大臣上书劝他――“待圣体稍安之后再行北伐,亦不为晚。”+ s# C  z# J0 Y( H
  但柴荣毫不理会,终于在和契丹国王决战的前夕,他突然倒下了。但就是这样,他倒在了床上,仍然不肯罢休。史有记载,5月4日,有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攻破易州(今属河北),擒获契丹刺史李在钦,献于柴荣帐下,柴荣为表示决无退军之意,令押赴军前斩首;: k+ m' ]+ F, y3 g0 D
  5月5日,柴荣下诏以瓦桥关为雄州,以益津关为霸州,征发数千民夫来修筑霸州的城墙。既以得之,决不放弃;! q7 @" W) i& F
  5月6日,柴荣命大将李重进统兵出土门(今河北获鹿西南)攻击北汉,进一步削平契丹的援军,一切仍然为了与契丹兵团决战做准备。
$ p1 U4 }6 P  P5 P9 B6 a# F  但是到了7日,柴荣终于支持不住了,他的身体背叛了他,让他知道他终究还是一个凡人……群臣苦苦劝说,他无可奈何只能回京养病。临行前,他命令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各率本部驻守二州。
0 M9 }; `+ T( f5 B* u8 W* s# b' ?  一定要守住!等我回来……我还要回来,这是我们进攻契丹,收复燕云的基地……8 Z" T+ z) Z8 ?: m8 C# A1 N+ k( a
  5月8日,柴荣从雄州起程南归,于30日回到了都城开封。自离京北征到此时返回,总计才有60天,但柴荣身体的健康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多年的积劳,平时的大喜大怒,让他的身体彻底崩溃,再也无法康复。而到了6月2日,命运再次给了柴荣剧烈的打击,他的女儿突然死了,柴荣悲恸难当,他不懂,上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 w' @& Q! v9 u. }8 y7 b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了无生趣,柴荣真的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在公元959年6月19日晚,他死了,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未完的理想,在年仅39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间……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2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9)
9 a9 w; S/ e* b: F( x- G, l1 u+ D# P  
9 m4 q) @- |. [# n5 ]; o. a  谁是那个木匠?% h3 ]2 G) b3 o7 r' Z! ~9 a: F: u
  
/ S$ i' j3 \, H. g  柴荣死了,留下了庞大的帝国,还有他年幼的孤儿寡妇,以及无数个急须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虽然死了,可是其他的所有人却还都活着。
# `( f1 c; B) J; y% d# K  这好像是没有道理,此生彼死再正常不过了,根本可以忽略掉。但就是这样,它成了后周皇室的梦魇。
$ X1 B& Y& Y6 ]6 D8 y  要怎么办?没有人可以取代柴荣,更何况是只有七岁的皇太子柴宗训。而且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以我们中国传统的计岁方式,这位已经被确认为后周帝国合法继承人的孩子的真实年龄(生953年,至此959年),其实只有五――六岁!而那些骄兵悍将连当初已经34岁的柴荣都不服……
4 l5 J% p& a5 [! W  于是柴荣活得劳累,死也无法安宁,他得拖着将将垂死,筋疲力尽的病体,给他年幼的儿子做出种种安排。& ^7 T* [% \1 Q: J' F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重点:) H4 V3 p- G4 Q/ Z; a9 V5 B
  第一, 册立皇后。* {$ C/ k# D  Q( s  N0 _( X$ j
  他的皇后本是大将符彦卿的女儿,可惜死于显德三年(956年),比他还要先走了一步。他非常怀念,一直没有再立皇后。但是现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没有母亲怎么行?他思来想去,最后册立了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为后周皇后。
, f; ]* `; l, c1 U9 e1 f  想来她会对自己亲姐姐的儿子们痛爱一些吧……同时也会得到符彦卿的全力保护吧!
, F' ^# L! q7 v1 B# `  第二, 确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 }, Z' d- k" X( D; _: `( i0 \  在得病之前,柴荣为示公允,从不提给自己儿子加封的事。但现在封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封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立柴宗训为国储。哪怕自己死了,帝国也至少有两个继承人(两个……可叹柴荣在这里还留了)。" x4 D' m# p0 F  T* t% h
  第三, 柴荣要托孤了。文臣方面,他选择了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他们都是深受柴荣恩宠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没有科班资历,不是进士出身,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后来证明,此人完全辜负了柴荣)。在武将方面,柴荣的做法就让人看不懂了。
* K2 ?( J3 h* v; ~% @  无功无过,他居然罢免了后周军衔第一的张永德的官职。免去其殿前都点检之职,并且外放,让他去做澶州节度使。这等于是把张永德彻底排斥出了权力内核。
% \. c9 r8 N0 F  这太反常了,要知道,这时皇帝病危,正是张永德这样常年统兵,深具威望的皇亲国戚出力的时候,柴荣为什么要自断臂膀?而且翻阅新旧《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张永德在这段时间内做过什么错事的记载。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2 T) @5 s7 k4 R. D* U
  很简单,稍微懂点宋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块长约三尺,藏在一个皮囊中的木条在作怪。它就出现在柴荣北征幽燕的途中――“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
" |7 O6 z' ?  U- r. _* S  木条很平常,皮囊更常见,只因为木条上的这一行字――“点检作天子。”非常不巧,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司大内都点检正是张永德。而且更不巧的是,这发生在柴荣一生事业的最顶峰,也同时面临着最大挑战的时候。
& r4 Q# @5 b  A- @  关键的时候有人拆台,柴荣为了保持全军的士气,当时把这块木条随便扔在了一边,不予理会。但是他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一直在暗中追查,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1 b4 W; g2 H! c$ f' p
  那个做木条的木匠到底是谁?
# ?; z' g5 P! J  
$ M# d. m3 @2 T: W- ~  连载(80)! O2 O0 j) I' t  f! ]
  
; p; C, ?2 t) ]/ y  _' e& q  g' J, ?  谁鹤谁蚌* b/ n9 X9 N- i
  
3 N! S/ F) k2 O+ k% y0 c4 E  站在不远处得意微笑的人应该是李重进。无论怎么分析,他的嫌疑都最大。' h) [! k8 r, V$ g- B% t
  因为按照犯罪动机的原理分析,要想找出是谁犯的罪,那么就要看罪行过后谁会受益。而张永德的倒台,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职位上,都会让李重进大为享受。这不仅仅涉及到了两人私下里的恩怨,更牵扯到了殿前都指挥使司与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的权力争夺。
) B! L& G# d6 `! H9 n$ z% `  这实在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后周的先先帝郭威一手造成的。2 R6 E! g+ I% N5 e8 X, U
  严格地说,在郭威之前,世上根本没有殿前司,只有侍卫亲军司,五代时完全由它来掌握全国的禁军。郭威当初之所以能黄旗加身、澶州称帝,完全是在侍卫亲军司的支持之下才做到的。可是郭威事后越想越后怕,才创置了殿前都指挥使司,把禁军军权一分为二,各自互不统领,直接向皇帝负责,来相互牵制。9 c# Z, c+ y( X6 ~
  那么由谁来具体的领导这两司呢?* T# @6 `4 J" }: V# Z5 U' p2 [
  再没有比张永德和李重进更合适的人选了。想想看,两人一个是郭威的女婿,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两人能力相当,数岁接近,就连资历都差不多,不是他们又是谁?何况非常奇妙的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张永德还有一个特殊的小毛病,能让这两个不该成仇的人一定交恶,从而达到郭威的目的……/ g) {' P- n$ p
  张永德有着好几张脸,他对上司非常恭敬顺从,堪称忠心不二;他对下属也仁慈宽厚,非常有德有量;可是对与他平级,资历威望权力都相差不多的人,他就变得心胸狭隘毫厘必争了(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相当不少,大家想想看,身边都有些谁)。
% y% B# o6 Q: G% @  而李重进的条件是多么的理想啊,简直是事事都符合,条条都达标,再也没有这么般配的了。于是,张永德利用所有可能的机会,一直在柴荣的耳朵边打小报告,就算在淮南江北之地与南唐倾国交兵的时候,他都没让李重进好受过。0 C4 x" e: G3 b' k
  最严重的一次,在公元956年11月,他居然派使者携带“密表”进京上奏柴荣,说李重进有“歹心”。这让柴荣怎么办?又得让马儿跑,又不能让马儿互相咬。难哪,柴荣最后的反应是既不相信,也不追究,更不做调解。
- T  S6 L2 Y/ n2 `) X0 A  他以一种强者的姿态让两方面都明白,老实点干活儿,别闹事。但就算是想闹事,本皇帝也不在乎,只要你们敢!
