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4 17: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我注六经 论语的另一种读法
% x2 z# |- I, ?0 S* H8 W
0 i/ y. @. A6 g: w9 a 袁伟时:孔子的眼睛太朝上
9 ?9 T& I( ^9 [: ^
/ ~- h, F* p# Q5 X 《论语》是中国思想、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典籍。《论语》的地位从宋代开始被抬得很高。作为一部古代典籍,它确实很重要。但是,有很多东西是牵强附会的,特别是在20世纪。那些一味吹捧《论语》,吹捧孔子的话,是信仰者的语言,而不是严格的研究者的语言。( b! o6 t& n. f" s
! d5 N7 C4 E" m" x4 I- ], ^
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要准确评价《论语》,要把它放到世界文化发展史这样一个大框架下面。作为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中国思想源头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作为学术研究来讲,孔子也有他的弱点,与古希腊的思想家相比,孔子没有那样的思想高度。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就应该承认这一点。' x# L$ m9 v2 C4 Y1 W
$ ~- }" p% C: h1 a7 s6 s# N
孔子的贡献大概在这几个方面:他的伦理体系注重德化,这些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很有影响;他的政治思想倾向于尊重等级,向往西周的制度;他还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很优秀。至于后代帝王给孔子戴上各种帽子,主要还是他们想维持统治,因此利用了孔子。" o/ P- Z2 J( A% Y9 _
2 F4 H! H2 H0 f1 @% g 【我注论语】+ d& t0 E2 Z- c# F T a b
3 p2 r6 c% m+ u+ I ●无友不如己者) M7 G4 ]% i" M1 _ a* z
) y$ Y3 ~) h- Y H( G) S 孔子的眼睛太朝上了,他没有平等的思想,鼓励大家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也体现了孔子的局限,他不能跟各方面的人交往。关于交友,孔子在这里这样讲,但他又讲过“三人行,必有吾师”。这两处又有矛盾的地方,所以,对孔子的研究应该多角度。
- b; W% {7 d/ ?0 e' |! c+ R ' N' `8 Q) P! i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 {) i4 [% _, l, Y
* t: F @+ x( j
追求和而不同在任何文化体系里面都有,并不是中国思想特有的财富。以这句话作为标准,划分君子和小人,就更加勉强。上层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人可能会因为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而勾心斗角,而下层的劳动大众可能因为共同的艰难而相互扶持,更加讲意气。4 q4 k" c1 V% E6 ^/ t: f: U
$ N( g8 K0 \0 y9 L; U5 W5 T! x! f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g$ [9 e: N% M! M) d, ]( S9 B, ]
* B9 _7 J: E4 |: M! M6 C( [: b 孔子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他人,这种胸怀很可贵。" {4 N$ b% v! T3 T% o
1 r, `/ U% Z4 j; V: q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 @3 b3 v7 W j$ }
' c0 B/ Q1 m0 X 这是孔子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很重要的政治思想,老百姓可以操纵,不要让他们知道太多的道理,这是典型的愚民思想。
; }/ A. T1 p* y# J3 w. e
; j) D% w7 L% L! f: Q& p- ? 吴思:孔子想给猛兽戴上龙头
7 m3 Y/ I, f. W( j 2 e0 _) W% ~( d( n+ h/ Y, r1 ^
我心目中的儒家圣贤,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他们做了一个笼头,要给牲口套上,最好还挂上铁嚼子,要把牲口管住。但他们的笼头不是用绳子或皮条做的,更不是铁的,而是用橡皮筋做的,对统治者有约束又不那么硬,很体谅很照顾,这就是儒家的礼义制度。他们套的也不是马,而是虎豹,是猛兽。孔子和孟子想方设法给猛兽套上笼头,却总也不能成功。1 y' y* e4 o. i" J
6 s" b6 X: m' {0 X7 N0 }4 J: d
儒家一般是站在三四分(偏向于统治者,但没法家那么极端)的立场上说话的。" h* [; C* Z6 b) _. |
$ v* d. C2 T# d9 ]; V" Y 【我注论语】3 ^# U3 K/ u! n" y$ R
+ ?. O! d* Y& O6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0 s2 S7 G1 D; M/ `/ \
0 i( y. A; R5 X( s( j
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君子一般都是统治者,小人一般都是被统治者。- k3 e: [. H6 T7 T* ^; c r+ z1 V8 \
$ n. D. h6 r: n6 c. y |8 H* ^" y 统治者一般都没有衣食、温饱问题,他们更多的在乎社会评价,归属感,自尊心,自我实现。而小人更多的在乎衣食温饱,在乎利益,而不是规则。9 B1 D+ G6 u5 D
