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1|回复: 2

十年一剑 "全息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7 14: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一剑 "全息汤"   ' L4 K6 l: ?$ q
作者:薛振声      ]$ l6 o& y. G! g3 m5 p
疾病的中医整体观* G: d3 c* a  d. F" B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所患疾病,即为整体疾病。有的疾病重点在局部,但因其必然受整体的影响并影响整体,仍属整体疾病。故严格地说,没有绝对孤立的局部疾病,所有疾病都是整体疾病。这就是疾病的中医整体观。这一理论适用于观察分析所有需要内服中药治疗的疾病。各种不同的疾病真的存在着共同的整体性吗?任何人都知道,各种不同的疾病,表现并不相同,如发病群体不同、发病原因不同、重点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不同、现代医学检查结果不同、预后不同等等。就症状而言,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有的严重,有的轻微,有的漫长,有的短暂,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体表,有的在体内等等。当我们把这些不同的疾病连同其症状,按一定部位顺序加以排列组合,就像门捷列夫按原子量排列各种元素一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明显存在着规律,形成序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的疾病,不管其重点部位如何,都在这一序列之中,且表现出程度不等的整体系统性。故从全面看,从深层看,各种不同的疾病确实存在着整体性。这是客观现实,不以人们认识与否而改变。各种不同的疾病为什么存在着共同的整体性呢?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按中医理论,人身五脏六腑,四肢九窍,通过经络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人体患病,即使其重点部位在局部,但能通过经络传导,迅速影响全身,形成整体疾病。中医还认为局部可代表整体,如耳外形如倒置胎儿,耳针可治疗身疾病等。现代科学证实,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克隆技术可以用体细胞培育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至于其他部位,因处于整体之中,且含有相同的整体生命的信息,也就不可能置身事外,必然或隐或显或轻或重地有所反应,这就显示出疾病的整体性。所以说,疾病的整体性,是由人体内在本质决定的,并非主观臆造。为了更好地认识疾病的整体性,必须重新认识中医以前关于疾病传变方式的论述。人体患病时,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症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轻有重,有先有后。古人认识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当然首先注意突出症状,而这些突出症状的出现,往往有先有后,这就使古人认为疾病的传变,速度缓慢,层次分明。如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先上焦,再中焦,后下焦等等。这些论述,当时对辨证施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现在可以完全证实人体患病时,全身反应同时出现,而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患病时出现的症状,确实有轻重先后等等不同,但那只是程度不同,或有些症状暴露明显,有些症状比较隐蔽而已,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有突破前人关于传变的理论,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才能在理论上成立。疾病的整体性是怎样显示的呢?为了叙述方便,把它分为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即各种疾病都有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而且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
  a5 ^/ H* \, {) W6 Y; o6 m) k6 T% k' E7 z1 v( @8 N; ?

" h1 k: W  D: t2 d表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凡病皆有表证。它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表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表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干、咽痛、项强、腰背酸痛、四肢疼痛麻木、肢颤、无汗、自汗、盗汗、皮肤瘙痒、疹痘、疮疡等。表证重者脉多浮紧或浮缓,有热者脉多数。这里所说的表证,与以前含义略有不同。表证不是相对里证独立存在,而是与里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不是指疾病的初起阶段,而是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有些疾病虽不是由外感引起,但因整体功能紊乱,卫外功能受损,也有表证。有些症状,如瘙痒、麻木、疹痘、疮疡等,原不属表证范围,但其不但出现于体表,表证病理特征明显,为了简化归类,也列入表证范围。为了论述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还必须对“三焦”的含义作一界定。- l; H& Z  C  @
“三焦”的含义历来不太一致,本篇对其含义的诠释是为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服务的,与前人略有不同。其含义是:“三焦”是指胸腹腔,包括所含脏腑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上焦”指胸腔,包括心和心包(含脑)、肺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中焦”指腹腔上部,包括脾、胃、胆(含胰)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肝本位居中焦,但其病理多表现于下焦,自古以来都明定肝属下焦,故从古义》“下焦”是指腹腔下部,包括肾(含睾丸)、肝、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包括妇女整个内生殖器官)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上焦证是疾病在上焦的表现。凡病皆有上焦证。它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上焦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上焦证表现为:心烦、胸闷、胸痛、心悸、失眠、嗜睡、健忘、神智不清、精神错乱、咳嗽、喘促、痰多等,上焦证为主者脉多两寸滑或沉微,或有腻苔。神志方面的症状,前人多分别与某脏腑联系,如五志(喜、怒、思、悲、恐)分别与五脏(心、肝、脾、肺、肾)联系。整体观认为,这种联系有一定意义,但神志与心(含脑)联系更为密切,为了简化归类,把这方面的症状统归于上焦证。中焦证是疾病在中焦的表现。凡病皆有中焦证。