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 J8 E1 R% z) D2 p0 `* B; ?( ?+ n+ C. b! R+ x: C
- B( u: A. e# j3 o$ y
- r8 |! ^. a; m! L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 v& k5 J4 [7 u( I; B; o- r% `: S7 D6 }( k" L
一庭芳草围新绿;! |# b! `1 B- D/ V9 |
十亩藤花落古香。
- U& m! o, S6 R. V/ H: o! u$ n/ e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L0 Y' d2 i% p9 `) Y @1 z
- r% f& Y/ _0 |5 G/ {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x" M. A/ v. j' a" K
2 h7 c4 v1 g" W7 J+ f, Y7 ~) q' @5 F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 y6 g/ b! r- w2 t' x% h5 T( `8 I4 ]2 j, Z" h! K7 b) @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7 I- ]8 a9 \& X3 C; f0 T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9 v7 Z3 G* ?+ v0 ?9 m7 H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3 r8 N. Y. i C% V. U5 W$ @2 F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 v" ^% v* |: W+ q! r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 ~) r" f& @( d/ H/ Q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 l M. D: a u6 ]. h$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 J8 d9 K7 k/ E. n) w
7 r) c0 O$ K' D% n4 j) m4 X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1 q; l; x) Y; M @0 c1 v$ [
+ J& l2 e2 t$ A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 h1 B3 ~9 \- V# V
6 z0 b5 |9 Q& \& I4 ~: ~% G+ B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1 t. [( I5 K. H0 c. h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6 o/ b/ `" X e! ~; E# c9 e, d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 ^& [) B* A- x! h6 C$ V% r& C1 X9 X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i9 D" L9 d. W$ F' f' x& f# P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9 |% a* J# n/ G$ F, ~0 x1 v6 U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4 S1 o/ }) Y7 q* X" L! f" a4 T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V$ Z( C1 _1 Y7 Q! d; z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3 ^# b* k' a# x; J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1 j/ t- Y, t7 W1 h; s+ [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L5 v V( T: `( P# H, v& f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d. A7 }1 [; H: D$ H. _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8 G5 n6 U% i* d! P# }5 S% Z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7 @* |+ i+ X& P! y8 m# R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I2 \# i$ L) P; o0 b8 X2 j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M/ m# q+ F, m, ^6 r; N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9 e8 \. u& d+ M4 a3 g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6 U2 H" o |: q! R) z5 z$ h7 Q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2 C1 T0 p* a. ^" m* n2 }+ {' q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 p! O, u q8 u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1 F( T, ?5 _2 y6 Z9 G: R, e5 `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5 x9 r9 {4 n0 A' q& o5 Q a. Z* @/ h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b* Q- k; T2 j8 D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 E0 A5 f! R. [( o+ Z# k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 ]2 b) n7 j8 N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i- ^0 U: L4 `5 l& }" [# A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 D6 v6 n H; H3 n& a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2 K1 S: G3 t*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 f- r4 Z4 f4 x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8 S2 e5 N) _- h+ Q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2 \' r$ L" _7 i% s! f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 q+ ?0 U8 e4 H4 ^$ e/ }
