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55|回复: 0

军医新书发布——《实用舌针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8 0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军医新书发布——《实用舌针学》(16开,85元)
9 _- _# T) I) O, Z1 F1 a2 `' s, [( n! A! E# N; O5 c6 p3 C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参考中医理论和古今文献,系统阐述了舌针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与临床应用方法。包括舌针概论、舌的解剖、舌针穴位、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舌诊、舌针针法及舌针作用原理的探讨;舌针治疗原则、方法、选穴与适应证,内科、儿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80余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与舌针治疗;并介绍了正电子扫描、磁共振、诱发电位在舌针研究中的应用。内容新颖,阐述简明,文图并茂,实用性强,集中体现了对舌针疗法的创新和发展。适于临床医生、针灸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2 E0 {& m! z) M$ `

" v) E  B  }- ^% b" v* ~0 t , a& ~" T: ^7 b6 k
    1996年,联合国中国处负责人李香丰先生向作者之一的孙介光提出讲演题目:“舌针疗法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在世界普及的意义”(在纽约联合国一个会议上讲演,见1996年11月20日的美国《侨报》)。/ {+ I+ j0 y3 \) ^( T) D
从李香丰先生命题,到《实用舌针学》即将付梓,整整十年有余。在这十余年中,经过笔者的努力,以及与许许多多有志于舌针疗法研究与实践的同行的交流、总结,才使舌针疗法终于走出了狭小的天地,才使普及舌针疗法终于有了一本教材。同时,也总算对李香丰先生的命题,对期盼舌针疗法取得成功的老师、同仁和好友有了一个交代。愿舌针疗法对一些难治之症有所帮助,对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王雪苔教授期待的那样:“根据舌针的特殊疗效,我确信如能将孙氏舌针技术推广到全世界,定会给无数患者带来幸福和希望,给社会减轻负担,并且促使医学界重新检讨防治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 i2 [4 W6 J/ f: {- e《实用舌针学》虽然即将出版,但舌针疗法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探讨。如舌针穴位定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舌针疗法治病机制,尤其是对脑病、心血管病、眼病、耳鼻咽喉病等特殊疗效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舌下襞肿胀与脑的关系,内分泌调整(面部色斑消退、痤疮平复等)机制,抗衰老作用(面部皱纹减少、面色白嫩、皮肤弹性增加)机制,对改善亚健康与疲劳状态的疗效,对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作用,舌下伞襞处节结(粟米粒大小)与其对应部位肢体功能障碍的关系,以及一日多次针刺的临床疗效观察等,都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既是笔者的长期研究任务,也希望有志于舌针疗法临床实践和研究之士,与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挖掘舌针疗法的精髓,开拓舌针疗法的新局面。$ n2 Q2 u7 ~  ]
作者在此向曾对《实用舌针学》提供帮助的老师、同仁表示衷心的谢意。
( [0 Y  v! S0 ^% E, Y感谢世界针灸联合会终身荣誉主席王雪苔教授为舌针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所作的贡献。王雪苔教授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始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副院长、资深研究员。孙介光作者是其入门弟子,在舌针疗法研究上他根据中医现代化的完整思路提出了舌针疗法的研究方向。王教授不仅担当本书的审定,而且从目录、提纲、构图到出版的每个细节,都提供了宝贵意见;在内容上还亲自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图谱;还多次在国际讲坛上不遗余力地向世界针灸界推介舌针疗法。: f! s# S; k# }1 \$ P$ J8 ?
