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3|回复: 0

京剧武生的流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4 13: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俞菊笙 9 g7 Y1 n5 |/ S2 F- n

; u0 ]. P! e2 P3 s2 d6 _
    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手,系俞菊笙所创立,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念、做和武打方面,以剽悍迅猛的风格著称。俞菊笙的戏路极宽,长靠戏、短打戏均所擅长,并拥有一批神怪戏的剧目,刻画雄壮、粗犷、强恒、暴烈的人物形象,扮演各类神仙魔怪都十分生动。他首创武生勾脸的演法,以表现介乎生、净两行当之间的角色。他因曾习武旦,乃有于武生戏中引用武旦打出手技艺的创造,均系前人所未有。俞菊笙武技精熟,台风威猛剽悍,开打勇猛,身手极快,使观众目不暇接。他身高力大,一出台即有先声夺人之势,所用兵器也往往加大、加长,如《艳阳楼》高登所用之大刀和《挑华车》高宠所用之大铲头枪,均为俞派所特有。俞菊笙的声音宏亮,不擅唱而擅念白,因幼时曾拜张二奎为师,故念白多从奎派,浑厚宏亮,极为生色,尤其在神怪戏中,每一口宣佛号时,能使舞台为之震响。俞派的剧目《铁笼山》、《金钱豹》、《艳阳楼》、《挑滑车》、《贾家楼》、《百草山》、《混元盒》等均富特色。第五子振庭能承家学,并吸收武术的技巧创造了新颖的武功表演,亦能勇猛精悍见长。弟子杨小楼、尚和玉都在继承俞派艺术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各自成家。其中,杨小楼的变化、创新较多,尚和玉以继承、保留为主,各有弟子多人。因此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 8 w/ J0 _8 \0 K8 I

1 N5 e, k$ `5 }7 v9 V9 ~9 i
: Y  w" N; A7 n9 H  N; ]  李春来
$ ~1 {0 E* y3 s' Q    李春来所创的武生表演艺术体系,是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一,称"李派",以独特的翻扑功夫见长,轻捷迅疾是这一流派的表演特色。李春来武工精熟,身手轻灵,动作及其迅速,开打干净利落,翻跌筋斗极冲,腿功尤佳。他不但继承了短打武生的表演传统,并吸收了武丑、武旦的打法和民间武术中的拳术,剑术的招式,大大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多在各个剧目中,穿插独特的武技来突出李派武生的特色。如《花蝴蝶》剧目饰演姜永志,有在三张高桌上拿顶,随即翻下,同时于空中拔刀,跪腿时落地时压刀亮相的表演,一系列高难动作于瞬息完成,姿势优美而且从容不迫,为一般武生演员所不能。又如《八蜡庙》剧中饰演黄天霸,与费德功开打时,有飞镖打费的特殊技艺。短打戏之外,李春来的长靠戏也很有特色,如《伐子都》中,种种难度很大、动作复杂的翻扑也都精彩无比。李派的常演剧目有《花蝴蝶》、《白水滩》、《挑华车》、《界牌关》、《狮子楼》、《鄚州庙》、《讲堂斗智》、《四杰村》等。李春来在北方学艺成就后,主要在南方演出,影响较为广泛。传人有盖叫田、张德俊、李兰亭及再传弟子梁慧超等,均以武打迅捷胜。其中,盖叫天在李派武生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丰富的创造与发展,又形成了"盖派",成为与北方在俞(菊盛)派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杨(小楼)派对峙的一大武生流派。8 u3 _* r0 \- _3 n9 D
黄月山
    武生黄月山所创立的表演体系,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一,黄月山和俞菊笙、李春来同为武生行当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黄月山以唱工刻画人物和精妙的髯口功为俞、李所不及,表演风格以激昂苍劲为主。黄武功精湛,且有嗓能唱,并有坚实的唱工基础,在其独有的剧目中多以苍凉悲壮的二黄、反二黄唱段和淋漓激昂的说白表达人物的性格与处境,如《铜网阵》、《独木关》、《巴骆和》等。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来点染人物的特点,如演《独木关》之薛礼,用薛礼由老军扶持出场后的挣扎晃身,以刻画抱病的英雄,为同行所叹服。黄月山能戏极多,且能兼演小生应功德《岳家庄》和《群英会》、《黄鹤楼》,又能演老生戏如《四郎探母》。武生戏多为他自编自演,拿手剧目有《独木关》、《凤凰山》、《溪皇庄》、《绝燕岭》、《百凉楼》、《莲花湖》、《铜网阵》、《剑峰山》、《恶虎村》、《骆马湖》、《翠屏山》、《潞安州》、《请宋灵》及《巴骆和》等。他擅于在剧目中饰演老年英雄人物,创作了形势各异的表演特技,如《百凉楼》的扑火,《剑峰山》的诈疯等,尤以耍髯口为一绝,如《绝燕岭》中的定燕平,扎硬靠,戴翎子,挂白满,着厚底靴,用双枪,能于耍枪、耍翎子、耍靠旗的同时耍髯口,来表现人物的绝望和愤怒,有极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传人有李吉瑞、马德成、瑞德宝、杨瑞亭、李桂春(小达子)等,均属黄派武生中的翘楚;富连成出科并担任教师的沈富贵,中华戏校毕业的王金璐,均擅演黄派戏。女演员恩晓峰、露兰春、何翠宝以高庆奎,盛麟父子,亦以能演黄派戏而受到内外行的重视。 2 r9 p& N: c5 e7 |5 e* o  |$ P

