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82|回复: 42

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8 09: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X7 |. K- {- W; ^0 ^, q
+ q) s: [$ {  h2 U% Z' j& M9 W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
/ H  d3 |6 |2 C) i- w
$ W5 Z7 Q& s& s) K2 R3 P( F, Y0 y  第一章3 M( ?% U9 O/ T% a* P$ F' U. q

6 H2 A" T$ V3 T5 a& u3 @0 z1 J- o( K: ~" ?% y
  为人之道
, T0 M1 h  y* w$ s& P* a" O& {) X5 u; |7 O" l& O

  e6 ~; |% q& l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Q: ?$ b9 W9 ?4 `

6 g* P& ]1 ^' S3 O5 e! X% W* l0 \6 R7 Q8 p6 r/ j" N* c* `: H* i  `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
% x4 D) Z7 e" A! \3 p, w, S& U- Q2 W  W+ o8 E; s
3 u+ `0 |6 Q7 h  x
  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孔子一直为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顶礼膜拜了2500多年。五四时期,又被打翻在地,叱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及至“文化大革命”,又被再踩上一脚,在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真可谓无常世道,险恶人心。8 [; Q/ U$ `  A' q0 c+ T9 D, f
8 T, y# l( ~+ D' U) b- n4 z
: l  O/ Y$ h* I8 _0 n& K7 E2 k
  然而孔子还是那个孔子,加诸其身的毁也好,誉也好,又与孔子及其思想本身何干?! l. E9 u3 E4 ^! l
9 u% }/ X9 h2 I& j$ X

) l- _# b% i0 L- C1 c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 W# A- b& N% P' B- g2 p

/ Y% F& K/ @) Y1 ?- w
* C2 j! O' O$ p5 B6 P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在狂贬的那个人未必就真有那么坏,大家都在狂捧的那个人未必真就那么好。因此于人于事,切勿轻信盲从,须得经过自己的考察判断再下结论。明白了此中道理,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也就见而不怪了。8 t1 n- c0 v3 G, i/ ~% l: p

% H3 z* Y$ v) o+ q; F
( }. {! V) O9 d; d6 B) p. F& [  一般而言,毁谤的产生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误解、嫉妒、别有用心的恶意诋毁。对此,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 X7 U' @& g
5 z% A+ n% k2 p0 w2 e+ A; o* a1 m; ?/ f
  赞也好,贬也好,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我能左右得了的?对于别人的评说,套用《论语》里的一句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吧。至于有些无聊的家伙,你越理他越来劲,倒不如笑骂由人,随他去。很多时候实在是没道理可讲的。
9 m6 U! F1 q, _5 L' j+ H
9 @# D# v+ T; v& N4 ?; V: N0 Q) ~! g& K! p, I. y1 ^/ Q9 ?
  孔子在这方面有很多的见解与感悟,他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像水一样暗中浸渍的流言,以及切肤般的诋毁和诬陷,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称得上是知事明理,境界高远的人了。 $ h- F* F9 P8 H1 d7 W
3 k5 w2 p( K% ?, a# g
  《论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鲁国有个名叫叔孙叔武的人在朝廷中说孔子的坏话。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u! a# G8 M) l! {4 m
' o2 W) [. u% {( p& g0 n( R
$ o. D' m8 D+ W  真的圣贤,如日月之华,恶意的毁谤对他无伤分毫,倒是那些不自量力毁谤者自取其辱罢了。
/ v) Z" @+ J6 c1 |- |7 Y0 H
$ C1 h) a8 z0 v3 r" Y$ g( V, X( F3 ^
  承诺别人不可轻率,尊重别人要发自内心. o& O* [- z' s3 \, \) p

+ P6 _6 I; t& a' \
" Q  Q1 w/ q9 B, V# w3 s. }$ C; u  在这里,有子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信守诚诺的标准,一个是尊重别人的基本标准。
7 W" j8 w! n  k4 C
& k* M" K& F- k9 {+ C3 q9 e. @) v6 g& K* Z
  前者,诚诺必须要适宜,不能超出能力所及的范围,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那就失去了“义”,是对人对己都不尊重的事情。这是因为为人做事或是帮忙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如果成本的支出超过你的预期,那么你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7 V8 h2 E& x/ K5 W' O/ d5 i: G# L

& i: a( H  n$ I! t  有一个笑话,孩子问父亲:爸爸,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父亲严肃的回答:是诚信。孩子,做人一定要讲诚信。孩子接着问:那么爸爸,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诚信呢?父亲谆谆教导道:不要许诺,那么你就不会失信于别人。
& H0 U6 D9 ~- ?$ ]" ?: \- P9 C

