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89|回复: 11

[疑难症]“木头人” 江苏医生施援手(图)及其中医对付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1 14: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疑难症]“木头人” 江苏医生施援手(图)“木头人” 江苏医生施援手(图)& [5 `; v* l9 K4 z  E! X# A2 n
  37岁的大连女孩夏秀玲不幸患有一种罕见的怪病,除了眼睛、嘴巴能动,手指稍微能动,全身其他关节都僵直不能打弯,被称为“木头姑娘”。; j8 l4 w0 F6 J
  就在秀玲全家四处求医未果看不到一点希望时,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张克勤主任医师毅然伸出援助之手,远赴千里为秀玲精心义诊,为她制定了细致的治疗方案,使她的身体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一家人看到了新生的希望。5 h0 a* j" m' n
年迈的母亲在照顾秀玲
  据张克勤介绍,7岁以前,秀玲看上去和其他健康孩子没有什么分别,一次摔跤改变了她的命运。那天,秀玲在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整个人后仰,后脑勺磕在地上,长了两个大包块。过了三四个月,后脑勺的包消了,但脖子的转动却不太灵活,一低头颈椎处就会出现一个橄榄形的突起。做了两次手术,术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新长出很多包块。此后虽然身上长了很多包块,但秀玲还是能够较为正常地行走。母亲赵兰英抱着秀玲赶到北京,经多名专家会诊,秀玲被确诊为进性骨化性肌炎。# c7 I7 I. K; E, y" ]6 \: ~& }
  四年前的一天,秀玲在工厂工作时,被一辆操作车碰了一下,右腿膝盖出现了一个一元钱硬币大小的伤口。厄运开始蔓延,渐渐地,秀玲两腿肿胀,全身长满包块,关节不能打弯,以致后来根本就不能行走,变成了一个“木头人”。几年来,骨瘦如柴的她整天只能直挺挺地躺着或立着,吃喝拉撒全由年迈的母亲照顾。四处求医,但多家医院均表示没有什么好办法,一家人近乎绝望。
2 Q- M, n2 @0 F; u& V  2008年4月,在新闻媒体的帮助下,通过四川一位医生的推荐,秀玲辗转找到了擅长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骨病诊治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张克勤主任医师。张克勤在电话中详细了解了秀玲的病情,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7月24日晚,张克勤专程赶到大连,面对面为“木头姑娘”夏秀玲进行义诊。在义诊过程中,张克勤一直鼓励秀玲要乐观,要坚持下去,“就像地震时埋在废墟下的人一样,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 d* S  L) C3 n; S& ?8 B
  据张克勤介绍,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增殖症,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多发性的肌肉骨化现象。该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原因是血液中某种细胞表达蛋白的成骨功能特别强,目前医学界对此病尚无良策。得了该病,不能手术也不能磕碰,身体某一部分一旦受了损伤,或是出了点血,血管就可能把致病细胞带到受伤处,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g' ]0 _0 ?' A! s- }; i
  有了治疗方案,一天天,奇迹在点滴变化间不断上演。10月初,秀玲的母亲赵兰英打电话到南京,欣喜地告诉张克勤:“您推荐的药物起作用了,秀玲的情况大有好转,腿部慢慢消肿,膝关节可以弯曲,左腿关节可以小幅度打弯,右手手腕能灵活转动,手指关节也能自如弯曲了!太感谢您了!”身体发生这么多变化,秀玲本人更是惊喜不已,心情顿时变得开朗起来。
2 Q' P+ x0 O8 p' _, M  张克勤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秀玲身体恢复得挺快,接下来需要对她进行抽血化验,检测其骨钙素含量,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增加药量。8 |2 [1 `9 Z* I1 w0 K. s1 F
  听说大连没有检测骨钙素的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将免费给秀玲做骨钙素检测。运输的过程中,温度需要保持在0℃-10℃之间,才能保证血液标本的新鲜。“大约到11月底至12月上旬,南京的气温估计保持在0℃至10℃之间,就可以通过特快专递这个渠道获得秀玲的血样,从而为她调整治疗方案。”
( g6 @% z7 g) b4 w; U  张克勤表示将长期关注秀玲的病情,并把她的资料送到国外,与国际同行合作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办法。“基因治疗是最近10年刚刚兴起的,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尚不多见,攻克这一顽疾最终可能还是要靠基因治疗”。
; W5 R& U& U8 Z0 Z, y: W0 V/ X* h- o% s- l" t

+ o3 ?5 G; k7 u6 u# K来源:中国江苏网  编辑:chen  作者:陈步伟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8 R8 C3 l' g" r5 T骨化性肌炎一般诊治
1 C' j0 Q+ v: I; n) V; Q) O$ _为进行性骨质结构在骨骼肌和结缔组织内沉积,引起肌肉的硬化及趾和拇趾畸形。病因不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1 v+ m; l( H) A8 O
【诊断要点】
2 ]; n, L7 T$ Z6 q- L5 y! R0 |: w①儿童、青年发病。
5 h5 F* Z! T& \! H5 G- P9 O: n* b  d②先颈部肌肉肿胀,继而变硬或骨质状。) C! }( A% _+ G" {# O
③全身骨骼肌均可累及,但以背部、肩押带、骨盆带肌受累较重。
" Z1 n: e! ?5 C5 \& ^④多数患者肌肉不疼痛,少数肿胀疼痛明显,类似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但血象和血沉正常。
/ q: ^# l9 M5 o⑤关节部肌肉硬化可引起关节畸形、活动受限,肋间肌硬化可致呼吸衰蝎。
" \5 I& z+ _, R! Q( J8 V& ]⑥血CPK 、LDH 正常。血钙素
& T. ]- {- w) p' x% q- w⑦肌电图正常。
. w! `" T! m$ l- k  X5 j9 \$ X⑧X 线检查发现肿胀肌肉中有羽毛状钙化斑。2 X' ^  P0 M( f7 Y6 G7 o# K# m
【治疗方法】
( V7 z7 e, J, x2 s6 O. G①无特殊疗法。
7 g" E7 _6 U4 X8 C8 |6 r- D②预防肌肉挛缩和骨折是重要处理措施。
0 p. u  W$ w) _3 S1 j- @2 ?③可试用糖皮质激素.但疗效不确切。  e4 `8 L. c& i; d; y' y4 J
④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散结的方法治疗本病,通过整体调节使机体阴阳气血达到平衡有序的目的。本病
5 r! f" Y5 L; O2 M$ t" B治疗越早效果越佳。中药外敷与口服中药冲剂相结合,治疗该疾病疗效高、恢复快,可使钙化的肌肉吸收,功能恢复,达到康复的目的。
4 q& n- L+ T* U, [
. J( G$ J7 t! ?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e4 o: L/ [) A% A- i* l
一种少见的以指(趾)小畸形以及筋膜、肌腱、韧带、肌膜与骨骼肌间隙组织中的结缔组织进行性骨化为特点的先天性显性遗传性疾患。男性多. `! e: q4 k0 s; V# C+ ^
见,多在6岁前发病。可合并各种先天性异常,拇指(趾)细小畸形尤为多见,早期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和轻度发热,数日后肿胀消退,遗留比7 T, [4 }. M: r4 `3 i
较坚实的结节,2~8个月后局部形成骨性组织,病变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 ( 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 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
; y6 F& s  ^3 q; [5 j2 A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疾病,虽然这是种显性遗传疾病,但大半的病患仍为突变、自然产生,不一定追溯得到家族史。) u( B2 t! Q0 L+ h
根据文献记载此疾最早的病例可追溯至十六世纪末,至今全球病例数不超过千人,而台湾地区确定的病例更是屈指可数。
* [9 A# T1 K* P- V2 X) P. t. A) n  根据医界研究得知,进行性肌肉骨化症主要的致病原因是第四对染色体长臂上的基因产生突变,其患者最大的特色为骨骼先天的异常及进, {: T8 s/ h8 S$ Z, @1 t( K
行性的肌肉骨化。
' _0 D& L# e# e3 y7 D' V5 E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的患者,一般在十多岁时会因肩关节、脊椎骨钙化变形而影响手臂的活动,二十多岁时髋关节也会受到波及,逐渐变得
, f/ d% a% j1 F( ?, d' e( G不良于行,最终只能长期卧床。脊椎侧弯变形多半不可避免,而且会随时间加剧,最后,造成胸廓呼吸时的扩张困难,而呼吸衰竭。长期卧床
& S2 n( R4 b; X后,容易反复出现肺炎、泌尿道感染,是造成肌肉骨化症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
, E( b; K8 D- l9 v' l0 P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症状/ \* _9 p  K  a* C; T' W3 B