~4 ]% d+ N" b+ D0 m$ ]$ L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 ~ ]* t1 X# m/ ]+ E
" k2 n @: s5 R' g6 d: r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8 c" [/ l7 D, W$ z: J; c5 f+ o( [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z' K0 m V8 S/ ^3 Y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O* Q% N4 N4 B& T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 Y) W3 m/ H" _3 P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3 w+ {$ I; [/ ?+ c! [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1 |& I3 R. G* R8 J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6 p0 k6 @% b( M% ]! }! v
22.叹词与助词
6 y" b: B$ g; l- v( {3 h
9 p- a& B2 q6 z9 V名词对" R) F3 N* m* ?. L( W& y& p5 r
1 w$ k" B1 h$ l+ J! Z& `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9 u* c3 f/ o! j: g
$ l0 X! B m8 _! f, o5 k8 E诗写梅花月;
9 c+ H! O1 U: B# ~0 [: v茶熏谷雨香。
( S) ]/ d4 a) [; C) e
& }6 H' G E; j7 p& C. C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1 i; C, r4 z+ \/ {- x4 N# d' G! n% p0 X' ], g. `; Q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 ?5 o _4 q! P/ ~+ T# @; w
3 @8 d* Y: @$ ]7 g) m0 v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D3 u0 X$ h( W" M$ ^1 W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3 {& N3 w) l$ J) P- t
2 X, f2 o& z) z) O8 ^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0 ^& A$ H/ j7 v& V- p6 D, S- B) x
1 ~' i- U6 F' |& P) y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5 n/ k' Z7 l% I: p! v/ k. |
$ ]5 g) t8 E2 s3 U$ G1 P心肠铁石梅知己;
) l/ K6 J3 o5 Q { h+ b肌骨冰霜竹可人。
5 i; C" h3 j, F4 W+ d2 `' F9 M |( E6 I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 i: y: i Q0 K7 t% f5 \" c( S5 q. D( B$ e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e5 \1 j" _; }3 `0 t/ r
* m4 t. T0 g* `5 M+ C0 x* H% `竹雨松风琴韵;
" r' ^" r. \- v2 p7 ?) w茶烟梧月书声。
6 E7 @$ E/ q$ }7 C, L
8 p. i# b* n* P+ h( O: y y- R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 O& i+ |1 }" l# ^0 x
' C, O* S+ ^! n# R动词对
9 t% A6 p% h: D$ K) @- A8 s
, t. O; W. X3 r1 b4 l x: c2 p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B3 F# x* q$ |# t0 U- f! m0 G$ o, S
& T) I* F5 C5 b& K- P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4 [3 K1 W# a7 |5 J5 ^
( u3 ]2 O; }! r/ X水清石出鱼可数;
, z' {/ l& Y K4 [/ x人去楼空鹤不归。
* ]+ e, ]8 P0 Y& W3 d
4 W" v7 f4 i- i4 U- x- @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2 d7 p* K4 {3 w& M3 M
! z/ |7 `; w. B# v/ K0 W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X: V6 D* [4 J* c& O$ }6 R# y/ R4 Y" g- M% S
愿乘风破万里浪;# N4 P, H0 ?2 P4 m2 p
甘面壁读十年书。
0 S5 `& f9 u2 z0 S! Y& P; Z! U3 }) n! i
* T# o( s( m6 y- g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8 ?9 l p' [. c$ l% ~. l
/ H+ [, \( S$ x! l2 b2 J; f3 z. C) I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 I9 b# _5 t1 ^7 M# a' }" X4 {) l0 y$ _; l( K6 l3 _0 b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V# }5 N# Y1 [8 E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L. j' r3 e0 R+ s. F6 ^4 U) `# J& y7 h8 c" i: T$ C9 U
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 c. G8 Y6 \4 U! W/ O
# M+ |3 [( V8 c5 M# M
形容词对3 O2 C: g) r5 i* @3 Q
6 J6 ]# o- W: W& K4 Y1 M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 l8 Z, S1 n/ m0 n2 O6 a* v; O8 c: ?; b" [7 P$ G/ H/ v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7 S6 W( t& g4 r) r; {; i
- E( g4 n& {/ m1 m, d, _湖阔鱼龙跃;
) V( s& n. w' `9 [ c山阴草木香。6 C* i6 d! [8 `
) q; W' F9 c6 k8 {5 i- K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2 Y% X# L' g2 E; W t9 n8 i/ v ~+ W: l- E1 a4 w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 O; a0 |* r2 z$ ~0 P; N- ]
3 B" @/ Z- d4 D" b* U4 k
满堂花醉三千客;. J! w' h3 T3 Y! R* {$ V* {
一剑霜寒四十州。
3 D4 Q0 z: l* w( a
6 \4 i* b( b3 M( ?2 V5 d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1 e0 T x+ N/ H
