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音律常识
6 e* O" M$ a) N
) Y. v7 V" a' j( |4 C0 B0 v7 g& f【钟】古代乐器,属八音之一金类。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称为“特钟”。有的口缘平,有悬纽,又叫“鎛”,盛行于东周时代,是从钟发展来的形式。《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磬磬钟鼓不绝。”《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苏轼《日喻》:“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L3 ]5 c' o& E' M- ~
9 N: q6 H( @8 I; ^4 C/ G7 o* l) D
【磬】古代石制乐器,属八音之一石类。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而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周代常有以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磬依次组成的编磬。《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此处是说弯着腰象磬的形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v _. M* b; d R0 E$ b9 d
8 T& V* ?# j+ ]! {0 F+ f. c) r# Z; B另外,佛寺中状如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集僧。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也叫“磬”。
1 Y$ k! L* f# l; y4 r+ x
9 {* W: {8 w3 _% q. ?- m【管弦】管,管乐器,用铜、竹等制成的管状乐器,古属八音之一竹类。弦,弦乐器,乐器上用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古属八音之一丝类。管、弦并用常泛指音乐。《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阿房宫赋》:“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李约《观祈雨》:“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a& z. q) v# `1 k, o
+ h, P6 }- x! X* O* \: p【雅乐】古代帝王郊祭、朝贺大典所用的音乐,跟俗乐对称。周秦时的《韶》《武》即属雅乐。自汉代起均由太常和太常寺掌管。各代均曾因前代雅乐散失而吸收民间音乐重新制订。元、明以来,雅乐、人俗乐的区别虽还存在,但这两个名称已日见少用。
, f- f( L7 y2 u; R: X4 D( n) ?* Z) t) T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泛称,跟雅乐相对。宫廷中宴会中宴会时也用俗乐,称为“燕乐”。一般也把散乐(百戏)包括在俗乐之内。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唐玄宗时设教坊管理俗乐,并在梨园教练俗乐乐工。$ E4 x8 H c$ |
! S/ A4 i8 H: U7 \ \) @
【曲牌】俗称“牌子”。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每种曲牌各有专名,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也都有基本定式,可扭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元曲中曲牌名有《端正好》、《滚绣球》、《二煞》、《一煞》、《煞尾》等。(张连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