  症状这种病常常会从患者的身体中央部分,也就是颈部、背部,一直到骨盆,四肢比较大的关节开始出现僵硬,慢慢的这些地方就出现钙! d8 {5 L! D2 ?! r5 t" Y* H
化。
. U( ]* _. A+ Y7 b5 E3 N  根据医界研究得知,进行性肌肉骨化症主要的致病原因是第四对染色体长臂上的基因(ACVR1)产生突变,其患者最大的特色为骨骼先天的
6 u; _- O8 D5 [, V异常及进行性的肌肉骨化。
% w' C! s6 m9 z9 y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的患者,一般在十多岁时会因肩关节、脊椎骨钙化变形而影响手臂的活动,二十多岁时髋关节也会受到波及,逐渐变得. E3 p4 g) w4 |! Q
不良于行,最终只能长期卧床。脊椎侧弯变形多半不可避免,而且会随时间加剧,最后,造成胸廓呼吸时的扩张困难,而呼吸衰竭。长期卧床
( d+ k  o4 p5 O后,容易反复出现肺炎、泌尿道感染,是造成肌肉骨化症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其患者一般表现为软组织和肌肉逐渐消失、骨化,最终变为活
" F9 u$ A1 c3 m2 y石雕。; }' I! T1 h- ]) G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形成原因
5 G  R7 ~7 U/ X! o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供的一名12岁进行性肌肉骨化症患者的骨骼扫描图。
) o) z9 c' D7 }  美国科学家4月23日公布了发现罕见骨病——进行性肌肉骨化症形成的原因:导致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突变基因。患有进行性肌肉骨4 [$ O, d7 }" P
化症的人会在肌肉、韧带等组织中形成第二副“骨架”,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大约2500人患有这种罕见的骨病。. w. X: C* Y  y/ ]/ _3 z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病例8 Q. [; v: t4 e; A; h/ Y1 m, N
  安徽省发现国内首例进行性肌肉骨化症
( w  _6 p7 L$ S7 |3 `  7月28日,安徽省省立医院风湿内科的专家对外宣布,该院发现了一例罕见的进行性肌肉骨化症(FOP)的病例,且该疾病在患者家族中存在( H. T& `* m1 p# p) i6 P. s
不同程度的遗传。这是我国内地首次报告发现该病例。9 m, w/ N5 q  F1 {* n9 b
  据悉,患病女孩小丽(化名)今年16岁,两年前不明原因地开始出现第4、5腰椎右侧横突增生,并伴有疼痛。后来,颈部、左侧的肩胛骨以
2 ?  m" p5 A9 k8 ^及两侧的肩胛骨之间都不明原因地出现质地较硬的包块。2008年6月,家人带小丽前往安徽省立医院风湿科求治。通过拍片发现,小丽颈部两侧
6 v0 v+ O" W8 D4 s- q有明显的骨化现象,大脑颅骨外的皮下组织也有了明显的钙化。专家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后认为,小丽得的极有可能是一种名叫进行性肌肉骨化
5 E) o  C  Z3 c- Y" r症(俗称“珊瑚人”)的罕见疾病。- a+ F/ `  d8 c- _
  据介绍,这种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不只是长出新的“骨头”,而生出一副额外的骨架,把身体紧紧包住,使人体逐步丧失行动功能危及生
3 ~4 ]# |9 P9 D6 U( G命。
  D0 b( A: i# f) A- p  Y0 a  安徽省立医院风湿科专家汪国生主任通过电子邮件与进行性肌肉骨化症研究的国际权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Dr.Kaplan取得联系
! L& t( p. _) f! ~2 ~+ ^,同时把患者及家族的相关情况传给他。6月28日,Dr.Kaplan发来邮件,确认小丽患的就是进行性肌肉骨化症FOP。
* w5 E) m! m# z4 N& s; z9 X  由于目前FOP尚无根治方法,安徽省立医院风湿科专家正与Dr.Kaplan做进一步的接触。
& b$ W6 g2 K6 d5 B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治疗
& G& C: u. y& k. p  内入路手术治疗进行性肌肉骨化症导致的开口受限
5 w/ ]* d' u( _1 s+ m" U3 J- Q9 R3 T  目的解除进行性肌肉骨化症患者翼突至下颌骨骨性融合导致的完全开口受限。方法采用口内入路,右下前磨牙龈颊沟向后至升支前缘邻近
$ z' G3 K" k$ |喙突部做切口;切至骨面;分离切口两侧软组织,暴露翼突至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性肿物并去除。自左翼下颌韧带内侧至硬腭后缘做切口钝性1 T& [' Z: b5 S- z& b1 Y5 Y
分离暴露翼突翼内外板,去除其末端骨化肌腱和附着于翼突内外侧板的骨化肿物至翼突根部。结果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好,开口度2指,术后4个
. y1 E: h% L8 H月无复发。结论口内入路切除翼突至下颌骨骨性肿物术野暴露清楚,操作方便。
4 W8 t9 y7 ^$ q! G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
* m% d2 b! G/ k# W  外国专家遗憾说“no”
! |$ a6 {+ m3 t- x1 b, d- b' B" J/ Z  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好的方法治愈。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一种基因疾病,这个基因是ACVR1,控制着体内的三种骨骼形成蛋白(BMP),直接影: K' o  W1 n- u0 C! q
响着骨骼的形成和修复。但当ACVR1发生变异后,如本身多复制了一个或两个,就会改变原有的基因信息,导致骨骼形成和修复的信号紊乱,遂! I+ K7 }  L1 b1 k
产生大量错误的蛋白质,导致骨头新生速度快,而且乱长,软组织和肌肉逐渐消失、骨化,最终变成一个石头人,长期的卧床不起使得人体器5 ?$ l' _( G) n) j4 J1 d3 q
官衰竭,最终死亡。上个月张克勤在加拿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当时询问了一位世界权威专家目前有没有好的治愈方法时,那个专家很遗憾地0 \9 o% l7 B3 l! d8 h5 Q
说了“no”。' w: I3 i# V$ I& {* V+ i2 s
  这个病常常让医生感到束手无策,因为治疗其他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手术,而这个病恰恰是绝对不能做手术的,因为手术会造成毛
8 ~3 J7 J/ X4 Y, D. v( \7 ~5 K细血管出血,而血里异常的蛋白质就侵蚀到身体其他健康部位,造成越手术越糟糕的结果。目前此病只能通过一些药物,先想办法把命保下来* d5 S& S7 G( o

1 G8 l5 B1 K/ Z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jpg (18.53 KB)) r, O. C5 I. L! j" W
2009-5-21 10:29
( s6 T+ F' H2 w$ K( D, ~0 M; _
$ x1 I4 }' c7 x/ ~* r1 a! G8 E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2.jpg (21.31 KB)
2 Z" i+ E2 h' M/ e+ ]: a2009-5-21 10:29
3 _% Q- r5 M$ t6 D" q, x* M0 L9 v6 g( c9 l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3.jpg (10.33 KB)* w' |2 \) s2 A5 {9 Y4 c/ [, U
2009-5-21 10:29
/ F# t2 w0 N; x. k" F* I, x9 V* [
. I, n# {9 h* n5 o" E; z% P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5.jpg (20.21 KB)( r+ j- P3 Q! \$ [, g0 S
2009-5-21 10:29
( E  e1 ], t( |$ B! R6 o2 _$ t7 ?& C) P' v$ G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6.jpg (16.89 KB)
+ K4 n$ o: E" U; V: L8 G4 i; n2009-5-21 10:29) a/ [' E) u1 i) l5 h: e" V
6 l% n& N; y8 v/ e6 w* G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7.jpg (6.77 KB)! Z6 p; s; c9 n9 s$ k. G1 ]' g
2009-5-21 10:29
  @. o8 ]8 C* `/ C$ _! ~
9 \& _0 c: U1 a5 N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8.jpg (4.72 KB); s. D6 `2 ~& k
2009-5-21 10:297 M7 K7 v- w$ x3 S% D

8 m- t, e* ]/ _, y" G5 l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9.jpg (5.39 KB)( y. \. E$ t; H0 N
2009-5-21 10:29
( _& P2 q0 q, n7 ]- t: E) {' e) E% D1 a4 f/ H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10.jpg (6.5 KB)
% V8 Z, {0 D4 ]( m' K& T2009-5-21 10:29
% A1 J2 Q3 t4 K% j
8 B8 ^7 h# c' ~3 ?. i 进行性肌肉骨化症11.jpg (6.7 KB)
. l0 u! C( n* _1 G2009-5-21 10:29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述】