7 h+ U0 z9 n5 k3 Z6 f
' p) v3 y  U/ P7 Y  c1 q4 I
杨小楼 : `) {. d. p" T& C

$ Z+ B( h- Y: g6 h4 @) l
         杨小楼幼秉家学,转益多师,融合、继承了杨月楼、俞菊笙、杨隆寿、谭鑫培、张淇林诸家武生艺术的精粹,又重点吸收南派夏奎章、王鸿寿和其他行当的表演艺术,做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了新的表演体系,是为"杨派",不仅被北派武生演员奉为圭臬,对其他行当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做、打、唱、念的全面技艺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最大的特色。6 N' d% t4 S! k2 u* Y. C
    杨小楼嗓音高亢宽亮,虽不以大段唱工见长,但无论散板、摇板、流水板及曲牌、引子,歌来均富特色,他的唱腔吸收张二奎的唱法,不使巧腔,而逢高必起,多顺字滑腔的唱法,铿锵爽朗。昆曲牌子得自张淇林,更能满工满调,神完气足。他很讲究音韵之美,故演唱韵味极浓,《骆马湖》、《连环套》、《长坂坡》、《战冀州》、《霸王别姬》、《挑华车》等剧的唱段都是杨派名唱。杨小楼的念白尖团分明,感情真挚爆满,处处吻合剧情与人物的特定性格,侧重于英武脆爽,善于以似断实续的粘连念法加强舞台气氛,如《霸王别姬》中项羽念:"悔不听范增之言……至有今日唉!"《长坂坡》中赵云念:"当谢天地啊,主母!"等句,均在叹词之后点断,别具风采。杨小楼有坚实的幼功,并有八卦拳等武术功底,虽身材高大却极其敏捷轻灵,上下场、亮相优美大方,武打冲、猛、跪、帅、刀、枪、锤、棍、叉、石锁等兵器的运用各有独到的功夫,尤其突出一个"快"字:首先是步法,灵活而不琐碎、善于用偷步、倒步等方法汰去冗繁,一步到位。其次是手法,迅疾而不疏略,讲究动作洗炼,招招准确到家,与同台角色相比似显稳健,实则以简胜繁,以少胜多,其速度为人所不能极。
1 J/ P9 Z# l, f    杨小楼对于前人武生艺术所作的发展主要在于刻画人物细腻,一切表现手段都严格服从于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带出人物的性格与感情。尽管开打矫捷轻健却不卖弄,不炫耀,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武戏文唱"原则的典范。形成这种风格,他的做工是占有较大比重的。他善于用动与静、快与慢、含与露等等的对比、反衬来加强表演,如对眼神的运用就是如此,无须明显做戏时微眯二目,处于收敛状态,待到用时猛然张目则精光四射,格外有慑人力量。他又善于吸收各个行当的长处丰富表演,如采用小生的三笑方式使笑声上扬,化用净行的工架及用嗓技巧。他所塑造的各类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且格具特性:相同扮相的不同人物表演绝不雷同,如马超与赵云,前者突出其勇猛,后者则着重表现其凝重。又如牛邈(《飞杈阵》与金钱豹同是戴蓬偷、勾脸、使叉,观众却绝不致有相混的印象。相同的表演程式用于不同人物时就有不同的效果,如同为跑圆场,《回荆州》中赵云是以走代跑,快速优美,于英武中显从容沉着,《艳阳楼》中高登的趟马圆场步法急遽衣袂展扬,于潇洒中见轻浮骄纵。经他演出的人物和表演程式都已成为楷范,猴戏艺术也为后学所宗法,无论武打、身手、身段、表情都着力突出"猴学人"的仙猴形象。杨小楼对脸谱、服装等均作了大量的革新,如霸王以白多黑少的"愁连"示其失势败亡结局,李元霸勾紫脸加红套金示华贵威严;创造了林冲的夜奔盔,赵云的白夫子盔和霸王的黑夫子盔,孙悟空的绣团花直裰衣等。武场亦有改革,如为了强调赵云的身份性格,将其上下场时的急急风、硬四击头分别变为纽丝和软四击头等。  z! |. `' X( N
    剧目方面的创新更多,《霸王别姬》、《陵母扶剑》、《薛刚闹花灯》、《甘宁百骑劫魏营》、《坛山峪》、《康郎庄》、《野猪林》等,大多能结合时代和突出爱国思想。传统杨派名剧依外形划分有长靠戏《长坂坡》、《冀州城》、《阳平关》、《取桂阳》、《回荆州》、《连营寨》(赵云)、《挑华车》、《镇潭州》、《战宛城》等;短打和箭衣戏有《连环套》、《翠屏山》、《恶虎村》、《八大锤》、《骆马湖》等;勾脸戏有《晋阳宫》、《铁笼山》、《状元印》、《艳阳楼》、《金钱豹》等;猴戏有《安天会》、《水帘洞》等,还有昆剧《夜奔》、《麒麟阁》等。偶亦串演老生戏如《法门寺》之赵廉等,但不见长。关羽戏演出不多,仅《灞桥挑袍》、《屯土山》几出。! d% c, R5 B! }$ o' I
