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4|回复: 0

人文奥运与首善之区:理与礼的探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5 17: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文奥运与首善之区:理与礼的探究
 
  “人文奥运的理和礼”的题目,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什么是“人文奥运”的目标?第二,为什么举办北京奥运要提出礼仪教育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我国古代的体育精神。8 M5 W9 D, M9 @9 E  h4 }

, r0 f- n2 H, l% @  什么是“人文奥运”?
) q7 J, `; n4 X5 @' l( ?" P, S1 o7 M% u5 I" v" Y1 B
  从1992年起,我国政府和人民就开始申办北京奥运,期间曲曲折折,艰辛得很,居然用了八年的时间才获得批准,为此耗费了庞大的资源。为了办好北京奥运,我们还要建设许多比赛场馆,今后的投入还会更多。时下有一个时髦的说法,叫“投入产出比”。这是一个商业运作的术语。投资做一个工程或者项目,要做到投资尽可能少、产出尽可能多,反之就会认为是失败了。北京奥运的投入如此的巨大,我们期望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呢?换句话说,北京奥运,我们究竟要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必须把它想得很透彻,想得很清楚,否则,将来就没有办法来评估这届奥运是否成功。
4 ^: R7 }' l5 P: L; q0 u) w2 x( N! B* ?, Q( H
  为什么北京奥运前要进行普遍的礼仪教育?/ b5 _$ j- q7 n  D  J/ n: [

4 P& L0 \5 G7 V% t  刚才我们谈了人文奥运的“理”,“道理”的理;下面我们来谈人文奥运的“礼”,“礼貌”的“礼”。从我们前面的介绍中大家已经知道,“人文”与“礼”是密切联系的,要谈“人文”,就一定要讲到“礼”。如果说“人文”一词还是属于理论上、认识上的问题,那么“礼”就是属于实践上的问题,并且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而我们只有不到四年的时间了。$ @1 b  t1 D, O3 {! A
' p7 @9 Q2 |) [& G' g/ U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照道理来说,要办人文奥运,正是我们的强项。可是,遗憾得很,近代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极端偏激的态度,把它当作沉重的历史包袱,总是想丢掉它,甚至不惜对它进行扫荡和摧残。一百多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更是屡屡受到抨击,被指责为“吃人的礼教”,是“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甚至将礼与奴隶制画等号。人们曾经用非常幼稚甚至是非常无知的眼光来看待礼。比如说,人和人见面,为什么要行礼?为什么要鞠躬?鞠躬不就是卑躬屈膝吗?“文革”中,“大老粗”是褒义词,是光荣的。举止粗鲁,说粗话,成了无产阶级的“本色”,是引以自豪的表现。久而久之,礼就日益远离了我们,我们由此生活在了一个没有礼的社会。殊不知,大凡文明一点的国家都是有礼仪规范的,没有礼的社会是失范的社会,是有问题的社会。很多同学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也不觉得什么。其实,问题已经严重到令人焦虑的程度了。
7 F% o  S" c/ @# o0 n5 C' q: z) u" h! y; g% }/ a- L
  我们先来看国内。礼的作用之一是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而要和谐,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比如一件涉及到对方的事情,就有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纠纷。知书达礼的人,懂得尊重他人,懂得谦让,先人后己,处处把对方放在优先的位置。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礼让”,就是这个意思。: p! Y5 B" X* k) C. u
/ K/ z- _) j3 ~5 i& h" \
  我们许多人恰恰不懂这一点,处处与人争抢。不守秩序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等候汽车,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不肯排队。公共汽车一来便往上挤,一步也不肯让。现在北京的马路越修越宽,可是堵车也越来越严重,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驾车者不懂得礼让,超车、加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一次,我坐朋友的车外出,车快到西苑附近的一个三岔路口时,突然走不动了。下车一看,原来是许多车挤成一团了,彼此犬牙交错,谁也不肯让,结果谁也走不了。这种人为的混乱,我想大家都见过。9 R- ?% Q& {; D( y7 u+ _" L
* w3 u( B9 \+ {$ O: ~
  外国朋友到中国,最反感的现象恐怕是随地吐痰。咱们学校新闻传播学院有一位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师,她说回国以后,最看不惯的是随地吐痰。她住在清华北门,每天骑车到办公室去,距离不远,几分钟就到了,可是就这么短的路程,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至少十个人随地吐痰。她的话一点也不夸张。我们甚至在公共汽车里,都可以看到有人往车箱里吐痰。有外国人称中国是吐痰的王国,称北京是吐痰的国都,真是令我们汗颜!一个“非典”,我们民族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可是居然连一个随地吐痰的毛病都没改掉,真是悲哀。在社区,许多居民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乱丢垃圾,践踏草坪,蹲踩公共座椅,大声喧闹,不尊重他人的休息权利。
) D' Q- K. o) A' `& Z9 C$ T$ w* S2 F1 X6 K! u6 ]- w) i* g; Z: w1 J6 s
  礼是要讲尊重的,如今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学生不懂得尊重老师。尊重是通过礼仪来表达的,在大学校园里,有师生礼仪吗?没有。学生给老师起绰号,恐怕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了,旁若无人地、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有的穿着皮鞋,也不知道放轻脚步,咯噔咯噔地走着,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听课时打手机、嚼口香糖。回答老师提问时,有些人都不愿起立。一个普遍缺乏尊重的社会,能说是和谐社会吗?
