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15|回复: 6

桑叶、椹、枝、皮、寄生同生桑树药用有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5 19: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桑叶、椹、枝、皮、寄生同生桑树药用有别
; h$ r& i; D0 \8 G+ J
7 d. H3 H, h% ~2 q, I0 p# X$ F作者:王  勇
. z+ P/ R8 A" v) {0 }( c
0 w/ K3 X7 y9 \% O% ?
" L1 b- E1 Q+ y1 S% x桑树一身可入药。叶、椹、枝、白皮、寄生、桑蛸、桑耳,虽同生一树,其药用大有差别。+ i* p' J. ~# [/ X- f5 u) r7 Y
: D  G; a# D2 F$ X$ p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病症。临床上桑叶配杏仁、桑叶轻清发散而泄肺热,杏仁降气润燥而止咳。二者合用,一宣一降,使肺气得调,即宣肺散泄,又降气止咳,且无伤阴助燥之弊,可用于外感温燥、干咳无痰等症,《温病条辨》中之桑杏汤,即为此配伍使用之代表。桑叶与石膏相配,桑叶甘寒,轻宣肺燥,石膏大寒,长于泄肺胃之热;二药配合,一宣一泄,善清肺金之燥热,且于燥热伤肺之干咳无痰等证,如清肺救燥汤。桑叶研末,米饮吞服,早晚各一次,治小儿盗汗、头汗、自汗等确有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叶尚有护肤美容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桑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维量元素,能促使蛋白质合成,延缓皮肤衰老。常用剂量5-15克。水煎或入丸散。素体虚寒者不宜大剂量使用。3 F. B# y1 J( d6 i! k

* m, J* e, e5 V: Y7 d) y1 S桑椹: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功能补血滋阴,生津润燥。主要用于治疗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等病证。桑椹含维生素B1,B2,C和胡罗卜素。100%桑椹煎液有中度激发淋巴细胞转化作用,桑椹并能延长家蚕寿命,促进造血系统功能,此外还有缓泻作用。常用剂量,生用10-15克。加蜜熬膏用15-30克,温开水冲服。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忌服。
: N* N  g# U- B/ |% j+ B( T- u' G9 P" O. b- C+ e3 ]' }7 _
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功能祛风湿,利关节。主要用于治疗肩臂、关节酸痛麻木等症。桑枝含有维生素B1等。为祛风通络的用药,酒炒能加强通络作用,临床若见阴虚又患桂枝证者,可用酒炒桑枝代桂枝,酒可以增其温通之性,又能助阳。据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桑枝对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可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门脉性肝硬化等。常用剂量为10-30克。% O7 x+ Q5 O, O' B

1 s' F+ o1 s) t/ ]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等病证。桑白皮主要成分含伞形花内脂,东莨菪素和黄酮类成分,桑根白皮素、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具有利尿、导泻、降血压、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菌作用。桑白皮《本经》列为中品,认为有补虚作用,近世临床家均不用桑白皮补虚,清代明确把肺虚无火设为禁忌。常用剂量为10-15克。! X) R, C& q4 L1 _' F+ {; @* s  s

# t  \0 l3 ^5 z# K# s, ^桑寄生:指寄生桑树上者,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等病症。主要成分含萹蓄甙,亦含少量槲皮素。具有降血压、强心、利尿、抑制病毒、抑制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生的作用。单用桑寄生制剂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冻疮有效。常用剂量为10-20克。
2 Z6 I% [7 V0 X1 ?/ H
* ]; d# u& z) g' o# l其它有桑生螵蛸,功能益肾固精,缩尿止浊。桑生黄耳,入肝肾,治血分之湿热,最为有效。血分之湿热,女子病多,漏下赤白汁者,阴为阳迫而下泄也。血海癥瘕积聚者,阴为阳遏而致壅也,桑耳用之最宜,然而真桑耳药源甚少,一般为民间中医喜用。总之桑树一身是药,叶、椹还可药食同用。) P/ q, D; Q, V2 _

% o: ^4 o$ {# y: e) m0 E7 `
5 w0 j6 F: X) z: q, C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19: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桑叶、椹、枝、皮、寄生同生桑树药用有别
8 R2 V3 r( Q; J" b& z+ E$ Z& ]% h4 {% m* ]: P/ x; h  Z. l
[ 本帖最后由 淮水飘香 于 2008-8-25 19:5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19: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桑耳
% ~" I8 H; f3 H) J) I开放分类: 植物、中药( w4 J2 ]4 P. o9 x/ `* P5 ~
* V  [( d( D8 U- I* P! S
【桑耳的功效介绍】: 5 U, J: T: F* T6 s
桑耳 (《本经》) : U9 X; t) ?* O3 T
【异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 $ [. Q8 R1 B  n# b5 `! M