3 K9 q7 s5 Q9 i7 L( l
这个从人格的理论上来说,应该获得支持。' Y1 t# o) a$ M
. d; I) o2 X8 _1 u$ a1 a) Y; p8 q&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L4 [, l. H( S3 v& k& s
- G7 q7 W& S y5 ? 孔子基本的学说,是为统治者提出一个合理的主张,就是统治集团你要怎么统治。相对于法家,儒家重点强调说服,也就是思想控制,当然背后要以暴力作为基础。这样比较隐蔽,首先让你心服,大体公平,然后再用暴力维持这种秩序。儒家设定的心服就是仁义这个标准,它在劝说统治者的时候就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要求统治者要大体公平,也就是要多自律一点,对老百姓要关照,别光把他们当牛马来使。在这个背景下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就是让老百姓闭着眼睛跟着走就行了,别让他们明白那么多的道理,有过高的期望值。当然你大体上是公平的,这是很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一种方式。儒家是站在三四分(偏向于统治者,但没法家那么极端)的立场上说的这番话。
, l( i( x& q4 [ $ U" v8 K9 d9 y" n( c" W5 A9 l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q: g0 \( N! B8 @1 p \) p5 _
; x0 n }; ~% s7 ]! o7 w 君子的需求层次高,有的喜欢下围棋,有的喜欢书画,李白、杜甫追求诗名……人的追求一复杂,进入精神层面,就千变万化。人的追求往下走,像动物一样只追求吃喝的时候,就越一致。越往上走的时候,就越不一致。有宗教情结的人甚至以吃苦为乐。这种不同,反而使竞争不那么激烈了,所以和。) s9 ^8 P5 K2 l5 h
) s( S" I" J# }# T 江晓原:靠论语指导我们很脱节
* ? V q( f" }- t% F* P3 b8 n1 l
; y- g% {3 N2 @8 a7 g 我个人觉得读《论语》还不如读《孟子》。《孟子》是完整的论述,《论语》只是被记录下来的片言只语的集合。况且社会时代在变,如果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靠《论语》来指导个人修养,恐怕是很脱节的事情。倒是《孟子》中的论述,有很多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价值,尽管孟子心目中的“王道”也只是一个儒家的乌托邦而已。
, z* p# }) b6 q9 O' r& X ) g) o; m% o% g* @9 m9 s' I
孔子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某些思想符合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汉朝统治者在寻求思想文化资源时,对孔子有了兴趣,选择了孔子,于是后代无数的光环附在了孔子头上。孔子是历代统治者为我们塑造起来的。
7 E" H/ K# K* Y0 U ) N/ g! b% f$ N4 y' D! U
【我注论语】
! ~+ ?+ D3 H8 D4 L$ e/ j" L! U
. q$ R: B& [+ B6 i. O1 T, N O1 l/ a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r$ Q! ^; G* |( ^ # k# T1 d+ b% l. h4 ?+ y! _% R
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就乘个木筏到海外去。当然孔子的地理知识和航海知识看来都有问题。
8 D! t! Y0 B7 V/ A* \ : f! i( m) f7 Y3 s5 U! D7 Y
不过这句话表明孔子对于他的“道”能否被实行,实在没有什么信心。5 K2 A) Z* X" k3 }* g( H u0 W
% o+ m8 |: a7 H @% c/ d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I6 `. J* a( \/ g- N. A9 c : _" @( ?. U1 W+ L
我没见过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的。这当然是孔子的感叹(看到卫灵公宠爱美女),但也未尝不是孔子对人性的正确理解。喜欢美色是发乎本能的,太容易了。喜欢美德则要依靠后天的修养。0 J7 y0 b4 G8 N. ?) D% l9 J+ h
4 O1 V; V3 K# |& \5 O- P1 Q- I) I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S: J" M% o7 M7 _ 4 }; |: ^ H: ?
在重大节操(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逾越界限,作风小节上有所出入(放松)则问题不大。换句话说,大是大非问题不能越过底线,小节问题则不必过分计较。这也表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正确理解。1 C* M/ ]8 F Z `0 J1 N
* w2 I0 ]# C4 u5 T! y) L p2 W 齐泽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危险1 p8 F/ x7 s% n& y4 o
4 c: C( R |1 ]7 A4 d4 O
齐泽克(斯洛文尼亚,西方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z! E0 s3 e P- B$ l( p
) m: p$ q1 m+ F8 g 当我听到“孔夫子”这名字时,他的三个训诲马上浮现在我的脑海:
- J% ~& M3 b9 g$ U
5 f1 w0 d; K2 r9 X4 n @8 w2 m 政见不同不是“混乱不堪”" ^7 s2 m. _; Q; ]) X, O
