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5|回复: 6

大话春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9 1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9 M$ @* f8 T1 _+ r3 E0 t6 F1 s$ }) k( c% l+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字有三种含意

计时单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
/ b  A0 U6 _  z8 O7 h+ i4 X! g4 N9 s
收成状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坏;
6 V7 P4 x2 K8 o: k& b- V. {, N8 O% j$ C* a: G9 v+ R2 T) G
节日名称:"百节年为首",是欢乐庆祝的愉快时光,谓之过年。! S, t2 R0 [5 j* x
2 r: D9 q) j7 r" i. K- M3 S
"年"既然是计时单位,自然与历法有关,而历法的形成又是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规律的产物。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们知识的提高而发展的。
+ N8 o- }: q6 h
$ K+ Y* }. h6 f% m我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6 z; q% b+ N8 r: ]' b6 w# P4 E
- G) p5 J' J' @" i. Z) P3 z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年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在书面语言中,亦不时出现"载"字,显然那是受古时称谓的影响。
5 ]. t! U6 X7 S: Y, x+ a5 F- j8 `
+ c' ^1 E' f$ }  S6 R; n"年"的再一个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而逐渐认识的。因而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说明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曰"祈年殿"。在戏文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时,有"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之唱词。4 K4 n1 Q& \& x! R& p
/ F9 i: U' N7 Z5 W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不难理解,"年"与农作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 R' u" N+ j/ d8 L: n0 f5 ~$ j5 e, C
% @' b& }; a$ a3 b0 v% T"年"的另一含意为节日名称。是供大家欢庆的日子。收藏之后,结束了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但是祭祀活动在哪一天举行,古时并无确定,只是局限在新旧二年交替的这段日子之中。
$ F/ _& H0 a2 @* d9 P- h- P! N; P+ ^
"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百姓们经过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 L8 h" O6 J3 ~/ U- W5 j# u  ^  k; @% X  O& U6 ~
哪一天称过"年"?自然是岁首第一日。但是由于历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识,岁首第一日最初很难确定。我国的封建帝王自称为天子,为显示其"奉天承运,受命于天"的宗旨,随着改朝换代,多次改动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一自然也不固定。自从汉武帝改"颛顼历"做《太初历》之后,虽然王莽、魏明帝、武则天、唐肃宗都曾一度又改用周历,但为时都很短,因此,民间一直以夏历为准,正月初一即为新年。
) V4 b; x/ i# k5 L/ d! O
0 j2 @. X' Y! v新年的名称有不少变化。古时曾称过"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岁、月、日之元)、"三朝"(岁、月、日之朝)。后世逐渐称元旦。; W4 m4 Z. G$ z: b# ]  a

7 l* s% t2 Q! y  t民国之后,我国在使用阴历的同时,亦采用阳历,阳历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国民俗不太注重阳历,虽然机关、学校阳历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间并不以此日为节。尽管如此,一国之内也不能有二个"年",于是把阴历的元旦称为"春节"。春节之称,古来有之,是指"立春"而言。自从民间把阴历元旦称为春节并认可之后,就不再把立春称为春节了。
  Y+ a6 i+ }* `, P! Q- ~7 v; ?& z3 A5 i# D. @. W+ ^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历(阳历),但是阴历同时存在,因为阴历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相关,"农时"是耽误不得的,所以我们现在把阴历称为农历。农历的正月初一公称为春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春节放假三天,供大家欢度节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的传说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 ]+ B" X3 ?' S- ^& Q5 D& |) Z; A/ @* j6 i0 X/ S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h5 b' d, m$ b5 t+ e
( L/ L) ^! U0 h2 q, G* a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 k" I  h+ [; B" }$ C0 r# z9 D- W5 V( \  D* [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l1 ~% ?6 w( J4 Z* n
. O: J: ^, }: l3 q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 s: U. `% B$ [  g. F7 A" }6 T5 V$ Q# B' y+ n9 V% B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3 M2 T  M1 \% Y4 X4 z0 M! W6 T
  Q. ^2 Z6 @. X7 _3 x
  一种说法是:
! h* {5 S! p1 ]4 V7 ]# Y# [- F5 q* f- N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s- ?4 W# I9 C" M5 M. ~- J; _/ c3 C0 p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1 ?+ \' y: l
) Z; D5 F9 l* v* k3 A+ R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0 u2 O9 a+ k$ w3 m! K/ H, ~( F/ }% C+ s8 c0 F: |$ u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 P( T8 I9 ?3 w9 ^
$ B$ t3 }# H5 D6 a! x, L4 i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Z; O- e6 [! f7 ]; L
" l" r7 o0 [% X9 `# M) e3 d* s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 T( Y5 {# O5 o
$ j# ~% Z1 M# L0 K; K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k+ u! D/ Z" r' c# z; v6 Z

