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5|回复: 0

品国画 识百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8 2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腹锦鸡
* _9 w+ n* \: Q: @; w9 Z7 _
3 Y( B6 N! \; f8 u( L/ L2 a' k: p0 p5 s白腹锦鸡——别名铜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hrysolophus mherstiae。
+ H2 ?* n  G& R, W$ l  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腹部白色。嘴和脚蓝灰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 3 Y4 `& G/ o$ L. U$ y1 @
  
" C  Y2 A8 _+ ]  c  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以枯叶或残羽为材,非常隐蔽。每窝产卵5~9枚,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孵卵期为21天。
5 F8 y. \& e  S( x, q   & o; g( O& j5 _0 y
  产于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 V0 L" {) w: V* A3 p  
  X" Y4 o! D6 c; E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O$ D  _, T! j# J8 J: H' d
黑翅鸢 ' `/ v3 P: ^2 D" j% d

( Y* F& M/ i3 h& f3 x2 O( |- {+ X黑翅鸢
% l/ [) N" W7 R. Z1 n9 K  [学名]Elanus caeruleus
" S2 {4 L  K+ z" y0 A/ @6 Z* S/ t  [英文名]Black-shouldered Kite
( u( {5 Z9 V. s0 t& b9 q, {  [体长]30厘米
* b) Q2 {' F' g1 A6 V' s  [描述]体小的白、灰及黑色鸢,有黑色的肩部斑块及初级飞羽。
7 P- l$ D1 w4 d/ c* E+ t  [叫声]轻柔哨音
  @9 K0 Z5 F" b1 Y! f2 N* d  [习性]喜立在死树或电线杆上,振翅悬停于空中寻找猎物,食昆虫、爬虫、小鸟及鼠类等或小哺乳动物。 3 H, ?5 |. I; ]9 P5 B& m
  [分布]分布于非洲和欧亚大陆南部,我国见于华南
8 C& C2 U7 f# _! |  [繁殖]3~4月繁殖,营巢于平原或丘陵地区的树上,产卵3~5枚,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25~28天 8 i' t5 l8 e: t; y8 P9 `" h

) q) C9 G2 g6 X8 P* ?! E/ F( }7 Q0 g0 n
0 I. J- ~$ `+ D% t1 C9 W红腹锦鸡(别名金鸡)" Y( X5 V/ |7 l1 }

1 y1 K' e- z) q" U/ Y5 I# j
; g  r- I* T3 m- F3 O) F: y0 \( |红腹锦鸡,别名金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hrysolophus pictus。
" W* U+ n+ O  I2 Y/ |% M) `  
" _7 o6 X% r: ~  U: `7 ~  雄鸟全长约100厘米,雌鸟约70厘米。雄鸟头顶具金黄色丝状羽冠;后颈披肩橙棕色。上体除上背为深绿色外,大都为金黄色,腰羽深红色。飞羽、尾羽黑褐色,布满桂黄色点斑。下体通红,羽缘散离。嘴角和脚黄色。雌鸟上体棕褐,尾淡棕色,下体棕黄,均杂以黑色横斑。 % z/ p% h- R' X8 ^1 @7 u
  
3 N) r2 Y4 h+ y  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淡黄褐色,无斑,孵卵期22天。
4 t1 j% {9 M, M8 q6 N2 ^9 j  
) q7 M4 ~, N0 z( s) P: q  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 7 @+ G" K0 ~1 s: l6 b; G
   2 Z4 R  N: R6 N. U5 X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s; z3 ~" K, L7 N雉鸡,又叫环颈雉,俗称山鸡、野鸡。% \0 f( f1 J' x1 O! c

; Z3 D; d- J' G$ P! `: A; R雉鸡,又叫环颈雉,俗称山鸡、野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羽毛彩色鲜艳,可制工艺品。雉鸡耐粗饲,容易饲养。/ ~9 R$ x# s! B* Y* c8 K; {7 M
绿孔雀2 ?/ N  f( g8 A5 f

0 D; Z5 S) o- C/ |& \孔雀是驰名中外的观赏动物,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云南产的是绿孔雀,雄孔雀体长约2.2米(包括尾羽长约1.5米),羽色绚丽,多带光泽。雌孔雀无尾屏,羽色稍逊。 , [/ @8 D! Q0 Y* D) D; \- x1 c% p
  绿孔雀(Green peafowl). 别名:贾瓦孔雀. 7 \. q  Z( }0 O7 N
  分类地位:鸟纲、鸡形目、雉科. 学名: Pavo muticus. . ^7 ?4 B2 B" z2 z! p) T: d; H
  分布范围:云南、西藏东南部. 数量:700—1000只。形态特征:体长100—200厘米. Q( f" @' g1 k" @; W: ]5 P; t
! H6 p- X1 ^& \0 I
黑颈鹤
# s. s; P  e& R. F5 P( g1 f# {  J+ Y
分类: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
2 N) j' J/ z- X) s6 o$ N  
: I4 w- c/ H7 c  d* }. t  外形: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 000~6 000克。颈部和脚都很长。颈部的羽毛为黑色,头顶裸露,呈红色。金黄色的眼睛后面缀着一块白斑。翅膀和尾羽为黑色。体羽主要为白色。嘴腊黄色,脚黑色。
7 g# J5 Z+ N/ F$ x5 Y   8 b& e1 B% g* E
  保护级别: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2 _, q. ^6 Q/ o* w3 H  v" d' ~   5 s8 \- a. H5 _- n5 B( P$ G: t! N+ Z
  分布:繁殖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北部,以及印度达拉克地区,越冬于我国西藏南部、贵州西部、云南西北部,以及印度东北部等地。 6 `. Z$ ^9 p: {! Z: f3 P* f  \* d
  
* q1 v3 W) N. a( ?  生活习性:栖息于高原沼泽地带。叫声响亮。以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等为食。筑巢于四周环水的草墩上、茂密的芦苇从中。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为30~33天。 + {4 k$ P1 |7 ^
  