9 O0 |6 t% B& ~* z% _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第十二,11)5 e# j9 J0 ~4 Y' `6 J- l$ d
7 V8 B" A. o; b/ t- o& S' E
在欧洲,我们将此称作“公司愿景”(corporate vision):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一个载体,每位个体都必须处在属于他(她)的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发挥属于他(她)职责范围内的功能。然而这是与民主政治完全背道而驰的:在民主的形式中,任何人都没有必然的理由被束缚于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上。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到世界性的事务当中,作为全球性事务的一分子,对我们的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前行的问题,提出他(她)自己的思考与议案。孔夫子具有这样狭隘的观念,于是也便难怪他会把个体提出不同政见的社会,形容成了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7 ^2 O4 e$ }4 y" F4 W3 Z8 h: P2 l
9 {; y$ c h- e; ]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4 W. {8 q7 F% f3 c
0 g, B2 `# l% p2 d ———就这么听上去,倒像是对一个尊崇民主政治的社会的上佳描述:“君”的是联合起来的臣民大众,“臣”服于民众的是有名无实的“君”者。因而,孔夫子对复兴恰如其分的社会秩序之建议,应是一种“正名”吧。
% Z2 W: R* ~! T; B
( c6 v* J" d& L* ~ 他要求我们重复陈旧模式
# f% v) l+ Y- f$ O
7 A+ q$ |2 K2 g l 2.———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第十三,3)
9 B4 M$ F) H# }0 v
5 n: E9 x2 z) e" C% z; I8 [ 从这段话中看来,观点就显得更为自相矛盾了。孔夫子在这里不仅仅表现出背离了我们这个民主政治时代,而且还表现出与他自身观点的相悖:跟他对尊重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及礼仪义德的倡导皆显出背道而驰之势。孔子的建议恰恰损坏了他一直为之辩护的一点:所有能称得上是“得当礼仪”的,难道不都应该遵循“言不训”这一点吗?当孔夫子要求我们:
6 J3 D0 O1 {* \8 ]
. |( V4 x+ J: a# H7 ]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第十二,1)
7 `$ S5 A2 C; j$ y
{) }' d) k8 m) c9 i 这个时候,他实质上要求我们做的是“说什么话都别直接说出你真正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盲目地跟从礼仪习俗,而根本不需要真的去理解透彻。当我们遵从于礼仪习俗之时,我们就在重复着一套一套的陈旧模式,而这些老旧模式的真正含义,对我们来说永远都是不明莫解的。再者,这当中还有另一个问题:究竟我们需要跟从的是哪一些礼仪惯例?四下环顾,我们可以看到有各式各样的习俗:一些是令人发指的保守风俗(比如以人陪葬,强迫女性裹胸缠足等等);也有一些极具隐藏性的下三流的习俗。8 I0 L! | l5 Z' r8 R! Q! H
, m! K) [: d' G; D4 _0 V4 J 己所欲,便可以施于人吗? n" p1 N, s& N) `3 z, z
7 e; p, b( B; b' d! k" M. y% K* I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 I& J3 r; O( z
) u2 Q( v1 a: R5 m% c' i5 a. T 怎么样?孔子在这个句子里,是不是终于做出了我们大家都一致举双手赞成的结论了呢?但很不幸的是,这一条规则,看上去似乎是最不成问题的,对我来说却恰恰是最具有危险性的。“你自己不想要的,别放到他人头上”这句话潜在的信息有可能是:如果是你自己所“欲”的,便名正言顺地有理由“施于人”。那么假如我是个受虐狂,或者是个宗教狂热者,我喜欢自找痛不欲生的感觉,喜欢自找苛刻的宗教纪律呢?我是这样,是不是我就有权利将这种“欲求”生安白造到他人头上呢?! W, B/ D- ?0 s7 I
( \# c/ i# ~( k+ _9 g2 U7 B$ }
“我”究竟是何人,为什么有能耐为他人决定什么对人家有好处、有能耐将对我自己有好处的事物也强加于他人身上呢?因此,从这一个角度上,我们便可以争辩:对于他人而言最大的不幸,一定不会是源于“我”希望他人遭殃的歹毒愿望,而是来自“我”粗暴地强制性向他人灌输下“我”所认为的对他人“有好处”的事物。
1 t0 Y1 d9 O( C3 S0 B& F ; \+ F# W" n* b" r3 g
我在此做个小小的结论:我很喜欢中国,是中国一个善意的朋友,但我一点都不喜欢孔子的学说。想想看,毛泽东犯下的所有错误及其后果,我会从孔子学说中的“天命论”找到渊源———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式口号:“天下大乱,形势大好”。我很清楚为什么现在孔子又受欢迎了起来:在中国的社会飞速推进现代化的时候,便亟须孔子的传统伦理道德来协助维持社会的稳定。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伦理道德不会走得很远。3 T. J3 T, P: [/ k6 `
0 n$ z4 e# W) c7 f2 B( X- ` 翻译/张璐诗 " ?8 M# w$ _, N |2 b9 J
* T% J- r& e# C3 d/ K: W. z+ P2 E( Q7 n( E
顾彬:我欣赏孔夫子的“以和为贵”
, O' s1 m1 b1 j/ u. H