    杨派武生著名的有周瑞安、沈华轩、孙毓堃、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王金璐、刘宗杨等。其中孙毓堃为俞菊笙之外孙,得杨亲灸,又经俞振庭、丁永利指点,并兼有俞(菊笙)、杨两派的风格,其余演员大都由丁永利指授。丁永利熟知杨派艺术的规律,传艺时能揆其精要,杨的外孙刘宗杨所擅剧目亦为丁氏所传。票友中朱家溍、朱作舟等颇得杨派三昧。李少春倾慕杨派艺术,虽未及得到杨小楼亲炙,但受业于丁永利,更由于他能潜心研习,青年时期即演出了质量较高的杨派戏,后来在学杨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有所发展,尤其在刻画人物方面能遵循"武戏文唱"的原则,所演出的剧目都能将杨派风格荣辱自己的表演当中,武技全面,唱做兼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王金璐、高盛麟等忠实地继承杨派艺术,也有较好的成绩;李万春则在杨派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 R) w+ ]+ O& C- I9 a# o2 i+ X) P. s* `/ `
2 u2 e8 u6 w5 h$ p  O
1 w% l) l, U* t7 U1 v3 e0 I
/ {, d- k/ w) `* N/ Q5 i
尚和玉
    尚派武生是北方武生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民初,创始人尚和玉,表演以继承俞(菊盛)派为主,有一定的创造性,以稳、准、狠为其主要风格,而不尚险峭与佻巧。尚和玉的基本功较其他同期演员扎实,腰、腿功夫尤其过硬,武技纯属、稳练,身段、把子、工架都讲求气度,台风朴厚大方,沉着凝重。他的昆曲底子好,且戏路宽,武生、武净、长靠、短打均佳,尤以勾脸戏和表现大将风度的长靠戏为杰出。尚和玉的开打,于稳、准中求脆、帅,举手投足犹如钢浇铁铸,一招一式见棱见角,手、演、身、步均有准谱,而且在尺寸、角度上,无一处不送到家,交待清楚,决不虚浮飘晃。更为难得者,虽然武技精熟,却不卖弄技巧。表演能认真理解剧情,对于人物的性格、身份、心理及武打都能给予合理的表现。如《神亭岭》中饰太史慈的踢腿、耍剑穗子下场,《芦花荡》中饰张飞的走边,《铁笼山》中饰姜维的点将传令,《四平山》中饰李元霸的捻转双锤等等,都恰当的刻画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尚和玉对于武打的程式由许多独特的创造,如《长坂坡》中饰赵云,抱枪的"琵琶式"和大战时与曹洪枪换刀后的"大刀战四将";又如《窃兵符》中饰白起持一丈长的铁链作为兵器开打时,分别双折或四折代做长枪、大刀或鞭、锏的打法,与鬼魂激战一场于桌上搬朝天镫接筋斗翻下等,都是尚派的独有武技。其他如山膀、云手、踢腿、跨腿及走边、趟马、起霸等基本动作于城市,尚和玉演来也均有自己的特点,与一般演法不同。尚派的传人较多,韩长宝、朱小义、娄廷玉、傅德威、侯永奎、天津稽古社的蔡宝华等,都能在继承尚派的基础上分别有所发展。     
9 w6 ]' v; c; T# R6 _* l* n& E: k9 z
( J7 M& b( E2 x ! e' g/ [' _1 c5 p6 ]
盖叫天     
    盖叫天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表演艺术,结合个人的条件加以发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个重要流派,世称"盖派"。他曾习武术,将武术的功底作为武打技艺的基础,又博采前人之所长,融会于自己的表演之中,故盖派的武打独具一格。中年以后,风格有所变化,讲究武戏文唱,于稳练从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而各自不同,善以丰富变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现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松在《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岭》各剧目中的神态、武技都有所区别,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了武松思想变化的脉络,树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松"之誉。盖叫天在剧目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早年曾创演一批独有戏,如《乾坤圈》、《劈山救母》、《伏虎罗汉》、《乌江渡》、《普陀山》、《四大金刚战悟空》等,并对剧目的兵刃、武打技巧、服装甚至舞台美术都有所创新,如《乾坤圈》中的哪吒的耍圈,《四大金刚战悟空》中的弹琵琶、耍青龙、耍宝伞,《劈山救母》中沉香耍斧先变斧杆再变红绸,《普陀山》中黄龙真人转瞬间由人变龙等表演。在《乌江渡》中还改革了项羽的服装与扮相,都很火炽、新颖。盖叫天在北方学艺,南方成名,南方武生戏大都宗法盖牌。代表剧目除《武松》外,还有《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鄚州庙》、《闹天宫》等。他演猴戏与其他各派扮相也有所不同。盖叫天之子张翼鹏、张剑鸣(小盖叫天)、张二鹏均工务生。张翼鹏也是武生中的奇才,创造了很多高难武功技巧,可惜英年早逝。         ( _, R2 R+ ^/ |$ I9 I
/ X; P, P/ J0 u. s$ K+ d# T! g

