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0 08: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终于走进皇帝的视野】
# Q" a& x) e; p3 ~* B. B . [; N2 {; Q3 d$ p. ]
, s" M/ Y6 t3 q# T 魏忠贤开始走上层路线了。其实,地位低微的人,与身处高位上的人,是不可能平等交朋友的,只能靠拍马套近乎。用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跟人”。
7 Q) j5 g$ s5 _& c. R% F ' k5 \) [! h& F
跟人,也要有术。魏忠贤准备瞄准的目标,须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要害部门里掌有大权;二是此人要吃阿谀奉承这一套;三是,此人要有点儿侠义心肠,肯出手帮忙。% l% B" T' b1 `( t% W
" l% ~7 H" H+ D& d% ?
魏忠贤跟定的第一个有权势的人,很巧,跟他一个姓,名叫魏朝。5 ^8 z' @8 S$ t3 d/ ^# D2 B
: N# C: ?+ p! B& [) i
这个魏朝,上述三大要素都具备,特别是第一条。他是王安名下的人,属于东宫系统,先后担任万历时代皇长子朱常洛(后为泰昌帝)和皇孙朱由校(后为天启帝)的近侍。后来升了乾清宫管事,兼掌兵杖局,也是个`“大珰”了。
) W0 Y" j& q" V8 E8 u8 y7 B 2 ]) y7 n- C; L
其时,万历皇帝对皇长子常洛不大待见,只喜欢宠妃郑贵妃的儿子常询,所以迟迟不立太子。但是朝臣几十年都在不懈地推动这件事,到后来,凡是头脑清楚的人都能预见到,常洛立为太子只是早晚的事。0 _' F+ t& J, n( g7 P) M8 e; K- [
# z9 J8 [1 P* E- `
因此,王安的这个系统,潜力就非常之大。只要万历爷一驾崩,新皇帝就是常洛。现在常洛的内侍人马,将来就是皇帝的近侍,肯定要成为内廷里最有权势的一系。
3 Y& w. V! b% D2 n 4 ~3 J7 N/ }& y* ?* W% I. C; T
魏忠贤选择“跟”了魏朝,明显的就是预先投资,这一点儿也不含糊。下了一番工夫之后,魏朝果然很满意,两人关系渐密,好到干脆认了“同宗”,结为兄弟。魏忠贤年纪稍长,为兄,魏朝则为弟,外人呼为“大魏、小魏”。
0 i [2 Z0 T5 [/ W$ t
$ w% u2 c: a, O3 M! V o 魏朝果然很仗义,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老兄不吝鼓吹,见人就夸。特别是在顶头上司王安面前,没少为魏忠贤美言。王安这人,《明史*王安传》的评价是“为人刚直而疏”。刚直是不错的,但这个“疏”却要了命。他颇知大局,但就是用人不察,耳朵根子软,对恶人下手不狠。. U+ X R2 k7 r/ ?0 A/ L
" R9 D3 G) i3 ^* `( Z7 g
王安原先处理过魏忠贤违纪的事,对这个魏傻子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听亲信下属魏朝这么一说,便以为魏忠贤真是浪子回头了。
- W. c3 x j& g% N
, g* T9 e1 c+ @2 g5 e @ 下属对人物的品评,对领导起的作用往往不可低估。王安按照魏朝的评价观察了一下魏忠贤,果然发现了一些优点:谨慎、机灵、能干。于是他也开始器重这个大器晚成的内库保管员了。( c2 p, U; g2 N
9 ] b& U5 K( x! f4 d" I' Z" e 不久,皇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那里,缺了个伙食管理员,魏朝就大力推荐让他的“魏哥”去。魏忠贤在肃宁的时候,曾经学过上灶,算是专业对口。一番活动之后,便顺利调过去了。. ~$ U" V& L3 V5 I
; d% ]7 S( B6 ]5 e% N3 h 王才人虽然是皇孙的亲妈,但是在太子常洛那里,地位并不是很高。常洛宠爱的是被人称为“西李”的李选侍。李选侍的野心颇大,但可惜没生儿子,只生了个女儿“皇八妹”,将来是做不成皇帝的妈了。由此,她对王才人忌恨甚深,不许王才人与常洛见面,又派宫女监视其行动。王才人的处境,形同被软禁。* X, s- }0 g: g8 A- Q+ Q
. Z) d8 P* Z4 ]# m4 I/ ?5 d% y 看起来,王才人这里是个“冷灶”了,但魏忠贤钻营到这里来,还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接触到皇帝的家人了。宫中权力体系的核心,无非就是皇帝和他的老婆、孩子,无论接近了他们中的哪一个,都等于接近了皇权的最关键部分。只要跟对了人,一旦时势变异,一个小小近侍很可能会一夜间骤然贵,大权在握。
7 x$ {) j9 s; O2 g [' u
5 @% l) E2 q9 o" `0 P8 z! h 魏忠贤有了这个机会,心中暗喜:为王才人办膳,一样有油水可捞;而且伺候了皇孙的妈妈,跟皇长子、皇孙也就有认识的机会。这两个人,可都是大明未来几十年最伟大的人物。魏忠贤隐隐感觉到,攀爬的前景是越来越开阔了。所谓进身之阶,已在脚下。9 {9 d( f' H3 E. a
+ d9 [# ?- W# W* C7 Y6 G! x( L7 U5 O 他可以长舒一口气了。进宫十多年,无所作为,头些年,穷得连老家的亲戚都接济不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侄女、外甥女被卖给京城大户人家做奴婢,能怎样?只能恨老天不开眼。+ e7 [! ^4 p% B" W. o+ K
. b9 f Y9 K. F' ]2 b4 `* g! B 转到王才人这里后,他知道这位置来得不易,便格外勤勉。虽然王才人和皇孙朱由校母子正被人冷落着,但魏忠贤倒不计较“烧冷灶”。他伺候王才人伙食的同时,自然也顺带照料皇孙由校的生活。这个历史的偶然细节,日后,对晚明历史的走向居然会产生巨大影响——当时谁能想到呢?