感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黄珍妮教授参与舌针疗法的科学研究,并把舌针疗法推向西方医学界所作出的贡献。黄珍妮教授曾为香港脑科学会会长、国际知名儿童神经科专家。她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研究舌针疗法,在功能磁共振实验中,她第一个躺在检查床上,接受舌针刺激,以观察视神经的变化,她这种亲身垂范,勇尝百草的精神令人十分敬佩;她还撰写了大量舌针治疗自闭症、脑瘫等论文,并亲自向世界各大报刊、电视等媒体介绍舌针疗法。
- ^; E4 `: L* u% m. ~感谢在不同时期,对舌针疗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过帮助的杨雄哲教授(中国香港)、马启元博士(中国香港)、杨炜秋医生(中国香港)、李茂荣医生(中国香港)、王锦文教授(日本)、马瑞林教授(中国内地)、王碚先生(美国)、陈西灵医师(美国)、曹维鸣医师(美国)、王隆模医师(日本)、张晓兵医师(中国内地)、邓凌飞先生(加拿大)等。* E# ^, z  [5 X6 \7 `% Y
感谢为舌针研究慷慨赞助经费的香港信兴集团主席蒙民伟博士、香港敦豪国际集团(DHL)前主席荣钟普洋先生。6 |7 S, R; }! r: v9 L3 f3 i* [5 Q
感谢为成立国际第一个舌针研究治疗中心提供帮助的王英伟太平绅士、马廷强先生及杨显中太平绅士。4 t2 N7 V, {/ g
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收集资料、整理文献、审核文稿、绘制插图、翻译文献等工作的专家及同道,他们是贾春生教授、郭光文教授、马铁明教授、石现主任医师,设计艺术家郭森先生,以及李晓峰医师、著述助理梁燕勤小姐等。由于他们的帮助,使本书更加充实与完善。! F9 [- e' a' x6 M6 e$ }4 V
在本书完稿之际,舌穴治疗仪亦设计完成,并申报专利。从2002年构思到完稿,均得到作者孙介光的好友、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崔琦教授的帮助,感谢他对舌针疗法研究的关注与支持。
3 D- l* K: D# A2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香港大学,多年来为舌针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优秀的科研人员、先进的研究手段,才使得舌针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还要感谢为舌针研究做出贡献的香港养和医院、圣保禄医院、香港玛丽医院、香港大口环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香港明爱医院、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功能磁共振上,第一次做了脑部视觉区舌针的光刺观察实验。3 `0 l9 k: s& B, U6 H& _- U
《实用舌针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更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可她毕竟是杏林中的一棵新苗,其不足、疏漏之处,作者愿与广大同行一起使它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R( }9 \( R4 v% p: [  d3 N! t4 E/ f
上篇舌  针  疗  法
. K+ _) A: C8 y4 ?$ t第1章概论
' J* j0 q7 R- A3 X实用舌针学目录第一节概述
1 j9 X# N& S5 }- @+ ?; d& Y一、刺舌治病的历史4 R) s& \0 d4 g$ s+ p8 V# H5 o
二、舌针疗法的问世0 j+ `7 X: V9 E0 H; p, h  q0 T& y" M
三、学术体系的形成
* ^3 H1 E4 n: ?' |9 z四、应用范围2 N) O. i! h* h
五、主要特点
& c- ]; s! ^; e第二节舌的应用解剖* E7 y  m6 n) ~
一、形态
) j3 _6 p" e# M% j3 s% x二、黏膜
! P- ~- s. O! C: @+ r0 y三、肌肉
% I3 D6 R! o( g! j0 v0 H四、血管分布
! C. _' E. c! G五、神经分布 # g$ r5 b! F7 }' X7 o% h
六、腺体 1 \. e/ g- P8 o, q# y3 Y5 L
第三节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 {: c% x% a' ~" x8 ^一、舌与经络的关系9 M5 [  G+ h8 X- L1 \2 _5 i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
5 r3 C: v* ~3 d9 p: j3 T! q- t第四节舌诊
! X; j" ?1 {! O* f; B一、望舌
8 N6 b9 e5 b) P+ T7 H% g) z二、舌下络脉诊法7 ]3 @: d0 ^" Y7 B& i/ s% R* _
三、舌下襞诊法! V& y) g' O6 U
第五节舌针穴位* }/ ?4 C5 m3 ?2 U- H4 ^/ i
一、分布规律
/ Y6 F; L  z$ Q3 Z二、功能、主治及刺法
$ p: T. c3 |2 M* H5 T5 H8 ?! s$ Q5 `第六节作用原理探讨
$ }+ u! h* i0 a' ]$ J一、经络、脏腑学说0 U- T1 H9 \/ Z/ Z7 U1 k$ t/ \
二、生物全息学说
7 J, f" u6 s/ M* ~; d三、神经学说