( Q8 z% V: x, @  m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道出了信用成本的经济学原理。如果一个人答应别人的时候过于轻率,那么他就有可能落得个“轻诺寡信”的结果,三国时的袁绍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劣评,所以才导致了众叛亲离,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差一点性命也一同丢掉。可知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谨慎,但一旦答应了别人,那么就要踏实地做到,唯其如此,才能够有效地积累起你的信用资源。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09: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才是最重视诺言履行的人。
3 |" D7 u5 L% ~) C) B1 \) c/ P. ]8 x
3 k7 ?% n2 B, a) L
  我们自身的能力制约了我们不能够轻诺寡信。而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又决定着我们能否赢得尊严,这是有子教导我们的第二件事——如果我们对别人不够尊重,过于亲昵或是不拘小节,随时都有可能为我们带来耻辱。
6 ?# x9 N1 Y: C/ G# h) I. e9 i! ^0 ~8 C: F& f; J  t
& }0 v, v( \) Z  h$ K1 r5 Q3 ^  L; j
  三国时代的名将马超,就曾经因此而遭到了羞辱。
) F4 {2 M/ ]/ c6 p# |# G
% I# f! X2 `% \' @
# d, X1 R. v5 p! g3 I, e# D  马超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武将,武艺超群,他有一个称号叫锦马超。曹操在西凉战役之中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脱掉衣服,割掉胡须,才逃得一条性命,由此可知马超的勇猛,在当时实无人可与之相比。
4 N7 B" n6 O5 D- `1 Z8 Q  {& A0 z2 h' E5 q
& H) a, z' x4 C& j( V7 B5 X
  后来马超投奔了西蜀刘备,刘备大喜,当即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马超见到刘备对待自己这么优厚,顿时得意万分,就疏忽了对刘备的礼节,和刘备讲话的时候常直呼刘备的名字,称之为玄德,刘备也不在意。
9 H( Y8 m' `( a3 u$ t. P& X2 M5 [# Y8 J& j0 Z! K9 H. J

, R' d' y/ ^* v! \% R& K5 A1 w  但是,马超的态度却让与刘备出生入死的关羽非常生气,于是关羽请求刘备杀掉马超,刘备不答应。于是张飞说道:像马超这种情况,必须要用礼节开导他才行。
* Q, e. B9 ^* Q" A6 B9 `# r7 m9 q7 h# M, t% G" c

4 k7 Z3 @+ e& [) a  于是,隔日刘备会见诸将,关羽和张飞同时拿着武器站立在刘备身边。马超到了之后,大摇大摆地入座,但见不到关羽和张飞的座位,突然发现他们两人神色肃然的侍立在刘备的身边,大吃一惊,从此才知道此后应该尊重刘备。
- [  Y/ h5 o+ s) q' I: ~* b
7 f. u( Q% F2 |/ x2 r' j( O+ U+ r& J( u- _
  虽然有“大丈夫不拘小节”之说,但尊重别人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素养,只有真正从内心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7 v5 V! s3 j  ^$ @' R/ C

* R9 D9 P' u9 Q3 h. x/ G* v4 I+ n4 ?7 x  ~- C4 ?
  承诺别人不可轻率,尊重别人要发自内心,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学问。" Q6 Z: g, Q( c3 I! K& h

5 `6 [, b; p0 d$ C. E' Q7 u/ x
) t* {7 d1 Y' [$ {  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4 X: r" S5 }9 W% a" {( _. z7 q8 e
7 d% k) w# z" i! F1 l! E) P$ a

# c( F3 G" Y" v$ B% W/ s! L0 z  孔子说,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对人,不要太过苛求,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情愉快,和睦相处。$ G1 M& z, d8 V9 b6 U

5 g: `7 F: R* v$ u& S
( \0 r, w& T) n4 Y! x% r( W  《红楼梦》中的宝钗在宽容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红楼梦》中,黛玉、宝玉和宝钗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宝玉和宝钗亲近,黛玉一向心怀不满,因而把宝钗视为自己的“情敌”,倘若抓住了机会,黛玉总要对宝钗针砭一番。在这个问题上,宝钗表现出了大度的宽容,对于黛玉的醋意、敌意,她不予理睬;就算对于某些讽刺挖苦,她也只是适当地回敬。但是,一旦宝钗抓住了两人和好的转机,就会努力争取与黛玉和解,以从根本上消除黛玉的敌意。  [0 `7 f& ]/ @5 @

) X" x6 k. J# e6 ~
! h2 \; e/ J: M( b  有一次,贾母让各位姑娘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艳词”,这引起了宝钗的注意。在当时,这两种剧本都是禁书,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可读禁书,说艳词?这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尽管当时在座的人并没有听出来,但却瞒不过宝钗。按理说,平时受够了黛玉气的宝钗完全可以在当面或背后把这件事向众人揭露出来,奚落黛玉一番。但是聪明的宝钗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她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 K! u& ]: j. R) E