* S2 ]. J3 }! L! O" Y+ f  生存状况:黑颈鹤在我国的总数大约为4000只左右。
5 t% N* q' K* V" S; M( n绯胸鹦鹉
6 K4 I* h, o0 T+ O1 h4 h& v) \* T+ u
别名:海南鹦鹉、鹦?、达摩鹦鹉。属鹦形目,鹦鹉科。分布于云南南部、广西、广东及海南岛。
" F7 v7 X/ H* q% I+ i. b; Z  绯胸鹦鹉体长约33厘米,羽色艳丽、上绿下红,有长长的楔状尾,十分漂亮。雄鸟上嘴红、下嘴褐色,头顶蓝灰色,额基至两眼有一条黑纹,下嘴基部至颈两侧有宽阔黑带,眼围围绿色,喉和胸红色。雌鸟上、下嘴均为黑褐色,喉和胸橙红色。
3 U0 x1 L3 Z$ r! t  N0 ~7 V  常在山麓常绿阔叶林间,罕至2000米以上的山地,喜成群活动。平时觅食浆果、坚果和其他各种果实、幼芽和嫩枝等,秋季结群游荡田间,掠食成熟或将要成熟的谷物。善攀蹬树木,飞行循直线而甚急速。夜间常与八哥和鸦类等相混栖宿树上。3—5月间在落叶树林或常绿林中的树洞中营巢,常结群繁殖,一棵树上可有数对营巢,每巢产3—4枚白色有光泽的卵。
( J, V& H) z/ z( t  红耳鹎
7 S- X- x2 c/ `& K4 S
8 d- j# Y8 q# W" F1 z红耳鹎也叫高鸡冠、高冠鸟、高髻冠、黑头公、高髻郎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分布于我国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
2 V' @! d& D. S& p& r   8 b6 V5 A9 c+ D8 b# m) ]
  红耳鹎体长16-21厘米,体重23-38克。头顶黑色,具耸立的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的羽簇,因而得名。耳羽与颊下方同为纯白色,外围以黑色。上体褐色,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上有白色的端斑。下体为白色,胸侧有近黑色的横带,尾下覆羽为猩红色。虹膜棕色或棕红色。嘴黑色。脚黑色。 : I; h$ v" ~5 Z* b5 {
   + y6 l1 T( R; x9 I) N
  红耳鹎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雨林、季雨林,以及坝区村寨附近的林缘、庭园、灌木丛中。成群活动,冬季集20~30只的大群,甚至多达百余只。常集于树上啄食。性情活泼。喜欢在高枝上高歌,鸣声宏亮激昂,略具韵律。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等。筑巢于树上或灌丛中。每窝产卵3-4枚。卵呈圆形、粉红色。孵化期约14天左右。 : A& n3 \& H/ A# [# f
  
$ W5 p/ `: {, q0 r! q% X/ N. c9 l  红耳鹎是常见留鸟。喜欢结群活动。3-8月在树上筑巢繁殖。因有高耸的冠羽,俗称“高髻冠”。鸣叫声为轻快悦耳的“布比—、布比—”或“威-踢-哇”,在广东一带常被作为观赏鸟饲养。# a0 z/ u: O  b" c; _. e" v/ @9 A; X7 N
1 y. ~8 o) ^: D  B5 d
9 h8 d- \* M+ u+ }! G8 H9 h+ O
白鹭,也称作“白鹭鹚”4 ]3 R( L- {: D3 e
9 s  W. Y" ^! K& r
白鹭,亦呼“白鹭鹚”,鸟纲,鹭科。体长半米。全身羽毛雪白,飞行时,井然有序,小不窬大。《禽经》:“寮冞雍雍,鸿仪鹭序。”生殖期间,头部垂着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披蓬松蓑羽,其后脱落。春夏季多活动于河流、湖泊、和水田间。英山东、西河,罗田天堂河,蕲春的蕲河,麻城的举水河上游及沿江湖泊常常可见(罗田天堂电站修成后则不常去)。一些村旁大树和竹林中也是它们的集居地。白鹭,喜欢吃小鱼、螺丝。它的黄羽做戏装及少数民族的帽饰品使用。1 |! J; H* _' Q) J
5 J2 y6 p/ x2 }1 I
橙腹叶鹎0 e8 |, \4 l( [; U. G- o8 w

% Z0 d  |; S* ~0 W; ^% r7 F9 b橙腹叶鹎 (Orange-bellied Leafbird) Chloropsis hardwickei. 雄鸟额、头顶及背部为绿色,小覆羽为蓝色带白斑,其他覆羽、飞羽及尾羽紫黑色,除喉侧颊文为紫蓝色之外,眼先以下至上胸为黑色,下胸、腹和尾下覆羽为橙色。1 d! o* o+ j9 [4 R" Z# k3 R( b

! {# v) A2 u  T& S白冠噪鹛
3 r& j* i, G4 i( I$ j$ d4 b
' X9 r0 Q% J) Y" a. ~' p
身长:30厘米
( N5 x* m2 W6 ^  平均寿命:10年
! K$ M+ u' `; ^0 }  两性差异:需进行专业鉴定;雌鸟的羽冠较小,颜色较灰
8 n+ n* e- x/ Z9 x  繁殖:孵化期13天,21天后羽毛长成
1 s5 V8 t3 d) p2 S2 [! B9 D  幼鸟:羽色比成鸟的暗淡 . e; I! q& G* g1 T: p( c9 S
  
8 f3 s9 D/ z5 k5 K+ O  噪鹛属的一种,性情活泼可爱,啭鸣声悦耳动听,分布于亚洲东南部至中国南部的广大区域。这种原产于山林的鸟类喜欢在植被繁茂的鸟舍生活。0 `+ r( W" f7 S+ u
2 |3 _  u" Z$ a& A. O5 o
棕腹仙鶲  G3 j& h) N# R8 u8 i# x) R0 i

. x5 L- f5 B0 `' t6 N4 ]' {
棕腹大仙鶲 Niltava davidi , 鶲科: Muscicapidae 鶲科, 鶲亞科: Muscicapidae, Muscicapinae 標本為雄鳥, 一般體長平均16厘米, 額部、眼先、頰部、頦部和喉部黑色, 頭頂、腰部及尾上覆羽具金屬光澤的青藍色, 頸側有一輝亮的鈷藍色斑塊, 背部、肩及翼上覆羽藍黑色, 下體先自胸以下呈橙棕色。棲息於山區的森林, 於濃密的叢間活動, 每年往低海拔地區越冬。
$ B; n! V: [( ?- S; I' e2 i7 G' `. t4 e- B# H9 c0 j6 k" a- Y
啄木鸟+ P4 N" o2 t5 H! o

