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美中:无恒不足以为医* K2 y2 s2 ]" o+ u
9 A$ ~0 _/ e1 Y- y/ ?5 E$ _6 F
传承治学精髓1 n$ K1 k% J, H: N* \
天道酬勤* A3 M+ T1 I% r' X" t L! Z
恒则通仙
! K" `; |: g. }( Y
# u/ q& X. G- g2 M% a- F8 \) U: h 1 J( `! f" c0 A5 h9 j
}$ ?7 P- n! _( Z' O5 A4 \4 Z 【作者简介】岳美中(1900~),名岳钟秀,号锄云,以宇行。河北省滦县人。早年攻读文史,二十五岁时因肺病吐血,
) f, ^! {) @. d 发愤自学中医。曾行医于冀东、鲁西一带。解放后曾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唐山市卫生局顾问,后调中医研究院工作。
3 f1 r/ `# p8 T, j+ x0 u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垒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主任、中医教授。
! L9 |, N5 o6 E2 ^% c; V" `, a 从事中医工作数十年,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病、热性病、老年病等有深入的研究和较好的疗效,$ w( v8 d# O$ ~( E) `
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名望。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论医集玲、《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的经验集》
! I, w; v3 {/ v. Y 以及《中国麻风病学汇编》等。
& {1 ]8 {: \; n+ z
. D3 L- a8 u/ [% O! ] 我出生在河北省滦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父亲早年扛活,后来靠种几亩薄田兼做挑担叫卖,支撑家计。我们兄妹五人,# y% v' D6 I# O! u) }! l
我是老大。八岁上,父母看我体弱多病,难务耕事,也为将来家种能添个识文断算的帮手,咬咬牙送我上学,东挪西借地供着我
8 S5 s1 V3 _, g" F! [/ i; w6 g 读了八年私整。我看家里作难,跑到滦县城考进半自费的师范讲习所学了一年多。这种求学的情况,我在《六卜初度》的诗中,
+ t6 }1 c$ V% T, W8 Q 有一首写到过;, A" c6 Z4 ~$ v0 \/ s
# r3 R/ T0 t5 K9 z- [/ Q [# q 少小家贫病不休,0 Z2 V% l. D' `( X& e' p# z6 }
- d# f! K+ A, l 学耕无力累亲忧。& O: j4 @* z0 Z: [, N' y
7 u2 x' z9 c! s2 S
因规夜课迟安梦,% b2 ^7 L$ ^) _
0 c0 q9 l5 c' a$ }+ o: J9 c 为各束修早饭牛。
! F: p. b1 s" }" m- Z
0 P5 x% H+ R3 n1 {) @ 酒食屡谋精馔供,
1 U+ |3 v; M' ], w) R& V; o) [' R& v% g
序庠频遣远方游。' L+ _. t ]" H0 z- E5 u8 e* X, b
; k' r) G& g( n) P* U/ i X5 u, v 严亲纵逝蓐亲在,% S. c; q0 M- e
: x6 y/ P% o- W
六十该儿也白头。
2 u1 ]! I8 C. Z7 Y4 J+ d+ }; Q
. {+ P$ C& U7 Q+ s! r# G 我十七岁当小学教员,一面教书,一面随乡居的举人李筱珊先生学习古诗文词。其时,军阀混战,濠县正当直奉军争夺的要冲。
% j1 f. S+ [4 ~' h' G6 j+ {' N 烧杀奸掠,民不聊生。我当时抱着空洞的救国心,慷慨激昂,写了小说《灾民泪》、鼓词《郑兰英告状》、
" D! }1 q3 W$ s$ R 《民瘼鼓儿词》等许多诗文发表在《益世报》等报刊,想转移风俗,唤醒痴迷。但少年意气,呐喊无应,转而想从古书文中找出路。. W; o4 P3 A2 c: g* g6 K
一九二五年夏,听说梁任公、王静庵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又和裴学海等几个同好一起重温经学,兼研小学、史学,准备投考。' i0 m* d. _3 [% Z
暑期应试落榜。虽然受了一次打击,却更加发愤读书,每日教书、写稿,苦读并进。
$ N5 w7 H) @6 T5 @" o! V# } 不久,累得吐了血某医院诊云:"肺病已深,非短期可冶。考学无望,教职也被辞了,真觉得前路漆黑,大难将临,
; z j1 e; z1 v& x 儿无生趣,又不甘心那样死去。难道医学对肺病真的没有办法吗?床第呻吟之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 t& w8 [6 B! d: l' l9 t1 d
买了《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吃药。一年多田野间的生活,休息为主,吃药为辅,
# @' j, A: L- E0 k 肺病竟慢慢地好起来了。觉得中医确能治病,于是专心学医,自救救人。
6 a/ i9 r! q6 G
, g& k, Y- O% T 学医,到哪里学呢?穷乡僻壤,无师可投;家口为累,又无力外出从师。只好托朋友找了一个村塾工作,学生不多,一边教书,
- L o3 C& e5 Z4 {/ J! d- ? 一边学医,一边继续写诗文。