$ C) T- x: i. V! Y! u/ t% i1 G4 J/ F8 Y+ d2 S' _# i! h1 t
  一些公众人物的素养也比较差。比方电视台的播音员,面对广大听众不行礼,只是直挺挺地端坐着,说一句“晚上好”。节目刚播完,他们就当着听众的面收耳机线,或者互相闲聊,这种对观众的不尊重,已经到何等的程度!只是,大家已经习惯,不觉得这是很失礼的行为。但是你到日本和韩国看一看,他们的播音员一定首先是向观众深深地鞠躬,然后才说问候语。
/ D3 _; G0 A7 g' ], H& x2 K8 S2 P/ J0 P
  礼仪交往是要有敬语、敬称的,日本、朝鲜教孩子学礼仪,都是从敬语开始的。他们的敬语,都是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才出现的,可是我们自己的语言中却几乎没有了。彼此的称谓,除了喊了几十年的老张、小李、师傅,再就是这些年兴起来的先生、小姐,而这些称谓的含义非常混乱,比如“小姐”,有时是贬义词,你叫她小姐,她会非常生气,可是又没有可以替代的称谓,没有了成系统的敬称。7 M' N$ h8 j) Z" b" |

# z5 F8 Y9 t4 W# ]2 v( i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国际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钱多了,到美国、法国等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的越来越多了,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由于行为粗俗,举止不文雅,国外民众和媒体的反应让我们非常失望。最近《环球时报》有一篇深度报道谈到,欧盟整体对华开放仅仅一个多月,法国媒体就有报道称:“如何解决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带来的新问题,如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卫生、损害公物等,将是法国社会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人在国外的表现如此,在国内的行为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那么我们要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从小没有,或者说从来没有受过礼仪教育。: f: j. r) L! [+ `- n; {

' ?" `" I0 G. w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已经上升为我们国家的一个支柱产业。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旅游行业的硬件,无论与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相比都不差。我们大陆的饭店设施,普遍要比香港、台湾等地区和韩国、日本等国家好,而且价格便宜。可是,我们的旅游业投诉是最多的。我们的导游、宾馆里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差,对人没有礼貌,不知道怎样尊重客人。北京市的各大饭店、商店,墙上都贴着十个字的礼貌用语“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我看了之后,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啊!这十个字是礼仪用语的ABC,如果把这十个字说好了就是礼仪之邦了,那世界上礼仪之邦可就太多了!问题是我们连这十个字都说不好,这能叫五千年礼仪之邦的“首善之区”吗?7 J& e! e4 X9 @5 t) {4 V
! N; n6 T9 Q' O, Q' ]! {
  还有更令人生气的,比方说中国民航。我以前有个韩国留学生,我问她,寒暑假回国坐哪个航空公司的飞机?因为北京到汉城有三家航空公司:大韩航空,亚细亚航空,还有中国民航。她说都是坐大韩航空,或者亚细亚。我说,你为什么不坐中国民航?我们国航是全世界安全系数最高的公司,为什么?因为稍微有点问题就不飞了,所以很少出事。不料她回答说:中国民航的乘务员没有礼貌。我感觉很惊讶,情况有这么严重吗?后来我把三家航空公司都乘坐了一遍,我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第一次去汉城,坐的是亚细亚航空的班机,一进舱门,乘务员个个都是毕恭毕敬地向乘客鞠躬行礼,那真是客气!等乘客坐好后,乘务员又递上小毛巾给你擦擦脸,这种方式当时内地是很罕见的。这一方小小的毛巾,乘务员都是用双手递给乘客的,而且微微有点鞠躬。给乘客送东西也都是这样。回顾我们民航的乘务员,都是笔直地站在机舱门口,嘴里说着“你好”、“欢迎”,但是都没有形体语言,显得没有热情和诚意,大概不愿意对客人“卑躬屈膝”吧。给客人递东西,有时简直就是扔给你的。送客饭的时候,也非常失礼,我有时坐在靠走道的位置,乘务员会让我帮着给坐在窗口的乘客递盒饭,我就遵命递过去了。她说,对不起,还有一盒呢,于是我又帮她递给我旁边的乘客。当然,我没有什么,我在“文化大革命”下过乡、当过工人,什么苦没吃过?递几个盒饭算什么!可是人家外国人就不这样想了,人家花了那么多钱买了这张飞机票,人家是来享受服务的,人家可没有义务来帮你工作。国航的这份工资是发给乘务员的,你怎么能让人家来帮着递饭呢?现在国际航空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著名的航空公司都是靠服务质量吸引乘客。而我们的民航似乎浑然不知,服务质量上不去,怎么能指望有好的发展呢?9 Q1 r: Y( _8 ?1 M6 N' K/ C
: F0 i5 }$ Z/ h) D$ C5 Q