4 q8 P/ r. `  F# [8 h
: O4 S6 \, ~6 J  事后,宝钗在背地里叫住黛玉,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黛玉一听,吓了一跳,知道她在说酒桌上说艳词的事,就赶紧向宝钗求饶:“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敢了。”宝钗见黛玉满脸羞红,也就不再追问,反而开导她今后在这些地方要小心谨慎一些,以免授人以柄。宝钗这一番真心真意的关心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既感激又信服,心想自己平常刻薄待她,她对自己还是这样好,也就意识到了自己以往的过失。
) z# G* {/ W) h9 S# Q* i# f
6 c* F3 w. E$ k+ j
5 v3 C; N) \7 r  聪慧的宝钗为我们做出了宽容的榜样。按照我们一般人的处理方法,如果真的有一个像黛玉这样屡屡讽刺挖苦、给我们气受的人,我们是断不能一味忍让的。平常忍一忍还可以,倘若有机会抓住了他的小辫子,一定要狠狠地出一口气。但是宝钗却十分清楚,黛玉与她同居大观园,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近旁树立一个敌人只会招来更多的气,而化敌为友就大不相同了。于是,她把本可以掀翻对方的把柄变成了与对方和好的橄榄枝,用真诚与宽容换取了黛玉的信任。适可而止,给对方留下余地,并通过巧妙的交际手段化敌为友,是解决受气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09: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下面这两则故事:
9 ^  U' ~0 M% R$ D; F+ t- L
; L% |: E$ ]- N& M3 g/ e; f3 ^
" u" a8 [% p: R0 m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夜宴群臣,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烛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一阵风把烛灯吹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的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9 W! U8 A5 W1 v/ L2 ^  I

  K. t% N7 c0 o! }0 Q! M6 a: b9 Q% G" G+ A: d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群臣100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尽欢而散。! U, q9 M/ m5 O9 v  c

! `' m7 ~9 S* F8 V1 [3 i2 `) [  X- h) |8 N; @8 s
  过了3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系缨的人。”
0 m7 ^* \* _3 o4 i4 U
- G  g. t9 S4 x/ I' X
8 N' O% z/ Y5 a( Y: m  同样是春秋时期,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o$ _& V! y* }( v4 h0 _8 a
6 W/ p5 `5 ?  }. n
2 w: c! T  v) r9 x/ h3 B
  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300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300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 h7 W( A* c) j3 q) j% l' k  U# ~7 x8 t" ~# l; P
. Q2 b) u2 f( K2 p: r) l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300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2 {# ^3 X0 H4 L; Z2 E: V) N# {  p* ]
" {5 w1 B5 l9 }- V- |4 T/ t3 t& U# o3 p# y- o6 Q( R
  这虽然仅仅是一则则小小的故事,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读后却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可见宽容给人的心灵以怎样巨大的温暖和感动,以至经年不忘!/ o0 r  Y6 U0 T( C5 `
/ _0 `7 P$ h/ w5 x5 J- K

3 X  M: f* I: j! h( N& f" i  但凡聪慧的人都是会宽容别人的,因为宽容别人的同时,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怎样处理,怎样对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方法了。可能有的人会斤斤计较、牙眦必报,而有的人则以一颗宽容的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笑而过罢了。两种态度,自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那就是别人反过来对待我们的态度。我们宽容别人了,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由此看来,我们宽容别人,其实是在宽容自己。
; o6 {4 G/ x3 e8 v3 ?6 D3 G. H# B$ F% r$ l/ j! g, c2 A: C
  k) H8 d7 I$ y6 Q
  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丈夫之为,是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不要等到曲终人散再去独自面对远山和高远,不要等到遗憾满怀再去感叹人生多舛。
3 t! U& Y+ k: x3 ]* j/ G" v0 K8 g3 n

' ~/ l' m5 V( Y; O' s2 e  不论在家庭还是在生意场上,都需要我们适时地对他人宽容一些,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是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它在时间推移中升值,它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们在工作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赢得了财富。
9 s$ h8 L" l  Z% O4 ?( ]( T; K5 N. Z6 ~: e, W  z# S4 F" ^! D
* ^+ k# J5 A4 T+ `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在处世中不搞唯我独尊,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得理不让,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强加给别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宽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广阔的天空。  m! Q0 d2 S' c# w

8 f1 f2 V" S' b/ n+ p4 b" y/ N% @# A" i- ]
  宽容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待到你的勇敢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你的慎重一再避免了失误,你的真情融化了别人心头的坚冰,你的灵活使我们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你的让步给双方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你的赞美得到了公众一致认可,人们便会更加理解你、信任你。8 p4 K! |9 |3 y5 a: N1 a; {

4 b. o" R- R$ p4 S, j0 m/ ]( h( e3 N" x+ C& D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0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宽容别人,首先要学会宽容自己。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你不小心跌倒了,不要趴在地上懊悔,应该站起来擦亮眼睛继续往前走;路走错方向了,不要停留在原地转圈,要迎着日月星辰,明辨方向不动摇。别人不理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高山不理解流泉,设置了许多路障,泉水却永不停歇,绕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船不理解岸,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迎接船的到来。太阳不理解月亮,不喜欢她惨白的光,月亮却永远追随着太阳,当太阳落山后,她却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个黑夜。
" {% R/ ]4 k2 e( b% W$ d6 K$ N& M' U' D! k/ A) t
5 B( T) D! `' \1 H5 s& N
  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p5 U+ D' E9 `! y

' @3 N9 t3 O& ]. y2 t" h! i
( o1 d: o" e1 P/ J: \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依赖他人,因为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才是属于自己的路。
2 X- a# k) U9 [0 v( l; e% M9 v
  Y, {) Z9 p' X, g
1 L- ^$ H9 d  T3 p" e* x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长篇神话小说,唐僧与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虽为虚构,历史上却有一段相关的真人真事。
$ v: m7 o# ]7 Q* L) C+ I) A$ p! z* m- Z* z0 ^  n1 ~