' L) A0 U1 L0 S+ _% ]# N4 Y/ D  但战场上的气氛还是变了,战士们各自拥护主将,变得人人敌对。这时候李重进表现得很是男人,他把部下们都留在军营里,自己单人匹马来见张永德,在张永德的地盘里两人喝了一顿酒,才算把危机勉强渡了过去。' B5 E, |* V# a( Z
  但不管怎么说,李重进都不会善良到健忘的程度,有仇不报,都会影响心理健康的!!
4 o& F9 A' ?4 {+ {  于是机会终究来了,李重进干就干了个狠的。“点检作天子”,除张永德外没有第二个人,而最奇妙的是,柴荣不会因此而询问张永德,问了能问出什么?而张永德就算知道了有这回事,而且柴荣很生气,他都不敢主动去解释……就等着柴荣什么时候气不顺,来一次全面大总结吧。
( R6 d. O4 K  r9 \  而这个机会还真的让张永德自己给争取来了。这实在没办法,怪不得任何人,事后张永德如果要后悔的话,只能说――好人难做,自己找死吧。4 H: C; M- }2 h  z
  那是在柴荣因病退兵的时候,路过了他最初的发祥之地澶州。柴荣一反常态,非常留恋,他不走了,谁也不见,把自己单独关在行宫,默默想自己的心事。可时间一长,外面的大臣们都慌了,他们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
$ K. c7 K% E- |& i  这时候,只有张永德能进柴荣的行宫里问安,大臣们就托他给皇帝带个话――“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旦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多可怕的五个字,那是说一旦柴荣死啊),奈宗庙何!”' @' b9 p0 z! _# h9 k
  张永德想了想,觉得这些大臣说得对,想得很周到。于是他就进去把这些话都对柴荣说了。
' Q& Y2 i9 ?( s" ], j* E  柴荣静静地听完,然后问:“这些话是谁让你说的?”(谁使汝为此言)# H4 E% k2 a0 Q% y5 I: e
  老实人张永德觉得皇帝这是听高兴了――本来嘛,这些都是为皇帝着想的好话嘛!而他不能掠他人之美,于是就直接承认了是所有大臣共同的想法。(永德对以群臣之意皆愿为此)& n4 i4 m' l7 C$ {
  柴荣接下来的样子让张永德摸不着头脑,就见柴荣对他打量了好久,尤其对他那张本己看得太熟的脸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又看,才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是有人教你这样说,可惜啊,你怎么会不了解我的心意!不过我看你面相穷薄,不足以当此富贵!”说完柴荣就立即起床返回了京师。# [2 S2 |9 Q" P+ |& j
  (世宗熟思久之,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越驾归京师。)
: ^  C7 C# _, c7 Y  从此,柴荣对张永德彻底绝望了。他再不担心什么“点检作天子”的木条,这样毫无心机,头脑简单,直接被别人当枪使,问皇帝生死大事的人不足为惧。不仅如此,也不能把自己的身后大事交给此人,此人也不堪重托……) W3 j1 L! _4 q- n; c
  可是舍弃张永德,又能托付给谁呢?  e/ z) v9 U0 k! U
  李重进吗?; F( U9 `- E: T5 s! Y1 q
  柴荣苦笑了,如果说张永德还有些许的慈悲之心,能不杀他的小儿子的话,那么李重进的强悍嗜杀就让他寝食难安了,根本就不能让李重进留在京师,还谈什么交付托孤大事!
& _; G1 V. i0 Q7 _7 d0 }5 P  张、李不成,那么下面还能是谁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9: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81)' M4 j- d. i, z
  $ D/ r5 s* u, r; e
  机关算尽伤聪明; K5 ~9 y3 z9 h7 b, P
  
2 C/ ?, O7 c  n. C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张、李之下,那个幸运儿是赵匡胤。但是当年33岁的后周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本人,却对这个突然降临的喜讯惊喜莫明。
- F1 j8 P3 n1 [  喜,喜从天降啊,想想看,从都指挥使一跃升为都点检,看着好像只升了一级,但是咫尺天涯,从全国军队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迈不过去的门槛,而他居然在这么年青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就迈了过去,怎能不让人高兴?
; }- B9 ~0 J/ Z+ {; G+ G3 h  但是惊,一样的触目惊心。要知道此次出征幽州,在后周一方无论是谁都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功劳――因为没打什么仗,3关3州18000户都是以皇帝之威千军之力压制而服的。功劳属于全体官兵,怎么算也算不到赵匡胤的头上。
  I7 q7 V3 g7 v# J: D  而现在最大的彩头却凭空地落到了赵匡胤的头上,这对一般人来说,可以摆酒庆祝了。可对赵匡胤这样的聪明人来讲,就应该把这个头衔当做块大砖头,没道理的凭空而落,脑袋会被砸破的。
, A( [; Q# r! _+ p  唉,富贵险中求,拿着刀上战场砍人是冒风险,回到京城升官发财一样会要人命的……多么明显,这是个政治需要下的官职变动,里面大有玄机的。& }5 N, b4 a% g! c
  是的,后世学者,在这团迷雾一样的玄机里,本着谁犯罪谁受益的原则,也得出了张永德被三尺木条终生砸倒的幕后指使人是赵匡胤的内幕分析报道。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张其凡先生的《赵普评传•陈桥兵变的指挥者》和台湾的学者蒋复璁先生的《宋代一个国策的检讨》等文章。按他们的说法,赵匡胤才是那个神秘的木匠,原因有四:
3 p$ U  y6 n) p) F. L$ O  1, 赵匡胤在此前是张永德的手下,虽然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可是要挤掉张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职,却遥遥无期,而且基本绝望。因为他硬件就不行,他不是皇帝国戚,禁军是国家安危命脉,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外人,凭什么一步登天?凭他的军功和英勇?见鬼去吧,这种事你越强悍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选李重进?# d1 j6 g" c% X9 \
  所以赵匡胤只能耍点阴谋诡计,才能脱出张永德的阴影,彻底独立。0 G- I$ ?4 ?  ]- _4 ]% D* b6 P# x0 o
  2, 就在这一年里,枢密使王朴死,皇帝柴荣重病,让赵匡胤野心极度膨胀,让他有了非份之想,而张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块绊脚石,必须得尽快踢开,于是就做了一把木匠。
  B) i. [- T5 s% k% c  E2 S  3, 用这种含糊不清也解释不清的办法来搞倒搞臭张永德,同时也给自己日后登极做理论铺垫,一箭双雕,不亦乐乎。
2 x/ w9 w! d; K+ J  [% E! V# [$ C  4, 柴荣北征期间,赵匡胤一直率军拱卫左右,大有做手脚的机会。因此,蒋复璁明确指出――三尺木之来,实属可怪,代者为太祖(赵匡胤),不是有很大的嫌疑吗?
" t- w3 [$ p2 }5 P0 m  我想,以上这四点疑问,也会引起广大的共鸣吧,因为无论如何,赵匡胤真的是最后的受益者。但是很可惜,综上所论,破绽多多,请看逐条反驳:
# L: t. t' ]. O0 |, l8 z  1, 就算搞掉了张永德,受益人也不见得就肯定是赵匡胤。军中比他资格高,功劳大的人大有人在。用这种损阴德的下三滥招数给别人作嫁衣衫,想必赵匡胤没有多大的兴趣。0 `# q1 c- J8 g6 C8 J# Q
  2, 根据《旧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以及《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这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条出现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时候赵匡胤是玩了命都要好好表现,以求当柴荣的好员工的。而且以柴荣之强,33岁,才开始了富贵之路的赵匡胤就于敢野心膨胀,用这等险招阴谋造反,我不知道赵匡胤是什么动物变的。' J* k# n2 V+ ]. {
  想想吧,在之前,赵匡胤冲锋陷战,每每在必输必死的情况下反败为胜,这是把自己当下任天子必须珍惜身体的表现?而且为了给柴荣打好工,他还把自己得病的老爹关在城外喝一夜冷风……再这么说他,可真是太不厚道了。9 O$ \/ W' \) C1 _1 ~- \9 n1 [
  3, 柴荣北征,赵匡胤是不离左右,可是他身为武将,要在四方进奏给皇帝的文书中做手脚,就那么容易?那可不是一封薄薄的用纸写出来的信,那是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子!史书记载,柴荣精明非常,身必躬亲,赵匡胤敢动这样的手脚,他可真是活腻了!