# X8 W$ e5 `8 I. z9 ?
数词、量词对
z9 Y6 H; F) P- q0 P2 x; k- z8 r7 p% A/ I$ L$ q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 B! l. ]' g0 _0 z% M J* k2 r
8 t; o; `+ Q$ _$ T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1 z9 s" J. w& `% x. i
, S7 s% I5 Y) ^" {7 v( q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5 \9 u% ^7 e* i; o7 } D6 ?; W
) y, F4 w, p: x" I- R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2 v6 |) @' \) D- i8 G' c* m' I; z' H5 c
千朵红莲三尺水;
# \; @& \& G8 ^; R B, r* |, W一弯明月半亭风。% `5 c" J5 X& K s+ ^) }5 S
$ O& ?: | \) ]9 O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 V1 l; w; ]/ @* \
" e$ a6 \+ r6 c9 z9 g# b9 H D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3 x+ k3 I( P( G3 |* I
& n" u N2 D4 ~" c" m8 N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X3 o: ?$ r1 q' r, b9 i o# Q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 M7 {% X1 B4 J8 m0 p1 b) v0 ~# R3 i* A ^( Z4 | e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1 F* G$ W+ p6 U5 x7 B3 w) d& l9 h+ Q% c4 F8 M
再请看下联:
9 P1 k! u% @/ {/ `
! Y/ R* ]) K. L5 n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x# L. s: u2 k8 Z; Z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 l; q& x6 p! x
& E+ z8 _$ j; z& F, f5 S% `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 D6 C& }6 Q6 B
2 h. o4 m8 V* J; n2 C. U8 ]1 f 再请看下联:8 ^$ X# [! Y& ~1 [* l3 T2 `
9 k* d1 O b) z( q天下三分明月夜;. u, B# v! S8 q4 b+ S, u
扬州十里小红楼。3 R" |6 B; G" D0 g$ j& b
- _" S$ U9 o% M+ }* I9 f9 D 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 z: H4 E% ]& G3 G0 N
# t: _6 D6 M: W1 i1 N, Z
代词对5 w. K( j% x* n: ^3 [: [) I0 T
: d4 \1 {- I( A0 y, [, s7 V: i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 C' o6 j& F2 k1 V- q0 e O
' A+ M2 s9 u" Y& |/ B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1 r' V# ?! s. n# ]! \" X0 n' l6 {
* ? h: e! x- j4 ?: y0 S" \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 a$ t7 Z, F3 o! [1 l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0 d6 w7 B9 v5 }! W: Q" @
8 f" {* n8 N! {; M' j' M1 Y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6 L: t. b' t( ]: X( c: Q7 ^
6 ] y" ^' H/ P0 e+ ~2 i+ G6 c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o: M! }9 x: L; t
! }. F# V- X& f2 d+ {( E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d+ E: i5 e- q6 y4 E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U9 }9 ^+ u/ [$ M" N8 b) h
4 q+ M4 d! E$ E" W9 Z# P7 f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为联语增色不少,被后人称为联中佳品,不为之过。
0 C5 ~1 ]" s# z$ J% f7 X2 {! A: k$ e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5 \9 \+ G2 o5 {
9 U) P8 J/ O; }6 E' A# {/ u3 z" @, q
真读书人天下少;
0 F8 g, T+ N0 T不如意事古今多。 i2 p2 b+ d6 V4 Y4 B1 P/ b' r
% v3 `7 ]" u8 K3 l: S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l2 U/ b* O) V% h$ |
2 t9 n8 G. @' L( ]4 ?, q
介词对4 j0 j. |4 ? q8 x) y
/ m) c$ s$ G% {3 V- p- U 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时间);把、对、同、为、跟、连(对象、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用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 \( I. A/ g/ D$ O5 L
) s% Y9 E. T% D# r7 b# |' J, i- ^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1 i. F ~9 U# q& V6 r; s7 e6 e6 R) T
与有肝胆人共事;+ L- |5 u* `; E% R! M0 D
从无字句处读书。
) N7 L) i# t6 m; D) V9 s! T
& `7 w8 m K" l7 b: `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 P8 D1 q4 G/ q9 R" [4 N0 H
, H4 n: k7 y# ~7 I1 U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J' {$ Y7 X7 c- u$ B c" s7 r
( [) B* e2 ^+ m' M/ [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7 v8 A/ i& d9 s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9 ]" e2 z; v! I: S% U
