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青黄散名医名方 ( u: g1 i C6 G' b+ p( Y% ]- x! e- J
青黄散 / \. N% O5 W! E( z
( J8 L- h( }4 H7 L ! C3 e! E) c& C4 o; C
* c+ \9 \( P5 o( {周霭祥 ( Q% P) C: ?8 x% _. M4 y! u1 r
周霭祥,男1926年生,江西省樟树市人。195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参加全国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中医,1962年创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并任该研究室主任20余年,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老中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先后任中国中西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等。其主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系列研究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先后获得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一次,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次,主持的“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当代中西医住院结合血液病学》等医学著作。
) g2 E5 E" K- j# ]( y0 a0 ^1 V/ M" k2 e8 z1 ]9 h6 v/ n% n. y: |0 z) l
组成:青黛、雄黄,两药比例有三种,即:9:1,8:2,7:3。
4 }5 ~- }4 E0 `5 J5 ?5 t, S
1 G: O6 Y+ d _1 j7 ?8 u 功能:解毒、化瘀、消积聚。0 ~5 O: w0 k& |) z( W* l- V$ Y1 p
9 l+ Z d3 P9 q. u) F7 y 主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w6 a1 J% }" [* A
6 I% x1 r# B/ t! z/ [# \: G0 h 用法:青黛与雄黄按以上比例充分混匀后,装胶囊或压片,其中雄黄比例越大者,作用越强。治疗剂量,若为9:1者,每日6克~9克,分3次,饭后服,血象正常后,维持剂量,每日3克~6克,分2~3次服。初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治疗过程中,根据血象高低调整剂量。若为其他剂量者,剂量酌减。
, x3 Y. F# Z! l- v) F
/ U4 W' z3 d2 k! M3 B p 方解:青黛味咸性寒,可消肿散瘀,凉血解毒,成分含靛兰、靛玉红、蛋白质、鞣酸及无机盐等。雄黄味辛性温,可解百毒,消积聚,化腹中瘀血,成分主要含二硫化二砷,并含少量三氧化二砷及其他重金属。因此青黄散有解毒、化瘀、消积聚作用。白血病是由邪毒入血伤髓,引起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因而出现贫血、骨痛、肝脾肿大、骨髓有核细胞增多,舌质紫暗有瘀斑等,故可用青黄散治疗。/ U+ H0 w; A/ J# ]3 G5 b5 a
' n6 `; X: R8 H4 ~: U
临床运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因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获得较好疗效,继而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现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有较好疗效。但此药有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皮肤色素沉着,手、脚掌皮肤增厚、角化等,所以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观察下用药,并定期查肝、肾功能。" U1 A) r" X# h) @
+ O% A" Z- M o$ H, B
(相关链接:1.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5例近期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1):16-18.* F2 {& R! I$ v# q9 [3 a* g
4 ^+ ?# `# r; [6 c
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2(2):15-16.
: D& o: o9 P) |& C
. y$ K* W3 Y: d" E0 x+ N& t 3.青黄散对正常造血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84.5(1):16-18.)