* \- E2 p& l1 e' h  q0 S7 F( S第七节舌针针法
$ P1 o, ~1 N5 m8 |3 E第2章神经精神科疾病! H( q0 W* U' O
一、癫# v1 l* P9 M1 Z. u$ S! L
二、帕金森病
, I$ |2 B  C& q1 Z0 c三、脑萎缩
# p! S. h7 |  d$ ]4 T/ @四、多发性神经炎" r8 \! J' {( `& d7 T, ^. C
五、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X/ q/ V" S& W  R! d) `$ {六、雷诺现象
; Z+ R! Y8 V* M七、运动神经元病
9 \4 U1 A9 e) L  @八、重症肌无力
- X; I5 p* I6 Y6 S( J九、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与手足徐动症& u+ q/ ^2 J9 C+ p! G( h
十、面肌抽搐
0 y; }! ]" d9 Z  M, a十一、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k- j9 V4 p: Z1 r
十二、偏头痛
8 y+ l9 Z) [7 ^7 l十三、血管性头痛
" ]" L& a: |* _" W7 v十四、三叉神经痛
" t* O0 n* F  |7 u* E, U, u十五、舌咽神经痛0 ?* a1 N6 ~. P, H
十六、癔症
8 o2 p* U: }, m十七、抑郁症
/ R: C" D; F' \' z, n十八、神经官能症
3 I7 d$ E+ d) `十九、神经衰弱
9 ?: ~( M( i+ c0 h  d# ]' y) q二十、过度疲劳
0 [+ \+ n  v; A; s  i& f二十一、失眠症$ S% M+ K# U/ Q; \! ~
二十二、老年性和早老性痴呆
/ g& j# W8 `! z0 ~二十三、肌营养不良症
5 j0 }3 e- Z/ e7 P% m+ Z6 S" _二十四、肝豆状核变性3 a1 S1 Y% n. _
二十五、特发性震颤
: S6 h; l4 L$ J4 X( W) m二十六、遗传性共济失调+ l9 M9 \; {3 f4 d( W
二十七、多发性硬化
: x3 |& h9 p; P第3章内科疾病
2 Z! i1 S+ x5 J" O$ Z8 ]" g( i: H1 y  \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 s; c5 a% v! V- h( I
一、哮喘) g8 _8 e/ ]/ [% w  @& d7 B
二、慢性支气管炎
7 ~: \8 U$ z8 j+ b第二节内分泌疾病
6 d: L0 U% t$ M$ v6 [+ ]一、糖尿病' O% C0 B3 J5 ^! K+ P$ u
二、尿崩症# L, u1 G/ C3 a6 I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
" I7 \1 H. O! h& c+ w$ z9 q% O一、慢性胃炎6 q/ K5 d9 O  Q* m7 \
二、肠易激综合征
) y1 N5 s7 n/ |; P三、神经性嗳气% \2 K2 A$ ?# ]% Y. O# h
四、急慢性肠炎- @/ K# C& V6 S2 ]* Y
五、呃逆  I( G, Y3 j; n" Q! ~' C
六、神经性厌食
5 y. a% c/ \0 j; U, @1 p七、功能性呕吐, v+ a. @# K2 n+ H8 a
第四节心脑血管疾病- B6 x- J+ O2 h# @' A
一、病毒性心肌炎
( t' B& i5 @5 C) w% V二、房室传导阻滞
  [1 c3 ?( J  R. U, V. n# u$ s三、心绞痛; E4 L% y6 ?8 f2 f9 Z4 I
四、心律失常+ I! c  \6 E4 t) ~6 A  L$ E$ J
五、脑梗死# J+ ~9 L3 ]: n
六、脑血管意外
' U, U0 n+ ]! E, p" P: A" T  h3 r七、假性延髓麻痹
% t( g/ H" f6 N3 D* k 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 Y' ]& ^& X1 P& b, {7 F
第4章儿科疾病$ ?, `- c+ r# ?- k4 U" `  O
一、脑性瘫痪( d) I! h! {- G+ L+ a# L) N) d. n( N* W
二、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
0 g0 }* c2 [- P/ l! Y三、智力低下" h4 |4 c: h" g+ l) c" F! |! q/ F# e
四、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J6 ~3 S. E% ^$ E! L
五、自闭症& q) X$ o7 l/ q7 O
六、先天性脑积水. u4 g. t+ }$ k2 |
七、小舞蹈病) F# L. d1 d! t' y! u3 \
八、脑炎及脑膜炎后遗症3 Q. @3 b& u" t4 N$ j
第5章外科及皮肤病科疾病
3 h- t, j2 H1 c5 _第一节外科疾病
& f( R5 @) M/ n一、脑损伤后遗症7 N4 E8 k+ _: g7 f9 @
二、急性腰扭伤
6 u2 h! ~1 H  x* H7 K$ [% h三、类风湿关节炎2 \# ?; q* H3 o0 z8 r/ U
四、肩关节周围炎5 ]# L. V+ K% U# X* b, l1 s
五、颈椎病. E& k5 f+ K" C. P6 g, t3 ]2 T1 G
六、脊髓空洞症; Y2 s1 {6 B( F' n
七、腰肌劳损
% `4 |( W( z. ^. o" b- z八、腰椎间盘突出症
' F9 G. f- p6 \2 e九、坐骨神经痛
