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5|回复: 0

法相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5 07: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相宗- u# g, l: O5 `$ ~  {3 J; o
* C$ X: N; w, C- w# V9 [5 Q$ f
虞 愚! |5 w* z( e! |$ a

- G2 p9 u: R* }7 ~/ e) z, Q) X
+ y" V" K) Z0 ?( |8 {* Z( M, F5 y
% J1 A  a+ U) F+ m; u9 b! J' f/ y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z( l! A/ m  x& y7 k
/ l: T7 O* z3 m8 f! H  
史略
  9 v- ]( W' t- v) s; q: X

2 }, Y' h- E! ^* q$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竟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特别是窥基,直绍玄奘所传,融全贯通,加以发扬,有“百部疏主”之称。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自智周弟子如理以后,即逐渐衰微。/ ]$ ?/ W( F! M/ k
  u$ m: T2 j6 o1 s; G# O

( U& L, V9 E7 G  
经典
  
! A/ z) S# \1 X9 d8 R( a+ F0 f: P$ c' H$ G( x2 M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y! D  Y5 |+ w' f2 W% ?2 Z" ~( {
: a# r9 b' h2 j5 W/ a, A

' g" q' w( |5 i$ K 
判教 
 
* f+ Z; J! a: W! E1 y8 l' ^  w2 K- N* r, {6 ~# A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第一时有教。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第二时空教。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第三时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此三时教的说法,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 ?9 p, p6 [2 y4 V# j5 U4 M$ d3 p; W7 K* ?4 [

3 c0 W# l7 \1 g' O$ r: R9 ~) s1 e
  理论 
 
  C% q9 T- j+ w% A1 \3 a+ }
4 E5 F; L' N; ~. T' R  X1、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3 t: j$ Y1 ~' p% J4 v# \, l6 n" C6 F5 {- c  f9 |- J
  该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
, D% l5 E4 ]$ p8 G
) O/ O: n% s+ B  2、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五重观是:(a)遣虚存实识。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b)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c)摄末归本识。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d)隐劣显胜识。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e)遣相证性识。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E- `4 U9 q- E- x

" S. V, m$ K# X* f/ i$ d+ v  3、因明学说。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主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6 z5 M: ]; k' {" P& [
9 L& y) Q' J4 q  U, b$ A1 s* g' J. f4 y5 y7 |1 o
  
影响 
 # A7 c& ~. Q9 Q
! U3 r, T1 ^6 ?0 ^$ ^9 q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竟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5 W# A% z( B. f1 {. N2 F+ f
* i2 m1 F9 e! b  \" C  A+ a+ l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唐永微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 k" Z# ]2 g$ f5 s" _$ g$ o4 F: @
) J  C/ a! r# s. y" K
* X; }- U) h. U' v
( g! y5 g0 D; n) a! d) V
7 o; K% a! D.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7 08:23 , Processed in 0.0222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