, o5 n, a; D8 k: D1 N, }+ k7 F) b本病甚为少见,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增殖症。为一种全身性、进行性、多发性的肌肉骨化现象。并非创伤所致,出生后即有。特点为在胎儿9 Q- e- [- W3 f/ Z  B
或婴儿时开始发病,横纹肌纤维、筋膜、腱膜、韧带和肌腱由上而下地发生进行性骨化,可同时伴有尺桡骨端、肋骨或脊椎骨附件的骨端联合+ ^8 U/ d+ t2 P% {! E" x2 K
。临床上可见短颈,少指和小指(趾)的畸形(多见为拇(拇)趾的短小)。
& h$ k5 @# y- `. @* y【病因】4 K/ k. N; K; O; n' v( a) S7 |. V
多见于男性,为显性遗传。肌肉本身无异常,主要是肌肉的结缔组织,可能是结缔组织内某些成份遗传性缺陷。早期有明显间质内水肿和结缔* q/ |5 C; d0 K. a9 V6 k1 x
组织内增殖,肌纤维发生继发性萎缩和变性,后期有中胚层组织钙化和骨化。$ U' g' T0 L- H* x
【临床表现】
* n# z) _; u& M& R! p" S! ?" T病变在婴儿开始,偶有在出生之后即见肌腱异常。早期病变位于右颈项部、躯干、肩胛带。早期疼痛肿胀,可触及肿胀的结节,逐渐强直僵硬
! l, |$ W; w/ L: m- \' |! J* l- b以致活动障碍,如颈的前屈和颞颌关节活动受限。后期发展到脊柱、肩、髋、膝等处,造成这些关节的活动障碍。凡每一个病例均有对称性拇
9 d0 i4 n( o! f6 @指(或拇趾)畸形,对诊断本病很有帮助。生化检查可发现磷酸酶较高。严重病人关节周围出现骨桥,跨越关节时导致关节强硬,但舌、喉、横
. D0 K1 r* a( }9 _2 e( v3 I膈和括约肌等不受侵犯。病变呈阶段性进行,一直发展到大部分结缔组织、肌肉和关节发生骨化和强硬为止。由于心肌纤维的发育不良,在心
; s, x2 ^" b$ x6 J2 I+ c# |+ w电图上可有异常改变,胸部肌肉受到广泛的侵犯则引起呼吸衰竭。X线发现初期软组织内沿肌肉走行方向有条柱状的钙化和骨化,多位于颈肩部
+ Y) E" U# M+ \/ Z7 A2 [和躯干背侧,继之则位于髋部和下肢的近端。有的肌肉骨化呈扁平状或条状,沿肌纤维走行方向分布并与骨骼相连,亦可交叉呈网状。有的骨+ v. S) l6 \4 R( q* @
化块有类似正常骨质的结构。肌肉附着处肌腱骨化时,可见到骨性突出。脊柱椎体骨质疏松,但韧带骨化使椎间隙变窄并呈竹节样变化,可从
3 f, L+ h$ p! M3 v, [3 r3 Y0 m0 C脊柱后部见一纵形钙化骨化影,上下两端分叉分别伸向肩胛骨和骶骨。手足畸形为指(趾)骨短小。拇趾较拇指为多见,有的表现为一节指骨(趾
! F* i8 x0 g+ X) L$ q# H骨)的缺如,或二趾间融合变短,也可见掌骨和近节趾骨骨性联合。
5 A% ~( S4 y. W8 G. M【治疗说明】2 s& w1 t2 {3 c, l0 y3 B2 k' H
无特殊治疗。可以服用皮质激素及理疗。对是否手术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干净,反会加重骨化。另一种认为该骨化非损伤
$ P& b8 \4 P* e, G2 w引起,故对于明显影响关节活动的局限性骨化可以切除,止血彻底,术后会改善和增进关节活动,如颈背部条状骨化束状物,切除后颈部功能
" h' A8 l6 D! }  y: n3 I* e; ^有一定的改善。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问题  
. ^# H  b2 O) e关于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原因,关于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相关知识。     【概述】
' @5 T  u$ w" o* [    本病甚为少见,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增殖症。为一种全身性、进行性、多发性的肌肉骨化现象。并非创伤所致,出生后即有。特点为在
$ z7 h  C( x" y3 V胎儿或婴儿时开始发病,横纹肌纤维、筋膜、腱膜、韧带和肌腱由上而下地发生进行性骨化,可同时伴有尺桡骨端、肋骨或脊椎骨附件的骨端
! L: ^5 \0 p# F# j2 N6 p& R! d联合。临床上可见短颈,少指和小指(趾)的畸形(多见为拇(拇)趾的短小)。
6 Q, [6 Q5 }# g) u6 p3 t6 E9 z    【病因】/ N1 H: ~4 |2 l( J9 \
    多见于男性,为显性遗传。肌肉本身无异常,主要是肌肉的结缔组织,可能是结缔组织内某些成份遗传性缺陷。早期有明显间质内水肿和$ ]0 v, V& W# C8 d
结缔组织内增殖,肌纤维发生继发性萎缩和变性,后期有中胚层组织钙化和骨化。1 n& |" I5 M8 C3 I
    【临床表现】
1 _" k2 n: S. k3 b. S) m8 O    病变在婴儿开始,偶有在出生之后即见肌腱异常。早期病变位于右颈项部、躯干、肩胛带。早期疼痛肿胀,可触及肿胀的结节,逐渐强直- w* d) I/ K/ g3 j/ ?* X
僵硬以致活动障碍,如颈的前屈和颞颌关节活动受限。后期发展到脊柱、肩、髋、膝等处,造成这些关节的活动障碍。凡每一个病例均有对称
5 y  x9 W; ]/ C, l- _& ^7 d! [$ @性拇指(或拇趾)畸形,对诊断本病很有帮助。生化检查可发现磷酸酶较高。严重病人关节周围出现骨桥,跨越关节时导致关节强硬,但舌、喉
  `6 S' v7 N6 n% B+ q、横膈和括约肌等不受侵犯。病变呈阶段性进行,一直发展到大部分结缔组织、肌肉和关节发生骨化和强硬为止。由于心肌纤维的发育不良,
' q& G9 N. _. U; c/ {" J在心电图上可有异常改变,胸部肌肉受到广泛的侵犯则引起呼吸衰竭。X线发现初期软组织内沿肌肉走行方向有条柱状的钙化和骨化,多位于颈
7 n+ f' k( p8 O8 ^* v& \# ?6 ^肩部和躯干背侧,继之则位于髋部和下肢的近端。有的肌肉骨化呈扁平状或条状,沿肌纤维走行方向分布并与骨骼相连,亦可交叉呈网状。有
( {6 L; |4 F& o- g& G的骨化块有类似正常骨质的结构。肌肉附着处肌腱骨化时,可见到骨性突出。脊柱椎体骨质疏松,但韧带骨化使椎间隙变窄并呈竹节样变化,
$ p) L# ^( o0 m( b3 Y8 q可从脊柱后部见一纵形钙化骨化影,上下两端分叉分别伸向肩胛骨和骶骨。手足畸形为指(趾)骨短小。拇趾较拇指为多见,有的表现为一节指
( w+ ]5 s# R( Y7 g; y$ k骨(趾骨)的缺如,或二趾间融合变短,也可见掌骨和近节趾骨骨性联合。5 Z/ U4 B$ E4 u
    【治疗说明】- k8 R3 J9 B+ D; Q( ~/ N
    无特殊治疗。可以服用皮质激素及理疗。对是否手术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干净,反会加重骨化。另一种认为该骨化非' T# Q1 T9 O9 O, u- v+ q. m
损伤引起,故对于明显影响关节活动的局限性骨化可以切除,止血彻底,术后会改善和增进关节活动,如颈背部条状骨化束状物,切除后颈部
( _: ]& V: g* J! k8 J功能有一定的改善。 (文章出处:大众医药网) 3 E  O7 [3 J- Y  p' b7 G+ a- Q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报告 , R1 Z& g( z+ A6 @: {
作者:佚名    医生频道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0    更新时间:2004-9-27
" P: L% C5 A1 a  e           孙军强 朱式仪5 o+ r  F  ]' l. m9 @& f7 n% b
   孙军强(300074天津空军水上村医院骨科)
" u5 C9 t  |# |3 p   朱式仪(天津医院创伤骨科)& F" X9 ^, j) U( q
  患者女,20岁。近3年来腰背部僵硬,逐渐加重。近期偶然发现腰骶部有一硬性肿块。自发病以来,无明显腰背部及全身其他部位疼痛和肿
; K' K9 D+ ^) G2 V- }" j( ^: ]- C胀,亦无明显诱因。于3年前,发现左后背部、左颈前部及右前胸上部相继出现硬性肿块,约鸡蛋黄大小,无红热,触之轻痛。约半个月左右,, ~- h% e* X; B' Q& l
不治而愈。家庭无类似病史。6 F7 J  v. ~# O8 O6 i
  查体:营养良。轻度圆形驼背。从颈部至骶部脊柱及两侧骶髂关节无明显压痛。颈-骶脊柱两侧肌肉僵硬,胸腰段至腰段骶棘肌僵硬如骨,
3 p! u/ T$ e! c. F6 ?, j; }1 D触之无压痛。L5~S1正中偏右皮下可触及拇指头大小的骨性突出。颈后伸明显受限,胸段及腰段活动僵直。左胸锁乳突肌稍有硬韧感,无斜颈
7 B' j: _& X# l& W. t3 C8 B2 k! U- W。胸廓呼吸动度正常,四肢无异常。5 \- V6 ]6 @% C2 V% {
  X线片示:腰椎椎体、附件解剖形态和结构正常,从胸腰段以下两侧腰大肌完全骨化,两侧骶棘肌亦已骨化,越向骶部硬化程度越高。在L5- i# n# A; e) c% m
水平骶棘肌处有一骨性突起,斜向后下方。颈椎和胸椎上段两侧有散在条状钙化阴影,胸椎下段两侧有条片状钙化阴影,较胸椎上段明显。骶  y) o* @: L3 m) b( o& {9 y: g7 o
髂关节正常。( W; |" n" }. {
- O) y, e3 y8 X2 I! r( H3 U; R3 h/ @
  讨论
; n$ [& V1 ^' ?0 [; I  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增殖症、进行性骨化性蜂窝组织炎或Muenchmeyer病。病变发生在肌肉、筋膜、肌腱或腱膜
$ z) @) w+ F5 M0 ^9 ?. x1 h等结缔组织内。病因不明,可能与间充质骤变有关。7 l" G* A& v2 J5 q' p. z8 t  H
  病情缓慢,呈阶段性、渐进性进展。早期在颈肩部、腰背部、胸前部等皮下出现硬性肿块。一段时间后,这种胶样化炎性肿块开始收缩变9 j$ t' s# E# b
小,并逐渐钙化,似乎病变好转,但以后又可在其他处发生。这种阶段性反复,是本病的特点。一般30岁以后即停止进展。
2 Q6 ]' F. \8 ?7 @) }4 r6 J  X线片可见结缔组织和肌肉所在部位都可发生骨化,呈条片状,沿肌肉走行方向分布。颈前、后和脊柱两侧是常见的发病部位,常呈对称性, i' @7 O" ^3 X2 ]0 _
发生。在肌腱附着处骨化时,可形成骨赘样突起。
  r7 H  s3 s8 o+ C# g$ j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应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后者90%发生在男性。最初发病在两侧骶髂关节,并向上侵犯脊椎。X线片显+ D. _- J) ]$ P" ~