; G, _% _6 L1 F5 L- m+ b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法号玄奘,13岁就出家当了和尚。唐僧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寻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相矛盾。于是,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查个水落石出。
0 C" I5 e. n- v  m+ n9 a: f2 M5 t) Y% ~' u

) w4 V  T, P4 Q$ W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8月,唐僧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定西游的唐僧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地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他才28岁。, L  i* W/ M. e/ e# o( P" {
* @. e) ?5 ?# R1 H" g

4 z3 _' u! G3 `! ~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是现在西安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800多里长,又称800里流沙。白天“炎风如火”,夜里又“寒风似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 [' M  W, C/ ]; ~! K& O

8 e# x+ [8 L. j: ?: F2 a2 d' e  r1 M1 M
  一路上,经历了饥渴难耐、精疲力竭等种种艰难困苦,唐僧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他前进。/ z9 n. S' M- g$ ^
4 k: M/ ~$ g! t
+ m" Y+ Y+ H; ]* u; y' E9 M1 L6 u
  经过一年多的跋山涉水,唐僧于第二年夏天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70多个国家,唐僧游历访问了20多个国家及许多的佛教圣地,并到了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唐僧在这里潜心苦学了5年,认真地学习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了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学者。
% i5 A% g! g  T( D8 M
% \7 J" Y- |+ ^+ _  L. K: C
3 s% `6 p, p; H9 x! p+ t# Q  然而,唐僧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后来,他又到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游学,访求名师,两年后重返那烂陀寺,开始在寺内讲经。
4 z7 B* ^7 y) a) y6 ]) E) C8 \+ v. _* J4 {( ?$ W* t4 ^; l

1 W$ e- }. l5 r4 Z; W6 S4 v  那个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他在都城曲女城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佛经辩论会。辩论大会到会的有天竺18个国王,3000个深通教义的高僧,还有那烂陀寺僧徒1000多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界人士2000多人,再加上随从人员,总计不下1万人。唐僧是这次辩论会的主讲人,称为论主。他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他的精辟论述惊服,18天的会期,无一人能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时,戒日王送给他数以万计的黄金白银及价值不菲的僧衣,并让他骑着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围观群众欢呼雀跃,学有所成的唐僧成为天竺极负盛名的人物。( f- e" e6 q, f0 m
# d% I8 \1 s/ M+ B! f
# G/ w0 w; a/ A0 T- u4 u
  唐僧离国已久,思乡之情日渐迫切,他拒绝了天竺人民的盛情挽留,带着600多卷佛经,启程回国了。8 U8 U4 m# R) r, |

4 u1 Y) ^- [4 B& P  |+ X; [+ u1 w& l( |. C8 F' p9 _- A
  当唐僧回到长安时,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都轰动了。前来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 n' y4 w, L7 x9 u( S
# Y% Q! ?, n) n. K1 s

7 @, m7 z4 z4 m+ o* ]. t. r/ N0 k  唐太宗闻讯非常高兴,在洛阳亲自接见了唐僧,并听他讲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要求他把这些见闻都写下来,《大唐西域记》就这样诞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09: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僧从洛阳回到长安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着手翻译佛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他们翻译佛经的场所。经卷收藏在唐僧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还屹立在西安市内,成为古都西安最显著的标志。' }8 E" k4 L0 ?, C

7 x) y3 U( r% R5 S# J% z
  w. B4 v& K2 i& j$ q9 ?: s! F  为了翻译佛经,唐僧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19年,译出佛经74部,共1300多卷。后来,唐僧所译佛经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他的译本就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 O+ n0 X7 P" Y( U! Y

; [& Q' V& y! Q) V5 L9 |: {" ?  O8 f
' ~# f/ M: e5 d6 n" Y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始于自己,成于自己。就像唐僧,如果他不亲自历经千难万险到天竺去求取真经,他能够学到那么多的佛教知识吗?能够取得那么高的荣誉吗?
  n0 d% J' l  u, R6 G2 r6 l+ g+ U- A$ d0 h0 Z8 ~4 T& }
, c6 M! y. g+ R6 A
  凡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的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不懈的努力取得最终辉煌的成果的。依赖他人终不可取,即使别人帮得了你一时,也帮不了你一世。而且,过份地长久地依赖别人,会导致我们自身能力的退化。路,必须靠自己的双脚去走;成功,也必须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去创造。" `* j4 U% i3 b6 ~2 ]: C2 h1 J

. a; Y: m) I- r* T6 _1 @
1 ^; ?" G! D" U3 m  T/ O6 W( S  刘墉曾经说过,虽然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来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更有收获。
: L5 T. B  W3 Q3 E# e3 x6 }
4 N2 [* L7 ?3 n3 b" {. K5 G
; A. G, @/ \6 H6 g' a  下面是童话小故事:0 }4 w5 o+ w) K) Z- Z  d

