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1|回复: 1

学习方法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8 23: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执考临床部分5门课占300分,其中中医内科80、针灸70、中医外科60、中医妇科50、中医儿科40,因此这几门课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只要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相对于基础部分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一点。' M0 p  B4 O+ y; M- u
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参加考试的大都是临床医生,因此或多或少的会和自己的临床实际有联系,因此学习起来会更容易上手。二是临床课程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掌握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b# t% I0 R) Z, q9 D* v4 K
       在开始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大多数的考生在考前是没有大块的复习时间的,因此只能在工作的间隙挤时间来看,不过每个半天挤半个小时出来是没有问题的吧,那么早晨、上午、下午各半个小时,晚上用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总结一下白天的内容就完全可以了。+ t, R! j( C3 b; k$ N3 k1 W- i3 ^
其次是要掌握方法,因为时间比较紧,所以我采用的基本上是合理定位和快速浏览两种方法,合理定位就是一定要把你需要掌握的病名记住,而快速浏览是只看考点,不看解释
# J$ n( \. a; F- \. p* |( ?      要合理分配,在看书的时候不要单独的去看某一本书,应该相互参照,比如内科和儿科都有感冒,就可以一起复习,找出异同点,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R! J, _6 B. f9 P
      中医内科一共有49个病,执业全考,助理考45个,大家可以先把这些病名按照系统分类,然后分类复习,比如感冒、咳嗽的的外感病因基本相同,而用药却各异,心悸和失眠的病因也大同小异。  f6 o; o5 I% C. D8 p; {7 C, C
      而中医妇科相对来说就更简单一点,大家只需要先记住 经 带 胎 产 杂五个字就可以了。
9 e( @: k+ y& ^: f8 C下一步先解决 带 带下病只有带下过多和过少两个类型,这样就只剩下4章了: x8 K8 t9 g: L  K8 D3 ~
第二步记忆   杂 杂病在我的记忆里只有7个吧,阴痒、阴吹、脏燥..........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还剩三章。
3 g. s, W$ \/ m第三步就看个人习惯了,我是复习的月经病,月经病也可以按照期、量、伴随症状分类,然后根据病因综合复习,在月经病里要记着掌握大纲要求的几个方剂,比如两地汤
% l& V# T4 e% V! D6 A6 N! ^      针灸的治疗方面考的比较多,我的意见是搞针灸的可以多下点功夫,而不接触针灸的我建议在考前突击一下
$ _% A7 |1 [" |3 Q2 x       五行跟藏像在考试中属于中医基础里分数比较多的。需要重点记忆! k% M! R( R5 `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篇,五脏之间的内在联系》-----------补充好象这个考试要点出现过几次,虽然分值不高,但丢了也怪可惜的
% l3 _* Y5 ]  E' R8 O- r一、心与肺: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上。3 H" l1 H+ j/ q, W- O1 F
二、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互相为用以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
; W. x. Q5 K8 w6 r三、心与肝: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方面。& o1 C% g3 a- ^* M
四、心与肾:强调维持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 Z4 B8 m. q, l$ j  @
五、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方面。
7 V, t" T( ]6 Y! r8 J, l# c: O  q六、肺与肝: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 i5 f6 F$ C  z) _" Y七、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滋生等方面。: V: \. n) v. s: m% C$ y9 [
八、肝与脾:主要表现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中的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
- L- V: j4 X& p3 M) @% n九、肝与肾: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泻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制约等方面。
& ?- N0 F1 C4 |7 ^+ h5 y8 d十、脾与肾: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9 _0 j6 k, r, D) c; w9 S" Y相关习题:8 v5 L( t& ]; \* g( Q4 N9 \
1、五脏关系中主要体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脾与肾;肺与肾
, l( }. T' g' }! Y4 S- l0 U2、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关系密切的是:心与肺;心与肾;心与脾;肝与脾;肺与肝; Q4 V2 p6 N* P7 i
3、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哪两脏:心与肺;心与肾;心与脾;肝与脾;肺与肝
/ X: _( ^4 g  `, E7 x4 c0 O( X6 B4、在血液和精神情志关系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肺;心与肾;心与脾;心与肝;肺与脾
7 J: {' N8 h3 S6 k; X5、“水火既济”指的是:心肺关系;肺肝关系;肝脾关系;脾肾关系;心肾关系
9 K" G7 \. V) A# @5 u4 z, r6、有精神互用关系的两脏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肝与脾;肺与肝
+ s9 P; ]) [, P9 e* a7、有君相安位关系的两脏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肝与脾;肺与肝
, b& a1 V" `& ]7 d8、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肝与脾;肺与肝7 N: D. D" M4 v6 H+ h, U5 r) U# B
9、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的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肝与脾;肺与肝, Y+ s8 `3 p' Z5 G' w
10、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肝与脾;肺与肝
9 L; B! y9 O: ^, D9 z3 l11、精血同源指的是:心肺关系;肺肝关系;肝脾关系;肝肾关系;心肾关系2 [; p; E8 M% A1 V
12、乙葵同源指的是:心肺关系;肺肝关系;肝脾关系;肝肾关系;心肾关系, ?; M2 U/ t2 l$ k, F9 w/ J! D+ U
13、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脾;脾与肾;肾与肝;肝与肺;肺与肾7 h4 c/ D8 k( V! Q& j
14、有藏泻互用关系的两脏是:心与肺;肺与肾;肾与肝;肝与脾;脾与心: I2 i) Q- t3 r/ D6 I4 @" O
15、有先后天关系的两脏是:心与脾;肺与肾;肾与肝;肝与脾;脾与肾
4 [0 L: e: @; M, m& g. ]7 w. I     中药学》,中药学的内容其实十分庞大,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如果应用于临床仅仅只了解中药的功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所了解,但是具有规定学历职业中医师的考察范围仅仅局限在了中药的功效以及主治上,对于临床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我们需要共同先把入门这一关通过才能进行下一步.