示脊椎骨质疏松、增生、硬化,小关节模糊,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钙化,呈竹节状。3 m/ @7 g" ?% v
      中华骨科杂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ˉsive,MOP)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疾患,由第四对染色体长臂
. e8 n+ w- N! {& B/ t上的基因突变所致。虽然将其归为显性遗传疾病,但大多患者为突变、自然产生,不一定追溯到家族史。MOP的特征性表现是先天骨骼发育异常, Y( l3 y( ]* z  c0 `
和进行性软组织异位骨化。最具特色的骨骼发育异常是足大趾为单一趾关节,外观粗短,并呈外翻姿势。进行性软组织骨化可自发,也可因创
5 B0 j6 ?6 F$ U- i2 T# @+ P, }伤诱发,主要部位主要包括横纹肌、韧带、肌腱、筋膜及皮肤。患者全身肌肉逐渐硬化僵直,最后因躯体变形僵硬而无法活动,就像水底的珊! p, D2 b" T" \- L4 m
瑚不断分泌钙质,塑造出交错坚硬的枝桠一般,使活人慢慢变成“珊瑚”,也有人称他们为“珊瑚宝宝”。最后,多因胸廓固化致呼吸衰竭,
' L. c) [. q% \或长期卧床,反复感染而死亡。该病男女比例为1:1或男性稍高,发病主要开始于10岁前,发病率约1~6/1000万,自1692年Patin最早描述一位% F7 z% y+ `( l& Q
患者为“枯树枝样人”始,至1982年Connor报道为止,全世界报道的病例为550例,进入新世纪以来,该数字已超过600例,这些报道均来源于' r! T6 ]1 V2 n4 E$ p5 h7 {
欧美、日本及非洲等国家,来自我国的报道较少。查阅近10年公开发表文献,我国大陆有4例报道 [1~4]  ,台湾目前通报的有3例(其中19 W3 L' |+ Z; m( |% u
例即为余在东直门医院特需门诊所诊治)。至今西医对MOP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激素、类固醇、Etidronate(Ethane-1-Hyfroxy-1-4 t1 ?- J, Q4 s7 c+ A) Y0 Q2 H
diphosphonate)、二磷酸盐(EHDP)、放射疗法及手术疗法曾用于该病的治疗,但无确切疗效,而且手术切除及活检均可加剧病情进展。现代! ^  d4 D0 H6 d
医学对该病处于束手无策的状,鉴于此1988年成立了国际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协会(IFˉPOP),旨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对MOP的研究及国际间的沟% K/ s2 L4 V, @& A3 v$ @
通与交流。: G1 I' Y1 T, g% y* _) V( U! m

# K# a; U( v$ [    本病于中医典籍中未有记载,乍见此病,有无从借鉴、无处着手之感,绝无经验可谈。但中医学这一特殊的整体思辨体系并没有过时,反+ V7 O9 s- D  [1 ^$ ^- k; ^' u4 p
而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它是依据人体整体、恒动、综合状态,从复杂系统思维的角度,来探求治疗的思路,只要辨治得当,往往收到意想不6 @! L" p9 c* J+ S' ^- m
到的疗效。“古法今病亦相能”,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脏腑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变通施治,接诊MOP患者一月余,患- X) J) l* N0 U  _- ~
者病情即有惊人的变化。于此不揣浅陋,略述一二,权作引玉之砖,以飨同道。: y4 y9 f& E, }, P/ R2 L
7 e1 S! k( @  o
  1 病案介绍( p- w1 s9 K7 K+ ^7 G- F
: v' e% W/ B8 e' m
    患者,女,11岁,台湾人,患“进行性骨化性肌炎”3年。2000年6月因意外撞伤后,出现局部红肿,肿退之后,肌肉变硬,于左腋下肿起- G2 m% G, y# S
如鸡蛋大的硬块,其后出现肩关节硬化,并且范围逐渐加大。2000年10月26日,于台湾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进行性骨化肌炎”,因此病极
! P1 u3 D: ~: J( ?* d为罕见,这个“珊瑚儿”、“石宝宝”在台湾家喻户晓,她的病情牵动了万人心。此后其母带着她辛苦奔波,多方求医,但病情仍逐渐加重。3 B+ i$ h( @( \# t4 @3 N
2003年初,在社会各界帮助下,筹资500万台币前往美国接受“质子光放射治疗”,然美国医生称:时间太迟,因颈部肌肉已硬化,已无法进行
. f9 h- N% h1 F. ]插管或注射,需要研究其它治疗方法。患者母女只得回台湾等待消息。2004年春节前到北京求医。* T9 f' ]0 ~5 n% |) ?0 U

1 D# l/ m( [( G' |! `+ O; x. E  2004年1月2日,初诊:肩胛部、背部、左腿髋关节、踝关节骨化严重。肩胛、双肘关节、肌关节,腕关节,左髋关节活动受限。刻下服用: Z% {4 c) n6 A, O+ V1 b
Celebrex(西乐葆)100mg,每日3次。双眼睑充血,胸痛,二便可,寐不安宁,纳食一般。舌略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 b$ B7 ?6 E! G% A( Z- n1 p4 O7 ?9 B- [9 I/ G9 s0 K, j1 E
  辨证为肾虚营分有热,治以补肾清营。
$ C, t5 {0 X% a+ G3 Q, J5 ], \0 H1 F
    处方:生熟地各15g,骨碎补10g,丹皮10g,赤芍10g,连翘15g,玄参12g,虎杖10g,白花蛇舌草15g,夏枯草10g,青蒿10g,泽泻10g,紫5 V; @/ n5 @6 i, {
河车10g,五灵脂包10g,桑枝15g,路路通10g,茯苓12g。3剂,2日1剂,水煎服  2004年1月9日,二诊:睡眠仍差,夜寐不安,服汤药后腹痛
" g3 s) y& z! U  n* c,有便意,但便出不多,两天前症状好转,小便略黄,纳可,舌略红,苔黄腻,脉细。% z) ?/ Q* |* A$ G  Q, K1 f" O
, }0 M4 {# j2 d4 a
    处方:上方加青黛包3g,炒白芍10g,砂仁后3g,威灵仙10g,黄芪15g,知母10g,生麦芽15g。10剂。
" j" I$ E0 Z& G4 C: S
$ V  d, x: J( l0 A* p5 }  2004年2月6日。三诊:睡眠好转,左锁骨上疼痛,右肩肘部,有红色隆起伴瘀青状,疼痛,眼睑充血减,背部的增生部位已缩小。近半个月- A6 E5 K& {& L$ ], F7 \4 ?; H
阴道排出深褐色分泌物,未间断,曾于去年9月份也曾有此发生,但一个月后自行停止,曾于台湾医院妇产科查B超:子宫未发育,卵巢发育尚可
7 V8 m+ x  J/ L" ^/ n(未见报告,患者家属述),近几日胃脘痛,腹痛,大便成形不稀。纳可,口中有味,舌淡红苔腻略黄。
0 Q- `9 U* a% `0 _0 g( U. c: U  ^3 b% J5 ]6 Q  o& U* U! f3 m4 b
    处方: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土茯苓15g,九香虫6g,三七粉冲3g,银花10g,刺猬皮6g。7剂。
/ M0 K" [; V7 Y1 M3 t# n% U! y1 I% z' S* W: U7 E6 ^
    2004年2月13日。四诊:药后病情平稳,背后硬块有所消减,左肩已不疼痛,胃胀,偶腹痛,纳后重,纳眠可,二便调,口粘,舌淡苔薄白0 I  q  k' q/ d' D
水滑。方药中的,继服。
( e) t  F9 m- K* q" g: F& _! q; u* d; W
    2004年2月20日。五诊:腹痛止,阴道分泌物已不排,胃脘痛不重,背部钙化处逐渐缩小,左背部横行骨化已基本消除,肩部已可以活动,
7 b- c/ B" O3 o4 i8 O9 I口味大减,舌淡苔略黄腻,脉细。
2 o# f; s& G' H  c9 D+ r. v0 j* G4 l# h- ^; B" ?
    处方:上方加白蔻6g,元胡10g,藿佩各10g。5剂。! R0 p' X9 e0 ]( |3 @
( Y# `: t$ r$ f  e" l
  因患者及家属欲回台,故拟带药:知母10g,生麦芽15g,炒白10g,砂仁后下3g,威灵仙10g,黄芪15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九香2 `$ D! K) n& O0 K  H! e
虫6g,刺猬皮6g,三七粉冲3g,银花10g,青黛包3g,紫河车10g,青蒿10g,生熟地各15g,骨碎补10g,丹皮10g,赤芍 10g,五灵脂10g,泽泻
; t! S' K4 n) d$ R10g,连翘15g,玄参12g,虎杖10g,夏枯草10g,桑枝15g,路路通10g,茯苓12g。10剂。
% q4 r, Y$ y6 s: v; g0 U1 H
( Q8 g, k' j. a( m    2 讨论$ u( G4 `" W, \1 M# l+ G) K( w
6 [1 n5 Z0 t: ~' h, f
  本病实属罕见,症状表现奇特,肌肉化骨,进行性加重。本病多见骨骼发育异常,可知先天禀赋不足,肾藏先天之精,肾主骨,故本在肾
. Z9 c, B6 Q: U, p/ Q0 r; {虚;本病症状表现在肌骨之间,无大热,大汗,亦无斑疹、吐衄,病不在气分,亦不在血分,患者眼睑充血,舌红而暗,乃营分有热,营者,荣+ C  m! ^/ y# [$ w$ V
也,营分热,则营血流行不畅,络道淤滞,肌骨失却荣养,而变生异端,故标为营分热。先天禀赋充足,肾气充沛,生髓化骨,此为正常化生) y5 j, N2 Q  R6 \" J
。本病肾本虚,兼之营分有热,阴分伏热,虚阳鼓动,肌骨之间,妄加化生,并非实性的增生,而为虚性的亢长。故治疗以补肾清营为总法。3 q! S- W8 s" T2 L1 @
初诊方中以熟地、骨碎补、紫河车补肾培元;玄参咸寒入营分,可使虚火收敛;青蒿善清阴分无形之热,与生地、赤芍、丹皮相伍,共清营阴之. _6 h5 E: E$ t0 {( D
热,对这种虚性的亢长加以抑制;茯苓补中气,益后天而养先天;泽泻、茯苓畅通水道,渗利湿浊,虚阳本在清和补之间,如此补中有泄,泄中5 L/ r% E; |# Q( p$ W% F' r0 e
寓补,不失古意;肾虚鼓舞乏力,营分热,则阴津耗,必致营血流动不畅,致肌骨之间络脉不通,亢生之物结聚不散。故配以五灵脂、桑枝、路
* t: V: j1 f/ i$ K/ N" t& W路通,虎杖、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活血通络散结。二诊时患者证情尚平稳,舌暗红略减。可知营分热稍清,方药对路,故加青黛续清营热;加生# e; W# y" a$ C3 t0 l* {6 P* ?