7 F1 r4 c/ L% |+ m- s  所以,在柴荣死前,赵匡胤绝无篡逆之心。人的心都是在逐步地因势利导地变化着的,到哪山才能唱哪歌,当然,也有那些不知死的鬼,不管局势如何都要去犯罪,但是在以理智、宽厚著称的赵匡胤身上,如果也这样的话,那可就真的让人无话可说了。
& `& V# Y' J5 `7 b9 M! k( n  临死之前提拔了赵匡胤,这是柴荣大有深意的一招,是他维持朝廷权力平衡的绝妙创意。只是他犯了聪明人都容易犯的错――想把机关算尽,
" F7 y, d5 [4 q& b  这是所有聪明人都会犯的错,而且也可以说,是全人类,包括你们都会犯的错。
& C) D7 o8 i% S7 J* w  为了生存,谁不计算?但是谁又能真正的把机关都算尽呢?
# i) t" [( W- V4 d" k9 K  柴荣乃至后来的赵匡胤,都在这上面复制着悲剧。没办法,算人者人恒算之,有来必有往,天道总是好还的。* u- y1 b( O9 i( q* Y# ~7 m
  
" i/ t/ r1 a! t( M! |  连载(82)
* ~8 r9 a' [6 S4 x7 ^  
/ y1 T/ |; s& f) {+ U  不管天上掉下来是砖头还是馅饼,最后赵匡胤还是走马上任了――殿前都点检啊!换你你不干吗?!可是当他坐上了这后周第一军人的宝座之后,他才发现,做柴荣的敌人是多么的不舒服。
1 o/ {. @! M# X5 W  他发现自己被已经死了的柴荣给耍了,他是第一军人没错,可是没有任何命令是他能独自颁发且立即生效的。京城之中高官多如牛毛啊,不说别的,他头上先压了三位大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后两者也还算了,那位姓范的哥哥可实在是让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B9 B3 I9 p8 y* p; n
  范质有才且执拗,而且此人非常的专横,敢于做任何决定――柴荣临死时,招见范质等人进宫受遗诏,柴荣曾说:“翰林学士王著,系朕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召他入相,幸勿忘怀!”. Q, e/ ?( p; x! L2 p) _
  可范质转身出宫,立即对身边同行的大臣说:“王著日在醉乡,乃一酒徒,岂可入相?此必主上乱命,不便遵行,愿彼此勿泄此言。”
$ v6 b- W$ {- ^# m5 V  Z6 w0 V; A$ l  看到了吧,不管范质是否是为了朝廷着想,至少把王著的宰相给抹平了。连还没咽气的柴荣都敢欺瞒,小小的一个刚刚上任,没有根底资历的赵匡胤又算得了什么?8 i, M% {8 u, V% R
  而且不仅如此,就算在军队里,赵匡胤都发现自己实不符名。( W" P6 Q( ~! t$ u6 J
  真正的军权已经到了殿前司的死对头——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的手里,具体来说,就是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的手里。韩通深受柴荣的信任,每当柴荣出征,他都会配合王朴留守京城,此人鲁莽,暴躁,人送外号“韩瞪眼”,可是却有一个人所不及的长处――他忠心耿耿,绝不会变节投敌(这一次柴荣是选对了人的,韩通真的没有辜负他)。0 Q0 H) q  c, ?. u) Q6 L! ]
  这样,再加上对赵匡胤的任命,柴荣才达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N# {- U8 b5 y. s9 A
  那就是朝中大事,由范质等三位资深宰相作主;军队之中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调出京师,出守边疆,禁军由韩通掌握,而为了牵制韩通,又任命了赵匡胤为侍卫司的死对头,殿前司的首领。而赵匡胤虽然冒升极快,但是资历太浅,且年纪太轻,就算想做怪,也没有什么号召力,他的威胁可以暂时忽略不计。等到他也资深时,七岁的小皇帝想必也已经长成了。1 e2 |4 J- I/ U9 {, n/ j
  就这样,军政体系中每一个环节的都完成了互相牵制,使它们既能运转,又不会勾结成一团。! q2 T! Q5 `+ u& K4 v6 v
  看明白了这些,赵匡胤变得非常郁闷。他觉得自己还是太年青啊,皇王心数不可测度,柴荣真是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版的政治理论实践课。但是他也没有绝望,34岁的柴荣能一战击败死敌刘崇做稳了江山,他赵匡胤今年也33岁了,他也有自己的办法。
5 W; K0 k' w& `4 _3 t) ~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当年6月份去世,赵匡胤7月份就离开了京城开封,到外地工作生活去了。他的理由非常的正当,让人无可挑剔――去归德府,那是他的属地,那儿有许多许多堆积如山的日常工作需要他去处理。3 T% \; h# d9 s1 H" O
  对他这个请求,无论是范质还是韩通,都没有丝毫的异议。
. q' Z4 g/ ?5 |7 F  这很好,京城之中有你不多,缺你不少,最好你能在归德府那儿多待些日子,回来得越晚越好。当然,你可以尽量地把你的人都带走,比如说你的幕僚,什么赵普啊、楚昭辅啊、王仁赡之流,统统带走,别留在京师里给我们添乱。9 T+ x; G. K# Y* g
  但是,最关键的一条你可别忘了,得把你的家人都下来。/ `& V& @! v/ I0 G$ ~8 Y$ X
  这样才合乎规矩。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9: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83)
/ x9 [, p* m% X, ]  H  
. R9 Z) R" v0 k$ [  面对种种苛求,赵匡胤一一照办,只求能到工作单位正常上班。于是他就扔下了全体家小,在当年的7月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报到了。此后,在历史记载中,完全找不到他在公元959年7月份之后,至当年岁末之间,都在官场之中有过任何的特殊举动。但是后周的官场却已经在这小半年的时间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P; u3 T" [0 w# F, M( E# q  但是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悄然无声。4 t5 U' J8 u! D4 f2 b' f! _
  变化主要在军界。9 `, c  c4 f  x, O. Q! }
  首先,在殿前司系统里,一直空缺着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这位慕容仁兄是赵匡胤的发小,关系近到了不必再收纳到“义社十兄弟”里去的程度。因为早就是兄弟了,再提都会伤感情;殿前都虞候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正是赵匡胤的“十兄弟”之一;而在慕容延钊和王审琦之间的是石守信(他还用介绍吗?),由他来作殿前都指挥使,也就是赵匡胤之前的官职。5 G2 i& m  o3 U. T
  在侍卫司那边,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赵匡胤原来的政敌,侍卫步军都指挥史、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被赶出禁军,升官为检校太傅,然后直接离京,去陕州作节度使;他的位置由原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令铎来顶替,具体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
  u1 c0 ?3 ?# z( A  Z  再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加检校太尉;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是不是觉得名头太长,太烦,根本记不住?对不起,大家只能忍了,而且越往后当官的头衔就会越多,名目就会越杂,这是宋朝的特色,更是赵匡胤的最爱,里面有绝大的国策)。
/ _; H9 @* L0 n' A$ M  看出了点门道了吗?赵匡胤的敌人被驱逐出境了,而他的兄弟朋友们都被安插进了各个重要部门。尤其是在他的敌对势力,侍卫司一边。: r7 F# d# M  O. {6 T