% _3 X; F) ?: b; H' o& h7 v( X白 鹇
6 I6 y* d8 s% h' |9 E. `

' T9 S3 T5 x; C2 V7 z中文名]白鹇
3 p, ?8 y. D# \5 Z& F- W  f7 w  [英文名]Sliver Pheasant
. c7 k/ ]* b# X  [体长]94-110cm 4 E9 }' D( r, T$ }3 t4 b7 L. }
  [描述]雌雄鸟异色,雌雄鸟不同亚种的羽色均有区别,虹膜褐色,嘴黄色或浅绿色,脸颊裸皮和脚鲜红色。雄鸟体较大,上体和两翅白色而布满黑色V型纹,尾长,中央尾羽纯白,多数亚种外侧尾羽白而有黑纹,头冠和下体辉蓝黑色。雌鸟上体、翅、尾橄榄棕色,下体灰棕褐色,身上多暗色色细纹。 $ H. R" L$ L+ d$ ^- s, o# `* e
  [叫声]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ji-go声或尖利哨声。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lu、lu、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 Q! f2 u; Y: T
  [习性]栖息于多开阔林地的山区,喜在山林下层的密竹林中活动。结小群活动,食昆虫和浆果。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轻扬,多向山上奔跑,至山顶才起飞。夜间栖在树枝上。 7 X( }9 a/ ]% P
  [繁殖]一雄多雌制,4月开始繁殖,在灌木丛的地面凹处筑巢,产卵4-6枚。
# q2 P- j' y3 n. \  [分布和亚种分化]白鹇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鹇,广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很多地区,有多达14个亚种,其中我国就有8~9个,而云南就有4~5个之多。不过这些亚种有些专家并不完全认可。指名亚种nycthemera分布于广西,fokiensis在福建和广东,whiteheadi在海南,rongjiangensis在贵州,beaulieui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occidentalis在云南怒江以西,rufipes在云南西南部至怒江以东,jonesi在云南西双版纳,omeiensis是唯一分布于长江以北的白鹇,由我国鸟类学的太斗郑作新先生发现于四川峨眉山。+ a) @* X4 O- J- T% l/ m: d
+ ]7 H% c9 N6 I/ p" a( ^
白马鸡$ F9 N8 b% O; U3 p) o+ Y. K

/ G3 u( G/ l- d; `$ {7 v8 m# T8 e% |5 j, ~+ G( }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80厘米)的白色马鸡。具黑色蓬松的丝状尾羽。飞羽黑色,有些亚种两翼灰色。头顶黑,脸颊裸皮猩红。有白色髭须但不及其他种类长而成"耳"。 虹膜-橘黄;嘴-浅粉;脚-红色。 叫声:黄昏时栖于枝上发出响亮粗犷的ge ge ge ge叫声,远处可闻。 分布范围:西藏高原东南部至中国中部,有可能见于缅甸东北部。 分布状况:较常见,但数量普遍在减少。栖于海拔3000~4000米林线灌丛。指名亚种分布于青海东南部、四川及西藏东部;dolani于青海南部(玉树);drouynii从青海南部至四川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金沙江和怒江之间;lichiangense在四川南部及云南西北部(丽江)。过渡型见于重叠分布区。 习性:以小群活动,觅食于林间草地。不喜飞行,受惊扰时扎入附近灌丛* Z2 J& ^/ O5 I7 k& y) M
7 X; C( `- [5 H$ G& X
长尾阔嘴鸟
5 ^0 z; s; |  z7 m# L6 Z
& i8 W) a! T7 Y) i3 S" \, u赤尾噪鹛
9 o2 x5 c$ f5 W1 z
( X& D9 i, M5 j7 @- k7 y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的噪鹛。两翼及尾绯红。似丽色噪鹛但区别为顶冠及颈背棕色,背及胸具灰色或橄榄色鳞斑。耳羽浅灰。诸亚种在背部及耳羽的色彩上略有差异。 虹膜-深褐;嘴-偏黑;脚-偏黑。
' q( p( ?9 R6 X- t  叫声:响亮刺耳的叫声及群鸟的叽喳声。
9 o" m! |- K( }* F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缅甸北部至印度支那北部。    ! a* G. P; b  T9 ^/ w, X( @/ {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局部分布且一般不常见,于云南(sharpei)、广西(瑶山)、贵州(sinianus)及武夷山(milnei)海拔1000~2400米的山区。   j/ C# Z6 m# \+ y, _
  习性:作喧闹的舞蹈炫耀表演,尾抽动并扑打绯红色的两翼。结群栖于常绿林的稠密林下植被及竹丛。
* z& h4 b" H9 X, c0 k# v+ f" D' l0 W
普通翠鸟$ `& O6 A) r, |6 t) ^
, }4 ^' h) p# s% Z: n# p, u( V
蓝翡翠
) U7 Y2 V2 l9 N/ w8 X/ r& I) s
8 r: X' f: q/ J' Q
! c, p) D/ P' O$ [4 s, Z东方大苇莺
: v- E) h. j# H- X5 a) V& ^- u: [1 E: v: f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野外与噪大苇莺的区别为嘴较钝较短且粗,尾较短且尾端色浅,下体色重且胸具深色纵纹;拿在手上时其区别为外侧初级飞羽(第九枚)比第六枚长,嘴裂偏粉色而非黄色。与异域分布的大苇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初级飞羽的凸出较短而胸侧多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脚-灰色。
6 a' S1 T! i) K) J1 u  叫声:冬季仅间歇性地发出沙哑似喘息的单音chack。
5 s1 H$ M) H/ w* j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冬季迁徙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偶尔远及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 d& _% Q: c0 @8 m- c; h; s+ E. E3 a
  分布状况:繁殖于由新疆北部和东部至华中、华东及东南。迁徙时见于华南省份及台湾。
* C1 j9 D! |9 c5 V8 X  习性:喜芦苇地、稻田、沼泽及低地次生灌丛。. k3 V- K3 z& K/ C5 o/ q

7 {, w- N4 i7 T: F) F. y& y大盘尾
& ^* f% }+ C8 X; f
) _5 [" z& A, _: q3 O" @5 n戴 腾
1 z+ C" X- F0 k( W* l) Z+ l: C* F/ d# s8 K6 Z  ^& i) u% z
内兴安岭,也是小杜鹃,一种头上戴羽冠的鸟儿,就是戴腾,《山海经》上面,记载着西山王母披发戴腾,也就是说她戴羽冠的意思。这个鸟儿长了个漂亮的羽冠,却得了个不太漂亮的名字,人们都管它叫作“山和尚”。
2 \" s/ H/ c# E2 ?" [+ X
$ v" v9 u3 M2 }% E. z: j* S( }杜氏孔子鸟(这种好像是远古的鸟,现代应该没有了)
/ g$ F" \- y$ O2 {6 ~9 t: t0 |  G  @7 ~+ K1 a) S( ^* p# \
短耳鴞