1 h: g1 |( Y( j+ _2 h, q : a6 f( T; G7 t$ Z! F
魏忠贤对这母子俩忠心耿耿。难道他有预见?当然不可能。当时不要说皇孙,就是皇长子常洛的太子身份尚迟迟不得确立,地位很不稳定。30多岁的人了,仍是在父亲和郑贵妃的冷眼下,活得战战兢兢。常洛身边的太监,大多觉得跟着他发达无望,都纷纷以各种借口求去。有几个没走的,也都对常洛不大热心。大冬天的常洛上课,他们连火都不给生,反而一伙人躲在自己的屋里烤火。奴才之势利,可见一斑。2 b9 K9 L$ E' u: D# r3 A+ z1 X+ Z7 y
& p- [8 P' [8 x1 D- r M+ Q
至于皇孙由校,用奴才们的话说:“陛下(万历)万岁,殿下(常洛)亦万岁,吾辈待小官家(由校)登极鸿恩,有河清耳!”等到黄河清了,才能沾上皇孙的光,这哪等得起?一般多遥远的事物,才能用得上“河清”来比喻呢?——大同世界!
`* [' |, F$ F, H$ O/ B
3 ?$ `; V: n* ~0 [ 可见近侍们的绝望。
! M3 E5 }6 o4 [6 t; g M0 ^ 7 b3 G8 m; k d% _8 O
魏忠贤却不,他干得挺有滋味。这原因,绝不可用“政治远见”来解释,当时有远见的太监,应该跑得越远越好,万一常洛真的被常询取代了,大家就都白干。我以为,原因还在于他的性格。《玉镜新谭》的作者朱长祚说他“言辞侫利,目不识丁,性多狡诈”,但也说他“有胆气”,这归纳得大概是不错。魏忠贤性格中,也有粗豪、仗义的一面。此时王才人母子地位可怜,他也就不免心生怜悯,伺候得越发周到。
- F- w# P. x" A, k, L2 q$ `
9 E9 a* V+ D& G+ W 闲来无事,魏忠贤还要哄着小皇孙,讲一点儿市井奇闻,品一段平民三国。魏忠贤年轻时穷得妻离子散,此时大约是把对那个可怜女儿的感情,移到了小皇孙身上。而皇孙由校这一面,由于李选侍存心不想让他成器,以便将来好控制,竟然不许他读书。父亲常洛因为时有身份危机,也顾不上来关照。因此,皇家的人伦,可能还抵不上这平凡的主仆之情。
: ~1 h! B2 o1 |! g$ y 3 C) m& o) R8 ]
这一长一幼的主仆俩,内心肯定都有一种“移情”现象发生。关系给倒了过来,犹如一对父子。否则,后来文盲皇孙成了天启皇帝之后的一系列事情,就无法进行透彻地解释。天启初年,权势一度很大的东林党人,曾经猛攻魏忠贤而无果,就是他们忽略了这一层关系。他们仅以“内臣不得干政”的祖制、以正义与礼法来发难,当然不能奏效。因为在皇权政治的核心,除了原则和赤裸裸的利益之外,还有人之常情在!3 \0 d$ B6 g; e$ ^2 }
% i/ @4 \; ?3 U7 o 可是,正当魏忠贤把冷灶烧得正起劲的时候,这灶忽然倒了!李选侍长期压迫王才人,甚至于毒打凌辱。王才人郁结于心,想不开,死了。这一年,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宫里的大变化很快就要到了,可惜她没能等得到。! Y g( W, S# w1 B- L, a
5 v- j- `4 d" }. R B+ n3 ^ 王才人被“殴毙”,李选侍如愿以偿。他自己生不了儿子,就鼓动常洛去跟万历皇帝说,把由校交给她照看。小皇孙从此就被李选侍控制,这女人,她已经想到了将来——先谋求当皇后、进而当皇太后,不控制住皇帝的接班人怎么能行?
