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7|回复: 1

梅葆玖先生专访:回忆父亲梅兰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19: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9 P$ `* u7 y1 D; _
! x3 C9 W7 I, V- a: d
  陈凯歌导演的年度巨片《梅兰芳》即将上映。! B6 S# V! ~) ]7 ^" V
' b% S9 ^$ M5 I% j4 ^0 ]
  这是陈凯歌的心血结晶,也是梅葆玖和所有梅派传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部电影让梅葆玖重新回到前尘往事之中,回忆起那些过往岁月,他的声调始终很平静,好像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y$ n' N( c% _- L3 T* v
; v, |; E6 N, Y" M1 j
  记忆中的父亲. O; G3 T: y1 z- Y3 `
; p' \5 N( x  L6 U, b  H" w1 i6 C
  《新民周刊》:您出生在上海,在上海您住了多长时间?
& B& A1 s6 _: j; y: O
" N, z1 H* |# p( V  梅葆玖:1934年出生,一直住到1950年我们才到北京去的。
! K* {2 [  h8 F' J: q# H
2 A& Y0 w4 l3 a) o  ?  《新民周刊》:当时您父亲为什么会从北京搬到上海来住?0 @' u2 J  C( a8 |5 S) E
7 s5 Y! w+ p# O
  梅葆玖:1931年到的上海,先是住在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到上海主要还是因为北京不安全,家里人也有在上海工作的,之前已经有意向要搬到上海来。另外孩子们身体也都不太好,当时北京流行白喉之类的传染病,我三哥感染白喉后就去世了,那时候白喉也没有什么特效药,整个大环境不是很好,于是决定先搬上海住一住。# ^' n4 a* }0 H& B$ I

4 A3 g$ ^- m& q, u; V  《新民周刊》:您本人从小就喜欢京剧?您父亲一共9个儿子,为什么只有您学了梅派京剧?/ `- C* S# z8 \# L; x5 s
4 s5 S5 K3 Z2 ]; D
  梅葆玖:主要是因为我父亲看我长得像他,耳朵、眼睛都像,而且有嗓子,有条件学习,就给我拍了定妆照。然后我演了《三娘教子》中的小孩,我父亲觉得演得不错,认为我有这方面的天分,这样就开始让我学梅派了。我从10岁开始学习就没有断过,请了老师,唱腔、昆曲、武打等等都学。抗战胜利后,1945年我父亲复出,我就在梅剧团实习。后来与我父亲合演《游园惊梦(1 S0 Q7 _5 n6 F1 p$ `! Y2 O9 p
)》、《金山寺》和《白蛇传》等戏。1951年我到北京,已经可以独立唱一出戏,等于正式加入了梅剧团,一直到1961年我父亲去世。“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梅剧团停了下来,江青说男旦不行,所以全都靠边站,只有样板戏能唱,结果我们有十几年没有再唱戏。
7 Z: G" D( y0 @. A" ?& T& a  K2 A3 [2 r
  《新民周刊》:您的第一个老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他教您什么?
+ k) f& {! [7 T: y) C* A0 e