. s' |: Q1 ], l3 w3 u4 O
6 X, n- h- }& L( w; ~ 这一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和爱好,二是想小补于经济。; q1 Q0 r4 L# F8 J' d; g1 |
+ K$ S/ J# w5 n0 a3 ~- g1 `# R
学资供养家口,稿费就用来买医书。三年之中拖着病弱的身体,日教夜学,读了明元以后许多医学家的名著多种。- f2 q- l' k, C: E
缺少师友商问,就反复钻研揣磨;为了体察药性,就攒钱买药回来品尝体验。能尝的药,大都尝试过。有一次尝服石膏过量,泄下不止,1 G- G( I- n' c
浑身瘫软,闹得几天起不来床。学东知道我在读医书,有时家里人生病也找我看。我慎重地认证用药,往往有些效果。
9 v$ T: N% T8 N4 Q% `& Z6 ]( W1 m0 j( d7 L+ r
一九二八年春天学东一个亲戚的女人患血崩,找我去治。初不敢应,后经学东面恳往治。几剂药后,竞见平复。" k3 r" `" Q2 e- ^5 o# A6 T3 F
春节时,全家人坐车前来致谢,引起轰动。4 d% Y: Y1 u3 }) T! F
就在这同时,邻村一个叫徐福轩的小木匠,突然发"疯"。烦躁狂阉,忽地登高跳房,忽地用手抓炕,新铺的炕席一抓就是一片。; D0 d! l! c, G' }& T) R
发病月余,家里人捆管不住,经医不愈,村人荐我。我细察其脉象症候,系阳狂并有瘀血。
4 f t* j2 A" O# z* p. | 予调胃承气汤,仅一剂竟拉赤屎而愈。阳狂一病,并非难证。但在当时,村人却传为神奇。5 E* u$ B8 Z Y- L* s( c) X! G
找我看病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 I" `: L9 f. i$ I+ U1 [) T
1 K' V K, m/ X 一九二八年秋天,好友吴绍先古道热肠,和几个朋友凑了点钱,在司各庄帮我开了个小药铺,劝我行起医来。2 t* T# Z" d/ ]8 e k6 X
说是个药铺,起初就是一间小房,里边一张床,两个药箱,几堆书。睡觉、吃饭、看病、卖药,都在里边。后来起名叫"锄云医社"。
+ Q$ x$ v: V T: l: p0 f. e% d& Q 因为原来教的一些学生的家长不愿易人,"恳我继续执教。一则于情难却,二则光靠行医难糊家人之口,
/ o. U/ a; I1 `' H% I 后又和两个友人一起在医社后边的一间房子里办个"尚志学社"。白天,看病卖药之外,在讲四书五经,8 d4 g4 c& ]4 a
晚上,攻读医书,思索病案。我行医之初,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辨病投方,疗效并不高。但几年之中,
" `/ [# n3 ?+ R 却对农村的经济状况,疾病种类、药品需要等,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同时,从读书的惑豁、临证的效失、病家的愁乐之中,
" r# @$ }" U1 W0 U+ ? 进一步体认到中医学术对社会人群的作用,益发坚定了终生研讨中医学,献身学术的决心。
" {% C& T- F) a: m1 _9 O3 X, B; f& G9 h$ n- A4 y. `! W, z
医之初,生活十分艰苦。出诊看病,经常以病弱的身体,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奔波于夏日的湿暑、隆冬的海风。
1 O5 P+ ?5 M" [ V5 Z+ n 有人功我还是读书找个差事谋个前程,我当时曾作《遭情歌》述说心境。其一是:
4 T6 s/ Y0 s' \) }( q
6 X7 M' d+ Y* u$ y6 s. f, W 懒粤弹,不学仙。觅奇方,烧妙丹.针砭到处症瘕散。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山中采药云为伴。) Z: |4 L2 D9 J
莫讥我巫医小道,且羞他做吏当官。 G) {! L: H" R/ u. ~) h7 [
+ [- S! ^) @# T5 D
一九三五年,朋友把我介绍到山东省菏泽县医院住中医部主任。一边看病,一边教授几个中医学生。) `8 {6 W2 w4 P& |% f' q6 B/ X% d! p" C
3 }- D5 Q, X' A0 y/ w
不久,灾难就接连而来。先是¨丑夏,山地震,烈风雷雨,屋倾墙崩,连续数月,辗转逃避,倪存生命。
# l6 w+ M" D0 f# u5 q 不久就是日寇进攻山东。一九三八年春,我应诊到博山,遇日寇攻城。被围在城内五天五夜。城破后,落荒逃到济南。
1 A- Q. b, {1 S. S; e' @7 ~ 身上一文不名,几箱书籍无处去找,仅剩下随身珍藏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各一本和数册医稿及《习医日记》。
8 {0 X4 Z$ l0 w8 x/ z$ h% [ S 为防路上丢失,从邮局寄回家。都云杉先生送给了二十元路费,只身由洛口过黄河,千折百难地逃回了家乡。9 ^6 c+ c E) H, c
人倒是活着回来了,邮寄的书稿却总未收到。行医十载,流落千里。
4 `. Q" {# E- `; V* Q! |+ Y3 p5 ^, V# L. D6 O3 s) n5 c
身上,仅一条御寒的破被和一根逃难用的棍子眼前,是一个沦落了柏家乡。茫茫冀鲁,竞没有一个医生悬壶之地!! j8 d) Q6 U1 M$ \; V
$ t- B: q- r) M2 [
悬壶无地,只好重操旧业,又当了半年小学教员。暑期,教员集中要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我不愿,跑到唐山躲避。
+ N, d5 ^3 A) z$ X8 V 经亲友协助,在唐山行起医来,一直到一九四八年解放。十年问,我朴素地抱着两条宗旨;做一个无愧于祖宗的中国人。# Y7 n* M j- }$ ^& L( R/ f; I5 B! ~