它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中焦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上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中焦证表现为:胃痛、胃胀、胁痛、易饥、纳呆、反酸、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口臭、牙痛、倦怠、乏力等,中焦证为主者,脉两关弦。倦怠、乏力等症状,在很多疾病中经常出现,多为全身功能紊乱特别是湿困中焦脾胃所致。有人一律认为是虚,滥投补药,其认识是片面的。牙齿本不属中焦,因其与胃关系密切,为简化归类,故将牙痛等列入中焦证。下焦证是疾病在下焦的表现。凡病皆有下焦证。它存在于疾病全过程。下焦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上焦证、中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下焦证表现为:小腹或少腹胀痛、浮肿、黄疸、口渴、尿急、尿频、尿痛、癃闭、小便黄、小便混浊或带砂石、大便稀薄、大便干结或便秘、便带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脱肛,男子阳痿、遗精、早泄、无子,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不孕、症瘕等,反映于上部则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下焦证重者,脉两尺弱。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为全身功能紊乱引起,以前多从肝肾论治,为简化归类,故列入下焦证。血分证是疾病在血分的表现。凡病皆有血分证。它存在于疾病全过程。血分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血分证表现为:面红、目赤、唇青紫、皮肤潮红或起斑疹、咳血、呕血、血尿、便血或黑便、血精、经闭、崩漏等,血分证重者,脉涩,或有结代,舌质红或暗,或有瘀斑。血分证前人多指为热性病的深重阶段。整体现是用于表述疾病深入血分,所有疾病都有血分证,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无深重之义,无阶段之分,故与前人略有不同。以上分类,是为了叙述方便和易于掌握,以利展示疾病的各个侧面。严格说,这样分类并不准确,因为整体观认为,每一症状都与整体功能紊乱有关,并不绝对隶属于某一局部。以上所用的“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等术语,过去也曾广泛使用。术语是表述的工具,过去使用,现在仍有其意义者可继续使用,以体现传统,也便于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并不完全适用于新的理论,可加以改造,或补充或修改,或重新诠释和界定。古人已经这样做过,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做。" ^+ W$ t7 }- P  C
. ?, _& M2 j: G" p8 ~
疾病既然具有整体性,治疗疾病当然应针对整体。即以中药组方系统调整整体功能,同时对重点局部进行重点治疗,这就是中药系统疗法。一般来说,以前中医临床医学所研究和解决的是疾病的个性,即某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前人也研究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强调其层次和阶段性,也重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重点仍是某些症状突出的脏腑。故虽有整体意识,但仍然主要是为疾病的个性服务的。前人也有系统治疗思想的萌芽,如伤寒合病、并病思想,脾胃学说升阳、补脾胃、泻阴火的综合运用,还有一些具有系统治疗思想的著名方剂,如防风通圣散、五积散等等,但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整、成熟,还不能形成中医临床医学的主流,只作为治疗某些类型疾病的方法和方剂。辨证施治,一证一方,历来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系统疗法要研究和解决的是疾病的共性,即各种疾病对人体影响的共同规律,以及通过系统调整整体功能来治疗各种疾病。系统疗法也重视疾病的个性,并认真加以解决。但那是在整体战略指导下的战术处理,其观察、思考和治疗,始终离不开整体。
; T! s. G( N3 E9 u$ n1 e怎样进行系统治疗疾病整体性的形成和治疗的关键在少阳,包括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古代有关论述甚多,现选经典著作摘引于后:《内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对其他脏腑的论述从没有像胆和三焦提高到如此的程度,说明胆和三焦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全局性决定性作用。《伤寒论》对少阳证症状记述有: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热入血室等等。对上列症状稍作归纳,即可明显看出包括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各个方面。既然少阳是疾病整体性的关键,治疗自然首先应和解少阳。和解少阳首选小柴胡汤。一般认为,小柴胡汤即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实际上,小柴胡汤是加减变化的组方,上述七味,只是一种,也只适应某证型。原著加减法为:若心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若渴,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从以上加减可以看出,小柴胡汤中保持不变者只有柴胡、甘草二味,其余皆为按症而设,也可以看出和解少阳的基本用意为升阳、理气、和中,兼顾他症。系统疗法以和解少阳为轴线,取小柴胡汤基础药:柴胡、甘草。小柴胡汤及下方桂枝汤原著均用炙甘草。炙甘草炮制不便,且不易保存,故我临床多以生甘草代替,疗效不受影响。1 a9 N! M( r; r, y/ `
系统疗法的轴线确立后,其他层面则可依次展开。表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风寒。治疗表证首选桂枝汤。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解表、疏风、散寒、调和营卫等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解热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自身功能和抗病能力等作用。此方不仅可治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对上焦证心阳不振、寒邪郁肺,中焦证脾胃虚寒,下焦证小腹冷痛、二便不调,血分证血瘀等都有重要作用。上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治疗上焦证首选枳实薤白桂枝汤。此方由瓜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通阳散结、化痰利气等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对改善心肺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都有重要作用。此方除治上焦证心烦、胸闷、胸痛、痰多等外,对表证肢麻、乳房肿胀、瘿瘤结核,中焦证胃脘胀满、嗳气,下焦证便秘或腹泻,血分证血瘀痰阻等都有重要作用。中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湿困。治疗中焦证首选平胃散。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化湿运脾、理气和胃等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对神经系统也有调节作用。此方不仅可治中焦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反酸吐水等,对表证四肢酸重、皮肤湿痒,上焦证困倦嗜睡,下焦证大便不实、妇女带多阴痒等也有重要作用。# ?0 w* a2 i* P