' F5 M& j' ~6 Y' I; P3 t 顾彬(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教授) 5 O q& S h+ f
8 [, g$ n- I- ^3 o' U# L
40年以前我慢慢开始学一点古代汉语。当时我在明斯特大学原来是学神学的。那个时候没有想到,我有一天不会做神学家,而会做汉学家。 U7 a/ t3 x/ A% K/ w7 s! ~
' B% q9 `; D9 R1 y3 t+ Q
孔子帮我找到往人的路
1 c3 \2 w/ T# T* p, f
" H7 z- [9 E+ S8 ?# j9 n 我学神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爆发了。每天看德国报纸报道当时的对人,对文化在中国进行的破坏让我非常难过。
, ?* t: y- A( y ?; O( f$ t5 z
无论如何,我第一个汉学老师,一个德国人,当时坦率地告诉我们学生,孔子没有什么。不过我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喜欢孔子的学徒孟子。我到目前为止还是比孔子更重视他。如果我记得对的话,是孟子当时帮助我找到“人”。当然孟子和孔子是分不开的,所以谁知道那个时候不也是孔子帮助我找到往人的路。1 o& u) C! W/ E& x, j7 d- r
- L/ j" }6 O! ^ 我曾每天看《论语》
5 I) S0 B5 V: i) K) v* Q7 h x( E! E x0 c5 Y, B6 u+ a
1974年我在北京开始学现代汉语。我才学了一年。我们当时一些老师告诉我们孔子不是一个“子”,他才是一个“老二”。我们外国留学生那个时候还参加了批林批孔的活动。
- |# R2 @$ J, `; i 5 Z4 b$ }2 p* _, Z+ T2 ~, t
回国以后我在几所德国大学教现代汉语的时候,公开地老在批判孔子。1988年我写了一篇连中国学者到现在还是非常重视的批评儒学的文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我对孔的怎么一个绝对态度是有问题的。可能是法国的汉学家朱利•安,也可能是我从2002每年在山东的大学教书,也可能是我对1981年参观曲阜的回忆让我反思。突然我觉得我原来看成最无聊的哲学家,孔子,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意思的思想家,但是他肯定是十分值得思考的。结果,我几年来差不多每天看《论语》,跟每天看《圣经》一样,还每天会引证《论语》。
$ V S9 w J l9 b: j' W. e4 J
1 L1 f8 h) E [ 我最喜欢的话之一是:人不知,而不愠4 C8 d) e4 k/ M& Q; X& E9 U5 ~7 u* {
" _, E5 x3 H! b$ N 为什么? 有好几个原因。我的时代是一个angry young man,一个发怒年轻人的时代。我们什么都会否定,自己觉得我们是了不起的,我们有一天肯定会创造一个万全新的从来没有存在的社会。我们充满了“愠”。 谁都是错的,只有我们是对的。我们反对的是“老人”,是过去,是所有的传统等。不过我们“创造”的新社会比过去的社会真的更好吗。我今天有一点怀疑。
1 E5 ]: O/ g1 y2 P
& f1 N& N& L3 t: z. V, y6 e0 y U! O 人有“愠”,人不会有“和”。从法国革命开始有政治家经常喜欢引起群众的愤怒来搞什么政治活动。从历史来看,有的时候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过他们给带来的世界真的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 B5 W: K& E: z4 x. L# k
+ F. p. M7 W# r" Y D1 _- B
不少西方历史学家说过,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仇恨的世纪。恐怕,有一点道理。不少人,不少民族都觉得他们是牺牲品,因此他们不会原谅,还以为他们有权利为某事报仇雪恨。不过仇恨和报仇恐怕不能解决什么问题。21世纪应该是一个合作的世纪。所以孔子主张的"和为贵"值得再考虑。和为贵,这句话会不会当作全世的一个互相和谐的出发点呢?6 k/ D# y1 [: Y* E6 h
- A0 c( u4 Y" r1 q; M' s (本文为作者用中文书写)1 {0 l/ R5 n* h6 b4 X! Q
0 x9 G& B8 `3 e3 i& t 王朔:“仁”就是伪善% C" h: p7 X) |
: W- Z0 M5 {5 B) |0 q! T
王朔 北京作家,著有《顽主》、《动物凶猛》等。 / B5 h6 M; }* Z/ I) z
# F2 R5 h8 q5 [- U+ c
) G7 X# I& E6 p6 |. [ 孔子跟文学的关系很密切。孔子对自己学生的分类,有“四门功课”,其中一项就是“文学”,其中典型的先进分子是子游和子夏。后代曾以这“四门功课”为标准开科取士。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们也是孔子之道的“门内人”。作家读《论语》,强调孔子语录的经验意义。但在王朔看来,孔子有些问题,“仁”,看起来有些伪善。
?' ?% q4 V4 u6 D7 S$ n ( K$ R; O1 H7 @, _6 M! q- Y8 a+ I! b
孔子就是个常识老师,他那个六艺,文不能唱曲,武不能卖拳,也就是个万金油。哪个国君敢把军队交给他带?怪不得跑官不成。建议去教小学,中学都要学自然科学政治人文,再学这个太幼稚了。中国人还要再停留在这样幼稚的阶段吗?那么多人讲,其实也都是些书呆子,堆在一起叫呆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孩都懂的道理还要你们隆重总结,你们才懂,真行!去向婴儿、万物学去吧,何止三人行才有你师,万物皆师。
# T" u6 u' U) e6 W
0 H* B, L2 ~9 q, S3 g7 z 孔子见了老子以后,回来还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意思就是说,老子是一条龙,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自己跟老子没法比。孔子是一老实人,于是冒着大汗就回来了。所以他怎么能当至圣?