: C& R- A; c9 J1 f7 V       我们今天开始复习《中药学》,中药学的内容其实十分庞大,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如果应用于临床仅仅只了解中药的功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所了解,但是具有规定学历职业中医师的考察范围仅仅局限在了中药的功效以及主治上,对于临床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我们需要共同先把入门这一关通过才能进行下一步。(至于我个人在中医内科方面的临床病案我会另选专题发上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因为我们科现在基本不收治内科病人,所以在这方面的临床资料比较少)  h1 X8 i8 A( `- s; n1 Q/ x
      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中药学》的复习。对于中药学的概论部分,我将在最后讨论,首先复习中药学的分论(对于我来说是难点,背的实在太多了。现在我在临床上开中药时还需要翻阅中药教材,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实在太薄弱了)。
5 L/ U: u: q8 ^5 V) T- ^$ f) p    《中药学》的复习我现在只能暂时参照06考纲(07还没有出版),我们先复习一下解表剂。
+ f: f1 o& h0 _9 h: Y; Y一、概述
: n+ R9 H  D7 I8 |3 B! F解表药大多性味辛,主入肺及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使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而解。使用时对于发汗力较强的用量不宜过大,入汤剂不宜久煎。/ Y# d: d9 t! j
二、分论5 ~- u; p& C& X5 G/ C
麻黄0 w9 i, V7 {9 T! @3 h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4 T' S& F* r$ K3 ~/ u( K8 l
?为发汗解表要药。
; ~$ T' h& G' r  P9 A' _& b* P- q; g?每与桂枝相须为用。
" \8 Q3 n2 r# N# p8 K6 R2 T3 o?为肺气壅遏所致喘咳得要药。9 C  C* ?& ~, Q+ c) J0 h
?风水水肿。
% ~7 f$ j: e7 i$ C! \: j4 \桂枝
3 U0 ~1 [$ K# \6 [7 M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2 K( t* U( e2 C( I?表实表虚均可使用。
, m- K" z% Y5 y' K. L' o) Y$ K?助阳警记:心阳及脾阳不振  _- E5 Y5 t9 E8 ^
紫苏
3 W3 {* K9 a6 @# C2 L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3 N, E6 c" I) o1 {/ o生姜$ X: Z3 l* V3 U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r# @6 i+ j5 i6 R
香薷' Z6 ]# V4 l8 u* V' x7 s+ U0 K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 c. `# E- ~  f, `; I+ U荆芥; c* G1 {, M) l7 O! U1 ]- e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 Z- Y% U9 L; a2 S防风:8 J8 n. ~% a7 ?& q/ _) n9 x2 y' j/ E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7 y- H6 v: }$ J% l+ T- m羌活:* R3 U! X  [5 q& ~6 j! B9 n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8 d5 Q8 n! t3 s) L) x
羌活:
- N" x/ Z3 U- `) u1 m3 A: c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5 O: Y% S( O1 _- ]- C* a) p  D/ c) }
?尤散治疗上半身疼痛3 \% r4 M0 g) M; i; m! U
白芷
; K9 ~( z* s. I$ _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8 v5 t' O0 D1 F1 [3 e( T  P
?为外科常用之品。
4 M9 q! W" @; s+ v细辛
* E& H- |# }: l9 P'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 M9 |8 o$ D, G藁本
9 ?+ U. q& K& e" O3 y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 q5 m! o3 m* u0 m* _% d# k苍耳子; }. W: u, e. Z3 P" ^+ [" J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0 P! Z& \1 T9 M, t辛夷' f* r) n8 m# h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0 D$ z) ]% r5 U8 l
薄荷/ d  F; ^7 R" S1 O6 f$ G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利咽,疏肝行气
% g& d7 R! |9 P, \; S7 K牛蒡子:( b" e4 U2 s6 ~4 L  L, ]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 E5 d5 q! h  w5 ?: q蝉蜕' {: y5 u$ i& m, l9 T+ C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2 i& o$ j3 k: R桑叶