下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水停。治疗下焦证首选五苓散。五苓散由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通阳利水、健脾祛湿的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改善泌尿系统功能,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对心脏、脑血管、血压、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都有调节作用。此方不仅可治下焦证小便不利、浮肿、口渴、大便不实、小腹胀满等,对表证发热、皮肤肿胀渗液,上焦证心悸、喘满,中焦证胃胀、腹水,血分证瘀血肿胀等都有重要作用。血分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治疗血分证首选生地、丹皮。此二味有凉血散血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充血和出血,改善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等。风寒、痰凝气滞、湿困、水停、血热血瘀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痰、湿、水同为体液的病理产物,根源相同,性质相近,病理相通。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存在,影响人体健康。但也有不同:凝结为痰,弥漫为湿,积聚为水。痰多凝于上焦,湿多困于中焦,水多停于下焦。痰影响心神则心烦、胸闷,湿影响心神则困顿、嗜睡,水影响心神则心悸不安。风寒与血热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性质相反,表现对立,但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存于疾病这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中,无寒也就没有热,无热也就没有寒。明确提出寒与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整体观和系统疗法的重要思想基础。就疾病个体而言,有时风寒偏重,如恶寒、身痛、头痛、喜热恶冷等,有时血热偏重,如面红目赤、舌红、咽痛、喜冷恶热等,但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是片面的。伤寒学说更多强调寒的一面,故多用辛温;温病学说更多强调热的一面,故多用辛凉。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则强调两者共存,既用辛温的桂枝,又用凉血散血的生地、丹皮,用于治疗所有疾病,比单用辛温或辛凉疗效都好。* P+ K9 b: H% v1 S
由此可以推想,长期形成的伤寒与温病的对立,也许可以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统一。风寒、痰、湿、水、血热血瘀,虽然分别是不同部位最基本的病理特征,但它们并不孤立存在,也不只是影响局部,而是紧密联系,共同存在,共同影响整体各部位,且不是平均分配,而是轻重悬殊,这就形成了无数组合,构成众多疾病和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症状。虽然疾病众多,症状复杂,但每一疾病都影响整体各部位,而这些部位又都有其最基本的病理特征,这一规律没有变化,这就使通过调整体功能兼顾重点来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可能。把上述各方药串联起来,就成了治疗各种疾病的复方组合,其构成为:
8 S* E' r) w8 `1 t7 U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 N3 j0 d- D4 r5 Y
此方可调整整体功能,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只是个基础,使用时要根根病情适当加减,故命名为全息汤基础方。此方具有升阳理气、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开胸化痰、化湿运脾、利水清血等多种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功能,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等多种作用。适当加减,可治疗各种疾病。全息汤基础方足将前人成方串联而成。前人曾经作了某些串联,如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组成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与平胃散组成柴平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组成柴苓汤,平胃散与五苓散组成胃苓汤等等。但是,第一,小柴胡汤均用原方,限制了其机动灵活性:第二,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未能联成一体,且缺少治疗上焦证的方剂或药物,没有形成系统;第三,没有引入清营凉血的思想和相应药物,对血热较重的疾病不能适应。系统疗法经过对小胡汤的改制,并在前人基础上引入开胸化痰利气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凉血散血的生地、丹皮,并把它们串联成完整的系统,这就形成了经过加减可治疗各种疾病且疗效卓著的全础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8 21: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我看过。
( S2 I' F: q5 @) A# k. {$ N) s% s个人认为比较好,值得一看。
- Z2 s3 T, I" e6 }; X中医的发展比较缓慢。近些年来,中医的发展方向完全由西医掌握。: ?+ y6 R# `4 _2 H
中医的实验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的方药研究,对比研究其与西药的功效;+ U3 M, r( R' `
研究其作用机制……- H! Y4 U! o$ y+ t1 S
从分子,细胞,基因水平……# m  x3 ^0 W7 Y. i( X
各尽其所能事。. A3 R3 e+ z; M* r- j
但是,全息汤却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1 z& }+ n' v7 n8 ]0 \4 d0 l: Q* X全息,就是从大局出发,放眼全局而把握之,以一方而治百病,以不变而应万变。
% s4 s# _3 o+ j4 |1 w" I- b妙!!!) O$ H8 d- K3 J- n2 H) l
中医的妙处就在于整体观念,而后才是辨证论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3-19 23: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可以在临床加减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6 12:29 , Processed in 0.0234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