( H6 T& I$ r; X8 t
Q# h' B. L0 Q/ p( w/ D; i 《论语》和佛教比差远了,对人生的认识浮浅。孔孟礼教害人,今天提倡这些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应该倡导多元价值,而这只是其中的一元。现在这些东西这么火,就是因为人们精神空虚。这世上没人是完美的,任何人想要封圣,都必须暴砸。0 W( x5 B3 d, [0 Z- l P# C8 I$ A% j
/ Z% _0 j6 b2 A' ]9 Z) W
【我注论语】" e( |5 y- _% E s- d
9 W0 V' ]$ z- g ●三年无改于父道。6 q. s! P2 S% [7 S8 {$ f2 O! V
& ^- z/ ~% {1 @0 @( q6 e
这是古代人受生活条件限制所致。那会儿奔丧,从北京赶回湖南,就得半年,好不容易赶回家了,也不能马上就走啊,再呆两年吧。就是因为交通工具不发达,所以才这样。现在的话,多半当天就火化了吧。+ Z; S* z! P1 D, K
+ F$ U7 V, J1 Y7 z {" E
●巧言令色,鲜矣仁。
; r8 X& d5 S1 }) x; r+ K
/ k$ \! P) V% M* O% u+ ~ “仁”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伪善。我认为,“仁”和“巧言令色”半斤八两。
5 m, i3 E3 Y/ Z+ ^% K
8 j/ g4 O0 Y# k _6 I9 { ●君子不器。1 V) `% b/ T1 Z4 ^# u& E
4 u$ a7 a! E- E! y7 i2 A4 v! n3 P% i
君子动口不动手,基本上指的就是像我这样的空谈家,自我标榜。像孔子那样的,做个板凳恐怕都有点儿困难,其实也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4 K" ?8 W6 n; N8 {7 F4 t" o1 x
( e- ~% R, }: b% z9 R7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 a. e5 \! q4 ~) J' P9 _3 X" W- J' ]
4 } `/ X" t! L6 _- J 这和生活节奏有关,我现在50,可以从心所欲了。我不到30就有女儿了,我觉得我30岁就已经从心所欲了呢。其实在西方他们根本不认为孔子是哲学家,他也就是个心灵鸡汤吧,就是老练事故。
# W" ~' ?: V8 P4 `/ K: w# [
8 E Z* N, R/ x1 d; h8 E3 s: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M, C; c+ _$ r$ p% |7 u
) w( [, s, d, {1 w: B 这是做人基本常识啊,小学生手册里就有了。我觉得这话应该对老师说、对家长说,小孩儿不知道就会发问,这是人求知的本能反应。我倒是觉得应该把这句话回赠给老师和家长。5 w* U0 E8 o6 d' `1 k7 X t
. e8 T8 D2 v* \( j/ Y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I8 r, k ~2 V5 ? 0 U$ \/ b/ z& E( {) d F
老生常谈啦,基本上也是因为朋友太少。其实人人皆可为师,昨天一个西安的人还说我特别不尊重别人呢,我一想,确实啊。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都能成为学习的对象。包括小孩、动物,世间万物,遍地为师。) I$ }. {6 L# b* D- |& T
8 e3 }3 R) N6 \* c! l
●道不同,不相为谋。
, f6 f$ N: b* x6 | ! [0 A& i j. H3 K0 x# f9 A- }
这就是党同伐异,剪除异己。
2 n( R$ [* L+ P( G7 W5 v: t
4 q8 T' O4 L- h0 p( H- g 于坚:诋毁孔子者会被淹没
! L \6 g& y' p# k8 W; s
$ c* Y, W4 ]' ~. K, [9 i$ [ 于坚 诗人,著有《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棕皮手记》等。 ' d; `, A3 a ?& }) h M$ y
h i7 D8 F0 e9 V% R6 X
我这代人对孔子的认识不是一个固定的形象。我小时候,孔子是孔老二,是丧家犬,全国人民一起批判。这时的孔子被打倒在地,被说成是一团狗屎。这样的事情只有在中国才发生,尼采说上帝死了,只是一种思想,而中国人却是把自己五千年来文人精神的守护人用一种极端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进行践踏。孔子再怎么有问题,我们也不能对他如此不敬,他过去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及老师的象征和代表,这个形象在“文革”中被破坏以后,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 M$ W- d4 Q; g9 \/ D7 d/ q 6 ?2 y7 {! g8 s; l2 o8 R
我认为,孔子与老子一样,是中国精神的代表。任何诋毁孔子的人,都会被历史的沧桑所淹没。孔子的思想精髓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深处。这个支柱没有人能取代。过去100年中,有些中国的知识分子想取代孔子的角色,但他们没有做到。4 @& ], i: |7 B* y
; y& X6 O3 u6 j+ w/ } l) W4 m+ B ^% Q
《论语》非常精辟地展现了中国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知行合一。中国的思维方式就是在自己的生存中思考、认识世界,而不是在书斋中。孔子是一个在路上的思想家,它与苏格拉底,康德不一样。
$ w$ U; D7 T6 S; I& j . K* i9 S; Y( F" y0 t& b5 ~
如果100年前西方被彼岸化,那么《论语》今天不是此岸,而是彼岸。于丹把孔子的思想宣讲出来。我不反对她这么做,但是我很怀疑能起多大作用。
0 k1 ]( G0 N! K% |4 d
& T' m* ~+ F% }0 t% V* s5 x8 F 【我注论语】+ z9 o- u0 R) b, j; X4 s" \/ V3 C# W1 y
( F7 \4 F: T- }9 s2 j9 x ●道不同,不相为谋。
K b$ \. i$ _7 ^( Z 6 ]' c2 g- l# r' C
这个道,应该指的是小道,思想不一样大家不再一起干。大道是一个普遍的基础。像写诗,写现代诗和格律诗的可以有各自的方式,但是,不管什么形式的诗歌,把它写好,感动人的心灵,“为天地立心”这个大道是一致的,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组成的圈子在那里卖弄,就是自摸。2 f. J( c$ u: o! f