# ]4 D3 f5 i4 }: e/ ?【来源】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
9 h* x/ D7 ^! a9 J% p9 N' l% u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 ( }! P4 C$ U: r
' M0 U' G0 g0 X& K0 h3 \( a
【性味】甘,平。
' G1 r2 N! J. h4 k①《别录》:味甘,有毒。
+ O$ _. l4 j5 N! P2 |2 d②《药性论》:平。   G/ A- {  ^& v$ t
③孟诜:寒,无毒。 & j6 `- c$ S+ k. B

3 q3 A! b2 ~0 U+ k% M! {【功用主治-桑耳的功效】治肠风,痔血,衄血,崩漏,带下,妇人心腹痛。 1 ?; ]6 t- [, ~0 [) T0 s, x
①《本经》: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 ' O- x* a& o/ s6 K3 J$ A; ~) ^
②《别录》: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 - r# j  c+ e. x9 H! `4 e. [2 z& a
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 7 t' f) R( b0 ?6 U. @
③《药性论》:能治风,破血,益力。
; D" A4 `$ [' q- F4 f* K! r! Y+ w$ v④《日华子本草》:止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
4 e5 t0 ]1 [: c! `' T4 Z+ Z# O- j, h9 Q6 B/ ?8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 @( G6 x$ n( g$ C) o+ \1 `

; J+ o0 a+ o8 W+ Z0 ~& Y. |3 p【选方】①治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
% S% R. o; M+ ?" Q# t5 q. L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
3 i- E( V$ a; h6 h. K7 E5 f. \每服一、二丸,取利止。 % y& }  q- R' h% }% `0 s& z) U
(《范汪方》) ②治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 6 O) u& g6 ~8 ?, q1 a- L
(《濒湖集简方》) ③治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 $ ?" Y. N& U9 G% P' T  |1 x. y0 ~; s
(《肘后方》) ④治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
0 D0 X' S+ E: B  u(《圣济总录》) ⑤治五痔:桑耳二两。 , N7 D- v6 e" c0 B( j
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 ( V8 W  O) P: F2 B+ [# p
(《圣惠方》) ⑥治崩中、带下:桑耳烧令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 V+ H+ {# C+ q
(《千金方》) ⑦治血崩:桑耳(煅存性,研细)。 0 w/ x# F3 y* C. o, p
香附(童便炒黑,研细)。
* Q: I5 j6 t3 y4 o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末三分,泼醋汤空心调服。
" o( Y; p* r+ H2 U(《本草经疏》) ⑧治咽喉痹痛:五月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
$ C/ T  v/ _6 r' Z) P(《便民图纂》)
% [( R# x' V$ R8 W+ N. `【名家论述】《本经逢原》:桑耳,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成孕。
% C0 i* n" m; t8 z* `《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 . m. W! f: J  C2 D$ ^1 R. N
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 " _! U5 R# G/ P& H" M$ C7 d. X
金色者,治癖饮积聚,及肠风泻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症咸宜用之。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1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桑螵蛸 8 l- C6 f8 a; R7 }) m% i! J
开放分类: 昆虫、自然、中药、无脊椎动物$ f* M5 K9 v. i3 y; o0 S
# }* L2 w9 y! K, ]. Y  O
英文名 OOTHECA MANTIDIS
* i! }+ C2 O  b- n: z8 V- m0 {3 I/ g- ]8 W3 p
来源 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 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小刀螂 Statilia macu lata (Thunberg) 或巨斧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或华北刀螂Paratenodera augustipennis Saussure 的干燥卵鞘。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深秋至次春采收,除去杂质,蒸死虫卵,干燥。 % k) P- G  x4 R' @: g- @
- \3 {! e( u6 t- b
性状 4 I% z/ Z0 A' i: r

! R, C( c4 U" ?. S5 C$ Q) C5 X2 X团螵蛸     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 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 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b% @7 a6 V5 Q- ^: T6 G% v1 N
! G" {. b0 ~9 @- G" @9 @! v. U) x7 d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1 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质硬而脆。4 p$ w' L4 x8 k! j- R
1 W. \' c* O! `2 J8 }: F
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 V! U! ^5 w6 A+ F( ?& f( P
) n; v; ~$ s9 |# G2 K( a
炮制 除去杂质,蒸透,干燥,用时剪碎。 0 A% V! \& {/ z, R/ n8 V