9 T" }: _9 I0 p5 V% e/ J' L/ j) q5 a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7 k) h1 \7 ?, G+ v
2 y( `9 L+ X# v6 w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3 B  S2 u$ C4 `( C4 L2 ^5 ^- r( _7 U3 Y9 v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5 b9 {4 w( _! w1 k
% u$ I! X$ F3 a& ?" p* e8 \% c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3 x# `: n) \; [% t% E7 F, B2 Q; N( H* |- x4 A( i& B- A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 V: Y5 t1 G, D9 u- [! E1 }2 X% V( t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5 V5 z& S% r2 X8 A
+ G: x. f0 T' i- ]
  另一种说法是:5 d$ n( `- S. y
% U+ E1 m0 m  A4 @' d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9 B- y8 ?1 m# q" k9 Z2 d  L$ @% L/ {' k$ ], X6 }1 S3 C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A/ e6 l9 X2 i7 i2 g& G& S
- T4 R! [1 s1 D" n3 E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1 M: F% T0 d% Z; t) ~6 @
3 i& p" q7 {1 G* \* k( X) P0 u( w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N; V6 g, a0 p- x4 {' v* C0 P
4 j& Y+ F& I3 Y2 J$ Y. n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0 G9 ]" d9 r. L" F6 ^0 T: g6 i
+ K2 }" U8 i+ `! Z4 n( j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5 P( l1 f2 C. L: B, }/ z
# ^) O. k! Y! k! y* l& [4 h5 @$ m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 Z' y& w# E: {, v. i4 o" V- j. v4 b8 L" n6 l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拜年与忌门

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甭问,这是北京人、这是春节了。
& u2 M. X* H' d$ K8 X1 t# J
$ b2 t1 q, z9 {8 U/ D$ ?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S3 {: B( M6 P) y! \2 \

; f, I  y! x+ H8 C( G8 C! T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6 v. W4 ]* W' x
9 p+ m/ t' W/ s* c) Z2 }- K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2 p4 s* b9 {& F) `  r: D8 d! \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 D* ]  D+ Z, a6 h; f, q3 @- {( d% T2 Q; N6 a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K* ^5 P0 N" L
- v0 R/ k1 n0 c6 ?1 m& z- \  C, I% J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 s! y+ H* i4 h) {* a/ D: u& ^6 J8 S: X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l# m2 G' }% X! E* R
* e" X" c  e+ @! u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I9 L) J, {( F( \

5 B% c3 M2 H5 ?9 ^! Z7 ?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1 n6 c' g- @9 j4 y6 a

8 N* |4 K' e. ~  M* i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O+ u/ [; k/ x- l7 b2 D
) C% z+ q* y" b" G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2 z9 Q2 ~. [' a4 M1 C4 L; m
# d8 f1 p9 I6 c6 l  E; O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 w3 |( U/ J6 ?, M% D6 q0 A4 ^
* l& t, |( B( u2 x2 U, k1 a, R! y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0 ^' O3 J6 e+ R3 x
; _' m* e  z% Y+ S% Z( X5 O4 U' c$ `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7 02:32 , Processed in 0.0426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