d; T$ T! D! V: B% O6 X. R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2 |2 ]$ A) G, S! w: I: j
5 I- J; L$ {9 l& ]- s3 W
从现代的角度来讲,德与色不是一个非此即彼,此高彼低的对立关系,它是两种不同层面的东西。为了德不顾色,或者为了色不顾德,引发的就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Z7 C; O3 G$ V9 Z2 c- G5 [# W' C
& x# v/ x8 J8 _" A/ H. C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e7 z' y+ F7 B- p$ Q/ a: i
5 ~( h1 x! G3 B2 l! }( z 后生可以理解为后来出现的事物,这种思想导致我们永远停不下来,永远害怕后来出现的事物,我反对孔子的这句话。) F" C5 M5 h5 T7 q9 n. h+ c' @5 F$ o
, h, u( A2 m0 c5 w$ u, m, Y 毕飞宇:不希望孩子读《论语》
' _ c6 ?+ H1 ~/ E7 O
. I$ c \" `' ]6 u' B 毕飞宇 小说家,著有《青衣》、《玉米》等。 ) F: g2 L6 f8 N. p6 w: t
6 P$ G& B9 s4 |0 w+ D) K7 P 《论语》在我的心中首先是一部关于集体的书。他指导着中国人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并最终失掉自己。我对《论语》印象一直不好。一种学说足以“治天下”的时候,始终会使我想起阴谋和阳谋。- a5 u/ s; R& D8 H6 n
# F( W0 F @: U6 ?- d 被《论语》精神泡大的人是好弄的是易塑的。我不希望我自己的孩子是这样。- e* Q# x( w, d( l+ m, p$ W
8 L& i9 k6 \! ~0 L4 D X2 E 事实上,众多的思想先驱为了摆脱一部或者半部《论语》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努力,效果甚微。不要以为那些没有读过《论语》的人就不是“儒家”。我想说,在骨子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儒家”。可是作为一个“儒家”,心里有多累,我们还是问一问自己吧。9 K9 Y( ]4 A# k0 x) @+ ~
* w3 Y$ [2 s, S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中我最爱的一句话。想想就明白其中的意思。
. S9 Q3 `: j" B" Y
! J& N D1 Q2 u* n+ e 郭德纲:无改于父道6 V& S" b% ~# E" E0 ^6 P1 `
* G3 u+ e E8 G. f4 B, ^
郭德纲 相声演员,作品有《五十年相声之怪现状》、《我要反三俗》等。 & F3 k2 e. `8 |, I" h% l; H
" D o( J1 ^9 a) ^* J" y0 O
孔子弹琴作歌,闻韶忘肉,在艺术上的造诣也非同寻常。而在艺术界人士看来,孔子的语录对自己也有教益。郭德纲在解读《论语》时都提到了相声,这倒暗合林语堂“孔子是个幽默大师”的判断。喻恩泰则在学习“子曾经曰过”时得到了不少乐趣。 e1 g+ [, }- d# J% d
e$ s4 W- O/ ], y6 K 对从事传统艺术的人来说,对孔子还是很尊敬的。在以前的节目中也提到了,文圣人是孔子,武圣人是关公,这是中国人一贯提倡的“忠孝节义”。相声里惟一一段拿孔圣人开玩笑的段子是《吃元宵》,为什么说孔圣人呢,因为其他人达不到那个高度,我们说这个并不是不尊重孔子。
% x( Q! l* T4 I6 Z0 M5 b # R. ~3 \! l3 |3 |* v
后来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孔圣人不太尊重。其实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潜移默化地受到孔圣人的影响,比如谦逊,这都是从孔孟之道来的。所以实事求是地说,圣人是个伟大的人,提到圣人,就想到孔子。在相声段子里也有用到《论语》的,比如“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 Z L1 f+ w9 [+ T! N/ }
' \, s4 h8 Z3 P: S! c
【我注论语】% R/ h/ n' r1 B- r R
0 J& ~1 v. Y( O; X* ]: y ●三年无改于父道。& O2 _/ m& f# P, G4 `) o0 @
! y6 N$ A7 ]/ L5 T; u+ V+ V! z
“父道”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师徒之间也存在“父道”。侯耀文先生刚去世,相声该怎么说,我们没有说要扛大旗,只是先生爱相声,我们也爱相声,我们要好好说相声,完成先生的遗志,就是这个意思。# U4 F+ e: ~9 e6 q1 t$ P4 a" G
% H# E( ] j-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1 a1 J; l: B' m- F' ?6 B
: g% E# T& D* R. h# }, T; T8 J
我当初在天津学艺,后来觉得那个氛围、环境不太适合我的发展,后来我就坐着我的小汽艇,到北京来发展了。离开一个恶劣的环境,到一个更适合你的地方去,这是有道理的。后来这句话有人给改成了俗语,叫“人挪活,树挪死”。1 u& _9 X+ s2 [
: s; o6 _ q0 Z! 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 c7 y# w+ r6 a; R/ w) [ ) r# v: B j) f. U2 ]- D
这是行政长官们说的话。从相声角度来说,挺有道理,我的目的就是让你乐,不用让你明白怎么让你乐的。
0 ]' R- X" b6 ], j6 y2 Y0 S 8 _- G. C# G' t+ c+ c( X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0 m# f0 n8 p9 R0 ?* m7 b- y 7 P- `7 m% N7 U2 @
单田芳先生教育我们说,长江水后浪推前浪,武林中一辈新人换旧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Z$ q$ U- C& q: O1 P6 D4 y
喻恩泰:用《论语》灭蚊子% f+ S: s0 s' Z# H
1 q0 I% g. g! |. E; t 喻恩泰 演员,在《武林外传》中饰演吕秀才。 . S8 l2 \9 _( B4 g; n" P