麦芽与紫河车相配,二者为胚芽类药物,蕴含生命之原动力,用以鼓舞先天生发之性;加黄芪益气,配知母防其温燥;威灵仙可化骨鲠,用于此
/ S/ F4 i' }) C别有一番深意;患者腹痛,欲便,故予白芍缓急止痛,砂仁温中行气。三诊时,营热之象渐减,患者无新发骨化,而原有骨化在逐渐消减。随证
! q  o0 K  F3 e& _! x酌加补肾通络散结之品。四诊时患者背部左侧的横向骨化已基本消除,肩关节已可以活动,无新发骨化。因患者及家属欲回台湾,故随证拟方
+ g: h1 M! N3 E0 ]; x1 z* c带药,嘱其及时反馈信息,并建议暂缓手术治疗。9 K6 b$ c7 l+ U4 k6 m
  E( |3 B% q3 d! ]% i
当血钙浓度降低时,又能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动员骨钙入血,使血钙浓度升高。 ... 对骨的作用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减弱溶骨过程,4 Q. J' y) ~$ R2 j. h: V
这一反应发生很快,大剂量的降钙素 ... 在给降钙素1h左右,出现成骨细胞活动增强,持续几天之久。 ...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研究探讨- y& z8 R% W8 N$ v, O2 ^
林文彬
6 ]( |- Y8 l) v  X- o' L: P林园中医诊所0 Q. t- Y. N/ N% y9 o8 ~. v: p$ ?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9 M- N4 F, `- u  }1 N
摘  要
6 N3 y8 V: ^5 ]& h+ _%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细胞。70年代中期还认爲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爲共同的祖代来源,但自80年代初开始,认识到破
- ~0 B( T! ]6 P4 c" [3 G  v骨细胞来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之外的骨髓生血细胞系统,爲独立于骨髓干细胞系统的一个细胞系。
- q3 W6 q, |- I; l成骨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胶原与糖蛋白,形成骨基质;参与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调控作用;维持骨的代谢平衡。而破骨细胞是一8 U7 `* U: i2 y
个高度分化的多核大细胞,其主要功能爲吸收骨,成骨细胞受下列因数调节:转化生长因数β(TGF-β)、1,25(OH)2D3、胰岛素样生长因数6 O: G+ v5 F$ I
(IGF)、白细胞介素1(IL-I)、雌激素、肿瘤坏死因数α(TNFα)、骨形成蛋白(BMP),骨吸收的主要调节因数有: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 C$ C3 d. c8 }6 h' _. a0 X# o: _
(PTH)、前列腺素(PGs)、活性维生素D3(1,25(OH)2D3)、细胞因数、肿瘤坏死因数(TNFα、β)、干扰素(IF)、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
3 j9 [' S4 x* P& D介素-17(IL-17)。* I6 |! m1 Z7 s  N( E) U% C
关键词: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 I9 n  Q' D) }
8 ^# m" b5 _, ]5 e" K: D/ l前  言' v: V5 M8 K" L. Q% `) m
骨质疏松症是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占优势而使骨量减少,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骨组织特有的两种细胞,在激- C) {) ^6 N4 U+ l: z
素及细胞因数等作用下作用于骨,是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核心细胞。故对成骨及破骨细胞的研究,对于理解骨质疏松的发病及药物的疗效都具+ }, _; Z2 w! g* b7 h% Z
有重要意义。) ^3 ~5 a5 C& t+ h& v
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来源
8 y8 F/ s/ N- ~, `(一)成骨细胞的来源
- X- Z+ s; [: q/ @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是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细胞。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骨基质(包括胶原与糖蛋白)及进行合成。其分
; A0 ~% A; j) M8 ?  \) E( u泌的胶原95%爲I型胶原蛋白(1)。此外还有少量的Ⅲ型、IV型及V型胶原,可见于小鼠、鸡和人胚的成骨细胞。成骨细胞还参与破骨细胞性骨吸
" b4 D, D* G; c. c3 x1 w* u收的调节,两者是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核心细胞。7 o5 {; V5 c! u$ D
成骨细胞的起源,经大量研究现己公认:成骨细胞来源于末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爲多种细胞类型的特征,在各
4 c, K8 Q7 S+ Y  `; m+ C$ A种调控因数的作用下,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间充质多潜能干细胞可以分化爲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以及肌细胞等。当成骨细胞的
/ V) B3 [; ?* P( I& W6 d- E祖代细胞接近骨表面时,则演化爲具有分泌、合成胶原基质的成骨细胞。当类骨质经过矿化过程以后,成骨细胞己进入分化的终末阶段,其本
4 y7 l' D' u$ A* L身包埋于矿化的骨基质中成爲骨细胞。成骨细胞本身并不增殖,在体内无增殖能力。但是将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则具有分裂能力。
( O6 l5 y- N1 ]# ?被埋入矿化骨基质后的成骨细胞己成熟爲骨细胞,并成爲终末分化细胞。骨细胞以其身的许多胞浆突起,相互连接,传递资讯及进行
* P; Q1 f' O4 m" s0 @物质交换。新形成的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活性;逐渐老化的骨细胞则体积缩小,细胞核发生萎缩,失去活性,最终被骨吸收过程中的吞噬细胞消" f9 d2 j8 i, b' w' Y
化、吸收。2 Z( ^9 R' L( y; x' [. i
此外,来源于未分化的间充质中多潜能成骨细胞系中,还有一种类型细胞爲骨内衬细胞被覆于骨的表面,呈扁平状、椭圆型胞核,无
) A9 Q" ^+ S' n) P3 P0 B成骨及破骨功能。经研究认爲,这种帖附于骨表面的骨内衬细胞,参与了破骨细胞性骨吸收过程,并对骨代谢过程中的钙、磷在细胞外液中的
. E3 v  i% k% q0 R( L( w  H流动起了调控作用。! I8 Q5 b( |9 I8 `# [/ G' H& ?6 t
由此可见成骨细胞处于功能活跃状态时,分泌全盛骨基质,最终包埋于骨基质中;而无成骨功能的细胞,最终以骨内衬细胞形式被覆6 t  W4 X$ T3 ^9 C
于骨的表面呈休止态。
6 _) t8 G- c3 k2 x* b3 q(二)破骨细胞的来源
1 \5 D3 ?/ p' y* A破骨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多核巨细胞,直接参与骨吸收,是骨组织吸收的主要功能细胞。
% n& ]$ g* R* V  L  G; H, M. B8 ~破骨细胞的来源:由于长期以来对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的来源问题一直不清楚,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因而对临床各种( c6 b' e1 X/ E5 ?$ ~
骨疾患的诊断及其防治,也不可能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对于破骨细胞来源的认识,在二十世纪40-70年代,普遍应用的经典理论爲多潜能的骨源
$ A( z! z  b/ p细胞学说,认爲破骨细胞是由骨源细胞融合而成。直至70年代中期还认爲OC与成骨细胞(OB)爲共同的祖代来源。这种观点多年来一直是个疑问
( c+ ^8 Y. w% }0 A6 v3 H,不能被证实,现已被否定。自80年代初开始,提出了OC来源于骨外生血系统,自此又出现了三种不同观点:# w$ t9 Q( f7 A; C3 O
1. OC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这一观点现已被否定。
+ p5 O: l* b( p, ~) o2. OC与单核吞噬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生血系统的同一前身细胞,之后各自向不同方向分化。这一假说也被实验研究所推翻。研究表明0 {5 m5 N: [5 q& L* ]% f/ J+ i1 n
,由骨髓而来的单核细胞经培养之后,可以分化爲破骨细胞,但是末梢血中的单核细胞与腹腔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经培养后并不能形成破骨细
; _  Y. f* {. R. y/ x+ |7 K! B胞,而且前者与破骨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这提示了破骨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两者不是来自共同的祖代。
& E$ k% W- g5 M' E& K3. OC来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之外的骨髓生血细胞系统,爲独立于骨髓干细胞系统的一个细胞系(2)。Walker曾采用患有硬化病的小' R2 Q8 o2 B6 {. w
鼠及正常小鼠进行了血循联体实验,结果患硬化病的小鼠恢复了正常。研究表明,破骨细胞胞浆中碳酸酣酶Ⅱ(CAⅡ)基因突变可以引起骨硬化# D( S9 F3 r# K3 n9 O) ?