  行为失范和道德水准下降,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病。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大家想想,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纠正,到2008年,金牌拿得再多,钱赚得再多,只要我们国家的形象被毁掉了,那么,这个损失比什么都严重。你不是要走向世界吗?就这样走向世界?你不是要别人了解你吗?就去了解这样的东西?如果不幸的情况出现了,这场奥运就算是办得不理想了。
' L1 k) X4 B% ?) @# ?5 T; ^1 n# R8 E3 [3 Z; U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了礼,就谈不上“人文”二字。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社会做重建“礼”的工作。怎样重建“礼”?可以有两种不同层次的做法:一种做法是立足于应付北京奥运,为了这个目的而推行礼仪,只求外表好看,顾全面子,而没有道德内涵。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是一场“全民秀”,礼仪不过是面具,奥运会开完了就可以丢掉,一切都回到原样。另一种做法是立足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立足于切实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而把奥运会当作一个契机,在这一目标下推行的礼仪教育,注重培植人的内在德性,奥运之后,它依然在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大家都会和我一样,主张采取后一种方法来推行全民族的礼仪教育。9 `( s- j1 G1 O; p

7 A) x9 p9 J2 {/ I2 D" {  人文奥运有一个可以凝聚全国民心的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是一个百年不遇的极好机会。抓住这一机会,赶快把礼仪教育推行开来。四年时间,最低的限度,我们也可以学会谦让,学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懂得什么是优雅。剩下的事情,在奥运会之后还可以接着做。只要接着做,就有希望。6 i! P/ t/ Y) y( |) S3 b

- g& R* T# q+ W+ u  推行礼仪教育的工作是如此的重要,作为清华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投身其中呢?这是需要各位很好地思考,并且要见诸行动的事情。
- c* o3 [; Q6 t  }, d  W  c$ P
4 Y9 J" Y3 q- L  改革开放之初,北大和清华各提出过一个口号,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北大提出的口号是“振兴中华”,清华提出的口号是“从我做起”。这两个加起来就非常好。所以我想借助于我们这个“时代论坛”,借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来呼吁一下,如果大家赞同我以上所讲的东西的话,我们能不能“人文奥运从清华做起”?诸位是社会精英,要有“为天下先”的理念。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些行为规范?比如说,在校内骑车速度不能太快,到十字路口要礼让。一辆汽车开进校内,到处有限速的提示牌,可是不少同学骑车,速度比汽车还快,这样不安全,也不尊重他人。我在主干道上骑车,常常感到提心吊胆,生怕被冲过来的车撞倒。我们人文学院有好几个老师被学生撞过。不光在校内,我们清华的学生走出去,要让别人觉得,我们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自觉。我们中文系的老系主任徐葆耕老师,快七十岁了。有一次我要去北大做讲演,途中遇到他,他问我讲些什么,我说礼仪文化。他说:“这太重要了,应该讲!我经常在清华门口坐公共汽车,车上有不少清华、北大的学生,可是很少有人给我让过座!”我们的老教授出门,自己的学生连让个座的都很少,这就很糟糕了。所以,我希望推行礼仪教育要从自己做起,从我们学校做起!通过每一位同学的行动,来改变学校和社会的面貌,一起来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2 A, F* V0 `5 b0 Y# [" T

( q, U) H; L+ r) ~) z  当前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 w; x: k# t4 m) J7 Z+ `3 @6 K1 @% R! h: Q2 n2 w' P/ |  {: i
  为了办好北京奥运,现在有关部门正在下大力气开展文明礼仪的教育。这种活动不能说没有一点成效,但是在我看来,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如果不引起注意,就有走入歧路的可能。
, E7 k2 d. e" x6 g1 K( w2 W9 h: w9 t: R. Q
