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没有“公学”以前,小孩子都是送到“私塾”里去读书。私塾里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内容就是诗词文章的基本功─对对子。从一个字开始,然后两个字、三个字,直到七个字。一个大文学家曾经回忆起他儿时在私塾里学对对子的情形。老师出“红花”让他对,他马上就对“绿桐”,结果头上挨了一戒尺,原因是“平仄弗调”,即平仄不协调。“红花”与“绿桐”在字面上是满好的一对,却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平仄”给招了打。
/ l1 R8 {& k# D' k5 a0 E6 z, ` d4 C, r R
中国古代把字音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平声包括了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即第一、二声)两个声调。因此现代汉语的四声没有囊括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而其中的入声字在许多方言和现代普通话中已经被“消化”到其它各声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还保留了入声字以外,现代普通话基本上没有入声的读法。
0 n1 H! a9 K T; {; q3 [0 c" ?
$ R4 K8 z. p1 y5 U6 P0 ^/ o 但我们讲平仄只是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为一种调节诗词音乐感并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这里尽量把四声的问题放到一边,只要能把平和仄(也就是声音的高和低)这两大范畴弄清楚就行了。
$ }1 ^) ~) J o4 F% I) F4 c* r- }
为着这个目的,我们不妨对平仄作如下简单的规定:凡是现代汉语中读音声调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字,就算平声字,其余的就算仄声字。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断一个字的平仄了,即使对普通话声调不熟悉的人,只要手边有一本标有普通话读音的小字典也就足够了。
& W# J, x" [! m0 C2 F$ s; @7 X
# E$ }2 h6 R, r5 d0 Y1 L6 p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实地判断一下诗歌的平仄:5 s, r [& m: N& E! ^4 r
! E. }$ [3 h) t; a, {( g( e9 x 例1。
( B2 G- [; Z) |4 B7 A5 ~% Y 秋浦歌(李白) 平仄结构
+ ^" K2 ^/ Y; ^2 E) `( T* q% U/ Z0 o, }
白发三千丈, 平仄平平仄' Q$ |9 B1 U5 ]% a. F. l
离愁似个长。 平平仄仄平; g$ ~8 T0 G$ i
不知明镜里, 仄平平仄仄2 L4 |2 s" h5 Y
何处得秋霜。 平仄仄平平
; k/ a% N: |) X$ t9 A
7 g3 C; O' l0 D% h/ q* N) c7 M 例2。* c: L0 i3 `) p7 N3 C: z
绝句(杜甫) 平仄结构
. V( G8 s p- ~' u0 b9 u. q4 q5 @& y; A$ |7 t1 K0 l* P1 E! J6 t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c8 _2 c" ~" M, J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平仄仄平平 {8 y; M1 L& ~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P5 [% ?! d5 D* E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6 E D/ m( F. Q# ]7 T$ o- F
/ u7 e h6 {* x/ s
观察一下这两首小诗的平仄结构,就可看出它们的第一、二两句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第三、四两句也是一样;而第二和第三两句偶数字(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又是相同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对”和“粘”在格律诗里的具体运用。
! T! ~, T, x9 u7 |7 Z" L' R, d* e1 k
在格律诗的平仄结构中,关键的位置是在五言诗的第二、第四两个字和七言诗的第二、第四、第六三个字上。五言诗的第一、第三两个字和七言诗的第一、第三、第五三个字,无论它们本来安排的是平还是仄,作者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更改,但关键位置上的平仄安排就不能随意改变。把这个规律总结为通俗的口诀,那就是一般人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R% U, ?8 S, i4 }% f0 h
