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胜脉经》里的浮脉
( l4 @7 p5 A7 O# O- B" G% x1 r第三节 浮脉7 Q2 v! C, z2 I9 R# z
什么是浮脉呢?(凡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原话,均用粗体隶书字标出,以示尊重。对于总结的文字用稍大一号的宋体字,以引起注意)。
9 v5 d3 C& A9 V “八要脉歌”里说:“浮脉皮上求”,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诊脉时,我们所用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如果哪个手指下能清晰的感觉到脉搏跳动,那么,这个手指下就很可能是“浮脉”。( T) @; W0 I6 [* \; {2 y$ |) u: l
我上面说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那么怎样才算“轻轻”呢? T- l, o8 |. l1 Y; k
我们在讲“三部九候”的时候,曾经讲过,“在诊脉时轻轻按压,称为浮取。再加一点劲,称为中取。使劲按至骨上,称为沉取”。这里面,“浮取”就是要得到“浮脉”。“中取”的到的就是“沉脉”。而“沉取”则是取“伏脉”! I& z+ a8 Y. c3 n& B4 I
这里面说的“轻轻”,是个什么样的力道呢?医者体力不一样,患者体质不一样,这个人说的轻,到那个人就可能说成重。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 o+ m( |+ B. ]1 a/ G5 Z
在《王叔和脉经》里面,对摸脉的轻重是这样描述的:
/ k/ F5 Q/ p; s5 P“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9 s! m K/ _: L9 O' [
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医生诊脉必须用轻重不同的力量,怎么说呢?是这样:刚开始诊脉时手指的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主肺部的疾病。手指用六颗豆子的力量,是压到血脉,主心的信息。如果手指用九颗豆子的压力,是压到肌肉而得到的脉象,主是脾的信息。如果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与筋相平而得到的脉象,主肝部的信息。如果按到了骨上,稍抬手就感到脉来迅速,主肾的脉象。
2 X. z3 \9 I- f3 K/ \这段文字,是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首部脉学专著中,就形象的利用豆子的重量来形容摸脉应该所用的力量。但是,请注意,到了此时,可还没发展到“三部九候”,它每部总共用了五种力量,加上“上、中、下”三部,总共是“三部十五候”。但是,它很形象的说出了摸脉所用力道的具体数值。
. Z1 V! P# B% A, |8 h0 U6 p( i而近几百年来,经过很多先贤的努力,将“上、中、下三部十五候”,简化为独取腕部寸口部位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只用三种力道,而形成了今天的“三部九候”。
/ U/ T! k/ G7 g, T% ]6 S/ U2 g% F“三部九候”所用力道的第一候,即浮取时“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即是当今的“浮脉”。而中取,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即是当今的“沉脉“。手指用到了十五颗豆子的压力,就是现代的伏取,脉所号的是“伏脉”。
" P) b) t$ T9 y& y2 D0 {0 _可参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寸口的寸关尺三部:以挠骨茎突为准,其梢为内侧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每手寸关尺又有浮中沉(举寻按)三种指力(三候),三三为九,故为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 b u7 W f9 s4 f1 |& ?; K: ]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 H* R( i1 }1 a
“三部九候”里有个名词要说明一下。就是用三种力量时的名称。由于古书的版本不同,或因流派、传授不同,有的叫“浮、中、伏”,有的叫“浮、中、沉”,有的叫“举寻按”,到底我们应遵循哪种呢?实际我们应遵循哪种都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实质就是在号脉时我们使用的上、中、下三种力道。本人为遵从老师的教诲,仍按“浮、中、伏”来讲授。. x$ f5 a. h( H z. y, Y* B# a& K
“三部九候”是现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号脉方法。几百年来,不管是中医学院的教材,还是流行的方脉书籍,以至中医晋级的考试,莫不以此为准。但是,“三部九候”的学说,是不是无懈可击了呢?我个人认为“三部九候”的学说,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自古错到今的错误说法。但是,为了讲的明白,听的方便,我们还是把这个错误放到以后再讲,具体参见第三章“三部十二候”。
$ L. B8 f( F1 H我们接着讲浮脉。" j, j/ }; Q# p, f$ Y
我们上面讲了如何定摸脉的部位、如何确定摸浮脉所用的力度,下面我们还要知道摸浮脉时的感觉。也就是说,什么感觉是浮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那就让我们先看看古人和古书中是如何讲浮脉的。" @- {% h4 L4 D, \% I& }* G9 I
《王叔和脉经》: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 I* O$ g" V3 L8 @8 a! ?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摸脉时)寸、关、尺上的手指,如果梢向上抬,(也就是刚刚压在皮肤上),觉得脉跳动的很大,而使劲下按,脉跳动力量的反倒不如以前了。
: z9 G' l# [9 Q t《濒湖脉学》: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8 Q: I, Z0 `2 O1 h# W8 Z# A7 i
意思是说,浮脉向天一样,有轻清的飘在空中的样子。如果按卦象来说,它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中的天干。按时令(节气)来说,为秋季的主脉。在人的身体上它对应肺脏,又可以说它对应皮毛。& ]8 L4 V! W& A. f
《濒湖脉学》:〔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2 P# Y) L, ]* C