8 v+ U$ A( p( v- n
, a% l5 |& L9 {: @6 T形目 Strigiformes 鸱鴞科 Strigidae
+ w& f! z6 d) N9 l( F- u  识别特点 全长340 ~370毫米。面盘棕黄色,眼圈黑色,周围及内侧眉部白色;头侧的耳羽短小,不甚显露;体羽蓬松,腹羽饰有纵纹。嘴脚黑色。
6 k1 A7 c: U& ]  夜晚,每当人们听到短耳 低缓的kau-kau声,总会令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不寒而栗的恐惧感,认为闻得“不祥”之鸟的啼鸣,就可能会有不测的祸事降身。显然,这是由于大家对 类的其貌不扬、行踪诡秘和鸣声凄厉所引起的恶感,其实却是因误解而使它蒙受了不白之冤。 : Z  R2 j% t5 ^, f
  短耳鴞俗称仓鴞,又因为耳羽短于长耳鴞,为此,又叫小耳木兔、短耳猫,是苏州地区的冬候鸟,留居日150天左右。它们不喜欢上树,主要栖息在山林的灌木丛和草丛中,爱结成小群集居;整夜外出活动,常贴近地面滑翔,悄然无声,轻颖自如穿行在山野田间,捕食各种鸟、鼠类,不到凌晨决不返回原地。依据动物学家对短耳 每天中午吐出的食物残团分析,食物中鼠类占89.4%,中小型鸟类占6.8%,鼩鼱占3.8%。每个食物残团内,平均有2~3只小动物,倘以长江下游地区留居5个月计算,每头短耳鴞在越冬期间就能捕杀345只小型鸟、兽、其中鼠内的重要天敌之一,是人类灭鼠的得力助手。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宣传鴞类的益处,进一步纠正民间对它们所持有的反感观念,切实做好保护工作。短耳鴞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 w4 _, B$ H$ s: w, q+ q
# x# U3 R  j  {$ n: d2 ^

4 D9 ]7 P( P' p( U8 N( f栗耳凤鹛
# T) k0 k* \2 D* |4 y' Z" a( {+ j) W/ G" O) ]/ W% d

* h$ E+ T: ~& }& _) ]: K/ N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3厘米)的凤鹛。上体偏灰,下体近白,特征为栗色的脸颊延伸成后颈圈。具短羽冠,上体白色羽轴形成细小纵纹。尾深褐灰,羽缘白色。 虹膜-褐色;嘴-红褐,嘴端色深;脚-粉红。
4 `. B5 s& B; K4 ]! \+ ^  叫声:持续不断的ser-weet ser-weet声。
& {2 n' `4 r7 f  X+ M7 E, ~# w0 W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 J. _  B) S8 P5 n- ?1 {  分布状况: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华南及华东海拔400~2200米。亚种torqueola为留鸟于华中、华南及东南;plumeiceps见于云南西北部、西部及西藏的东南部。
* ]" z( V! G/ j' `+ J8 _3 j  习性:性活泼,通常吵嚷成群,于林冠的较低层捕食昆虫2 _1 P8 X  i% p3 [  S
1 @: \5 W/ P, o, _5 l" c
古波罗赤鸟
) d9 [7 V8 _. `* h! R; A) h$ q. P7 B+ X
冠斑犀鸟

+ q9 D0 |5 V. b1 d; [3 R+ C3 {, [, z2 m' C
    [学名]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 ; @# y# Z/ s; Z1 f, u
  [中文名]冠斑犀鸟
5 F* l& ^- r( ~1 c5 m+ C. X  [英文名]Oriental Pied Hornbill ) K8 N1 ?( Q! \- E9 @
  [体长]75厘米
, k8 a4 I. U" T6 B* T( F  [描述]体小的黑白色犀鸟,具黄色/白色大盔突,有时盔上具黑色纹理。体羽黑色,眼下方有一小块白色,下腹部、大腿及尾下覆羽白色,飞羽羽端及外侧尾羽亦白色。 + m# g$ y9 O& K+ z
  [叫声]持续不断的刺耳嘎嘎叫声。
9 S6 `  d- p0 M  [习性]喜较开阔的森林及林缘,成对或成群,食昆虫和果实等。 . l' G* ~; y+ J: q/ A  J
  [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南以及印度北部和东南亚一带。4 I! e6 b: ^! G* c

4 n# ~+ S5 ^; w2 x冠鱼狗: P3 G3 w8 r( A) N9 z3 v$ m
! u9 \* F/ [! c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非常大(41厘米)的鱼狗。冠羽发达,上体青黑并多具白色横斑和点斑, 蓬起的冠羽也如是。大块的白斑由颊区延至颈侧,下有黑色髭纹。下体白色,具黑色的胸部斑纹,两胁具皮黄色横斑。雄鸟翼线白色,雌鸟黄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8 J4 S) N- F" B8 B! a8 n
  叫声:飞行时作尖厉刺耳的aeek叫声。 6 q0 ~6 x" ^2 |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北部山麓地带,印度支那北部,中国的南部及东部。 " f; s1 h' z; u: u8 v4 n7 z7 r' W9 \
  分布状况:M. l.guttulata为偶见留鸟,于华中、华东及华南的整个地区,包括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M. l. lugubris为中国东北辽宁的不罕见鸟种。 . Y/ i/ ^+ ?2 R# C4 u; B
  习性: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栖于大块岩石。飞行慢而有力且不盘飞。1 ~9 S6 l' m4 [0 J7 _
" p( x$ ?" h# j/ L+ ]9 o
红脚鹬1 P: P# q0 u4 d8 y+ ]& f