当一个对得起病人的医生。这,又谈何容易l一九四三年,当时做地下工作的一个学生为八路军买药,暴露被捕。
, n! c8 V/ ^6 E8 e. B* G0 o 经我保释放走后,日本特务每日或隔日上门寻衅,一直监视了我三、四个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哪里能够从容临证和专心治学呢?& R( T8 ^+ v# c7 x' U* }
但是,既做医生,又不容对病人不负责任,不甘于学业的荒废。十年问,我以经方为主兼研各家,以求提高疗效;7 t$ s* ~. x- |3 ?
擅读各家中药学说,摘选验证,写成了二十余册《实验药物学》笔记,研读《甲乙经》,访求师友,对针灸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3 ?8 q4 {1 q8 S- c
这十年,我正当壮年,刀匕壶囊,黄卷青灯,用功不为不苦,因为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又缺少明确的哲学思想作捕导,苦自苦矣,. D) G# y; Z/ r1 X$ b
却没有做出多少可观的成果米。$ k1 d5 E C0 v ]) H8 k) E i
. d7 |! m6 b& s, R e+ B' i6 z7 \
解放后,特别是一九五五年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以后,中医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我调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后,
. F# W7 R4 y3 h1 Z 才有条件结合读书与临证,对一些问题进行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治疗方面,除在国内执行医疗任务外,还曾九次到欧亚一些国家,' p6 s0 B' F- X) L6 H
参加掉订丌诺、胡志田、崔庸健等人的治疗和进行学术交流,这是过去不曾想到的。晚年,我考虑得多的有两件事:
h! i: B4 A( u, W 一是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多整理出一些留给后人;二是再为中医事业培养一些后继人才。 q1 e5 D( T: k( d+ @
"文化大革命"的一段时间,我被抄走书物,在医院里喂兔和清扫厕所,其他无从进行。# s2 L9 f4 {$ ? V6 o
一九六九年八月周恩来总理亲舟安排我去越南为胡志明主席治疗。不久,我被恢复工作。7 u( Q8 B8 f v- d" z3 t' m
4 `* R% V, o$ Q
我自知身体渐差,来日无多,要抓紧做些事情。一九七六年,我为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倡议多年的"全国中医研究班"招收了第一期学员。; u6 x- G- z! k9 v! e' _8 c( A V* |
我的学术经验开始整理出版。在科学的春天里,工作刚刚开头,我却在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次讲课后,病发不起,一至于今……
+ S2 ?% J- F/ ]) V- |
3 D3 J: J3 H( i+ [3 T5 W+ P/ _ 我年近中岁学医。一跨入医林,面前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中医学术是如此繁茂丰厚,而又如此繁芜错杂,
* _1 `0 J; e/ L 走一条什么样的做学问之路呢?既没有家学可依托,叉没有专师引导或学校的规范,只能靠自己摸索、探求。
+ h# v* G5 C1 u3 f1 g( y- F 回过头来看,也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十几年的旧教育,培养了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二是几十年来未脱离过临床。- P: c/ ]5 y& s! h7 c8 s5 ^
我的注重临床,起初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去进行专门曲理论学习和研究。后来,也是因为我认识到,中医学术的奥妙,
/ v5 Q8 s, Q/ i% @# X1 [ 确在于临床。书,没有少读;目的首先是为当好一个医生,争取当一个好医生。围绕这个目的,
5 c( Q7 E3 p* g! X. e8 z/ k 对历代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都做过一些探索。有过徘徊,出现过偏执,也走过弯路,
6 {9 v; w3 W$ m& S 才逐渐地得到了稍好一些的疗效和较为深入一步的认识。认识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8 q3 s5 @# F3 x$ @
/ R) r! h8 v- g6 H t/ V- Q, Y2 { 第一,我学医之初,是从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入手的。临证稍久,逐渐感到其方有笨伯之处,往往不能应手。+ @5 d% b- ^* ?# b# L# C
转而学习吴鞠通、王盂英等人的温热著作。用之于临床,效失参半。其效者,有的确为治疗之功;有的则非尽是药石之力。1 S" S4 [% B. b
在一个时期里,疗效总不能很快地提高。思索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对其学术研究的功力不到,经验不够;但细察其方剂,: }& M+ x! \3 x9 E# R