7 G& {& C/ F5 N0 q. C 8 O+ K$ o8 e4 y: p0 C* j+ a5 q
王才人一倒灶,魏忠贤没了着落,只能重回甲字库。但有了这一段经历,他受益匪浅,不仅熟悉了很有潜质的常洛父子,还搭上了强势人物李选侍,经常为她办一些事。渐渐地,魏忠贤竟成了李选侍的亲信。这当然也符合“王八瞅绿豆”的规律。即是,恶主自然要挑选恶仆。
% R, R- e) S4 O5 J$ I( y( [2 e9 @! v
说话间,就来到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进了七月,出大事了,万历皇帝驾崩。这个以懒和贪财闻名的皇帝,带着天下财物还远远没搜刮够的郁闷,见老祖宗去了。此后的一个月内,政局让人眼花缭乱。大明朝,走马灯似地换开了皇帝。
8 t+ ]+ B9 G/ a 8 i; s" N! ^/ K8 G: D3 A& I% B7 b
委屈了好多年、勉强才当上太子的常洛,终于熬到见了天日。可惜的是,他刚想在朝政上有一番作为,却中了老皇帝的遗孀郑贵妃使的“美人计”,接受了她馈赠的8名美女(一说4名),昼夜加班“宠幸”。结果纵欲过度,上任刚满一个月,就伸了腿儿——死了。这就是福薄命薄的泰昌帝。3 T" D( H) V4 M- Y% F' y7 d
2 V8 e4 ^$ ^( `/ q! e# i9 y
这下子,本来“河清无日”的小皇孙朱由校,眨眼之间就被推上前台,成了皇帝,是为天启帝。2 ?! I( T- b e' P+ K
% A& A3 M Y- ]3 L$ Y 紫禁城,一个月里死了两个皇帝,这已经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而从万历皇帝死前,到天启帝即位,宫内外各种势力又展开了连环恶斗,出现了一系列诡异的政治事件。先有“妖书案”、“巫蛊案”,后有震动朝野的“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4 n" I$ B3 |5 K! r1 b, i! U
9 ]( d: q( p2 |# N
后面的这三个,就是晚明有名的“三大案”。要说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非有专章不可。因此大家不妨顺便看看我的另一个帖子《明朝政坛的奇人怪事》。其诡异万端、纠缠错结,即便几百年后,也还是让人惊异不止。
2 F0 R) q1 l! v0 W9 M" Z# K, Y ' J2 O; q; E+ [6 t, l
大明慢慢的走到末路上了,天下虽尚未乱,朝中先乱起来了。乱局中,就该有枭雄出世。可是这枭雄本人,此刻还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m, b+ Y3 t Y. }! }7 d" ^
0 q M4 B* d& ~9 J
日后注定要搅乱大明朝的魏忠贤,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呢?泰昌帝即位后,外廷有刘一璟、韩爌这样的“正人”新入阁,内廷是老成持重的王安主持大局,朝政还算是清明,不容魏忠贤有更多的幻想余地。他此时最大的理想,大概是什么时候能再干上伙食长,与皇家的人走得近一些,权势大一些,多捞上一点儿,以免晚景凄凉。
/ X" L; [2 W0 r! g0 i8 `0 `: k
$ e8 [, Y! K2 x2 v" n/ C+ } 泰昌帝的忠仆王安,顺理成章地升任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为人虽然低调,但在内廷显然已权倾一时。要想爬,就要拍好这个人。这点儿觉悟,对魏忠贤来说,不用教就会。魏忠贤此刻就专攻王安。王安常年操劳,体弱多病,魏忠贤就殷勤上门,给他送药、送好吃的。
6 P6 ?$ P: l, c, a% A, F% q% H 1 @* R& O! C6 _3 ]* {' @4 h( E0 g
经过多年历练,魏二爷的痞子恶习已经收敛了许多,懂得如何示人以“憨”一般来说,官不打笑脸人。王安也是常人,脱不了这俗套,分不清这是真效忠还是假惺惺——不到下台他怎么能分得清。于是心一软,把魏忠贤调入东宫典膳局了头头。: ?, n1 d: u# v
1 l3 N+ i8 K& D2 J3 p7 O! _; \ 这是给未来的皇帝伺候伙食了,“专督御厨”,再不是当年的冷灶。上到了这个台阶,魏忠贤已经很懂得他应该怎么表现了。! J/ b' I4 O k7 t
1 l R2 c- n! T9 Q- P/ N 如果他的技巧仅止于送东西、溜须拍马,那么无非也就是个低能的末流野心家。认真考究起来,他这一段的攀爬技巧,还是有些过人之处的。$ y5 R# F$ C! U1 ?& L5 l
, S7 j: }* s% r( J 根据朱长祚给他做的总结,这一段,他的手段有四。
+ c( k9 ], I7 W- \# { I
; ^7 K& _& b, Y. d5 ~& k 一是狐假虎威。在我国古园林建筑设计上,有一个诀窍叫做“借景”。即园林本身不是很大,但可以借用附近大的背景,以延展其深邃阔大。在政治权术上,其实也有这一套。《玉镜新谭》说,“忠贤日随老内相(指王安)出入禁廷,而忠贤悬牙牌(出入证),衣锦鏾,亦居然一内相也”。这就是政治上的借景——常跟领导在一起走,借领导之光,使自身显得比实际上要高大得多。给人一种该人正在蒸蒸日上、倍受宠信的印象。. E' A* a; U# U8 j