2 B" _" E. x$ T
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腿橙红色,嘴基半部为红色。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比红脚的鹤鹬体型小,矮胖,嘴较短较厚,嘴基红色较多。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 虹膜-褐色;嘴-基部红色,端黑;脚-橙红色。
( e' j; j# K( z. _  叫声:多有声响。飞行时发出降调的悦耳哨音teu hu-hu,在地面时作单音teyuu。 : D3 w8 Y/ A( t( K5 D: b
  分布范围: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远及苏拉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
3 ?- P+ w. u9 f2 R  分布状况:常见。根据郑作新(1994),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东部。大群鸟途经华南及华东,越冬鸟留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海南岛、台湾。然而Hale(1971)认为中国有几个亚种。如此,亚种ussuriensis在中国为过境鸟,terrignotae于中国的东北及华东,craggi繁殖于新疆西北,eurhinus于中国西部。 6 N- k! _) _( ]# n
  习性:喜泥岸、海滩、盐田、干涸的沼泽及鱼塘、近海稻田,偶尔在内陆。通常结小群活动,也与其他水鸟混群。
) Q6 v( ~. @, O+ L" I6 v. g, }
' X" o4 n; ]3 N5 N# k" E, A红头[长尾]山雀( |. d% q5 B( K$ X4 i  a
) S. y  a+ o; g8 O/ \% K- a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10厘米)的活泼优雅山雀。各亚种有别。头顶及颈背棕色,过眼纹宽而黑,颏及喉白且具黑色圆形胸兜,下体白而具不同程度的栗色。亚种talifuensis及concinnus的下胸及腹部白色,胸带及两胁浓栗色;前者略显深。亚种iredalei 下体多皮黄色,胸及两胁沾黄褐,上背及两翼灰色,尾近黑而缘白。幼鸟头顶色浅,喉白,具狭窄的黑色项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橘黄。 7 F, l' j: p0 K) R$ \+ H
  叫声:似银喉长尾山雀。尖细的联络声psip, psip;低颤鸣声chrr, trrt, trrt;嘶嘶声si-si-si-si-li-u及高音啭鸣。
+ o1 e$ |6 j8 \4 R8 r! y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印度支那、中国华南及华中。
  b& `5 H: \( \' G, M4 |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1400~3200米的开阔林、松林及阔叶林。亚种iredalei于西藏南部,talifuensis于西南,concinnus于华中、华南、东南及台湾。头顶灰色的亚种pulchellus可能出现在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
, E+ d3 i- g0 S  习性:性活泼,结大群,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n6 m3 Z1 L/ m# w

6 f0 H2 Z0 F7 Z9 }  m1 Q0 n家雀
+ _  U: O/ z3 t# ]  Q+ R  k* b1 W4 W0 _7 g6 x# E; B# f% P
绿豆雀
+ F5 Y* `$ g' e& j4 l+ u: @+ U$ l. c
$ w5 a9 V9 w' b" C; O
: Z7 e. @  R! X% P; a
旋木雀
1 Y- t1 m) [3 z, z8 F! ~5 T* L" J8 |8 Q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3厘米)而褐色斑驳的旋木雀。下体白或皮黄,仅两胁略沾棕色且尾覆羽棕色。胸及两胁偏白,眉纹色浅使其有别于锈红腹旋木雀,体型较小喉部色浅而有别于褐喉旋木雀。平淡褐色的尾有别于高山旋木雀。诸亚种仅细微有别。 虹膜-褐色;嘴-上颚褐色,下颚色浅;脚-偏褐。 ; x3 ^% a6 f& C6 e/ p9 x+ W7 @) Y
  叫声:轻声的联络叫声zit,响亮刺耳的卷舌音 zrreeht。鸣声调似鹪鹩,有刺耳过门声,结尾为细薄颤音。
3 P8 K9 Y/ W" @0 X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北方、西伯利亚及日本。 2 |1 D. z! `' e* v  C
  分布状况:诸亚种均甚常见于其相应分布区的温带阔叶林及针叶林的各海拔高度。亚种tianshanica于中国西北,khamensis于中国中部、西藏南部及西南,bianchii于青海、甘肃及陕西南部,orientalis于东北,daurica于极东北部。
4 M1 M/ g7 T; l. u$ t1 v  习性:本属的典型特性,就是常加入混合鸟群。1 A- a5 Z& m: a5 C" [8 d' _. ]
: H4 }' }3 D" F1 X- l
白(黑)喉红臀鹎
& F3 }- s4 |* X' r! }" b
! c, z$ ^  A  _; c, N& _" O
白喉红臀鹎
. x. [. \) j. x& d% F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头顶黑色的鹎。腰苍白,臀红,颏及头顶黑色,领环、腰、胸及腹部白,两翼黑,尾褐。幼鸟臀偏黄。与红耳鹎的区别在冠羽较短,脸颊无红色。 虹膜-红色;嘴及脚-黑色。
  M+ O4 P( g( U. o& K9 e+ [  叫声:悦耳的笛声及响亮的粗喘声chook, chook。 6 D' V7 h0 V( T$ }* r8 Y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东南亚及爪哇。引种至苏门答腊及苏拉威西岛。 - s1 C' X$ @2 U/ J' W) G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低地种类,见于高可至海拔500米的中国东南部和香港(chrysorrhoides),广东西南部和广西西部(resurrectus),西南地区(latouchei)。
9 T; x- Q3 C5 \" E$ A  习性:群栖,吵嚷,性活泼,常与其他鹎类混群。喜开阔林地或有矮丛的栖息环境、林缘、次生植被、公园及林园。
5 K  q5 S- d- A+ u! W) k( f9 T黑喉红臀鹎0 X% l+ h# z, c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偏褐色鹎。头黑,具羽冠,尾下覆羽绯红,尾上覆羽近白,耳羽褐色,喉黑,胸色暗。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暗角质色至黑色。 . x! Y# W$ _$ S0 |
  叫声:欢快的叫声有时似be-care-ful,重音在尾音上。示警时发出响而尖的peep声。苦楚的叽喳叫声peep-a-peep-a-lo。也有甜美的低音小调。 - Z7 \6 E7 z: e6 W* F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至中国西南。引种至斐济。 $ K" Z0 \7 M! ]  ]2 U
  分布状况:亚种stanfordi为地方性常见鸟,见于云南极西部怒江以西。 / b! M; z$ d. x3 n
  习性:典型的群栖性吵嚷鹎类。 5 }/ S5 N7 U0 b% K0 `; ?
8 f# n& U/ r7 L
红尾伯劳
6 Z7 p- ]  [7 n- X  L; f4 I3 |. x( x0 E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淡褐色伯劳。喉白。成鸟:前额灰,眉纹白,宽宽的眼罩黑色,头顶及上体褐色,下体皮黄。亚种superciliosus上体多灰色而具灰色顶冠;亚种lucionensis和confusus的额偏白。亚成鸟:似成鸟但背及体侧具深褐色细小的鳞状斑纹。黑色眉毛使其有别于虎纹伯劳的亚成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黑。
0 q% @+ i) H9 M  A  叫声:冬季通常无声。繁殖期发出cheh-cheh-cheh的叫声及鸣声。 ; n. B! P. k% I/ z; i/ E& o: A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巽他群岛、苏拉威西、马鲁古群岛及新几内亚。
. w6 [9 Y+ S" x  分布状况:一般性常见,高可至海拔1500米。亚种confusus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中国东部;lucionensis繁殖于吉林、辽宁及华北、华中和华东;冬季南迁,有些鸟在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指名亚种为冬候鸟,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地区;superciliosus冬季南迁至云南、华南及海南岛越冬。
/ C/ [2 |' T. U9 {: r7 O  习性:喜开阔耕地及次生林,包括庭院及人工林。单独栖于灌丛、电线及小树上,捕食飞行中的昆虫或猛扑地面上的昆虫和小动物。
* J: z  f! t+ a* q  l, q# I
$ q& G# F# s* S4 y# Q5 [+ m2 v虎纹伯劳
) C: A# j: a/ I: H: ?+ d
* Z) R1 z6 ?9 _3 u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背部棕色的伯劳。较红尾伯劳明显嘴厚、尾短而眼大。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两翼及尾浓栗色而多具黑色横斑;过眼线宽且黑;下体白,两胁具褐色横斑。雌鸟似雄鸟但眼先及眉纹色浅。亚成鸟为较暗的褐色,眼纹黑色具模糊的横斑;眉纹色浅;下体皮黄,腹部及两胁的横斑较红尾伯劳为粗。 虹膜-褐色;嘴-蓝色,端黑;脚-灰色。
' J: a) q+ [- R. }: B# s& m. D  叫声:粗哑似喘息的吱吱叫声,如红尾伯劳。 5 s; s' K! y) P( u5 {, d
  分布范围:东亚、中国及日本;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
3 l3 ]! d- a$ P+ c4 {" ^' p4 y8 U8 P: _  分布状况:繁殖于吉林、河北至华中及华东,冬季南迁。甚常见于高至海拔900米处。 5 @' A5 _% y3 }) X6 X" r* \& G
  习性:典型的伯劳习性,喜在多林地带,通常在林缘突出树枝上捕食昆虫。不如红尾伯劳显眼,多藏身于林中。
1 ^" a$ I5 c5 N
1 h9 W2 [+ ?; A# {- b红嘴蓝鹊/ e7 S( s- a, u2 ~$ @( B" @+ s. Q