0 ]5 l, }3 z; V/ u
记得看过日本作家写的一本关于孔子的书,上面说孔子是他爸妈野合而生,他父亲是个将军,所以他很聪明。孔子是大脑门,是那个时代的偶像。, Q6 N2 c- j: T, Z0 I& h
! F0 _* E3 B) E- Q6 G/ \- D# B0 t6 n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言行的书,这书对于我来说,读起来比较费劲,《论语》都是精妙的小文章,历代都有对这本书的评注,并且很多版本有各自不同的含义。读《论语》的乐趣就是可以了解到古代对一些词语的很多不同的解释。买《论语》是在拍摄《武林外传》的时候,但是当时也没怎么用上,后来就放在床头了,这本书很厚,最后就成了打蚊子的工具,书后留下了很多痕迹。
2 p2 y) C7 t5 f) u% i* {9 e
$ m5 G: l; W. G+ } 【我注论语】6 f1 v3 L" e. {, g1 t
6 g' n: S. m" u) J+ b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M7 S$ J) U- k- R/ Z
1 ], V# B6 n1 t& ~9 J% W1 c. `9 Y 《武林外传》用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孔子的一个大致感受,也是他不断反省、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孔子不仅在观望社会,也在观望自己,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的时候改变自己。
+ ?4 L4 R) j' V! n
! P! l" F/ M. T3 D1 o) k; z5 E ●道不同,不相为谋。
) @8 d {: [5 @# }1 j 3 X C; p$ Y/ l z
现在的社会中需要的是“道不同却要相与谋”。当今只有多元化的社会才美丽,道不同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要学习各自的长处。
' ]" ?' P- C9 O
; w% ]% U2 {1 [; S. _& l# a7 y! U 梁文道:这是一本“知识分子手册”
, d1 ~( h' A! R2 ?$ k& B
+ s+ R- z. h+ K; a4 ?# w* ~ 梁文道 生于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 ) Y* N- d8 d8 ?0 g+ Y! c
& x! b6 r! u/ N+ B
* C2 ~, ]$ ~& v* j& s 港台“脊续文脉”的工作搞得比较好,内地学者崔卫平称赞李安“看着就那么有文化”,与我们不同的是,港台同胞对《论语》和孔子往往抱有温情的敬意和同情的理解。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与台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对孔老夫子抱有较多的善意。6 O& b) w d7 u: E7 l6 w
* A- U. C/ k7 J: t' N
我还在台湾念小学的时候就给大人逼着背《论语》,那时觉得很难受很无聊,整本书无非是些做人格言,既陈腐又老套,真不懂孔子有什么了不起。直到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有些老师是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等海外新儒家的再传弟子,这才在他们的指导下发现孔子的伟大,《论语》的重要。后来我有一位学长在法国师从Julia Kristeva等欧陆先锋哲学家,一身解构硬功夫,回来之后却从头钻研《论语》,再郑重地教导我们原来《论语》背后有套完整的哲学。或许从李零教授的角度看来,这大概是条扭曲文本原意来迁就理论体系的错误路线,但这条路线对我而言却十分受用。直到今天,《论语》依然是我最喜爱的其中一本书,因为它大概是中国第一本“知识分子手册”,而且十分有趣。至于孔子,就像苏格拉底之于西方,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鲜明的知识分子形像。也许他有像条丧家犬的时候,但却是头非常庄严刚健的丧家犬。 % Y9 ]5 Q9 Q; D2 m( Q
( m) @: v. `- J! @) z) K
【我注论语】) @) K- Y" ^- Q4 d! K1 n/ e7 I
9 b- F3 f8 u8 a$ _9 _* B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 a5 @- Y" @7 p
8 h( |. F9 D- B. ?5 } 于丹讲论语,喜欢谈“温度”。在我看来,从孔子开始的儒家道统还有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气魄了。梁漱溟在批林批孔时给人恶斗,抵死不屈,说什么都不肯诋毁孔子,当时他对小将们撂下的就是这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什么叫气魄?这就叫做气魄。) \. b: N5 M6 L/ l
" b8 T3 |$ d/ \ ●君子不器! b- p% ?% N E* b5 B( o- r
" l; s" j. |6 Z# h
知识分子当然不能成为一种价值中立的道具,不问原则地任由有权有钱的贵人使用,因为他求的是道。
7 |) y! I* h+ r/ e2 b, d 7 U" l5 {, Q& H# f8 l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n: X1 p& E; p2 x; b% G9 A7 l ; L& N2 x3 H. v+ i
说儒家代表专制或者把儒家扭曲成专制意识型态的人都该好好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其实用不了儒家,历史上也大有人人要唱“同一首歌”的年代。
7 r5 P& I' v% N; Z% i
9 T; _& B& }' F* G7 e" f+ \1 ?& c 近三十年,海外不少学者试图发掘被压抑了的儒家宽容传统,有的发现儒家所说的“异端”远没有欧洲那么激烈的负面意义;有的则如狄百瑞,干脆宣称儒家有种自由主义的潜流。这句话可能就是他们至爱的金句了。 2 h7 {* j: h# z& w# J
- Y6 a: Y" J, W' u! d3 t2 h# G%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 I) S$ U* `7 a 6 i) }. s# a8 L