  请看具体介绍:韩令坤早就是赵匡胤的朋友,张令铎是出了名的“仁厚”之人,绝不与人轻易作对,而在一年之后,他就和高怀德都成了赵匡胤的一家人――高怀德娶了赵匡胤的妹妹,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美。" v, Z; D6 p6 L; D( ]* q, [
  但是,还剩下了两位侍卫司的顶级高官,是赵匡胤所搞不定的,那就是侍卫司马步都指挥使李重进,可惜他身在杨州;还有副都指挥使韩通,他威名赫赫,留守开封,镇慑全局,是全军乃至全国人民的保护者。他是如此的伟大,从而,也必须一个人面对整群饿狼。: q9 x! |- v/ q8 [9 q3 R7 b
  而绝妙的是,此人对此毫无知觉,反而认为开封城从政治的上层建筑,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平稳有序,绝无异常。他非常的满意,对坊间隐隐流传的各种流言以及他儿子韩微给他的警告毫不在意(可惜了韩微,此人年幼时生病,落下了终生残疾,成了驼背,人称‘橐驼儿’。可他心明眼亮,一眼就看穿了赵匡胤必将成为后周和韩家最大的凶兆。一直在劝父亲早动手,主动除掉赵匡胤),现在一切不都很好吗?一切都证明了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就这样下去,要一直平稳地保持着这样的局面。
) ^$ Y8 P% w( a! `4 z5 @' \  就这样,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公元959年的年关已经到了。
. u& |: O8 @* W/ v) Q7 ?  & B2 N/ x( l  K4 x; @8 ^
  连载(84)9 ^$ G8 o& X! \5 k' n
  * m( [/ [* N1 c/ B) o/ n% e
  那个7岁的孩子
( B6 F% I# S4 E+ D  
  u; n" T$ q$ Q( @$ s  过年了,多么喜庆的日子,我们中国人从古到今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放开一切,尽快地欢娱。但是很可惜,年,往往也是“关”,过年如过关。# }& [4 X! s; A* ^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个叫柴宗训的小孩子被早早地叫醒了,他又被大人们摆布着穿上了繁琐沉重的衣服,戴上了更加沉重压得脖子都生痛的帽子。这时他知道了,他又得要去那个又宽又高的大屋子里,去见那些长着白胡子或者黑胡子的人了。- c/ Y5 z9 s% k! P! C
  听他们讲一些他根本听不懂的话,然后看着宰相们的表情,去缓缓地点头。
  s% E! k# |: ^  这样的事他现在已经有点习惯了,他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玩,可是他得做。不然,他死去的父皇就会难过……就在前些日子,11月初,他才把他的父皇安葬在庆陵。  \0 q4 Q3 u: t; j0 k0 m
  无法知道,他当时是不是最伤心的人,只是,这个孩子早就没有了母亲,而父亲,也离开他半年了。
: F' d% t1 C1 o! ]5 U. V% S* ?  朝会大典,这个姓柴的小孩子高高在上,也孤零零地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他听着下面有人在向他叩拜称贺,说是建议在新的一年里,仍然沿用先帝的年号,为显德七年,希望先帝威灵保佑大周国泰民安……这些他都无动于衷,也真的听水懂。之后的事就非常有趣了,那么多的胡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向他走来,挨个向他叩头,此起彼伏,真的好有趣……
- @' n5 d  I! }8 ^0 S3 D! @  但就在这个孩子刚刚露出了些许笑容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消息,把他的欢乐从此永远地被埋葬抿灭――北方边疆的镇州、定州火速发来了警报,说契丹人联合了北汉人,已经突然来袭,要朝廷马上派兵救援(镇、定二州驰奏,辽师南下,与北汉合兵)。3 S3 c- U" u" j9 Q$ M8 ]
  刚刚还仪典隆重,肃穆庄严的大殿立即乱成了一团,所有的大臣都现出了原形,他们围住了三位德高望重,能力超凡的大宰相,七嘴八舌地讨论要怎么办。
. I8 [0 e: M) Z: k' g5 }1 N8 g7 y  孤零零坐在高处的小孩子柴宗训茫然地看着下边突然慌乱的人群,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更不知道这些人正在纷乱争论的,其实就是他的命运……
+ K3 M2 t5 u' J1 ?* `# b2 F* g  争论的结果出来了,来者不善,要派出最强的人马迎敌。由禁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率大军北伐,即刻起程!
: q" o% q9 a& e# u- Q  这个意见被全票赞成、一致通过了,包括最上层的领导――三位大宰相,以及韩通。这个决定非常合适,京城里是离不开韩通的,而赵匡胤年富力强,正应该多做些贡献,更何况他本就一直在外,他带兵出征,一点都不会造成京师官场的不适合。# C. f8 j; b! U( ~
  而且是多么的巧合呀,这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时,赵匡胤也正好就在京城里,可以马上就带兵出发,一点都不耽误军情。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9: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85)
5 I! B) a4 l( n1 C% V6 I# M  2 l  ~( s+ N! l1 g$ t  w3 d
  第二天,公元960年正月初二,军情紧急,后周禁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升帅帐调兵遣将,分派如下:- w6 B, n3 u3 T! B! B
  令——禁军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前军为先锋,先期北上;调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及侍卫步军虎捷左厢、右厢都指挥使张光翰、赵彦徽率部随自己出征。
: Y* H2 O7 O$ g  ^# _' }  留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率兵在京协助韩通把守京城。4 ~# i3 M6 d4 @/ ^( `
  看到这样的一份军力分配名单,如果还有人要说赵匡胤并没有包藏祸心的话,那他一定是拿了赵匡胤的钱了。
8 H4 u" H$ M+ D2 k; E; h6 A  把韩通名下一大半的侍卫司兵力带走出征,而留下的却都是殿前司的亲信主力,这说明了什么?但是从表面上看,一切却仍然无可挑剔――殿前司和侍卫司都是部分出兵、部分守城,仍然是劳逸均沾,互相牵制。
0 i# X) n. L9 ]/ I: Z  这非常符合已经去世的先帝柴荣的遗证,也足以让现在的朝廷大佬们放心。
( E) J! t2 p% r: o- Z# t  好了,那就什么都不必再说了,马上出兵吧……马上把事儿都办了吧!可是且慢,军情再紧急,也没有点兵当日马上出征的道理,男人出兵和女人出嫁一样,得选日子,还得挑时辰,哪有那么唐突儿戏的事……于是,这还得等,至少一天。6 d6 r0 S& N9 k* ]+ g% ]! e) ^1 f. q" M  {
  在这要命的一天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每一件事都足以让这段历史上的第二天、第三天按照既定顺序发生的事情流产。要命啊,想想真是后怕,这就像一场战斗首先发生在敌我双方的参谋室里一样,这一天里的经历远远比一天之后发生的事让赵匡胤心惊肉跳。/ E" d  N! z+ {$ Q' w
  因为开封城里突然流言四起,大街小巷人心惶惶,有些大户人家和官宦子弟都在搬家出城逃难了。还是因为那块神秘的木条上的五个字――点检作天子。$ ^  W, H  D7 q- |7 B# L/ ~
  开封城里的居民是见多识广的,也是记忆力健全的。“主少国疑”,而且“外敌突现”,再加上马上就大军集结,再加上“点检作天子”,这意味着什么?- ~: {4 v) e+ R! u
  意味着时光倒流整十年,公元950年11月22日的开封,郭威也是带着本国的军队,冲进了开封,那一天无数人家破人亡,血淋淋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谁敢掉以轻心?!/ G( J* J. b6 Q1 q
  而多么的不巧啊,“点检”,当然是“都点检”,他正在此时的开封城里,已经在集结军队了!