5 ?! O! {* ^% j
郑法祥

( }: e: J2 O. _0 e    郑派武功出现于清代同光年间,完善于本世纪20年代,以猴戏的表演艺术为主要内容,创于郑长泰,由郑法祥加以发展、完善,是重要的南方武生流派之一。郑长泰是武生演员,早期在北方演出,因善演悟空戏有"赛活猴"之誉,清光绪初年南下,在上海享名,所演猴戏突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灵活和爱憎分明的性格。子法祥幼年亦曾习猴戏,青年时期观摩了大量名家的演出,如杨小楼、尚和玉、郝振基等表演的猴戏等,又广泛向有一技之长的同行和舞台工作人员求教,刻苦研读《西游记》,并借到各地演出之机潜心搜求有关孙悟空形象的画像、塑像资料,同时吸收武术中的"十二形"与猴拳,进而由形到意即由外貌到内容的理解和揣摩,又经长期的艺术实践,终于归纳出悟空戏专用的郑讨厌记,于近40岁时成名。他的表演方式与北派及南方其他武生流派有较大的不同,较其父的老"郑派"也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兼有尚派的"威",杨派的"美",郝派的"细"和郑门本派的"真"。郑法祥讲究"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三功(做功、念唱功、筋斗工)、一扮相",其中每一项又都有各自的要点和口诀,如手法包含三掌:叼掌、扣章、伸掌;二拳:卷拳、螺拳;步法又分为登云步和踏云步等等,综合成为一套特有的艺术规律。他突破传统的表演,作了大量的革新创造,着力于表现孙悟空宏伟的气度和高大的形象,调动一切演技来强调孙悟空舞台形象的美观大方、洒脱累累。他融合了红生、武老生、架子花的唱、念及用嗓特点,用于悟空的唱与念,以突出其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多使用高架子、大步伐,不用抓耳挠腮、蹿蹿蹦蹦的表演,使其美中有威,谐而不俗。武打中从不使脊背着地的筋斗,以免"破相"等等。对于悟空所用的棒反复修改,制作了尺寸长于身体,中间较醋、绘虎皮纹,两头较细、襄有金箍的古铜色棒,外形既有沉重结实的感觉,更有利于表现悟空的所向无敌。因在改制金箍棒的过程中多次变换用法,进一步丰富了武打技巧,又将"出手"化入对打中,使开打变化多端,新颖别致。他结合自己的脸型创造了一套桃子形脸谱,着重体现悟空幽默诙谐的精神,脸谱的色彩与线条依剧中悟空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还采用猴头毛套和宽袍大袖的服装。念唱讲究韵味和传情,少用上口字和不因腔害字也是他的特点之一。郑法祥的戏路更宽。他的悟空戏除20多本连台《西游记》外,还有《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水帘洞》、《闹地府》、《大闹御马监》、《闹天宫》、《两界山》、《鹰愁涧》、《黑风山》、《高老庄》、《黄风岭》、《流沙河》、《大闹五庄观》、《三打尸魔》、《黄袍怪》、《平顶山》、《乌鸡国》、《火云洞》、《车迟国》、《通天河》、《女儿国》、《琵琶洞》、《双心斗》、《三调芭蕉扇》、《悬丝诊脉》、《智盗紫金铃》、《盘丝洞》、《无底洞》、《豹头山》、《金刀镇》、《泗州城》、《摇钱树》等30多出,内容、词句、武打大都经过他的加工。郑法祥的弟子有郑正柱、李仲林、小王桂卿等,南方演悟空戏大多宗郑,李少春少时,亦曾吸收郑派的表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06:26 , Processed in 0.0216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