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4|回复: 0

血水同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5 2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rl=]水血可同治[/url]
□ 彭清华  
  水血同治,就是指血病可以治水,水病可以治血。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运用水血同治的方法治疗眼科疾病尤其是急重症和疑难病,常取得良好的疗效。9 ]4 b. D; V4 `6 G+ d! H1 ]
  《灵枢》曰:“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水液代谢中,津液与血均来源于饮食物水谷精微,化生于后天脾胃。同时又互为生成之源,《灵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分泌的津液,渗注到经脉之中,便化为血液。血液循经流行,在一定的条件下,血液中的部分成分可渗出于脉外,与脉外的津液化合在一起。李东垣指出“血与水本不相离”;缪希雍认为:“水属阴,血亦属阴,以类相从”;唐容川《血证论》更指出“血与水皆阴也,水为先天阴气所化之阴液,血为后天胃气所化之阴汁”,又说:“血得气之变蒸,变化而为水”,“水为血之倡,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均阐述了水与血二者相互倚伏、维系的密切关系。; h) m6 F" J' Z- u: N0 n, p
  病理上水血互累) v4 _3 |0 y9 o
  《灵枢》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揭示了血竭津枯,水枯血虚的相关病理。《素问》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灵枢》曰:“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这些论述,奠定了水遏血瘀、血滞水停、水血搏结的病机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匮要略》言:“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指出了血与水的病理因果关系。唐容川《血证论》则根据“血积既久,其水乃成”,“水虚则精血竭”的病理基础,强调了“血病而不离乎水”,“水病而不离乎血”的病理关系。明确指出:“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生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较之历代医家所论尤为全面而中肯。
/ @8 u# T5 T3 I, f  现代研究表明,瘀血的形成不单为血液循环的障碍,同时也有水液代谢的障碍,因此在讨论瘀血时,决不能忽视水的动态,血与水之间具有微妙关系。另有研究证实,肝硬化腹水组与无腹水组都反映了瘀血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且腹水组的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的异常变化都较无腹水组严重,从而提示在整个病程中,瘀血在先,瘀血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演变水肿。病理上水病可以影响到血病,血病亦可以影响到水病,从而为水血同治提供了病理依据。% j8 @* ?# V4 w
  论治上水血同疗
+ T8 O, q" X6 R. m0 F5 f1 a: W% ~  由于水血的密切关系,因而对血病及水或水病及血之证,古代医家提出了水病可治血、血病可疗水的水血同治原则。如《素问》对水气病提出的“去宛陈莝”治疗大法,即包括祛除郁结于体内的瘀血在内。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制定了养血利水、活血利水、逐瘀除湿、下血逐水、逐瘀攻水等10多种水血相关治法,同时还创立了许多水血并治的方剂,如治疗“水与血俱结在血室的大黄甘遂汤”,方中用大黄破瘀,甘遂逐水,宗《内经》“留者攻之”、“去宛陈莝”之旨意,开临床水血同治之先河,为后世所推崇。自此以后,《和剂局方》治热淋用五淋散;《三因方》治气淋用沉香散;刘河间治水肿水胀用舟车丸;《证治准绳》治臌胀用调营散等皆遵循水血同治的原则。唐容川对血病及水或水病及血之证更是强调水血同治,指出“凡调血,必先调水。”认为其病“皆水与血不和之故……但就水血二者立法,可以通一毕万矣”,并提出了滋水止血、化水止血、逐水活血、温水行血等血证治水13法,因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血证治水的方法。: x% P8 u' o5 B6 C. a/ d+ p( N
  近年来,基于水血相关理论,运用活血利水为基本方法,随症变化论治急重症、疑难病等日趋活跃,如治疗风心病、肺心病、流行性出血热并发DIC、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 g7 `7 m2 _9 r8 q8 h
8 o/ X( I% I+ g* M8 k3 d1 H

) V/ \' ]+ Z+ u2 S1 k/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6 18:32 , Processed in 0.0294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