也确有琐细沉弱的方面。苦闷彷徨之中,又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前此虽然学过,但未入细)。
0 R# y" K# X* h' y0 c( P 见其察症侯而罕言病理,出方剂丽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追实验科学之堂奥,# e1 A) j! C4 ]* z1 [/ Q
于是发愤力读。初时,曾广置诸家诠注批阅。其中不乏楮到之言,也常有牵附穿凿反晦仲师原意之处,反不如钻研原著之有会心。5 X7 @- S' @- t4 t
于是专熏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每有应手,则痊大症,更坚定了信仰之心。稍后,又涉猎店代《千金》、《外台>)诸书,
" u% d! R! n! h/ A* @ 觉得其中精华,亦是祛瘥之利器。当时,曾有过一个认识,以为中医之奥妙,原不住宋元以后。从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后期,
$ z# ~/ s$ |% d- C, g 主要是以古方治病。这中间,还在另一个方向上走过一段弯路。一九三六年前后在山东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应付门面,
' C* @0 D0 [( P* a, X; _, H 生搬硬套地学了一阵中西汇通的学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疗效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真所谓"邮郸学步,失其故封"。4 [8 S: A% [; |
苦闷之下,害了三个月的眼病。不能看书。经常苦思其故,好久好久,得出了两句话:"人是精神的不是机械的;病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 M ]! |: G; F4 u
这也许是仅存未丢的一点灵光吧!当时既坷;敢自信为是,又不敢人前道及,只取它指导着自己的治学。
9 {( W7 l2 K# @4 C* `( H6 f 十年,又归真返璞地研习古老的祖国陕学。% z" X6 k/ T0 x# W6 A7 h" B( Q8 }; ~
1 @. X$ B7 K/ K3 w0 K/ B
第二,第一阶段的后儿年,实践得多了,逐渐感觉到偏执古方存在的一些弊端。一方面,临床遇到的病多,
$ }' ]" Q: a0 L; Y" N 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能泛戌曲当之感。一方面也觉得经方究竟是侧重于温补,倘有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 z B7 W: m5 n S3 W
持半以论,温、热、寒、凉,一有所偏,在偏离病症、造成失误的后果上,是一样的。临证治病若先抱成见,难免一尘眯目而四方易位。
5 n2 \3 G8 @3 Y' k: W+ O9 I( C 只有不守城府,因人困证因时因地制宜,度长短,选方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 x7 h( w! F* V- D _, r
一九五0年我在唐山就此问题和孙旭初等同仁做过长时间的讨论,进一步受到启发。
" M7 F$ `& S( h# p1 B0 v7 X! V 归纳当时的认识是:仅学《伤寒》易涉子粗疏,只学温热易涉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债事,轻淡每流于敷衍。
* I/ l! V I8 y" Y 应当是学古方而能入纽,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
! s" Y/ A2 X8 C& B) s% P# }/ { 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6 _' S& a7 t! E/ x9 i; E
把这些认识用之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这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逸段时问的认识。
, e0 I8 C8 K9 w4 k, F# p
) s" K! {0 w6 [- S. o7 G% U2 E+ `3 b 第三,一九五四年前后,我在治学思想上又有了一些变化。此时,我治医学三十年,在读书和临证方面,有了一些积累和体验。- \ C' }* E8 _4 S$ |1 ]8 `
也开始学习了《矛盾论》和其他一些唯物辩证法的著作。并学习着结合自己治学道路和方法上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思索。( N0 m# u7 R# V
在肯定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也感觉到执死方以治滔人,即使是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情况。
8 _+ Q" U z& v, g" }, F0 N4 a 但若脱离成方,又会无规矩可循,走到相对主义。要补救此弊,不但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地研究辨证论治的原则,
3 t7 P$ N6 s+ s- e0 R1 ~! n0 Y 还要在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以若干病类为对象,从研究药物如何配伍入手,进而探讨方剂如何组织。
