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7 14: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司马迁的无奈之举& M2 {, p2 k$ l. q' e. q! v
" n" P$ b* u( Z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司马迁不为中山国写史实属无奈之举。司马迁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与现在不同,世人把家族名声看得极为重要。他的先祖先有背叛魏国投靠中山国之举,此为不忠;后有司马憙父子卖国求荣谋杀大臣等种种恶行,此为不义。有如此不忠不义的祖宗,后代子孙怎么能抬得起头呢?司马迁不想让世人知道他就是中山国司马氏的后代,所以才千方百计的隐瞒这段历史。" [4 _6 `. C6 i( @& s2 x8 L
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史官,家中肯定掌握有大量中山国史料。也许司马迁原计划是准备撰写一篇详细的中山国史,甚至已经列好了《中山世家》这个题目,但他在动笔时又犹豫了。因为写中山国史不能不写司马氏,司马氏是中山国的重臣,从中山桓王复国至中山国灭亡,中山国的权力机构都离不开司马氏,这让他很为难。该如何去写自己的祖宗呢?往脸上贴金固然不行,如实去写就更不行!有辱祖宗不说,对自身和家人也极为不利,弄不好就会弄个身败名裂,祸及子孙。
% c- p; @1 m# H; f 司马迁知道,身为史官,把一个轰轰烈烈存在了二百多年的诸侯国遗漏掉,显然是失职。但如果为中山国立传,无论怎样写他都难以摆脱尴尬的境地。如果让汉武帝知道了他的祖宗就是中山国的司马氏,说不定就会给他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不为中山国写史。6 x9 z# X/ j7 V7 C, M; g4 V
$ L; r3 v# e9 k0 d, I( k
& F. B5 y+ l3 Q& p" O" X# I 注释及引文出处:
& y7 q' h1 D$ z/ s! z
# x) e: \9 Z9 B7 S; y 1.(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 E& l1 r4 X1 q2 l 2.(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 i7 P8 l- B* ] a. j) H1 T 3.(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9 V$ k; N- f. W6 x" r( i8 T 4.(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4 |$ S& B! O( a
5.(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 n5 n% w7 z. J% V7 C
6. 这里称王的顺序是按各国开始称王的时间先后排列。4 n4 G7 {5 k0 Q* T
7.(战国)左丘明:《左转,定公三年》。
9 a( s& R5 n6 T$ f7 m3 S 8.(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元年》。
4 y( W8 [/ I; b7 j+ n; n 9.(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三年》。
! i0 D( \$ ]2 W: m9 T 10. 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w) s) |4 L6 Z# q G1 y
11.(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 r4 R' U1 r- M 12.(战国)墨翟:《墨子》。中山尚即中山国最后一王——中山尚王。
7 v$ U. [; p8 m0 l( { 13.(战国)吕不韦:《吕览,全勋》。1 ]/ L4 i, b. } ^1 U
14.(战国)吕不韦:《吕览,先识》。' ~4 ?1 g+ v( a
15.(战国)吕不韦:《吕览,简选》。
$ O! s9 y, b% ^! e, j: {% B) V 16.(战国)吕不韦:《吕览,贵卒》。- y: {% L- O* X/ W+ p7 {2 N9 Z
17.(战国)吕不韦:《吕览,乐成》。
; x7 C& b9 _, p( b$ R c% K8 j 18.(战国)吕不韦:《吕览,应言》。5 D: c' }6 M) c$ k
19.(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 i0 p7 u3 k5 y) P% G: P4 L 20.(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8 b" E! ^! P' E6 t% l 21.(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 O: j. F. W9 `9 b) P 22.(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5 v* p' N) g5 ?8 V 23.(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五》。+ _: Y7 z4 F q. ?. c5 e
24.(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四》。
) `' W4 D9 {9 }7 g3 x 25.(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一》。
; ^4 b% z" \" B4 r! W6 ` 26.(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五》。9 O6 Q, N) O1 x: o
27.(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八》。
+ \ X- M* H3 v, z+ v 28.(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三》。
) a5 T8 D2 T# P5 ] 29.(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六》。' o# k9 N& w b+ }7 N/ u/ c/ C
30. 徐仲书、伍仕谦:《中山三器译文及公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 x$ z, l' A6 ~# c% i
31.(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3 `( D3 e: V- N2 Z6 J: W 32.(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e. ^) J: C; O. ?. k
33.(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十九》。' b( N, F* x( E/ M
34.(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d# l3 @6 B3 t ` 35.(战国)吕不韦:《吕览,期贤》。$ E* c4 R* P4 B6 W) q8 p
36.(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1 U7 v5 z' P( G& X8 ]& G; w
37.(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 i7 T1 N3 X$ e; f3 c" @7 A. d 38.(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4 V/ Z) c9 }8 H4 |: ?
39.(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十四年》。
& y. G- d$ S/ v# H# O 40.(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十五》。
7 K8 X1 Z& {0 ` 41.(西汉)刘向:《战国策,东周策二十四》。
. [) Y4 _, q& Y7 c6 D$ V1 u 42. 此处的司马子期与楚国的司马子期并非一人,楚昭王的儿子姓芈名结,字子期,官居司马,故称司马子期。而中山国的司马子期,复姓司马,名子期。有的学者把二人混为一谈,大错矣!, V& |( Y: }) r
43. 司马憙与司马喜并非一人,二人在世的时间相差一百多年。*古时喜与憙虽然通用,还是有区别的。*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疑是司马熹之误,很可能是《史记》在传抄时出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