4 U' ]' T0 J" t/ z& m/ g
5 R" T8 X; p6 }- I. f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而毛毛虫和蚯蚓却都没有? 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来保护!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蚯蚓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妈妈安慰他说: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 x; q- P  e8 C. j4 s
" `8 |+ E' @2 }0 w+ w" l
  ~2 U" _9 u1 ~7 u  是啊,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这是多么简单却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啊。“自助者天助”,上苍总是愿意帮助那些自力更生的奋斗者,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为自己定立下明确的人生目标,然后积极地投身到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去。如果你很聪明,可是你总是不愿意付出辛劳去脚踏实地地做事情,总是希望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任务,总是希望有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而使你一夜之间飞黄腾达起来,那么没有人可以帮得了你,连上帝也很无奈,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成功,一切只能靠自己。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跳出人生的苦难;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博出辉煌的未来。
6 w: [  g  y  ~+ f
" t& ~' J8 V0 W- e) E+ Y9 c/ b  k! Z) ^+ D: d( g3 u( X5 N
  低调做人不张扬
: V4 P7 ]' I! h6 S. M8 [* C: q
: M5 O/ [; P1 T( G  L* w
/ X& ]1 B" S5 j$ ~3 Q4 ?! f  孔子认为,只有做到了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郁闷的人,才可以安心于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而那些唯恐自己的才能被人低估,总是迫不及待地替自己宣传造势,甚至不惜夸大其辞,其命中注定是要有劫难发生的。" X9 o. S% I' G# ^! V
( v) ^) B( p% x- A. K; H

' ]7 F1 |8 c& j/ H" g6 t. H  三国时期的马谡,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才最终走向不归路的。* |/ j" a: `# X
8 c+ f- V5 p8 R- ?7 q: H
9 J! o3 }4 E7 m, F1 @
  在三国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马谡也并非无能之辈,事实上他的才干在当时众所公认,并因此而得到了一代名臣诸葛亮的重用。可是马谡还是不知收敛锋芒,言辞夸大,以致于刘备评价他说“言过其实“,并在临死前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
( `1 y/ ^0 U! v, z6 q* i5 J2 b  E

, [9 _' Y3 S" x/ g  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最终被马谡的言辞所迷惑,在一次与魏国司马懿对阵之时,派了马谡去守战略重地街亭,结果马谡主观臆断,死读兵书,临阵不知变通,把自己的军队陷于绝境之中,终致街亭失守,也害得没有准备的诸葛亮不得不用空城计对付司马懿的大军,最终马谡为自己的大话付出了掉脑袋的代价。& [1 o0 e7 j( u# h' x

8 V2 C. L1 w# m& v- i5 _
6 t5 O6 \: O2 e  f; o0 D( p  反观东吴大将吕蒙和陆逊,其为人行事风格恰恰与马谡相反,他们不是担心别人不了解他们,而是有意低调做人,潜藏起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让人低估自己而终于取得了成功。
, b; e3 v0 L2 J- V2 h" c: |2 J# Q

3 `! i1 U7 k+ T* M. x4 D  当时吕蒙任汉昌太守,与关羽所管辖的公安、南郡地区边境相连,而关羽的勇猛如日中天,更是一直有心兼并吕蒙的地盘,只是因为吕蒙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小视,所以关羽才迟迟没有动手,而是分兵攻打曹操所占领的樊城,并留下强有力的兵将守卫公安和南郡。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0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吕蒙了解到情况之后,就定下计策,假称自己身体有病,另派了没有名气的青年将领陆逊替代自己的职位。而陆逊到任之后,就以后辈的身份写信给关羽,言辞谦卑,迷惑了关羽。于是关羽更不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放在眼里,就将留守公安与南郡的重兵调往樊城,共同攻打曹操。这时候吕蒙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带着精兵,扮做客商顺江而下,将关羽所设在沿江的哨兵全部擒获,续而发兵直取公安与南郡,守城的军将措手不及,连吃败仗的情形之下,只好开门投降。8 _7 B  a4 m" m4 H- c% }

8 D' H/ V  q% _2 U* N% _- B: Z4 m$ L$ a8 {, f9 \  t& o
  关羽闻报,大吃一惊,急忙率军风风火火往回赶,却又在麦城中了吕蒙的埋伏,一代名将,就这样丧送在最了解自己的对手手下。
! z4 I6 y$ Z9 D, R. l9 N
0 V3 |8 q" Y' P8 Y
/ a( W7 \) s& G; Q- d  在人生的旅途中,所有的事业都是建立在“人不知而不愠”的情形之下,越是“人不知”,就越是有利于有为之士建功立业。- }/ L  ~+ k# O- |

$ C+ J, G/ g2 m
* |! f5 {- |% y' Z  纵观历史成败得失,举凡伟大的事业,都是最低调的人生所成就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急于让别人承认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一种“不受重视”的失落感觉,越是你的才能得不到承认,就越是磨砺你的志向,养成你的个性,弥补你的缺陷和不足的最好时机。
9 i: x% F8 g1 V. ]5 r- i: X9 V: g, s; K$ }