0 q+ z; I8 C* w! f( I. h/ @十、肋间神经痛& \9 k( N3 K! W, [4 {. n
第二节皮肤科疾病
2 z# M1 z! ], [9 }8 E  [. X0 L一、带状疱疹2 c: n4 O$ q: M; t  U" i9 k  ^
二、荨麻疹2 p1 @# [/ Z3 M( p. ~, J, {
第6章妇科疾病1 S& l1 I0 |  a, S; C
一、闭经
, ~, p+ k6 C! f, X( X3 ^二、更年期综合征- ?. A5 L7 H* D/ ?. }
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1 F$ z- K/ z8 G) y" K) y  F- Q四、痛经
1 @/ j& L! y8 N7 s8 _# b4 q" B五、月经不调" H8 ?6 n1 R$ e% i
第7章眼科疾病6 O  o& P$ g; r1 [5 _
一、玻璃体浑浊
9 L' g, }0 s% Z4 f0 h9 Y/ c/ O/ `二、结膜干燥症* ^6 l/ f% ?$ m$ U" i4 ]
三、老年黄斑变性
2 {) ?/ E+ T% X& A" b+ _四、青光眼1 B! c# I1 H. v4 c3 E
五、弱视2 ~9 _. X  N6 P6 n' S
六、上睑下垂6 P; g6 y% x# K/ Y! [! ]3 W
七、视神经萎缩
2 z6 ~( ]9 L! h八、视网膜静脉阻塞' U- n$ }5 q" j- P5 f3 T
九、视网膜动脉阻塞5 d; p8 x0 _( R+ k
第8章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 j+ F' t1 O% g+ d
一、耳鸣、耳聋, k# c& A7 v, I
二、噪声病
; i/ Q* |; A* O% d1 K" E  [3 y! _三、晕动病
5 n& @5 P- h* _* {2 u四、梅尼埃病0 z2 \7 w7 u* k. m
五、慢性咽炎5 V2 ?/ y; q: k0 G7 I
六、过敏性鼻炎3 y+ }! X# a2 C1 k2 J
七、牙痛
: d/ N. n7 C/ V1 o7 I下篇舌  针  研  究
: ^: f5 c7 U& F& s, d1 p第9章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在舌针研究中的应用
0 b/ G3 Y1 E( P% \1 R# G0 ?+ p第一节概述! h( U  M7 ^- E8 t# L( @
一、发展简史
  [, v( Q& ]4 N4 n: v  Z( ~' v二、脑功能简介* d$ N. v1 d) h9 ?! ?
三、葡萄糖代谢与脑功能的关系8 H3 x' \" v5 |
第二节舌针疗法对脑损伤治疗效果的PET扫描观察
2 }/ y8 [! k& ?* J* J0 r4 U, G% K一、脑PET扫描分区
& M$ |" E4 X  o二、舌针疗法对正常人脑功能的影响; i7 c4 X3 d( D: }0 Y; i
三、舌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效果观察0 T  t$ Y" D5 ^, r0 f
四、舌针疗法治疗小儿视觉障碍效果观察) }! Q  N' D1 z3 W2 ^" a3 M4 H
五、舌针疗法治疗儿童智力发育迟缓效果观察
2 Z: U. Q7 `! ]  z: i2 c六、舌针疗法治疗脑外伤效果观察# s$ O8 X0 S2 K% Y- e
七、舌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综合征效果观察
- a+ ~  ?0 ]& b0 p1 j八、舌针疗法治疗儿童自闭症效果观察
' _4 e0 |9 e9 Q; J0 z第10章功能磁共振在舌针研究中的应用
/ h- _, a/ T0 c7 ~7 F# c; d% }第一节概述
+ A5 E# O7 B4 x; u( Z一、发展简史
0 d, e! P; g) {! o+ O* K二、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 Y$ o/ p' G7 y  H第二节舌针疗法对脑损伤治疗效果的fMRI扫描观察! U5 J/ K( r( P" S
一、脑损伤后视觉障碍研究
5 V1 _; U8 k0 K. M6 ~' K) s, [& d二、脑卒中研究) x$ o& P2 f/ U0 U* g4 F
三、小儿脑瘫研究
$ M. o1 C" v4 T2 L第11章诱发电位在舌针研究中的应用- _0 r" x2 _9 Z
一、诱发电位简介
4 ?5 i' n* _$ N$ P! U- Y/ ]( s二、舌针疗法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 Y2 \  `5 D; U( O* m9 n' B4 [3 s第12章舌下襞异常与脑病相关的临床观察" j: n% F, v4 @; F7 \8 W9 M% w
第13章舌穴定位的科学验证' Q3 Q, b: j6 Y2 w5 N' T. u
一、心穴、肺穴穴位的定位研究- |' d0 c  X' e6 u: }# q
二、上肢手穴的定位研究
. |. c1 h# f, V! Z# M/ k/ h  E# F三、脑部穴位定位的科学验证
4 i6 U# t) D: C4 i7 L1 A
附录A孙氏舌针研究论文选集(简介)
9 {) S0 I7 v4 F  W! S/ v  N附录B诸家发表舌针研究论文题录

, u0 K& y, z7 v
) w! D: }$ X/ G- i[ 本帖最后由 zxz111 于 2008-5-28 09:4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9 12:47 , Processed in 0.0262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