  首先,我们向民众普及哪个民族的礼仪?大家知道,礼仪是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与某个民族打交道,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服饰和礼仪。服饰和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一提起阿拉伯人、非洲人、东南亚人、欧洲人,除了肤色之外,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服饰和待人接物的礼节。礼节是民族成员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什么民族行什么礼仪,这是不能错乱的,因为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只有那些没有自己礼仪的民族,或者试图改变自己的民族属性的人,才会去奉行别的民族的礼仪。7 Z, o$ ]4 b( L' S* R9 Z6 F: k- y2 Z
# D7 k5 j. T8 [* c4 y7 ?' g$ z
  我们刚才谈到,现在社会上已经没有礼仪规范可以遵循了,那怎么办呢?于是有些从事或者热衷西方礼仪的先生,就到处推介西方的商务礼仪,不少宾馆、公司、机关正苦于职工礼仪素质低下,所以非常欢迎这类礼仪,并且积极地加以推动。我看了一些礼仪教材,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编的、教育部门编的,甚至是礼仪学校编的,大同小异,几乎都是西方商务礼仪的翻版,比如怎么穿西装,怎么打领带,怎么化妆,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等等,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东西在里面。诸位,不知你们意识到没有,如果把迎接北京奥运变成一个在中国普及西方商务礼仪的运动,中华礼仪从此与西方礼仪画上了等号,从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西方礼仪国度,那可是一个令人无法容忍的,也非常搞笑的问题啊!" ?( E8 `( d1 k% b
! b, `3 Y! G) `* e3 P, ?! i( p
  我们中国没有自己的礼仪吗?怎么可能?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是全世界最为系统、最为成熟的,看看今天的韩国和日本的礼仪,就可以了解中华礼仪的大致面貌,因为他们的礼仪几乎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只是在最近的一百多年中,中华礼仪才出现了不断衰落的局面。其原因,一是与近代中国的这段特殊历史有关,因为国家当时处于不正常状态;二是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有关。这两种因素交杂在一起,传统文化就很难有容身之地了。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我们理应正本清源,借着北京奥运的机会,重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这才是正确的举措。如果借此机会用西方礼仪来替代中华礼仪,那么不管这些人自己是否意识到,他们都是在消灭我们的民族礼仪。
# W5 d9 Z) C9 F  }3 z2 @( b6 W/ Z8 E% \6 I9 J5 b/ w
  有人说,北京奥运有四方宾客来北京,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所以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礼仪。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错误逻辑。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交往时用怎样的礼节,是有一个原则的,那就是客人一方必须尊重主人一方的礼仪。我国古代就有“入境问俗”的规定,进入对方的辖地,首先要询问对方的礼俗,这是为客之道。今天,我们出国之前要了解到达国的习俗,也是这个道理。“入境问俗”的原则,是当今世界遵循的原则。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是没有自己的礼仪的呢?外国友人来中国之前,同样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人的礼俗,并且要尊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避免做出伤害主人感情的事来。2008年北京奥运时,我们是东道主,我们理应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方式,而不是用外国人的礼节,来热情接待四海宾朋。
2 {2 k% o% ~& p* T7 U7 z
$ f4 R$ t/ A& `/ u# }# m  现在有些人不厌其烦地在教大众怎么吃西餐,怎么拿西式餐具,并且美其名曰:学会款待外宾。这种理由是似是而非的。这等于是向全世界宣示,我们中华民族不需要别人尊重,我们出国用外国礼仪,外国人来中国也用外国礼仪!外国人到中国来就应该入乡随俗,使用筷子。大家想想,我们到外国人家里去做客,他们不都是让我们用刀叉的吗?周恩来生前出访的国家非常之多,但从来不会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生活方式。如果对方吃饭是用手抓的,那么他也一定和主人一样用手抓饭吃。记得“文革”前,我看过一个电影剧本叫《白求恩大夫》,里面有这样一个场面:过年了,白求恩在百姓家里吃饺子,他笨拙地用筷子夹饺子,可是怎么也夹不到嘴里。他看到主人家的小姑娘灵巧地夹起了饺子,惊讶地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天才的外科医生!”白求恩是外国人,但他并没有要求主人为他准备刀叉,这是他尊重中国人的地方;主人也没有因为他是外国人,而为他准备刀叉,因为客随主便,这是尽人皆知的待客之道。& B% h$ x$ ~( i# t# J
& v5 B( f, U: s$ ?