6 |2 q1 z6 f0 I- D  孔子教导我们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道理就是这么浅显。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不断地学习并体会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乐趣,学习朋友的长处并获得朋友们的帮助,低调沉稳,不事浮夸,宁肯让人低估自己而避免犯下大的过失,也不可以因为过于张扬而导致人生的惨败,则事业的成功与人生的基业,也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
7 p9 K  c. ~4 A/ b
/ `1 E  T9 g% m5 {9 }. h
2 B) ]8 P9 n! i, e  不要高估自己而轻视别人
/ ^1 H) Z6 W9 |* W6 |4 ~, q. z& r( q! f8 B/ Y
0 B" }- f! Q4 s  O2 N
  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愚笨,其实却很聪明。俗话说,深水流静。意思是说,只有浅浅的小溪才会水声“哗哗”;无声的水流常常深不可测。《道德经》中也有句名言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与其夸夸其谈地卖弄小聪明,不如闭上嘴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这一点上,颜回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 n8 u- \) @) L  F; ^# t, k5 F
$ n3 o% `4 `5 i6 {! q" A( _: I! B# R& d! K9 A
  但是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总是会因为过于高估自己而忽略了尊重别人,却不想想一个人只凭自己的才能是成就不了事业的,任何事业都是许多人合作而完成,如果你不知道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闭上嘴巴,或者是在心里缺乏对别人的敬意,那么你的事业必然是一无所成。
0 O  R) ]/ l# k% D. D7 S& f% A) k# H+ ^' W4 w: ?; s$ I8 M( C
  y4 v0 I: C5 X  [; f# b
  唐代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原是宰相温彦的后代,他才思过人,名辞佳句传遍天下,但是他一生落魄坎坷,屡试不第,时乖命蹇,造化弄人,只好流落于江淮之间,潦倒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结果是空误了满腹才情,终其一生一事无成。6 |2 {# r7 B* q2 V" H& z7 f
% P$ ]& C7 S1 _$ y' Z2 [

2 K, d+ `2 F8 C( z8 J4 b/ k  温庭筠在诗文词赋上费尽了苦心,但他不注意自己的穿着仪容,嗜酒好赌,经常与一些无赖子弟聚赌生事,动辙喝得醉熏熏,因为他的形象不堪入目,人送外号“温钟馗”,由此可知他是多么不注意修身。虽然温庭筠小节不修,但江淮的一个官员姚勖却非常怜惜他的才华,送给他一笔银子,用以资助温庭筠求学上进。不想温庭筠却把这些钱全都花在了寻花问柳上,虽然是文士风流,但终究有负姚勖的期望。于是姚勖非常生气,就把温庭筠叫来打了一顿板子,希望温庭筠能够改过自新。# B8 B, @7 v! T

* S. N. x; V% a; D8 V6 R, Q1 M! d/ l
  但这顿板子,却没有让温庭筠改悔,反而因此送掉了姚勖的性命。
( S1 ]( ^; g8 y/ n6 l0 u
+ C& y) q. t5 G7 @# ?4 [8 u
, j" S, h* l- H# u7 J3 p  温庭筠有一个姐姐,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她认为弟弟之所以屡试不第,就是因为姚勖惩罚了他的缘故,所以有一次姚勖去拜访她的丈夫的时候,她冲出门来,抓住姚勖破口大骂,姚勖受此羞辱,连气带病,竟然活活气死了。8 d, J4 k7 f, H" `
+ L# r. S& O  L

: n9 q/ b. u* _% B8 @  实际上,温庭筠屡试不第,与姚勖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他考试的时候喜欢作弊。以他的才情,别说是作弊,就算是闭着眼睛,也能中举。可是他每次答完了自己的试卷之后,就替别的人考生答卷,而且是一答就是数人,所以他又有一个“救数人”的外号。考官沈侍郎虽然知道他不守规矩,但还是不忍心因此而失去这个人才,就有意将他的座位单独安排,但温庭筠习性不改,竟然一次性的给8个考生口述答卷,到了这种地步,考官只能剥夺他的进士资格。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09: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皇帝非常喜欢《菩萨蛮》的曲调,宰相令狐绹为了投其所好,就把温庭筠的的作品假充是自己所作,送入宫中,并叮嘱温庭筠万不可以说出去。但是温庭筠前脚离开令狐绹的门,后脚就到处宣扬这件事,让令狐绹丢尽了颜面。而后温庭筠又讥讽令狐绹,说他没学问没文化,令狐绹心里虽然生气,但他毕竟不是无赖小人,只是贪名而已,所以事后并没有报复温庭筠,仍然视他为朋友。8 K. A; J0 Z& {6 I  b; _8 c