0 L0 K# q$ Q# D; k2 j. o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 m; ^3 Q7 ]& ?菊花
2 O% Z1 X1 `: C. B4 W1 b! j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U+ ?- ?) W1 m7 @7 c% a
蔓荆子
7 Y4 J& n; K* }) ]. K7 \; A# x" ?功效: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X3 g6 D$ [+ m+ B( l柴胡
3 ~, N  @  B/ U* B0 M/ n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g2 B' I  g) N2 j?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常与黄芩相须为用
( w$ R) |) }$ H5 r& T, \?为疏肝解郁的要药
) @: _  f3 J8 e* `4 i$ k% l?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 H5 i2 ~' N0 U! \3 d升麻
. m& L, R# z5 B8 K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7 o; k0 R! Y# X( @- A
葛根
4 r" V" O3 y- D  F3 M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3 k7 I; {# h. E1 \% R$ l% g+ J- E
淡豆豉
5 y1 F: X7 ?8 _9 Z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H( e# U% i* D) h3 h- J
药物比较:
) l8 J. D' n; @  w* X* }1 r1、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有发汗解表之功,治疗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罹患,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使用。
" p* k! g  d, \0 S# V6 Q+ N2、荆芥与防风:药性皆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常相须为用,但荆芥发汗之力较防风强;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0 `5 b# G9 ?5 d4 i5 C
3、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常相须为用治疗外感风热,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及肝阳眩晕等证。 但桑叶疏风热力较强,常与清肺润燥,兼能凉血止血,可用于肺热燥咳以及血热吐衄,菊花则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并能清热解毒,多用于肝阳上亢或疮痈肿毒。$ b4 H1 t7 O' y

( q5 k  {. b- M/ B' y3 V* s4 u5 q别指望书能全看完,就算全看完,也别指望全能记住。所以只看重点。像论坛里的中医核心笔记,你去下载打印出来,例如中内分值很大,就用那个打印出来的,很精简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每天过一边,到考试还有2个月,可以过个50多边,你还会记不住么 就算就算记不住,看看选择题的选项,最少也他妈的眼熟呀。
# R; I3 i- I4 o9 `  n2.看重点也要讲效率。别人看一边就记住了10之7、8,你看了10边还记不住1、2,在笔试这种按比例淘汰的考试中,你已经被淘汰了 一方面,你要合理利用时间,另外为了提高你的记忆效率,请多看看【记忆痕迹】版,之所以把记忆版和执考版放在一起的考虑就是为了大家的考试,希望大家好好利用-----执考超大量记忆事半功NNNN倍之必读!
# |% ?. {* X+ N8 S3.重点不用说啦,重点科目是内外妇儿针炙,近来西内和诊断学基础有增加趋势。重点科目里也有重点内容啦。中药只记功效,什么性味归经都不需要记,方剂只记组成和功效,方解不需要记。谁要还在性味归经和方解上花时间和功夫,就太蠢了。内科与方剂中共有的内容,是重中之重,几乎必考。如胸痹瘀血证方是血府zhu瘀汤,像这种方子非常危险,一定要把方子的组成背上!!!!!!!你现在能背上不?嘿嘿,我过了这么久,临床也没用,都能背上:~生地桃,红花chi芍枳壳草,柴胡xiong桔牛膝等,化血下行不作痨 怎么样,厉害吧,我打这方歌如果看书,我就是小狗 。同样道理,外、妇、儿中与方剂中共有的内容,也是非常非常危险哟。重点列出,在背内科妇儿证型用药时,顺便也背下方歌,可以使知识连贯也 ! O& y' j: g0 n5 x
4.做题目简直太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吃透每一题。看不进书的时候,做做题,很好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再看书就容易进脑子了。医生无国界论坛# n, Z. `& m2 t( ?% @2 ^
5.贴近题目的资料书也行重要,论坛里的真题和模拟题建议在考试前几天做,非常有价值。有人问有什么价值?嘿嘿,有人光在考试前做那些模拟和真题,就能过关!!考试题库一共就那么多题,能考到哪去呀。当然做的时候,一定要举一反三。题目和选项反过来也要会才行。2 J9 G# |; a4 E, V3 S
6.列详细的计划。计划要保证在考试前几天完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8-25 16: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全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10:50 , Processed in 0.0237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