  我有一位朋友,是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的教授,她跟我讲了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去高雄,为了盛情款待他,就请他在当地一家最好的西餐店吃饭。结果是钱也花了不少,可是人家不领情,说:“你为什么要带我来这里?这种东西我在美国天天吃。你应该请我吃台湾民间的小吃。”外国人来中国,是体验中国文化的绝好机会,无论是进餐还是娱乐,他们都会希望用纯粹的中国方式的。其实,我们出国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前往的国家,风土人情都和我们一样,那谁还有兴趣去?
7 X2 p# J* S6 @! X9 N0 B; b. h9 V, d
  非常有趣的是,北京有一家媒体宣传人文奥运,在一段时间内,每天用一个版面的篇幅来介绍外国礼仪,今天是西班牙,明天是比利时,后天是瑞典,没完没了。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是北京市民要组团到这些国家去旅游吗?显然不是。是为政府部门做迎宾准备吗?也不像,因为政府外事部门有礼宾司,这些事情不用外人操心的。是为了帮助老百姓迎接外宾吗?那就更奇怪了,老百姓不可能系统学习列国礼仪之后才能“持照上岗”吧?此外,假定有五个不同国别的游客访问一位北京老百姓的家,那主人该如何招待他们?以我之见,不管来自哪一国,统统请他们吃饺子,而且一律使用筷子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准备刀叉,但是外宾一定会高兴。$ w. w2 Q7 {' w( J8 s8 ]- g

- \' V) l8 E* ]! \, |* i  最近,媒体上关于国民礼仪教育的报道越来越多,热点之一是外国人教中国人礼仪,有一则消息说,有德国人教某地的中国人如何文明如厕。听起来真是惭愧,我们的国民怎么连这种知识都要外国人来教!难道我们自己没有进行这种教育的能力?还有一则消息说,有一位从英国归来的中国人,开了一个礼仪培训班,教中国人学习英国礼仪,目标是要达到能与英国女王一起进餐的水准,收费标准是每人九百美元。如果办班人是出于商业目的而这样做,那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出于改变中国人的文明程度而这样做,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礼仪教育,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取法于某个西方国家?2 i2 _9 V: J" P4 c
, k+ ?7 a! m" y: l
  照我们目前的礼仪教育的势头,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根本不可能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礼仪,那么,北京人文奥运,我们国家的文化主体究竟何在?如果在北京奥运期间,以文明古国自居的中国到处流行欧美礼仪,那将是非常丢人的一幕!那将成为旷世笑料、千古奇谈!我们不禁要问:到时谁来负这个责?
2 P2 ]+ q. N  ]3 W6 E& n" @1 C. B
+ J9 M9 F. _* R+ x8 _) d; `  其次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推行礼仪教育?大家都会说:是为了迎接北京奥运。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不能算是全对。因为,如果这样回答算全对,那么,我们要反问一个问题:如果2008年北京不举办奥运会,那么我们还要不要推行礼仪教育?
