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3|回复: 0

军医新书发布——《带您走进备急千金要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 09: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军医新书发布——《带您走进备急千金要方》
5 I" W# C5 J) P1 A5 h4 x焦振廉主编. P" T8 k+ r4 a2 E" X% O2 d- @0 |
32开,24元
3 {7 v) b% S, S: m/ h/ I6 Y
" ^) H) j8 e& L: i) z
% E- i4 }8 W" b: \& P+ n
8 g# H* D1 D5 |
# l# \. r3 `6 U1 {# L" k本书对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的编撰、流传与版本、结构层次、内容序列、著作性质、资料来源、儒学蕴涵、道家与道教色彩等进行了概括叙述,并详细介绍了《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生命学、中医疾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感病学、中医急救医学、本草学、针灸学、养生学、中医医案学、医学伦理学的贡献。全书视角独特,写作队伍权威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7 {4 B; W. j' B8 q
中医学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大海。几千年来,数以万计的经典著作和临床实践所创造的丰富经验成为这一大海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医古籍数量之多,汗牛充栋。有资料说,现存于世的在3万种上下。它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的防病健身、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得以生命永驻。( k( g8 Q  a$ A3 ^4 r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几乎都形成过自己独有的医学体系,为各自民族的进步做出过贡献。历史发展的长河是波浪翻滚的,有不少民族医学经不起大浪淘沙式的洗礼,已悄悄泯灭了。中医学的生命力,最主要的表现在其学术的科学性的本质和其有效的传承手段上。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备急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从金元四大家到近代医家,众多的中医典籍、无数的名医名家创造和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支撑着中医学术的无际穹窿。其中形成的中医学在立论上的“天人相应”和多向思维,在理论上的整体观念和脏象学说,在治疗上的辨证论治和达变思想,在养生上的扶正祛邪和贵人观念,既显露了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又构成了中医学的学术精髓。
0 |, {$ |4 ~% j  A* k! d+ p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学和自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是从源头上说的;临证,是中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医学最终目的的基本方式,是从手段上说的;师承,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总结出的经验,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学术的学科特色,是从方法上说的。如果从中医学术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三大要素,它们既是带有战略性的,也是具有战术性的,重之又重,不可偏废。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不好就发展不好。只有从源头上做好继承,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继承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也有突变,但其本质上仍是渐进的结果。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循序渐进的继承是滚动式向前的,其中不仅孕育、包含着发展和创新,而且也不时发生,进行着发展和创新。出于多种复杂的因素,近些年来中医人员的书读得越来越少,特别是经典著作学得越来越少,以外语挤兑乃至取代中医经典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说,目前中医临床高级人才在工作之余每周阅读中医书籍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每天不足1小时;中医临床人员每月进行个人总结分析的平均病例数多为5~10例,其中5例以下占40?6%,10例以上占14%。高级人才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情况尚且如此,一般中医人员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读书少、悟性低、知识存量减少、临床疗效降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医学术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W* T+ P- j/ X1 G* v提高中医药人员水平的途径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从研读古代名家的原著入手,学习历代医家和当代名老中医的经验,夯实理论功底,在学习中做好学术继承,在继承中追求学术创新,以尽快提高中医人员的经典理论水平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出一大批“群众认可度高、社会信誉度高、中医诊疗水平高”的新一代名医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已经提出了一个以学习中医经典为中心的一揽子读书计划,要在今后二三年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中医全行业读书活动,还要围绕这一活动开展知识竞赛、评选读书状元、推出中医名家,这实在是让国人拍手、让中医界振奋的善事、好事!据悉,初选的百部中医经典著作已正在校释、出版中,活动的序幕马上就要拉开。而读书只有积极性不行,还要善读书、读好书,这就需要我们中医的前辈、专家帮助读者荐书、辅导大家读书。有必要编写出一套全面介绍、评价中医重要古籍内容,融大众性、趣味性、文化性、学术性于一体,能雅俗共赏的中医古籍导读丛书读本来,以满足广大中医药人员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需求。“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正是冲着这一目的而诞生的。
; t: ~2 o( ~- X考虑到中医与中药、理论与临床、综合与分科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古籍的代表性,经专家、领导与出版部门的反复协商,决定对这套丛书采取分批推出的方法,成熟一本推出一本,第一批首先推出《黄帝内经》《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诸病源候论》《温疫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世医得效方》《脾胃论》《小儿药证直诀》等15部著作。之后,将根据读书活动的需要再适时推出第二批、第三批乃至更多批量的书目。每本书介绍一种中医古籍,单独成册。
0 x+ }& D, Y& U! c; x; a这套丛书定位于学术与科普著作之间,即从学术观点看,它具有本质上的学术性质,但是立足于普及;从科普观点看,它属于服务于较高知识层次普及中医药知识的范围,是向包括中医药初、中级人员、在校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的社会性读者编写的,具有导读和构架学术与普及性知识桥梁的功能。其内容包括每部中医古籍产生的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事迹、趣闻轶事;该书的主要医学理论及学术贡献,在历史上的地位;后世研究、应用该书的情况与该书目前的学术现状;该书与民众健康相关的其他内容,特别是养生、养性、食疗思想及医案、医话、验方等实用知识的介绍。因此,本丛书在表现手法上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使古籍白话化的手段(如语译、注释、考订),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浅说白描(如对古籍作者的普通介绍、对著作的学识性评介)。全书以观点科学、重点突出、文字典雅、表述准确、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高要求为起点,达到使读者在读书中受益、在读书中轻松了解中医、应用中医知识的目的。
, s# i& ^. u) d# S/ ]- Y参加这部丛书的编著者,大都是当今中医文献学界的大家,对一些中医典籍的研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相信他们的大手笔一定会受到中医界和社会各界读者的认可和欢迎,这批著作也一定会对全面复兴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素质、促进中医药经典著作的普及起到催化和辅助作用。
0 e0 ^+ n6 B3 b0 E1 D0 u1 x