, `; R" n5 N, f2 u# [( m. P  流言,有时就是谶言,会让你平空得到人心,进而敢跟着你做任何事――因为老天爷在帮你嘛……可有时流言也会变成杀人刀,把你完美的“阴谋”变成了路人皆知的“阳谋”,让你什么把戏都再也玩不出来,只能等着提前清醒的被算计者预先报复。6 J  }  A9 ]8 K- y: ?5 g5 Z
  史称赵匡胤害怕了,他在外边的所有场合都呆不住,只好回到家里,在家里都静不下心来,不由自主地嘀咕:“外边都在传我要造反了,满城轰动,我该怎么办啊?”(外间汹汹若此,将奈何?)3 V- s5 X8 V+ X; G$ O6 y
  这时候经典的一幕出现了,没等他母亲,未来的杜太后发话,他的妹妹就冲出了厨房,其“面如铁色,引擀面杖逐太祖,击之(上帝,她真把她哥给抡了),并喝骂――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2 g# q8 f. s! C, @( u8 [3 D3 o- k
  将门虎女哈,啥也别说了,我们除了对她未来的丈夫高怀德先生表示担忧并报以同情之外,就只能对她鼓掌欢呼了。历史证明,真是对症下药,她老哥还就吃这一套。这种强硬摧残式的刺激,远比小心呵护式的鼓励管用,赵匡胤当时默然而出,深深为自己的胆怯行为脸红,转而他就做出了一件极为勇敢并且关键的事来。
* I3 j2 q* n9 f% q  i% h  这件事彻底地让他的第二天、第三天得以到来,中国的历史得以顺利地传承。
0 Q$ w7 j( b" \7 `' f  + {' L0 C+ S  G7 \+ g
  连载(86)5 b3 N8 z9 t' o  }
  ' C9 E7 h: r( C. e
  赵匡胤决定主动去见韩通,而且是直接去韩通的家里求见。
3 P6 z; y2 ]- W$ j/ W  他明白,作为开封城的军事兼警察总监,韩通对市面上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了如指掌。那个见了鬼的传言一定已经传进了韩通的耳朵里,而且通过韩通,很快就会再传到三位当朝大宰相外加太后和小皇帝的耳朵里。要是他再不采取些有效的行动,别说是领兵出征了,就算他想平安地返回到归德府那个小地方,都是痴心妄想。
' u# I7 B+ x8 a2 `( n0 J" W9 s  《闻见近录》中记载,赵匡胤当天来到了韩通家,韩通真的把他让进去了。可以想象,他的身份让他可以带进去几个跟班的,但除非他的班底都是萧峰那一级别的,要不然,只要韩通不高兴,他活着出来的机率就微乎其微。
5 i# q6 K% q. ~3 R' M  而事实上,他真的遇到了危险。韩微,这个虽然背驼但是心明眼亮的年青人再一次建议自己的父亲就此干掉赵匡胤,一了百了,干净利落!
" g# h: s6 @$ \, b9 B& J6 `2 S& Y  可是固执的韩通再一次地让机会从自己的指缝里溜走。事后几乎历代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韩通这时做错了,当断不断,身受其乱,而且把柴荣交托给他的江山断送了出去。可是再往深里想一层呢?为什么韩通还有三位宰相以及皇太后等人都没有对赵匡胤下手,并且仍旧让他按时带兵出征?
4 T/ V$ e0 ]- |/ ]5 j  问题在于,杀人容易,善后极难。
: P. i3 o, B- K; C  想想十多年前的后汉末帝刘承佑吧,他不就是因为莽撞出手,无罪处死的朝中大臣,逼着外面的郭威造反的吗?这时候赵匡胤毫无反迹,只是因为一些流言就处死统兵大将,开封城外其他的将军们会怎么想?
% _* v: f2 j4 W  还有,真的要杀赵匡胤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就在眼前的这三位大宰相之中,排名第二的王溥,据宋人《龙川别志》中记载,就已经向赵匡胤“阴效诚款”,韩通除非是不计后果,说干就干,不然是拿不到批条的。
  O# k1 x3 c$ y# u4 B# c9 f  唉,瞧见了吧,救人的总比杀人的难,顾全大局的总比造反的费劲啊。于是,那一天赵匡胤还是活着走出了韩府的大门。我想那一刻,在开封城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人松了一口气。如果刚才真的在韩府里传出了厮杀呼救的声音,此时的开封城里一定会刀光剑影,血流成河。, Q: u" s  H/ ?8 g0 ^
  就算救不了领袖的死活,同党们也要为自己着想,难道要静等着韩通拿着名单来挨个抓人吗?
7 J1 J* Z3 z$ C# J  g* ~' t2 f) P  ]9 Q  j  很快的,天黑下来了,一天将要结束,而所有预谋参演的人员也正在向赵匡胤的身边集结。在这些人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个后来名声显赫不可一世,而这时还默默无闻的名字。他们面色平静,可心情激动,因为他们正在干的,是当时世界上风险最大,回报也最多的冒险买卖。赢了,得到江山;输了,就会全族抄斩。9 `1 I7 [6 k" l5 X
  你很难说这是买一赔十,还是买十赔一……
- a$ L& {; z8 b; o/ C( e, N# {  而这些人还会不断地增加,总会有一些默默旁观,心灵手快的人要做些投机的买卖的。从此刻开始,很多意料之中,以及意料之外的事就都会统统到来。
& g% p) A) ?. `5 s6 W  但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导演只有一个。这个人隐身在幕后,在当时拍片的现场,你会看到他忙前忙后、无处不在,但是在事情过后,在观众们的眼睛里,在五彩斑澜,变幻莫测的银幕上,你是看不到他一点点的身影的。9 q, J+ O& ~6 J, n8 _
  因为流传下来的,给我们看的历史,已经是一部剪接完毕,变得天衣无缝,能以假乱真的成品电影了。5 D/ I! D! S4 O- u' V( q& B
  据说这个人叫赵普,而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当时只有18岁的少年,他突然出现在这段历史的夹缝里。从此之后,他就以他独特的方式,牢牢地站在了这片舞台的中心,直到最终成了千万人注目的焦点。
2 P* ]0 Z4 L1 ~, k  他的名字,叫赵匡义。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9: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87)
1 u6 K7 }) G' n  
$ J) r6 s- p( |1 q' \  
" h' E' Q: [( l' z; f  导演的功力
( {2 q  e: _5 H9 ~1 ~9 T. m  
& C5 E9 o, O, }6 j4 `2 O  做一个合格的导演,最起码的条件的是什么?
# l! Q  @; {+ J5 V* G' w  不好说,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首先明白你的演员是哪个类型的,需要怎样去包装,才能达到万众瞩目、人神合一的效果。那么,赵匡胤是哪个类型的呢?3 I3 R% B0 j& D9 B* `
  需要怎样去包装他?
, R0 _4 I$ c6 W, z# {% O  难道你要召开一个万众大会,然后在会上公开宣扬赵匡胤有多么的优秀,为了光辉的明天,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只能跟着他走?
; A" V+ u8 u: L, s. m  或者为了增强说服力,还要把赵匡胤和他的每一个竞争对手都来个全面比较,逐条分析,和观众们来个空前火爆的PK大讨论,把所有人都K得哑口无言,心服口服,这时他们就都会抛开一切顾虑,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跟着赵匡胤一起造反了?
9 l( p# b1 M4 v* e  玩笑似乎开得太大了。但历史证明,这出大戏的开场,就是这么的幼稚。* E9 S+ O! c4 R7 _7 q7 [
  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来了,公元960年正月初三日,大军集结完毕,由爱景门出京城开封,北上迎击契丹北汉的联军。这时候,开封城里非常的安静,人们想象中的动乱并没有发生。人心,随着军队的离开,渐渐地安静下来。
2 |: X( x+ t3 U6 K. {  但是军队里却发生了异常现象。有个人突然不走了,他停了下来,仰着头望着天,准确地说是瞪大了眼睛看着太阳,且长时间地保持着这个动作不变。
* ]3 C; n5 E# v3 t4 ?6 ~  奇怪是不是?这人是不是犯什么病了?但更加奇怪的是,军队里那么多的兵头将尾,却一个个谁也不管,而且还特虔诚,特期盼地望着他,都在等着他进一步说明他都看到了什么。因为这个人实在不寻常了,他乃是后周军中著名的半仙,会看风云、学过占星、能掐会算的殿前司军校苗训苗大神仙。7 H* N  U5 H( h: e. a+ A! g
  只见苗大神仙聚精会神没完没了地看,谁也不敢打扰,最后来了一位同样了不起的高人,才敢向他发问:“兄台,你看到了什么?”
/ Y' o& ?3 I  g* j- x/ A$ m2 @  苗神仙一看,啊,原来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忠心耿耿、老少无欺的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手下的幕僚楚昭辅楚老先生。很好,这是个可以聊一下的好朋友。于是他开金口启玉牙说出了传颂千古的一段瞎话――难道您看不见吗?请仔细看,天上此时有两个太阳,一上一下,黑光纵横,磨擦震荡,没完没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请问您看见了吗?: L2 ]# K" W5 K+ I: L
  啊!我看见了!――楚昭辅瞬间暴发出了激情四溢的欢呼——真的像您所说的那样,是两个太阳啊!大家都来看,快来看啊――!不仅如此,楚昭辅的视力神经在瞬间就超越了苗大神仙,他已经进一步看到了原本处在下方的太阳,已经把上面的太阳赶跑,“一日克一日”,这个千古难得一见的神奇景观正在进行中,大家都快来看!