% k) x$ \4 @, a8 l& t* c 现在用这个口诀回头查一查两个例子中的小诗的平仄结构(只查二四六),就会发现,每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和第三、四两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二、三两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如果两句诗在关键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就说它们是相“对”的;如果是相同的,就说它们是相“粘”的。这就是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中“对”和“粘”的几本含义。至于一首诗中哪些句要“对”、哪些句要“粘”,我们要到以后才能彻底解释清楚。现在读者不妨用上面讲到的概念作一点练习,积累一点感性的认识。
/ m; S2 Y3 E/ w* ^0 w; m' `! S* p1 e% U
练习:仿照上面两例的样式,写出下面诗歌的平仄结构,并注意检查每两个相邻的句子,看它们是否相“对”或者相“粘”。
2 R' @% ] R4 a3 B( l; ?4 F) v4 R: } j' R4 T4 t! g5 ^% V
独坐敬亭山
( U1 w/ r9 u u2 W3 {# Y* S 李白6 B& l) x7 d# D1 z9 @
) e' m' n+ Y. @5 l! ~* o
众鸟高飞尽,
) X( u7 b3 N$ d$ [+ ~. M 孤云独去闲。
& [5 g6 b3 w+ p9 Z6 M0 S 相看两不厌,
+ m; B! P" b7 E6 N 只有敬亭山。# ?6 Y9 z# B* o- O% Q4 Q6 R' R$ b
+ x$ R& f. d; Q) [- A& b/ t* [ 答人
9 n, t) g& i" L9 e 太上隐者+ ?" J0 u% r6 R5 f; K, E6 m! R" |
: C: K) v" U9 T2 u5 Q% u 偶来松树下,, r) P' T/ S) M
高枕石头眠。% _% V( a* [7 I6 P( t* S1 a
山中无历日,+ x8 p2 v) L& P7 j9 X) q
寒尽不知年。
) ]! X7 ?- a6 I& G+ v7 B8 M3 d" g# ]* u) I# u9 ]; m
乌衣巷
$ N# j! @: X/ @$ ]0 o- a 刘禹锡
& R) o/ \9 d8 b( K W n- \; E! z/ r2 S
朱雀桥边野草花, o2 @# K* H# G: ~% U3 ~
乌衣巷口夕阳斜。& S0 C8 ~' X& M+ x4 U; p; V! Z9 ^! Y) y
旧时王谢堂前燕,' a- B7 R" |3 @5 Q
飞入寻常百姓家。) q! D' x) t! r
+ N; ]7 x; E# r" p" x) Q6 Z% k4 f
上一次练习的参考答案:- f" N, r3 Q. o
9 [$ h w: L+ c8 {! v8 ~ 凉州词
+ {6 s2 s _" q 王之涣
: {9 a9 s1 P) M; S+ p1 e
* ?8 ~+ z4 h+ n& m3 z-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g5 f8 \. f: ^ k/ o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M& U- ~( B2 o, [4 u
% R, K; p8 o D/ n" N7 o. e 改作长短句
. y+ k3 ?" r% e3 {( q: J# y6 C4 c. ~, M) l/ i# e3 w0 C& a
黄河远上,% _2 Y- E$ r+ K! d! K: \
白云间一片。[注1]
! U5 g7 G( \5 R5 ] 孤城万仞山,
& `1 q ?" ]5 f+ _, X2 W, m, R; x: m 羌笛何须怨。
8 A8 w) x$ K8 }; b1 _ 杨柳春风,
9 D9 N% S0 j4 Z2 O 不度玉门关。( B7 p$ f `; E, ^4 g
" Z) S) V7 d8 t; } (注1:“间”字声调和意义改变了)+ A3 P x+ N5 M6 g* N
; o. b& u$ i$ x+ @$ o/ ^1 s
另一改
, V( W- k( ?. _% m$ u' W) [, |! f4 [$ z# b7 K( l1 [
黄河远上白云,[注2]( ^0 Y+ Z1 M( C4 {
间一片孤城。
. }7 F6 y( i( y; n 万仞山,
, Y2 S6 y4 c, r3 e 羌笛何须怨。
" C% |, A5 k e# Y) I% j 杨柳春风,
! p2 _6 B2 j( Y g7 l$ C7 Q( d 不度玉门关。' U7 M, K' Q( B: o& }& A
3 w: O6 u+ v7 Z4 ~' `
(注2:“黄河远,上白云,”意义又不同)
{9 b, L0 j& x* T! C2 m) [: g2 z0 x! m1 |
. F$ ^' y6 Z) A% i/ s) F 山行9 b. W7 D8 X! [6 I% ~& @
杜牧
- v& _/ V. H( P& h7 i$ E7 z
1 D; K& `) E4 M! V- N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1 {) l, b3 l9 |0 D" N8 u5 l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4 E9 J9 O# n1 }1 U
/ J! {$ ?+ s0 e6 i" u 长短句
& u5 m5 }" V) r, I L
1 k- y8 @% v! o6 t$ g: ~ 远上寒山,
8 J# j) J" c- P) | 石径斜白云,
# {8 G6 v8 h2 J o 深处有人家。" X# N8 \% t9 K
停车坐爱,+ ?8 W- c/ V+ j& l3 j
枫林晚霜叶," M) T: O' g3 g. c9 @0 T
红于二月花。
! c+ c" m4 h0 x1 H
; i' v7 K/ w% a" o0 O[ 本帖最后由 jiuding 于 2006-12-24 00:0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