5 |; U) [# b3 a+ H$ `6 _" |9 c7 S  }0 k  R
  在我们看来,礼仪教育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2008年我们办不办奥运会,这项教育是一定要排到议事日程中去的。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达程度,并非只是看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的水准,看GDP的高低。那只是一个方面的指标,还有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的状况,包括受教育的程度、道德文明水准、人文关怀的有无等等,其中不可或缺的具体指标之一,是礼仪文化。物质文明发达,而精神文明低下的社会,是残缺的社会,文明发展不完整的社会。礼仪是进入文明阶段的人才有的行为准则,它展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深层理念。没有礼仪文化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社会;不懂得礼仪文明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明人。# q' H" |# ^% v4 f+ t2 ]$ R1 N
6 T( s; ?5 Y( ?$ w# l  f. f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刻薄地咒骂我们千年积淀而成的礼仪文化,认为它是虚伪的形式主义,无补于我们的社会进步,因而几乎将它抛弃殆尽。现在我们终于尝到了失去了它的苦头,道德文明的滑坡和社会生活的无序,严重损害了国民的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甚至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迎接北京奥运,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升全民族礼仪文明水准的契机,使我们看到了礼仪文明的重要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因此,如果看不到礼仪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而把目光仅仅盯住2008年的北京奥运,那么,就会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应付这场盛会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为了民族的长远发展。那样做,无异于把迎接人文奥运变成一场“全民秀”,北京奥运结束之后,一切依旧,行为粗俗、随地吐痰、不守秩序,一切故态复萌。我们不仅欺骗了四海的宾朋,也欺骗了我们自己。更加严重的是,由于这场“全民秀”嘲弄了全民学习礼仪的热情,在可以看见的时期内,人们将很难把它再次点燃起来。
1 \. }( E5 g6 h5 |9 _! Q+ O; {+ y* D4 D0 @7 J" n! G7 p
  第三个问题是治标不治本。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要求言谈举止上温文尔雅,循规蹈矩,而且内心要有鲜明的德性。用先秦儒家经典《礼记》里面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辉动于内的德,是言谈举止处处合于礼的原动力,也是礼之所以合于理的根本原因。
# A3 H9 T- w& x! @$ i3 Q- }2 E) u* S( n$ n+ {
  而时下的礼仪教育太过注重形式,而比较忽视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问题。最近我们看到一些礼仪教科书,有把礼表面化、工具化的现象,比如教握手,要求手伸出来的距离要与身体成一定的角度,比方说三十五度,否则就是不合格;双方的手相握,只能停留三秒钟,否则也是不合格。如此等等。有趣的是,对于微笑也有规定,有一本礼仪书上说是不能露出牙齿。还有一位先生到我们学校做讲演,对微笑所下的尺度却是露出六颗牙齿。有一天北京某主流媒体在头版刊登了一条类似于喜讯的消息,说是今后考核公务员的微笑是否合格,已经有了可以检验的标准了。不知这家报纸是把不露牙作为标准,还是把露出六颗牙作为标准?不过,我对着镜子照了照,发现自己如果闭着嘴不露牙,根本就笑不出来,或者只能是皮笑肉不笑。而一旦张开嘴笑,就不能保证只露出六颗牙。也就是说,按照他们的标准,我居然不会微笑!
1 @) J: j* v2 D' c5 S0 n* X+ D7 p6 W+ B$ t
  这种礼仪教育,用来培养宾馆服务员可以,用来培养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民众就肯定行不通,那样的话,人都要被训练成机器人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这样进行国民礼仪教育的。这类商务礼仪,注重外表和形式,很少或者根本不关注学习者的内在素质。我们在许多宾馆门口见到过许多女服务员,他们衣着华美、举止得体,可是谁见了都没有亲切感。* @( d7 \2 d  `* u

. K! S0 I1 c4 x) ^  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
% T" X! {$ u0 p1 X% U% v
! L( D" f, U2 ?7 k: ]3 U0 M  假如我是一名外国记者,2008年我来北京采访,我一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不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吗?那么,在古希腊开创奥运会的时代,你们古代有体育运动吗?如果有体育运动,那么有体育精神吗?如果有体育精神,那么与古希腊的体育精神相比,你们的特点何在?谁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出来?如果谁都回答不出来,那人家就会说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就是吹牛了。