7 \, A  ?4 U% u3 i7 |) A6 ?* W2 ^% Z  w: K" G' b
  可是温庭筠却因此而憎恨令狐绹,恨他不让自己中举,于是有意回避令狐绹,继续酗酒闹事,结果触犯禁令,被巡夜的虞候抓住打断了牙齿。于是温庭筠又去找令狐绹哭诉,令狐绹闻知大怒,就命人将打伤温庭筠的虞候拘来,替温庭筠出气。不想却被虞候如实说出了温庭筠当时的丑事,从此温庭筠的污秽行为传遍了天下。温庭筠的仕途进取之路,就这样被他自己亲手断送了。
4 y( _9 {0 _. O8 R' Q% J5 O0 a
! T  f  C8 j* u5 L8 c3 z; U
8 w' H4 G3 R0 ^4 v6 V1 Z! Y  像温庭筠这样恃才傲物,但却不明白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凡事只论人过,闲时招惹是非,是社会上人之生存的大忌。所以当子张问起如何在官场上谋生的时候,孔子指点他说:凡事要多看,多学,多经验多体会,不要轻易表露自己的疑问,任何时候也不可以轻率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因为你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有可能引发同事的不安心理,所以少说话,多用两只眼睛看,是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
0 r6 y; j2 Q) d" R8 W4 ?4 E' ~
9 ?8 O6 M3 H" |: Z5 ~) M9 f- O8 W, H5 {3 F& e
  在这里,孔子是以评论弟子颜回的方式所表达出的这种思想。颜回不与人逞口舌之利,那是因为他在内心之中尊重别人,任何事情都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出发,摒除内心中的反感、厌恶与好胜争强等情绪,能够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同意见的结果。
) @# |- d* b) W; }/ \/ O. ?7 ]7 j5 q8 r: x0 Y7 J; |

% B4 d- d8 Z; A1 @/ f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通常会把自己估高,比如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却不愿意干简单普通的工作,又比如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以为自己是人才了,就希望社会能争相高薪聘请,有时甚至有单位来聘用还挑三捡四不愿意去,宁愿什么也不干,也不愿意像其他普通劳动者一样去工作。如果这些人领会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不好高骛远,不管什么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去干,愿意从小事做起,向做大事努力,自然会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也许还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精神烦恼。
6 w0 x. Y( _3 I6 I
, [( F# e7 Y) s% p8 |1 r% P# s6 B9 N5 G# f$ c+ L3 _
  宽和待人,不与人争口舌之利0 `* N6 ]- S6 {: x* m- P7 a) h

# c+ B6 C1 U- F0 e) E2 a# h/ k' \1 |/ R4 C% B
  孔子认为,不与人争是一种君子的修为,是一项基本的处世行为。世上事真的很难说,当你以为辛辛苦苦争到手了,有时却意味着更大的失去。人与人是没有可比性的,有时你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一个目标,也许别人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你争了一辈子,终于成了山上的一棵小树,而你不争,则可能是山下的一棵大树,你愿意做山上的小树还是做山下的大树?你能说得清是山上的小树高还是山下的大树高呢?
8 {4 {6 D( s" s  M9 u! R" y, f( O7 Y- H
. Y1 W$ m0 A( e6 J- l
  武则天掌握国政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娄师德,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
& |, O+ `! M' @
5 c# p8 C2 K- u! p4 D* x4 K% q4 w* J' B7 d- D
  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
) z" T9 g1 x# B( c! O1 l) `$ W3 N. g9 d$ T  F. W' z& h

9 }: U& v4 b, I  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h$ N# r' t% F/ x+ K( F( g0 ?

. D4 @) P5 l3 x) X2 ?9 R
% }% J9 Q; t8 o# ^1 F5 o2 R  这就是历史上唾面自干的来由。而娄师德奉行唾面自干的人生哲学,也是非常贴切到位的。6 ~) n- J6 S7 o6 g& j

# B! e& S) i3 r% `: W+ D2 w* O6 K8 e! P9 ~2 P
  娄师德曾有一次与李昭德外出,因为他身体肥胖,不能快步走路,李昭德认为他太慢了,就埋怨道:“被种田的粗人给耽搁了。”娄师德听了这话却一点也不生气,笑着回答说:“我不做种田人,谁去做呢?”& h% Y) S/ l$ q. h) G

+ a/ i0 L' u  v! o
* j5 {7 s0 z3 z% O# U0 c  娄师德不仅有着唾面自干的风度,对待手下官员,也是非常的宽宏大量。有一年闹旱灾,求雨要表示出诚心,按照惯例,一律禁止屠宰,以体现上天的好生之德。
- J# B9 t) Z4 r3 E. c4 e% {, m5 r8 d3 k

# @4 e% [" `, h) H6 V! w) _4 n" y0 E  适逢娄师德去陕县视察,当地官员为了奉承他,就叫厨子拿羊肉给他吃。娄师德见了,就责问厨子:“你们为什么要违背朝廷法令而杀羊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09: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厨子解释说:“回大人的话,这个羊不是我们杀的,是被豺狼给咬死的。”1 z3 B7 r' h. I7 P
7 C3 U, i; t+ M# n' r+ f9 s9 v
5 m* x% c$ }5 Z' _1 z
  娄师德听了,心花怒放,说:“这只豺狼倒是蛮懂得礼节的吗。”6 M+ u) K/ z, ^+ W
7 j* ]$ T1 L/ _& Q% I& s- K
' J0 A) C4 s7 T7 V5 x5 ?
  过一会儿,厨子又上了红烧鱼。娄师德皱起眉头,问:“朝廷法令,求雨斋戒期间,猪羊牛鱼,一律不准宰杀,你们怎么敢抗令捕鱼?”
: K1 d( G( J, j+ C- b! J3 Y! i/ T% F6 ^