$ \' Y: y1 C  D) @1 I0 X" v% R. v  梅葆玖:他是我第一个老师,也是王派传人,学戏学习王派很重要,打基础,发音、咬字、唱腔都是非常规范的东西。我的昆曲教师是上海的朱传茗,传字辈的,武功教师是陶玉芝,后又向朱琴心学习花旦,都是名师。基本功学完以后,我才开始向我父亲学习他的那些戏,陪着他演出,逐渐把《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一个一个都学到手了。$ G6 x  W5 O! z5 p- {- Z! [
6 m* i: A( t% J. j- `
  《新民周刊》:第一次与您父亲一起登台演出,演的是哪一出?) T, ~2 B4 ?5 g; ]( H2 f
6 K0 O, ?  z; a, e$ E/ `
  梅葆玖:我和父亲同台演的第一出戏是《游园惊梦》。我父亲演杜丽娘,我演小春香,就开始同台了。1949年,我们又合演了《断桥》,也就是《白蛇传》的一折。我父亲演白蛇,我演青蛇,我已经开始边学边演。1950年到北京以后,我父亲到外地演出的时候总是带着我一起去。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我先演三四天,我父亲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再由我父亲登台。全国各地都是这样。东北、华南、华东我都去过。这样给我带来锻炼机会,也使观众熟悉了我,知道我是跟随父亲继承梅派京剧的,对我也有个基本认识。我父亲去世以后,我就开始带梅剧团,在“文革”后又重新恢复演出。
2 }8 h$ A0 M+ P! F$ c9 D2 w; \3 k& ], @  P$ E& D
  《新民周刊》:和您父亲同台演出有没有压力?
& Y* P6 W3 i" c! J- l
* U$ [$ C% N& o梅葆玖:没有压力,他人非常好,非常公正平和。他带学生也好,带我也好都是如此,不像有的老师对学生有种威慑力。他很民主,因为他很早就出国,到欧洲、日本、苏联都去过,所以他不会按照封建家长制的一套来教育学生和子女。我们学艺的时候也不害怕,他在上海教李世芳他们,我就在一边一遍一遍看,他有什么想法,都是以一种商榷的口吻来说,不是我怎么想的,你就必须怎么服从,他从来不会这样。! H) y6 ^$ u, @% |" G0 X* c
, m7 m$ d4 x8 W  t$ O5 |5 f
  《新民周刊》:如果演错了,会不会批评您?
* @4 {; ?1 |' l! b" K, o& G2 l" {$ q# f
  梅葆玖:有时候晚上我们吃完夜宵,他会给我重排,告诉我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排。如果我在台上错了一个身段,他也会配合我一下,目的是不让观众看出来,在台上,我们都是配合的。下来之后,他会重新认真地再给我排一遍,说你要注意哪一点。他从来没有斥责过我。
7 G9 a5 @0 p6 W- A2 G- r5 I# C% h. F( Q# Y0 M# R
  《新民周刊》:1951年,您和您父亲在怀仁堂演出,毛主席说您父亲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这是改良过的吗?6 a* r0 x% y1 v- P& w
2 x% W8 A/ G0 b' T' W2 W
  梅葆玖:我父亲浑身穿白,头顶一个红绣球,我也是一身白,非常漂亮,所以毛主席说这个扮相非常好,很跳,代表了白蛇的一种新形象。
6 w% Z( {5 e7 Y% M) T( I& @6 Q5 {: N' w9 E
  每年春节,我们就到怀仁堂去演出。毛主席很喜欢看戏,也很懂昆曲,不用看戏文,我们在上面演戏,他在台下一边拍板一边听。毛主席对传统文化非常熟悉,特别是诗词。* w8 V* g/ m  s6 \0 g8 h