' E9 p" k+ W3 ]% O8 {3 t! } 二是不可小看群众舆论。魏忠贤为了将来攀得高些,这段时间“先以小忠小廉事人,为入门诡诀。人人咸得其欢心,亦咸为其笼络。”光是领导满意还不成,要人人都说好才稳妥。领导本来看到的只是你的笑脸,再听到群众呼声,就对你更是不疑。他这一手,确实强过一些眼睛只向上看的雏儿,雏儿们不知道,在吾乡吾土,一个刚起步的小爬虫,要是一开始就敢鄙视群众,那众口一致的唾沫也能把你淹死。/ [% F7 B: G6 V6 Q- Z- \7 g) e
l4 c2 m9 C9 W0 Y& h; W 三是,好处切不要自己捞尽。朱长祚说,魏忠贤掌了东宫御厨之后,“每啬于己而丰于人,毋论大小贵贱,虚衷结好。凡作一事,众悉颂之。”这是想上进的人起码要做到的克己礼让,也是争取群众的基本手法。常见有那急功近利的官迷,总想好处自己全部搂来,闹得人人暗里讪笑、咒骂,自己给自己设下无数陷阱,其实是太不懂辩证法。
7 b* s6 Z& E0 Y7 I N4 q! I
+ e; U( m& j, L6 I 这三招,是爬升的基本功。魏忠贤进宫后为潮流所迫,也学了点儿文化。在内书堂跟着讲读官沈潅,学了不少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倒也暗合官场三昧,比草民我亲见的三五个现代小爬虫高明多了。
* A, N! T# [% `4 u( ?& s 0 q6 h; d) C- U& i
据说泰昌帝在为太子时,就很欣赏魏忠贤这一套,命他随侍皇孙朱由校。魏忠贤受命后,不以皇孙年龄幼冲而打马虎眼,而是“服劳善事,小心翼翼”。正因如此,由校对他“喜逾诸常侍”,这才有了一段史上罕见的“父子情”。
3 j& F9 g+ J6 ^& |1 e4 c I5 s & T. S; K& B" R
泰昌帝暴死后,昔日的小皇孙骤登大位。按说,魏忠贤的好运就该来了。他没文化,当不了秉笔太监,但做一名其他监、司、局的首脑,总还是可以吧。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能当个尚膳司的掌印太监,也许是他此时的最高理想。; _( [8 h. y4 H' N/ m
7 ~! z) ?: Q: f$ L 但实际上,这一变局,对魏忠贤却有极大的不利。原因是,他千思万虑向上爬,却在关键时刻“站错了队”。
b. M B0 f6 `- i ? 在前面提到的“妖书案”、“巫蛊案”、“梃击案”、“红丸案”发生时,魏忠贤还是个微末角色,当时在舞台中心的,是沈一贯、叶向高、方从哲这样的当朝首辅。大人物多的是,排一百名下来,也轮不到他。
; m0 H9 g$ ?$ ^* h
9 Y4 I- X5 q8 C6 ^ 但是三大案的最后一案“移宫案”爆发时,原东宫膳食官魏忠贤的名字(当时还叫李进忠),就开始出现在有关史籍上了。虽然仍是小角色,但一度在本案中的作用甚大。! r9 B# `7 Q( y8 c! s+ b, W3 \
$ f$ q2 K" ?% y6 H: U0 }. J 移宫案的主角是李选侍。在泰昌帝死后,为了给自己争权、争名分,她几乎是独自一人与廷臣展开了储君争夺战。这一案的核心,就是李选侍以手中的朱由校为筹码,不肯搬出皇帝住的乾清宫,“偃然以母后自处”(《莲编》),试图以此达到实际上的垂帘听政。
) F- O% R2 L2 |* j7 a
b% { J3 T6 }( J( i$ A! h 她这么干,显然超越礼法,大明没有这个先例。前朝有这样的事情,可是后果有时很难预料。廷臣怎么能容忍?就纷纷拿了礼法这面旗帜去反对。当然,今天不乏有新一代史家人为这“姑娘”也颇值得同情。因为她不这么干,就有可能被打入冷宫,永远离开权力中心,无异于僵尸。一个只当了一个月皇帝老婆的女人,就要从无限风光堕入长沟冷月之中,其情可悯。争一争好处,也不为怪。# f# j+ p9 s- K
8 ^$ [2 q2 o7 i 当时廷臣方面,有刘一璟、周嘉谟、杨涟、左光斗等一干死硬的卫道者,勇与谋兼而有之,再加上内廷有王安与之呼应,势力甚为了得。
& T' v ?0 }4 g0 A " e. s( s* P/ A4 X
李选侍当时虽然把储君由校抓在手,可是面临的压力之大,几乎不是她一个妇人能承受的。她除了内廷有几个太监可供驱策之外,无人可给予支持。在几次争夺中,她又只顾耍蛮,屡屡失误,错失了不少良机。看起来好像气势很壮,实际上内心大概惶恐得很。
4 z* {4 D5 z" E5 k! V+ q3 n) x
. y7 k; o8 }1 K( W 魏忠贤就是在此时,成为李选侍的重要智囊的。他不仅受命出面奔走,而且在关键时刻还能为选侍指点迷津。他出的招子,往往非常老辣,曾在不利之中为李选侍扳回了几分。. F" \7 a+ e' L4 b, c
! k1 L7 X! w8 J/ R$ S' y, h- q
魏忠贤为何要支持李选侍?这个问题,不应绕开不谈。泰昌帝生前,李选侍有所依恃,权势既显赫,政治发展空间也很大。那个时候甘愿为她奔走,可说是利益驱动。可是现在情况已经逆转,新皇帝就要即位,李选侍既不是储君的生母,又不是储君的嫡母(常洛的太子妃早已死了),等于什么名份也没有。仅仅想以先帝遗孀的身份在未来政治格局中继续发威,可能性非常小。
. k7 X( f9 C; c5 G) p7 z
% D1 m; Y$ l' B8 r4 p! c4 [, G 她身边的一伙内侍,受她的指使,拼命阻拦廷臣抢回储君,大多是出于习惯。主子一时还没倒,权力幻觉仍在,再加上太监集团天然对外廷的敌视,大伙还想不到那么多,都在死力捍卫李选侍。
2 ~; g$ G/ i. _' o8 R6 H
- m1 ~+ V" Y2 v& G# e' I4 G" f! Z' e 可是魏忠贤不同,他是能够看得清大局的,知道外廷不好对付,也知道李选侍是在做困兽之斗。他之不退缩,又是他性格中的“胆气”使然——看到一个女人可怜而出手相助。