4 N* C/ [- Z" O; `3 @, b# l( d1 F7 W8 _' V' t( _
来源:2009.02.12.中国中医药报 & d" Y( Y& I8 A6 C1 F
8 s0 E1 j+ r) F3 H- p1 b
中文名称: 青黄散方 ( m! W# `9 S* V6 t* Y; [
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周霭祥。 * q. i$ K+ z4 q7 Z1 `* d
3 Z7 S/ A4 S: [# b# C; L- S1 y* W) K9 S: w0 ^ o. R4 W- V0 p- Y$ Y3 C j
介绍
; s: v) x: P- P& E% v- G, l介绍! t$ \& C9 z$ }
简介 [功能主治] 功能消肿散瘀,凉血解毒。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 K7 w# H+ G1 q, z9 `! S
$ w! F1 f {3 j2 Y4 T[处方组成] 青黛、雄黄按9∶1剂量研细末,装胶囊。诱导缓解剂量为每日6~14克,分3次饭后服。维持缓解剂量为每日3~6克,分2~3次饭后服。 $ I; N, T0 l4 E/ t- C+ i
& \7 V$ Z( l' W: T. G
[辨证加减] 有明显症积瘀血者加用膈下逐瘀汤;气血两虚者用八珍汤;脾胃虚寒者用小建中汤加味。 $ [: t6 `2 b8 x4 i4 d
$ _# H; ^2 s: [
[临床疗效] 本方配合化疗治疗25例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完全缓解18例,占72%;部分缓解7例,占28%。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时间为11.4天。平均10.1天脾脏开始缩小。
: k& d j1 o; _0 C0 [# \/ J+ v( [%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周霭祥。
6 ~$ o+ L; j8 l6 q" b1 l6 d- e. q+ ]' V8 a8 n+ Q
[按 语] 方中青黛味咸、性寒,入肝经,可消肿散瘀,凉血解毒,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有效成份为靛玉红、靛兰;雄黄味辛、性温,可解百毒,消积聚,化腹中之瘀血,主要有效成份为三硫化二砷,含砷量约为75%。中医认为白血病是邪毒瘀阻脏腑、经络及骨髓,使气滞血瘀。古语云: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用青黛、雄黄化瘀解毒,以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本方的副作用有恶心,胃脘不适,便溏等。重者可出现便血。2 B& a8 o$ B1 r9 M
1 X- P' w7 c9 j: j! G
( i- c& E! ^. E% w; w) L
& g1 R" r/ j" [. P7 I0 M* H+ r% }9 E$ {* J3 @0 f0 p
* S$ `9 H3 O& g8 x
功效: 消肿散瘀,凉血解毒
: _6 ~" \. r' ?
3 s: u8 q! ]' `. V( Y
" S5 O e6 h' ]7 e) O主治: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7 P" `3 X7 r. a. l
4 y R. o# x$ T! h$ a w+ k
+ a- e! Q, d+ r8 @主题词或关键词: 中医方剂 白血病 # b7 K6 M, T" d$ R. O
2 T+ V6 k+ ?1 {. n$ b
+ f0 R" m/ C7 R7 K/ Y2 a o4 d栏目关键词: 中医方剂 白血病 肿瘤科
5 e2 J. h! F3 q* d, e7 F/ [( p
2 f& M9 t4 Q7 ?! ]) Y- r
; L; L) H# r3 {3 R5 c辅助分类项: 中医 2 o4 y4 t; K2 x
8 d: A0 A# P: h3 f) r# p% ^8 _
$ x! A, }* v7 Z" k. o& i出处: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下册 ; {3 c' L6 R. A6 h7 J
$ w1 }* E0 Q) Z. a, E
----------------------------------------------7 W( t! F! h$ m; S
【中文通用名】青黄散 / |4 _" y9 k/ Y b- E+ X I
【药品性质】处方药
6 r: E: ]6 T$ d+ i0 D: \【药品分类】中药方剂
6 U1 D' l* b3 _- C5 F9 D【处方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2:15 . W# I7 {# A' |5 q V9 P
【组 成】青黛,雄黄各适量。 + O5 v& m: i* B# o B
【功 效】散瘀消积,解毒凉血。 ' g. I$ `3 s. X G8 K
【适应症】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 1 [. Y1 D( F1 r: s) N
【方 解】青黛泻肿散瘀,凉血解毒;雄黄可解百毒,消积聚,化腹中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本方以散瘀消积,解毒凉血来达到治疗白血病的功效。 * h) G- Z4 o9 S! n7 j( k' ~