# z* h3 R, \& I. u0 _$ S“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编委会6 Z9 a1 ^2 G+ R! k+ L& `" T
8 D1 d1 `; Z$ B' h2 t4 q6 m0 D
1 o% J" Q6 g, G# P6 J: G4 A

6 k0 Y( P9 e& Q6 o" X
6 v8 u2 K% W( ~' w$ ~) V' t8 `3 C5 N《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孙思邈所撰的大型方书。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历史上,《备急千金要方》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特殊的意义。这种影响和意义首先来自其书本身的价值。《备急千金要方》30卷,收载宏富,内容赅博,叙论清晰,系统显明,既反映了隋唐时期医学的实际状况,又承载着前代医学的累累硕果,虽然以“方”为名,实则是代表中国临床医学的综合性医著。像这样的医著,在中国医学史上虽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绝对是凤毛麟角。《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以后,便以抄写的形式辗转流传。到了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时,已流传着多种不同的抄写本,所以高保衡、林亿等人才可能“请内府之秘书,探《道藏》之别录,公私众本,搜访几遍”,可见该书早在北宋校刻之前已广泛流传。“校正医书局”是北宋政府校订古典医书的专门机构,其构成人员既有学者型的医师,也有通医道的学者,称为“饱学之士”是毫不夸张的。经过校正医书局的整理校订,《备急千金要方》便以刻本的形式流传开来,并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书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方书。其次,《备急千金要方》的影响和意义还来自孙思邈本人。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贤人、隐士、道家、医者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根据有关史料,孙思邈在年幼时即被北周大贵族独孤信称赞为“圣童”。好学的个性成就了他的博学与深刻,也陶冶了他不同于流俗的性情。孙思邈虽然终生不曾踏上仕宦之途,却以隐逸、贤人的身份受到朝野乃至隋唐两代皇帝的关注。他的学识与见识,不仅表现在医学领域,而且涉及到了更多的学术,他甚至要将当时受到朝廷重视的儒学、道教、佛教融会为一,并因此撰写了《会三教论》。同时,对多种学问的熟悉,也成就了他对于医学拥有不同于一般医者的理解和见识。这也是《备急千金要方》相对于其他方书为什么总显得卓然不群的重要原因。
" K$ c4 s: \  E. _9 Y/ f* [( ^# e因此,《备急千金要方》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于它的作者孙思邈,则不仅成为后人心中毋庸置疑的“苍生大医”,而且在民间演化成了标准的“药王”形象。在今天,中医学术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发展中医学术成为必然而必须的时代选择。由于中医的传统性,从古典中医文献中汲取营养,是发展中医学术不容商量的必要和迫不及待的需要。如果抛开古典文献,中医学术的发展是无从谈起的。原因在于:如果将中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古典文献便是这棵大树的主干,现代文献便是这棵大树的枝桠,而正在进行的实践则是这棵大树上翠绿的叶和灿烂的花。所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编辑“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将《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其中,也说明这部书的确是从事中医的人所必当熟读的。/ o4 V* F, u! K2 q( s2 t6 P. f% R1 n
笔者曾参与过有关《备急千金要方》的研究项目,对这部书多少有一点体会,但承担《带您走进备急千金要方》的编著,还是感到忐忑。2006年,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学科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笔者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员,很希望能为此做点事情。于是,在王怡、高新彦等同志的通力合作下,在陕西省中医管理局、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领导、老师和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本书得以完稿,谨此一并致谢。知识和学识都很有限,其中讹误不妥之处,敬祈同道斧正为幸。