( s5 `7 Q) [& l% S7 B$ h8 L 因为中医治病,基l奉是采用复方。复方从根本上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逞奏疗效,而不是群药分逞其能。
. n' [# F( T. w2 ?& f9 W( Z5 j8 X 而复方方剂中药物配伍和组织,义有它历史地演进变化的过程。从它演变的痕迹中探求用药制方的规律,. m. M& K/ _5 G$ M8 K) X4 t; p
并结合当前的实践加以验征、补充和发展,指导临床,就能高屋建瓴,动中肯柴。对一个医生,这是又进了一步的要求。* L/ c" d, U. r0 z5 [7 W
习医至此,禁废书而三叹;学问没有止境,学问不可少停。在我,其知之何晚也。% }7 j* r1 s2 n7 x2 Z
我在当时的一首诗中,写了这种感慨和决心:- F! v7 @5 W( Q( y( n& N
Y9 b+ F- Y1 q t) `7 _
于今才晓作医艰,
8 ]; y, @2 y( E4 N8 Y$ i! y; F
# c9 m& s. p) y7 \0 F 敢道壶中日月宽。, A$ i7 A, V4 s- Z: y% T3 M r
3 h% H3 w( D% u4 V8 c* T ]6 H 研古渐深方悟细,
9 v1 M: i* V: C
' u' p0 G# R h S/ B& h0 U 临床愈久始知难J
8 i7 Z& O1 G, z1 @0 g
+ q. G# A7 k: [ 星槎不惮一身老,
/ H. S% m: W* ~6 b
' l; c/ s" T% [! \# p( i 雪案浑忘五夜寒。4 C; L6 I% J5 R- c+ i7 d2 r
2 {0 X8 W* {$ l" U/ ` O3 Z& H8 r
假我数年非望寿,
& u9 v: n, U5 X8 z* o/ e
, D/ D8 v% p4 i" }, W* O6 Z9 G 欲期补拙在衰残。0 x7 w5 t7 g! _/ D2 Y; X
$ I& f2 B4 I. x9 ]) c0 A/ G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十几年的时问里,我结合临床、科研与教学任务,对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方面的材料做了一些整理和研究,. X! j" `" x0 j8 }% t
对肾病、热性病和老年病等病种的用药与组方规律做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凼学力不足和环境的耽阻,
$ B) Y8 P# j6 s9 C }5 _2 c 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 F1 O" b$ h& o6 R" z5 l6 a& j
2 R, G4 K# y0 j; N1 ^
如何学习和掌握祖国医学这门科学,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此我们还总结研究得不够。
6 |' i D- J/ R- N* o 我个人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淡,能说的犬半是走过弯路后的一些感触。' U* U$ V+ L8 M
0 i3 _) ~" t2 e' F9 @
(一)读书宁涩匆滑临证宁拙勿巧学医离不开读书。但我国医学著作汗牛充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
: P L. A. D8 B- N 欲有所成,就要摘要而攻,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 B. Y, o$ G# X! l* c 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 I; ~) V ` P; k1 U
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7 N* Y9 F2 U" }4 s- t1 [9 X+ m/ h9 C
也不可用望文生义的简单办法去猜测。
+ l3 P" f7 J7 f+ H/ E" R7 f4 @9 A# [6 ~, v4 M. E
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比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的"痰饮"有二义;篇名中之痰饮,( C$ A7 K; `, Z7 K
是津液为病的总称条文中之痰饮,是指水在肠问摇动有声之流饮。读书时若不细考究,把痰饮当作今义的"稠则为痰,淡则为饮",
& D& F& u: f1 S% ~ 就失去了经典的原意。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积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
* ]2 A! g4 u$ @. x0 S" V 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 H; }4 q1 P1 _% B1 Q0 K) j. x% _+ }8 o8 B; {& r% U' d$ S8 M
要把主要的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木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背得熟和背不熟-人不一样。8 J; s5 }6 x$ n
比如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 X2 k2 k) D$ D6 _0 O% ], m) G* ?