1 S* L9 b" v* D: P# W: S  《新民周刊》:1950年除夕,您和父亲在怀仁堂合演了《金山寺》和《断桥》这两出戏,齐燕铭先生提了一点意见,您父亲就改了念白,您父亲演出的剧本也是经常修改,他一向从善如流吗?" R; p( m) f/ D8 C# p3 H
, S8 [5 d  i5 p* L/ A2 o# \3 E
  梅葆玖:上阵父子兵,我记得当时我还演了个《玉堂春》,毛主席也在台下看。  H6 [: N# k; H' O) \9 ]9 K! n

/ ]. o3 w; F, Q& R" u# ^  我父亲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创新,但是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能离开传统。你的服装、你的唱腔、你的音乐都在京剧的基础上创新,这样你才能站得住脚。不是说改完了以后不像京剧了,那肯定不行。我父亲排的戏,京剧的形没有变,京剧的魂没有变,所以我父亲排的戏,基本上都能站住脚,基本上观众都会喜欢看。我父亲的戏,好听好看又创新,可是没有脱离京剧的框架。  w0 N6 w8 e7 n! V) c7 Q

% m! }4 {, v2 r, P) {6 k& p  《新民周刊》:1959年,您父亲在北京演《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那一次您也参加了吗?
' |) N2 B4 D1 W) z& ~
; X* \& u! B3 B. [" D& a" L  梅葆玖:在《穆桂英挂帅》中我演杨文广,我姐姐葆玥演杨金花,这样就是真儿子真女儿一起上台演出,在戏曲史上也挺罕见的,在台下是父亲,在台上就变成母亲了,很有意思。当时真是一票难求,这种机会太难得了。可惜没有把它拍成电影。原来是有这个打算的,但是因为他心脏不好,没能如愿。后来是我父亲现场的录音,我配的像。
& `- b2 B1 p/ z+ @- [
" d9 B" k5 Z7 D  《新民周刊》:1949年后您父亲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比如中国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这些社会工作会不会占用他比较多的时间,让他太劳累了?" P; ~( q0 j: V! H" ?
; f  P5 V9 T: m' z' L6 Z9 c) X
  梅葆玖:肯定会忙一点,学习、开会都比较多,虽然有些事情我们也能办,但很多问题还得他本人来过问,确实是累了一点。他1961年患心脏病去世,当时没有现在的医疗条件,还没有心脏搭桥、血管支架的技术,所以还是没有挺过去。
9 b$ }, `+ N9 M' x4 w# S
* \0 ~7 Y) T6 E* c; ~之前他虽然也知道自己血管细,但是没什么症状,一切如常,加上他工作繁忙,所以也没重视。他老是说胃疼,其实胃疼是心脏病的反射,我父亲以为是胃疼,吃点药压一压就没事了,结果病情被延误。我父亲的病情严重了才知道是心脏病,送医院,心脏血管已经堵塞了好几根,1961年8月8日凌晨突然又发病,人工呼吸等抢救工作都做了,没有抢救过来。
6 c9 f1 M* ]) H/ v( x8 w# Y2 C, f) G/ A+ T. `1 A
  电影了却一桩心愿: L' u2 i* S% p- }% g2 Y; o
7 F. E  y8 a: H4 n1 C
  《新民周刊》:50多年前,同样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就参与了关于梅兰芳的艺术纪录片拍摄,您当时就在拍摄现场吧?
. H% r8 {# i* y. _3 J3 T: P4 x) f8 e9 D- C7 U" Z" }/ h5 f
  梅葆玖:有好几个导演,陈怀皑也在里面,还有上海的导演岑范。那是1953年,把我父亲的舞台艺术记录下来在现在教学时就很有用。看了之后,对唱腔、动作、身段、舞美马上就有概念,留下了一个范本。梅派的电影资料还比较多,其他流派,程(砚秋)先生、荀(慧生)先生留了一个,徐(碧云)先生一个也没有留下来,那时候没有录像。我父亲的这个纪录片,把他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好多戏都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G8 H7 `/ W& v5 e: V" n+ k+ G$ L% _5 E# ?- r! {
  《新民周刊》:电影的编剧是著名作家严歌苓,这个剧本您看过吗?# c* Q, Y* a( L1 L
5 e9 N4 A# q, y" s& m3 u  L/ w0 o% L
  梅葆玖:剧本是中宣部都审过的。它还是比较忠实于历史,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她的故事其实到抗战胜利就结束了。5 s6 e* g, c. ?3 a$ [
) l+ f' z& J$ j, h) I; i5 N4 }& }
  《新民周刊》:对黎明的表演怎么评价?觉得他演得像您父亲吗?5 U! v# V/ j- Y8 j% l- n3 h) w4 g

* D5 d6 p; \4 M4 \  ]  梅葆玖:我觉得他文化气息还好。他没有港台人说话的那种腔调,他还是北京口音,因为他本来就是北京人,小时候住在北京。要是电影搞出个“广东梅兰芳”那就不好了,而且现在还不允许配音。* \' i" q6 g9 e: x: |. g

. ?6 l$ A) f0 P9 R3 n/ I  《新民周刊》:您曾经担心章子怡(- b1 b) R; [1 D3 R6 _# t
)不太能演得了孟小冬,为什么?$ O* z3 y6 w1 |# M2 H- m0 f
) r) y. r& V/ [/ i  K8 L' p
  梅葆玖:刚开始是有些担心,但是不断有老师给她说,她很快就学会了,她很聪明。有些神态方面,还是表现得不错的,毕竟是老演员了。7 V4 v5 @- S- J* Z- a9 T1 H

" M# j0 ^5 T  i% u! z* [. n  《新民周刊》:电影里反映了您的母亲福芝芳吗?' R6 I) n! A/ V* ~/ p* m$ u3 a
& O, J; a2 A; Q: G. q3 r" g
  梅葆玖:在电影中她也有几个镜头,但是怎么剪接的还不知道,要看陈凯歌的后期处理了。我母亲也是演员。她是旗人,从小也在梨园长大,对于京剧和艺术她也是懂的,很有见解的,只是结婚以后她没有再登台演出。
发表于 2008-12-4 21: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来了来了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3 10:30 , Processed in 0.0288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