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9|回复: 0

京剧谚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6 07: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字是骨头腔是肉
: ?) f. d! L2 y, ?4 w" ]    在处理唱词中的每个字与唱腔的关系时,要以字为主干,以腔为枝叶,唱腔的节奏和旋律要随唱词的字音和词义为转移。即主张戏中的唱段首先要使观众听清字音和词义,唱腔则起传达唱词的作用。反对那种主次颠倒,因腔伤字,为了照顾唱腔而使字音唱“倒”和形成“音包字”的现象。当然在强调字是主干的同时,并不能忽视唱腔的重要,有的演员片面注意唱清字音,对于唱腔却不甚讲究,形成有骨无肉,致使整个唱段显得单调呆板,这同样有损整体艺术效果。这条谚语形象地指明了唱段中字与腔的密切关系,必须予以全面而辩证的理解3 \' A& s; K8 b; M. e1 L
+ S+ ~  B( a. y4 u; f, N+ |) [9 o
             旦角要媚不要美,花脸要美不要媚0 C5 U- z) S2 J  I
' g0 _' D+ ]& w( U; r9 `* u
    京剧旦角的表演要能体现出娇柔妩媚的特点,自然就会美,不要搔首弄姿,矫揉造做,故意卖弄自己如何“美”,那样反而弓I起人们的反感。而花脸的表演虽然有时也要表现“妩媚”(比如张飞在<芦花荡)中呼唤带马的身段,开始时即很袅娜妩媚),但总的审美效果却不能是女性的“媚”,而必须是男性的“美”。这条口诀说明京剧不同行当的表演一方面有相通之处,如架子花脸与旦角的身段之间,小生与旦角的音色与唱法之间,武生与老生的身段之间,就不无相似点。但毕竟要出之自然,而且须把握住本行当的基本特征,而不能把相似变为雷同。架子花脸的某些表演要求采用“旦起净落”的演法,就是既吸收旦角的妩媚,又要保持净行的壮美,并使后者居于主导地位
  n/ g/ D7 P* Q: [6 t: o
! T0 b! H; \, ]# g0 n6 x            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
& z2 i2 o2 f2 _3 d) w7 r- p1 q6 w/ z
# p- p/ ^6 O: y' R   指演员表演的中心课题是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无技不惊人,指表演如果没有精湛过人的功力技巧(包括武技),便不能给观众以审美的惊奇感。无情不动人,指演员在表演时如果缺乏进入角色体验的真挚情感,即使有令人拍案称奇的技巧,却不能使观众的情感受到打动。无戏不服人,指演员的技巧也好,演员的情感体验也好,都要落实到“戏”上,即落实到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上,整个表演才具有真正的艺术说服力。这三句话并不是平列的关系,重点在最后一句,即强调地指演员技巧的运用,真挚情感的抒发,都要为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服务0 j/ ?$ |, R% S; l
5 z, _6 i8 \9 [9 w3 A) v" X! A
             有板时若无板,无板时却有板
# e6 F+ e: r0 d4 ?" a% }* X. p  O0 f9 l+ x3 i
    这是对于掌握唱腔节奏的较高要求。有板时若无板,指在演唱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等有固定节拍的板式时,在遵循节拍规定的同时,却要唱出流畅自然而不机械呆板的效果。在一段唱腔内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变化演唱速度,使唱腔音乐节奏与表现人物情感、语气变化的自然节奏适当地统一起来。无板时却有板,指在演唱导板、摇板、散板等无固定节拍的板式时,却能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声音形式美的要求,严格掌握适当的艺术尺度,创造性地赋予唱腔应有的节奏,并不是盲目地随意地处理这些板式的节奏% f4 C4 y8 u5 u2 f% |  v

0 f$ Q' @( |; d& c  b+ h% |, O" C/ ?0 G                         戏要三分生2 t* o. w9 c: R* v% E- z2 c
6 `2 ]+ F8 H. S
    京剧演员在做戏时,即使所演的剧目是经常上演的熟戏,戏中所需的演技也已熟练地掌握,但依然需要使自己的表演显出某种意义的“生”,即保持必要的新鲜感。这里所说的“三分生”主要有两种含义:1.要保持初次上演生戏时的那种严肃认真的表演态度。不能因为所演的是一出熟戏,而使表演熟而生油、粗糙随意,或在表演中由于演技过于熟悉而胡卖力气。2.要保持某种程度的陌生感。即作为演员虽然对于戏中的情节以及表演都已非常熟悉,但作为角色对于剧中的一切事件却是初次经历,因而应是陌生的。只有演员在心中保持“三分生”,才能使表演显得真实可信,具有新鲜感。荀慧生曾经说过:“熟戏要当生戏演。”这条戏谚揭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表明了表演艺术中处理熟与生的辩证关系,其内涵是很深刻的
* n% w8 Q7 F) D5 G0 z* R8 R, k* e# W
# @4 }7 _! h& l% q# u) i# g                  戏不离技,技不离戏   $ m/ p  C- p& m; B1 x2 Z  r  k

8 S  w  u( _/ P( ^, r+ `5 `: b. K* B4 N    指戏中故事情节与表演技巧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京剧表演艺术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广义地看,不论由演员的唱念和乐队的伴奏组成的声音系列,还是由演员的身段、舞蹈程式组成的动作系列,无不含有一定的技巧性。狭义地看,京剧表演中不论文戏与武戏对于某些特技的运用,尤其突出地体现了这种高度技巧性,而由于难度高或富于独创性,往往被人们称为“绝技”,“绝活”的武技运用,则更是构成京剧艺术魅力的特殊因素。离开和取消上述的技巧性,京剧即不再成其为京剧。所以说戏不离技。同时,京剧表演中的技巧因素,不论其难度大小,一旦由练功场进入京剧舞台,就由纯技术升华为艺术整体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质变。这时技巧本身的形式美,只能在戏剧规定情景的制约下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不再具有与戏绝缘的单独的审美意义。如果在一出戏中出现了与剧情脱节的技巧性表演,则必然对演出的整体审美效果有损无益,这种技巧性表演本身越是高难精妙,则对戏剧整体美和形象的塑造,破坏作用就越大。因此,京剧表演中技巧的运用(包括绝技的运用),始终不能离开塑造角色形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3 08:09 , Processed in 0.0369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