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于得心应手。
! |6 b1 o! m6 ]5 z# O; u 我自己虽曾在主要著作的背读上下过一番功夫,但总不能象童时读的《论语、孟子》和古诗文那样至争仍背诵无遗,常有学医恨晚之叹
! c: Y' x# D6 ~& D) H- N+ u% a3 e 。因此,背书还要早下手。
+ I: m, {. k! R- D3 K5 Q F g. K0 Q8 q h4 u7 W
读医书,还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积累的形式则宜灵活。比如说,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5 y+ {- l: s' V; u0 }( I
读书时留意于此,随时摘抄记录,并部圳类居,主要的加以标志,敞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以已见。
) N4 E+ P# ?+ z5 J& {" r2 n 丑积月累,对日后的研究工作是会有好处的。& t, v# I+ X: Y3 A. @
+ Y8 `+ j) P) ^) t& Q2 P 临证宁拙勿巧。对l矗状要做"病"与"症"的综台分析,寻求疾病的本质,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寒热虚实,立方遣药,要讲求主次配伍,3 q! q# ^" r3 m9 L& L' S% q x
加减进退,不可用套方套药取巧应付。遇到大病复杂症,更要格外细密,务期丝丝入扣,恰合病机。既要有临证时的分析,
# I1 I7 E- a+ m. `2 I5 l/ i7 G 还要做事后的总结。数年来,我自_己无沦在哪里应诊,坚持每诊必做记录,半月做一次阶段性的检讨,找出需要总结的经验,
) X- ]. j9 l' \/ W 发现有进一步探讨价值的问题,提高疗效。
& U& Y! h8 M( d- p* }: Q5 T
# ~, l5 y" V3 e$ q k: ^' K (二)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我学医,主要是自学。但决不是说,自学不需求师。做任何一种学问,绝对意义上的无师自通是没有的。4 f7 L5 k: d4 p+ B _9 P$ k {
自学,难免遇到思而不解之惑、攻而不破之谜,更需要清教师友。因而凡有从师学习的机会,尤知珍惜。& g: k h$ [5 u' k' T' R T
一九三五年,我读到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觉有自己未见之义,稍后就加入先生所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
: t" \, Z4 B0 B% ], p9 n& O6 ]. B 当时,我看病教徒,诸务虽繁,但对所学课业必认真完成,寄去请教。记得我写过一篇《述学》的课卷,陆渊雷先生曾加了鼓励的按语,; C5 `% _" y' ^. r) o
发表在《中医新生命》上。这段函授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对我这样一个自学出身的人来说,感到十分宝贵。一般地说,
+ E* @9 _" ~, a& ] y 一个人从师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毕竟是不多的,而在共事的同道中,学术精湛、经验丰富之人却随时都有。只要虚心汲取他人之长,
, F1 y# ]: J" V% x7 C5 X6 d( ~ 皆可为攻错之石。我在中医研究院和蒲辅周等同志共事多年。在一起临证、执教的过程中,有时见到他们的得意之笔,恰是自己薄弱之处,7 t8 A9 F$ t$ y$ K" j& ?0 C
从中比对思索,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早年我用玉屏风散治"习惯性感冒",多是大剂突进。虽数剂可效,往往不易巩固。; L! j. y( r" Y7 [, y9 b& h+ L
7 G6 H& _4 I2 f8 W$ s6 [1 W% O/ R4 p4 r
蒲老治"习惯性感冒",也用玉屏风散,却是小量长服,疗效颇好。我思索这里的原因,加深了对慢性病的转化要有一个迩渐积累的过程,
* k& Z' u/ v' u' x6 K9 Y有"方"还需能"守"这个道理的认识。从师是为了求学问,在学问面前不能有丝毫的架子。我在任唐ILl市中医公会主任时,0 U( b* u5 m) y9 k% C: L
市内有一位高怀医师精针灸术,擅长用"大灸疗法",系其祖传,能起大证。年事已高,秘未传人。为防绝技失传,
7 [- m9 h B7 ~$ q3 N我和王国三等几个同道以弟子礼前去执贽受学。每至巳夜,即趋集灯前,问难请业,无间风雨,袒臂跣足,按桥量度,力求一是。' a7 R8 m/ M& g0 }2 Z
终于掌握并整理了这个疗法。
+ g2 d& V, o! v9 C& k h+ Q
) H& T; I. ?) ] 当时我虽年过五旬,不无劳顿之感,而其中授受之乐,电确有非可言喻者。
* v/ m4 e7 W" ]- m' Q) L