, U! q6 f' S" w  于是所有的人就都来看……或许那一天的太阳也非常的郁闷吧,多少年了,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死盯着它老人家不放。于是很快,它就让所有人的眼睛里面暴出了无数个太阳……于是,大兵们就真的相信了苗神仙和楚先生的话。
8 _: W2 Y8 Q1 A  这真的像是一场闹剧,每当我看到这里,都极度地蔑视古人的智力――包括军队里杀人不眨眼的大兵们,更包括当年的总导演赵普先生,这简直是说给幼儿园的孩子听也不见得过关的童话!
* h* [% E. J0 S) k0 ~  可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成年人都被鼓动了?) T3 t8 E# [7 m9 n5 V3 r7 D
  你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纳为一千多年前的人都极度迷信,在当时的三四百年之前,就有人专门论述过佛教等终极迷信是否有存在的价值这样极其理性的课题,仔细推算,赵大导演这样安排也实在是迫不得己啊。/ K1 W! b- W% C5 D6 d
  赵匡胤不是李世民,李世民开头就是给自己的家族企业打工,到后来虽然小有波折,可是登极时也名正言顺;赵匡胤也不是郭威,郭威那时时间紧迫,生死悬于一线,不容他有什么天人合一的理论安排;赵匡胤也不是柴荣,柴荣只要够强,能把到手的宝座坐稳即可,不存在理论人文上的缺陷。而且以柴荣和王朴的硬度,人家也不屑于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假招子。
1 z9 a' U: u5 J& s  但是对于赵匡胤,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就有了大用场了,因为他有些像刘邦。刘邦一来是要造反,他得给自己更得给别人一个强有力的,比当权者的刀枪更神圣的精神动力;二来,他还有比他强悍得多的竞争对手项羽,如果没有天命所归,神龙之子这样的先天优势,谁敢陪着他跟项羽玩命?
- v0 [+ \. x0 D7 a  而赵匡胤也正是这样,年纪青、根基浅、本身只是柴荣临终前布下的一颗制约韩通的棋子的赵匡胤,除了眼前必须要成功的篡位之险外,还必须在事后把全国各地的大小高官都摆平,于是,这种“天命所归”、“克日之日”的谶语就绝不可少!
, j& u+ a( H7 e9 L; ~6 i  时间飞快,当天的天空中不管是有一个太阳,还是两个太阳,或者是混帐到无数个太阳,它们到点都会正常下班的。就这样,天黑了下来,军队要驻地休息了。前哨回报,前方就是今晚的宿地――据京城开封四十里远的陈桥驿。
5 D1 C7 S. p" M. p& }  ) G1 W6 }0 a1 e0 P' z! ]" A
  连载(88): i) X, L$ ~8 k4 L' o& e% J
  
. Z" k) `' r9 f# l' L1 w  吃过晚饭,大戏上演。这时候赵匡胤已经什么人都不见,独自喝酒直到喝醉,直接上床睡觉了(主角就是有特权),而下面的办事人已经正式开工。
# u) D$ e, G+ q/ F7 P! z7 J1 ?# F9 a  具体第一个办事的人叫李处耘,此人是赵匡胤幕内都押衙。他晚上在军营里转了一圈,随便和人聊了聊天(我一万个不相信,李处耘到这时候还会浪费若干的唾沫星子去劝人,说他找人聊天都是夸张了,应该只是给个暗号),就有一大群的禁军高官突然行动,他们闯进了……对不起,不是赵匡胤的房间,名角都有经济人、代理人,他们闯进了赵匡胤的第一幕僚赵普的房间。
, [& u5 k! s% |4 Y3 }  这些人口风一致,态度强硬――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作天子!
: [" s! q* g0 B4 c, d$ R  这才是群情汹汹,好事临门,还等什么?半年多的准备,每时每刻的提心吊胆,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那就……再等等,这样就答应了,赵普不过就是个小毛贼。他突然板起了脸,义正严辞地说――太尉赤胆忠心,必定不会宽恕你们如此言行!
( F6 J- a# \! G/ U9 l1 R  一盆冰水劈头淋了下来,所有的人都愣了,是这样吗?听清楚了没?赵匡胤不是答不答应我们的问题,而是他根本就不会宽恕我们!这还玩什么……没搞头了,所有的人面面相觑之后,都灰溜溜地哪来儿的回哪儿去,静等着被修理。
4 t# a1 B8 v" a- p" k( [3 i  这时赵普的房间里还剩下了三个人,赵普、李处耘,还有赵匡义。这三个人坐得很稳,一点都没有着急上火,或者什么后悔可惜似的。一丝诡异的笑容在他们脸上隐隐流动,人的心,是非常奇妙的,他们要的,你如果给的太快,那么他们就不会珍惜……" d" o1 {% j  q9 k& r
  果然,才过了不一会儿,那些人突然去而复返,这回这些人目露凶光,刀剑出鞘,直逼向赵普等三人,说出来的话完全都是赤祼祼的――按军规,军中有聚谋者按灭族论。现今下此定议,太尉如不从,我等难道要坐等明日受刑不成?!( Z9 @8 J" Q: x: n" |4 `1 n* r2 r) |
  赵普笑了,他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相信赵匡胤的这些部下们应该知道些往事,以及眼前的这笔买卖曾经的行情。在五代十一国短短的53年时间里,我能查到的至少发生过四次这样的事。第一个当然是郭威,这是成功的例子。当兵的事后既有官做,又能随便抢劫发笔横财。可是不要以为谁都会喜欢当皇帝,尤其是被民意强奸着当皇帝。
, [% O$ k6 `! N6 i9 A. q  剩下的那三次就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4 L6 g3 }9 M  }' B. g* U  一个是石敬瑭,这王八是谁就不用我解释了吧?他一天打猎时手下有人喊他万岁,老石的回应是当场砍了三十多个大兵。这事就过去了;6 B5 Z( v) _- o
    第二个是后晋的杨光远,这是个厚道人,只是骂了那些兵一句:“皇帝是你们贩卖的东西吗?!他妈的给我滚!”也就算完事;
, I7 E* `1 O9 U$ {3 y5 n1 d+ w    第三个就黑了点,是瓦桥关的守将,叫符彦饶,这小子狠,当时满口答应,可在第二天的皇帝开业大典上,这人埋伏了一千多把刀,把那些想强暴他的大兵全都砍了。
: ~- ~& L% V5 J- r0 l! c  这都是沉痛的工作经验哪,活生生的例子就在前头摆着,谁还有回头的路能走?这些大兵们真的急了,赵普,赵老先生,我们都已经非常有诚意地把刀都拔出来了,难道还非得让我们把它架在你的脖子上,你才能答应吗?!( [5 k* f. A0 E, E
  但就是这样,天杀的赵普居然还是有别的话――策立,大事也,汝等怎可如此放肆狂妄?现今外寇压境,不如退敌之后再图册立……
! j# y% v8 A( w6 Z  这简直就是在恶搞,大兵们愤怒了,他们再也没有了耐心,他们叫了起来――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2 K. _+ P% m. ?