榆荚,榆树上生长的一种可食用的类似种子的东西,俗称榆钱。很轻。唐朝的诗人施肩吾曾作七言绝句《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诗中对自己不得志的无奈和抱怨我们不提,但是,从写景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榆荚”是很轻的,可以随风到处飘动。. T2 y: D# U4 S: ~* w8 c, }8 C6 D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I: O& P. X4 |$ M9 a
意思是说:摸脉时如果感觉浮脉非常有力、那就是浮脉兼有洪脉和紧脉的脉象,不单单是浮脉了。
' f; O; s* }' ?. a% _《四言举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 m, d$ ?2 B. S' G( W- }意思是说:在手腕上,浮脉就象自然界里的天一样,高高在上,轻轻一按就可以摸到,轻轻的在肌肉的最上面,就象水中漂浮的木块一样(不用深入水中就可以摸到)。
2 P( _1 u- u$ }9 u. F y《厘正按摩要术》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表,属腑,属阳。风邪六气,外因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伤之别。(《心法》)
l1 W' ]4 Y, A- S' l6 |浮而虚甚为散脉,主神离气脱。浮如葱管为芤脉,主亡血。浮如按鼓为革脉,主亡精。 6 l: f- h! N Q8 s5 p$ ~
浮而柔细为濡脉,主伤湿,又主血虚。浮而有力为洪脉,主呕胀,又主阳盛阴虚。浮而无力为虚脉,主血虚。(陈修园)
- y* U! ~$ B: c5 H! U《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1 ~- ^ }* F1 t0 \# K9 R& c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4 S& r# x: U0 j9 { x7 \
对于《厘正按摩要术》和《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因为基本是白话文,我就不多讲了。
! h" Q1 M6 r# d9 V! X, G通过的这么多形象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 m0 ~2 E$ z1 W. G; |# E
% K* V! P8 F2 p2 l( t2 T浮脉就是医生在摸脉时,手指只用三颗豆子的重量压在病人的脉搏上,就可以最清楚的感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的脉象,就叫浮脉。: N) \5 t5 _ W( ]9 z o
0 E$ c( R, v+ {. U- u% G( X; v
为什么我用了一个“最”字呢,就是说,如果你再用更大的劲,也就是用了三颗豆子以上的力道,反而觉得脉搏跳动的力量减少了,这就是浮脉的特点。
% O. K$ o. E3 G-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怎样摸脉,怎样断定病人是浮脉,学诊脉不难吧?4 I2 e$ [) l C8 L1 N5 |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浮脉的病理意义。也就是病人出现浮脉会有什么病。
. ^0 C9 f1 L" K2 e# o, U-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看先贤们如何说,然后再总结。
6 G7 j; d* U H《濒湖脉学》: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7 D) q2 j+ Z6 k. Y% a4 }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即简单,又明了。一句“浮脉为阳表病居”说出了浮脉的本质,就是浮脉所反映出来的疾病是病人所得的表症。而后面几句是说浮脉和其它的脉象混合而出现的症状。如“迟风数热紧寒拘”一句,就是说:如果脉象浮迟,是受风。如果脉象浮数,是受热。如果脉象浮紧,是受寒。浮迟、浮数、浮紧、浮洪、浮缓浮虚浮芤等都是复合脉,我们在后面还要讲。现在最关键的是记住“浮脉为阳表病居”。& D" o5 D% |: k$ b" v* W7 p
“表病”的“表”,是肌表、人体外表的意思。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三条:一、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二、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三、不内外因(意外事故的伤害、天灾、过度放纵情欲等)。“表病”就是第一条的“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的初期。人已经受到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某一项或多项的侵害,但是尚未传到脏腑,只犯及人体的表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
% O0 J1 \2 [9 x《厘正按摩要术》中讲: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表。------风邪六气,外因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伤之别。(《心法》) ; B9 Q1 L4 E' Y: {7 ?
在这里我们也要重点理解“浮------主表”。
* o/ c- x3 Q+ V9 ]《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6 } B j' }/ G' W" `4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 |7 L% r, ~! c
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6 H5 z% l: Z+ ?: N5 ~& _' c
简而明:浮脉主表症
. f$ |- m3 t; b8 e《濒湖脉学》还说到: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 ]! S4 W; Q! |) y6 l U这里又提出两个重要观点:一、“三秋得令知无恙”。“三秋”,一年中分四季,秋天排到第三,所以“三秋”既是秋季。“得令”,时令。是说浮脉在秋季因时令的关系,出现是正常的,不能看成有病。二、“久病逢之却可惊”,是讲病人病了很久,体能(阳气)消耗殆尽,突然出现浮脉,是仅存的一点阳气要离开身体。此时,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实施抢救。) g( V, f8 i! j8 N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浮脉的病理:一、浮脉主表;二、浮脉是秋季的当令脉,秋季的浮脉不是病;三、危重病人出现浮脉,是病危的症侯。
& q& L9 g! d! z9 @* t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了浮脉。一是浮脉的脉象,二是浮脉的病理。相信大家再摸脉的时候,见到浮脉就不会陌生了。
% G0 j% g* q- R) }( S6 F4 J+ f2 u下面我们讲沉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