症的发生。% Q# W: c5 Z7 @' G
由此表明,破骨细胞是来源于正常鼠的骨髓生血系统。此外,在临床上通过对患石骨症的患者移植整个胸腺、骨髓等,也取得了良好
: U, H$ f( q- ]7 w的疗效。由此说明,破骨细胞的形成取决于血循中的细胞。OC在胚胎早期就己到达骨膜,再逐渐分化、融合爲破骨细胞,也就是说OC的前驱细
# s# p& A4 D% a3 T+ y( `胞是前破骨细胞(Proosteoclast),它在胚胎期间己存在于骨的微环境中,到达骨膜后,由前破骨细胞分化、融合爲破骨细胞。OC在各个分化阶
! D) r& }+ w$ e7 p# w" }: J3 r段,具有特有的膜抗原和受体。到目前爲止,虽然OC的祖代正身还难以确定,但OC的前驱细胞是来自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不同的骨髓干细胞系; @/ {+ W" S  ?, k/ J6 T1 h5 z/ t
,这一点己被公认。该观点在80年代初,己被首先进行分离、培养破骨细胞的Chamber(1984年)所证实,即OC来源于骨髓生血干细胞。6 U4 I. F! Z+ J% h$ `
+ V' K0 n$ r. x+ M1 R
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9 l5 K) P& C/ A+ ?! s. }0 ~
(一)成骨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 {8 ~1 \& C6 u  x& W具有分泌、合成功能的功能态成骨细胞,爲排列呈一行的立方形或矮柱状的细胞,彼此以细胞的胞浆突起相互连接,借助其新形成的- S$ [" }; _' n- ~% x- R% @5 y
类骨质与钙化的骨面相接。由于功能态的成骨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前胶原分子、无定形的骨基质和酶,在电镜下显示出分泌细胞的特征,含有
5 D, M& {0 J" s* ?/ k: u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是大量合成蛋白的特征。线粒体细长且数量增多,胞浆中游离的核蛋白体丰富。细胞核较大而圆,位于细胞的一端,具有4 F) ~( f; ^$ Z9 I3 m9 f
单个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呈网状,多靠近核膜一侧分布,细胞浆内的微丝靠近胞膜侧分布,近年研究认爲这些微丝的结构与肌动蛋白的结构- V; r+ {; C* D4 i) V
极爲相似,并能与肌球蛋白结合,故推测微丝的功能与肌动蛋白功能相似,有助于细胞的伸缩,与成骨细胞的收缩运动和移动相关。成骨细胞
: F/ b0 e, ~9 w% t(3)爲立方形,约20微米直径,其胞浆呈嗜硷性,由于胞浆内含有大量的硷性磷酸酶所致,与骨组织矿化密切相关。此外胞浆内还存在有大量的- J! v6 j, p9 T+ @  E/ v
高尔基体,与胶原的加工和排除相关。类骨质矿化后,成骨细胞被包理于矿化的骨组织中,成爲骨细胞(4),爲扁圆形、多突起的细胞,其体积
: z! C7 C! }% z# p比成骨细胞缩小,胞体位于骨陷窝内,其胞浆突起位于骨小管内,并借助于骨小管与相邻的骨细胞连接。
. \; Q6 N" @. {( ~, z& ?& y非功能态的成骨细胞位于骨组织的表面,爲扁平状沿骨面排列呈一层,其胞浆内的细胞器较少,细胞处于无功能的静止态,又称其爲- N' b$ e" g$ [4 n2 L
骨的内衬细胞,是成骨细胞的一种特殊状态,可能参与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调控。% H9 w0 }5 ]8 a' G3 R% @) x
成骨细胞的功能: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点:+ Y! u+ m2 ]0 o  `( Z/ w0 v1 r, F
1. 合成、分泌胶原与糖蛋白,形成骨基质' _' |1 e& K+ o3 H4 l
骨基质的主要成分爲Ⅰ型胶原,由成骨细胞合成;并通过硷性磷酸酶等多种酶介导入骨组织的矿化过程。* W$ X$ N- G; i
2. 参与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调控作用
( J0 }$ |! G- W6 B, V成骨细胞不仅与骨形成密切相关,而且在骨吸收过程中也起了相关重要的作用,直接与间接地参加了骨吸收的调控。成骨细胞又被认% z' s' m: b- t
爲是调控骨吸收的中心细胞,通过各种因数的作用,致使成骨细胞变形离开骨面,由于骨面的暴露,游走的破骨细胞才得以进入和附着骨面,
5 e2 t1 ]% [; f. [开始了骨的吸收活动。同时成骨细胞作爲破骨细胞的辅助细胞,参与骨的吸收、分解。5 `% q# m# T6 Y6 A
3. 维持骨的代谢平衡- n( S) d; W4 @& z
骨的代谢及改建的主要功能细胞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协同作用,在多种细胞因数的调控下,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完成骨代谢平衡
! r$ F4 z2 \' M4 e。一旦这种骨的吸收与形成的平衡被破坏,则进入病态,从而引起了多种骨疾患的发生,并导致了骨代谢障碍。  c# @& q0 ~' E5 _6 {
综上所述,成骨细胞是来源于未分化间充质中的多潜能干细胞,是由具有多种形态和功能特点的细胞亚群构成,参与了骨的吸收、形
2 ^, x" b/ R( R% a  b! D! z成及改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多种细胞因数的调控下,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两者协同维持了骨的代谢平衡活动。" P  c$ d% n3 u" P6 K
(二)破骨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 j- ]7 b6 l, r/ G/ vOC是没有突起的多核大细胞(5),直径爲30~100um,有数十个甚至多达上百个细胞核,其胞核多呈圆形,核膜平整,染色质颗粒细小5 _  L% p) _7 [8 f( a: `
且分布均匀,着色较浅,内有1~2个核仁。幼稚的OC胞浆嗜硷性,成熟后的OC胞浆嗜酸性,并随着细胞的老化胞浆嗜酸性愈强。通常胞浆内有
5 X4 }: k6 W2 V3 ^# _丰富的线粒体以及大量的溶酶体与游离的核糖体。% s7 A% g! d. v- m# m) i
破骨细胞的胞膜上有质子泵,其功能是分泌酸,主要是空泡型质子泵。此外OC含有极爲丰富的酸性磷酸酶(其同功酶爲TRAP)、溶酶体
# W2 T, M/ _* c( r& P" c酶、6-甘油磷酸酶、8-葡萄糖醛酸酶、芳香基硫酸酯酶及组织蛋白酶等,存在于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OC在骨吸收与骨的重建中起啓4 N/ @6 d% ~7 |% y/ |0 c
动作用,一旦OC附着于骨面形成了骨吸收的微小环境,即可通过分泌释放酸及酶,导致骨的吸收;前者致使骨矿溶解,后者导致骨的胶原降解" _9 ?# b9 H& s" t' u; T
,从而引起骨的破坏。静止状态下OC无极性,只有在进行骨吸收功能状态下才具有明显的极性。超微结构观察可以看到骨吸收时的OC呈现细胞/ N( @6 ~9 d# T4 V* k3 U
的极化,可分爲以下四个部分:9 m2 M- Z6 G4 S8 j# a
1. 波状缘(ruffled border)又称褶皱缘,在光镜下亦称纹状缘(striated border),爲OC附着骨面后,对着骨面进行骨吸收的特殊分) [. v9 {( A3 M. U. d) }& W
化的细胞膜,由许多不规则的绒毛状突起组成,可大大增加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的表面积,OC通过这些绒毛突起分泌酸与酶等多种生物活性物
0 z" f* |! y- P  p( I质,并摄取游离出来的骨盐。据研究报道,一个OC可以溶解由100个成骨细胞形成的骨质。OC是可以移动的细胞,当在一个部位进行骨吸收之后/ |9 H" {- W: q2 D
,可以从该部位移动到另一个部位,再进行骨吸收活动。当OC离开骨的表面之后,其波状缘消失,骨的吸收活动也就停止。
: s! z5 Q& j% M0 l2. 空泡区(vesicular region),位于许多绒毛突起之间以及其下方的部位,由密集的空泡相互连接组成,空泡区存在各种酶,其功能
) Z  }* z! x. J6 I' P; a; q主要是分泌、摄取以及消化细胞外被溶解的物质,是骨吸收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碳酸酣酶(Carbonic Anhdrase,CA)在骨的吸收破坏中起, V& o+ t0 p) D' l
极爲重要的作用,OC在局部分泌酸与蛋白酶进行骨吸收,其分泌的酸主要是通过二型碳酸酣酶(CAⅡ)将CO2溶于水形成H2CO3而産生的,对骨组- V3 S' s, u# E' f1 ^% n. f. n& [8 Q
织的脱矿及有机基质分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 s7 w& U) L4 y. c) A- w! O
3. 封锁带(sealing zone)又称透明带(clear zone),其部位是在波状缘的周围,爲一环形的胞浆区,此处无细胞器,内含有大量微丝
: N* B: a" i; o* F2 }2 T+ i(如Vimentin等)、微管及肌动蛋白(F-Actin),主要由均质的核糖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把被吸收的骨质包围、封闭,与外界隔绝,保证骨吸收$ h& P9 }, r3 n8 [: J
时微小环境的PH值(约爲PH3-5)呈酸性环境,足以使骨组织脱矿、溶解。此外,封锁带还具有资讯传递功能,其中的微丝、微管、肌动蛋白都参
3 U  w& s5 d! E! t与了细胞间的离子交换及资讯的传递作用。OC进行骨吸收时封锁带明显增大,确保其封锁功能的行使。一般情况下每次封闭2-10分钟之后,随5 P' B9 J/ M, B/ R3 S5 E/ Y
着OC的移动及附着骨面,封锁带再继续进行封闭骨吸收时所必要的微环境。OC通过封锁带紧贴骨面,是通过OC中的微丝进行收缩来行使其封锁, o1 k  {6 `& W- p" W$ Y. Y+ a
功能的。
3 c/ e$ m9 M( Y, D4. 细胞基底部(basal part of the cell),爲不接近骨面的游离端。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基底部位,其内含有丰富的高尔基体、线粒体7 @- _* R6 Q4 t' ]8 R
等细胞器,围绕每一个细胞核排列。OC中的许多酶存在于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中,在OC进行骨吸收活动过程中,这些酶不断向波状缘方向移; c; H' e- X& f/ z
动,参与骨的吸收、破坏。
# V$ q; z1 Y+ U: E2 q破骨细胞的功能:骨吸收与破骨细胞相伴随,骨吸收活动是OC在骨的微环境内进行的复杂分子生物学反应的过程。骨吸收时首先是OC
# u" R) o( ^3 }$ _分泌酸,致使骨组织脱矿,继而通过分泌的多种酶将残留的有机物分解。OC与胃壁细胞及肾尿管细胞有相类似的结构与膜抗原,都可以通过细0 w7 s" }! j* C5 v
胞膜外分泌酸,其质子泵相当于一个酸泵,不断的分泌酸。是OC保证骨吸收的重要结构,通过分泌酸可直接溶解骨矿中的羟磷灰石,导致骨组
/ _: X& z# D9 [6 h! M8 I7 k3 v织脱矿。
% s6 Z7 s. h6 n/ b破骨细胞産酸主要是II型碳酸酣酶(Carbonic Anhydrase,CAII),将CO2和H2O结合成H2CO3,并分解爲H++HCO3-,通过其胞膜上的质子; z5 A% d0 A* Y* m8 v1 H
泵分泌到局部微环境中。如果采用CAII的阻断剂乙酰唑胺阻断了CAII的産酸作用,则发现分离、培养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窝的形成明显减少或
8 ^8 L6 v# h0 f$ n被抑制,从而证明CAII 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m) \" V8 N2 u: b+ l质子泵是一种推动H+跨膜运动的能量系统。大量研究表明破骨细胞褶皱缘上质子泵是属于空泡型质子泵(即空泡型离子三磷酸腺苷转运; ^0 T% ~8 t4 P4 B) m
