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自从释迦牟尼佛来到舍卫国为大众说法教化后,全城的人都成为有道德、有礼貌、懂事理的人。他们互相爱护、帮助、和睦相处,舍卫国简直是一块乐土。/ }( E: i% q& l6 b% c7 g
当这个消息传到其它国家时,远在罗越祗国的地方,有一个外道,生起钦佩佛陀的威德的心,因此他放弃苦行,不辞旅途的艰辛,长途跋涉的来到舍卫国,想拜见佛陀,请求教示,可在他还没有见到佛陀时,却遇到一件令他不解之事。
7 e9 S5 M- o6 o8 f) |/ G! b8 G0 [' v5 i6 r1 l( G/ m( J0 P5 d! E
原来,舍卫国是个热带的地方,毒蛇很多,如果被咬伤,立即会丧命,所以,在这个地方,被毒蛇咬死的人很多。当这个外道走到城外的时候,看见两个父子在田里干活,忽然从草丛中窜出一条毒蛇,把那个儿子咬了一口,不久毒发就死了。而那个作父亲的,却依旧照常干活,儿子的死,对他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 U0 T8 i+ a6 o% \2 Q0 _
; b+ V4 b* J5 w( u外道觉得很奇怪,就问老人道:“这个年轻人是谁?” “我的儿子。”老人回答。“既然是你的令郎,为什么他被蛇咬死,你却一点悲伤都没有?还有心情继续干活,他不是你的亲生儿子?”+ O' ?; Z! o( v W2 z
/ y( S, z& v6 F' t/ T% S/ M“这有什么好悲伤的,人生总是要死,事物的兴盛与衰败自有它的规律,人既然死了,如果他有善因,自有好报,假如他的恶因成熟,恶报就现于其前,我忧愁啼哭,对死者有什么好处呢?”老人说到这里,看着发呆的外道,又问他:“你是不是要进城去?顺路的话,我拜托你一件事,可以吗?”
( |0 J. B1 v$ J9 J2 {0 u. E b5 X: K9 ~5 S2 E) j' N$ g
外道问什么事,老人又继续说,“你在进城后向右拐弯的第二家,路过时,请向我家人说中午送饭的时候,只送我一个人的份就行了,对她说儿子已经被蛇咬死了。”
1 i. _1 h. }/ q6 b! L$ a6 D# d0 c4 K
外道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个老人一点善心、仁慈都没有,儿子死在这儿,毫无悲哀,反而不忘自己的午餐,世界上竟有如此冷酷的父亲。, A. L8 _% A% `3 s* K9 z9 Q
8 w4 M) L& e! o0 [$ [$ y' J1 s
外道进了城,拐了弯,找到老农人的家,告老妇人说:“你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了,他的父亲叫我带口信给你,中午只送一个人的饭就好了。” 妇人听了这话,只向来人感激,并无悲伤。外道奇怪的又问:“老妇人,你难道不怜悯令郎的惨死吗?”
. K' K5 O8 p# a$ d
' Y! ^. }3 l( i. W* J4 J/ j老妇人却很自然地回答道:“这个儿子托生到我家,并不是我去招呼他的,他自己要来的,现在他走了,我也留不住他。正如旅店里住一夜旅客,晚上路过寄宿,天亮各自离开,谁也留不住,其实也无须留。我们母子之间,也是如此,儿子的去来,是随他的业缘,我一点也护救不得。” 外道听完这些话,心里想,这真是一对硬心肠的夫妻,又糊涂又不近人情。
2 R+ q2 t6 v* j
2 Y' N8 ]4 s0 R这时里面又走出一个女人,是死者的姐姐,外道好意地问她:“你的弟弟死了,你难过伤心吗?”
; p5 o/ y5 }. X. B% t+ B6 U7 f& b: j' M
“他已经死了,我为什么要伤心呢?我们如同被编成大木筏的木头,在水中航行,一旦遇到大风暴,木筏被冲散了,那木头各自随流水飘散,木头不能永远拴结在一起。我们因为偶尔的因缘而变成了姐弟,同生在一家,但寿命各有长短,生死并没有规定的时间,他既然先走一步,我做姐姐又有何能力相救?”