+ @' y. F+ O+ o# X
: U( G7 l- p! V! I5 s& A焦振廉
8 F" s1 j" ~1 h4 o' }0 P/ k2007年5月于西安

6 e& o6 m  R# |6 `/ ?4 [( I3 q3 k3 R ; u9 J! _* \7 C4 g

0 U' t* u' `/ j
( r9 N6 O( P1 o( `一、孙思邈的生平事迹
( Q1 C" M9 F5 `# T+ [二、孙思邈的历史身份) Z7 B: |+ \6 P7 M, S8 t* G
三、孙思邈的哲学思想) H; g; L3 S, L8 u5 r/ O
四、孙思邈的医学著作
2 w0 o6 n! X' {+ p7 M五、孙思邈的医学思想/ c' |5 S' Q; o# ~
六、《备急千金要方》的编撰) f; c, d# F, R! \
七、《备急千金要方》的流传与版本/ \/ w& Y0 j; B
八、《备急千金要方》的结构层次
, y+ u! i0 q  S/ y4 A" j九、《备急千金要方》的内容序列
' c  l) V+ Y# q7 N十、《备急千金要方》的著作性质
7 E; Z, ?4 ]; z. H  ?6 B" b& @十一、《备急千金要方》的资料来源
8 v; X3 ~- n7 o; z" U: v十二、《备急千金要方》的时代坐标- W& `$ m( n5 C# w" G' e
十三《备急千金要方》的儒学蕴涵
# C. b! ^+ J6 H" e) l十四、《备急千金要方》的道家与道教色彩3 y% ?; Z+ l: l( A/ \/ p4 E
十五、《备急千金要方》的佛教印记
! ]1 c) D2 y- m  ^. O& w十六、《备急千金要方》的历史研究
7 T3 J& p0 k+ F. c. @3 e十七、《备急千金要方》的医论
* ?* ~3 S9 c- z5 L! i7 w8 O, s十八、《备急千金要方》的药方
8 C6 m8 C) u4 z4 D十九、《备急千金要方》的针灸方4 F0 P/ X' `: ^! @: [
二十、《备急千金要方》的禁咒方* E5 g& ?$ |* S2 q% l! |
二十一、《备急千金要方》的文字4 D; S; `+ Y. K" g
二十二、《备急千金要方》的语言7 L' a& S  c2 {
二十三、《备急千金要方》的识读* i1 W: x. j* a  z  x6 E
二十四、《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生命学的贡献& d4 [7 r) E+ {7 Y/ h1 }+ u
二十五、《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疾病学的贡献5 ~) D7 R- x4 [" U1 u; g
二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6 k5 \+ r6 l4 u, \* d二十七、《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内科学的贡献2 r6 ]/ x0 X0 a4 z! W1 b8 Q: o
二十八、《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外科学的贡献# L  U) K1 z: s5 |. o. `' a5 e! V2 ]% c  |
二十九、《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妇产科学的贡献
" R6 D8 S7 l; j" {9 V  w/ t三十、《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3 w1 s; n6 x" E- W8 |# s/ z
三十一、《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外感病学的贡献
: l4 X/ O, K: s7 A% {三十二、《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急救医学的贡献
$ s4 v6 {4 I; C7 |: I3 ~三十三、《备急千金要方》对本草学的贡献
1 m6 c6 k. l4 u7 z三十四、《备急千金要方》对针灸学的贡献
7 F3 `3 J  d* x* R; D! Y三十五、《备急千金要方》对养生学的贡献
  \2 B: O! K2 U+ R' W三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医案学的贡献
5 u* C; v, }, x3 f三十七、《备急千金要方》对医学伦理学的贡献
; D! ^9 h4 B' T8 _

/ [: i/ N, J% ~& j0 |2 ^
3 Z/ Z& L' Q4 W# C, ]
* x* v$ J1 {9 F1 f; }# t: \# d[ 本帖最后由 zxz111 于 2008-7-1 09:5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7 17:25 , Processed in 0.0295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