  好了,这次火候真的到了,再装下去就要适得其反了。这时候,一位真正的重量级人物说出了事发当夜的第一句话。是年青的赵匡义,他说――兴王异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汝等各能严饬军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汝等亦可共保富贵矣。
7 g7 n- L# _; K; `# Z  请注意这些话,多么的大仁大义,完美无暇。这本应出于当天的主角,未来的帝国主宰之口,但是,历史记载,这些话先于赵匡胤之口而先由他的弟弟说了出来。然后,才开始了具体的造反工作流程。
0 U" w5 ^9 b) Q  派衙队军使郭延赟连夜回开封,密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一切顺利,明天按计划回城。! N4 I; b; w5 N/ T3 N
  史称,赵匡胤就是这样被安排了命运,被自己的亲信和弟弟强迫着,走上了兵变得国,而国祚绵长的帝王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9: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89)7 G5 r  u* y8 i3 X$ O+ ~$ a
  
' @; G$ I0 V: G+ G4 Y  第二天清晨,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四的清晨,宿酒未醒的赵匡胤被军营中突然暴发出的惊天动地的鼓噪之声惊醒。史称他不知所措,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发了什么事,就被一大群人破门而入,这些人乱哄哄地拥到了他的床前。
9 q$ k8 a, n1 `  “干……干什么?!抢……抢劫啊……”我实在不能确定曾经狼狈流浪过的赵匡胤,是否会在这一瞬间恍惚迷茫,觉得不知置身何地,是否又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但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更加让他身不由已了。
& r+ q3 s$ A( ^. C: j" `" S  这些人嘴里念念有辞,总之就是那句从昨天晚上就不停练习的“诸将无主,愿策立太尉为天子!”然后根本就不跟赵匡胤费话,直接把他扯到外间屋的办公桌(公案)前,一件新衣服已经准备好了――标准的皇帝职业套装。
, ^) q9 U( r, a9 J5 T  时光倒流,就像回到了十年之前,和公元950年12月20日那天一样,赵匡胤化身为郭威,被人强迫着换了衣衫――比郭威职业一些的是,终究是第二次操作了,有了经验的人总会让事情变得圆满顺畅,黄旗变成了黄袍,赵匡胤有了裁剪合体的新衣。6 y) V" R, T5 }6 s* h: M
  只不过这后来被发现是大导演赵普先生犯了第一个业余水平的小错误。  U( b( s# v, V8 K, }% t/ x
  黄色,是所有封建时代的皇家专用颜色,想当年郭威的军队里之所以能有黄旗,也是因为他当时在名义上是代天子出征,而赵大导演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的完美,以及一会儿之后赵匡胤在全军面前的闪亮登场,一定要他穿上正规的黄袍,这就造成了第一个硬伤,让几十年之后不世出的大文豪苏东坡都没法补救。: D) [7 E' N* \
  再下面的事就要以机械流水作业的速度进行了,要抓紧时间返回开封,得把京城搞定才能功德圆满。大家簇拥着赵匡胤一哄而出,外面早就排好了队的大兵们纵情鼓掌欢呼。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中,赵匡胤上马,历史证明这时他还有理智,知道哪边是北,而他要去的方向是南。
% M4 }7 G% U5 [" W, x  但就在这个时候,最为经典,也最富争议的一幕出现了。
" h% l' \" W( E$ j8 O+ E. J  这时候居然有人敢突然排众而出,拦在了赵匡胤的马前,而且就此把整个要急速行军的大队人马都拦住。是赵匡义,这个后来神圣无比可此时还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声音响亮,神色庄严,让所有人都听见了他对他大哥说的话――请以剽劫为戒!
% q- z5 r, n8 _$ k: Z% m8 Q  于是赵匡胤这才恍然大悟,差点把最重要的事给忘了啊……他停驻三军,向周围的大兵们发问——汝等贪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汝等能禀乎?
. X* D6 F% j* t5 C+ m5 k  所有的大兵有马的下马,没马的下跪,回答得痛快,只有两个字——唯命。
$ A7 a4 t' f; o+ Y; d" O5 \  于是赵匡胤下令——太后、主上,吾北面事之;朝廷大臣,皆我之比肩也。汝等不得惊犯宫阙、侵凌朝贵及犯府库。用命有厚赉,违则孥戮。
* t. ]2 d) g4 R+ A9 L1 h  这次的回答更简单,只有一个字——诺!  X9 d3 R) [- b- }. e1 C6 y4 x3 r' G
  就这样,所有的过场才算走完,大军才得以回程。但是请留意,以上的过场都是根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收录汇集而成。而《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又都源出于赵匡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恒时修撰的太祖朝《国史》,而《国史》则出于《太祖实录》,而《太祖实录》在宋代多次重修,有《旧录》更有《新录》。光赵匡义登极之后就重改了两次,到了真宗赵恒时再次重修,就在这一次,时隔几十年,赵匡胤的老人都死得死,老得老,再没有人证物证了,才把当年的事情补充完善到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 o9 V8 n% F5 a9 p; a3 [* {  U
  尤其是赵匡义拦在他哥哥马前,说出了关键的那句话的一幕――似乎没有了这句话,赵匡胤就会纵兵大掠,重现当年郭威入城时的满城血腥一样。
' E6 G, }1 X1 r! V  {  时间飞快,要了命的太阳在无情地往天空正中央行进,赵匡胤必须提快速度了,而这时,他已经进入了角色,他要盛装入城,进城就是天子,再不愿在城墙外面动刀枪,以免把还没有正式添加在他名下的产业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名誉弄出不必要的瑕疵。
- `- \& e9 @* B) \  经过严密的分析,他决定,派出两个人,去做一公一私两件事。
2 ~. f  C6 q3 J* z  
' _$ B" [3 @- d  连载 (90)
" `  X$ T. V8 e* A7 ?    Z  K2 u& Y0 ^
  首先派出老少无欺、视力超群、人见人爱的殿前司幕僚楚昭辅先生,让他赶在大部队的前面,悄悄地进入开封城,向赵匡胤的母亲及家人报个平安,也顺便告诉他们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他家,姓赵的已经中了超级大奖了!
& `4 p7 s2 K( R  这个活儿好干,说实在的真是个美差。想想吧,那年头连中个状元都会有些职业报喜的登门要喜钱呢,何况是突然之间中了个皇帝!而且楚先生这件事一点风险都不会有,他大可以人不知鬼不觉地潜回京城,根本不必在大街上敲锣打鼓地向所有人宣布。
/ ~3 p6 n# G7 }  T" h6 i  但是下一个领受的命令就可怕了。赵匡胤决定要派一个人先回京城,直接去见三位当朝大宰相以及城防司令韩通,甚至直接向太后和小皇帝摊牌――告诉这些人新的皇帝已经产生了,你们的身份现在都要变一变!( k* i6 E# j5 e  q: t
  上帝啊,想想看,这种事以前有人干过吗?似乎是有过,比如李世民在上早朝的时候干掉了大哥三弟,然后自己不好去见父皇李渊,派了杀人助手尉迟恭去见老爹。可那到底是家务事,而且李世民也没说要老爹如何怎样!
# K& N7 _/ d% P) C3 n7 H( o  可是现在这个人,却得自己一个人赶在造反的大队人马前面,单枪匹马地进京,向以前的君主说你现在马上从金銮殿上给我滚下来,那已经不是你坐的地方了……你信不信皇帝就算砍不了后面的新任皇帝的脑袋,也一样先砍了你?
0 B0 ^4 A; y; o7 C6 B2 L, M% q  而说实话,现在赵匡胤的手下,还没听说过谁有尉迟敬德那样的单兵作战能力和胆量。; y+ c0 s* D2 {( H& y5 H
  但是事情还是要做,必须得做。不然大军临城,里面就是不开门的话,情况就会变得比当年的郭威还要糟糕――至少郭威在击败慕容彦超之后,后汉都城就大开城门,不必再动武了。那么到底派谁去呢?这个人不单单需要胆量,还必须得有足够的说服、乃至强迫说服的能力,让城里的所有高官大臣都举手投降,乖乖听令!. s& e6 C# j8 x/ @& j
  何其难也……这时候,赵匡胤把目光转向了一个非常年青的低级官员,他叫潘美,时任客省使,也就是负责全国信使、宴赐、四方进奉这方面迎来送往的小差使的官。在此之前,此人默默无闻,从未在任何事上出头露脸。
9 J' P  [( a- |7 E- E# |  这时大伙儿看着潘美,有人觉得悲哀,有人则露出了微笑。此时人人清楚,大家都在一场残酷的围猎行动之中,谁都想当猎人,可也终究得有去死的野兽!很好,看来潘美就是那第一个去送死的人。. \& U7 c) I" ^( E6 K9 R; b# X, F
  但是历史证明,潘美得享大名,绝非幸致。此人胆识超卓,今天这件事之后,他又孤身一人,深入敌境,做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壮举!这时潘美欣然领命,他纵马狂奔,直奔四十里开外的都城开封。& ?* U9 Q; y1 D
  一路疾行,潘美进入开封的时候,后周君臣还没有下早朝。潘美昂然上殿,向这些高高在上的人宣布赵匡胤已经兵变称帝,此时正在回程的途中!3 o8 E  j: T! ^# o( M7 C7 Y  r1 s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奇变突生,措不及防……当时在曾经是柴荣设座议事的大殿之上,唯有一片死寂,历史记载,最大的一个举动就是首席宰相范质突然伸手抓住了身边的另一位宰相王浦的……一只手而已。
' G" ]7 M7 W# X6 p3 h; {$ v. _  他愤然大叫――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 b5 f' M" q2 U
  而这句话一点回应都没有得到,王浦咬紧牙关一声不出,事后才知道他是在忍疼――范质养尊处优,不必干什么粗重活儿,指甲留得比妙龄女孩儿还长,偏巧王浦也是这样的货色,他的手那是相当地酥嫩。史称――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
5 p- V  g+ {; j5 l( L  这就是骤然临变,生死关头时的后周群臣众生相……可是别忘了,后周至少还有一位真正对柴氏忠心的人,那就是韩通。韩通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三位大宰相,看他们有什么举措。等他看清楚后,他绝望了。但是他绝不允许自己也像他们一样,他一定要做点什么!