( i0 \/ G# Y# G, u/ f: c1 m3 |2 {7 {! s1 ]* D4 E; n0 F
姐姐说完,身边又一妇女说:“噢,我丈夫死了。”
0 G5 s/ j8 t% c& G% z, s9 a1 W
7 R4 X0 g: s0 `8 N外道这时已经更如坠在云雾中,他问妇女:“你自己的丈夫死了,竟然这样若无其事,毫无悲伤之意?真的无所谓吗?”' E. m* e" m. \3 [1 ?7 F
. u; _/ s, q: M% M死者的妻子平静的说:“我们夫妻的结合,和空中的飞鸟一样,夜间停宿在一起,天一亮,各自去寻求食物,各有各的命运,鸟儿一旦飞开而不能回来,是他的造化。我既代替不了他,也无法为他承担业力,就好比在途中相识的客人一样,相会以后,总要各奔东西。”1 j( h* b( J i& f; x' h+ b( U
6 j, q! ^7 |+ C; a. f外道听了这一家人的话,满心愤怒,甚至后悔自己跑了一趟冤枉路,本来听说这舍卫国的人最有孝道的,以为自己弃邪归正,来此寻找真谛,岂知是这样一般毫无道理没有仁慈心的人。2 j1 \* s7 P1 j; c% B" c, {- a {. Z
& m- H: w( y7 U, n
尽管如此,他还是想见佛陀一面,空手而回,毕竟是遗憾的。因此来到祗园精舍,求见佛陀。
! O" ^3 c4 ]4 I" E$ f) k( m. R5 A" f7 s3 m9 @% W
外道心里充满疑问,拜见佛陀后,默默坐在一边,低着头,并不开口请问。其实他的心思,佛陀早已明白,因而故意问道:“什么事使你如此忧愁?”: f4 H) H7 _9 N
6 [. d8 o: I u6 C7 ?8 B3 T
“因为希望不能如愿,所遇之事,违背我心,所以忧愁,”外道回答。( J4 L8 n% Z4 }5 ]
2 r. X% Q. X' s1 Q7 f" b
“忧愁不能解决问题,有什么失意的,你尽管说,”佛陀慈悲的对他说。! l, w. I9 D# i9 T1 g
) m: Y. e( D' _' Z“我从远方慕名而来,是因为崇拜舍卫国有您的佛陀的教化,人民都依法奉行,岂知一到这儿,就遇到这么多一点也不近人性的事情……”外道将碰到老农夫及儿子,他一家人的事情告诉佛陀,他以为这事大逆不道,没有人情,岂有慈悲可言。在佛陀的国家里,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3 q5 `4 ~. t3 k* b- W; }7 |( ^5 k+ d n6 F: z) z: _: a
可是佛陀却微笑着向他开示道:“话不是这么说的,你所希望看到,听到的是人情、人性的事。而法理有时是不能顺着人性的。把人性净化,与真理相应,那才是最要紧的修行。你所见的那一家人,在道理上,他们并没有错。他们能知道人生无常,人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有为的色身生命,这是从古至今,所有的圣凡都是一样的。一个人死了,大家为他大哭大喊,这对于死者有什么益处?况且当人在有生的时候,注定就有死。生喜死悲,这是世俗对于生死的迷惑。所以在生死的流转中,就永远也没有止息的时候。”
" F& a' `8 D; S2 S
5 S( D: \+ \! C1 f" j) z: l) r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心里顿时开悟,从此,他真正改宗,皈依佛陀,做一个虔诚的精进的比丘。
; J& k) G/ x3 E4 g" H6 w- n
; E9 Z3 R7 [% h. | w人啊,当你在死者面前大声哭喊时,你究竟是为已经脱离苦海的人,还是在为自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