【用法用量】青黛与雄黄之比为7:3及7:2。诱导剂量,每日8~18克,分3次服。维持量为每日4~6克,分2次服。
1 o* z6 v$ X) n3 |7 _【用药须知及注意事项】
( L0 f8 ^8 S6 j& l" K【禁 忌】适用于病情较缓和,感染、发热、出血不严重,全身浸润现象较轻,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而非极度活跃,原始加早幼稚细胞在55%以下者。本方口服有胃肠道不适副作用,宜从小剂量开始,饭后服用。 2 Z% P* @" V6 d8 s) ~
【使用案例】7 B5 S- M# V; R) u' L8 ^
需中级以上的专业人士会员才能查看* Q8 f0 \( Q/ E" G3 F, M
' h6 f% O+ a; Y% K' X+ b5 n8 P9 \% g' d' g& M. C
---------------------------------------------* B+ Z. z8 @2 r8 |& I& F: o1 `. w
, B' I+ L s; x
: B7 e/ ?+ E y; I; o ^8 R关于青黄散的问题
& p8 V' v2 k7 g1 e7 J3 d+ A1 ?. C- o( U2 P7 @; e! f
关于青黄散的原因,关于青黄散的相关知识。
" q R: H- I+ t1 z2 L! ]% `3 K4 E/ ]( X" t; E0 j% H
我在中华血液网上治疗一般中药治疗白血病方子有“青黄散”九份青黛、一份雄黄。(19)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青黄散,名医周霭详方):
% l) B' e8 c, P5 W3 L青黛9份,雄黄1份(或青黛8份,雄黄2份,为重量之比)研碎后混合均匀,装入胶囊。 ; X+ R$ h" ~9 O! f6 w5 v2 r
服法:超初每服3克,日服3次,饭后服用。如无不良反应,则可增加到每服5—6克,日服3次。
4 ?( c2 R) D g8 @( O(曾用此药方治疗54例慢性白血病患者,结果完全缓解38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1例。服药后20天可自觉症状减轻;35天左右肝开始缩小,两个月左右可缩至最小;20天左右脾开始缩小,80天左右缩至最小;15天左右白细胞开始下降,20天左右可下降一半,70天左右可降至正常。随着白细胞的下降,幼稚细胞亦开始减少乃至消失,血小板开始增加乃至接近正常值;骨髓象的变化与血象变化基本一致。副作用为恶心、腹痛、大便次数多而稀,尚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手脚掌皮肤增厚、疼痛,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当出现便血及皮疹时应停止用药。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为防止砷中毒,可在服药过程中每两个月用二巯丁二钠1克加入5%葡萄糖40毫升进行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注射3天,以促使砷的排泄,收效较好。临床观察未发现青黄散对造血机能有明显影响。故其效果优于马利兰。另据报道,曾用此方治疗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健康存活5年以上。注意此方仅适用于白细胞增多型白血病,白细胞低者绝对不能用。)6 `) _/ n# ?; @
; D% z+ h+ G" H( T% p) R- a. D
我查找了一下[青黄散]方的来源
, Z, H1 \6 E0 @
6 r2 @4 t4 M J2 e# s; T% R; K《产宝诸方》·一卷(永乐大典本)) B! |" n# P3 G& }8 N: j# g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不载,惟陈振孙《书录解题》有之。自明以来诸家书目,亦罕有著录者。今检《永乐大典》所载,尚得七十馀方。又有十二月产图一篇,与振孙所记并合,盖即宋时之原本。又别有序论一首,王卿月序一首,文皆残阙,当亦原书之佚简也。其方於保产之法颇为赅备,而原第为《永乐大典》所乱,已不可复考。谨详加厘订,以类分排。首调经养血,次安胎,次胎中诸病,次催生,次产后,次杂病,仍为一卷。其中所引各方,多为后人所承用。如人参饮子一方,与朱震亨所制达生散,虽品味多寡不同,而以大腹皮为君,人参为辅,命意无异,知震亨实本此而增损之。又如张元素以枳壳、白术为束胎丸,后人以为不宜於藜藿之躯,易以白术、黄芩,相沿至今,为便产良方。不知亦本是书所载之枳壳汤。又今时治产后血风,有所谓举卿古拜者,核其所用,惟荆芥一味,即此书之青金散。盖荆芥主治风,《素问》东方主风,而肝属於木,平肝木即所以助肺金,故以青金为名。后人窃用其方,而又翻切荆芥字音,诡名以炫俗耳。凡此之类皆可以证古今传授之由。惟所用多降气破血之品,辛热震动之剂,则古人禀厚,可受攻伐,有未可概施於后来者。此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5 F# f- s+ p3 ^0 h8 ^* l. W! o# ~7 W% w$ Q
0 T8 k& L4 ]7 Y, n1 N5 ^1 w
《产宝诸方》青黄散) m+ ~- h( a0 J5 D
附件 青黄散古籍资料.jpg (18.04 KB) 2009-2-12 18:45 9 X) D/ M: r' t! ?, r8 S: Y7 T; v,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