( N) l1 T# j6 _) v1 Q # g1 a) N5 L; r3 F# Q9 d
这是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物。当然,也不能说他很有原则,比如,他忠心耿耿伺候了王才人多时,王才人无端被李选侍殴毙,他似乎并无义愤,转而投入李选侍名下。对比之下,王安就很不同。王安正是因为此事,而对李选侍恨之入骨,遂支持廷臣坚决阻遏李选侍的图谋。
! d" ^) J3 ^& i! N; x 2 I1 c5 }3 Y/ Q' k5 H& \
可是他有时又能流露出若干同情心,很难用利益去解释。过去他对小皇孙、对王才人,现在他对焦头烂额的李选侍,都是如此。史家在评价他的时候,一般都强调他勾结某人、进窥中枢,而对他同情弱者这一面,因不能给出合理解释,所以往往不提。7 n7 l0 G- S6 d6 `9 G* @9 x
* ]/ n. M% s. \0 \; H
下面,我们就来看他在移宫案中出的几次镜头。, `9 |3 [7 H0 d2 {8 i! f3 u0 w
0 t. |( i9 Z: z, Q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一凌晨,泰昌帝崩。李选侍揽权的第一个动作,是要求通政使司(皇帝秘书处)将每日奏章先交她阅过,再交嗣君看,这实际已经是在垂帘听政了。这个要求,就是让魏忠贤出来传的话(许熙重《宪章外史汇编》)。此后尽管由校很快就被廷臣们抢走了,但这个程序却一直被执行着,直到李选侍被迫搬家为止。
/ J; R3 Y) J( o. o8 B: r8 F: V
' R R! x4 t% S7 I( c! J8 V+ k 初一早上,大臣们闻知噩耗,兵科给事中杨涟便与吏部尚书周嘉谟商议:“天子宁可托妇人?”建议在进乾清宫哭临(瞻仰遗容)的时候,把嗣君抢过来。众大臣认为可行,于是在杨涟带领下,突破了由宦官持梃组成的防线,闯入宫中,但是却找不到如今身份已是皇长子的朱由校。原来,是李选侍把小家伙藏在了暖阁里。8 k( v$ ~) C1 Q5 n9 v+ @* t* u
+ m1 i1 k5 a1 v& V. |2 k" g. y 首辅方从哲不是个坚定的人,他提议,可以等李选侍主动移宫以后再说。+ V/ W+ v+ l i! K4 n8 X
) T$ M+ q& ]: J% W2 h9 M4 H 杨涟却毫不通融,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选侍无僭居乾清之理!”(《先拨志始》)杨涟此前曾上疏抨击万历的遗孀郑贵妃,很为泰昌帝看重,将他列为了顾命诸臣之一。因此在朝中威望极高,在权力出现真空的这几天,他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大局。9 M( v( W) ? Z5 H
$ O" q% T! I5 J0 X! z 随后,杨涟便叫人把魏忠贤传到殿上,严厉斥责,跟他讲清了藏匿新天子的罪过。7 n$ _8 F m$ e3 T
' Z6 `9 |# o. ]& ?- F 在王安的说服下,李选侍同意让由校出来见群臣,履行一个拥戴新天子的手续。可是,她刚一松手,就反悔了,急忙又拉住由校的衣襟不放。王安哪里容得她变卦,抢过由校就跑。出了暖阁,群臣一见新天子终于露面,立刻伏地山呼“万岁”。而后,由王安开路,刘一璟抓住由校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抓住右手,把小家伙扶上了御辇。慌忙中等不及轿夫了,就由大臣们自己抬起轿子就跑,直奔文华殿。
: J0 Q7 K& L- n+ g ) d n7 ~# s' {4 Q$ G# {
这一路,堪称惊心之途!不断有宦官从乾清宫里追出来,有的大喊:“拉少主何往?主年少畏人(主子年纪小怕外人哪)!”有的上去就拉住由校的衣服。这里面。出力最甚的就是魏忠贤。
3 ?% [1 z$ h; g+ G1 `$ ~
" w' H! U4 D* n/ |( Y 可以想见当时各方的狼狈。由校不过是个16岁的孩子,见到如此多的大臣和宦官在身边呼喝奔跑,他亦是惊讶不止,面露惧色。杨涟见不是事,连忙喝斥魏忠贤等:“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
% L( p! V% P/ n6 q# b6 w
f8 I7 O$ B }$ s9 v* n5 ? 史载,此时刘一璟“傍辇疾行”,把靠近的宦官不断赶走,如是者三。那些奴才,也真够可怜的,一直有人跟在后面跑,凄声喊道:“哥儿却还!”(《明史*刘一璟传》)
/ `7 L$ E0 h9 b T4 c
" j( w+ c: s; s" l4 t5 q$ z+ S Q 一直追到文华殿前,此处有听命于廷臣的锦衣卫戒备森严,宦官们才怅然而归。那时候的小由校脑子还清醒,分得出好坏,对王安说:“伴伴,今日安往?得髯阁下伴我!”——他只相信大胡子阁臣刘一璟。( O. p0 W6 J ]! \, Y1 \8 T
5 ?$ L4 H) ?0 a! P( T5 w0 Q
这次抢天子事件,是魏忠贤在史籍中露面的第二幕。
( n( j5 C7 K: w& W* E; J: R/ w0 f" k ) u# Z" P3 x! w
抢人失败,也许是天意。就在李选侍绝望之时,魏忠贤又给她连出了几个主意。4 U5 i& ]% k% b! q' _7 u( f& G
4 ^* ~; X, D1 t6 s5 ?