# Y& E4 O0 r, I+ z7 a% E性味与归经 甘、咸,平。归肝、肾经。
  \7 y& _$ f* B0 l1 d
8 h% Z8 I7 p, m. r  q' y: J) {! p功能与主治 益肾固精,缩尿,止浊。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 y+ G- Q' B& r- F6 b. u
  g+ ^# d7 N6 G# c: @& J- O
用法与用量 5~9g 。 . x( {" S) v* U7 O+ f8 M
7 j( o5 k+ T9 ^0 O2 h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N1 @* g( m$ y+ |% X' L& O% ]/ M/ a* t7 D7 x# f; h
【商品名】:圆螵蛸:又名元螵蛸、团螵蛸、软螵蛸。为昆虫大刀螂的卵鞘。略呈圆形、圆柱形。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南等地。
/ m. Q. Y' x6 c8 K    长螵蛸:又名硬螵蛸。为昆虫小刀螂的卵鞘。略呈长条形。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等地。' ]( G; Y: P8 W% H* h
    短螵蛸:又名黑螵蛸。为昆虫巨斧螳螂的卵鞘。略呈平行四边行。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b. q% b/ d, C2 w1 H* D% _
    均以个大、完整、色黄、卵未孵化、干燥、无树枝等杂质者为佳。
3 R+ D! s" ]0 t4 _7 s% @  g  z- O    【动植物资源分布】:团螵蛸主产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辽宁。此外,河南、山东、江苏、内蒙古、四川等地亦产。长螵蛸主产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地。黑螵蛸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Z' g/ d) p5 p1 E) d0 v. H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或烤干。
$ D) E) A/ ]1 a" e' |    【拉丁名】:药材Oō theca Mantidis原动物大刀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Saussure、小刀螂 Statilia maculata Thunb、薄翅膛螂Mantis religiosa L.、巨斧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华北刀螂 Paratenodera augustipennis Saussure
& E- P" V  _; T! J9 [2 e' J5 k% z% e    【炮制方法】:炒桑螵蛸:将净螵蛸和麸皮同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即可。盐炒桑螵蛸:取净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人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桑螵蛸10斤,用盐5两,加水适量溶化)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遍,令水遍沸,于磁锅中熬令干用,勿乱别修事,却无效也。"②《别录》:"桑螵蛸当火炙,不尔令人泄。"③《蜀本草》:"《图经》云:以热浆水浸一伏时,焙干,于柳木灰中炮令黄色用之。"
- q5 [% C; U8 {( Z( P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桑螵蛸,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 \, v; \' X( e. [& a5 p
    【生药材鉴定】:因形状不同,分为下列三种:①团螵蛸?又名:软螵蛸、元螵蛸。略里圆柱形或者类圆形,长2.5~4厘米,宽2~3厘米,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饯黄褐色或黄褐色,上面有不很明显的隆起带,底面平坦或有附着在植物茎上而形成的凹沟。体轻,质松,有韧性。断面可见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的卵,呈黄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微咸。②长螵蛸?又名:硬螵蛸。略呈长条形,长2.5~5厘米,厚约 1厘米。一端较短,一端较细而长。表面灰黄色,有斜向纹理。上面呈凸面状,上有带状隆起,隆起带两侧各有一线沟,呈褐色或灰褐色。底面平坦或凹入,有时可见树皮附着于底部。质坚而脆。 ③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3.5厘米,宽1~1.5厘米,厚1~1.5厘米。表面褐色,有斜向纹理,上面呈凸面状,并有带状隆起,近尾端微向上翘,质坚而韧。以上均以干燥、完整、幼虫末出,色黄、体轻而带韧性,无树枝草梗等杂质为佳。
$ u: q1 a# l9 h9 |  X; U    【中药化学成分】:含蛋白质及脂肪等。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六分子结晶水)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大刀螂?干燥卵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及铁、钙、胡萝卜样色素等。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19: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即桑枝上螳螂子也。禀秋金之阴气,得桑木之津液,味咸甘,气平无毒。入足少阴肾、跳太阳膀胱。螳螂于诸虫中最有力,而其子最繁,则其肾之强可知。桑性最能续伤和血,螵蛸在桑者,亦得桑之性,故有养血逐瘀之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19: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古称“桑上寄生”良!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或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本草经疏》:桑寄生感桑之精气而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古圣触物取象,以其寓形榕木,与子受母气无异,故为安胎圣药;又得桑之气,亦能助筋骨也;寄生乃桑之精气所结,复生小树于枝间,有子之象焉,故能安胎。其性与桑相近,故亦能驱风养血]
发表于 2008-8-25 22: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谢谢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4 04:56 , Processed in 0.0628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