5 |- F2 O+ \- l. u6 I1 c9 S5 d2 @5 |0 M# j
  我们古代有没有体育运动?当然有,比如汉唐的时候就盛行打马球。那个时候一到中秋节或者端午节,人山人海地打马球,很有群众性。但是,古希腊的第一届奥运会是在公元前776年,我们晚了好几个世纪。我们再看文献记载,战国时期临淄的“蹴(cù)鞠(jū)”,就是最原始的足球运动,非常流行。国际足联经过调查、论证之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故乡。战国时代是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比马球的年代要早得多,但还是比古希腊首届奥运会晚。奥林匹克起源时期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时期。那么,春秋时期有没有体育比赛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在春秋时代,每年的春、秋,中原地区各乡、各州都要举办一种称为“乡射礼”的体育比赛。# L$ ~# C: w$ u6 c* Q6 s( n
& h2 X! @1 ^" S' c+ i( l5 {/ S
  至迟在新石器时代,弓箭作为打猎和战争的重要武器,就为人们所掌握了。中国射箭技术之高,在世界上也是闻名的。在汉字古文字里,“侯”字是一个会意字,画着一块布,也就是靶子;还有一个“矢”字,也就是箭。最早选军事领袖,是根据射艺高强与否来决定的,射中者为“侯”。这就是“诸侯”的“侯”字的本义。夏朝有羿射九日的传说,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春秋时期楚国神射手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柳叶,而且百发百中。养由基的射技,不仅体现在准确性上,他的臂力也非常惊人,能一箭将绑在一起的七副盔甲射穿。这种以比赛武力为主的运动,在儒家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为射礼,将礼乐教化与体育比赛完美地糅为一体。
% t6 G* M. c5 m* w6 N) Q/ ^9 ?3 C7 ?: c, H0 l
  乡射礼的地点在乡校,射手们按照实际水平分成两队,每次各出一人比射。乡校的正北,有一座堂屋式的建筑,选手在堂上并排而射。箭靶与堂上的射位南北正对,间距是一把弓长的八十倍。报靶、计算成绩,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这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体育比赛,它的年代与第一届奥运会相当,甚至更早。: i9 |# b8 |; A  @
/ ^0 j/ u, C9 j* V. w  G! F
  我们先来扼要地了解一下乡射礼的主要过程。乡射礼的射箭比赛一共进行三轮,称为“三番射”。第一轮是教练,由一名担任司射的人做示范,并宣布比赛规则。这一轮是试射,所以不管射中没射中,一律不计成绩。第二轮起,属于正式比赛,凡是射中者,工作人员要用算筹记录成绩。第三轮比赛时,乐队演奏规定的乐曲。这些乐曲都选自《诗经》,内容纯正高雅,节奏中正平和。射手要按照乐曲的节奏跟着鼓点发射,这是检验你的身心是不是和谐。这样子射中了才是最难的。如果没有按照这一要求去做,即使射中了也不计成绩。最后,工作人员宣布比赛结果,负方饮罚酒。
# F6 }. b9 Y& T7 d# @! |7 {. `: q0 f( t& A  `1 A4 [
  下面我们来看看,乡射礼提倡的体育精神与古希腊奥运会相比,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古希腊的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所谓更高、更快、更强,这三个东西都是就人的体能而言的。为什么古希腊人要这样强调体能呢?我想有两个原因,首先,古希腊处在城邦时代,城邦与城邦之间彼此征战不息,为了提高战士的战斗力,不得不强调人的体能。第一届奥运会的几项运动,摔交、射箭、丢标枪、扔铁饼等,实际上都是军事体育。其次是宗教原因,古希腊处在神话时期,人的思想、精神、灵魂是由神来管的,所以奥林匹克竞技场设在奥林匹亚山的神庙下。奥运会的目的之一是媚神,在神面前展示自己的健美。我们中国不然,我们早在西周就脱离了神话时代进入了人本主义时代。中国人的灵魂是要自己来管的,人要道德自律,没有神看着你,自己要把握好。这和古希腊是大不一样的。怎样把握自己?要通过礼。礼是道德的具象,是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没有礼,道德就是一句空话。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s! w9 `% H/ g; ?/ Q
; i  K$ \8 J9 k& m) o$ N. B& Q5 J
  乡射礼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非常丰富。比方说,要取得比赛的胜利,首先要外体直、内志正,儒家的礼仪教育,特别强调形体和心志的正直,在这里儒家巧妙地把比赛时候的形体要求与道德要求融会在一起。其次,既是比赛,就会有竞争。乡射礼提醒射手,要尊重竞争对手,彼此在人格上要互相尊重,当双方拿了箭上堂,要互相谦让,请对方先走。上堂的台阶比较狭窄,只能走一个人,那么先上去的人要等后来的人。射完了下堂,两个人还是要彼此谦让,请对方先走。下堂之后,遇到下面一对正要上堂的选手,彼此要作揖致意。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是不会与人作无谓的争斗的,如果一定要与人争高下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吧!不过这种竞争,是与对手揖让着上堂,比完了下来一起饮酒,这种竞争是君子之争。我们古代这种君子之争的风气影响了整个东亚,不管是蒙古、朝鲜还是日本,都受到了这种体育精神的影响,摔交、相扑、跆拳道,选手上场都会互相行礼,这是西方人所没有的。第三,既然是比赛,就一定会有赢和输,乡射礼要求选手正确对待失败,要做到“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第四,单纯的射箭比赛,只是比力气和技巧,那样容易导致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乡射礼要求射手按照音乐的节奏发射,这就要求身心有高度的和谐。第五,射箭时,要把靶子当作你的道德标准来瞄准。《礼记》上说,你是一个为君的吗?你是一个为父的吗?那么,你在瞄准靶心时,就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是否像一个君王、是否像一个父亲?把我的精气神等所有的东西都体验到。这是一种存问和反思的功夫,不可以缺少的。发而不中,也要从自己的修为上找找原因。. K! T7 [2 T- f/ e