( v: ]5 |% \9 \, W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K H* l2 {6 B" {" Z
# B( o, `3 \0 F3 M4 R9 O 再看下联:
) w% r! W2 d( j1 }) ~- V. M% t+ S9 j; f
与人当宽;
% I$ `8 F8 Z! D# N- o4 D+ O8 U自处当严。; M% s Z" c5 T" r/ q7 t" [
- |# S" p5 r0 k4 w) j1 n
“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H9 J/ @5 B# K! E. H7 e+ [
4 s+ @& i% f* Z: x' Y
副词对" s6 K0 {& ?- P! |
4 u9 {8 ]0 B9 D8 R* r5 M, E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却、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词范畴。# p% G; U- b; |* W( @2 c! |- _# F
, t4 t) s/ I. ]/ M! o9 g+ A9 ?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 Y# k: x9 w5 n; u: z+ I" {& a; Y
) P1 U7 i' L8 s" h% c" n" R; _
四面云山都到眼;7 _; C% }2 V4 x! z! H1 j
万家忧乐最关心。- @: `0 s0 M3 X" L, `) A
/ v& h0 A3 I$ _! u6 i4 R( `" J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4 J8 y& S* ` I/ n- i
: b/ H; w6 [8 l7 j' ]% y 请看下联:# ^0 t/ ~+ i2 `! C. z3 s
+ [2 W2 _& N. \
不可说!不可说;
5 g& h/ i* ?6 B$ j如之何?如之何。5 D1 s& n; p; Q$ H
, U- V$ ^9 q1 e$ {. g o
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 V8 l% R- B; s; v6 m$ l
" J6 Y0 O3 \2 f4 J
看南通曹顶词联:
/ W8 f r/ S6 d2 t! `6 i! S* O
7 j, F* x7 |3 p匹夫犹耻国非国;0 d' y& g7 N D1 R4 F, r
百世以为公可公。% M& B/ I) |0 Y6 I
- i' J% E1 q A# \, z v. B2 U 此联为明代抗倭英雄张骞所撰。联中“非”、“可”二字为副词,分别修饰国家和人物(曹顶)的,是说国不像国,公(指曹)可为公(对有功绩的人的尊称)的道理。
9 D; E( \, W* ]
( f# q: m/ J0 |$ ]+ P1 \7 d7 \% x助词对
- x/ m% `4 w+ R; k6 X* x# z8 e# ^& K0 I% p8 h8 e% K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 G: ~# q- L2 R: I0 B
+ T9 ] |2 c" ^( S/ {6 Y; }% G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4 Z X2 n7 e* ^2 s9 b
$ ^+ |0 G8 d8 a4 C%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1 V+ ^ f; F; Y, U.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6 W% C& h: |' {0 |$ R S
: c; T3 J1 Q# d t9 ]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 z9 w: Q+ I6 y' m. r; v r
6 z+ i( f2 e7 ~0 V& Q
连词对
4 V6 I5 P5 D4 ^: K* R2 ^3 P) O4 j8 n- ]: @/ Z; ]9 b% `: F% ~* T
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词组);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的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 F+ j1 V5 s7 q! M) K! c
# h9 u6 ]( @/ p3 I' b) X. j% U 请看下联:
9 Q, P5 A8 N" Y, I
0 s1 Z9 ~) D$ i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n) W! g: D8 T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 ?% q: \3 W% T, L. d
! A0 m3 h4 m9 Z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的穿透性。% `* W' Y. {% B7 _
9 Q9 \- q, K7 B" z0 Z& P! U叹词对( \0 w. F. E* @
: v1 M8 e2 n {! T9 [3 H 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立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
& F# `0 e! h% K3 D* z4 ~
2 W4 B* P- {, X# @1 D; D% f8 I 请看下联:
- d, b- D8 Y5 @) }' _& _+ H: C/ U* U% U O
咦,哪里放炮;+ z* U( W' ]% L, T9 j O
哦,他们过年。; G5 i: o8 K; S: L9 y' B
- s) D3 j. S! Y2 r% V. D 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在过年之际看人间一派热闹景象之时的自语的写照。作者似乎在写土地神的孤寂心态,批驳了人间不似仙境的迷信观念。
6 } W: j5 g7 E- N! H- ?: i5 Z3 R5 w/ y7 B! \; R+ F" Z% s- |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K6 j# J# T: J* _9 V$ p$ C! ^& o
2 i: q) T) X% E8 L3 s! j$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 E# O4 W: C& v* N* T娇妻只努嘴,哦哦我,噢噢噢。
' ?* n8 o8 N5 w0 i% L
+ c+ D6 d7 }9 J; F' t/ x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
- c3 i) j* i2 s6 j& H \, \& }3 w8 |2 U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这样写道:+ E' _0 z# Q. y& \+ q/ h: z
; R& f3 ^5 Y# ]9 H9 q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6 u% q0 c5 T3 D0 Q9 E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P7 q! d, U+ g
% H# m0 A6 y% P3 \$ d) S6 t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