九月初一这天上午,群臣把由校抢回,仓促中册立了东宫。下一步,按杨涟的意见,待九月初九日正式登极。新太子在此期间,暂时安顿在慈庆宫(太子宫)。下午,李选侍又有了一个反手的机会:因泰昌帝要在乾清宫入殓,按礼,太子必须到场。
/ {" G' P) q* u& H6 c Y# P
' n8 d6 U* R, i) b3 x! h0 O 魏忠贤立刻向李选侍献计:这次一定要把嗣君扣在手中。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这是胜败在此一举的关键决策。可惜,李选侍临阵慌乱,竟然又没能控制住太子。5 Z1 w/ B' }: I
3 Q9 C, {- ~0 b) y, Y5 j. h
一般人认为,到此,事已不可为。李选侍是无计可施了。可是魏忠贤紧接着又建言:选侍娘娘此时应该占据乾清宫不动。乾清宫是帝权象征,占住了这里,太子即使登了位,也无法行使帝权,他只有乖乖回来。% A; [6 i3 L$ P1 ^8 C5 W, Q& U9 v1 N b
- R) c" [6 E) h7 B+ S+ N2 E 李选侍认为此计甚好,立刻采纳。她还派宫眷王春花等去慈庆宫,监视由校,不许王才人的旧日下属与由校接近。这个举措,就是要给由校造成一个印象:现在,我就是你的妈,还是回来吧。+ b5 E0 L9 {& ^
$ O0 @- c+ C- m/ @ \# R 可是,朱由校对李选侍没有好感,此刻他又是在王安监护下,因此回去是不可能的。两边就这么僵住。, t0 z1 S7 `- a# Q/ d6 @+ s! l
) t' K/ q3 M( Y' ]8 Q2 V" S 李选侍赖在了乾清宫不走,这成了个严重事件。实际上严格来说,“移宫案”就是因这个事而引发和命名的。明史上之所以有这个移宫案,始作踊者,乃魏忠贤也。$ U: U/ ~* Q5 _) Y1 b
$ S. z/ m" M' \1 p
到了九月初二,群臣怕夜长梦多,周嘉蓦、杨涟、还有更为激进的御史左光斗等纷纷具疏,要求撵走李选侍。其中以左光斗的言辞最为激烈,其疏云:“及今不早决断,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明史*左光斗传》)' k B8 j# {7 C( P
" P1 ^$ ]) k; J' g3 B1 R7 H
何为“武氏之祸”?就是武则天当国、改了天下的名号。左光斗这是把事情的危害说到了极致,顿时引起朝野震惊!7 G3 ?( C, l3 z0 J! v U$ w
. \4 c) ?8 D/ B0 q
李选侍看见这个奏疏,大怒,尤其厌恶疏中的“武氏”之语。魏忠贤立即建议,派人宣召左光斗入宫,让他说清楚。暗地里,准备就在乾清宫把左光斗害死,以儆外廷。
/ X+ |! `0 ^, c) b* G* _ 5 Z; Y1 N2 q5 i# \0 D/ l5 I$ |
可是这时候李选侍根本召不动左光斗。魏忠贤便又支招,建议李选侍以“母子同宫”为由,不断派人去慈庆宫好言好语,务求把太子哄回来。魏忠贤也为此亲自跑了几趟。
4 x7 S+ U2 W* e
* b) Z" K" N9 m! e% i- h 王安知道这个企图后,大为气愤,向外廷通报了这一情况。杨涟最怕这时候出岔子,便连日穷思竭虑,在紫禁城内外奔走,挡住李选侍派往太子那里的说客。
% c: ^+ s" a7 q& U! T( R z5 r ( m' C$ h$ n5 G
两边在角力,太子由校则稳坐在慈庆宫。他听说左大人有一疏,便很感兴趣,派人去取了来。阅后,觉得很不错,就下令叫李选侍“速择日移宫”。——李选侍气极,不但自己的号令不行,反倒要听昔日的被监护人发号施令了。
3 g R! l4 J% q
; X) g" B; k9 ]; H- X7 a5 W) y# D 这天,在宫门外,杨涟恰好遇见魏忠贤,便问:“移宫何日?”