9 z, Z, |' W) g1 @/ S (三)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我习医以后,半是积习,半是追求,研读文史和爱好旧诗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
8 d3 E9 `) |3 N0 G0 O 习陕之余,喜读《二十四史》。对六经、诸子、宋明学案以至佛教、道教的部分主要著作,都做过一些涉猎。2 C& J- F5 _6 t, |) |
兴之所致,还习作了一千多首诗词。我常以占用了一些业余时间为惜。但回顾起米,由这种爱好中得米的一定的文史知识和修养,- H# E, {* @! n4 d9 q9 n& j: F
对中医的学习和长进,也并非全无益处。第一,中医经典是古文字,和现代白话距离较大。义流传辗转,版本繁杂,字词驳错。" |. U! l: b& A/ R
诠释者既多,难免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化、文字知识,对这些经典著作就不易读懂,读{蒈了,也难于读深。1 @4 d+ S0 v- \3 O# B
理解上,或浮于约略,或止于沿演,可以逐浪而难能探源,临床上,刚易于套对而难能用活。要想对经典医籍的研究深入一些,
/ U2 x) I2 v1 t* S! t 就非有一定的古代文化、文字知识不可。: l+ |' g- w5 x, a
& M( t M4 B F% C5 Z4 K" l( y
我自己对《伤寒论》等经典的文字做过一些研究,写过一篇《<伤寒论文字考>补正》,就很借力于早年积累的一点古文和"小学"的知识。
, g p: O- ?9 t. L4 B 第二,文史的书籍和古诗文中,掩藏着丰富的医学资料。这些虽是不期而遇的零金碎玉,却常可补某些医学著作之不足,亦届珍贵。
2 s4 Z, o$ r# v- S8 @) M! L5 r$ a5 h 读书时随手积累,需要时即可驱遣使用。我在整理中医麻风病学,写作《中国麻风病学汇编》时,就从文史著作中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材料。, S1 b! s. t P0 z3 i3 x* V
第三,中医学是从中华民鼷古代文化这个土壤中生发出来,是整个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枝。它的形成和发展,
# [) c% h- x) w7 a8 Q 受整个社会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发展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对各个时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 n# W, A2 ~' e% B% N9 j K, B 对由当时时代所产生的医学思想的理解就可以更深刻一些。比喻地讲,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整个文化素养的提高,
; j9 f1 }: Y. X6 q5 u; W 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养到功深,是可以达到境界上的升华的.不待说,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掌握古代文化知识,9 f3 O1 [( N4 o9 J# d
应当有目的,有选择,要适当,要因人制宜全无目的,漫无边际的读书,也不足取。0 ?5 T, v1 U0 j; c" r2 Q. ]3 k; Z
5 r5 ^$ P0 F2 b+ P! p
(四)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有时青年问及学问之道,我常说,论天分,我至多是中中之材。& q8 g& k0 j( m& c( |9 j
几十年来,如果说掌握了一些中医知识而能承乏医务,所靠的一是"勤",二是"恒"。做任何学问都要勤奋和持久,0 V0 S: g2 L/ v* a0 R. h& V" p
治医学尤需如此。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接触病人,医术好些精些,随时可以助人、活人;医术差些粗些,
0 V0 D* A$ X& p3 P" Y 随时可以瀑人、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真可以说是病人的"司命工"。一个医生,如果不刻苦学习,医水上甘于粗疏,
8 V3 e+ w, E$ Q 就是对病人的生命不负责任。当然,就是勤奋学习,也不等丁就能万全地解决疾病。但无怠于学,至少可以无愧于心。/ q6 c2 x( F' D4 B! Y* b# m
这是我早年用做鞭策自己读书习医的一点认识。如今我垂老病榻,回顾治医生涯,成果之少,每自赧颜}稍可自慰者,
9 M0 z/ U3 {" u8 |1 c) L5 X% s 唯有勤奋读书未从松懈这一点。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乍{,读书必至于时。六十岁以后,' Z9 t7 l3 N( V; c G, ^: T
医责益重而年事渐i岛,为了抓紧晚年,完成温课和研究计划,曾规定了几条自我约束的"自律"。8 e- t# k3 F* W6 {