酶Vacuolar H++-translocating ATPase,简称V-APase),广泛分散于胞浆内空泡样细胞器的膜上,当进行骨吸收时,则不断的分泌酸,空泡型
  w: Y8 n, Q1 Z: _  s0 {质子泵是位于破骨细胞褶皱缘上的泌酸装置,只有在功能状态下的破骨细胞才具有这一特殊结构特点,也是引起骨吸收破坏的必要形态结构。
1 h; E. W  G% S  d! f脱矿后的残余骨基质,又被OC分泌的各种加水分解酶消化、降解、破坏。研究表明,OC在骨吸收过程中1小时可形成直径20um、深5um
3 u- {% }& ~- P' B+ @; o: k的吸收陷窝。OC除了具有骨吸收作用以外,还具有吞噬功能,被吸收、破坏的骨组织及其骨基质的分解産物,被OC吞噬后,可被输送到OC的空. `- C. N  H: M! B( N1 G' T
泡内进行消化、溶解。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可以看到被OC吞噬后的游离晶体,沿OC内的微管进入空泡的过程。由此可见OC具有脱矿、降解有机
& N6 C  V5 r+ ]基质及分泌、吞噬、运输消化等功能。因而,近年来把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又看作是矿化有机质迁移的过程。
# @- G$ ?; l4 e综上所述,破骨细胞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多核大细胞,其主要功能爲吸收骨,骨的吸收过程爲:粘附骨面→极化(吸收态) →破骨→脱离, j1 ~, X5 b; |4 Y* v* g# l* ~, Y# E
骨面→移位至新的骨面。OC与基体内的各种细胞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并在多种因数的作用下,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OC与OB共同完成骨
' l5 S* t* {( n2 R* c' x的代谢活动。
/ C! c# X% l, {+ K& }' ^' e- x. y  R4 t' e8 x  X
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鉴定' V- `- C2 W, k9 o9 a
(一)成骨细胞8 ^4 b" |" \8 b% u
成骨细胞的鉴定:对成骨细胞的识别与鉴定有赖于形态学与功能特点两个方面。形态学上:功能态的成骨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位于正在
7 }; K8 L2 z" ^# U3 m% o" Z生长发育的骨表面呈一层排列,其下方爲未钙化的类骨质与钙化的骨组织相连。作爲成骨细胞的标志,其胞浆内富含硷性磷酸酶,此外,Ⅰ型% I; g: b. |7 A
胶原以及非胶原蛋白骨钙素、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等也是成骨细胞的一种标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在成骨细胞的包膜上有多种受体,对
% l( A9 Y! w1 O, W& f# B/ V5 V5 r, A3 vPTH、PGE2、Calcitonin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上述激素的作用下,细胞内的cAMP浓度倍增,这些特征可用于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鉴定标志之一。/ {$ Q$ D  X5 [3 b& n; W
成骨细胞在钙化条件培养下,具有形成钙化结节这一特点,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证实,也可作爲其一种标志。; j( F3 ^, E, l/ _2 J1 j. }
总之,到目前爲止还不能根据任何一种单一的表型来确定成骨细胞的存在与否,但是,在成骨细胞发生、分化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成
2 |0 `  R, B0 O8 K$ D+ y/ {2 v骨细胞的表型标记物,至今仍无法确切的将其标记。
, d' q0 Q/ g0 _3 w- W2 _(二)破骨细胞
& U1 |6 U) l  ]& S6 R0 ]  ~破骨细胞的标志:破骨细胞含有丰富的酸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OC对TRAP呈阳性反应,爲棕褐色;OC表面有许多降钙
% m* j2 q9 E" k9 z) i素(CT)受体,对CT呈阳性反应,爲深紫色。目前己把TRAP及CT作爲鉴定破骨细胞的重要标志。在破骨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其对TRAP的反应如下" b' `+ t* }/ p; g; c
3 }" L, L' p4 S  V0 K" P. ]
   骨髓生血干细胞     分: y3 ]2 Y7 a: A

& ~* B, f5 |7 Y1 YTRAP阴性的前破骨细胞    化
+ B- t8 h; d" D5 ~: U
4 e% Z/ m! O7 w' d8 \  V& ETRAP阳性的前破骨细胞    融
9 ^% Z8 X9 R6 [* S2 g. f
7 I9 a5 {2 d) ]4 s) G( L8 BTRAP阳性的破骨细胞      合
3 G" F* o* ^" t& \0 o) m7 q, j综上所述,破骨细胞是机体内的大型多核巨细胞(6),来自CD34Ⅲ的骨髓干细胞,经研究证实CD34Ⅲ细胞在粒细胞克隆刺激因数(G-
2 j% M2 h5 w' \CSF)作用下可分化爲形成造血细胞,在1,25(OH)2D3:以及白细胞介素(1L-l、3)等刺激因数的作用下,可分化爲成熟的破骨细胞,具有体外骨( l9 F% t& T) x% Y7 P0 f. D* Z* Y
吸收的功能,可在灭活的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降钙素受体(CTR)、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II型碳酸酣酶(CAⅡ)、组织蛋白酶K(CK)、以及
  z( N9 W6 c4 P, k4 ?# |, ^' i* lVitronectin受体(VR)是破骨细胞的主要标志。破骨细胞通过其质膜上的空泡型质子泵分泌酸,分解骨组织中的无机矿物质;并同时通过分泌多0 E% j. U  U+ E& P. j' f* f
种溶酶体酶(主要爲组织蛋白酶K、L、B和N),降解有机骨基质。破骨细胞在进行骨吸收过程中是通过多种细胞因数的调控,以及各种细胞间的8 t$ t6 k+ I$ o) H( `
相互作用和制约,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完成的。1 x: [% y# E+ c4 l

0 N5 z; E5 @1 e& _# T8 m骨细胞与调节因数
4 R& z' r# Y1 j/ I. v6 {2 _骨基质主要由成骨细胞综合形成,骨的矿化是由成骨细胞的基质小泡介导发生的矿化过程。成骨细胞不仅与骨的形成密切相关,而且
7 _& m/ L2 [/ x% V8 ?! o# M5 C在骨吸收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因而成骨细胞有被认爲是调控骨吸收的中心细胞。骨吸收时是成骨细胞在激素的作用下分泌胶原酶,降解骨的
! V8 X2 _9 D4 `3 U% mⅠ型胶原啓动骨的吸收。近年研究认爲,成骨细胞对骨吸收可能有啓动作用。此外,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骨桥素是一种磷酸化的糖蛋白,
$ A! [: [+ b+ X- {: N% e- v与破骨细胞对骨面的粘附密切相关。由成熟的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骨涎蛋白也参与了破骨细胞的粘附与吸收过程。脱磷酸化的骨桥素则不再# E( V2 A! m3 P  t6 B% P4 {3 g- ]% e9 `
与破骨细胞相结合。此时破骨细胞分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P),则致使破骨细胞脱离与骨面的吸附,在多种因数作用下,成骨细胞进入骨面
4 K% U  j, K2 X& R3 V,开始了成骨活动。成骨细胞的主要调节因数简述如下:! `# t  Z' X/ {
转化生长因数β(TGF-β),是细胞生长分化的主要介质之一。活体状态下具有调节骨基质形成和更新的能力;离体状态下TGF-β具有
% ?3 t# X  j2 P! z/ |1 v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及骨的矿化作用。研究表明成骨细胞本身也可産生TGF-β的功能。因而TGF-β对成骨细胞具有双向调节其功能的作用。当骨* u6 e3 {; R' x& C
吸收时破骨细胞分泌酸可活化TGF-B,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爲骨吸收后的骨改建奠定了基础。由此认爲TGF-β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是从+ J+ I& U& T5 F7 Z2 t( _. b" C
骨吸收开始相继发生的续后过程。此外,TGF-β还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跑外基质合成的作用,还可刺激胶原、骨连接素及骨桥蛋白功合成,增强
& L8 o1 E( K0 D: t! `; T骨基质的形成。
8 K. S; R* H: h% e1,25(OH)2D3对成骨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25(OH)2D3在体内参与血钙浓度的调节:在体外可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对成熟的成
2 o0 {& ]. ^6 X+ V" I骨细胞可促进其收缩、移动,致使矿化的骨面暴露,并启动破骨细胞进入骨面;对未成熟的成骨细胞还具有负调节作用。对成熟的成骨细胞可
/ B. i$ Z/ U3 W. j2 h) l促进其IL1的産生,还具有调节TGF-β受体表达及增加TGF-β的分泌数量。迄今爲止,其双向调节的应答反应的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9 s( D1 ^9 u) o- f
胰岛素样生长因数(IGF),是骨基质中所含的生长因数,主要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促进胶原的合成。IGF-I是成骨细胞本8 Y' d" Z4 `2 ]
身分泌于胞体周围后又作用于细胞本身的一种因数。IGF-I与IGF-II由骨细胞産生井储存于骨中,在骨吸收时,其分泌增多并释放出来,可刺激" d: G4 ~# B8 s1 E) n- a# Z
成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对骨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q  N2 Y) N% x4 p0 A
白细胞介素1(IL-I),IL-I包括IL-Iα及IL-Iβ两种类型,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産生,两者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是骨+ @) Q- ~! f8 |: D9 E
代谢中重要的细胞因数,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实验研究表明IL-I长时间作用于成骨细胞,可産生双向作用,低剂量能增加骨的形成,高剂量8 n4 S( t9 L- Z1 {. |
可抑制骨的形成或无影响(9)。+ ~7 R& g  O, a1 Z/ \8 ^3 p) d
地塞米松,爲人工合成的一种可溶性糖皮质激素。在体外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及矿化结节的形成,还可促进I型胶原的合成。但对成6 O( W8 m& k( Z* s
熟成骨细胞不具有刺激作用。