" k' R* b6 I& L3 @
物种特征:描述:体长(68厘米)且具长尾的亮丽蓝鹊。头黑而顶冠白。与黄嘴蓝鹊的区别在嘴猩红,脚红色。腹部及臀白色,尾楔形,外侧尾羽黑色而端白。 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红色。 : R! C. s6 g' R; U$ @
  叫声:发出粗哑刺耳的联络叫声和一系列其他叫声及哨音。
/ \; N" F+ j& `# S5 q! G4 f% o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 6 X' }7 f# W0 L) U1 h
  分布状况: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中部、西南、华南、东南和海南岛;alticola于云南西北部及西部;brevivexilla从甘肃南部及宁夏南部至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南部及辽宁西部。
% c! V) r) R, Q& j* Z  习性: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和动物尸体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
  K* E( U8 K9 z
  l4 v9 h7 P0 d$ p% T1 S" \红嘴鸥
: J, E$ r" S" T' m( }* p: h6 |
7 E$ w7 Z1 b3 l7 H# R6 ^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40厘米)的灰色及白色鸥。眼后具黑色点斑(冬季),嘴及脚红色,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于繁殖期延至白色的后颈。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与棕头鸥的区别在体型较小,翼前缘白色明显,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 虹膜-褐色;嘴-红色(亚成鸟嘴尖黑色);脚-红色(亚成鸟色较淡)。   B# d1 v- U& Q) ^( C+ F
  叫声:沙哑的kwar叫声。 ) D5 }9 w: k; q' ?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 I2 }3 y3 @3 C' L1 b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
7 {3 W+ d% q, g5 l+ y  习性:在海上时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或固定物上,或与其他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作燕鸥样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 [5 v' F, h- ^- e- T