大致是:
9 s# O) W3 z% K" n, W ①要有恒。除极特别的事情外,每日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似,时作时辍。7 Y2 d, O$ w) H, L/ o
②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轻易地改变汁划。要有始育终地完成一种计划后,再做另一种。"主一无适"谓专。7 C$ |/ `6 d- I% Z# Z( g1 F
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 z0 T9 Q0 E V9 v
③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涉藩篱,不求常奥。入细,还要防止轻淡,
2 n; u$ Y5 |" `# o9 {; P" v8 ] 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症I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巾主力,也不能理细症。0 n- j% A0 l1 W% l i
④戒玩瞎。此后,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
8 N0 B8 J8 C, I/ i/ [ ⑤节嗜好。
& U4 d- m- ^) o: Y( h2 E3 |" A, S. Z ~9 h& z
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致躁扰不宁,学术上难于探深致远。! l& w" G8 D( i* N5 s7 V9 M9 C
此后,不独茶酒不事讲求,即书画篆刻,也不宜偏好过多。& \" _# [- ~; Z9 {9 [4 I
& g9 H. ?1 i4 L0 \ 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现在检查起来,除在旧诗词方面,有时情有难禁,占了一些时间外,其他都尽力遵守了。
! ]2 j; w9 D3 G6 t6 R- n" _& x6 u0 t0 y5 D( f7 Q" u
人们都知道医德的重要。我以为,做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3 _$ v7 S- `2 F/ I4 |$ @
直至系之咀命J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只有这样,才能认真热诚地对待患者,谦虚诚挚地对待同道,
' [: Q% x1 e; {8 [6 Q 勇敢无思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对待成败。相反,如果对自己从事柏事业不热爱,不相信,惜献身,对患者缺乏负责的精神,# P& o0 Q& j1 a4 W
甚至把自己掌握的一点技术当作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那就丧失了做医生的根本。不特失之于医德,且将毁及于医术。! v: |( m; b% o0 ~9 K6 U
+ a# F& I' k# _+ d; n* O( a' w' U& l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中医都有自己不容推卸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中医的命运是幸福的,毕竟也是坎坷的。# J- F. `' \( Q* R, M5 ]9 y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亲见了中医界的同道们,在旧社会的贫苦中自处,与反动派的压迫作抗争,对偏见者的歧视不动摇,# ~! J+ u% E4 t M. S0 b1 i! P+ O
在存亡、港衰的瞎难中迎来了国家的解放,为民族保存、继承、丰富了中医学这份珍贵遗产。他们是无愧于历史的。) C! n6 ~8 w( U
我仪是同辈先进的一个追随者。蹉跎时月,如今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了。
R6 r K+ G6 j2 [ 向前展望下儿代中医,他们将处于}上会安定、思想解放、科学昌兴的时期,只要他们勤奋而能够持久,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
" q2 @% n* r. W: ]" x, ` 中医事业在他们的手里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医学必将以更绚丽的身姿.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q) r% y0 G: i& U% t0 u
顾后瞻前,寄希望于未来。: a7 q' R) D, j' u! L% u/ i
|
% s9 Q2 B2 x" V: G
2 n! K% f; y2 n) y# H8 D4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