1 h0 o! I$ M( q- \, v% ~  厨子回答道:“回大人,这鱼不是我们捕的,也是豺狼咬死的。”! q8 C# r5 U; |! T6 @/ D

6 H2 ^8 u" S. J4 k( z& |: A/ _: g( Q2 @
  娄师德听了大笑道:“你这个傻瓜,为什么不说是水獭咬死的呢?这样就不会露出马腿来了。”
8 |! `$ X0 ^! |' }
+ C! W9 B' c4 _
5 {5 H2 h! P1 {* @# o& M  后来梁国公狄仁杰做了宰相,他非常鄙夷娄师德,认为这种唾面自干的人性格鄙污,不屑于与之共事,几次三番想把娄师德排挤出朝廷,让他去边关打仗。娄师德却安之若素,不与狄仁杰相争辩。后来武则天就单独召见了狄仁杰,向他出示了一封推荐他做宰相的推荐信,而这封信恰恰是娄师德所写。然后武则天这才对狄仁杰说道:“我之所以用你,是由于娄师德推荐了你,娄师德的确知人善用啊!”
5 p! q0 j! F2 W2 Q" H% ]7 R/ o" P" {/ `4 u

2 A& F. g( o) p0 n. @+ a# i( w  狄仁杰为此感到非常羞愧,感叹的说道:“娄师德道德高尚,我是他所推荐的,我知道我远远赶不上他。”
; G1 U7 J7 L& S! l4 x) r& ~
1 E% l* N3 @- o- s
9 t3 Z; A- Y) g; k9 H7 K6 ]  娄师德在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孔子寄望于后世的大智慧。2 j6 X5 ]9 |1 t3 k6 |
3 M9 S7 `4 r# a

7 L; w# P  @9 {  这种大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任何时候也不与人争口舌之利,哪怕是再无礼过份的事情,但只要我秉持公正,宽和待人,纵然是污辱又怎么可能伤害到我呢?0 K% d7 ^9 R: \8 R* L3 R
* Z/ i+ q; `* B

. R* v. m: {0 v# Z  知诚信,讲诚信,做诚信人
4 Z9 U9 l* o# C9 k4 H' W$ n( k* z* @6 f  K2 Q

0 c" `! i: L5 Q2 F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诚心诚意、遵守诺言才能有机会立足于社会。诚信是最宝贵、最高尚的一种品质,一种责任,一种道义,一种准则,一种声誉,一种资源,更是不失信与别人的最基本人格。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被视为做人的五大基本准则,其中,“信”讲的就是诚信、信用。: }9 D0 X2 _" K6 X& l
1 @  p8 w  v" O3 G7 e

- |; k6 c3 F8 b. T  明朝刘基在他的《郁离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商人在过河时,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并向周围的人许诺:“谁能救我,我将付他100两金子。”一个渔夫就救了他。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8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讲信用,商人却训斥渔夫贪婪,渔夫只好作罢。后来,这个商人在乘船时又遇上险情,他还像上次那样呼救、许诺。碰巧上次救过他的渔夫也在旁边。但是渔夫没有去救他,反而告诉周围的人:“这个人言而无信!”人们听了渔夫的话,谁也不肯去救商人。这位商人就因不守信用而丧身,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一个人不遵守承诺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甚至可以丢失自己的性命。所以,诚信既是我们自身修养的根本,也是我们取信于他人的必经之路。
  K) v8 e: Z/ o3 Y
4 F" y( I* _' t6 B) m
( S* J9 e, i9 F: L7 |; m3 w9 h  诚信不意味着愚笨,它意味着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 R; w+ N6 Z  @( g7 w/ o6 u
$ ]' Q1 \2 Y9 q8 B/ C" T; C" G5 Y) e4 _6 Q; U6 S7 o
  天生我材必有用
- s% C: M- p9 `* x1 a
1 O  W) M) T# P, C( V- F+ E# S% K9 Q8 {" Q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能,只要具备了这些就会受到重用。诗坛豪杰李白在《将进酒》中,留下了不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个“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一个意思。天生下我们,就应该是有用的;也可以说,天生我们人类,就应该是有用的;如果再引申一步,天生动物,天生植物,天生所有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因此,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可以这样说,人的出身并不重要,出身再卑微的人也不要有自卑意识。重要的是你自身要有才能,并且你还要深信,自己的才能总会派上用场。上苍让你这样一个人诞生于世,绝不是毫无理由的,完全是因为这个世间需要你这样一个角色才派你来的。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位置,并发挥作用。
; T* }& ?- p- Y! o" G  a( N& V) T9 p+ @" h
1 ~! O8 y. A& ]  e1 ~
  可以想象李白说此语时的飞扬神采和洒脱豪迈!老天既然生下“我”来,就必有所用。其实他一生并不顺利,但是贵在有这种自信,所以才能成就大业。细想一下,每一个人,不论男女、无分胖瘦、不管求学多少、不理贫富贵贱……虽路途平坦崎岖有别,但只要努力,不被困难吓倒,每个人必有其用武之地!李白有过情困、有过无钱的拮据、有过失去朋友的怅惘、有过失业的无奈、有过贬官的打击……但是他豪爽乐观,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响亮声音,而且还潇洒自信地进取,怎不让人钦敬感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04:31 , Processed in 0.0352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