5 O1 ~- }7 T& Y, o6 z+ q/ e) z环颈雉
0 N9 w+ P/ L5 N' U! l' }! ?5 R: S! S3 D1 d# g' e
! T* t$ x/ x  I" P$ f2 C0 E

" r4 G7 d  w) L+ M, F黑枕黄鹂
# M( s1 p+ t4 t; P! w& r4 {, d# q( s0 y0 B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黄色及黑色鹂。过眼纹及颈背黑色,飞羽多为黑色。雄鸟体羽余部艳黄色。与细嘴黄鹂的区别在嘴较粗,颈背的黑带较宽。雌鸟色较暗淡,背橄榄黄色。亚成鸟背部橄榄色,下体近白而具黑色纵纹。 虹膜-红色;嘴-粉红色;脚-近黑。 5 @, E/ k7 d9 b6 x4 L$ ?" O
  叫声:清澈如流水般的笛音lwee, wee, wee-leeow,有多种变化。也作甚粗哑的似责骂叫声及平稳哀婉的轻哨音。 / R& I- [% t+ W/ |' O- O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巽他群岛、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北方鸟南迁越冬。
# P) }& j0 S! ~" U% \; _) x  分布状况:亚种diffusus分布于中国东半部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地区性常见,高可至海拔1600米。 0 P& J# L( y: \& c
  习性:栖于开阔林、人工林、园林、村庄及红树林。成对或以家族为群活动。常留在树上但有时下至低处捕食昆虫。飞行呈波状,振翼幅度大,缓慢而有力。
$ y# c& F# T* l' g, `% Q# B8 [
. z: N' R6 H: _: m0 w  [0 M) m: _) _& E
[url=http://www.ftp8.co.uk/misc.php?action=viewratings&tid=1537&pid=25660][/url]黄胸织布鸟
, m3 _( O( [. w' n6 X8 j# V1 D
$ X/ L# d" Q1 K8 ~: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顶冠金色的织布鸟。繁殖期雄鸟:顶冠及颈背金黄色,脸黑,下体皮黄,上体深灰褐,羽缘色浅。雌鸟:头无黄色及黑色斑纹,眉纹及胸茶黄褐色。 虹膜-褐色;嘴-黑灰至褐色;脚-浅褐。   叫声:不停地沙哑吱叫chit-chit-chit。雄鸟合唱的鸣声为轻柔的chit-chit-chit接高而喘息哨音chee-ee-ee。
' x6 C: g9 q; |; O+ W+ }( _* e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及巴厘岛。 ! p- a8 `" q5 O4 o0 C) ~, {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低地及丘陵,高可至海拔1000米。亚种burmanicus为留鸟于云南西部及南部。香港的鸟群可能是出逃之鸟。
) N& |, b0 Y. c% Y: i. g  习性:于开阔地区以公有的营巢树为中心营建起庞大的社会性巢群。习性似纹胸织布鸟。
4 C& `7 y, ?" W6 _! T
" @, w5 Z" ~6 G) ]金 雕
3 q; H1 X. l1 k- p8 K: F: z- k( `+ G7 Z8 |  g; Y
学 名 : Aquila chrysaetos : p% I7 a! Y9 g. P( z
英文名 : Golden eagle
% s! Q# C& I- U( H5 i  金雕是大型鸟类,雌雕全长 1米左右,雄雕稍小。全身黑褐色,后颈部有金黄色矛状羽毛。又长又厚的钩嘴、锋利粗壮的脚爪和强健有利的翅膀,是这“空中霸王”的三件法宝。
( R7 A) o3 k+ s- b  金雕主要捕食大型的鸟类和兽类,如天鹅、鸭、雁、鹿、旱獭等。根据文献记载,金雕可驯化供狩猎用。
: J7 c) N9 C$ u3 j' z) m  金雕栖息地海拔一般为2000——4000米,平原上很少有它们的踪影,在云南则为留鸟,曾见于昆明市和腾冲县。 ) l1 g. p% ^, ?5 u
  金雕对畜牧业和养禽业有一定的损害,但其数量十分稀少,还达不到危害的程度。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应该尽力保护这一物种
  ~( R3 R8 ?5 E3 Y) V
. Z8 u! @# u% {. i7 B8 \- d  }蓝歌鸲
% ^0 m0 R) n! x9 P+ i/ {3 Z+ h$ P+ U1 [. c. q" ~( I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4厘米)的蓝色及白色或褐色歌鸲。雄鸟上体青石蓝色,宽宽的黑色过眼纹延至颈侧和胸侧,下体白。雌鸟上体橄榄褐,喉及胸褐色并具皮黄色鳞状斑纹,腰及尾上覆羽沾蓝。亚成鸟及部分雌鸟的尾及腰具些许蓝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白。
1 J) H0 d  V' q9 f. B; J" Z; P  叫声:冬季发出生硬的低tak声;也有响亮的se-ic声。 : [- t" F& n, X/ Q# `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迁至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 e) \+ [, o* k; j" W* P1 n$ z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华中至西南及华南越冬。亚种bochaiensis迁徙时经华东和东南至华南越冬。季节性常见于高至海拔1800米的森林。
. e! q/ ~% i/ M: U0 m$ c  习性:栖于密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8 o( z% M! w2 ~( {! R
毛脚鵟, q0 S/ {0 z7 }* {( u/ u

; p+ ~% y0 Y5 f1 c$ F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54厘米)的褐色鵟。似普通鵟但尾内侧白色,翼角具黑斑,头色浅。有些浅色型普通鵟的尾也色浅,但翼下色也浅。毛脚鵟的深色两翼与浅色尾成较强对比。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为白,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雌鸟及幼鸟的浅色头与深色胸成对比。幼鸟飞行时翼下黑色后缘较少。成年雄鸟头部色深,胸色浅。跗骨被羽。 虹膜-黄褐;嘴-深灰,蜡膜黄色;脚-黄色。
' s# a) B  ~' m' \: [7 Y- J  叫声:叫声似普通鵟,但更强而有力。 ) _" u1 i* E9 W' E$ }7 R
  分布范围:全北界。 " q% i0 v+ I) h5 J% t* L: c
  分布状况:罕见的冬候鸟及候鸟。指名亚种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kamtschakensis迁徙时经过(或越冬于)新疆西部、东北各省、山东、陕西及江苏,越冬于云南、福建、广东及台湾。 0 F* ]5 C! D4 t. a  \
  习性: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
6 J  y2 R3 p5 a- h) ~( K小太平鸟
; I3 W& R* ?3 j' Q" @
0 O8 q' n: ?$ r$ o0 F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6厘米)的太平鸟。尾端绯红色显著。与太平鸟的区别在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臀绯红。次级飞羽端部无蜡样附着,但羽尖绯红。缺少黄色翼带。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褐色。 & S+ G" l' p5 L* y
  叫声:群鸟发出高音的咬舌音。
, b  t* Q' K8 X0 Q3 A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部,越冬至日本及琉球群岛。
  k2 k% q; x* w3 t) J1 Y3 h  分布状况:不定期繁殖鸟见于黑龙江的小兴安岭。越冬鸟群有时至湖北及山东。极少数在福建、台湾及华中有记录。
* G) P8 A6 ?; {0 f" c  习性:结群在果树及灌丛间活动。; G- q) b/ j* j) S5 r- m- a5 P8 O1 n8 D
楔尾绿鸠7 ?# e( h4 Q+ e( V
. z4 |' U- n; l4 t! @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绿鸠。雄鸟:头绿,头顶橙黄,胸橙黄,上背紫灰;翼覆羽及上背紫栗色,其余翼羽及尾深绿色且大覆羽及色深的飞羽羽缘黄色;臀淡黄具深色纵纹;两胁边缘黄色;尾下覆羽棕黄。雌鸟:尾下覆羽及臀浅黄具大块的深色斑纹;无雄鸟的金色及栗色。 虹膜-浅蓝至红色;嘴-基部青绿,尖端米黄;脚-红色。 9 [$ y- q! {1 [2 v1 K. S
  叫声:深沉哨音koo转变成奇特的嘟哝声。
' M% I0 g* w  V* Z$ \! N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东南亚、苏门答腊、爪哇及龙目岛。
- R' g2 U. D8 ?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指名亚种于四川南部(峨嵋山);yunnanensis于西藏南部及云南。分布于海拔1400~3000米的高山区。  
: z* S# A7 P1 ?1 W  习性:出现在栎树、月桂植物及石楠丛生的山区,人可接近。6 q4 u9 o, u/ Q4 l
星 鸦
/ |9 y& v0 f! L- E
9 {' ^& U- ~, ]- ~' G# V7 d物种特征: 描述:体型略小(33厘米)的深褐色而密布白色点斑的鸦。臀及尾角白色,形短的尾与强直的嘴使之看上去特显壮实。几个尚有疑问的亚种记述于中国。北方的各亚种白色点斑较小且仅限于头侧、胸及上背。亚种hemispila褐色较浅;owstoni 为烟褐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 |* ]% ?' u) J7 X& J" b  叫声:干哑的kraaaak,有时不停地重复。不如松鸦的叫声刺耳。轻声而带哨音和咔哒声的如管笛的鸣声,以及嘶叫间杂模仿叫声。雏鸟发出带鼻音的咩咩叫声。 0 b+ n1 B& N8 X- ^4 F
  分布范围:古北界北部、日本及中国台湾;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及中部。 6 }% q1 n1 e% a6 ~& }( W  F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亚高山针叶林。亚种rothschildi为新疆西北部天山地区的留鸟;macrorhynchos于中国东北兴安岭及长白山;interdicta见于辽宁、河北、山东及河南的针叶林;macella从华中至西南及西藏东南部; hemispila于西藏西南部;owstoni在台湾。
2 @9 |/ Z/ l% Q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偶成小群。栖于松林,以松子为食。也埋藏其他坚果以备冬季食用。动作斯文,飞行起伏而有节律。! y6 S8 O2 t, \7 {, M' r1 U8 b
暗绿(红胁)绣眼鸟
4 u" Q5 M4 g3 j! |: k' I4 T
, d7 p* b5 s9 f暗绿绣眼鸟
$ z5 L) C+ N3 K3 g) V2 o: b, V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10厘米)而可人的群栖性鸟。上体鲜亮绿橄榄色,具明显的白色眼圈和黄色的喉及臀部。胸及两胁灰,腹白。无红胁绣眼鸟的栗色两胁及灰腹绣眼鸟腹部的黄色带。 虹膜-浅褐;嘴-灰色;脚-偏灰。 : N5 }; q' Y! m
  叫声:不断发出轻柔的tzee声及平静的颤音。 # E1 l; P+ W0 W- u
  分布范围:日本、中国、缅甸及越南北部。
+ F% H; i$ |$ n0 Y/ `  分布状况:亚种simplex为留鸟或夏季繁殖鸟,见于中国华东、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冬季北方鸟南迁;hainana为海南岛的留鸟;batanis为留鸟于兰屿岛及台湾东南部火烧岛。常见于林地、林缘、公园及城镇。常被捕捉为笼鸟,因此有些逃逸鸟。 0 a0 c1 s9 Y2 p/ Y/ P8 z* q
  习性:性活泼而喧闹,于树顶觅食小型昆虫、小浆果及花蜜。 - y- B* x# @% d# D0 q
红胁绣眼鸟
) n7 o# F7 ]$ _8 K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2厘米)的绣眼鸟。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 虹膜-红褐;嘴-橄榄色;脚-灰色。 / q5 b( C% w, i, B( i+ W3 v7 o
  叫声:本属特有的嘁喳叫声dze-dze。 , [9 N* I! g& T+ n% P4 Z
  分布范围:东亚、中国华东、华南及印度支那。
* J: B1 h- K3 {2 G+ s3 ]- L" g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往南至华中、华南及华东。地区性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 习性:有时与暗绿绣眼鸟混群。) l) q" B% K1 I+ T0 C8 d$ g
银耳相思鸟# c+ P: l. q; b3 E
1 ^' X4 o4 D; E: ?$ d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7.5厘米)的多彩而偏红色的鹛。特征为头黑,脸颊银白,额橘黄色。尾、背及覆羽橄榄色,喉及胸橙红,两翼红黄两色,尾覆羽红色。 虹膜-红色;嘴-橘黄;脚-黄色。
! d9 S$ N1 ~9 m/ H1 _. t" U  叫声:带回音的嘁喳嘟声及欢快的哨音鸣声chi-uwi, chi-uwi, chi-uwi或chi-uwi-chiu。 4 T- z. k. }3 r. _/ U8 z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 [5 a( w) z: R- V  分布状况:亚种vernayi见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怒江以西;ricketti于云南南部;指名亚种于云南红河以西;rubrogularis于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及广西。常见于海拔350~2000米。 % x# U5 {# A  R6 z4 j5 h
  习性:性活跃,栖于山区森林中低层的浓密灌丛。6 t: N2 a6 I4 n9 M- m