0 Z& K' ^9 x9 m1 L) U% n
  可见,我们的乡射礼已经从普通的射箭比赛,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乡射礼传到朝鲜、日本之后,被称为“弓道”,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射箭,还有一种道德体验在里面。韩国人的“弓道”, o6 E! z; o5 w2 s8 f8 B# h* h% A/ i3 f

6 @0 O4 }5 h  B5 P1 H. H* F3 L  乡射礼要求人们注重体魄和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这种体育教化已经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我们古代讲人的身心和体魄要和谐,体魄与人格并重。其实你仅是练箭也可以射中,但你这个人脑子是空的,这就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你是水利系的、他是机械系的、我是工程物理系的,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人文,还要学体育。人要全面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古代不仅有体育精神,而且要比古希腊“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来得深刻,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 J- `, o7 u4 g
: G! m& A/ J; N% K5 c; w  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的改造,乡射礼被注入了诸多的人文内涵,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不能不了解的。
2 Y2 W" F& J) O# W3 u6 H7 c' y' K* M4 l: N
  孔子用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来教学生,其中的“射”,往往有人解释成军事教育的,甚至有人用它来讨论孔子的军事思想的。从上面的介绍大家可以知道,那是一种对孔子的误读。为了证明我的看法,我们还可举出一个例子。《礼记》上说,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在矍相之圃射箭,前往观看的人很多,像墙一样在外面团团围住。孔子的学生“引而不发”,做出非常优雅的姿势。许多人看了很羡慕,都想进去试试身手。于是,孔子就叫他的学生到门口宣布:“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入内!”贲军之将,就是打败仗的将军;亡国之大夫,是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官员;为人后者,是指为了蝇头小利,去做人家干儿子的人。除了这三种人,其他的人都可以进去射箭。比赛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孔子就让学生提出新的道德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进入下一轮。所以到最后一轮的时候,人几乎都跑光了。所以说,射礼不是教人学习打仗的。
/ h. S6 v/ B4 e/ ~: l" U' T0 q* O6 V/ Z* q- q8 R1 L
  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乡射礼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 i, L$ G% Y+ M: I& C) c: Y
  j1 P2 O3 u& ~* A, y0 _  清朝乾嘉时期有位大学者叫阮元,成就很高,学者奉为“山斗”。晚年,他出了一本文集,叫《揅经室集》。他在文集中回忆到幼时母亲给他讲的道理,他母亲说:为学如同为射。若要想射中,气一定要下沉,不能心浮气躁,要气沉丹田;目标要专注,始终如一;用力要精猛,全身心投入。如果没有射中,要“反求诸己”。可见,乡射礼的基本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它可以指导你去正确处理一切事情。$ ^& j% I1 H8 e9 c: W
! T: d+ Q, {, l$ [  j* L
  另一个例子是,抗日战争的时候,北京有座辅仁大学,因为是德国人办的,所以没有像清华、北大、南开等校那样南迁。校长是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陈校长身在沦陷区,内心的痛楚尤甚。有一天,辅仁大学全校集会,陈校长神色凝重地讲话,他引用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的典故说:古代有三种人,是连运动场都不允许进入的:败军之将、亡国之辈与为人后者。陈校长用“为人后者”来警示大家不要认贼作父当汉奸,全校师生听了无不肃然,场下鸦雀无声。这个故事说明了乡射礼有它非比寻常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 }) y$ J2 ]$ x

- B5 Z+ }5 a+ S5 }* j + f( z! i6 o  g1 S$ ]. O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2 23:55 , Processed in 0.0321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