1 ]3 z3 S8 T: n( W8 x雌激素是骨改建的主要调节因数,可抑制成骨细胞分泌IL-1,从而抑制骨的形成。此外,还具有抑制钙离子吸收的作用,雌激素的减, z  ]/ v; i0 d! R
少影响骨的形成与改建,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5 {- z  v/ I( d! e; I
肿瘤坏死因数α(TNF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由成骨细胞及破骨样细胞産生。TNFα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低剂量可刺激成骨; ]4 b, @9 Z& m* N$ Y
细胞的增殖,而高剂量又可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主要通过抑制胶原的合成与骨钙素的形成来抑制骨的新生。% G7 J0 T7 c# h# I$ ^' `) D
骨形成蛋白(BMP),由成骨细胞産生(7),现已知道人类骨组织中含有四种:即BMP-1、BMP-2A、BMP-2B及BMP-3。上述四种类型的骨形
3 p& L5 r6 I- d4 x0 o0 S成蛋白均可在人体内诱导软骨的形成。研究表明,BMP爲骨形成的主要诱导因数,可诱导末分化的间叶细胞向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分化,并分泌- ]# U6 N9 s3 m: N. Y
BMP诱导新骨形成。BMP-4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具有诱导作用,还可促进BMP-6的合成。BMP-6在成骨细胞分化的早期,可介导糖皮质激素诱导成骨
. F& X* S$ M  c0 ]4 \5 s细胞的分化与成熟。BMP-7在鼠内骨肉瘤中可抑制其细胞增殖;但又可在人成骨细胞培养时,促进细胞增殖;BMP-7还有增加IGF-Ⅱ受体量等功  {* G+ j2 _* N& y
能,总之,BMPs具有多方面诱导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8)。
# _  C. _  k+ N: J骨吸收活动是由破骨细胞介导,通过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完成的。骨吸收时OC、OB、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 R) n9 U$ V$ _# r9 |2 d2 M' ^分泌并释放多种细胞因数,启动或抑制各种细胞的活性,调控骨的吸收与形成。调节OC的局部因数,主要源于成骨细胞、基质细胞以及骨髓中/ \' a* w) K; A* \( z
的各种免疫细胞等等,这些细胞都参与了骨吸收的调控。与骨吸收密切相关的主要细胞因数如下:
3 v& e9 u: x/ n# z/ x+ o降钙素(CT):由甲状腺滤泡分泌,又称甲状腺降钙素,其主要功能是抑制骨吸收和降低血钙。OC细胞膜上具有丰富的降钙素受体,CT
; q+ _" d- w5 |/ u对OC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首先OC上CT受体与CT相结合后,可抑制Na+、K+、ATPase,使波状缘的伸展活动受限,导致OC不能附着骨面;此外还
6 q) J0 Y  L, H. _可抑制碳酸酣酶,减少酸的分泌;CT又可以促进骨组织中cAMP水平升高,从而增强CT对OC抑制骨吸收的作用。CT对OC的作用是一过性的,之后% X1 L( S$ {1 c" A: ]% X1 f0 J
OC还可以恢复运动,因此,CT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时,其短期疗效明显,长期使用则疗效欠佳,即属此。0 R0 d+ \7 F0 q7 D7 I
甲状旁腺激素(PTH):由甲状旁腺分泌,主要功能是调节Ca2+、P3-代谢,促进骨吸收。OC的细胞膜上并无PTH受体,其促进骨吸收作) R+ S# K. {4 n7 L# H
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PTH可促进OC内的空泡增加,从而增强OC的活性;PTH可以促进OC的酸分泌以及水解酶的合成,从而增强骨吸收作
/ N0 k1 p/ n4 o0 j8 v% A- X用:PTH还可通过首先作用于OB,间接促进骨吸收;PTH通过促进cAMP的生成,进一步促进骨吸收。由于成骨细胞上有PTH受体,因此OC与OB共同2 g0 V8 I7 N3 o/ ?6 z, x) O
培养,再加入PTH,可以刺激破骨细胞性骨吸收。PTH对单独分离、培养的OC无任何作用,这进一步说明PTH对OC的作用是通过其他细胞介导而间( z: j* [& w7 F. C8 w9 d' h
接发生的。
5 \; j+ M, a  _9 }& H2 i: W1 P前列腺素(PGs):最早由前列腺中提取而命名。此后发现全身多种组织中都含有PGs,其主要功能爲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而抑制骨吸收
. K- p# {; f) }6 B7 ~( E。此外还可通过刺激成骨细胞cAMP水平的增高,间接刺激破骨细胞性骨细胞。PGs在体内是由花生四烯酸经酶催化后的産物(10)。
) S- t+ d' l* w3 A" h: J活性维生素D3(1,25(OH)2D3):在PTH及Ca++与P+++的作用下在肾脏内産生;也可由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産生。其功能爲具有明显促进9 B& ?* q) h3 t2 ^5 [' s. F
骨吸收的作用,是OC成熟的主要启动因数;还可增加OC的数量;并可与PTH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骨吸收。OC细胞膜上并无活性VD3的受体,其% D3 \* f8 z  a6 U! M
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成骨细胞及前成骨细胞的细胞膜上,因此对体外分离、培养的破骨细胞无作用,只有在成骨细胞存在时,才能刺激破骨细8 W3 S# f+ z& X6 B1 N, W7 B
胞性骨吸收的形成。
4 [3 u, }3 X' {细胞因数:过去又称淋巴因数,因爲最初是在启动的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包括多肽,构成免疫系统的细胞之间沟通的分子基础/ \0 F! v  Q4 [- E8 _
。近年发现其中许多细胞因数对骨吸收起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又称白细胞介素(IL),其中LL-1α,β是骨吸收的有效的强力刺激因数,它可以
, }. I% {" L% y! b刺激成骨细胞産生PGE2,介导骨吸收,还可刺激成纤维细胞与吞噬细胞産生胶原酶,活化OC而促进骨吸收;IL-2可以通过刺激OC分泌促进骨吸
( ?0 H, k; {, y& M. Y9 O收;IL-6爲多功能的细胞因数,是介导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中心因数,具有显着促进骨吸收的作用。此外,IL-6的抗体可阻断骨吸收。
" q; p# B  k% J7 H转移生长因数(TGF-β):共发现TGF-β有五型,其中T TGF-β1-3在人及哺乳类动物中均可发现,而TGF-β4-5仅在鸡和蟾蜍中见到。# Q4 h, J4 R7 S3 k" E( J7 y
其功能主要是对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起促进作用,可促进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研究表明,在骨吸收及骨形成的局部微环境中,皆可检测出活9 V# c% i, G7 t
化的TGF-β,它对OC及OB的成熟、活化,起了调节和促进作用。
' ~" G) d  `- N' r, s0 i肿瘤坏死因数(TNFα、β):可由肿瘤细胞産生。其功能爲增加OC的数量,通过成骨细胞的介导,具有明显的促进骨吸收的作用;并可) M2 u8 P- Y5 S6 j5 }" Z
以抑制骨胶原的合成,减少矿化骨基质的量,从而导致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亢进。1 ~. I$ \" g# D6 I! r
干扰素(IF):由免疫细胞産生。可抑制前OC的增生、分化,从而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数,又是骨吸收抑制$ Y4 O4 Z3 }5 A5 u7 J( h
因数。# S7 c' a2 q6 b3 B; V  A  c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由成骨细胞産生,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抑制了体外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
  r: z3 G$ c! a+ w  W0 j4 Z) Q白细胞介素-17(IL-17):其作用正与IL-18相反,可以诱导破骨细胞的成熟,从而促进了体外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此外IL-17还可以" d9 Z+ @; W) W- N. Y9 V
作用于成骨细胞合成PGE2,促进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分化形成成熟的破骨细胞,进一步促进骨吸收。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肾中药成骨作用的研究现状》
$ C  z! x& @! w1 f( F
- P2 h" K+ Q8 c$ P: O8 p补肾中药对细胞成骨作用的研究 很多实验证实,补肾中药在具有上述成骨作用的同时,也具有直接促进成骨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仅局限于成骨细胞,对于骨髓基质细胞和类骨样细胞同样有效[19]。还有实验表明,知柏地黄丸可以通过对破骨细胞的调节,抑制其活性,使骨陷窝明显的减少[20]。同时,对于补肾中药作用细胞成骨的原理,人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李娟等应用Fluo3/AM标记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发现,补肾药物作用成骨细胞,可导致胞膜钙离子通道反复快速而短暂地开放,细胞在胞外钙离子内流产生的钙信号介导下激活,通过细胞生物学调控系统,迅速而灵敏地调节基因活动,引起非特异性转录,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加成骨细胞活性,以发挥其促进成骨的作用[21]。崔家鹏等研究发现补肾中药可以增强肾虚大鼠红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Ca2+-Mg2+-ATP酶的活性,提高大鼠全身骨量[22]。而且,认为这种变化是通过肌醇脂质信号系统介导一系列生化反应引起。Berridge指出,当细胞外信号(激素,光,重力或温度等被质膜上的G—蛋白的介导,激活磷脂酶C(PLC),促使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迅速水解,生成第二信使肌醇-1,4,5-三磷酸(IP3)和二酰甘油(DG),并通过IP3/Ca2+和DG/蛋白激酶C信号途径发挥其生物学效应。IP3可介导细胞内储存的Ca2+的释放,而DG可激活PKC。胞质中活性下降是激活和其转位的标志,游离Ca2+的升高及PKC的活性增强都是重要的促有丝分裂信号,从而促进细胞增殖[2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先进的检测手段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补肾中药成骨作用的研究也必将更加深入,在研究补肾中药有效成分的具体的药理生理作用的同时,开始关注补肾中药整体或方剂对于全身整个个体的药理作用机制,或许会成为以后的研究热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7 05:34 , Processed in 0.0560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