/ R5 f& d$ E3 M银胸丝冠鸟2 \, i* e2 ?+ j6 _8 _4 O* a

5 s* b% x0 n8 t; k$ b6 G) ]学 名 : Serilophus lunatus
; L7 @' x, I# G- {4 W' l+ b英文名 : Sliver-breasted Broadbill & P' i0 [5 C4 b8 H. p6 Z
  银胸丝冠鸟体长16—18厘米,体重30克左右。嘴型宽扁,圆形鼻孔外露。上体锈褐色或棕褐色,下体银灰白色,翅膀上还有亮蓝色的翼斑,嘴也为亮蓝色,黑色的尾羽端部却为白色。通体的羽色光亮。
; ?* R  w- |/ p. m( s# t5 y1 |/ k* i  银胸丝冠鸟主要以昆虫为食,栖息于热带森林、溪边灌丛或村寨附近的树丛中。常结为10余只的小群,在树上活动觅食,或静栖枝上,如彩图所示,成对相偎相依。繁殖期多在水面上方矮树及灌丛营巢。
2 I# U3 O& p0 P0 o  w4 X  生性缓慢,不甚畏人,反应迟钝,飞行滞缓。鸣声轻而低,富有音韵。
) n  L+ a* @. E& _9 V鸳 鸯
! s* k4 F' o3 P2 J: ]. c) b
7 @9 h! o+ L$ G5 S) d( a8 X: _, X紫啸鸫
- q9 x, Q( r- [0 b6 X+ o- i2 b, R3 @0 F4 i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32厘米)的近黑色啸鸫。通体蓝黑色,仅翼覆羽具少量的浅色点斑。翼及尾沾紫色闪辉,头及颈部的羽尖具闪光小羽片。诸亚种于细部上有异。指名亚种嘴黑色;temminckii及eugenei嘴黄色;temminckii中覆羽羽尖白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或黑色;脚-黑色。 0 A) W* e( e7 n" ^+ S# w6 q5 f2 J
  叫声:笛音鸣声及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告警时发出尖厉高音eer-ee-ee,似燕尾。 . r3 k( g- X3 x. z: f
  分布范围:土耳其至印度及中国、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 " J2 b- B7 t0 N& X& ~* C" T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中海拔至3650米的山林。亚种temminckii为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eugenei为中国西南部留鸟;指名亚种为中国北方东部、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留鸟。
1 v$ u+ y* N, ?: T  T! m3 I  习性:栖于临河流、溪流或密林中的多岩石露出处。地面取食,受惊时慌忙逃至覆盖下并发出尖厉的警叫声。
- `- I, \: ~2 P& Y% M/ y丽色噪鹛
9 ^) \/ M! o9 o) m+ n8 S6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10:54 , Processed in 0.0391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