( X; B$ @4 y; E: H/ v7 Q+ L9 z7 [0 N1 U
+ J' j7 X1 f) c. [: c$ F; |5 ^ 魏忠贤摆手道:“莫说,李娘娘太恼,正欲究左御史‘武氏之说’呢!”7 x. G1 K; i' D' N5 _3 u6 h1 ?& |
6 |+ x7 i* m) ^& d 杨涟为了吓住这个狡诈且愚的人,便故作惊诧:“误矣,幸亏遇到我。常言道:‘吃饭莫忤大头。’选侍要是好好移宫的话,将来封号仍在。且嗣皇已经成年了,他就算是不能把选侍怎么样,你们这些当下属的,就不怕吗?”(《三朝野纪》)
& a. t/ h/ t+ [$ I" U& w4 A m ) z( f @# N0 N9 q
魏忠贤那几日,也是在极度亢奋中,但听了杨涟的这警告,心中有所震动,默然而退。( v, O6 [5 k1 k E# ^
4 R) g0 {7 I/ A
——据说,他自此冷静下来,决定放弃对李选侍的支持,另谋他途。
# H6 y3 m+ b5 R
" O, y; i6 P! a 角斗也马上就会有结果了。太子由校在周嘉谟的奏疏上明确批道,九月六日登极。4 t; Y8 B6 B! ^, B' Q/ q
) d4 y0 }8 |) k# A 此后的几天,对李选侍来说,形势急转直下。, [" V6 N- z: O6 s; L
% e3 ]7 \3 [. W$ F
李选侍当时应对的策略有二,一是放出风说,杨涟、左光斗都将被逮捕。这是原本不过是恐吓,但反而激怒了廷臣一方。二是制造延缓移宫的舆论,寄希望于首辅方从哲能从中援手。可是方从哲是个老猾官僚,哪里肯背这个恶名?他迫于舆情,反而表态支持移宫。
' f$ d. V8 ?3 b. H 1 [6 T8 h: n0 _' L/ Z3 B( b
到初五日,群臣见李选侍仍未有挪窝的意思,而明日就是登极之日,届时新皇帝如果入住乾清宫,就会重回魔掌;如果不进乾清宫,那又成何体统?, F h7 _. D, }5 W
* C' B+ W* o# `3 e1 Y5 f$ Q 这日一早,杨涟与众大臣齐集在慈庆宫外商量对策。杨涟态度强硬,力主天子不可回避一个宫人,他说:“即使两宫圣母在,夫死亦应从子。选侍是何人?敢藐视天子如此!”4 \$ I+ L8 c7 `' Z
2 s: j& f9 P' q+ t/ P4 Z- R 当时,从乾清宫过来探听消息的宦官穿梭不止,都纷纷为选侍说情:“为何不念先皇旧宠?如此逼迫?”
. d, W; e4 s9 \( i, A5 \/ _
% n& {$ Q0 u' I! h1 P 杨涟被这些家伙激怒,高声斥道:“你辈岂是吃李家饭的么?能杀我则罢,否则,今日不移,死不去!”(《明史*杨涟传》)
' M: j$ S% a2 `1 b
, Z% q4 \3 |0 u& y 大臣刘一璟、周嘉谟也当场力挺杨涟。众人随杨涟一起闯入宫中,词色俱厉,高呼“移宫”,喊声响彻大内!连深宫中的太子由校也被惊动了。
2 E; @; `0 K6 ]! [4 C8 D * a9 S! r2 i2 _5 h @& P
这就是著名的“闯宫”事件,实际是廷臣忍无可忍之下的一次请愿示威。面对群臣情绪的爆发,李选侍惶恐不已,计无所出。王安随后又进入乾清宫,对李选侍进行了一番恐吓。# p. u d. q. F& h
/ u( C6 |& M% p) ?' @2 ~6 \ 据说,魏忠贤在前几天,就已劝告李选侍还是走了为好。李选侍陷入困境后,她身边的宦官都忿忿不平,却拿不出个主意来,惟有魏忠贤沉着如常。他一方面指责刘一璟、杨涟吃着皇家的俸禄,却辜负皇恩;另一方面,劝李选侍若迫不得已要移宫的话,须将宫内宝物一同移走。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先帝喜爱之物,现在则天经地义归选侍所有。
$ L5 M" |/ P& l4 x' f# g
0 J. q' W/ Z# J% v+ F3 G1 u& c7 R 魏忠贤还说,为避外廷耳目,移宝必须秘密进行,且需要一段时间一点点来。对外可称移宫需要做准备,把时间拖得越长越好。
7 y8 i" ~% Q" ?* g/ G( f7 m! L - P$ f A0 T D4 W: r/ O9 L
李选侍同意了这一建议,将此事委托给魏忠贤去办。同时命她的心腹逊、卢国相、姚进忠从旁协助。; `0 _/ z7 q/ D* D9 d
8 y' M5 ]7 i6 h7 u3 l3 J( D, q
魏忠贤这一招,并不完全是为李选侍打算。他看准了移宫是势所必然,死抗是毫无意义的。若能说动李选侍移走宫中珍宝,那么他便可从中大大捞一笔。小人要想捞好处,总会鼓动上级“干事”,不干事,也就没有捞财的机会。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常能见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工程”。
$ f& m. t/ h$ G6 V' ^7 }6 y$ i+ D # H1 f& z& n; I0 _ J
李选侍志大才疏,左右又无真正的干才,魏忠贤一撤步,她就完全没有了抵抗能力。初五这天,在内外夹攻之下,这个倔强女人牙一咬,认输了,不等內侍帮忙,就赌气似地自己抱了女儿皇八妹,一面流泪,一面徒步走到哕(hui)鸾宫去了(宫妃的养老处)。$ h( m, u7 Y! c0 k9 f B