: \& [. `8 G) ?" ~1 ~* t& ^2 @  韩通扔下了文武百官,以及年幼无知的小皇帝,他急匆匆地奔下了金殿,去集合还能听他调度的军队。不管实力对比怎样悬殊,他都要为后周,为柴荣尽到他曾经答应过的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9: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1)% O8 O) J. |& U- t
  / F$ ]- x( k. H# c) u' J; @
  史称韩通跃马出宫,先回自己的侍卫司,他要招集兵将。但是韩通绝望地发现,这时他还能号召的军队已经所剩无几,绝对不够他分兵据守诺大的开封都城,至于领兵出城平定叛乱,更加是想都不要想。
9 C: x  M' g9 K: d' O  i: p2 g  怎么办?人心已经在片刻之间,就在赵匡胤和小孩子柴宗训之间做出了选择。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点检作天子”的谶言终于还是应验了,只不过晚了两天而已!当时的人对改朝换代是多么的熟悉啊,谁都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是素以“拥戴”见功的军队。让他怎么还能有办法力挽狂澜?
# r2 |& S+ W+ j) g) ^9 c  但是现实要求他,必须得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应变对敌的办法!' F' F7 {0 a" u: g! S
  韩通不愧老将,他迅速地作出了一个决定,把目标缩小,具体到造反者赵匡胤本人的身上——去捉拿他的家人,来以此作为阻止兵变的筹码!" j  k3 F: H+ \0 N3 U4 z
  这已经是当时所能想到的唯一可行,并且也唯此一招的办法了。
' \& x2 c: O8 k- U( r2 {/ p& R  他分兵两路,其中一路由他本人率领,杀向赵匡胤在左掖门附近的殿前司官署,希望能在那儿抓到赵家老小;另一路奔向开封城内的定力寺,有人报告,赵匡胤的家人在这一天去了那里上香。: D6 p* x2 U$ K
  左掖门,殿前司……历史记载,那天迎接韩通的是一阵空前密集的乱箭。
5 I! j5 p6 u+ d  而就在这时,开封城北陈桥门外,率领大军兵临城下的赵匡胤也同样在郁闷着。眼前就是开封城的大门了,可他就是进不去!( J( V' E" s5 `. g7 w$ z
  城上守城的官兵无论如何都不给他开门,不管他是以新任皇帝的名义,还是以前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身份,那一样都不好使,不开就是不开。而且这些守门的大兵还明目张胆地叫出了自己的姓氏――一个姓陆,一个姓乔。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爱咋咋地了。
& S! s+ y- O6 D  n4 ?  出行不利,赵匡胤强压着心头怒火,更强压着一直隐藏着的极度不安,他扭头去看身边的总导演赵普。这时他的疑问完全可以用眼神就表现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石守信和王审琦没有接到通知?还是城里边天翻地覆了,他们都被韩通给干掉了?而现在更要怎么办?强攻吗?还是要继续封官许诺,哪怕给个王爷也得先进城再说?
: u. G# ^% A6 ]& W. }  赵普不动声色,数万大军就堵在他身后,僵持在城下,他的主人更加焦躁不安,可他就是不急。历史证明,他真的是一点都不急,因为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道搞笑的脑筋急转弯,实在是必须得有一颗时刻活泼灵动的心灵才能想得出来――正对着陈桥驿方向的陈桥门不通,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这个门进去?开封难道只有这么一座门吗?8 R* Y- _/ t, J, |/ k$ A
  我们换一个就是了。+ s: K0 h7 C, R$ C( E1 m
  于是历史记载,当天赵匡胤的造反大军是在开封城外小转了一弯,到了旁边的封丘门,才进去的开封城。4 W% V/ V, E6 H) A5 m
  
" Z0 P3 U: a5 p6 Z. j  连载(92)
3 S- ?! D% ^' l* ?4 b  
0 T; I2 U& p, c. l7 q  进城之后,大队人马立即分散,按照主次之分以及危险系数的不同,各自奔向自己分片包干的责任地点。这时候,历史把一个本来很平凡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身上。他叫王彦升,是当时禁军殿前司系统里的一员战将。接到的具体任务是先回赵匡胤的老巢殿前司官署,给新任皇帝清清路障。3 w- H+ ?( \0 D; G1 ]
  很简单的任务吧?但是要看由谁来办。这一天里的王彦升不知是亢奋过度,还是有什么内幕隐情,他把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小任务办得震惊当时、流传千古,让人实在是没法不佩服。
; e( W: N# r! [8 r4 w, a! G  殿前司的人回殿前司官署,那是熟门熟路,王彦升带着大兵一路狂奔,很快就到了,他正撞上了败退下来的韩通。
& d( Q4 n( O& L9 h' M1 ^  不走运的韩通,他不知道当天驻守在殿前司官署里的人居然是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本人。这下好了,他正中铁板,但是好在石守信充分领会了赵匡胤以和为贵的工作原则,不和他短兵相接,始终只是弓箭招呼,但就是这样也足以让韩通绝望了。时间,都消耗在挡箭躲箭,步步为营上了。赵匡胤的家人连个影子都没有见到,可赵匡胤的军队却已经杀到了身边!$ u. `6 O1 x% \
  历史记载,当天王彦升看到韩通之后,突然变得无法克制,他带人就冲了过去,杀散了韩通的部下,杀得韩通上马逃跑,然后一路追杀,直接杀进韩家大门,把韩通本人、他的妻子、长子、次子、三子全部杀害,乱兵之中仅有韩通的幼子韩守琼以及四个女儿活了下来。
7 g6 @/ q" Q; x7 p; n  如此赶尽杀绝,毫不留情,我不知道王彦升是过去和韩通有什么私人恩怨,还是他接受了什么特殊的指令,比如满城权贵,除韩通之外一律保全……至于理由,是多么的简单,因为只有韩通才有能力在这时或者将来造反。
8 `, J( d  n5 G8 x) V8 ~5 o  面对残暴的灭门杀戮,赵匡胤在陈桥驿郑重立誓的允诺言犹在耳——不杀后周大臣,不惊犯宫阙府库……可韩通就被杀死在自己的家里。而且更加令人寒心的是,由宋人编撰的史书中,记载的却是地兵变当日,韩通从皇宫中“惶遽而归”,直接回家,在半道上遇到了王彦升,从而被杀。
) x, D  t" C/ e8 Z- E  也就是说,从来都没有韩通为后周的尽忠行为,开封城里更加没有过任何的敌对抵抗――一切都是和平进行的,都是绝对符合仁义道德的,赵匡胤的行为是所有人一致拥护赞赏的。- D1 K# H3 A6 ^" E; M% a
  可是公道自在人心,想想潘美先期进城,韩通随后下殿,如果直接回家,怎么会在半路上遇到王彦升?是韩通在半路看见了个漂亮的MM,多聊了一会儿?还是王彦超会绝顶轻功,他紧跟着潘美就飞进了开封城,并且知道韩通正在哪条大街上,从而发生了这样令人极为遗憾的误会?
+ I8 b8 M( O& Z$ Q  一千多年以后,一个叫海明威的糟老头曾经说过,你尽可以杀死一个人,可是你就是没法击败他。可是在当天的开封,赵匡胤和他的谋臣以及勇士们说,我们尽可以杀死每一个人,而且会让他死得默默无闻,心甘情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7 10:34 , Processed in 0.0240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