本来是我的座右铭之一,用来提醒自己。可是,我现在衷心盼望大家一起品味一下这句话的深意,毕竟这是一个能够从一本书的书名推断整本书的内容的时代。我们只要抓住一句话就能否定整篇文章,甚至由此找到作者的险恶用心,再判定他根本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i5 H' q" K- U% h1 C
: ?! n% V5 m5 I* q$ P
在这个人人都有意见要发表,但却没人想要听意见的年代,读读《论语》还是挺有意思的。
$ S4 _! H: S$ x8 \6 x& {' d* S 林清玄:他一生追求君子国
: \7 y/ D6 V5 P0 S/ b 8 r+ o+ C' ?4 r5 C+ v" b' p
林清玄 台湾作家,作品有《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等。 8 P8 n* c, B# C2 ]; T
2 U8 c$ \ a+ i# n J* E
' b* ]- n; u7 H. j “文革”致使内地阅读传统经典活活断层,人的生活都失去了中庸的态度,回到经典,是回归到人中庸的生活,不止是《论语》、《庄子》、《老子》,有他们的思想点灯,人就避免俗气。
, A( p+ {: ?( o& r 1 z9 U P0 o5 i3 ] F/ }
“俗”,我理解就是人没有对好的境界的向往,向下走向山谷,就会俗气。 ~+ W* `& r V& y! q! F5 C0 ]
% w' h* A/ ^9 L' z
在我看来,《论语》更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老庄更超脱,佛教更讲“心”。有一天一个弟子问一个大师,“师父,儒释道有何异同?”师父说:“儒释道三者小者见异,大者见同。”
+ t% @! z% x7 s: H
2 W* l$ H ]- r5 y- M 在我看来,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一个君子之国,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远庖厨”,如果你仔细读《论语》会发现“君子”是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V: q+ z% Q: W) p5 n3 P
; }( u2 R2 G! @( R+ ]7 D7 T5 y 我还满崇拜孔子,我的理想是每一个人有欢喜的心来过生活,心都很柔软。
, Y1 W6 @3 ~3 f |2 X$ j: I
) l7 g, [: H: f$ v( U 【我注论语】
. b% p3 S r& Z4 Y7 N
3 n P. @ L7 T& J 最不喜欢的二则论语
2 j' z% O" c( |0 T' q1 Y # u( X3 D" T+ M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8 t; C7 d! p' ^# |0 C4 q
8 D$ U1 G; {$ A E$ W5 m+ `
其实这是普遍的人性,不只限于女性,男子里,难养的数量与女性一样多,反之,也有许多的女性有高尚的人格,近之,远之,都是豁达大度的。
# M9 F, j @& T0 a% K 7 J4 f3 Q9 E5 [% e+ m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g. C7 i# I6 T+ N
7 g" |9 _, X) X; y+ f! g 这句话里有严重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把时间都用来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知识过剩,智慧太浅,一切所得都会变得零碎,难以融会贯通。
; u, m& i5 Y( u
; Z# \: {+ f3 A 最喜欢的二则论语* f0 n) q! r' D3 V8 T# c& y
& ?# \" h* h6 h' E+ T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x) d- k6 |6 k& T% x4 n- E
+ Q) J+ }3 L" V' R4 e3 | 我常拿这句话来参照自己的人生,现在我已经到了“知天命”和“耳顺”的年岁了,有时就会因为了知一点宇宙人生的玄旨而感到欢喜。善哉子曰!
/ I1 }, R; U' c. g8 `) v
% b8 L8 x9 z7 M2 G5 z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 b& g' n6 L# @, ^! J
0 D3 b, {* s, k! Z6 _& J 我曾经对朋友说:“我活到五十岁,从来没有一天睡不着觉,从来没有一天吃不下饭,从来没有一天笑不出来。”+ a: F7 p& b' G# {$ K6 {2 K4 z
+ f& t) i2 o5 d5 d+ a 朋友大为惊讶,询问有什么秘诀。0 @$ o5 h5 r% F
1 q0 Q+ L2 J) C. B( J 我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 X) Z7 u M" e% e0 }
0 T1 Q8 F l0 Y6 ~, x 赖声川:他是前卫的先锋派 |) P& F5 g4 T- b2 X& C0 y
7 s1 z7 H* Z' c r" Y* t 赖声川 台湾戏剧导演,作品有《暗恋桃花源》等。
; n9 N9 E. P7 ?% c9 N# D: v
6 F$ K$ r+ S' u8 ]( U( S+ t( H
3 ~* z ?+ @3 z( e% P M2 E- [) j! D 孔子是前卫的,先锋的,他不是主流的,很多人讨厌他就是以为他是主流的在说教。其实只是后来人利用了他的某些想法,来维护中国的封建社会。
+ Q7 U7 T* m+ ] 6 _- @3 Q; L. u: ~ t
我觉得这个社会变了,没有人会教一门学问叫“智慧”,没有哪个学校会开这门课程,而且就算有人想教,像有门课叫“知识论”,也没有人敢说什么是“智慧”,没人敢说这是智慧,我们来学习它,他只会说我们来参考它。但是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教的惟一一门课就是智慧,所以做他的门徒就是在跟他学智慧,学人生的智慧。而这门课却是我们如今所有的教育体系所放弃的,在全世界都是,“智慧”这东西已经没有人可以下定义了。+ j8 C! ^. E9 d6 M) t7 S
, O% T K4 s6 M2 B. v" G3 ?6 p7 _
我建议大家要重读《论语》,要重新看它在讲什么,真的就是讲后人说的那些内容吗?我觉得孔子本人是无罪的,他就是被利用了。$ z; o4 ?2 V- h" j0 ?( c: x
! ^ ]0 U9 G6 \0 H: D/ D: d- L 在西方其实没有人知道孔子是谁,外国人说“子曰”有点讲笑话的意味,后面都是丢包袱的,外国人只知道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