# j, r; k$ f9 K! G' B% v
“移宫案”大幕就此拉下,然而,仍有余波未尽。前几日魏忠贤策划和指挥的深夜盗宝,因行动不密,被宫中警卫发觉,惹了大麻烦。4 H3 ^0 v" d3 n; y* P0 d( W
6 ? G3 d3 v1 E5 y/ D+ \2 W3 Y3 {, q' J
据说,九月初四晚,魏忠贤弄熄了几个路口的路灯,带人开搬,趁黑也给自己藏了几件。由于摸黑行动,又紧张,有些珍宝失落在地,被人察觉。第二天一早,司礼监就知道了,宫内外立刻传开,朝议沸沸扬扬。
/ J8 w; Q( ?1 s8 i4 ~+ } # ^( M5 q) g! S9 B4 f8 C9 }# w9 _, ~
还有一个说法更为流行,是说魏忠贤和李选侍的心腹内侍刘逊、刘朝、田诏等人,见李选侍仓促移宫,便树倒猢狲散、谁也顾不得主子了,把李选侍的首饰衣服劫掠一空,又趁机盗窃内府财宝。有人因为太贪心了,衣服里装得太多,路过乾清门时一个跟斗绊倒,被门卫发现。可巧,在这批人里,还有一个叫“李进忠”的,与当时的魏忠贤同名。
* K& F0 q1 X" S- |6 } 2 B. h9 _6 u j3 @
这是移宫案中的一个附案——“诸阉盗宝案”。: K0 ]4 ^) V, O$ I* {
\6 P) i1 d" ]+ p 新即位的朱由校得报大怒,吩咐王安追究,最后是将一干人都抓起来交到法司去了。惟独魏忠贤脱逃,他见势不好,躲到了小哥们儿魏朝那里。
! H; d0 d8 w& R% h; J# Y
- q! m d* F" h" S1 V 抓起来的那一批人,在法司里使了钱,倒还没受太大苦,他们异口同声说魏忠贤是主谋。据此,首辅方从哲等人上奏,要求将魏忠贤正法。2 ^7 B, e4 @- e' K
- q7 T* B8 b/ c: X# z
大祸临头了,如何走得脱?站错队的苦果,难咽啊!我们且看他怎么办?( E" I" r3 m- o
K# ^# D) X; ]0 e# |' s; R8 q$ p 魏忠贤先是痛哭流涕,表示追悔莫及,求魏朝哥们儿赶紧到王安那里说情。0 e8 M/ ~6 V" Z
: z; N5 L% z" t 魏朝此时还识不破他这“哥哥”的阴险嘴脸,立马行动。亏得魏朝在宫里资历长,脑袋还灵活,编了一套瞎话,说参与盗宝的是李选侍名下的另一个“李进忠”,不是此“李进忠”。王安本就生性疏阔,视魏朝为心腹,这话也就把他蒙过去了。加之前一段时间魏忠贤常给王安送人参,好印象还没消失,王安也就高抬了一次手。
( Y: k X9 Y7 [# p- V0 x% F, B1 C
8 @3 c: y' d$ o4 a7 i 暂时喘口气后,魏忠贤又找到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工科给事中李春烨、御史贾继春、刑部尚书黄克缵等人,哭啼不止,大呼冤枉,求他们帮忙上奏申明。其中李春烨为他用的劲儿最大。如此一来,魏忠贤终获解脱。其他刘朝等人系狱一段时间后,也都花钱打点,大多被赦免了。7 J$ j* x9 R% y! h
" }* k; V( x* K/ c0 D 李春烨因有此事,在魏忠贤崛起后,各正直大臣屡受打压之时,他却能官运亨通,直至当上兵部尚书,当然最后也跟着倒了霉。
3 q8 r& ~8 [8 f: k& ~% F
! ~* |& s4 _$ T 魏忠贤就是这样,躲过了一劫。但饶是如此,他的情况也很不妙。5 x5 g8 F r/ R; `) l; N% @
9 F. @. l/ H; {0 l9 k
他在移宫案中的死硬态度,给新皇帝朱由校和廷臣都留下极恶劣的印象。他在“盗宝案”中的罪责,也随时可能被重新提起。
7 O' X# c. n7 `) @1 u, b 7 E6 ~+ ]9 e" Y* i, @/ [) j
九月初六日,太子朱由校如期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是为熹宗。后人又称他天启皇帝。这位新皇帝堂而皇之回到乾清宫后,“宫禁肃然,内外宁谧”,乱象一扫而空。政局清明,这对魏忠贤来说,本来就不是好事。而这位天启帝,也没忘了几天前蹦得很欢的魏忠贤,在上谕里起码有三次提到这个“李进忠”。分别提到了:他为李选侍传话说奏章要选侍看过才给嗣君看;先帝宾天日受选侍之命“牵朕衣”;以及最要命的“盗库首犯”一事。, g. {8 C, g, d9 z* E5 a+ K
* _. e4 u0 K, e, v
更何况,在朝中还有一批日后被魏忠贤称为“东林党”的直臣,各个占据要津。. e; j2 }3 Y# ]8 s- a4 |- r
: Y, n; w& F5 x: n9 }. f
这么看来,魏忠贤的上进之路,等于完全堵死了。移宫案,是魏忠贤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演出,不过,这一脚,登上的却是贼船。上去容易,下来难啊!7 t: m6 Z" g q
" p5 l9 g" c+ f1 i: J 据说,为了避祸,他从此改叫“魏进忠”,那个一度穷凶极恶的“李进忠”就此在现实中消失。所有的罪名,就让那个现在已经不存在的人去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